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桃江县第一中学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湖南省桃江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模拟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20年桃江一中高二4月份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二、文言文阅读(14 分。
选择题9 分,每小题3 分;翻译题5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 题。
考试时间:90分钟卷面满分:100分一、语言文字应用(18 分。
选择题12 分, 每小题3 分;第5 题6 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應的一项是()A.迁徙.(xĭ)宛.然(wãn)瞭.望(liào)不假.思索(jiã)B.浸渍.(zì)C.珠砾.(lì)D.关隘.(yì)撮.合(cuô)绯红(fçi)岑.寂(cçn)搅.拌(jião)玷.辱(diàn)谗.言(chán)锲.而不舍(qiè)兴.风作浪(xîng)咄.咄逼人(zhuô)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收敛范畴椭园形阴谋鬼计B.掩饰斟酌和稀泥雕梁画栋C.乖张兑现交响曲搬弄是非D.枷锁建树里程碑不同凡响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红楼梦》中的人物性格复杂,林黛玉既有忧郁哀婉、尖刻犀利的一面,也有开朗宽厚、柔顺诚恳的一面。
B.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新词新语产生的源泉,新词新语又是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一面镜子。
C.在语言交际中,有一些词语是不能随便说的,说出来就可能引起听话人的不快甚至反感,所以说话要得体。
D.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早在清末就被译成中文,是一百多年来最受读者欢迎的外国小说家之一。
4.下列依次填入画横线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人们从读书中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的著述中汲取营养。
人们从《论语》中学得,从《史记》中学得,从《正气歌》中学得,从鲁迅的杂文中学得。
①智慧的思考②人格的刚烈③严肃的历史精神④深刻的批判精神A.③④②①B.③①②④C.①③②④D.①④②③5.请按照提示及要求答题。
湖南省最新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湖南省邵东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言官,是指拥有上疏言事和弹劾官员权力的官员,包括监官和谏官,合称台谏。
监官就是职司监察的官员,主要秉承皇帝旨意监察各级官吏;谏官则是负责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谏、促其改正的官员。
随着皇帝集权的强化,谏官制度自元朝以后便遭到虚置甚至废止。
不过,监官却承继言官的传统,兼负谏官的职责。
在明代,这种现象尤其明显。
明代言官由六科给事中和都察院御史两大块构成。
明代言官制度既具有专业性督察和通盘性监督并举的特点,又具有“位卑权重”的特点。
一般而言,六科给事中是对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督,属于专业性督察;都察院御史则对全国官吏和一般机关进行监察,属于通盘性监督。
这是大面上的专与通的结合。
实际上,在六科和都察院中,也有“专”与“通”结合的特点。
六科给事中虽然针对六部事务进行专门性监察,但也对其他事务进行通盘性的监督。
如洪武间,工科给事中陈洽等人上疏称:如果大臣犯了重罪,虽蒙皇帝恩宥,上朝时不宜仍列本班,必须稍加降抑,以示劝惩。
显然这不是对工部事务作监察,而是对刑部和礼部事务进行督察。
因此,明代言官既有专业分工,又不受分工的限制,可以自由发挥纠弹和监察功能。
而且,明代都察院与六科互不统属,可互相弹劾,彼此制约。
明代言官的两大主体——六科给事中和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均只是正七品官员,但却拥有对上至内阁首辅,下至州县官吏进行弹劾和纠察的权力。
特别是六科,虽然官员品级很低,但却是个独立的机构,无上级机关掣肘,可以有效实行监察。
明代言官之所以设计成位卑权重的模式,与传统言官制度一样,主要是考虑到监察的有效性,如果言官地位很高,他就会“爱惜羽毛”和“明哲保身”,不愿冒政治风险去监察他人,以免受到还击。
地位低的言官,会在“赤脚的不怕穿鞋的”心理驱使下,孤注一掷地弹劾权臣,即使被贬也损失不大;若冒险成功,则一战成名,名利双收。
湖南省桃江县第一中学1617学年度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语文)

湖南省桃江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开学考试高一语文试题时量:120分钟总分:150分第I卷阅读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很早便与茶发生关系了。
