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制造工艺第6章 金 属 化

合集下载

半导体物理学第六章解读

半导体物理学第六章解读

ND X D ND NA
1
Q=eND
Xn
2
0e
(
NDNA ND NA
)(VD
V
2 )
♦单边突变结:
XD
2
e
0
1
(VD V NB
)
2
♦势垒区主要在轻掺杂 一边
• 对p+-n结, NB代表ND • 对p-n+结, NB代表NA
xn X D
xp XD
P+-n结
3. 突变结的势垒电容
电势
图6-8
电子势能(能带)
6.1.5p-n载流子的分布 ♦ 当电势零点取x=-xp处,则有: EC (x) EC qV (x)
EV (x) EV qV ( x)
x x p , EC ( x) EC x xn , EC (x) EC qVD
♦势垒区的载流子浓度为:
EC qV ( x ) EF
• 反向偏压下的突变结势垒电容(单位面积):
1
CT A
dQ dV
2(
0eND NA
ND NA )(VD
V
)
2
CT 0
A XD
CT
(VD
1 V )1/ 2
• 几点说明:
① p-n结的势垒电容可以等效为一个平行
板电容器,势垒宽度即两平行极板的距离
② 这里求得的势垒电容, 主要适用于反向 偏置情况
xn
NAXD ND NA
, xp
ND X D ND NA
• 代入上式
VD
q
2 0
( NAND ND NA
)
X
2 D
♦则,平衡p-n结
1
XD

半导体制造工艺

半导体制造工艺
参考教材
1、《集成电路工艺基础》,王阳元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微电子制造科学原理与工程技术》,Stephen A. Campbell
著,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电子工业出版社。 3、《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原理与实践》,庄同曾编,电子工业出
版社。
先修课程
半导体物理 微电子器件
—— 课程内容 ——
学时:32学时
第一章 概论 第二章 器件技术基础 第三章 硅和硅片制备简述 第四章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概况 第五章 氧化
—— 课程内容 ——
第六章 淀积 第七章 金属化 第八章 光刻原理和技术 第九章 刻蚀 第十章 扩散和离子注入 第十一章 化学机械平坦化
1
第一章 概论
§ 1.1 半导体产业介绍
晶体管的发明(1947年) 集成电路的发明(1959年)
体积大 笨重 功耗高 可靠性差
The First Transistor from Bell Labs
体积小 重量轻 功耗低 可靠性好
Inventors: Willian Schockley, Tohn Bardeen, Walter brattain
因此发明获得诺贝尔奖
Jack Kilby’s First Integrated Circuit
nMOSFET
VDD
G
S
DDLeabharlann GSVSS
n+
p+
p+
n+
n+
p+
p-well
n-type silicon substrate
Field oxide
7
第三章 硅和硅片制备
3.1 半导体级硅
(1)半导体级硅

电子产品工艺课后答案第六章 SMT(贴片)装配焊接技术

电子产品工艺课后答案第六章 SMT(贴片)装配焊接技术

思考题:1、⑴试简述外表安装技术的发生布景。

答:从20世纪50年代半导体器件应用于实际电子整机产物,并在电路中逐步替代传统的电子管开始,到60年代中期,人们针对电子产物遍及存在笨、重、厚、大,速度慢、功能少、性能不不变等问题,不竭地向有关方面提出定见,迫切但愿电子产物的设计、出产厂家能够采纳有效办法,尽快克服这些短处。

工业畅旺国家的电子行业企业为了具有新的竞争实力,使本身的产物能够适合用户的需求,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达成了底子共识——必需对当时的电子产物在PCB 的通孔基板上插装电子元器件的方式进行革命。

为此,各国纷纷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对电子产物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攻关。

颠末一段艰难的搜索研制过程,外表安装技术应运而生了。

⑵试简述外表安装技术的开展简史。

答:外表安装技术是由组件电路的制造技术开展起来的。

早在1957年,美国就制成被称为片状元件〔Chip Components〕的微型电子组件,这种电子组件安装在印制电路板的外表上;20世纪60年代中期,荷兰飞利浦公司开发研究外表安装技术〔SMT〕获得成功,引起世界各畅旺国家的极大重视;美国很快就将SMT使用在IBM 360电子计算机内,稍后,宇航和工业电子设备也开始采用SMT;1977年6月,日本松下公司推出厚度为〔英寸〕、取名叫“Paper〞的超薄型收音机,引起颤动效应,当时,松下公司把此中所用的片状电路组件以“混合微电子电路〔HIC,Hybrid Microcircuits〕〞定名;70年代末,SMT大量进入民用消费类电子产物,并开始有片状电路组件的商品供应市场。

