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色荧光翡翠的呈色机理
碧玉 荧光的原理

碧玉荧光的原理碧玉是一种珍贵的宝石,其荧光效应是其独特的特性之一。
荧光是指物体在受到特定波长的光照射后,发出不同波长的光线。
在碧玉上,荧光效应使得它在特定光照条件下展现出绚丽的颜色。
那么,碧玉荧光的原理是什么呢?我们需要了解光的基本概念。
光是由电磁波构成的,具有波粒二象性。
当光线照射到物体上时,会发生多种现象,其中之一就是荧光效应。
荧光效应是物质吸收光能后,部分能量以荧光的形式重新辐射出来。
碧玉荧光的原理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
首先是能带理论。
能带理论是解释物质中电子能量分布的理论。
在晶体中,电子分布在不同的能带中,其中价带和导带是最重要的两个能带。
当碧玉受到紫外光照射时,部分电子会从价带跃迁到导带中,形成激发态。
当电子从激发态返回基态时,会释放出能量,这部分能量以荧光的形式辐射出来,使得碧玉呈现出明亮的颜色。
其次是能级结构理论。
能级结构理论是解释原子或分子中电子能级分布的理论。
在碧玉中,荧光效应是由掺杂的离子引起的。
掺杂是指将其他元素引入到晶体中,改变其原有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在碧玉中,掺杂的离子会产生额外的能级,这些能级可以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并发出不同波长的光线。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碧玉在受到紫外光照射时会发出绚丽的荧光颜色。
除了能带理论和能级结构理论,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可以影响碧玉的荧光效应。
例如,晶体中的杂质含量、晶体的结构、晶体的形状等都会对荧光效应产生影响。
此外,光源的波长和强度也会对荧光效应产生影响。
不同波长的光照射到碧玉上时,会激发不同的能级,从而产生不同的荧光颜色。
需要注意的是,荧光并不是所有物质都具有的特性。
只有具备特定结构和成分的物质才能展现出荧光效应。
而碧玉正是其中之一,它的荧光效应使得它在珠宝和装饰品中备受喜爱。
总结起来,碧玉荧光的原理是由能带理论和能级结构理论解释的。
能带理论解释了电子能量分布在晶体中的情况,能级结构理论解释了掺杂离子引入晶体后产生的额外能级。
除此之外,晶体的结构、杂质含量以及光源的波长和强度等因素也会对碧玉的荧光效应产生影响。
荧光粉发光原理

荧光粉发光原理
荧光粉发光原理是基于荧光效应的物理过程。
当荧光粉受到激发能量,如紫外光或蓝光,时,其中的荧光物质吸收能量电子被激发到高能级。
随后,这些电子会通过非辐射性转换返回基态。
在这个转换过程中,电子释放出余下的能量,它们转化为可见光能量。
这种释放出的可见光能量就是我们能够看到的荧光。
荧光粉发光的颜色取决于荧光物质的化学成分。
不同的化学成分导致不同的电子能级差,进而决定了发射的光子频率和波长。
例如,某些荧光粉会发出绿色或红色的荧光,这是因为荧光物质的电子能级差对应于可见光的这些颜色。
在实际应用中,荧光粉常被添加到各种产品中,如彩色墨水、荧光笔、荧光粉末涂料等。
当这些产品暴露于紫外线或蓝光下时,荧光粉便会吸收能量并发出明亮的荧光。
这种现象被广泛应用于发光材料、荧光显示屏和荧光灯等领域。
总结来说,荧光粉发光原理是基于荧光物质通过激发和转换能量实现的,这种转换释放出可见光能量,从而产生荧光。
不同的荧光物质会发射出不同颜色的荧光。
荧光粉的广泛应用使得这种发光原理成为许多产品中常见的特性。
荧光法鉴定手镯的原理

荧光法鉴定手镯的原理荧光法是一种常用的鉴定手镯的方法,通过检测材料在紫外光照射下的荧光发射情况,来判断手镯的真伪和成分。
荧光法主要依靠材料的荧光特性,即在受到紫外光照射后产生的自发光现象。
荧光是一种电子在激发状态与基态之间跃迁时放射出的光。
光照射到物质上,物质中的某些分子吸收了光的能量,电子由基态跃迁为激发态。
在短暂的时间内,电子又会从激发态跃迁回基态,并将多余的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
这个过程就是荧光发射。
在荧光法鉴定手镯时,首先需要使用紫外光源照射手镯,激发其中的分子。
紫外光源通常为紫外线灯管或激光器,其波长一般为365nm。
