地铁运营自动化监测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地铁自动化监测的必要性

地铁自动化监测的必要性

地铁自动化监测的必要性一、引言地铁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交通工具,承载着大量乘客的出行需求。

为了确保地铁运营的安全、高效和可靠,地铁自动化监测成为一项必要的举措。

本文将探讨地铁自动化监测的必要性,并分析其优势和应用。

二、地铁自动化监测的定义地铁自动化监测是指利用先进的传感器、监控设备和数据分析技术,对地铁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收集的过程。

通过监测地铁车辆、轨道、信号系统、电力设备等关键要素的运行状态,以提供准确的运行数据和预警信息,从而保障地铁运营的安全和可靠性。

三、地铁自动化监测的必要性1. 提高运营效率:地铁自动化监测可以实时监测地铁系统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和排除故障,提高运营效率。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优化列车运行间隔和站点停靠时间,减少乘客的等待时间,提升运输能力。

2. 提升安全性:地铁自动化监测可以及时发现轨道、信号系统等设备的异常情况,预警并采取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

同时,监测乘客的行为和安全状况,预防恶意行为和紧急情况的发生。

3. 节约维护成本:地铁自动化监测可以实时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寿命,提前预测设备的维护需求,避免因设备故障造成的停运和维修成本。

同时,通过数据分析,可以优化设备的维护计划,提高维护效率,降低成本。

4. 提供决策支持:地铁自动化监测可以收集大量的运营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挖掘,为地铁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通过对乘客出行数据的分析,可以优化线路规划和站点布局,满足乘客需求;通过对设备运行数据的分析,可以优化设备配置和更新计划,提升设备可靠性。

四、地铁自动化监测的应用1. 车辆监测:利用传感器和摄像头监测地铁列车的运行状态,包括速度、加速度、制动距离等参数,以及车门、座位等设备的使用情况。

通过分析车辆数据,可以预测车辆的维护需求,提前采取维修措施,减少停运时间。

2. 轨道监测:利用传感器和激光测距仪监测地铁轨道的几何形状和表面状况,检测轨道的变形和磨损情况。

通过分析轨道数据,可以预测轨道的维护需求,及时进行修复和更换,保证乘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自动化监测技术在地铁中的应用

自动化监测技术在地铁中的应用

要点二
创新发展
鼓励企业和研究机构进行创新研究,探索新的监测技术和 方法,为地铁行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支持。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自动化监测技术可以提高监测效率和 准确性,降低人工成本,为地铁运营 提供更加全面和准确的数据支持。
02
自动化监测技术在地铁中的应 用场景
地铁隧道结构监测
结构变形监测
通过自动化监测技术,对地铁隧 道结构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 结构变形和异常情况,确保隧道
结构安全。
地质信息采集
利用自动化监测设备,采集地铁隧 道周边的地质信息,为地质分析和 灾害预警提供数据支持。
06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智能化、自适应监测技术发展
智能化监测设备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地铁监 测设备将更加智能化,能够自动识别和 判断异常情况,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
VS
自适应监测算法
通过不断学习和优化算法,未来地铁监测 系统能够自适应地调整监测参数和策略, 以适应不同环境和条件下的变化。
自动化监测技术还可以通过数据挖掘和 分析,预测设备的使用寿命和维护需求 ,为地铁运营提与运营风险
自动化监测技术可以减少人工巡检和监测的频率,降低人力成本和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
自动化监测技术可以实现对地铁设备的远程监控和管理,减少现场作业人员的数量和风险, 提高运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04
自动化监测技术在地铁中的优 势与挑战
提高监测效率与准确性
自动化监测技术可以连续、实时地收集 地铁系统的各种数据,如位移、速度、 加速度、温度、湿度等,避免了人工监
测的间断性和误差。
自动化监测技术采用高精度传感器和先 进的算法,能够准确地捕捉和识别异常 数据,及时发现潜在问题,提高监测效

地铁监测工作总结

地铁监测工作总结

地铁监测工作总结
地铁监测工作是保障地铁运营安全和顺畅的重要工作之一。

通过对地铁线路、
车辆和设备进行全面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确保乘客的出行安全。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地铁监测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我们在地铁线路监测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我们对地铁轨道、道岔、信
号设备等进行了定期巡检和维护,确保了线路的安全和畅通。