《诗经•谷风》中的“谁谓荼苦,其甘如怡”的“荼”许多人便认为是“茶”。
西汉初马王堆墓葬中的随葬品中即有茶叶。
不过两汉以前,茶不是作为一种饮料存在,而是一种“菜肴”。
晋代郭璞为《尔雅》作的注中曾说道茶“叶可煮作羹饮”。
作羹自然少不了油盐酱醋、姜桂葱椒等调料,还要用一些碾碎的米粉勾芡。
现在,在某些地区还有其遗孑存在,如湘西的“擂茶”、陕西的“三炮台”、洛阳的“罐罐茶”等等,这些都是介于饮料与菜肴之间的。
茶的“文人士大夫化”或说“雅化”是由唐代的“茶圣”陆羽完成的。
这是世界茶的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茶的著作,是茶的“雅化”的标志,至今仍被全世界的茶人们奉为经典。
唐代主要饮的是饼茶,它由茶叶蒸、捣、拍、焙等方法制成,在煮茶之前还要烘烤、碾碎,在釜中煮沸而饮。
在烹煮和品饮过程中,所用器具也是饮茶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陆羽还研制了十分细致考究的二十四种茶具,大都小巧玲珑,可以贮存在一个美观的笼中,携带方便。
使得“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与现在仍在日本流行的茶道类似,当然那是极富诗意的艺术品。
从此饮茶就多了一重意义。
在这种情态下,自然会刺激诗人的想象,于是,便产生了著名的卢全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诗人饮茶后的感觉竟是“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甚至要乘此清风遨游蓬莱仙境。
唐代的饼茶还是比较大众化的,虽然一般平民百姓饮的还只是采下晾干即可饮用的散茶。
宋代的饼茶则是特别贵族化的饮料了。
尤其是官家监制的,制作时选料严格,其价格超过金玉,还往往被皇家垄断。
朝中大老重臣,每逢年节,才有可能得到朝廷一、两饼的赏赐。
平民饮的散茶,宋代称之为“草茶”。
冲泡散茶,虽然自古就有,但正式风行于元末明初。
当时战争消耗大量的生产力,那些过度奢侈、徒耗民力的龙团凤饼,显然为民众负担不起。
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PDF版含答案

桃江一中2021年下学期高二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卷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20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
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嬗变,无疑是最直接也最简便的路径。
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
可“白话”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胜利,这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重重。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革命的直接效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
从梁启超提倡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到胡适、鲁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来改变中国原有的文类等级。
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志”。
这其实与传统中国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处于中心位置的“文章”,属于“经国之大业”,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己之悲欢。
退居边缘,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
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
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缘”,20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
可以说,20世纪中国散文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较好地完成了蜕变和转型,并重新获得了无限生机。
(摘编自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材料二: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与小说、诗歌的大红大紫、亢奋热闹相比,散文创作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沉稳平静,甚至可以说是较为冷落萧条的。
而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的散文创作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善于在默默无闻中积蓄力量,在沉稳平静中奋起前进。