照射时,荧光检验员将手镯放置在荧光检验室的检验台上,然后开启紫外光源,使光线照射到手镯上。
当紫外光射到手镯上时,如果手镯是由荧光性材料制作的,那么荧光材料会吸收紫外光的能量并激发起来。
随后,激发态的荧光分子会马上发射出能量,并转为基态,以光子的形式放射出来。
这些发射出的光子组成了由暗光转为光明的荧光。
荧光的颜色是由物质本身决定的,不同的物质由于其化学成分的不同,其荧光的颜色也不同。
因此,根据手镯发射的荧光颜色,可以对手镯的材质做出判断。
一般来说,荧光发射强度越高,说明手镯中荧光材料的含量越多,质量越好。
同时,荧光法还可以用于检验某些精工制作或特殊工艺处理过的手镯。
因为这些手镯通常在制作过程中会添加一些特殊的荧光材料,通过荧光发射来增加手镯的亮度或美观度。
通过荧光法可以对此类手镯进行鉴定。
在实际应用中,荧光法可以结合其他方法一起使用,如红外光谱法、x射线荧光法等。
这样可以更准确地鉴定手镯的材质和成分,避免对手镯的误判。
此外,荧光法也可以用于手镯的质量把控和生产监督,确保手镯的质量。
综上所述,荧光法是一种通过检测材料在紫外光照射下的荧光发射情况来鉴定手镯的方法。
它利用物质在受到紫外光激发后产生荧光的特性,来判断手镯的真伪、成分和质量。
通过观察荧光发射的颜色和强度,可以对手镯进行准确的鉴定。
翡翠的起胶,起荧光和有刚性,三个词都说明了种老你是否能分辩了

翡翠的起胶,起荧光和有刚性,三个词都说明了种老你是否能分辩了展开全文“刚性“”起荧“”起胶“经常听商家说:这翡翠种老肉细,起光起荧,刚性十足值得收藏!什么?起荧?刚性?什么鬼?又一商家说:瞧这翡翠多漂亮,都起胶了!什么?起胶?又是什么鬼?你是否同样被翡翠的这些专业术语所困惑呢?或许你早就听说过这些词汇,那你真的懂吗?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详细说说这些个术语都什么意思。
一.什么叫刚性翡翠刚性的产生是由于翡翠质地非常细腻,晶粒间结合非常紧密,且硬度及净度极高,通过抛光所达到的最佳效果。
光感锐利清晰,反差对比强烈,所产生的光学效应使人在感官上感受到如钢的表面一般坚硬刚毅,寒光冷冷的感觉。
产生刚性有四个条件:1.种老2.净度高3.表面是弧面4.精抛光但是具备这些也不一定能产生刚性,而不具备则一定不会产生刚性。
这就是翡翠的奇妙之处,每件翡翠的基本构成稍有差异,所表现出来的效果都会不一样。
二、什么是起荧再来说起荧,荧就是荧光(莹光)。
翡翠的起荧现象是因为微粒晶体排列整齐有序,从而导致光进入后整体折射率明显,是翡翠的矿物成分在高压低温变质作用下的产物。
一件翡翠内部颗粒细小,凭肉眼几乎不可见,这就是所谓的“种老、肉细”,再加上后期雕刻造型的配合,以及适当的光线,就会有荧光(莹光)这样的现象出现。
荧光说白了就是一种光学现象。
翡翠起荧光,再通俗的说就是一件翡翠通过光线的折射使整块翡翠明暗不均,对人眼造成视觉上的反差,荧光越强反差就越明显。
三、起胶与起荧不一样的是起胶是由于晶体排列较无序加上光线进入后所产生的效果,简单的说就是它不像起莹那样微微泛光,而是是整块的、连绵不绝,于是看上去就像是一块胶一样。
起胶的翡翠给人感觉十分温润,目前市场上大受欢迎的“木那”的料子就有这种感觉。
而无色玻璃种起的“胶”绝不是一般的胶的概念,它把翡翠走向透明极致形成的强玻璃光泽又重新拉回了温润的玉感范畴,有点大隐隐于市的味道,不刻意出彩,却掩盖不住王者的气魄!那么,刚性,起荧,起胶这三者之间到底是怎样一种关系呢?一件翡翠显刚性的大多同时起荧,但起荧的不一定具有刚性,而起胶和起荧一般是不会同时出现在同一块翡翠上的,因为它们是两种分子不同的排序所呈现出来的效果。
翡翠的颜色与色彩学的关系

翡翠的颜色与色彩学的关系作者:杨华来源:《理财·收藏版》2018年第10期翡翠名称来源有几种说法,其中一说来自鸟名,这种鸟羽毛非常鲜艳,雄性的羽毛呈红色,名翡鸟(又名赤羽鸟),雌性羽毛呈绿色,名翠鸟(又名绿羽鸟),合称翡翠。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翡,赤羽雀也;翠,青羽雀也。
”因而我们也常说,红为翡绿为翠,但翡翠的颜色不只是红和绿。
我们通常能看到的颜色有红、黄、绿、紫、蓝、黑、白,如此看来翡翠颜色的复杂性远不是用单一色彩可以描述出来的,单就翡翠的绿色,都很难找到两块绿色完全相同的翠,翡翠颜色的多样性和翡翠的成因关系密切,所展现出来的颜色与生成过程中不同金属元素的参与度有关,因此翡翠颜色的判定全靠個人的眼睛辨识能力,而这种辨识能力又有很多个人喜好的主观因素掺杂,所以使得翡翠颜色没有统一或相对的标准可言。
