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故事
与传统古诗相关的故事

与传统古诗相关的故事话说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
这贾岛啊,对写诗那可是相当痴迷。
有一天呢,他骑着毛驴去长安城里办事。
在路上,他就琢磨起自己写的一首诗来,诗里有这么两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他一边骑着驴,一边比划着,一会儿伸手做推的动作,一会儿又做敲的动作。
路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觉得特别奇怪,还以为他是个疯子呢。
这贾岛啊,光顾着琢磨这诗了,根本没在意别人的眼光。
他就这么纠结着,到底是用“推”好呢,还是用“敲”好呢?“推”吧,显得很安静,有一种僧人自己的悠然自得,好像这寺庙就是他熟悉的地方,直接就推门进去了。
可是“敲”呢,就有了一种声响,在这宁静的月夜下,敲门的声音能打破寂静,好像更有画面感,也更有礼貌的感觉。
就在他想得入神的时候,他的毛驴不小心闯进了一位大官的仪仗队里。
这大官不是别人,正是当时很有名望的韩愈。
韩愈的随从一看,哪来的冒失鬼,竟敢冲撞大人的仪仗队。
就把贾岛给拉到韩愈面前。
贾岛这才回过神来,一看自己闯了大祸,赶忙给韩愈赔礼道歉。
韩愈呢,是个爱才之人,就问贾岛怎么回事。
贾岛就把自己写诗,在“推”和“敲”之间犹豫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韩愈。
韩愈听了之后,不但没有责怪贾岛,反而对他这种认真写诗的态度很是赞赏。
他想了想,就对贾岛说:“我觉得啊,还是用‘敲’字比较好。
你想啊,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僧人去拜访友人或者回到寺庙,敲门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传开,既有动感,又能衬托出环境的清幽,而且敲门也更符合礼仪嘛。
”贾岛听了韩愈的话,觉得非常有道理,连连点头称是。
从此啊,“推敲”这个词就成了反复斟酌字句的代名词啦。
这故事也告诉我们,古人写诗那可是相当严谨的,一个字都要费尽心思呢。
宋朝有个叫林逋的人,他的故事那可真是和古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且特别有趣。
林逋这个人啊,特别不喜欢尘世的喧嚣,就跑到杭州的孤山隐居起来。
他在孤山那儿,种了好多梅花,养了几只鹤。
他对这些梅花和鹤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
他写了很多关于梅花的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中小学生必学的古诗词常见典故

中小学生必学的古诗词常见典故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古诗词中,常常出现一些典故,这些典故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境,还能够拓宽我们的知识面。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中小学生必学的古诗词常见典故。
一、白马非马白马非马是《庄子》中的一则寓言故事。
故事中,一个学者看到一匹白马,却说它不是马。
他的理由是:白马是有色的,而马是无色的,所以白马不是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的观察和判断可能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需要通过客观的分析和思考来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黄粱一梦黄粱一梦是《列子》中的一个典故。
故事中,一个人梦见自己成了一个国王,过上了富贵的生活,但当他醒来后才发现这只是一个梦境而已。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人生如梦,一切都是虚幻的,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不要追求虚无缥缈的东西。
三、卧薪尝胆卧薪尝胆是《史记》中的一个典故。
故事中,勾践被吴国囚禁,他卧在薪上,尝过苦胆,发誓要报仇雪恨。
后来,勾践成功解放吴国,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只有经历了磨难和苦难,才能够取得成功。
四、桃李满天下桃李满天下是《诗经》中的一句诗。
这句诗形容了学问的广泛传播和人才的辈出。
桃李是植物的名字,用来比喻学问的传播,满天下则表示遍布全国。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学问应该广泛传播,人才应该辈出,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五、飞黄腾达飞黄腾达是《左传》中的一句话。
这句话形容一个人一夜之间变得富有和权势,就像坐在飞黄之上一样。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有时候机遇会让一个人一夜之间改变命运,但是成功并不是偶然的,需要有足够的准备和努力。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词常见典故,中小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学习典故,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古诗的睡前故事