湖南省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湖南省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 . 记者在交谈中发现,绝大多数人对如何确保“秒杀”的高成功率三缄其口,有的甚至以为遇到了来探底的同行而将记者的淘宝账号拉入“黑名单”。
B . 去年,一名杭州乞丐流浪者——“红衣哥”的照片风靡网络,“红衣哥”迅速走红,由于他的举止特立独行,有些人甚至怀疑他乞丐身份的真实性。
C . 本书自问世以来印数超过500万册,作为实用的基本英语语法书,能在众多同类出版物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它有极强的针对性。
D . 南朝宋国的谢灵运怀瑾握瑜,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作家。
他的诗善于刻画自然景物,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
2. (2分)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责任感是沉甸甸的,为我们社会所需要,每个人都应该具备,在所有价值中它处于最高的位置是毋庸置疑的。
B . 为了防止交通堵塞的现象不再发生,一些大城市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实行科学管制,使问题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百姓的满意程度非常之高。
C . 针对农产品价格步步攀升,政府认真进行调查研究,采取了打击囤积居奇、投放紧缺商品等措施,对抑制价格过快上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D . 据了解,武汉暴雨研究所是中国气象局关于暴雨研究的专业科研机构,多年来在暴雨机理研究、暴雨监测预警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
3. (2分) (2019高二下·金山期中) 你的好朋友在一次重大考试中受挫,你想要送他一句话,下列句子最合适的一项是()A .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B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D .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1分)4. (6分) (2017高三上·清远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小初高学习]湖南省桃江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小初高学习]湖南省桃江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b665f55783e0912a2162a84.png)
桃江一中2018年上学期高一入学考试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元宵节舞鱼龙灯的习俗在我国历史悠久。
在我国古代文献、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中,均可以找到关于鱼灯的记载。
东汉张衡《西京赋》中有关于鱼化龙、龙化鱼的记载,两千多年前,在西汉京都长安,鱼灯、龙灯及鱼龙文艺已盛极一时。
南朝梁元帝萧绎《对灯赋》中也有“本知龙灯应无偶,复讶鱼灯有旧名”,对元宵夜抢眼夺目的龙灯、鱼灯称赞有加。
宋朝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中生动再现了通宵达旦舞鱼龙灯的盛况,体现了鱼龙舞在花灯表演中所担负的重要角色。
那么,究竟什么是鱼龙舞呢?鱼龙舞是鱼灯和龙灯混合表演的舞蹈。
鱼龙舞成为古代节日文化重要的表演习俗,源于古人的崇鲤观念。
这一观念可以追溯至六千年前西安半坡仰韶文化出土的彩陶上生动的鱼纹。
人们在从事日常的捕鱼生产中,把有关鲤鱼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加以神化,将鲤鱼视为神鱼加以膜拜,并发展到以鱼为图腾的原始巫术舞蹈。
这种发轫于巫术的舞蹈对后世鱼龙舞的形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元宵节表演的鱼龙舞总给人鱼龙相随,鱼龙混杂的印象。
宋代《埤雅•释鱼》记载:“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
”《本草纲目》称:“鲤为诸鱼之长,形状可爱,能神变,常飞跃江湖。
”清代《辛氏三秦记》记载:“江海大鱼薄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
上则为龙,不上者为鱼,故云曝鲤龙门。
”唐朝大诗人李白专门为鲤鱼跳龙门写了—首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按照民间传说,凡跳过龙门的鲤鱼即可变成龙,即与《西京赋》中“鱼化龙”的说法相吻合;没有跳过龙门的鲤鱼“归来伴凡鱼”。
也有记载显示,“归来伴凡鱼”的既不是原来的鲤鱼,又不是飞过龙门的飞龙,而是在“鱼化龙”中变异而成的鳌鱼。
鳌鱼保持了龙头、龙角、龙须,其身上却布满鱼鳞,保留鱼尾。
