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六君子都有谁

合集下载

戊戌变法六君子包括了哪些人

戊戌变法六君子包括了哪些人

戊戌变法六君子包括了哪些人戊戌变法六君子包括了哪些人呢?大家都了解吗?以下便是本人为大家所带来的戊戌变法六君子相关资料,希望各位会喜欢!戊戌变法六君子都有谁戊戌变法六君子都有谁?戊戌变法六君子结局如何?戊戌六君子是指在戊戌年被慈禧勒令杀害的与当年的维新运动有关的六人,他们分别的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

戊戌变法六君子中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四人是光绪皇帝戊戌年新任命的军机章京;杨深秀是山东道监察御史;康广仁是康有为的胞弟。

接下来历史上的今天本人给大家简单介绍下戊戌六君子被杀真相。

戊戌变法六君子之死真相“戊戌六君子”之死,普通说法,皆谓其乃系为维新变法而死。

但考之史料,这一结论,真实大有问题。

“六君子”当年被杀的罪名是与康有为结党,实践上,“六君子”中厌恶康有为者大有人在,比方说杨锐、刘光第二人相当厌恶康党;林旭、康广仁被捕前后曾极力摆脱“康党”身份;事实上,所谓“戊戌六君子”,唯有谭嗣同一人,分明地理解本人因何而死,且的确愿意为之而死。

今人多将谭氏归入维新派之列,实践上,早在入军机处之前,谭氏即已深植激烈的反满立场。

康党事后作伪,极力掩盖“六君子”被杀真相“六君子”被捕前,康有为因全盘参与谋划戊戌年围园杀后等内情,并对其成败有所预判,已提早遁走天津。

“六君子”被杀后,康党为维护其“维新派”面目,以争取国际、国内之同情与支持,又不惜种种作伪,掩盖“六君子”被杀之真相。

1、窜改杨锐、刘光第等与康有为的关系2、窜改谭嗣同绝命诗,掩盖其反动党之真相戊戌六君子也许讨厌康党,也行名义上称是维新实系革命,其实没有一个人为康党的维新而死,几百年来,却还被贴着“康党”、“维新派”的标签,也是蛮可笑又可悲的。

纪念一种历史人物,所纪念他们的内容,然而跟该历史人物的真实行迹背道而驰,真的很悲哀。

历史趣谈:清末的“戊戌六君子”都有谁?他们的结局如何

历史趣谈:清末的“戊戌六君子”都有谁?他们的结局如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清末的“戊戌六君子”都有谁?他们的结局如何导语: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康广仁、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被处死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湖南浏阳人。

字复生,号壮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康广仁、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被处死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湖南浏阳人。

字复生,号壮飞。

湖北巡抚谭继洵之子。

少时博览群书,好读西方自然科学书籍。

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振,在浏阳倡立算学馆,开湖南维新风气之先。

遍历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吸收新学知识。

1896年入资为江苏候补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学》。

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

次年,又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抨击旧政,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

8月,以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荐,被征入京。

9月5日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变法。

9月21日,慈禧发动戊戌政变。

25日被捕,28日与林旭等六人遇害。

临刑绝命词有:“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被公推为戊戌六君子之首。

所著《仁学》,杂糅儒、释、道、墨各家和西方资产阶级自然科学、社会经济学说,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书中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纲常名教”,宣传“君末民本”的民权思想,从世界的不断变易中论证其改革社会制度的政治理想。

能诗,风格雄健,富有爱国精神。

著作编入《谭嗣同全集》。

戊戌六君子年龄:谭嗣同34岁,康广仁32岁,林旭24岁,杨深秀50岁,杨锐42岁,刘光第40岁。

生活常识分享。

戊戌六君子简介

戊戌六君子简介

戊戌六君子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康广仁、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被处死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1865~1898),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

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廖天一阁主等。

湖南浏阳人。

清末巡抚谭继洵之子,善文章,好任侠,长于剑术。

曾六赴南北省试,因不喜科举时文,屡考不中。

1884年入新疆刘锦棠幕。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惨败,谭嗣同认识到要使国富必先变法,遂与唐才常等在湖南浏阳筹建算学馆,创办新学,并撰文提出变法主张,开湖南维新之先河。