古诗的睡前故事在静谧的夜晚,当繁忙的一天即将结束,人们常常喜欢在入睡之前寻找一些能够放松身心的方式。
而古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不仅能够为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也能够成为睡前故事的最佳选择。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讲述一些古诗的睡前故事,希望它们能够成为您入睡前的美好陪伴。
一、《静夜思》- 李白《静夜思》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它以简洁而优美的语言描述了一个人在夜晚思念故乡的情景。
我们可以将这首诗作为睡前故事,来帮助舒缓身心,进入梦乡。
故事开始时,一个旅人独自一人在异乡漫步。
当深夜来临时,他静静地坐在床头,望着窗外的明月。
此时,他感到万里无云的夜空和皎洁的月光,仿佛是在为他弹奏着一曲优美的夜曲。
他开始想念远方的家乡,想念亲人朋友,在这个寂静的夜晚,思绪如风,渐渐地他沉入了梦乡。
二、《登鹳雀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以婉约之辞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我们可以将这首诗用作睡前故事,带领我们进入梦的彼岸。
故事中,一个人登上了高高的鹳雀楼。
在楼上,他俯瞰着远方的故乡,眺望着连绵的山峦和辽阔的田野。
他想象着久违的亲友,希望能够与他们团聚,分享彼此的快乐和悲伤。
随着思绪的起伏,他感到自己仿佛已经来到了故乡的怀抱中,感受着熟悉的气息和亲切的温暖。
随着夜幕的降临,他沉入梦乡,与故乡的亲人们相聚在一起。
三、《夜泊牛渚怀古》- 杨万里《夜泊牛渚怀古》是明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它以古朴的词句勾勒出夜晚泊船时的怀古之情。
我们可以将这首诗视为睡前故事,带领我们走进一个陌生的历史世界。
故事中,一个人在寂静的夜晚,停靠在牛渚附近的江心小岛上。
他浸润在茫茫的黑夜之中,仰望着满天繁星。
他想象着几千年前的景象,想象着先民们在此往来的繁忙场景。
他感受到了历史的长河和人类文明的延续,在这样的冥想中,他渐渐地沉入了梦乡。
四、《水调歌头》- 苏轼《水调歌头》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词,它以饱满而真挚的情感描绘了人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与古诗有关的小故事三篇

【导语】以下是由整理的与古诗有关的⼩故事三篇,⼤家⼀起来看看吧。
曹植《七步诗》 煮⾖燃⾖萁,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相煎何太急! 故事:曹植是曹操的⼩⼉⼦,从⼩就才华出众,很受到⽗亲的疼爱。
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
曹丕是⼀个忌妒⼼很重的⼈,他担⼼弟弟会威胁⾃⼰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天,曹丕叫曹植到⾯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
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要害死他,⼜伤⼼⼜愤怒。
他强忍着⼼中的悲痛,努⼒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诗,当场念出来: 萁在釜下然,⾖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相煎何太急! 李⽩的故事 天宝初年,唐⽞宗刚宠杨⽟环时,李⽩结识了贺知章。
贺知章将李⽩引见给唐⽞宗,皇帝见了李⽩的诗也赞叹不已,就在⾦銮殿上召见李⽩,当诗⼈远远步上台阶时,唐⽞宗竟然⾛上前去迎接李⽩,谈起当时的政事,李⽩能当场根据唐⽞宗的意思,写下⼀篇“和番书”,⽽且⼀⾯⼝若悬河地与⽞宗谈话,⼀⾯⼿不停笔地写下来,唐⽞宗⼤为⾼兴,亲⼿调制了⼀碗羹送给李⽩吃,从此任命他为翰林。
⼀天晚上,唐⽞宗带着他的宠妃杨⽟环,乘⽉⾊观赏移植到沉⾹亭的四株名贵牡丹。
兴庆湖畔,他们漫步长堤,⾝后是空辇和⼀⾏最出⾊的梨园弟⼦。
他们在花⾹⽉⾊之中,摆下歌舞。
李龟年正张罗着管弦班⼦准备唱的时候,唐⽞宗说:“赏名花,对妃⼦,此情此景怎能再唱旧词?”叫李龟年拿着⾦花笺赐给李⽩,让李⽩赶紧写词(也就是配合歌唱的七⾔律诗)。
哪想到这时李⽩正和⼏个朋友躺在酒楼⾥呢。
李龟年赶快⽤冷⽔激醒他,叫⼈把李⽩架进兴庆宫,半醉半醒的李⽩,写下了三⾸《清平调》: 云想⾐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群⽟⼭头见,曾向瑶台⽉下逢。
赠汪伦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他⽣性豪爽,喜欢结交名⼠,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掷千⾦⽽不惜。
当时,李⽩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常仰慕,希望有机会⼀睹诗仙的风采。
[小学教育]古诗中的故事
