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生态休闲养生农业规划 (2).doc

合集下载

丽水市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连载四)

丽水市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连载四)

专题 综述 ・
丽水农 业科 技 2 0 1 4年 第 4期
丽水市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 0 1 3 -2 0 2 0 年)
( 连载 四)
丽水 市人 民政 府
第五章
生态精 品现代农业发展重点
2 、 建设 内容
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 ,既要有整体概念规划 ,
规 划 的基础 上编 制了六 个重 点发 展项 目。
序 号

生态粮食基地
主要建设 内容 : 建设 3 5 万 亩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和 2 0万亩鲜食 旱粮 作物生产 基地 , 总产量 稳定在 4 8 万 吨以上 。积极开发利用丽水特色地方品种 , 发展功 能性稻米 , 通过加工 、 包装 后 供应旅游市场 , 或者直接给 当地旅游市场提供新鲜的粮食产 品。 产业路径 : 巩固提升。提高水稻单产 , 促进生产平衡 , 提高种植效益 , 依靠科技进行标准化 、 设施化 、 效益型发展提升 。积极发展黑米 、 硒米 、 马铃薯 、 迷你番薯 、 大豆等养生农产 品。
以“ 两 区” 为 主平 台 , 着力 在规模 经营 、 品基地面积 3 O 万亩 , 有机食 品基地面积 2 0万亩。到 精 品农 业基地 。 项目 推进和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 。 2 0 2 0 年, 全市建成特色优势精品生产基地 3 0 0 个。
表 4 . 1 特 色 主导 产 业 生 产基 地 产业 名 称 建 设 内容 及 路 径

依托丽水 良好的 自 然环境 , 按照“ 特色养生 、 绿色
用菌 、 茶叶 、 水干果 、 蔬菜 、 中药 材 、 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笋竹 、 油茶 、
生态高效 、 错时错位 、 优质优价” 的定位 , 围绕食 指 导面上 发展 , 又要 突 出重点 , 加快 推进 。 在全 面宏 观 精品、

丽水市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

丽水市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

丽水市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生态畜牧业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对促进畜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我市畜牧业已进入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发展阶段,加快生态畜牧业建设已成为我市畜牧业发展的新目标和新任务。

依据《国务院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07〕4号)和《关于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丽政发〔2007〕54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2008年至2012年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

一、畜牧业现状及问题近年来,我市生态畜牧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政策扶持,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区域化布局初步形成目前,全市畜牧产业已初步形成三大产业带:一是以缙云、莲都、松阳为中心的家禽产业带,饲养量占全市的80%左右。

二是以龙泉、庆元、青田、景宁、云和和遂昌等山区县的山羊养殖产业带,这些县的山羊饲养量已占到全市的85%,三是以莲都、松阳、龙泉和遂昌山区平原区域的生猪饲养产业带,这一区域生猪占全市饲养总量的65%以上,成为饲料、兽药、规模生产和生猪交易的主要集聚地。

(二)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2007年,全市生猪饲养量120万头,家禽饲养量1900万只,畜牧产值11.91亿元,比上年增18.04%。

全市年出栏50头以上规模养猪户有1299户,年出栏猪29.46万头,比上年分别增12.08%和5.82%,占年出栏总数的45.19%,比上年增9.12个百分点;全市年出栏2000只以上规模肉禽户有703户,年出栏1002.39万只,占全市年出栏总数的73.96%;全市出栏30头以上规模养羊户有894户,年出栏羊5.9万头,占全市年出栏总数的74.68%,比上年增4个百分点。

(三)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步伐加快,种苗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市种禽存栏规模达19.7万只,年出产苗禽1505万只,占2007年全市家禽饲养量79%。

丽水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

丽水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

丽水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文本)丽水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文本丽水市环境保护局2009年12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生态环境功能分区 (3)第三章污染物总量控制 (15)第四章生态环境功能分区规划 (19)第一节禁止准入区 (19)第二节限制准入区 (20)第三节重点准入区 (22)第四节优化准入区 (23)第五章规划实施保障体系 (25)第一节行政组织保障 (25)第二节政策法规保障 (25)第三节资金投入保障 (26)第四节技术人才保障 (26)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性质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是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的控制性规划,它通过明确各类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和建设开发活动的环保准入条件等,实现对有限生态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

