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古文赏析

合集下载

文言文阅读赏析_7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文言文阅读赏析_7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美文赏读〗齐桓公伐楚盟屈完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

公惧变色;禁之,不可。

公怒,归之,未之绝也。

蔡人嫁之。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

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

〖文章翻译〗齐桓公与夫人蔡姬在园林中乘舟游玩,蔡姬故意晃动小船,桓公吓得脸色都变了,他阻止蔡姬,蔡姬却不听。

桓公一怒之下让她回到了蔡国,但没有说与她断绝夫妻关系,蔡姬的哥哥蔡穆侯却让她改嫁了。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

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使节到诸侯之师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双方相距遥远,即使是马牛牝牡相诱也不相及。

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姜太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

’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

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

”楚国使臣回答说:“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

文言文《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文言文《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作品介绍】《齐桓公伐楚盟屈完》讲的是:公元前656年的春天,齐桓公在打败蔡国之后,又联合诸侯国军队大举进犯楚国。

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楚成王先派使者到齐军中质问齐桓公为何要侵犯楚国,随后又派屈完到齐军中进行交涉,双方先后展开了两次针锋相对的外交斗争,最终达成妥协,订立盟约。

【原文】《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出处:《左传》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1),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2):“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3),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4)。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5),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6):‘五侯九伯(7),女实征之(8),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9):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隶。

尔贡包茅不入(11),王祭不共(12),无以缩酒(13),寡人是征(14);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15)。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16)。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17)。

师退,次于召陵(18)。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19)。

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20),辱收寡君(21),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22),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23),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24),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25)。

【注释】(1)诸侯之师:指参与侵蔡的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的军队。

蔡: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上蔡、新蔡一带。

(2)楚子:指楚成王。

使:使者。

这里名词作动词,译为“派使者”。

(3)北海、南海:泛指北方、南方边远的地方,不实指大海。

(4)唯是:因此。

风:公畜和母畜在发情期相互追逐引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相距遥远,虽有引诱,也互不相干。

(5)虞:料到。

古文观止赏析之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古文观止赏析之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先秦:左丘明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

公惧变色;禁之,不可。

公怒,归之,未之绝也。

蔡人嫁之。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徵通征) 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

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

译文齐桓公与夫人蔡姬在园林中乘舟游玩,蔡姬故意晃动小船,桓公吓得脸色都变了,他阻止蔡姬,蔡姬却不听。

桓公一怒之下让她回到了蔡国,但没有说与她断绝夫妻关系,蔡姬的哥哥蔡穆侯却让她改嫁了。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

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使节到诸侯之师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双方相距遥远,即使是马牛牝牡相诱也不相及。

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姜太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

’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

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

”楚国使臣回答说:“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

先秦散文《齐桓公伐楚(僖公四年)》原文及鉴赏

先秦散文《齐桓公伐楚(僖公四年)》原文及鉴赏

先秦散文《齐桓公伐楚(僖公四年)》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先秦散文《齐桓公伐楚(僖公四年)》原文及鉴赏【导语】:四年春①,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②,蔡溃,遂伐楚③。

左丘明《齐桓公伐楚屈完》原文译文赏析

左丘明《齐桓公伐楚屈完》原文译文赏析

左丘明《齐桓公伐楚屈完》原文|译文|赏析《齐桓公伐楚屈完》选自《左传·僖公四年》。

公元前656年的春天,齐桓公在打败蔡国之后,又联合诸侯国军队大举进犯楚国。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齐桓公伐楚屈完》原文先秦:左丘明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

公惧变色;禁之,不可。

公怒,归之,未之绝也。

蔡人嫁之。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徵通征)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

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榖()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

译文及注释译文齐桓公与夫人蔡姬在园林中乘舟游玩,蔡姬故意晃动小船,桓公吓得脸色都变了,他阻止蔡姬,蔡姬却不听。

桓公一怒之下让她回到了蔡国,但没有说与她断绝夫妻关系,蔡姬的哥哥蔡穆侯却让她改嫁了。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

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使节到诸侯之师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双方相距遥远,即使是马牛牝牡相诱也不相及。

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姜太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

’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

《齐桓公伐楚》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齐桓公伐楚》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齐桓公伐楚》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齐桓公伐楚》选自《左传·僖公四年》。