同时,我们还引入了先进的监测设备,对地铁线路进行了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排除了一些潜在问题,提高了线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其次,我们在地铁车辆监测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我们对地铁列车进行了定
期的检修和保养,确保了车辆的安全和正常运行。

同时,我们还对车辆的轮轨接触、制动系统、牵引系统等进行了全面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了一些隐患,提高了列车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然而,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地铁监测工作的覆盖范围还不够广,有些地方的监测设备还不够完善,导致了一些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

其次,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利用还不够充分,有些数据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影响了监测工作的效果。

为了进一步提高地铁监测工作的效果,我们将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我们将加
大对监测设备的更新和改造力度,提高监测设备的覆盖范围和监测效果。

其次,我们将加强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利用,建立起完善的数据分析和利用机制,提高监测数据的利用效率和效果。

总之,地铁监测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地铁运营安全和顺畅起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

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完善地铁监测工作,确保地铁运营的安全和顺畅。

地铁监测 行业报告总结

地铁监测 行业报告总结

地铁监测行业报告总结地铁监测行业报告总结。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规模的不断增长,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地铁作为一种快速、便捷、环保的公共交通方式,受到越来越多城市居民的青睐。

地铁监测作为地铁运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铁运营的安全、顺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报告将对地铁监测行业的发展现状、趋势以及未来发展进行总结分析。

一、地铁监测行业的发展现状。

地铁监测行业是指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地铁线路、车辆、设备等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的一项专业服务。

目前,地铁监测行业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监测体系,包括线路监测、车辆监测、设备监测等多个方面。

通过运用先进的传感器、监测设备和信息技术,可以对地铁运营过程中的各种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分析和处理,为地铁运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在地铁监测技术方面,国内外已经涌现出了许多领先的技术和产品,如无人机巡检技术、智能传感器监测技术、数据分析与预测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为地铁监测工作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大大提高了监测的精度和效率。

二、地铁监测行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不断扩张和更新换代,地铁监测行业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未来,地铁监测行业的发展将呈现以下几个趋势:1.智能化发展,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地铁监测行业将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迈进。

通过引入智能监测设备和系统,实现对地铁运营数据的自动采集、处理和分析,提高监测的精度和效率。

2.综合化服务,地铁监测行业将向着提供更多综合化服务的方向发展,不仅仅局限于线路、车辆、设备的监测,还将涉及到安全管理、运营调度、应急处置等方面,为地铁运营提供更加全面的技术支持。

3.国际化合作,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国际间的地铁建设和运营合作日益频繁,地铁监测行业也将面临更多的国际化合作机遇。

国内地铁监测企业将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三、地铁监测行业的未来发展。

地铁运行调研报告

地铁运行调研报告

地铁运行调研报告调研背景和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地铁运行的情况,包括运营时间、车辆密度、班次间隔以及乘客满意度等方面的信息。

调查的目标是为了帮助地铁管理部门和相关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地铁的运行情况,以便进行运营优化和提升乘客满意度。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共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采集关于地铁运行时间、车辆密度和班次间隔的数据,包括工作日和非工作日的运营情况。

第二部分则是针对乘客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包括车厢内的舒适度、车站的设施和服务等方面的评价。

调研结果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工作日地铁运营时间为早上6点至晚上10点,非工作日则延长至晚上12点。

车辆密度方面,工作日高峰期平均每辆车上有200人,非高峰期平均每辆车上有100人。

班次间隔方面,工作日高峰期为5分钟,非高峰期为10分钟。

乘客满意度调查显示,乘客对车厢内的舒适度评价较高,其中有80%的乘客表示座椅舒适,空调温度适宜。

对于车站的设施和服务,超过70%的乘客表示满意,主要包括广播和指示牌的准确及时、车站的清洁和秩序等方面。

但仍有30%的乘客表示对车站的安全措施不够满意,希望能加强安全管理和监控。

调研结论根据以上的调研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地铁在工作日和非工作日的运营时间有区别,工作日延长到晚上10点,非工作日延长到晚上12点,满足了市民的出行需求。