![[小学教育]古诗中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26206d6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29.png)
1、《天仙子》冰雪少女入凡尘,西子湖畔出见情,是非难解虚如影。
一腔爱,一身恨,一缕清风一丝魂。
仗剑挟酒江湖行,多少恩怨醉梦中。
蓦然回首万事空。
几重暮,几棵松,几层远峦几声钟。
2、《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3、《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4、《离别》李叔同(弘一法师)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还。
附:烟花三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哪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5、《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西楼。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种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6、《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7、《采薇》采薇改编翻唱雪欲来的时候,又烫一壶酒,将寂寞,绵长入口。
大寒夜,山那头,彤云出岫,小炉边,那首歌谣不经意被写就。
白露前,麦未熟,恰是初秋,约临走,将柴扉轻叩。
岭上霜红也浸透了眼眸,那首歌,哽在喉,沉默不忍回头。
“卿尚小,共采薇,风欲暖,初成蕊,问离人,山中四季流转又几岁?卿初嫁,独采薇,露尚稀,叶已翠,问征人,何处望乡一枯一葳蕤?”雨未停的时节,煎茶试新叶,让光阴,杯中交叠。
茅檐下,水如泻,沾衣未觉,研开墨,芒种刚过,歌写至下半阙。
经典古诗词:你知道这些古诗背后的故事吗

经典古诗词:你知道这些古诗背后的故事吗这些妙言诗佐,字字珠玑、让人动容……然而在这一句句绝美的诗词背后,都有一段凄美的经历。
而它们究竟隐藏着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呢?古诗词背后的故事0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李商隐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
据说是诗人在巴蜀的某个雨夜写给自己远在长安的妻子。
李商隐的妻子王氏,是王茂元的女儿。
我们不知道这份爱情对于政治的影响,只知道李商隐背叛了对他有深恩的令狐綯父子,然后娶了王氏。
说得煽情一点。
他拿自己的过去,换来了这个女人。
说得功利一点,这曾是他仅有的维系。
无论怎么说,他是很爱她的。
而且,他所期待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已经永远不会到来。
因为几个月前,王氏便在长安孤独地死去。
02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这首诗出自《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是纳兰性德为安慰一位失恋的朋友所做。
当初两人订有私情,而后来女方迫于某压力,不得不另嫁他人,男方无法接受,所以作者他安慰自己的朋友接受现实,并引经据典说明感情的事自古如此,要多想开些。
如果人生的很多事,很多境遇,很多人,都还如初见之时的模样该有多好。
若只是初见,一切美好都不会遗失。
然而很多时候,初见,惊艳无比;蓦然回首,却已物是人非。
沧海桑田,无一不是此理…..03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元佑八年,苏轼被贬惠州。
惠州温都监有女名超超,年十六岁,非常仰慕苏轼,别人提亲都不愿意,说只愿嫁苏学士那样的人。
苏轼去惠州后,她每天晚上都去苏轼窗前听他读书赋词。
苏轼在惠州的这段时间里,两人情投意合。
三年后,苏轼再次因事被贬海南。
临行前,他想到自己此生可能都无法再回惠州,所以和温都监商量,欲安排超超嫁给自己的好友王公子,但超超坚决不同意。
幼儿园唐诗三百首故事

幼儿园唐诗三百首故事幼儿园唐诗三百首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收录了许多优美动人的唐代诗歌。
这些诗歌不仅艺术价值极高,而且通过故事情节和形象描写,展现了丰富的思想和感情,对幼儿的认知和情感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下面将以一些代表性的唐诗为例,给大家讲述一些幼儿园唐诗三百首的故事。
1.《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讲故事:一个晚上,小明躺在床上,突然看到了窗外明亮的月光。
他以为地上洒了一层霜,但仔细一看才发现是明亮的月光。
他抬起头望着明亮的月亮,脑海中浮现出远方的故乡,让他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故事寓意:这首诗通过对静谧夜晚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从中我们可以教育幼儿要珍惜家庭和亲人,尊重并思念故乡的好乡土。
同时,也能启发幼儿发散思维,通过景物触发记忆和情感。