这一变异在传说故事中是以鲤鱼“偷吞了海里的龙珠”实现的。
无论是“鱼化龙”,还是“龙化鱼”,均反映了“鱼龙合一”以及它们之间极为特殊的关系。
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

桃江一中2020年上学期高一入学考试语文试题时量:12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元宵节舞鱼龙灯的习俗在我国历史悠久。
在我国古代文献、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中,均可以找到关于鱼灯的记载。
东汉张衡《西京赋》中有关于鱼化龙、龙化鱼的记载,两千多年前,在西汉京都长安,鱼灯、龙灯及鱼龙文艺已盛极一时。
南朝梁元帝萧绎《对灯赋》中也有“本知龙灯应无偶,复讶鱼灯有旧名”,对元宵夜抢眼夺目的龙灯、鱼灯称赞有加。
宋朝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中生动再现了通宵达旦舞鱼龙灯的盛况,体现了鱼龙舞在花灯表演中所担负的重要角色。
那么,究竟什么是鱼龙舞呢?鱼龙舞是鱼灯和龙灯混合表演的舞蹈。
鱼龙舞成为古代节日文化重要的表演习俗,源于古人的崇鲤观念。
这一观念可以追溯至六千年前西安半坡仰韶文化出土的彩陶上生动的鱼纹。
人们在从事日常的捕鱼生产中,把有关鲤鱼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加以神化,将鲤鱼视为神鱼加以膜拜,并发展到以鱼为图腾的原始巫术舞蹈。
这种发轫于巫术的舞蹈对后世鱼龙舞的形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元宵节表演的鱼龙舞总给人鱼龙相随,鱼龙混杂的印象。
宋代《埤雅•释鱼》记载:“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
”《本草纲目》称:“鲤为诸鱼之长,形状可爱,能神变,常飞跃江湖。
”清代《辛氏三秦记》记载:“江海大鱼薄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
上则为龙,不上者为鱼,故云曝鲤龙门。
”唐朝大诗人李白专门为鲤鱼跳龙门写了—首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按照民间传说,凡跳过龙门的鲤鱼即可变成龙,即与《西京赋》中“鱼化龙”的说法相吻合;没有跳过龙门的鲤鱼“归来伴凡鱼”。
也有记载显示,“归来伴凡鱼”的既不是原来的鲤鱼,又不是飞过龙门的飞龙,而是在“鱼化龙”中变异而成的鳌鱼。
鳌鱼保持了龙头、龙角、龙须,其身上却布满鱼鳞,保留鱼尾。
这一变异在传说故事中是以鲤鱼“偷吞了海里的龙珠”实现的。
高一语文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的创新需要创新性的文化作为必要条件。但创新性的文化也是历史性生成的,并不具有自然的或天赋的性质。创新性文化的生成既受客观的历史进程的制约,也与人们的主观自觉密切相关。
一个民族的文化系统中是否蕴含文化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首先取决于一定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的性质。处于农耕文明发展阶段上的民族较之处在工业文明发展阶段上的民族,就其一般性与总体性的文化性质而言,前者呈现出保守性,后者呈现出创新性。中外不少从事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学者,常得出的结论是,西方文化比中国传统文化更富于张力,中国人看重的是知识的积累与文化的传承,西方人看重的是知识的批判与文化的创新。这种看法如果仅就中西方文化国的近代史的比较而言,的确是有道理的,但若从全部中面文化史的比较而言,这种着法难以成立。在西方近代以前的中世纪,以基督教文化为核心与代表的西方文化,不仅与中国的儒家文化一样,经历了一个长达千年的文化冰冻时期,而且在文化运行的方式上,儒学与基督教也遵循着相似的轨迹,尊经重典、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是其主要特征,学者的主要使命是对经典的诠释与论证。
D. 如果在全社会的范围营造出一种文化创新的氛围,全体国民就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答案】1. A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不正确的一项”,浏览选项意思,回归原文,比对是否有时空错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不符合逻辑等问题,选出最佳答案。A项,“对文化发展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错,依据文意“一个民族的文化系统中是否蕴含文化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首先取决于一定的生产方对与交换方式的性质”,应为“对文化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故选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江一中2020年上学期高一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卷时量:120分钟总分:150分第I卷阅读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很早便与茶发生关系了。