2. 地铁高峰期每辆车上的乘客数较多,班次间隔较短,能够保证乘客的出行效率和时间。

3. 乘客对车厢内的舒适度和车站的设施和服务大体满意,但仍有改进的空间,特别是加强车站的安全管理和监控方面。

建议和改进措施根据以上调研结论,提出以下建议和改进措施:1. 加强车站的安全管理,增加监控摄像头的配置,提高乘客出行的安全感和保障。

2. 提高非高峰期的班次间隔,以满足乘客非高峰时段的出行需求。

3. 进一步改善车站的设施和服务,如提供更多座椅、增加自助服务设备等,以提高乘客的满意度。

以上是本次地铁运行调研的简要报告,供相关部门参考和运营优化使用。

地铁运营自动化监测调研报告

地铁运营自动化监测调研报告

地铁运营自动化监测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调研报告上海地矿工程勘察有限公司二O一O年十一月目录第一章前言 (1)第二章国内外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1)2.1 全站仪自动量测系统 (2)2.1.1 系统的构成 (2)2.1.2 TCA自动化全站仪 (2)2.1.3 Leica标准精密测距棱镜 (3)2.1.4 计算机 (4)2.1.5 其他设备 (4)2.1.6 实时监控软件 (4)2.1.7 后方处理软件 (4)2.1.8 观测方法 (5)2.1.9误差来源 (5)2.1.10误差来源 (5)2.2 静力水准仪系统 (6)2.2.1 系统组成 (6)2.2.2 静力水准仪的结构 (6)2.2.3 静力水准仪的测量原理 (7)2.2.2 RJ型电容式静力水准仪主要技术指标 (8)2.2.3 静力水准仪的安装及调试 (9)2.2.4 静力水准仪的观测和运行维护 (10)2.2.5静力水准仪漏液及蒸发后所得数据的处理 (10)第三章自动化监测项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1)3.1 项目必要性分析 (11)3.1 重大工程运营安全已成为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11)3.2 随着轨道交通不断建设和投入使用,地质环境变化及自身结构变形对其安全运营影响日益显现 (11)3.2 重大工程安全运营对环境要求不断提高,需及时地掌握影响其安全运营的变形情况 (13)3.2 目前国内监测市场的方法体系相对落后、不够系统,有待提高 (14)3.2 项目可行性分析 (14)3.2.1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14)3.2.2国内外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提供了技术可行性 (14)第四章结束语 (15)第一章前言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城市交通快速和便捷的需求日益高涨,运量大、准时、快速的城市地铁交通因此也成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和热点之一。

“十五”计划期间,国家用于城市地铁建设中的投资就至少达到两千亿。

鉴于地铁在国民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地铁事故所可能导致的重大后果,如何确保地铁在建设及运营期间的安全则成为地铁工程和运营部门需要共同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地铁调研报告范文(集锦1)(一)

地铁调研报告范文(集锦1)(一)

地铁调研报告范文(集锦1)(一)引言概述: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地铁系统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深入了解地铁的发展现状和问题,本文对几个不同城市的地铁系统进行了调研。

通过对各地铁系统的运营情况、设施设备、服务质量等方面的考察,本文旨在为改善地铁系统的运营管理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运营情况调研1. 调查地铁线路的数量和长度2. 了解地铁的日均客流量3. 分析地铁站点的分布情况4. 考察地铁运营时间和频率5. 评估地铁的准点率和可靠性二、设施设备调研1. 调查地铁车辆的类型和数量2. 了解地铁站点的设施和出入口布局3. 检查地铁站点的电梯和自动扶梯情况4. 考察地铁车辆的空调和音响设备5. 评估地铁站点和车厢的洁净程度三、服务质量调研1. 调查地铁换乘的方便程度2. 了解地铁乘坐的舒适度3. 检查地铁站点和车厢的安全设施4. 考察地铁站点的指示标识和信息公告5. 评估地铁服务人员的工作态度和效率四、问题与建议1. 分析地铁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2. 提出改善地铁运营的建议和措施3. 探讨地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4. 强调地铁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和配合5. 推荐加强地铁的宣传和推广工作五、总结本文通过对地铁系统的调研分析,发现了地铁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通过加强地铁的运营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使地铁系统更好地满足人们出行的需求,并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认真对待这些问题和建议,并能够加以改善和落实。