第二条规划目的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以生态环境承载力空间分布为基础,通过设置建设开发活动的环境准入门槛,控制和改善经济社会活动的环境行为,达到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和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目的。

第三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2).《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3).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4). 《浙江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5).《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2006);6).《金衢丽地区生产力布局与产业带发展规划》(2004);7).《浙江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报批稿)》(2006);8).《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编制大纲》(2001);9).《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2006);10).《瓯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2006);11).《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010年);12).《丽水生态市建设规划》(2004);13).《丽水市城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14).《丽水市城乡一体化规划》(2006);15).《丽水市土地利用规划》;16). 丽水市其他相关专项规划。

丽水城区生态景观林总体规划word参考模板

丽水城区生态景观林总体规划word参考模板

丽水城区生态景观林总体规划(2006-2020)第一章基本情况1.1地理位置丽水市城区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的丽水市莲都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9°43′~120°01′,北纬28°19′~28°33′。

东南界青田县,东、西南、西、北分别与莲都区的黄村,碧湖,高溪、丽新、老竹,太平、仙渡、双黄等乡(镇)接壤。

涉及丽水市林场,以及紫金、万象、岩泉、白云、富岭、水阁等6个街道,联城镇、区林场的113个行政村(林区),总面积559050亩。

1.2自然概况1.2.1地质地貌丽水市城区地处浙南中山区,属洞宫山脉,大地构造为浙东南褶皱龙泉-遂昌断隆,出露地层为侏罗纪、白垩纪,并被火山喷浆岩和沉积岩所覆盖,即岩层主要为火山碎屑岩、紫色泥质岩、砂岩与含砾砂岩。

境内地形复杂,地貌类型多样。

四周群山起伏,中部陷落盆地,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境内最高点太山海拔1073米,最低处海拔38米。

1.2.2土壤条件土壤有红壤、黄壤、潮土、水稻土等4个土类,以地带性土壤——红壤为主。

红壤主要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的山地、丘陵,多种土壤为发展多种类、多品种的植物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

1.2.3气候水文丽水市城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空气湿润、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12~18℃,年平均降雨量1471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5~85%,年平均日照时数1783.2小时,日照率40%。

极端最高气温43.2℃,极端最低气温-8.2℃,风向多为东南风或西北风,无霜期255天。

境内河流均为瓯江水系。

主流瓯江干流——大溪自西南从云和县入境,往东北贯穿中部,折转东南出境至青田,主要支流有好溪、宣平溪、小安溪等山溪性河流,多峡谷,源短流急,径流量大,滞洪时间短。

1.2.4森林植物资源境内森林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66.6%(注森林覆盖率的计算已扣除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用地中的森林面积),森林植被分区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亚地带,浙闽山丘甜槠木荷林区,浙南中山槠栲樟楠常绿阔叶林分区,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类型有:针叶林(马尾松林、黄山松林、国外松林、杉木林、柳杉林、柏木林、水杉林)、针阔叶混交林(马尾松、木荷林,马尾松、甜槠、木荷林,马尾松、青冈、甜槠林,黄山松、甜槠、褐叶青冈林)、常绿阔叶林(甜槠、木荷林,褐叶青冈、甜槠林,褐叶青冈林,香樟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褐叶青冈、甜槠、短柄桴林)、落叶阔叶林(枫香林、枫杨林、银叶柳林、南川柳林、苦楝林、朴树林)、竹林(毛竹林、刚竹林、早竹林、雷竹林、云和哺鸡竹林)、灌丛(檵木、芒萁、映山红灌草丛)、经济林(柑桔园、桃园、油茶园、杨梅园、茶叶园、李园、枇杷园、柿树园)等。

丽水市生态休闲养生 养老 经济发展规划

丽水市生态休闲养生 养老 经济发展规划

丽水市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经济发展规划(全文)引言丽水市地处浙江省西南部,辖1区1市7县,面积1.73万平方公里,以中山、丘陵地貌为主,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区。

丽水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具有明显的山地立体气候特征。

2010年底,全市常住人口211.7万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7754元,三次产业比例结构为9.8∶50.0∶40.2。