公元前656年的春天,齐桓公在打败蔡国之后,又联合诸侯国军队大举进犯楚国。

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楚成王先派使者到齐军中质问齐桓公为何要侵犯楚国,随后又派屈完到齐军中进行交涉,双方先后展开了两次针锋相对的外交斗争,最终达成妥协,订立盟约。

文章精练的语言描绘了这场外交斗争的激烈场面,将齐桓公、管仲、屈完等人的形象描绘得活灵活现。

作品原文:齐桓公伐楚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

公惧变色;禁之,不可。

公怒,归之,未之绝也。

蔡人嫁之。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1)侵蔡,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2):“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3),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4)。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5),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6):‘五侯九伯(7),女实征之(8),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9):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10)。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11),无以缩酒(12),寡人是征(13);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14)。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15)。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16)。

师退,次于召陵(17)。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谷(18)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19)之社稷,辱收寡(20)君,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21)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22)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23)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24)。

词句注释:(1)诸侯之师:指参与侵蔡的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的军队。

蔡: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汝南、上蔡、新蔡一带。

以:率领;师:军队。

溃:溃败(2)楚子:指楚成王。

与:介词,跟,和。

古文观止齐桓公伐楚盟屈完批注

古文观止齐桓公伐楚盟屈完批注

古文观止齐桓公伐楚盟屈完批注
《古文观止》中的《齐桓公伐楚盟屈完》是一篇战国时期的史书,记载了战国时齐桓公伐楚,楚国被迫屈膝投降的故事。

以下是对《齐桓公伐楚盟屈完》的简要批注:
齐桓公伐楚: 齐桓公是齐国的君主,他在此次战争中率领齐国军队伐楚。

这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争霸局势。

楚国屈膝: 在战争中楚国被打败,屈膝投降,显示了战国时期强国争霸的残酷和政治斗争的激烈。

盟屈完: 盟指结盟,屈指屈服,完指彻底。

整个词语表示楚国在被迫结盟的同时,也是完全地屈服于齐国的威势之下。

政治思想: 作品中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思想,强调强者的霸道和弱者的屈从。

这与战国时期的实际政治情境相契合。

文辞简练: 文中运用了古文辞,表达简练而有力。

作者通过简练的文字表达出强烈的战争氛围和政治压力。

历史考证: 文中记载的历史事件,有待历史学家和研究者的考证。

在批注中可能会对历史的真实性和时代背景进行更深入的剖析。

这是对《齐桓公伐楚盟屈完》的简要批注,具体的批注内容可能因不同版本的《古文观止》而有所不同。

深入了解历史时期和作者的思想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阐释这篇古文。

古文观止卷一 周文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卷一 周文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卷一周文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卷一周文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左传·僖公四年》【题解】本文选自《左传·僖公四年》。

在大国、强国欺凌甚至兼并小国、弱国的春秋时代,最早“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成为霸主的是齐桓公。

他在基本控制北方各诸侯国以后,为了进一步达到称霸天下的目的,便以“夹辅周室”的名义,寻找各种借口,挥师南下。

而南方的楚国这时也日益强大,在“得志于汉东”以后,开始向北扩张。

这一年(前656年)的春天,齐桓公在“以诸侯之师侵蔡”并打败蔡国以后,便乘胜伐楚。

楚成王先派使者到诸侯联军中质问齐国为什么要发动对楚国的进攻,之后又派屈完到诸侯联军中,双方先后展开了两次唇枪舌剑、针锋相对的外交斗争。

最后双方达成妥协。

屈完代表楚成王在召陵与各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本文绘声绘色地描述了这场外交斗争的动人场景,反映了春秋时代军事斗争和外交斗争常常交互进行的历史现象。

【一段】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①;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②:“君处北海③,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④。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⑤,何故?”管仲对曰⑥:“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⑦:‘五侯九伯⑧,女实征之⑨,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注释】①齐侯:指齐桓公。

诸侯之师:据其他史书记载,齐侯伐蔡攻楚时,率领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个诸侯国的军队。