地铁作为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投入,以确保城市交通的高效和便捷。

分析自动化监测技术在地铁运营监测中的运用

分析自动化监测技术在地铁运营监测中的运用

分析自动化监测技术在地铁运营监测中的运用地铁工程是现代城市的生命线,在其运营期间,加强对结构变形数据的监测,可以清楚地掌握地铁运营的后隧道结构、车辆载荷及线路等情况,进而为地铁安全提供决策依据。

基于此,论文针对自动化监测技术在地铁运营监测中的运用研究,将从武汉市轨道交通二号线工程概况入手,结合本项目运营监测工作的内容,以汉口火车站到范湖站区为例,对其监测数据展开分析和探究。

希望论文的研究能为自动化监测技术的数据准确性提供全面参考性建议。

【Abstract】The subway engineering is the lifeline of modern city. In the period of operation,strengthening the monitoring of the deformation data structure can clearly grasp the tunnel structure,vehicle load and line conditions,and provide decision-making basis for the safety of subway. Based on this,this paper studies the use of automatic monitoring technology in metro operation monitoring. It starts from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Wuhan Rail Transit Line No. 2,combining the contents of operation monitoring work of this project,and taking Hankou Railway Station to Fan Lake Station as an example,analyzes and researches on the monitoring data. It is hoped that the research of this paper can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reference for the accuracy of the automatic monitoring technology.标签:自动化监测技术;地铁运营;监测数据;线路沉降1 引言地铁是城市重要的交通设施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铁运营自动化监测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调研报告上海地矿工程勘察有限公司二O一O年十一月目录第一章前言 (1)第二章国内外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1)2.1 全站仪自动量测系统 (2)2.1.1 系统的构成 (2)2.1.2 TCA自动化全站仪 (2)2.1.3 Leica标准精密测距棱镜 (3)2.1.4 计算机 (4)2.1.5 其他设备 (4)2.1.6 实时监控软件 (4)2.1.7 后方处理软件 (4)2.1.8 观测方法 (5)2.1.9误差来源 (5)2.1.10误差来源 (5)2.2 静力水准仪系统 (6)2.2.1 系统组成 (6)2.2.2 静力水准仪的结构 (6)2.2.3 静力水准仪的测量原理 (7)2.2.2 RJ型电容式静力水准仪主要技术指标 (8)2.2.3 静力水准仪的安装及调试 (9)2.2.4 静力水准仪的观测和运行维护 (10)2.2.5静力水准仪漏液及蒸发后所得数据的处理 (10)第三章自动化监测项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1)3.1 项目必要性分析 (11)3.1 重大工程运营安全已成为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11)3.2 随着轨道交通不断建设和投入使用,地质环境变化及自身结构变形对其安全运营影响日益显现 (11)3.2 重大工程安全运营对环境要求不断提高,需及时地掌握影响其安全运营的变形情况 (13)3.2 目前国内监测市场的方法体系相对落后、不够系统,有待提高 (14)3.2 项目可行性分析 (14)3.2.1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14)3.2.2国内外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提供了技术可行性 (14)第四章结束语 (15)第一章前言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城市交通快速和便捷的需求日益高涨,运量大、准时、快速的城市地铁交通因此也成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和热点之一。

“十五”计划期间,国家用于城市地铁建设中的投资就至少达到两千亿。

鉴于地铁在国民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地铁事故所可能导致的重大后果,如何确保地铁在建设及运营期间的安全则成为地铁工程和运营部门需要共同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由于地铁隧道在一天中的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是处于全封闭的运营状态,绝对不允许监测人员进入隧道内工作,所以要求必须在隧道内设置自动化监测系统代替人工操作,实现对隧道水平、垂直位移的连续、精确监测。

考虑到地铁运行的时间很短,所采用的监测系统应能在3~5min内完成隧道内的变形监测,以掌握地铁运行过程中隧道变形特征和规律,以便及时控制。

第二章国内外监测技术研究现状从20世纪70年代末,国外运行安全监测技术迅速发展并广泛应用,其主要监测的对象为大坝、桥梁、高层建筑物、防护堤、边坡、隧道地铁等。

发展到近阶段,除常规监测方法以外,采用先进技术方法主要是:自动化监测、GPS技术、INSAR技术等。

在几何学、物理学、计算机仿真学等多学科、多领域的融合、渗透下,变形监测技术向一体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方向发展。