2.《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讲故事:故事发生在古代,有一个叫小明的男孩,他身世贫寒,但是他有一颗追求进步的心。
一天,他看到了一座高楼——鹳雀楼,他立志要登上这座楼。
于是,他努力往前走,一步步攀登。
虽然途中困难重重,但他毫不气馁,坚持不懈,终于成功登上了鹳雀楼。
站在楼顶,他可以看到更广阔的天地,感受到更深远的视野。
故事寓意:这首诗鼓励人们要有追求进步的勇气和毅力,不断超越自我。
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幼儿,人生就像攀登高楼,虽然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3.《咏鹅》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欢乐时光少,离别日子多。
讲故事:这是一首描写小鹅的诗歌。
小明养了一只可爱的小鹅,每天都陪伴着它游泳戏水。
小鹅毛色洁白,浮在清澈的绿水中。
小明喜欢用手拨动水面,让小鹅在水中尽情嬉戏。
但是,小鹅长大了,渐渐地和小明离得远了。
小鹅飞去别的地方,小明感到很伤感。
他意识到,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暂,而离别的时刻却常常出现。
故事寓意:这首诗表达了种种离别和不舍之情。
给幼儿讲这个故事可以教育他们珍惜快乐的时光,同时也要面对离别的现实。
古诗中的英雄故事

古诗中的英雄故事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描写英雄事迹的诗篇。
这些英雄人物勇敢、智慧、忠诚,他们的事迹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进步。
以下是一些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1. 《木兰辞》:讲述了女子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木兰为了替年迈的父亲应征入伍,女扮男装,化名“木须”,加入了军队。
她英勇善战,屡立战功,最终被皇帝封为将军。
当她带领军队凯旋归来时,人们才发现她是女儿身。
这个故事表现了女性英勇、智慧和忠诚的品质。
2. 《凉州词》: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描绘了一位边关将领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场景。
诗中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表达了将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 《满江红·写怀》:宋代诗人岳飞的《满江红·写怀》是一首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
诗中写道:“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这首诗表达了岳飞对国家危亡的忧虑和对敌人的仇恨。
4. 《过零丁洋》:明代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描绘了他在抗元战争中的英勇事迹。
诗中写道:“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这首诗表达了文天祥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敌人的仇恨。
5. 《出塞》: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描绘了边疆将士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场景。
诗中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表达了将士们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敌人的仇恨。
这些英雄故事在古代诗歌中得到了生动的描绘,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它们传承了中华民族的英勇、智慧和忠诚精神,激励着后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故事唐僖宗(862~888年),即李俨。
唐代皇帝。
懿宗子。
公元873~888年在位。
处封晋王。
十二岁时受宦官刘行深、韩文约拥立。
即位后专务游戏,称宦官田令孜为“阿父”。
乾符元年(874年),关东旱饥,州县继续催征勒索,爆发王仙芝、黄巢起义。
广明元年(880年),黄巢攻入长安,逃亡成都,黄巢起义失败后,他于中和五年(885年)还京师。
数月,即再奔凤翔,旋又走兴元(今陕西汉中东)后又返京,但此时朝廷孤弱,藩镇之患近在肘腋,已成岌岌不可终日之势。
唐僖宗时的一天傍晚,年轻的于佑在城墙下漫步。
时值“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深秋,满地枯萎的落叶,风呼啸着而去,树木的枝桠刺在寒冷的空中好像冰上的裂纹。
天色越来越黯,他呆呆立了片刻,颇怀莫名的伤感。
他在御沟的流水中洗手,御沟中浮着的落叶在清冽的水中缓缓流出,忽然发现一片较大的红叶上面有墨印,他随手将叶子从水里拾起来。
使他意外的是红叶上题着一首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墨痕未干,字迹姗姗清秀。
