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作业26: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作业26: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练习题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9·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二期中)鸦片战争后,魏源盛赞瑞士的民主制度为“西土的桃花源”,徐继畬把“打下了天下却不做皇帝的华盛顿与中国的尧舜禹相提并论”。

据此可知,这两位近代早期思想家()A.反思危机表达新奇之感B.主张学习西方走资本主义道路C.受封建思想的羁绊严重D.开始带来西方学术思想『解析』据材料“鸦片战争后,魏源盛赞瑞士的民主制度为‘西土的桃花源’,徐继畬把‘打下了天下却不做皇帝的华盛顿与中国的尧舜禹相提并论’”说明两位近代早期思想家在反思危机时表达对西方制度的新奇之感,故选A项。

『答案』 A2.(2019·湖南永州高二期末)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

”据此判断,作者对近代中国人“中体西用”式学习西方的态度是()A.基本否定B.基本肯定C.全面否定D.完全肯定『解析』“‘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表明是基本肯定,故选B 项。

『答案』 B3.(2019·湖南永州高二期末)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

”在此,郭嵩焘主张()A.坚持西学为用,变革器物B.学习西方制度,推崇宪政C.宣扬民主观念,推翻帝制D.抨击传统道德,捍卫共和『解析』“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表明要学习西方的制度,故选B项。

『答案』 B4.(2019·江苏南通高二模拟)康有为曾对五部重要儒家经典进行注释,这些注解的特点是结合三世进化说和西方的宪政民主来诠释儒家的社会政治思想,……。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三模拟题精选: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三模拟题精选: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1.近代史上,在中国,达尔文学说的影响远胜于生物学。

很多中国知识分子毫无保留地接受了社会达尔文主义,但他们中很少有人真正理解生物进化论。

这反映了中国先进分子()A.不重视自然科学的发展B.急切希望中国实现民族独立C.没有将西方的政治理论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D.深受西方社会主义理论的影响2.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康有为在宣传西方政治学说时对我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地位提出了挑战。

其思想特点是()A.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B.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C.依靠儒家思想,托古改制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3.1864年,有人称:“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

这一“变局论”()A.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B.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念C.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态度D.反映了变法自强思想的出现4.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

文中的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指()A.顽固派和洋务派B.洋务派和维新派C.洋务派和革命派D.维新派和革命派5.1842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称赞美国“每年物产及制造货件,共银一亿一千万元,可观其国丰盛矣。

其水师武备甚善,屡与英国交锋获胜……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总无世袭终身之事”。

魏源旨在()A.宣传美国民主制度B.分析战争失败原因C.探求强国御侮之策D.反思中国社会问题6.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

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7.据统计,从1872—1911年3320名官费留学生中,学文科与军事的占76.32%;1901—1908年中国新知识界所译日、英、美、法、德、俄等国533种书籍中,社会科学类计413种,占77.49%。

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作业5: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作业5: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练习题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基础达标】一、选择题1.“善师西夷者,能制西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最早提出这种思想的是() A.道光帝B.林则徐C.魏源D.洪仁玕2.针对下图所示的社会现实,中国有识之士提出的最早的应对主张是()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师夷长技以制夷”C.“民主”“科学”D.“伸民权,设议院,行立宪”3.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

该馆先后开设外语、化学、物理、各国史略、航海测算、富国策、万国公法等课程。

据此判断,同文馆()A.标志着西学东渐进程开始B.致力于“变科举”“改官制”C.为洋务运动培养新式人才D.旨在宣传“德先生”“赛先生”4.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与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自强”()①有内在的一致性和继承性②都有抵御外来侵略的意图③都主要体现了地主阶级的要求④在当时都有进步意义A.①②③④ B.①②④C.①③ D.③④5.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在“中体”中偷用西学的“移花接木”法,给皇帝讲“必当变法”的道理。

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

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A.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政治学说B.为变法披上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外衣C.将西方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中国化D.用儒学的经典解释西方的政治学说6.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

”这位思想家主张()A.民主共和B.改良维新C.暴力革命D.君主专制7.如果看到下面漫画,下列人物中最为愤慨的可能是()人头猴身的达尔文A.魏源B.林则徐C.洪仁玕D.严复8.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西方列强的入侵B.西方思想文化的涌入C.洋务运动的推动D.早期维新思想的大力宣传题号 1 2 3 4 5 6 7 8『答案』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堂达标】1.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的着眼点在于()A.新思想新文化B.历史地理方面C.社会制度方面D.军事技术方面解析:选D。

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被西方的洋枪洋炮惊醒,他们认为“夷之长技”在军事,因此“开眼看世界”的结果是“师夷长技”。