在集成多种监测方法、多学科专业技术的基础上,自动化监测技术近十年来迅速发展。

其基本原理是:根据自动控制原理,把被观测的几何变形量(长度、角度)转换成电量,再与一些必要的测量电路、附件装置相配合,组成自动测量装置,将测量数据自动采集、传输到指定系统,完成自动化监测过程。

相比较与传统人工监测,它具有连续、动态、实时、精确等显著优势。

现代的自动化监测技术已实现了运行变量的实时数据采集与传输、数据管理、在线分析、综合成图、成果预警的计算机控制网络化。

目前国内外远程自动化监测系统主要有对近景摄像测量系统、多通道无线遥测系统、光纤监测系统、全站仪自动量测系统、静力水准仪系统、巴赛特结构收敛系统。

2.1 全站仪自动量测系统2.1.1系统的构成一个完整的自动化动态监测系统是指在无需操作人员干预的条件下,实现自动观测、记录、处理、存储、报表编制、预警预报等功能,它由一系列的软件和硬件构成,整个系统配置包括:TCA自动化全站仪、棱镜、通讯电缆及供电电缆、计算机与专用软件。

图2.1-1 莱卡全站仪进行瞬时自动化监测2.1.2 TCA自动化全站仪TCA自动化全站仪能够自动整平、自动调焦、自动正倒镜观测、自动进行误差改正、自动记录观测数据,其独有的ATR(Automatic Target Recognition,自动目标识别)模式,使全站仪能进行自动目标识别,操作人员一旦粗略瞄准棱镜后,全站仪就可搜寻到目标,并自动瞄准,不再需要精确瞄准和调焦,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图2.1-2 TCA2003莱卡自动化全站仪TCA2003是Leica TCA自动化全站仪中的一种(见图1),该仪器测角精度为0.5〞,测距精度为1 mm±1 ppm。

可通过专用的控制软件来控制观测目标、设定观测周期。

2.1.3 Leica标准精密测距棱镜棱镜作为观测标志,利用膨胀螺丝固定在隧道内侧(见图2),其数目可按实际需要设定,该标志能被TCA2003全站仪自动跟踪锁定,以实施精密测角和测距。

图2.1-3莱卡标准精密棱镜2.1.4 计算机计算机利用电缆和全站仪连接,并装有专用软件以实现整个监测过程的全自动化,既能控制全站仪按特定测量程序采集监测点数据,并将测量成果实时进行处理,以便及时发现错误,杜绝返工,也可以对各个观测周期的监测数据进行存储并生成监测报告。

2.1.5 其他设备其它设备包括温度计﹑气压计﹑湿度计、连接电缆、外接电源等;温度计﹑气压计﹑湿度计用于测定空气的温度、压力和湿度,将测定结果输入到计算机中,对观测结果进行修正,以提高观测精度。

2.1.6 实时监控软件GeoMos Monitor是专门用于监测的、与TCA2003全站仪配套的变形测量软件,其在Windows环境下运行,并将数据存储在SQL Server数据库中,它既可按操作者设定的测量过程和选定的基准点、观测点进行相应的测量处理,也可快速建立三维坐标、位移量以及其它相关数据库,实现数据的快速存储、检索、编辑,可实时显示量测数据,并进行实时处理或后处理,能实时显示图形或事后显示。

2.1.7 后方处理软件采用自己编制的软件,利用和GeoMos的软件接口,对测量数据进行后处理,按施工方要求的格式将监测点的位移变化转化为标准图表的形式直观地表达出来,绘制出监测报表和位移曲线,自动实现数据分析、报警以及报表生成的功能,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提供报表的形式。

2.1.8 观测方法通过控制软件,在每个观测周期开始前,利用布设好的基准点,测4测回推算出测站点的坐标,然后,四测回对所有的点进行自动观测,得到观测点的坐标。

地铁运营期间24 h实时观测。

2.1.9误差来源测量的误差来源于仪器的系统误差、测站和目标的对中误差、外界环境的影响、测量仪器的影响。

⑴仪器的系统误差主要是由仪器本身构造引起的,为保证精度,需在测量前对仪器进行检校,仪器即使在检校后还有残余的系统误差。

但由于监测需要得到的是2次测量之间的位移值,因此系统误差可以基本消除。

⑵由于测站点、观测点均采用强制对中措施,而且标志埋设后在整个观测过程中不再重新安置,因此,测站、目标的对中误差可忽略不计。

⑶由于监测需要实时监测,而地铁隧道的湿度较大,对测距的精度会有影响,但地铁隧道内的温度﹑气压﹑湿度均比较稳定,因此,可不考虑这些外界环境因素对观测结果的影响,可在观测过程中利用数学模型进行修正。