他看了看身边高入云端的宫墙,猜想一定是某个宫女所为。
于佑把诗带回家里,但此事让他久久不能释怀,每天夜里辗转反侧,眼前全是宫里那个落寞的女子空幻的身影。
几天后,他也在红叶上题诗两句,置于御沟上游的流水中:“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之后他又怅然地在流水边徘徊许久才离去。
于佑将此事讲给几个同伴听,大家都笑他。
一晃几年过去,于佑已把那件事渐渐淡忘了。
他科举不成,几近落魄不堪,于是在富室韩泳家教书。
一天韩泳告诉他,不久,唐僖宗放出后宫侍女三千,让她们回到民间婚配。
有位叫韩翠苹的女子是韩泳的同姓,正住在韩舍,他愿为二人牵线结缘。
当时于佑尚未娶亲,听说韩翠苹姿色美艳,于是答应下来。
于佑婚后与韩翠苹感情很好,一天,韩翠苹在于佑的画笥中看见自己亲笔题写的那片红叶,问于佑哪里得来的,于佑便如实告之。
韩翠苹说:“妾在水中也得到一片红叶,不知是何人所做?”于佑取来一看,墨迹犹存,正是自己当年曾经写的。
俩人皆默然,泪水盈眶,千言万语不知如何出口,相对感泣良久。
因为自红叶题诗到他们结为夫妇,中间已隔着十年的光阴。
韩翠苹为此悲欢交集,于是提笔写下:“一联佳句题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
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
”这也许是最凄苦无奈也最浪漫温馨的故事了。
“红叶题诗”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在朝代、人名、情节上都有些微出入,《本事诗》里记当事人为顾况,《云溪友议·题红怨》为卢渥,而宋初孙光宪《北梦琐言》成了进士李茵,人名虽各不同,但内容大同小异。
据《云溪友议》记述,宣宗时,舍人卢渥到长安应举,偶然来到御沟旁,看见一片红叶,上面题有这首诗,就从水中取去,收藏在巾箱内。
后来,唐宣宗李忱裁减宫女,准许宫女嫁百官司吏。
他娶了一位被遣出宫的姓韩的宫女。
一天,韩氏见到箱中的这片红叶,幽幽地叹息道:“当时偶然题诗叶上,随水流去,想不到郎君收藏在此。
”另据《本事诗》记述,天宝年间,顾况在洛阳时暇日与一二诗友游于苑中。
一位宫女在梧桐叶上写了一首诗,随御沟流出,诗云:“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
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
”顾况得诗后写下:“愁见莺啼柳絮飞,上阳宫女断肠时。
君恩不闭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从上游流入宫中。
过了十几天,又在御沟流出的梧桐叶上见诗一首,诗云:“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
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
”故事很凄美,但她没有韩氏那么走运。
而在《北梦琐言》里,却演化成了人鬼相恋的悲剧故事:进士李茵是襄阳人。
一次他游御苑,见一片红叶自御沟中流出,上题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李茵将红叶收贮在书箱里。
后来僖宗在藩镇之乱中到了蜀地,李茵奔窜到南山一个老百姓家。
见到一个流落人间的宫女,她说自己是宫中的侍书,名叫云芳子。
她很有才学,李茵和她交往日深后,云芳子发现了那片红叶,哀叹说:“此妾所题也。
”于是同行到蜀地去,一路上云芳子详细讲述了宫中的事。
到了绵州时,一个宦官认出了她,宦官问:“你怎么跑到这里来了?”逼令她上马,强行带走,李茵十分难过,但又无可奈何。
那天晚上他宿在旅店里,云芳忽然进来了,她对李茵说:“妾以重金贿赂了中官,今后我可以跟你走了。
”佳人失而复得,李茵欣喜难以言表。
于是两人相伴回了襄阳。
几年后,李茵得了病身体消瘦,有个道士说他面有邪气。
这时云芳子才对他说了实情:“那年绵竹相遇。
妾其实已死。
感君之深意,故相从耳。
但惜人鬼殊途,不敢再连累君。
”说毕置酒与李茵对饮,酒后飘然而去,遂不知所终。
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创作背景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唐人孟棨《本事诗》和宋代《太平广记》中记载:崔护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在长安南郊偶遇一美丽少女,次年清明节重访此女不遇,于是题写此诗。
这段记载颇具传奇小说色彩,其真实性难以得到其他史料的印证。
赏析全诗四句,这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
诗的开头两句是追忆。
“去年今日此门中”,点出时间和地点,写得非常具体,足见这个时间和地点,在诗人心中留下了多么深刻难忘的记忆。
第二句是写人,诗人拈出一个人们犹知的形象——桃花,春风中的桃花人人都知道是何等的艳丽,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红艳,则“人面”之美可以想见;再者,本来已经很美的“人面”,在红艳艳的桃花映照之下定是显得更加青春美貌,风韵袭人。
一个耀眼的“红”字,正是强烈地渲染出这种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气氛。
面对着这一幅色彩浓丽、青春焕发、两美相辉的人面桃花图,不用说姑娘的神采美貌如在目前,就是她的情态,诗人的心事,彼此藏在心中的欢爱和兴奋,也都是可以“思而得之”的。