2.某中学历史研究学习小组经过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后,画了一幅漫画(见下图)。

你认为该小组所画漫画反映的历史时代应该是()A.鸦片战争前B.19世纪40年代C.19世纪六七十年代D.19世纪90年代解析:选B。

由漫画中“经学难以抵洋枪炮”看出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故B 项合适。

3.19世纪60年代以后,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①主张与外国进行商战,发展民族工商业②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③提倡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④提出了维新变法主张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选A。

依据教材内容可知,①②③都是早期维新派的观点。

4.19世纪末,康梁维新变法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C.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制是“进化之公理”D.“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解题时应逐一弄清材料的含义,A项是洋务派的思想,C、D两项是革命派的思想,B项符合题意。

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摘自魏源《海国图志》材料2: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如李鸿章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请回答:(1)魏源、李鸿章眼里的西方长技是什么?(2)早期先进的中国人冲破藩篱,睁开眼睛,看到的是怎样的世界?(3)林则徐等人学习西方必须冲破哪些障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育文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育文档

一、单选题1.梁启超说:“假如从历史上抽掉几个最伟大的名字,或者某几个重要的历史人物的心态有所不同,那么历史的而貌也就会大为不同。

”据此可知粱启超()A.发表《变法通议》宣传民权思想B.与康有为等依靠光绪皇帝进行变法C.与立宪派积极响应武昌首义D.发表《异哉所谓固体问题者》抨击袁世凯复辟帝制2.严复在译完《天演论》后指出:“此书之旨,本以救斯宾塞任天为治之末流。

其中所论……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

”这表明严复译书的政治目的是()A. 唤醒国民通过改革而奋发图强B. 弥补斯宾塞社会进化论的缺陷C. 号召人们顺应优胜汰无所作为D. 从纯学术的角度介绍生物进化论3.梁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

”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A. 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统治B. 宗教的欺骗性使人民丧失了斗争精神C. 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D. 中国君主专制意识根深蒂固4.1893年,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列举了大量生物进化论的通俗比喻,对人类“优胜劣汰”观进行了批判。

严复将其前半部分“翻译”为《天演论》,提出再不变法将循优胜劣败之公例而亡国亡种。

在此严复()A. 择取西学理论宣传维新B. 成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C.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D. 借助儒学反对君主专制5.1873年,总理衙门与英、法、俄、美、德五国公使围绕亲递国书的觐礼问题进行谈判,双方辩论往返持续三个月之久,最终达成协议:五国公使觐见时不行跪拜之礼,公使们将觐见本国君主的三鞠躬之礼改为五鞠躬。

据此可知中国()A. 外交主动融入世界B. 外交艰难向近代转型C. 近代外交的屈辱性D. 奉行传统外交理念6.李约瑟认为,由于历史的巧合,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与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的活动大体同时,因而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历史·必修3(人教版)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开眼看世界”1.背景。

(1)鸦片战争以前,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________,禁锢着国人思想。

(2)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闭关自守,愚昧无知。

(3)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

2.表现。

(1)林则徐。

①成就:组织编译出《________》、《各国律例》等。

②地位:近代中国________的第一人。

(2)魏源。

①成就:编撰《________》,明确提出“______________”的思想。

②作用:引导人们关注________,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答案:一、1.(1)程朱理学2.(1)①四洲志②开眼看世界(2)①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②世界形势【问题导思1】为什么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提示:开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设立译馆,编译《四洲志》和《各国律例》。

仿制炮船,迈出“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预习检测1】19世纪40年代,魏源等人对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有了初步认识,以为是()A.思想观念陈旧B.社会制度滞后C.政治腐败D.军事技术落后答案:D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

2.代表:以曾国藩、________、左宗棠为代表的________。

3.内涵:以________________作为根本,采用西方先进________挽救封建统治。

4.实践:开展________,创办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一批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5.意义:迈出了中国进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答案:二、2.李鸿章洋务派3.封建纲常伦理科学技术4.洋务运动【问题导思2】“中体西用”思想与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思想有何异同?提示:(1)目的相同:都主张利用西方科学技术抵御外国侵略,根本目的都是维护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纲常礼教。

(2)方法步骤:都主张从西方引进军事技术,不同之处是林则徐等人的主张没有完全实行,只停留在“知夷”的层次上;而“中体西用”思想则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实践。

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
变法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理解运用
 开眼看世界背景;代表人物及主张从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理解自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末中国近代思想向西方学习发展的渐进过程,增强学生对中国近代思想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的感性了解,为深入认识这一阶段思想解放的意义奠定基础通过对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的学习,培养学生把历史思潮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去分析考察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存在和意识之间辩证关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论从史出
 问题探究
 历史比较
 概括阐释通过对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向西方学习,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的,由此学习寻求救国救民之路而上下求索的可贵品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五单元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练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五单元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练习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选择题1.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