丽水山清水秀、物产丰富、生态良好,森林覆盖率达80.79%,生态环境质量长期位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市”。

进入新世纪以来,丽水市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但目前人均GDP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多,仅相当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总体仍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但丽水不能简单沿袭周边及全国其它工业化地区“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必须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尽快寻找一条新型工业化与现代化道路,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同时,在世界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低碳发展为特征的绿色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旋律。

我国“十二五”规划的主基调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绿色发展。

另一方面,我国整体进入迈向小康社会阶段,正在向富裕型社会迈进,人们将更加关注生态、呵护健康,休闲养生将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趋势。

同时,全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60岁以上老龄人口比例达到13%,已跨过10%这一老龄社会门槛。

富裕型休闲老龄社会的需求结构,成为丽水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制定跨越发展战略的基本出发点。

基于上述考虑,丽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合作开展丽水市发展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经济战略研究,经详尽调研、反复完善,现形成《丽水市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经济发展规划》,以此作为我市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经济发展的总体纲领,引导全市人民沿着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经济发展路径全面推进,推动丽水实现绿色崛起、科学跨越。

一、发展背景与基础分析(一)发展背景1.生态低碳生活方式兴起。

丽水发展生态休闲养生剖析

丽水发展生态休闲养生剖析

丽水发展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经济的科学依据发展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经济,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一项的主要路径,也是化为经济优势战略决策,是将生态优势转重要推进丽水科学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和最佳选择。

作为一个环境资源得天独厚的地方,丽水打造秀山丽水、养生福地区域品牌,”“发展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经济与当地的环境条件、养生资源是一脉相承和深度融合的。

本文试从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的角度,全面分析和认识丽水的养生资源状况,研究寻找丽水适合人们休闲养生的科学依据,清醒地回答发展生态休闲养生(养老)产业的资源优势和劣势,有利于我市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更好地推进秀山丽水、养生福地建设。

”“一、生态休闲养生(养老)资源内涵的理解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们告别温饱逐步走向小康和富裕,对延续生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养生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课题,寻找一个适宜养生的地方去旅游、常住甚至永久性居留,也成为当下的一个热点,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

生态休闲养生,其概念是什么?内涵有哪些呢?其实,养生就是通过调养人的衣食住行,优化人类生存环境,达到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养生,古代又称摄生、。

养道生养生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卷一““·””“”生主第三》。

养生之生,就是生命;养,即保养、调养、补养。

””““”“简而言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

当然,并非什么地“”方都适宜养生,也并非什么地方都能成为养生佳处。

建设秀山“丽水、养生福地备康体、延年益寿功效水具丽的核心就是要使”的养生品质资源,成为人们休闲养生(养老)旅游的目的地。

国内外多数学者将养生资源归纳为空气资源、气候资源、山林资源、水资源、养生文化遗迹资源、养生民俗资源等类。

其基本要求6应当具备:充足而干净的水源,清新的空气,充沛的阳光,适宜的温度,肥沃的土地,良好的植被,景色优美、清静优雅的自然景观,深厚的人文底蕴。

它们不仅应满足人们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还符合人们的心理需要,是健康养生的理想环境条件。

丽水生态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丽水生态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丽水市生态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丽水市农业局2016年12月目录一、发展基础 (1)(一)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1)(二)平台建设日臻完善,生态农业持续发展 (2)(三)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品牌效应持续增强 (3)(四)循环农业初见成效,质量安全总体向好 (4)(五)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综合能力稳步提升 (5)(六)农村改革稳步推进,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5)二、机遇挑战 (6)(一)丽水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6)(二)丽水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8)三、发展目标 (10)(一)指导思想 (10)(二)基本原则 (11)(三)发展目标 (12)四、主要任务 (16)(一)优化发展布局,拓展农业功能 (16)(二)夯实发展平台,提升农业产能 (21)(三)加快产业集聚,推动农旅结合 (23)(四)突出生态循环,保障质量安全 (25)(五)改善设施装备,强化发展基础 (27)(六)发展互联网+,推进农业信息化 (28)(七)坚持双轮驱动,加快创业创新 (29)(八)培育新型主体,适度规模经营 (31)五、重点工程 (32)(一)生态农业“912”工程 (32)(二)产业提质增效工程 (32)(三)产业深度融合工程 (37)(四)农业“双创”工程 (38)(五)经营主体培育工程 (40)(六)农业品牌培育工程 (40)(七)农业科技创新工程 (41)(八)产权制度改革工程 (42)(九)农业人才培育工程 (43)(十)法治农业建设工程 (43)六、保障措施 (44)(一)加强组织领导,推动规划顺利实施 (44)(二)强化政策保障,改善农业发展环境 (44)(三)加大投入保障,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45)(四)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农业发展活力 (45)(五)推进依法治农,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45)(六)加大对外宣传,营造农业发展氛围 (46)丽水市生态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农业在经济新常态下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全力打造全国生态保护和生态经济“双示范区”,大力发展生态精品农业,积极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推进农旅深度融合,根据《浙江省农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并与《丽水市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等规划相衔接,特编制本规划。