进入80年代以后,由于电子产物制造的需要,SMT作为一种新型装配技术在微电子组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被称之为电子工业的装配革命,标识表记标帜着电子产物装配技术进入第四代,同时导致电子装配设备的第三次自动化高潮。

SMT的开展历经了三个阶段:Ⅰ第一阶段〔1970~1975年〕这一阶段把小型化的片状元件应用在混合电路〔我国称为厚膜电路〕的出产制造之中。

半导体制造工艺培训课程(56页)

半导体制造工艺培训课程(56页)
图1-9 PN结电容结构
13
1.2 基本半导体元器件结构
图1-10 MOS场效应晶体管电容结构
14
1.2 基本半导体元器件结构
1.2.2 有源器件结构 有源器件,如二极管和晶体管与无源元件在电子控制方式上
有很大差别,可以用于控制电流方向,放大小的信号,构成复杂的 电路。这些器件与电源相连时需要确定电极(+或-)。工作时利用 了电子和空穴的流动。 1.二极管的结构
4. CMOS结构
图1-15 CMOS反相器电路的电路图、顶视图和剖面图
19
1.3 半导体器件工艺的发展历史
图1-16 生长型晶体管生长示意图
20
1.3 半导体器件工艺的发展历史
图1-17 合金结结型晶体管示意图
21
1.3 半导体器件工艺的发展历史
图1-18 台面型结型晶体管示意图
22
1.3 半导体器件工艺的发展历史
50
1.8 芯片制造的生产环境
1.8.1 净化间沾污类型 净化间沾污类型可以分为5大类:颗粒、金属杂质、有机物沾污、
自然氧化层和静电释放。 1.颗粒
图1-30 颗粒引起的缺陷
51
1.8 芯片制造的生产环境
2.金属杂质 3.有机物沾污 4.自然氧化层 5.静电释放 1.8.2 污染源与控制
应严格控制硅片加工生产厂房里的各种沾污,以减小对芯片的 危害。作为硅片生产厂房的净化间其主要污染源有这几种:空气、 人、厂房、水、工艺用化学品、工艺气体和生产设备。 1.空气
30
1.4 集成电路制造阶段
表1-2 1μm以下产业的技术节点列表
(2)提高芯片的可靠性 芯片的可靠性主要指芯片寿命。 (3)降低芯片的成本 半导体芯片的价格一直持续下降。

半导体制造工艺第章金属化

半导体制造工艺第章金属化

半导体制造工艺第章:金属化在半导体制造过程中,金属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步骤。

在这个过程中,金属被用来建立电路中的连线,使芯片能够进行电气连接。

本文将介绍半导体制造工艺中的金属化过程,包括种类、步骤、材料和要点。

金属化种类半导体制造中的金属化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全金属化和部分金属化。

全金属化是指整个芯片表面都被金属覆盖。

这种方法会消耗大量金属,但能够提高芯片的电性能,例如在高频和高速应用中使用。

部分金属化是指仅在需要的位置上涂覆金属,这种方法会减少金属的使用量,但这也会导致电性能不如全金属化。

因此,部分金属化常常被用在较低的频率和速度应用中。

金属化步骤金属化的步骤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1.陶瓷氧化物底片准备:第一步是将金属蒸发到陶瓷氧化物底片上。

在这之前,必须将底片表面彻底清洁,以确保金属与底片能够连接。

2.准备光刻胶:将光刻胶涂在底片表面上,这种胶质稳定且可以保护底片表面。

3.照相排版:使用照相版,将图案转移到底片表面上。

这个过程可以用来确定哪些区域需要涂金属。

4.以金属充电:将金属塔蒸发到底片表面上,确保金属已经完全充电。

5.除去光刻胶:将光刻胶除去,只剩下金属图案。

6.沉积门电极:将金属导线或电路图案分别与门电极一起沉积在甲烷基硅酸锑膜上,然后就可以使用了。

金属化要点1.放热吸附一定要彻底:在金属化过程中,要确保金属与陶瓷氧化物底片的相互作用足够强大,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连接。