后北游访学,遍交维新之士,结识了梁启超,1897年,和梁启超等在湖南长沙办时务学堂,并担任《湘报》主编,积极宣传变法主张,提倡“日新”思想,要求实行资本主义的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1898年6月11日,光绪下诏变法,谭嗣同被徐致靖荐入京,任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协助光绪推行新政。

后被袁世凯出卖,变法遭慈禧太后的残酷镇压,9月24日被捕入狱,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就义时年仅33岁。

代表著作《仁学》,遗著编为《谭嗣同全集》。

康广仁(1867-1898)广东南海人。

名有溥,字广仁,号幼博,又号大中。

康有为弟。

自少不事举业,以为国家弱亡,皆由八股锢塞人才所致。

曾为浙江小吏岁余,委保甲差、文闱差,耻于清末官场的卑鄙污秽,乃弃官,专赞乃兄康有为的维新事业。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在澳门办《知新报》,后又在上海办大同译书局,发起不缠足会,创办女学堂。

认为学校不兴,必致“穷其民而败其国”,力主废八股取士制度,广开学校,讲求实用之学,以培养爱国志士。

1898年,在北京参与新政,助康有为拟新政奏稿,奔走不遗余力。

戊戌政变时被捕下狱,言笑自若,临刑犹言:“中国自强之机在此矣!”与谭嗣同等同时遇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著有《康幼博茂才遗稿》。

刘光第(1859-1898)清末维新变法人士。

戊戌“六君子”曾以怎样的姿态面对死亡

戊戌“六君子”曾以怎样的姿态面对死亡

戊戌“六君子”曾以怎样的姿态面对死亡谭嗣同、杨锐、刘光第、康广仁、林旭、杨深秀的名字,在诸多历史书写中成为一个为改革而牺牲的经典象征。

“六君子”的合称,让六人的个性差异在大众眼中显得模糊不清,似乎是一个志同道合的小团体。

事实上,在经历、性格乃至政见上,他们之间颇有不同之处,并不能一概视之。

六君子同在北京菜市口罹难,可以说是冥冥中的命运把六条不同的人生轨迹牵到了同一个终点上。

谭嗣同:“死得其所”的猛士六君子中性格最为鲜明的一人,自然非谭嗣同莫属。

梁启超曾将他称作晚清思想界的一颗“彗星”。

彗星,光芒四射,一闪即逝,极为传神地概括了谭嗣同的人生。

谭嗣同在六人之中家境最为优越,父亲谭继洵官至湖北巡抚。

但他的早年生活并不幸福:自从10岁那年母亲去世之后,饱受父亲宠妾的虐待,和谭继洵的关系也因此变得很差,他的老师甚至说这位学生“受厄家庭,毫无生人之趣”。

恐怕很大程度上出于这一原因,谭嗣同的性格中萌生出了强烈的反叛精神。

另一方面,谭嗣同也是坐言起行的人,丝毫没有大少爷的纨绔脾气。

他景仰“摩顶放踵”的墨子,多年来走南闯北,四方游历,行程八万余里,堪绕地球一周。

以这样不羁的性格,在讲究中规中矩的科举考场上自然会碰壁。

最后,还是谭继洵怕儿子无事生非,为他捐了一个候补知府,分发江苏。

到了1898年初,湖南巡抚陈宝箴听闻这位年轻人才气纵横,邀他来湘办理新政。

在长沙,谭嗣同筹建学会,登台演讲,创办报纸,还被张之洞委任开办焙茶公司,忙得不亦乐乎,名气也越来越大。

6月13日,御史徐致靖上奏保举5名人才,谭嗣同名列第三。

当天有旨,让谭嗣同准备进京觐见。

9月5日,他受光绪皇帝召见之后,与前几天被召见的杨锐、刘光第、林旭三人一同被授予四品卿衔,担任军机章京,“参预新政”。

军机章京职位不高,但身处权力中心,身份相当重要。

“参预新政”四字,更让许多时人与后人认定他们是中枢内部推动变法的先锋。

但事实并非如此。

这样的任命,是因为在维新思潮的带动下,当年7月光绪帝史无前例地下旨,允许大小官员、士子、民众可以不受资格限制地向皇帝上书。

戊戌六君子的故事简介概括

戊戌六君子的故事简介概括

戊戌六君子的故事简介概括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十三日(1898年 9月 28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屠杀了积极参与维新运动的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和康广仁。