蔡:国名,姬姓,其开国君主为周武王胞弟叔虞,春秋时代其故地在今河南汝南、上蔡等县境。

②楚子:指楚成王。

③北海:齐国滨临渤海,古人称渤海为北海。

这里泛指北方。

下句“南海”则泛指南方,楚国南部边境远未到南海,言其极远而已。

④“唯是”句:谓齐国和楚国相距遥远,谁也不关谁的事,就像牛马发情互不相干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古文赏析【作品介绍】《齐桓公伐楚盟屈完》讲的是:公元前656年的春天,齐桓公在打败蔡国之后,又联合诸侯国军队大举进犯楚国。

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楚成王先派使者到齐军中质问齐桓公为何要侵犯楚国,随后又派屈完到齐军中进行交涉,双方先后展开了两次针锋相对的外交斗争,最终达成妥协,订立盟约。

【原文】《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出处:《左传》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1),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2):“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3),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4)。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5),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6):‘五侯九伯(7),女实征之(8),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9):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隶。

尔贡包茅不入(11),王祭不共(12),无以缩酒(13),寡人是征(14);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15)。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16)。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17)。

师退,次于召陵(18)。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19)。

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20),辱收寡君(21),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22),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23),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24),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25)。

【注释】(1)诸侯之师:指参与侵蔡的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的军队。

蔡: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上蔡、新蔡一带。

(2)楚子:指楚成王。

使:使者。

这里名词作动词,译为“派使者”。

(3)北海、南海:泛指北方、南方边远的地方,不实指大海。

(4)唯是:因此。

风:公畜和母畜在发情期相互追逐引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相距遥远,虽有引诱,也互不相干。

(5)虞:料到。

涉:淌水而过,这里的意思是进入,委婉地指入侵。

(6)召(shào)康公:召公爽(shì),周成王时的太保,“康”是谥号。

先君:已故的君主,大公:太公,指姜尚,他是齐国的开国君主。

(7)九伯:九州的长官。

五侯九伯泛指各国诸侯。

(8)实征之:可以征伐他们。

(9)履:践踏。

这里指齐国可以征伐的范围。

夹辅:辅佐。

(10)海:指渤海和黄海。

河:黄河。

穆陵:地名,在今湖北麻城北的穆陵山。

大隶:地名,在今河北隆卢。

(11)贡:贡物。

包:裹束。

茅:菁茅。

入:进贡。

(12)共:同“供”,供给。

(13)缩酒:渗滤酒渣。

(14)寡人:古代君主自称是征:即“征是”。

倒装句,责问这件事情。

(15)昭王:周成王的孙子周昭王。

问:责问。

(16)次:军队临时驻扎。

陉(xíng):楚国地名。

(17)屈完:楚国大夫。

如:到,去。

师:军队。

(18)召(shào)陵:楚国地名,在今河南偃城东。

(19)陈:同“阵”,摆开阵势。

不谷:不善,诸侯自己的谦称。

(20)惠:惠临。

徼(jiǎo):求。

敝邑:对自己国家的谦称。

(21)辱:屈辱,这里作表示敬意的词。

(22)众:指诸侯的军队,(23)绥:安抚。

(24)方城:指楚国北境的大别山、桐柏山一带山。

(25)盟:订立盟约。

【译文】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

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使节到齐军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因此牛马发情相逐也到不了双方的疆土。

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大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

’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

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

”楚国使臣回答说:“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

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齐军中去交涉,齐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

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

齐桓公说:“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吗?他们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

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屈完回答说:“承蒙您惠临敝国并为我们的国家求福,忍辱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

”齐桓公说:“我率领这些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不下?”屈完回答说:‘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众多,恐怕也没有用处!”后来,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简析】据说,“春秋无义战”。

这意思是说,春秋是一个诸侯混战的时代,大家都是为了实际的利益(攻城掠地、抢夺财富之类)而打仗,大国凭借实力抢夺、吞并小国,弱肉强食,没有谁是为了真理、正义而战。

这种说法也许过于夸张,但齐桓公伐楚,似乎证明了战争的不合道义。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齐桓公寻找的借口一望而知是站不住脚的,无法掩盖住恃强凌弱的本来面目,继而赤裸裸地以武力相威胁。

这一典型事例足以让人相信那时大多数战争的非正义性质,相信强者为王的竞争逻辑。

不过,这场战争之所以载入史册,引起人们的兴趣,并不是谁是谁非、谁代表正义和非正义的问题,而是在一个“无法无天”、凭强力攫取利益的时代之中,弱者如何凭借智慧保护自己的技巧,以及在强大的武力面前不甘称臣的精神。