因此,放热吸附这个步骤必须要彻底,以确保任何潜在污染的消除,其目的是创造一个适合在其上沉积电极材料的表面。

2.光刻过程:光刻过程需要立即消除不需要的区域。

如果光刻胶不符合或者在时间不够的情况下被卸载,则会予以保护,以避免在接下来的沉积过程中产生污染。

3.导线线宽和间距:导线线宽和间距不仅影响芯片的电性能,而且还会影响制造成本。

因此,在金属化步骤中,必须仔细控制导线线宽和间距。

4.金属选择:不同的金属具有不同的电学和物理特性,它们的选择会直接影响芯片的电性能。

芯片制造-半导体工艺教程

芯片制造-半导体工艺教程

芯片制造-半导体工艺教程Microchip Fabrication----A Practical Guide to Semicondutor Processing目录:第一章:半导体工业[1][2][3]第二章:半导体材料和工艺化学品[1][2][3][4][5]第三章:晶圆制备[1][2][3]第四章:芯片制造概述[1][2][3]第五章:污染控制[1][2][3][4][5][6]第六章:工艺良品率[1][2]第七章:氧化第八章:基本光刻工艺流程-从表面准备到曝光第九章:基本光刻工艺流程-从曝光到最终检验第十章:高级光刻工艺第十一章:掺杂第十二章:淀积第十三章:金属淀积第十四章:工艺和器件评估第十五章:晶圆加工中的商务因素第十六章: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的形成第十七章:集成电路的类型第十八章:封装附录:术语表#1 第一章半导体工业--1芯片制造-半导体工艺教程点击查看章节目录by r53858概述本章通过历史简介,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以及纵览重大技术的发展和其成为世界领导工业的发展趋势来介绍半导体工业。

并将按照产品类型介绍主要生产阶段和解释晶体管结构与集成度水平。

目的完成本章后您将能够:1. 描述分立器件和集成电路的区别。

2. 说明术语“固态,” “平面工艺”,““N””型和“P”型半导体材料。

3. 列举出四个主要半导体工艺步骤。

4. 解释集成度和不同集成水平电路的工艺的含义。

5. 列举出半导体制造的主要工艺和器件发展趋势。

一个工业的诞生电信号处理工业始于由Lee Deforest 在1906年发现的真空三极管。

1真空三极管使得收音机, 电视和其它消费电子产品成为可能。

它也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大脑,这台被称为电子数字集成器和计算器(ENIAC)的计算机于1947年在宾西法尼亚的摩尔工程学院进行首次演示。

这台电子计算机和现代的计算机大相径庭。

它占据约1500平方英尺,重30吨,工作时产生大量的热,并需要一个小型发电站来供电,花费了1940年时的400, 000美元。

半导体工艺及芯片制造复习资料简答题与答案

半导体工艺及芯片制造复习资料简答题与答案

半导体工艺及芯片制造复习资料简答题与答案第一章、半导体产业介绍1 .什么叫集成电路?写出集成电路发展的五个时代及晶体管的数量?(15分)集成电路:将多个电子元件集成在一块衬底上,完成一定的电路或系统功能。

集成电路芯片/元件数 无集成1 小规模(SSI )2到50 中规模(MSI )50到5000 大规模(LSI )5000到10万 超大规模(VLSI ) 10万至U100万 甚大规模(ULSI ) 大于100万 产业周期1960年前 20世纪60年代前期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前期 20世纪70年代前期到后期 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后期 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现在2 .写出IC 制造的5个步骤?(15分)Wafer preparation (硅片准备)Wafer fabrication (硅片制造)Wafer test/sort (硅片测试和拣选)Assembly and packaging (装配和封装)Final test (终测)3 .写出半导体产业发展方向?什么是摩尔定律?(15分)发展方向:提高芯片性能一提升速度(关键尺寸降低,集成度提高,研发采用新材料),降低功耗。

提高芯片可靠性一严格控制污染。

降低成本——线宽降低、晶片直径增加。

摩尔定律指:IC 的集成度将每隔一年翻一番。

1975年被修改为:IC 的集成度将每隔一年半翻一番。

4 .什么是特征尺寸CD ? (10分)最小特征尺寸,称为关键尺寸(Critical Dimension, CD ) CD 常用于衡量工艺难易的标志。

5.什么是 More moore 定律和 More than Moore 定律?(10 分)“More Moore”指的是芯片特征尺寸的不断缩小。

从几何学角度指的是为了提高密度、性能和可靠性在晶圆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特征尺寸的继续缩小。