翡翠可以呈现各种颜色,按照翡翠颜色的地质作用成因,可以分为原生色和次生色。
原生色,是指翡翠在地表以下,在各种地质作用条件下形成的颜色。
这种颜色与翡翠的矿物化学元素、矿物成分有密切的关系,也就是在翡翠晶体的结晶作用过程中形成的颜色。
它是比较固定的颜色,是用酸不能溶走的。
例如白色系列、紫色系列、各种色调的绿色系列和黑色系列翡翠的颜色,都是属于原生色。
次生色,是指外力地质作用条件下形成的颜色。
翡翠露出地表之后,处于地表常温、常压、氧化、多水的条件下,许多矿物化学性质不稳定,再加上日夜温差的变化等原因,就会发生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作用。
由于氧化和水解作用的结果,在翡翠外表就会形成风化壳。
风化壳经常呈现黄色、棕色、棕红色和褐红色。
这些颜色,是由于翡翠中含铁矿物风化后释放出来的氧化铁呈胶体淋滤渗透于翡翠晶体颗粒之间的空隙中或微细裂隙中所致。
这些颜色,不是翡翠晶体固有的颜色。
这些颜色是不稳定的,用强酸浸泡有可能完全溶走,从而使翡翠褪色。
原生色与翡翠的化学成分有关,引起翡翠或其他宝石致色,必须含有色素离子。
什么样的翡翠会“起荧”?

什么样的翡翠会“起荧”?
荧光,在宝石学中是指宝石矿物在受外界能量(如紫外线、X射线等)激发时发光、激发源撤除后发光立即停止的现象;“起荧”则是翡翠市场上流行的商业名词,形容在晃动翡翠时产生的一种柔和的、朦朦胧胧的白光,好似晚上薄云游动下的月光,飘逸灵动。
那么,什么样的翡翠才有此奇妙现象呢?
颜色
一般来说,白色、无色的翡翠“起荧”现象明显,绿色及其他深色翡翠虽然也可有“起荧”现象,但浓郁的颜色会削弱其效果。
加工
当光线射入抛光良好的弧面型翡翠饰品(手镯、戒面及局部呈弧面型的雕件等),可以发生折射、反射从而使光线在翡翠内部或凝聚、或发散,进而产生“起荧”现象。
因此,弧面型琢形和抛光程度也是翡翠“起荧”的必要条件。
翡翠的质地
翡翠的质地是出现“起荧”现象的最重要因素,组成翡翠的矿物颗粒越细,质地越细腻,透明度越高,则“起荧”现象越容易发生,一般来说,玻璃种和冰种翡翠可有此现象,因此,“起荧”翡翠一般为品质优良的精品,价格昂贵。
值得注意的是,“物极必反”,若翡翠的透明度极高,清澈如水,使入射光线直接穿透翡翠,则不能出现“起荧”现象。
翡翠荧光反应的原理

翡翠荧光反应的原理
翡翠荧光是一种特殊的荧光现象,它的原理主要涉及到以下两个方面:
1. 矿石结构:翡翠是一种复杂的铁镁铝硅酸盐矿石,其中含有少量的铬离子(Cr3+)。
这些铬离子占据了矿石晶格中的特定位置,形成了翡翠的晶体结构。
2. 分子能级:铬离子的电子结构决定了它在紫外线照射下会产生荧光现象。
在翡翠的晶格中,铬离子的d轨道分裂成了不同的能级。
正常情况下,铬离子的一个电子会处于较高的d能级中。
当翡翠受到紫外线的照射时,紫外线的能量足够激发翡翠中的电子跃迁到较高的d能级上。
这个跃迁过程需要吸收一定的能量,使得翡翠对紫外线呈现出吸收性质。
当紫外线停止照射时,电子会自发地返回到低能级上,释放出能量。
这些释放出的能量具有不同的波长,主要集中在翡翠的绿色和红色区域。
这就是为什么翡翠在紫外线照射下会呈现出明亮的荧光颜色,通常是绿色。
同时,一些翡翠还会呈现出红色的荧光。
这是因为翡翠中的铬离子存在不同的电子能级跃迁,导致了荧光颜色的差异。
总而言之,翡翠荧光的原理是在紫外线照射下,铬离子的电子跃迁产生能量差,并以可见光的形式向周围环境发射,形成翡翠特有的荧光现象。
浅粉红色翡翠的谱学特征及颜色成因分析

‟ ∑ ˋ ∭; ∯∑ ˋ ‟ ∳ ∰ ∭ ∰ ∳ ‟ ∭ ’ ˇ ; ⦠ ‟ 0 0. 6 4 5 0 3 0 0. 6 5 5 0; 1 6 0. 0 1 6 0; 3 3 0. 1 6 9 0 3
1 引 言
近年来 , 市场上出现了一种主体颜色呈粉红色 , 并往往具有 明显白色 条 带 状 结 构 的 翡 翠 品 种 , 这类翡翠 产于缅甸的帕敢和美菱角地区 , 产出时带 黑 色皮 。 浅粉红色 翡 翠 的 白 色 条 带 有 粗 有 细 , 呈平 产量极为稀少 ,
1, 2] 行状 、 雁形状分布 , 肉眼可观察到白色与粉色之间的 界限 [ 。 然而 , 国内外文献资料上很少介绍这类具有白 ] 3 色条带的浅粉红色翡翠 , 甚至忽视了它们的存在[ 。 颜色鲜艳的浅粉红色翡翠因产量极为稀少具有较高的经 ] 2 济价值和收藏价值 , 它的出现也无疑增加了翡翠家族的品种 。 欧阳秋眉等[ 曾对这类粉色翡翠进行了宝石学