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答案】A2.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

然而,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

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

这反映了( )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B.天朝观念已被摒弃C.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 D.洋务运动成为共识【答案】C3.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

这反映了( )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 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 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答案】B4.“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中,“西学为用”意为采用西方军事科技,“中学为体”是指( )A.以中国文化为本位 B.以中国文化为辅助C.以中国文化为手段 D.以中国文化为形式【答案】A5. 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

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答案】A6.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选题1.梁启超说:“假如从历史上抽掉几个最伟大的名字,或者某几个重要的历史人物的心态有所不同,那么历史的而貌也就会大为不同。

”据此可知粱启超()A.发表《变法通议》宣传民权思想B.与康有为等依靠光绪皇帝进行变法C.与立宪派积极响应武昌首义D.发表《异哉所谓固体问题者》抨击袁世凯复辟帝制2.严复在译完《天演论》后指出:“此书之旨,本以救斯宾塞任天为治之末流。

其中所论……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

”这表明严复译书的政治目的是()A. 唤醒国民通过改革而奋发图强B. 弥补斯宾塞社会进化论的缺陷C. 号召人们顺应优胜汰无所作为D. 从纯学术的角度介绍生物进化论3.梁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

”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A. 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统治B. 宗教的欺骗性使人民丧失了斗争精神C. 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D. 中国君主专制意识根深蒂固4.1893年,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列举了大量生物进化论的通俗比喻,对人类“优胜劣汰”观进行了批判。

严复将其前半部分“翻译”为《天演论》,提出再不变法将循优胜劣败之公例而亡国亡种。

在此严复()A. 择取西学理论宣传维新B. 成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C.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D. 借助儒学反对君主专制5.1873年,总理衙门与英、法、俄、美、德五国公使围绕亲递国书的觐礼问题进行谈判,双方辩论往返持续三个月之久,最终达成协议:五国公使觐见时不行跪拜之礼,公使们将觐见本国君主的三鞠躬之礼改为五鞠躬。

据此可知中国()A. 外交主动融入世界B. 外交艰难向近代转型C. 近代外交的屈辱性D. 奉行传统外交理念6.李约瑟认为,由于历史的巧合,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与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的活动大体同时,因而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

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

这说明()A. 传统科技已发展为近代科技B. 西学东渐促进中国科技发展C. 传统科技与西方科技难分高低D. 中国科技明清仍然领先于世界7.下列各项是张之洞《劝学篇》中的观点。

维新人士反对最为激烈的可能是()A.不讲农、工、商之学,则中国地虽广民虽众,终无解于土满人满之讥矣。

B.救时必自变法始,变法必自变科举始。

C.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D.使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纪纲不行,大乱四起。

8.下列近代重要文献,按照出现顺序正确的是()①《资政新篇》②《海国图志》③《法俄革命之比较》④《新学伪经考》A.②④③①B. ②①④③C. ③④①②D. ①③②④9.日本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

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

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

”与此相比,中国的近代化进程()A. 正好相反B. 完全相同C. 部分相似D. 三者同步10.甲午战后,严复谈道:“四千年文物,九万里中原,所以至于斯极者,……六经五子亦皆责有难辞。

六经五子以君子而束缚天下,后世其用意虽有公私之分,而崇尚我法,劫持天下,使天下必从己而无或敢为异同者则均也。

因其劫持,……而是非淆、廉耻丧,天下之敝乃至不可复振也。

”材料反映了严复()A. 借经学宣传维新变法B. 对“中体西用”的继承C. 反对传统的教化学术D. 极力推崇儒家伦理道德11.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

作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于2月15日举行“民国统一大典”。

大典的一项内容,就是由孙中山亲自率领“国务卿士、文武将吏”拜谒明孝陵。

这次拜谒活动,以孙中山名义发表了两个文告:一是《祭明太祖文》,一是《谒明太祖陵文》。

从内容看,两件大同小异,主要是以清室退位、民国统一的功业,昭告明太祖在天之灵。

以下理解错误的是()A. 属孙中山的个人活动和个人认识B. 旧民族主义的局限不免带来认识上和论说上的混乱C. 由清未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并举这样的历史背景所决定的D. 以孙中山为首的民主革命家看来民国的建立具有重大的意义12.19世纪中叶,达尔文建立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严密的生物进化理论,第一次对整个生物界的发生、发展做出了唯物的、规律性的解释;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严复接受并传播进化论。