“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我们通过这个故事看到了楚国处理事情游刃有余,不卑躬屈膝,不畏强权,灵活巧妙,随机应变,这是整个故事的最大看点。

由此让我们想到,咱们国人热心并擅长于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争斗。

我们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过多地用在了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之上,而不是用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更多的人造福之上。

这是否同我们的谋略自古以来就特别发达有关系呢?【讲解】此文在记述春秋时代齐楚两国的这场外交斗争时,并不是用叙述语言来记述它的过程,而是把“出场”人物放在双方的矛盾冲突中。

并通过他们各自的个性化语言和“交锋”方式,把这场外交斗争一步步引向深入,直到双方达成妥协,订立盟约。

这样,既使我们明白了这场外交斗争的性质及其过程,又让我们看到了各具情貌的四位历史人物。

楚国两位使者,特别是作为楚平王“特命全权代表”的屈完,沉稳冷静、不卑不亢的外交风度,坚毅果敢、不为威武所屈的外交风范,机智灵敏、随机应对的外交智慧,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而作为政治家的管仲,他那熟悉历史、谙于事故、无理也能说出理来的外交才情,以及齐桓公那种虽然骄横霸道、软硬兼施,却也不失身份的霸主形象,也都让我们过目难忘。

总之,阅读欣赏此文,不像是读史,倒像是看一场高潮迭起、精彩纷呈的外交斗争话剧。

此文作为记叙外交斗争的一段史体散文,在语言的运用上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双方出场人物,虽然使用的都是各具情貌的外交辞令,但并不觉得做作、生硬。

而且,即使针锋相对,也不金刚怒目;即使咄咄逼人,也不疾言厉色。

尤其是楚国两位使者的语言,更是柔中有刚,刚中有柔。

此文有的选本题为《齐桓公伐楚》,怕远不如以《齐桓公伐楚盟屈完》为题好,因为此题虽然多了三个字,却较切合此文的中心内容。

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题目确实是文章的眼睛和窗子。

齐桓公伐楚之前,已经在管仲的帮助下,历经三十多年,通过存鲁存邢和存卫三件壮举,兼有定燕伐夷之功劳,霸业已成,国力天下第一,诸侯无不臣服唯齐侯马首是瞻。

此时,楚国也已经成为南方大国,成王熊恽在世,任用令尹子文,修明国政,有志争霸。

听说桓公已成中原霸主,心里很是不服气。

于是出兵讨伐郑国。

郑国向齐国求救。

管仲建议救郑不如伐楚,从而彻底解决郑国所受的威胁。

这应该是比孙膑还要早的围魏救赵的经典战例吧?于是,桓公大集天下诸侯,名为伐蔡,实在侵楚。

这便有屈完说齐的故事。

屈完第一次到齐国军中,不卑不亢,在承认了楚国不贡周王这个越礼行为的同时,也否认了昭王之死跟楚国有关这个事实。

桓公和管仲因此推测楚国已经是有备无患,于是将大军驻扎在陉。

楚成王想跟桓公之师大干一场,子文劝他谨慎从事。

于是再遣屈完出使。

屈完答应楚国将恢复朝贡,于是桓公退兵到召陵。

等楚国按约完成朝贡和犒军之后,桓公遂率诸侯在召陵与屈完代表的楚国订立盟约。

桓公伐楚也就无疾而终了。

其实在齐桓称霸的时候,楚国已经非常强大了。

这次召陵之盟,齐桓公纵天下诸侯之兵浩浩荡荡而来,到底还是无功而返,也正是因为忌惮楚国的强大不敢用强之故。

正史虽然为此歌颂齐桓公的怀仁高义之举,在其霸业上增加了一条醒目的功绩;其中的不得已恐怕只有齐桓公和管仲自己知道了。

楚国之所以一直要到楚庄王才完成霸业,主要还是因为楚国早早地自立为王,僭越诸侯之礼制,不臣不贡,实力再强,总还是山寇流贼的模样;纵使强霸一方,终还是不见于正统势力。

实在是有点委屈了。

要怪也只能怪楚庄王之前的历代楚国国君都太要强而不会做人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