与此关联的3D结构改善等非几何学工艺技术和新材料的运用来影响晶圆的电性能。

半导体材料课件GaAs单晶中杂质的控制、完整性

半导体材料课件GaAs单晶中杂质的控制、完整性

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半导体材料
6-3-3 砷化镓单晶中Si沾污的抑制
实验表明GaAs单晶中常有较多Si沾污,平均浓度在 1016~ 1017 cm-3左右。 Si沾污主要来源于GaAs熔体侵蚀石英舟 引起Si的沾污的主要化学反应 高温区
4Ga(l) + SiO2 (s) ↔ Si(s) + 2Ga2O(g)
受 主
中 性
两 性
中性施主

深能级

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半导体材料
6-3-1 GaAs中的杂质的性质
施主杂质 ¾ Ⅵ族元素(S,Se,Te)替代As,浅施主,N型掺杂剂 ¾ O在液相外延的GaAs中有浅施主,也有深施主能级 ¾ GaAs中有浅受主存在时,O施主起补偿作用-高阻
(半绝缘)的GaAs材料。
lg C S = 16 .82 + 0.2C0
(Sn)
LEC法中不能掺Si,引起B沾污
3Si + 2B2O3 ↔ 4B + 3SiO2
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半导体材料
掺杂量的计算与杂质均匀性
拉制GaAs单晶时,杂质在晶体中的分布状况与Si、 Ge大致类似。 LEC 中 , 因 为 B2O3 抑 制 了 杂 质 的 挥 发 , ( HB 密 闭,蒸发有限)所以杂质的分布只与分凝作用有 关—变速拉晶有利于获得电阻率均匀的晶体。 杂质扩散会进入B2O3中,B2O3起着使熔体内杂质 浓度缓慢变化的作用,对K<1,有利于杂质的纵 向均匀性的提高。
Eg=2.26eV
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半导体材料
等电子陷阱(isoelectronic trap)
等电子杂质指与点阵中被替代的原子处于周期表 中同一族的其他原子。例如 GaP中取代P位的N或 Bi原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3 金属淀积
图6-11
射频溅射设备示意图
6.3 金属淀积
(3)磁控溅射 直流溅射离化率低,射频溅射离化率有提高,但不显
著。 2.多腔集成溅射装备 3.典型溅射设备操作步骤 1)清洗程序: ① 用BOE溶液(溶液中水与HF缓冲液的体积比为90∶1)腐蚀,温度 为23℃,用时为60s。 ② 去离子水冲洗6次。 ③ 甩干。 ④ 用去离子水冲洗,然后用热氮气甩干。 2)在“KEY”模式下输入操作者使用号,操作屏立刻进入“SERVIC
6.1 概述
2.接触 1)扩散法是在半导体中先扩散形成重掺杂区以获得N+N或P+P的结 构,然后使金属与重掺杂的半导体区接触,形成欧姆接触。
2)合金法是利用合金工艺对金属互连线进行热处理,使金属与半 导体界面形成一层合金层或化合物层,并通过这一层与表面重掺 杂的半导体形成良好的欧姆接触。
图6-1
金属互连线与半导体区之间的接触
6.3 金属淀积
② 调整传输板的定位,检查“TABLE INSERT”(工作台衬垫)表面
是否有擦伤痕迹,如有擦伤需重新安装。 ③ 关闭腔室,建立高真空,在真空度不大于5×10-5Torr(1Torr=133.3 22Pa)时,烧 ④ 打开所有电源,跑片25~50片,冷泵再生。 ⑤ 冷泵再生后,跑片50片(打假片),反射率达到要求后,做BT(加偏 压、偏温CV曲线)测试。 ⑥ BT通过后,即可生产。
6.2 金属化类型
6.2.1 半导体制造中对金属材料的要求 金属化技术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制造中并不是十分关键。 但是随着芯片集成度越来越高,金属化技术也越来越重要,甚至