丽水市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用品 制造业发展规划

丽水市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用品 制造业发展规划

丽水市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用品制造业发展规划(2012-2030)丽水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二О一二年十一月目录前言 (1)一、产业发展基础 (3)(一)特色及优势 (3)(二)发展背景 (5)二、规划思路 (10)(一)指导思想 (10)(二)主要目标 (10)三、产业重点 (13)(一)农林产品加工业 (13)(二)日用生态休闲品制造业 (15)(三)生物医药产业 (17)(四)文化体育用品制造业 (19)四、空间布局 (21)(一)总体布局框架 (21)(二)重点发展区域 (21)五、保障举措 (26)(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引领 (26)(二)培育优势企业、发展产业集群 (26)(三)打造新型园区、加大基础配套 (27)(四)着力产业招商、创新融资方式 (29)(五)引培产业人才、完善公共平台 (30)(六)营造区域品牌、优化发展环境 (32)附件一丽水市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用品制造业预期发展目标表 (33)附件二丽水市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用品制造业重点推进项目表 (34)附件三丽水市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用品制造业重点培育企业表 (37)附件四丽水市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用品制造业产品导向目录(2012-2030)40附件五丽水市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用品制造业空间布局图 (43)前言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用品制造业是以生态、休闲、养生、养老为导向,生产绿色、环保、低碳、健康产品的产业。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凸显和低碳生活方式日益兴起,以及人们不断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与之相配套适应的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用品制造业蓬勃发展。

按照中共丽水市委、市政府确立的“绿色崛起、科学跨越”和三市并举的发展战略要求,特组织编制实施《丽水市生态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用品制造业发展规划》,这对于充分利用丽水生态资源优势,着力培育和提升生态工业,促进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规划作为《丽水市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经济发展规划》的子规划,是指导全市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用品制造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丽水市生态休闲养生农业发展规划丽水市农业局二O一二年十二月目录(二)建设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建设中草药种植与研发基地ﻩ错误!未指定书签。

(四)建设特色休闲农业观光体验区ﻩ错误!未指定书签。

五、保障措施ﻩ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规划落实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加强政策引导,推动产业发展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加强投资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加强人才培养,提升队伍素质ﻩ错误!未指定书签。

(五)加强技术研究,推广科技成果ﻩ错误!未指定书签。

(六)加强营销宣传,实施品牌战略......... 错误!未指定书签。

前言丽水素有“六江之源”、“浙江绿谷”、“中国生态第一市"等美誉,并先后荣获中国摄影之乡、香菇之乡、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森林城市等称号。

丽水既是长三角经济区的一员,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优势凸显、人文优势独特、生态优势突出,这些自然与人文条件使丽水成为人们回归自然的乐园和休闲养生的福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也为丽水发挥生态人文优势,发展休闲养生经济带来了战略机遇.为发挥丽水区域资源优势,落实“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要求,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养生农业,根据《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与《丽水市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经济发展规划》的有关精神,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旨在明确发展生态休闲养生农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定位及主要任务,引领生态休闲养生农业的健康发展,打造丽水生态休闲养生农业品牌,以此推动丽水农业发展转型升级,促进丽水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经济快速发展。

一、发展背景(一)发展趋势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休闲和保健。

由于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环境,人们普遍承受着较大的身心压力,休闲养生市场潜力巨大。