历史上把他们叫作“戊戌六君子”。

在这六个人中间,谭嗣同是一个最杰出的人物,他的思想最为激进。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同治四年(1865)出生在北京。

他的青年时代,正当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时候。

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很多爱国知识分子纷纷要求变法图存。

谭嗣同也积极主张变法维新,在湖南浏阳发起设立学会,集合维新志士讲求变法救亡的道理。

后来他到了南京,和在上海主办《时务报》鼓吹变法的梁启超取得密切联系,经常为《时务报》撰稿。

1897年他写成了代表他的社会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的名著——《仁学》。

在这本书里,他尖锐地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热烈要求进行资本主义的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同时,他还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大胆地发出了冲决封建网罗的号召。

当然,在这本著作里也表露了他想不根本推翻封建制度而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幻想。

就在这一年,他回到维新运动已经发展起来的湖南长沙,参加维新活动,和梁启超、唐才常等共同主办“时务学堂”,并担任《湘报》主编,在报纸上宣传变法理论,抨击清廷暴政。

1898年6月,在维新浪潮的推动下,光绪帝正式下令实行变法。

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都被任命为军机处的“章京”(“军机处”是清代专门秉承皇帝意旨,处理军国要政的中央最高权力机构。

“章京”是一种负责具体工作的较低级的官职),专门帮助光绪皇帝推行新政,负责批阅奏折,草拟诏书等工作。

顽固派不能容忍变法维新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慈禧太后等正在积极筹划政变。

维新派深感局势严重,推举谭嗣同去游说握有重兵的袁世凯,以武力保卫光绪帝,粉碎顽固派的阴谋。

但是,袁世凯却向顽固派告密,出卖了维新派。

慈禧太后立即发动了政变,一面囚禁光绪帝,一面搜捕维新派。

戊戌六君子是谁戊戌六君子斩首顺序

戊戌六君子是谁戊戌六君子斩首顺序

戊戌六君子是谁戊戌六君子斩首顺序
维新六君子谭嗣同、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等被捕杀,史称“戊戌六君子”。

“戊戌六君子”或厌恶康党,或名曰维新实系革命,并无一人系为康党之维新而死。

下面是《戊戌六君子是谁戊戌六君子斩首顺序》,供参考阅读。

戊戌六君子斩首顺序
1898年9月28日下午三时半,戊戌六君子斩首顺序是同时被斩首。

提到戊戌六君子,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戊戌变法和在监狱里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

的确,在这六个人里,作为戊戌变法领导人之一的谭嗣同最为人所知。

“六人同羁提督衙门一日,次日乃解交刑部。

十三日(9月28日)内廷传出消息,有派御前大臣会审之说。

刑部大堂增设公案,部署一初。

时正上午十点钟,刚毅忽至,挥手嘱从缓,且听后命。

时刚自枢垣散值下,盖早得有消息矣。


戊戌六君子:杨锐
杨锐是四川绵竹人,出生于一八五七年,一八八九年高中举人,不过当时已经三十二岁。

杨锐应该是戊戌六君子里最不起眼的那一个了,在百度百科里甚至找不到一个单独介绍他的词条。

个人履历也很简单。

五七年出生,八九年中举,九五年发起参与强学会,九八年创立蜀学会,同年五月和林旭等人一起被举荐为官,九月被捕,随后遇害。

不过这个人有一点却值得称赞,那就是他的自我意识。

杨锐入朝廷参与变。

戊戌六君子分别是谁?戊戌六君子都是怎么死的

戊戌六君子分别是谁?戊戌六君子都是怎么死的

戊戌六君子分别是谁?戊戌六君子都是怎么死的戊戌六君子分别是谁?戊戌六君子怎么死的戊戌政变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同时逮捕了这六人。