一度成为制约集成电路发展的瓶颈。早期的铝互连技术已不能满 足高性能和超高集成度对金属材料的要求,直到铜互连技术被应 用才解决了这个问题。硅和各种金属材料的熔点和电阻率见表6⁃1。 为了提高IC性能,一种好的金属材料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1)具有高的导电率和纯度。 2)与下层衬底(通常是二氧化硅或氮化硅)具有良好的粘附性。 3)与半导体材料连接时接触电阻低。 4)能够淀积出均匀而且没有“空洞”的薄膜,易于填充通孔。 5)易于光刻和刻蚀,容易制备出精细图形。
6.3 金属淀积
1)溅射设备基础压力没有达到规范值(不大于5×10-7Torr)(1Torr=13 3.322Pa)。 解决办法:一般可调换陶瓷环来解决。
2)氩气用完。 解决办法:需更换新的氩气钢瓶。 3)硅片不断落在腔室里。 ① 传输板定位不正确。 ② CLIP(橡皮环)或陶瓷环屏蔽罩没有安装到位。 解决办法: ① 关闭RF电源,关闭加热器电源,关闭溅射电源,放气并打开腔 室。
的移动,这就电迁徙现象。由于金属原子质量远远大于电子的质量,
通常在导体横截面积较大的情况下,不会考虑电迁徙现象。但是由 于互连线的特征图形尺寸越来越细,这时候铝互连电迁徙现象引发 的问题就更加明显。铝原子的移动导致导体中某些位臵原子的损耗, 以至于产生空洞,最终引起互连线局部减薄或变细,直至产生断路。 在导体的其他区域,铝原子堆积起来则形成小丘,外在表现为金属 薄膜表面鼓出,如果有过多或大量的小丘形成,可能会与毗邻的连
6.3 金属淀积
6.3.4 金属CVD
对于金属薄膜,更多的是选择物理气相淀积(PVD)法进行淀 积,即蒸发和溅射。然而,化学气相淀积(CVD)工艺在获得优良 的等角台阶覆盖和对高深宽比通孔无间隙式的填充等方面有着明显 的优势。当器件的特征尺寸减小到0.15μm或更小时,金属CVD的 优势更加突出。所以在某些金属层结构中使用金属CVD的方法进行 淀积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制备具有高深宽比的钨塞和要求等
5)更少的工艺步骤。 2.铜在实际实用中的一些难题 1)铜在氧化硅和硅中的扩散率很高。 2)铜很难被刻蚀。 3)在小于200℃低温的空气中,铜很快被氧化,而且这一层氧化膜 不会阻止铜进一步氧化。
6.2 金属化类型
图6-3
多层铜互连技术
6.2 金属化类型
6.2.5 阻挡层金属
在上一节介绍到铜在硅和二氧化硅中都有很高的扩散率,如果 铜扩散进入二氧化硅或硅中将破坏器件的性能,这也是铜互连迟迟 未被采用的主要原因之一。事实上,很多金属与半导体接触并在高 温处理时都容易相互扩散,比如铝和硅、钨和硅相互扩散。为了防 止上下层材料相互扩散必须在它们中间引入阻挡层金属,如图6⁃ 4 所示。阻挡层金属必须足够厚,以达到阻挡扩散的目的,通常对于
射在形成金属薄膜的过程中没有化学反应,属于物理气相淀积(PV
D)。
6.3 金属淀积
6.3.2 蒸发 在半导体制造早期,蒸发法是最主要的金属淀积方法。然而 为了获得更好的台阶附覆盖能力以及更高的淀积速率,从20世纪7
0年代的后期开始,在大多数硅片制造技术领域里溅射已经取代蒸 发。尽管如此,在一些对薄膜台阶附覆盖能力要求不太高的中小 规模集成电路制造中仍在使用蒸发法淀积金属薄膜。在封装工艺 中,蒸发也被用来在晶片的背面淀积金,以提高芯片和封装材料 的粘合力。
6.3 金属淀积
6.3.1 金属淀积的方法 金属淀积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将金属材料转移到硅片表面,并在 硅片表面形成具有良好台阶覆盖能力、均匀的高质量薄膜。最初人 们想到的是加热蒸发的方法,对金属材料进行加热使之沸腾后蒸发,
然后淀积到硅片表面。然而利用这种方法形成的薄膜台阶覆盖能力
和粘附力都较差,所以热蒸发法只限于早期的中小规模半导体集成 电路制造中使用。为了适应现代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的需要, 人们随后又想到另一种将金属材料转移到硅片表面的方法,这种方 法称为溅射。溅射是利用高能粒子去撞击金属靶材料,把金属原子 从靶材料中撞击出来后淀积到硅片上。这种方法能形成有较好台阶 覆盖能力的高质量薄膜。与化学气相淀积(CVD)不同,蒸发和溅
图6-5
铜的阻挡层金属