两者给东西方带来的共同影响是()A. 直接导致中英两国政治改革B. 改变了部分知识分子的世界观C. 否定了上帝的权威D. 开始了民主、科学对民众的启蒙13.以下言论属于郑观应的是()A.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B.民间有能纠集公司,精心制造者,地方官……即应奏明国家,为之保护C.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日鼓民力,二日开民智,三日兴民德D.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14.梁启超先生曾说:“吾以为国体与政体本绝不相蒙,能行宪政,则无论为君主为共和,皆可也。

不能行宪政,则无论为君主为共和,皆不可也,两者既无所择,则毋宁因仍现在之基础,而徐图建设理想政体于其上,此吾十年来持论之一贯精神也。

”材料表明梁启超旨在()A. 实现宪政体制B. 维护君主立宪制C. 建立民主共和制D. 渐进式变革制度15.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各国时译名通常加上:“夷”“逆”或“酋”,如“米夷”“咈囒哂夷”“法夷”;近代后期,对各国国名的翻译多用褒义词,如“美”“英”“德"“法”。

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A. 对西方认识的不断深入B. 摆脱了天朝上国观念C. 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D. 实现了外交的近代化16.严复译著的《天演论》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

以今日之见()A.该书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不科学,但警醒国人的作用巨大B.该书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中国思想界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C.该书的理论是中国近代革命派的重要思想武器D.该书是中国近代第一本介绍西学的著作17.1911年10月30日,清政府在《实行宪政谕》中说:“促行新治,而官绅或藉为网利之图;更改旧制,而权豪或祗为自便之计。

……驯致怨积于下而朕不知,祸迫于前而朕不觉。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辛亥革命导致清末立宪失败B. 清末立宪削弱了皇帝权力C. 清末立宪导致了官吏的腐败D. 清末立宪激化了社会矛盾18.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康有为在宣传西方政治学说时对我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地位提出了挑战。

其思想特点是()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依靠儒家思想,托古改制 D.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19.《弢安园文录外编》(1882年出版)中指出“惟有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

话旨在说明中国思想家()A. 坚持中体西用B. 学习西方已经由“器物”向“制度”转变C. 进化论思想在中国的传播D. 借助法家思想宣传变法理论20.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戊戊变法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

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灭干净的。

”下列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作用.与此说法吻合的是()A. 倡导变法,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侮之通B. 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C. 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观念,具有启蒙意义D. 创办报刊,发表文章,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二、非选择题21.阅渎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中叶以后,一些有识之士基于现实生活的感受,起而抨击理学,公然倡扬“人欲”“日用”“私”“利”,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相对抗。

如王艮主张“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人欲即是天理”;李贽讲“私”讲“利”,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直至明清之际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等,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义中之利,君子所贵”,否定了理学将义利相对立,重义贱利的观念;他们还主张“经世致用”“工商皆本”,提倡“实学”,反对理学的空谈性理,指出其于世事毫无助益。

——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材料二:早在1895年前后,康有为便已取法西方基督教的先例,提出“孔教”之主张,并提倡以孔子生年作为中国历史纪元之始。

及戊戌年间,康有为受命主持变法,更极力主张将孔子符号作为重建中国政治、文化秩序之张本。

一时之间,“保教、保种、保国”之说,风行草偃,信从者众,甚至连日后以“排满”著称的章太炎,也曾在康有为的影响下,写就《客帝论》一文,提出“以素王(孔子)为共主,以清廷为霸府”的主张。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吏》(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中叶以后有识之士反理学的原因及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将孔子符号化的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

答案1.B2.A3.C4.A5.B6.B7.D8.B9.A10.C11.A12.B13.B14.A15.A16.A17.D 18.D19.B20.C21.(1)原因:宋明理学宣扬的伦理纲常偏离了正统儒学追求伦理道德与现世人生相协调的精神;城镇商业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世俗生活繁荣;君主专制统治强化,旧制度走向衰落。

积极影响:面向现实人生、反对理学的蒙昧和禁欲倾向,具有早期近代思想启蒙的意义;提倡正统儒学的民本思想,强调经世致用,促进了儒学的新发展。

(2)原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意识日益觉醒;孔子代表特定的道德、文化秩序,是数千年来中国社会的主流;将孔子符号化,视“孔教”与“保国”同等重要,能够提升文化认同感和建构文化民旗主义意识形态。

评价:康有为当时尚未认识到西方基督教对现代化的促进作用,但他将宗教理性力量作为政治改革的精神土壤,将孔子符合化并赋予宗教性色彩,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激发了文化民族主义意识。

同时,康有为将孔子符号化导致孔子形象神秘化,违背了儒学的世俗化倾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