9月28日,6个人在菜市口被杀。

谭嗣同(1864年—1898年),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

少时师从欧阳中鹄,后加入维新派。

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

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

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

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四岁。

康广仁(1867年-1898年)名有溥,字广仁,号幼博,又号大中。

清末维新派,广东南海人。

康有为幼弟。

早年不事举业,认为国家弱亡,皆由八股锢禁人才所致。

曾作过浙江小吏,后耻于官场污秽,腐败,弃官不做。

1897年初,在澳门创办《知新报》,任总理,旨在“发明民政之公理”,旋赴上海,倡设女学堂,并与梁启超等设立戒缠足会,遭守旧份子诋毁。

后闻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要求变法,即积极响应,主张在外交上联合英国,在内政上废八股取士之制,广开学校,讲求实用之学,以培养更多的维新爱国志士。

1898年春,与梁启超结伴入北京,参与新政,助康有为拟新政奏稿,奔走呼号不遗余力。

戊戌政变时被捕入狱,谈笑自如,宣称“若死而中国能强,死亦何妨?”不久与谭嗣同等同时遇害。

事年31岁。

林旭(1875—1898)字暾谷,号晚翠。

福建侯官(今福州)人。

举人出身。

好为歌诗。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针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上书请拒和议。

同年捐赀为内阁中书。

1897年进张元济等创办的西学馆学习。

1898年创立闽学会,与粤、蜀、浙、陕各学会相呼应,推动维新运动。

戊戌六君子是哪六位

戊戌六君子是哪六位

戊戌六君子是哪六位
戊戌六君子,是指戊戌政变时,经贻谷参奏,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六人都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1、谭嗣同,是以自己的生命唤醒了国人的良知,因为他本可以逃跑,最后却选择了舍身取义。

留下诗词”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后世将他的文章合集为《谭嗣同文集》,他在提倡新政,营救光绪等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康广仁,是康有为的弟弟,因为反对旧的八股形式的文章,所以不愿意参加科举考试。

他加入了维新派,说服光绪帝改革旧制度,却因此让慈禧等人怀恨在心。

在逃走时因为被出卖而被捕。

3、林旭,是六君子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年少时聪明过人,参加过科举考试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宫内任职。

因为思想先进,参与了改革变法的行动,他提前知道了变法失败的消息,但是仍然回京。

最后被慈禧等人杀害。

3、杨深秀,被选为秀才,也曾经当过举人。

因为家乡山西大旱,便回乡帮助家乡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和康有为等人交好,筹划变法等事项。

但是光绪帝被软禁,康有为等人逃亡,他亦被捕,最后从容就义。

5、杨锐,出身于书香门第,考取功名后在朝廷内认证。

因为批评慈禧六十大寿过于奢侈而惹慈禧大怒,恭亲王求情方得赦免。

后来参与光绪帝的政变活动,最后因为失败被捕,后被斩。

6、刘光第,幼时家贫,靠着自己的努力读书,获得了好的成绩。

朝廷为官让他看清了大清制度的腐朽,于是在康有为等人提出变法后加入维新派。

因为在变法过程中受到了出卖,被慈禧抓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戊戌六君子都有谁戊戌六君子是指清朝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人士发动戊戌变法时,被慈禧太后所逮捕并处死的六名变法派人士。

下面为大家推荐一些戊戌六君子的知识,希望大家有用哦。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别署东海褰冥氏,湖南浏阳人。

他是改良主义运动中的激进派,为变法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谭嗣同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猛烈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和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并对封建纲常伦理进行了犀利的批判,其思想之激进和深刻,达到了同时代的最高水平,并成为后来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的先导。

谭氏富有文学才华,诗文都写得有气势,有词采。

诗作表现了丰富的时代内容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有些山水诗融入了个人的生命感受,抒发了他冲破网罗、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进取精神。

诗风恢阔豪迈、刚健遒劲,所谓"拔起千仞、高唱入云"(谭嗣同《报刘淞芙书》),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入狱时有诗一首:“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有《谭嗣同全集》。

戊戌六君子之二:康广仁康广仁(1867;1898)名有溥,字广仁,号幼博。

广东南海人。

康有为胞弟。

自少鄙弃八股科考,认为国家弱亡皆由八股锢塞人才所致。

曾纳赀为小吏,深感官场黑暗,挂冠而归。

从美国人嘉约翰学西医,计划在上海创设医学堂,未成。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2月和徐勤等在澳门创办《知新报》,宣传维新变法。