休闲农业是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的农业经营新模式,是以农村的自然环境、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家生活、农业产品和乡土文化为基础,通过整体规划布局和工艺设计,加上一系列的配套服务,为人们提供观光、旅游和休闲,排解日常生活压力和放松身心。

休闲农业的发展对于拓展农业的经营范围、延伸生态产业链、减少农产品运销环节、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提高农业附加值以及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养生农业属于创意型农业,以中国养生哲理为指导思想,用文化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手法,整合植入相关的文化资源(尤其是中国农耕文化),合理使用适宜的农业生产技术。

发展养生农业也是人的一种环境友好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善待、护养土壤、动植物善念为出发点,从而获得了健全的生态环境和健康的土壤,也就获得了健康的农产品,健康的生产方式,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休闲农业与养生产业的结合相得益彰,它既有利于“三农”的发展,同时又可以丰富城乡居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休闲养生农业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必将成为一种社会潮流和趋势。

社会将逐步跨入休闲养生时代,养生食品、特色疗养等产业迅速发展.丽水具有良好的生态优势,“生态”、“休闲”、“养生”使这些“健康产业"成为最有开发前途和发展朝气的新兴产业。

(二)发展基础1.发展生态休闲养生农业的生态资源丰富优越丽水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均位居全省第一,全市工业污染物污染负荷指数全省最低。

作为浙江绿谷的核心区域、全国生态第一市,丽水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越的山地立体气候条件以及天然的“绿色宝藏"—森林资源,这为发展生态休闲养生农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依托丽水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通过发展立体特色休闲农业,为丽水休闲养生经济的发展提供配套绿色养生农产品,是将丽水生态资源转化为市场价值的重要途径.2.发展生态休闲养生农业的人文资源得天独厚丽水市人文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黄帝为中华养生的始祖,其养生文化在缙云及丽水市域源远流长。

景宁畲族自治县是中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和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该县的畲药和畲族养生文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庆元县的“宋代古桥”、“明代古居”、“香菇之乡”等极具历史文化价值,该县至今留有古老的习俗,祭拜五谷仙、药王、土地、城隍等民间神氏.松阳县卯山是唐代道教宗师越国公叶法善的出生及修行地,其道教养生文化影响深远.遂昌县是汤显祖《牡丹亭》创作之地,竹炭文化、昆曲十番、班春劝农源远流长。

3.发展生态休闲养生农业的产业特色初步彰显丽水食用菌、柑桔、杨梅、茶叶、高山蔬菜、药材等农特产品具有一定的种植规模和产业基础,农业产品种类丰富、品质优异、显现特色,特别是食用菌在中国市场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已形成一定的知名度和规模。

休闲农业基础良好,有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4个,休闲观光农业区(点)146个。

既有的优势产业基础,为产业链的延伸和深化准备了条件,也为高效的专业化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两者同时实现的现代化绿色农业提供了产业基础。

4。

发展生态休闲养生农业的区位优势逐步凸显丽水既是长三角经济区的一员,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具两个经济区结合部的区位优势。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食物和食品消费逐渐向富裕型迈进,对绿色养生农产品的需求正快速增加。

但实际上,长三角经济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内有条件生产绿色养生农产品的地区寥寥无几。

因此,丽水的生态优势与区域优势相结合,在满足居民对绿色养生农产品需求的同时,也会为丽水绿色休闲养生农产品供应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机会。

(三)存在问题1。

生态休闲养生农业人才队伍素质偏低生态休闲养生农业是一种新型农业,是融文化、服务、加工、旅游为一体的高端产业,人才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产业发展的成败,同时也是制约产业进一步发展和适应新的竞争形势的“瓶颈”。

目前生态休闲养生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技能参差不齐,从业人员总量与生态休闲养生服务需求不相适应、从业人员素质与产业技术要求不相适应、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2.生态休闲养生农业品牌影响有待加强目前丽水市休闲农业景点市场促销普遍薄弱,信息发布渠道少,与旅行社配套连接不够充分,缺少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休闲农业景点,没有与区内及周边娱乐休闲设施、知名景区(点)等相互融合、连成一线,主要靠自然散客、回头客经营。