《诗经•谷风》中的“谁谓荼苦,其甘如怡”的“荼”许多人便认为是“茶”。
西汉初马王堆墓葬中的随葬品中即有茶叶。
不过两汉以前,茶不是作为一种饮料存在,而是一种“菜肴”。
晋代郭璞为《尔雅》作的注中曾说道茶“叶可煮作羹饮”。
作羹自然少不了油盐酱醋、姜桂葱椒等调料,还要用一些碾碎的米粉勾芡。
现在,在某些地区还有其遗孑存在,如湘西的“擂茶”、陕西的“三炮台”、洛阳的“罐罐茶”等等,这些都是介于饮料与菜肴之间的。
茶的“文人士大夫化”或说“雅化”是由唐代的“茶圣”陆羽完成的。
这是世界茶的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茶的著作,是茶的“雅化”的标志,至今仍被全世界的茶人们奉为经典。
唐代主要饮的是饼茶,它由茶叶蒸、捣、拍、焙等方法制成,在煮茶之前还要烘烤、碾碎,在釜中煮沸而饮。
在烹煮和品饮过程中,所用器具也是饮茶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陆羽还研制了十分细致考究的二十四种茶具,大都小巧玲珑,可以贮存在一个美观的笼中,携带方便。
使得“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与现在仍在日本流行的茶道类似,当然那是极富诗意的艺术品。
从此饮茶就多了一重意义。
在这种情态下,自然会刺激诗人的想象,于是,便产生了著名的卢全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诗人饮茶后的感觉竟是“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甚至要乘此清风遨游蓬莱仙境。
唐代的饼茶还是比较大众化的,虽然一般平民百姓饮的还只是采下晾干即可饮用的散茶。
宋代的饼茶则是特别贵族化的饮料了。
尤其是官家监制的,制作时选料严格,其价格超过金玉,还往往被皇家垄断。
朝中大老重臣,每逢年节,才有可能得到朝廷一、两饼的赏赐。
平民饮的散茶,宋代称之为“草茶”。
冲泡散茶,虽然自古就有,但正式风行于元末明初。
当时战争消耗大量的生产力,那些过度奢侈、徒耗民力的龙团凤饼,显然为民众负担不起。
明初洪武间,正式停止了让民间供奉饼茶,改为散茶,日久便成为风气。
散茶的兴盛也与文人士大夫审美趣味有关系。
他们人生的价值取向是“清”。
《尚书•尧典》上就有“夙夜惟寅,直哉惟清”的教诲。
其后清介、清心、清白、清名、清廉等等,许许多多带有“清”字的价值判断为他们所向往。
那么日夜相伴的茶水怎么能是浑浊不堪的呢?从宋代开始,文人饮茶如无特殊的目的,便很少加其他佐料了。
宋代的饼茶也努力向清澈无色靠拢,而散茶只要茶叶的品质好、采摘及时、加工得法,“清”是完全有保障的。
到了明代,以“清”为特征的茶的风格已经形成。
有人说它是“清虚之物”,把品饮茶的嗜好称之为“清尚”,人们把它看作纯洁的象征。
它宜于和人世间摆脱了名缰利锁的“清高”者相匹配。
因为茶是至洁之物,所以要求采摘者、烘焙者以及茶具和水质的清洁;在品饮过程中也强调环境氛围的清雅、清幽。
明代罗察说:“山堂夜坐,汲泉煮茗。
至水火相战,如听松涛,清芬满怀,云光浇激,此时幽气,故难于俗人言矣。
”明代特别是明中叶以后有些文人雅士以“茶人”自称,在园林之内建立茶室。
文震亨说:“构一斗室,相旁山斋,内设茶具,教一童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
”这是在与少数几个知心朋友品饮时所需要的氛围,它充满了清趣。
有人甚至提出具有清德之人才配品饮清茶。
从这里本来可以进一步迈进“茶道”之门,但此论终是电光石火,稍纵即逝,没有人认真执行过。
(节选自《茶的演变与风格》,作者王学泰,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3分)A.茶最早不是作为饮料而是作为菜肴存在,里面会加其他佐料。
直到宋代开始,文人饮茶才在非特殊情况下,很少填加其他东西。
B.散茶出现的时间比较早,但流行的时间比饼茶晚;饼茶原本是大众化的茶,到了宋代才变得很昂贵。
C.元末明初风行散茶的原因,一是饼茶过度奢侈、徒耗民力,成为民众的负担;二是文人士大夫开始有了“清”的审美价值取向。
D.要求采摘者、烘焙者以及茶具和水质的清洁;在品饮过程中也强调环境氛围的清雅、清幽是为了和至洁的茶匹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饮茶经历过“俗”到“雅”阶段,直至现今,有些地方普通老百姓饮茶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这种俗的状态。
B. 文人士大夫视茶为“清虚之物”,是纯洁的象征。
所以品饮茶的嗜好被称之为“清尚”之举,和士大夫追求摆脱人世间名缰利锁的“清高”相一致。
C.器具和环境都是饮茶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陆羽研制的像艺术品一样的茶具、“相旁山斋”的茶室等。
D.宋代的一般平民百姓多饮用称之为“草茶”的散茶,而贵族官员则以饮官家监制的饼茶为主,饼茶往往因其选料严格而价格昂贵,往往被皇家垄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唐代的“茶圣”陆羽完成的茶的“雅化”体现为茶的制作方法、烹煮和品饮过程中的器具的细致考究,这使得饮茶就多了一重艺术的意义。
B.宋代士大夫所饮的茶饼和散茶都能做到向清澈无色靠拢,这种以“清”为特征的茶的风格到明代已经形成。
C.茶并不是一早就作为“至清之物”出现的。
茶的种类、饮茶的方式、饮茶的风格在历史中都经过了一些变化。
D.茶道在中国没有出现,和要求过高有关。