后到上海倡设女学堂。

和梁启超、谭嗣同等发起成立戒缠足会。

创设大同译书局,刊刻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著作。

1898年春挟金赴京,协助康有为开展维新运动。

主张废八股,开民智。

与御史宋伯鲁谋议上书,请变生童岁科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得旨允行。

由于看到顽固守旧势力强大,变法难以进行,屡劝康有为离京南归,收徒讲学,培养维新人才,待机变法。

戊戌政变时被捕,在狱中说:“若死而中国能强,死亦何妨!”从容就义。

康君名有溥,字广仁,以字行,号幼博,又号大广,南海先生同母弟也。

精悍厉鸷,明照锐断,见事理若区别白黑,勇于任事,洞于察机,善于观人,遂于生死之故,长于治事之条理,严于律己,勇于改过。

自少即绝意不事举业,以为本国之弱亡,皆由八股锢塞人才所致,故深恶痛绝之,偶一应试,辄弃去。

弱冠后,尝为小吏于浙。

盖君之少年血气太刚,倜傥自喜,行事间或跅弛,逾越范围,南海先生欲裁抑之,故遣入宦场,使之游于人间最秽之域,阅历乎猥鄙奔竞险诈苟且闒冗势利之境,使之尽知世俗之情伪,然后可以收敛其客气,变化其气质,增长其识量。

君为吏岁余,尝委保甲差、文闱差,阅历宦场既深,大耻之,挂冠而归。

自是进德勇猛,气质大变,视前此若两人矣。

君天才本卓绝,又得贤兄之教,覃精名理,故其发论往往精奇悍锐,出人意表,闻者为之咋舌变色,然按之理势,实无不切当。

自弃官以后,经历更深,学识更加,每与论一事,穷其条理,料其将来,不爽累黍,故南海先生常资为谋议焉。

1898年春,胶州、旅顺既失,南海先生上书痛哭论国是,请改革。

曰:“今日在我国而言改革,凡百政事皆第二著也,若第一著则惟当变科举,废八股取士之制,使举国之士,咸弃其顽固谬陋之学,以讲求实用之学,则天下之人如瞽者忽开目,恍然于万国强弱之故,爱国之心自生,人才自出矣。

阿兄历年所陈改革之事,皆千条万绪,彼政府之人早已望而生畏,故不能行也。

今当以全副精神专注于废八股之一事,锲而不舍,或可有成。

此关一破,则一切新政之根芽已立矣。

”盖当是时犹未深知皇上之圣明,故于改革之事,不敢多所奢望也。

及南海先生既召见,乡会八股之试既废,海内志士额手为国家庆。

君乃曰:“士之数莫多于童生与秀才,几居全数百分之九十九焉。

今但革乡会试而不变岁科试,未足以振刷此辈之心目。

且乡会试期在三年以后,为期太缓。

此三年中,人事靡常。

今必先变童试、岁科试,立刻施行然后可。

”乃与御史宋伯鲁谋,抗疏言之,得旨俞允。

于是君请南海先生曰:“阿兄可以出京矣。

我国改革之期今尚未至。

且千年来,行愚民之政,压抑既久,人才乏绝,今全国之人材,尚不足以任全国之事,改革甚难有效。

今科举既变,学堂既开,阿兄宜归广东、上海,卓如宜归湖南,专心教育之事,著书译书撰报,激厉士民爱国之心,养成多数实用之才,三年之后,然后可大行改革也。

时南海先生初被知遇,天眷优渥,感激君恩,不忍舍去。

既而天津阅兵废立之事,渐有所闻,君复语曰:“自古无主权不一之国而能成大事者,今皇上虽天亶睿圣,然无赏罚之权,全国大柄,皆在西后之手,而满人之猜忌如此,守旧大臣之相嫉如此,何能有成?阿兄速当出京养晦矣。

先生曰:“孔子之圣,知其不可而为之,凡人见孺子将入于井,犹思援之,况全国之命乎?况君父之难乎?西后之专横,旧党之顽固,皇上非不知之,然皇上犹且舍位亡身以救天下,我忝受知遇,义固不可引身而退也。