而列车运行带来的震动却对观测结果的影响较大,故应尽量避免在这一时段进行观测。

⑷ TCA2003全站仪测角精度0.5″,测距精度1 mm±1 ppm,因此,其是影响测量的主要误差源。

2.1.10误差来源此次监测主要的误差来源是仪器的测角误差和测距误差,仪器的测角精度为0.5″,100 m的监测范围内由测角所引起的最大误差为±0.12 mm;仪器的测距精度为1 mm±1 ppm,其中1 mm为固定误差,±1 ppm为比例误差(1 mm/km),即100 m的距离由测距所引起的误差为±0.1 mm,距离测量采用四测回观测仪器引起的误差为±0.5 mm;根据各点给定的初始坐标估算,点位的平面精度约±0.5 mm,Z方向的精度与竖直角的大小有关,精度略低,但仍可以保证±1 mm的精度,能够满足施工及甲方对地铁保护的要求。

2.2 静力水准仪系统2.2.1 系统组成该仪器依据连通管原理的方法,用电容传感器,测量每个测点容器内液面的相对变化,再通过计算求得各点相对于基点的相对沉陷量。

见下图2.1-1,各静力水准仪安装后,将各静力水准仪导线联接至数据箱,能过无线传输或网线直接联接至电脑(可多台电脑同时查看),随时输出测量指令或设定定时测量指令,静力水准仪自动测量容器内的水位变化情况,通过一定的公式,解算为水位的升降量,从而形成报表。

2.2.2 静力水准仪的结构静力水准仪 静力水准仪 静力水准仪数据盒数据采集电脑终端报表生成 电脑终端 图2.2-1静力水准自动化监测整体结构图由右图2.2-2所示,电容式静力水准仪由主体容器、连通管、电容传感器等部分组成。

当仪器主体安装墩发生高程变化时,主体容器相对于位置产生液面变化,引起装有中间极的浮子与固定在容器顶的一组电容极板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通过测量装置测出电容比的变化即可计算得测点的相对沉陷。

图2.2-2 RJ型静力水准仪结构及原理结构示意图2.2.3 静力水准仪的测量原理该仪器依据连通管原理的方法,用电容传感器,测量每个测点容器内液面的相对变化,再通过计算求得各点相对于基点的相对沉陷量。

其模型如下:初始状态(0)任意次状态(j)图2.2-3 连通管测量原理示意图如上图2.2-3所示,设共布设有n 个测点,1号点为相对基准点,初始状态时各测量安装高程相对与(基准)参考高程面0H ∆间的距离则为:01Y 、02Y ... (i)Y 0…n Y 0(i 为测点代号i=0,1… …n );各测点安装高程与液面间的距离为: 01h 、02h 、i h 0…n h 0则有:n n i h Y h h Y h Y 0000i 02020101......Y +=+=+=+ (1)当发生不均匀沉陷后,设各测点安装高程相对于基准参考高程面0H ∆的变化量为:1j h ∆、2j h ∆… …ji h ∆…jn h ∆。

由图1-3可得:jnjn n jiji i j j j j h h Y h h Y h h Y h h Y +∆+=+∆+=+∆+=+∆+)()()()(0022021101 (2)则j 次测量i 点相对于基准点1的相对沉陷量1i H 为:11j ji i h h H ∆-∆= (3) 由(2)式可得:)()()()(101010101j ji i j ji i ji j h h Y Y h Y h Y h h -+-=+-+=∆-∆ (4)由(1)式可得:i i h h Y Y 001010)(-=- (5)将(4)式化入(3)式得: )()(01011h h h h H i j ji i ---= (6)即只要用电容传感器测得任意时刻各测点容器内液面相对于该点安装高程的距离ji h (含ji h 及首次的i h 0),则可求得该时刻各点相对于基准点1的相对高程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