3。

生态休闲养生农业综合配套基础薄弱大部分地区休闲农业景区基础设施特别是休闲配套设施薄弱,部分设施建好后没有加以很好的维护与宣传,日渐破旧;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整体管理服务水平较低,有些休闲农业园区缺乏特色农业支撑,建设项目特色不鲜明,产品档次低,内容单一,对游客缺乏吸引力。

丽水是典型的山区,交通设施相对落后,景区公路、高速公路、环线公路、瓯江港航、机场等高质量交通设施亟需建设.丽水生态休闲养生农业是我市养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虽然还存在诸多问题,但目前政策比较优惠,机制比较灵活,市场需求快速放大,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我们要大胆创新,统筹协调,努力增强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中草药种植与研发基地、休闲观光农业等项目对生态休闲养生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着力打造丽水特色、国内一流的生态休闲养生农业品牌。

二、发展战略(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秀山丽水、养生福地”主题,坚持“绿色崛起、科学跨越”战略总要求,秉承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农业与地方特色相结合的发展理念,对接我市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经济发展需求,以建设“丽水特色、国内一流”的生态休闲养生福地为目标,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两区"为主平台,以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中草药种植与研发基地、特色休闲农业观光体验区的建设为重点,以人员队伍素质提升和农业科技水平提高为支撑,以生态休闲养生农业体制机制改革和发展模式创新为动力,拓展整合农业的休闲、体验、教育、文化传承等功能,创新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绿色农业以及保健食品、绿色农产品加工等养生农业,提升农业产业链及其产品附加值,着力构建具有丽水特色的生态休闲养生农业产业体系。

(二)基本原则与丽水整体发展战略相迎合,尊重地方农业历史文化,体现与挖掘地方特色,实现人、资源、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走出一条极具丽水地方特色的生态休闲养生农业之路。

1.农业为主丽水生态休闲养生农业应当始终以“农”为基础,通过构建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园区、主题养生农业园区等,培育一批质量保障、文化传承、功能多样为一体的生态精品农产品与农业休闲养生产品。

积极扶持与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延伸农业产业链,逐步实现农业生产方式企业化,生产过程生态休闲化,生产结果养生化的发展目标,实现一、二、三产业互动融合,共赢发展。

2。

文化为要充分发挥丽水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着力生产优质的养生农产品,挖掘丽水的茶文化、木玩文化、香菇文化、畲药文化、摄影文化等区域特色文化,积极谋划开发一批独具魅力的生态休闲养生农业项目,以特色文化的融入,提升项目的品位、个性和内涵,让生态休闲养生农业更具文化底蕴,更有市场价值,打造丽水独特的生态休闲养生农业品牌。

3。

生态为基坚持生态环保优先、生态资本增值为主旨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引进和采用国标、行标以及地方特色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

坚定不移地转变发展模式,在确保生态安全环境不遭破坏的基础上实行生态休闲养生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与发展,维护和强化丽水整体生态品牌,提升丽水生态休闲养生农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迎合世界生态文明发展潮流,实现丽水生态休闲养生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融合生态农业、农耕文化、农业景观,将丽水的生态休闲养生农业打造成全国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休闲农业样板;让生态休闲养生农业成为养生经济中的重要支撑产业,为建设“秀山丽水、养生福地”提供重要的产业配套。

2.阶段目标基于主体愿景、现实条件和未来演化趋向,确定丽水生态休闲养生农业的具体发展目标为:近期发展目标(2011~2015年):建成生态休闲养生农业示范基地100个,开发生态休闲养生农业产品1000个,新增休闲观光农业区(点)80个(其中建设浙江绿谷“开心农场"10个),举办有较大影响力的农业节庆活动10个以上,建设一批规模大、特色鲜明、服务质量高、影响力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重点农业龙头养生企业。

远期发展目标(2016~2020年):紧扣长三角消费需求升级与丽水特色农业发展优势,完成生态休闲养生农业的品牌设计和推广计划,结合丽水市整体品牌宣传,在全国范围推广丽水的生态休闲养生农业,重点培育一批市场效益好、知名度较高的县(市、区)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新增浙江名牌农产品30个、浙江著名商标60个、中国驰名商标10个、新增“三品”认证产品500个以上,全面提升丽水生态休闲养生农业产业层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