摘要 通过对白色条带的浅粉红色翡翠进行 X 射线荧光 ( 光谱 、 拉曼光谱和紫外 可 见 光 ( ) 吸收光谱 X R F) UV V I S 的测试分析 , 得出其属于硬玉型翡翠 , 特征拉曼 位 移 有 3 分别是由 S 7 7, 7 0 0和1 0 3 9c m-1 , i O 的 不 对 称 弯 曲 振 动、
特征研究 , 并提出白色条带是由于剪切应力而呈碎裂结构形成 , 粉色则是由含极少量 M n和 F e元素而致色的 。 [ ] 4 2+ 粉紫 、 紫和蓝紫等 , 其中 C u r t i s s 认为翡翠的粉色是与晶格中的 M n 致色有关 。 紫色翡翠的颜色可分为浅紫 、
[ ,] 2+ 2- 3+ 浅紫和粉紫色与粉色翡翠的 色调较为 接 近 , 之间的电荷 R o s s m a n5 6 认 为 翡 翠 的 浅 紫 色 是 由 F e O F 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粉色荧光翡翠的呈色机理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日益发展,翡翠珠宝市场也逐渐走向繁荣,翡
翠的价格日益高涨,翡翠原石的开采亦日益加剧。
自2012年以来,翡翠市场中
逐渐出现了一种在紫外荧光灯下通体呈现粉色荧光的翡翠。
这种翡翠的普遍特点
是价值不是很高,颗粒较粗,在40倍显微镜下明显可见颗粒,红外光谱图谱显
示为天然翡翠,仅含有轻微蜡峰,电子探针射线显微分析显示主要元素为Na、Al、Si、O,少量杂质元素Ca、Fe、Mg。
研究显示,这种翡翠为天然翡翠,发荧光部
分极有可能为翡翠本身的成分,是一种紫外荧光可以发出粉色荧光的天然翡翠。
关键词:粉色荧光;翡翠;红外光谱;电子探针
The coloration mechanism of pink fluorescent jadeite
Yang xiaorong1,Pan jian2
(China Cloud Union Gem & Jade Quality Inspection Research Institute,Kunming 650000)
Abstract:In recent years,with the increasing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the jadeite jewelry market has gradually become prosperous,the price of jadeite is increasing,and
the exploitation of jadeite is also increasing. Since 2012,a kind of light-colored jadeite has gradually appeared in the jadeite market,which shows pink fluorescence under ultraviolet fluorescent lamp.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 of this kind of jadeite is that its value is not very high,and its particles are relatively coarse. The coarse particles can be seen clearly under 40 time microscope. Infrared spectrum shows that it is natural jadeite with only slight wax peaks. Electron probe X-ray microanalysis shows that this kind of jadeite has the main elements Na,Al,Si,O,and a small amount of impurity elements Ca,Fe and Mg. Research shows that this kind of jadeite
is natural jadeite,and the fluorescent part is very likely to be the component of jadeite itself,which is a kind of natural jadeite that can emit pink fluorescence by ultraviolet fluorescence.