下片则是说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树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
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
去年今日,伫立桃树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只能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了。
“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从故事情节来看,这是一首即兴的诗,它给人看到的似乎只是两个简单的画面——桃花相映着的人面,人面去后的桃花。
但是,由于人物的活动贯串其间,由于画面与画面、画面里(桃花)与画面外(诗人)的对比、映衬,便巧妙地显示了人物感情的发生、发展和起伏跌宕的变化,诸如初遇的脉脉含情,别后的相思,深情的重访,未遇的失望等等,都或隐或现地表达出来了。
全诗自然浑成,犹如从心底一涌而出的清泉,清澈醇美,令人回味不尽。
“寻春遇艳”和“重寻不遇”是可以写成叙事诗的。
作者没有这样写,正说明唐人更习惯于以抒情诗人的眼光、感情来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叹花唐代:杜牧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译文及注释译文只遗憾自己寻访春色去的太晚,不必满怀惆怅埋怨花开得太早。
狂风已吹尽了鲜红的花朵,现在绿叶成荫果实缀满枝。
注释自是:都怪自己。
校:即“较”,比较。
狂风:指代无情的岁月,人事的变迁。
深红色:借指鲜花。
子满枝:双关语。
即使是说花落结子,也暗指当年的妙龄少女如今已结婚生子。
赏析关于此诗,有一个传说故事:杜牧游湖州,识一民间女子,年十余岁。
杜牧与其母相约过十年来娶,后十四年,杜牧始出为湖州刺史,女子已嫁人三年,生二子。
杜牧感叹其事,故作此诗。
这个传说不一定可靠,但此诗以叹花来寄托男女之情,是大致可以肯定的。
它表现的是诗人在浪漫生活不如意时的一种惆怅懊丧之情。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
诗人借寻春迟到,芳华已逝,花开花落、子满枝头,喻少女青春已过,含蓄委婉地抒发机缘已误,时不再来的惆怅之情。
此诗通篇采用“比”的手法,形象生动,含蓄自然,耐人寻味。
首句的“春”犹下句的“芳”,指花。
而开头一个“自”字富有感情色彩,把诗人那种自怨自艾,懊悔莫及的心情充分表达出来了。
第二句写自解,表示对春暮花谢不用惆怅,也不必怨嗟。
诗人明明在惆怅怨嗟,却偏说“不须惆怅”,明明是痛惜懊丧已极,却偏要自宽自慰,这在写法上是腾挪跌宕,在语意上是翻进一层,越发显出诗人惆怅失意之深,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懊恼至极的情绪。
后两句写自然界的风风雨雨使鲜花凋零,红芳褪尽,绿叶成阴,结子满枝,果实累累,春天已经过去了。
似乎只是纯客观地写花树的自然变化,其实蕴含着诗人深深惋惜的感情。
此诗主要用“比”的手法。
通篇叙事赋物,即以比情抒怀,用自然界的花开花谢,绿树成阴子满枝,暗喻少女的妙龄已过,结婚生子。
但这种比喻不是直露、生硬的,而是若即若离,婉曲含蓄的,即使不知道与此诗有关的故事,只把它当作别无寄托的咏物诗,也是出色的。
隐喻手法的成功运用,又使此诗显得构思新颖巧妙,语意深曲蕴藉,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1、《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097-1098页创作背景据《唐阙史》、《唐摭言》记载:唐文宗大和年间,杜牧曾与友人到湖州游玩。
游览之余,他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姿容俏丽、颜色非常,于是与她的母亲约定,待到十年后,前来娶她。
后来,杜牧虽然辗转他地,但时常念及这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想着她现在应该出落得如花似玉了。
时机也很凑巧,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秋,杜牧被朝廷任命为湖州刺使,等来到这个女子的家中,想着就要见到往日朝思暮想的女子,他心中愈发激动。
可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出门迎接他的不是亭亭玉立的姑娘,而是一个老妇人。
她告知杜牧女儿已经嫁人了。
杜牧埋怨老妇人不守约定,可老妇人说,此时已历时十四载,超出了约定的时间。
并告诉他说:女儿已为民妇,嫁人三年,已生二子。
杜牧屈指一算,自己离开湖州恰恰十四年,于是他作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的怅惘之情。
结合“杜郎俊赏”、“才子风流”的事实,此事可能属实。
参考资料:1、吴小林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97-10982、谢真元.唐诗三百首鉴赏汉英对照: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年:659页赏析二诗人借寻春迟到,芳华已逝,花开花落、子满枝头,比喻少女青春已过,含蓄委婉地抒发机缘已误、时不再来的怅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