有人提出具有清德之人才配品饮清茶,而这些要求不易于实行。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一)文言文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9题。
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4、下列各句中黑体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人:很多人。
C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无论,不分。
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哪,岂。
5、下列各句中黑体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3分)()A古之学者必有师B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C吾从而师之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6、下列各句中黑体字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A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而耻学于师D人非生而知之者小学而大遗7、下列各句中“胜”字的含义与“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中“胜”字相同的一项是(3分)()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C、日出江花江胜火D、引人入胜8、下列句子中“也”字的用法归类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③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⑤欲人之无或也难矣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⑦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⑧其下圣人也亦远矣A、①∕②⑤⑥∕③④⑧∕⑦B、①⑦∕②⑤⑧∕③⑥∕④C、①⑦∕②⑤∕③⑥⑧∕④D、①⑥⑦∕②⑧∕③∕④⑤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10-11题(每小题4分)。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
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0、两诗都着一“望”字。
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涵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
柳诗之“望”__________________ __ 。
11、两诗都写到了“山”。
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
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
柳诗曰“尖山似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名句名篇默写(7分)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7分,每空一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道之始也。
(2)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故_______________,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_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5)在贾谊看来,秦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老树画画:求之不得,不求自得老树不是画画的,他是个教书匠。
1983年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中央财经大学任教至今。
老树本来不叫老树,叫刘树勇。
也许像他说的,因为很小就长成了很苍茫的样子,在他很年轻的时候,学生们就“树哥”“树叔”地叫他,要叫到“树爷”的时候成了“老树”,既然自己的本名叫起来有点不大顺口,他就找个大家都叫得顺的名字用起来。
“我的长相太凄凉了,上下五千年提前都长好了。
”他自嘲地呵呵一笑,大家跟着乐了,初见的拘谨和陌生就渐淡渐散了。
老树书教得好,学生知道。
学生描画他教授公文写作课的状态:“铃声响过,晃着进门,低头看一眼课本,抬眼扫一下我们,然后滔滔江水般流泻出真知灼见、性情心声。
他讲西南联大里中国文化界的翘楚、讲风华绝代的林徽因,讲钱钟书的《围城》,讲张艺谋的《红高粱》,讲卢梭的《忏悔录》,讲诗经,讲高更、塞尚,讲波普艺术、解构主义,还有好些我们闻所未闻的新鲜事……这些完全无法用‘公文写作’涵盖的东西听得大家如痴如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