6.2.6 硅化物 1.硅化物的形成原理
6.2 金属化类型
图6- 6 硅化物在半导体器件中的用途
6.2 金属化类型
2.自对准方法形成硅化物
图6-7
自对准形成硅化物的步骤
6.2 金属化类型
1)依次用有机溶液、稀释过的氢氟酸和去离子水除去硅片自然氧化
层和表面杂质(也可使用氩离子溅射刻蚀去除),接着干燥硅片。 2)将硅片臵于金属淀积腔内,在硅片上淀积一层厚度为20~35nm的 金属钛薄膜。 3)对硅片进行第一次快速热退火,退火温度为625~675℃。 4)通过氢氧化铵和过氧化氢的湿法化学去掉所有未参与反应的钛。 6.2.7 钨 多层金属化产生了数以十亿计的通孔(Via,也称过孔)。通孔 是指两金属层之间形成电通路的介质层开口,在通孔中淀积金属后 便形成孔填充塞。孔填充塞可使两层金属之间或第一金属层与器件 区之间形成电通路。
特征尺寸为0.25μm的器件中阻挡层金属厚度约100nm,而对于0.1
8μm工艺水平的器件其阻挡层金属厚度约20nm。 1)能很好地阻挡材料的扩散。 2)高电导率和很低的欧姆接触电阻。
6.2 金属化类型
图6- 4
阻挡层金属
6.2 金属化类型
3)在半导体和金属之间有很好的附着能力。
4)抗电迁徙能力强。 5)保证在很薄和高温下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6)抗侵蚀和抗氧化性好。
6.2 金属化类型
6)很好的耐腐蚀性。 7)在处理和应用过程中具有长期的稳定性。
表6-1 硅和各种金属材料的熔点和电阻率(20°C)
表6-1 硅和各种金属材料的熔点和电阻率(20°C)
6.2 金属化类型
6.2.2 铝
与硅和二氧化硅一样,铝一直是半导体制造技术中最主要的材 料之一。从集成电路制造早期开始就选择铝作为金属互连的材料, 以薄膜的形式在硅片中连接不同器件。直至21世纪初期,为了进一 步提高IC性能,在较高性能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中开始应 用铜互连技术。但铝在集成电路制造中地位仍然非常重要,选择铝 作为金属互连线是因为铝具有以下优势:
1)较低的电阻率。
2)铝价格低廉。 3)工艺兼容性。 4)铝膜与下层衬底(通常是硅、二氧化硅或氮化硅)具有良好的粘附性。 6.2.3 铝铜合金
6.2 金属化类型
6.2.3 铝铜合金 前文介绍到铝存在电迁徙问题。电流是通过导体内电子的移动产生 的,电子在移动的过程中会与金属原子发生碰撞。在大电流密度的 情形下,大量电子对金属原子的持续碰撞,会引起原子逐渐而缓慢
图6-8
蒸发系统示意图
6.3 金属淀积
1.加热器
图6-9
蒸发系统中的加热方式
2.片架 3.真空系统 1)准备。 2)抽真空。
6.3 金属淀积
3)基片加热。 4)蒸发。 5)取片。
6.3.3 溅射 溅射是物理气相淀积(PVD)的另一种淀积形式。与蒸发一 样,也是一个物理过程,但是它对真空度的要求不像蒸发那么高, 通入氩气前后分别是10-7Torr和10-3Torr(1Torr=133.322Pa)。溅射 是利用高能粒子撞击具有高纯度的靶材料固体平板,按物理过程 撞击出原子,被撞出的原子穿过真空最后淀积在硅片上。
半导体制造工艺
第6章 金


第6章 金
属 化
6.1 概述
6.2 金属化类型 6.3 金属淀积 6.4 金属化流程 6.5 金属化质量控制 6.6 金属淀积的工艺模拟
6.1 概述
6.1.1 金属化的概念 在硅片上制造芯片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在硅片上利用各 种工艺(如氧化、CVD、掺杂、光刻等)在硅片表面制造出各种
图6-12 铜电镀原理示意图
6.3 金属淀积
1.脉冲电镀法 2.添加剂法
图6-13
沟槽中的三种添加剂和氯离子
6.4 金属化流程
6.4.1 传统金属化流程 传统的互连金属是铝铜合金(99%铝,1%铜),并用SiO2作为 层间介质隔离层。以下是制备第二层金属的传统铝互连技术的工
6.3 金属淀积
图6-10
溅射工艺的工艺适用于淀积合金,而且具有保持复杂合金原组分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