Key words:pink fluorescent;jadeite;infrared spectrum;electron probe X-ray.
1背景
近10年来,翡翠原料的持续开发导致翡翠资源日益减少,随着缅甸政府控制原料出口,翡翠矿石资源在市面上更加稀缺,最近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在紫外荧光灯下发强粉色荧光的翡翠,初步研究应该是一种比较新型的翡翠原料。
2 样品
2.1 样品的外观特征
此次用来做测试的翡翠原料是一只翡翠手镯(如图1),此种手镯颗粒较粗,透明度不高。
翡翠手镯在紫外荧光照射时通体呈现粉色荧光,由于深色部分的体色较深,粉色荧光呈
现的不明显,因此,笔者选取翡翠样品的浅色部位,经紫外荧光笔照射呈现强粉色荧光(如
图2)。
图2 翡翠样品的紫外荧光特征
Fig.2 Ultraviolet fluorescen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jadeite sample
2.2样品的基本特征
翡翠样品的折射率为1.66(点测),密度为3.28,分光镜下无特征吸收光谱。
3.测试方法
3.1放大显微镜特征
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可见翡翠颗粒结构紧密,显示为天然翡翠放大特征(如图3)。
图3 翡翠样品显微镜下特征
Fig.3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jadeite sample
3.2 傅里叶红外光谱特征
将翡翠样品置于红外光谱仪中测试,可见此翡翠样品的红外光谱特征显示为硬玉的特征吸收峰(如图4),且红外光谱透射吸收峰显示为天然翡翠吸收峰,仅出现微量的蜡的吸收峰。
由于在翡翠饰品的加工过程中,用蜡来润滑为常规工序,因此,有微量的蜡的吸收峰被视为是正常的。
图4 翡翠样品的红外光谱图谱
Fig.4 Infrared Spectra of the Jadeite Sample
3.3 电子探针射线显微分析测试
此次在翡翠样品的四个区域选择了四个点进行电子探针射线显微分析,其中区域1和区域4的点指向翡翠颗粒区域,区域2和区域3的点指向翡翠颗粒间隙区域(如图5)。
如测试结果所示,四个区域共同的结果显示为主要成分为Na、Al、Si、O,其中区域1和区域4含有少量杂质元素Ca、Fe、Mg(如图6-9)。
图5 电子探针扫描区域指示
Fig.5 Electron Probe Scanning Area Indication
图9 区域4电子探针扫描结果
Fig.9 Electron Probe Scanning Result of Area4
笔者将样品放在沸水中煮一个小时之后,用紫外荧光笔照射翡翠手镯相同位置,发现粉红色荧光依然非常明显(如图10-11)。
图10-11 沸水煮后翡翠样品紫外荧光特征
Fig.10-11 Ultraviolet Fluorescence Characteristics of Jadeite Samples Boiled for one hour
图12 沸水煮一小时样品的红外光谱图谱
Fig.12 Infrared spectra of sample boiled for one hour
但是,此时用红外光谱测试样品时可以看到,翡翠样品用于抛光时使用的轻微蜡峰已经基本消失(如图12)。
4.测试结果
该翡翠样品折射率1.66(点测),密度3.28,分光镜下无特征吸收光谱。
放大观察可见天然翡翠特征,红外光谱图谱为天然翡翠特征吸收峰,电子探针射线显微分析显示为天然翡翠化学成分,含少量微量元素。
将翡翠样品置于煮沸的水中一个小时,翡翠样品中的蜡峰基本消失,而导致该翡翠样品呈现粉红色紫外荧光的物质依然存在。
5.推论
目前所做的一系列测试显示,此类翡翠样品为天然翡翠,含有少量的蜡峰,不影响翡翠定名为天然翡翠。
粉红色呈现紫外荧光的物质在高温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而蜡质消失。
因此,初步推测造成此种翡翠呈现粉红色紫外荧光的物质为翡翠本身的成分。
参考文献:
[1]系统宝石学,张蓓莉,地质出版社;
[2]应用翡翠宝石学,袁心强,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3]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的基础及应用,曾毅、吴伟、高建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