”君复曰:“阿兄虽舍身思救之,然于事必不能有益,徒一死耳。

死固不足惜,但阿兄生平所志所学,欲发明公理以救全世界之众生者,他日之事业正多,责任正重,今尚非死所也。

”先生曰:“生死自有天命,吾十五年前,经华德里筑屋之下,飞砖猝坠,掠面而下,面损流血。

使彼时飞砖斜落半寸,击于脑,则死久矣。

天下之境遇皆华德里飞砖之类也。

今日之事虽险,吾亦以飞砖视之,但行吾心之所安而已,他事非所计也。

”自是君不复敢言出京。

然南海先生每欲有所陈奏,有所兴革,君必劝阻之,谓当俟诸九月阅兵以后,若皇上得免于难,然后大举,未为晚也。

故事凡皇上有所敕任,有所赐赉,必诣宫门谢恩,赐召见焉。

南海先生先后奉命为各国事务衙门章京,督办官报局,又以著书之故,赐金二千两,皆当谢恩,君独谓“西后及满洲党相忌已甚,阿兄若屡见皇上,徒增其疑而速其变,不如勿往。

”故先生自。

戊戌六君子之三:杨深秀杨深秀(1849;1898)字漪邨,本名毓秀,号孴孴子。

山西闻喜人。

1889年(光绪十五年)中进士,授刑部主事,累迁郎中。

1897年底授山东道监察御史,立志“以澄清天下为己任”。

次年3月和御史宋伯鲁发起关学会,讲求变法。

4月列名康有为组织的保国会。

与康有为过从甚密,不少奏疏是和康有为商量后写成,或为康有为代拟。

6月1日上新政条陈5篇,请明定国是,宣布变法;请厘正科举文体,废弃八股,改试策论;请议游学日本章程,派遣近支王公游历;请筹款译书。

又多次奏劾阻挠变法的守旧大臣。

曾对文悌说:“八旗宗室中,如有徐敬业其人,我则为骆丞矣!”(胡思敬:《戊戌履霜录》卷四)被文悌告发。

戊戌政变时被捕,遇害。

遗著有《雪虚声堂诗钞》、《杨漪邨侍御奏稿》、《闻喜县新志》。

戊戌六君子之四:林旭林旭(1875;1898)字暾谷,号晚翠。

福建侯官(今福州)人。

举人出身。

好为歌诗。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针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上书请拒和议。

同年捐赀为内阁中书。

1897年进张元济等创办的西学馆学习。

1898年创立闽学会,与粤、蜀、浙、陕各学会相呼应,推动维新运动。

4月参与发起保国会,任董事。

因仰慕康有为,受业于康。

曾为康有为的《春秋董氏学》作跋,推扬今文经说。

百日维新中,受到光绪帝召见,赏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与新政。

戊戌政变前夕,曾把光绪帝的密诏带给康有为,共商授救光绪的办法。

戊戌政变时被捕,遇害。

年仅24岁。

遗著有《晚翠轩集》。

戊戌六君子之五:杨锐杨锐(1857;1898)字叔峤,又字钝叔。

四川绵竹人。

举人出身。

1889年(光绪十五年)授内阁中书,后晋为侍读。

曾入张之洞幕府,在北京任职期间经常写信向张之洞密报朝中动态。

中日甲午战争时,主张集精兵猛将大举北援,保卫津沽。

1895年参与发起强学会。

强学会被封禁后,又联合会中志士抗争。

清廷在强学会旧址基础上设立官书局,命其参与选书事宜。

1898年春在京创立蜀学会,并办蜀学堂,以张之洞的《劝学篇》为指南,兼习中学和西学。

4月列名保国会,而每于集会时常当众假寐。

在百日维新中受到光绪帝召见,赏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与新政。

与康有为相交,但变法主张多有不合,攻击康“多谬妄”,声称要对新法“稍加裁抑”。

戊戌政变时被捕,张之洞营救不及,被害。

遗著编为《杨叔峤文集》和《杨叔峤诗集》。

戊戌六君子之六:刘光第刘光第(1859;1898)字裴村。

四川富顺人。

1883年(光绪九年)中进士,授刑部主事。

为官清廉,不媚权贵。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上书建议变法求强,刑部堂官阅后震恐,不敢代递。

1898年春列名保国会。

百日维新中,受到光绪帝召见,赏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与新政。

曾与谭嗣同一起批驳守旧派曾廉请杀康有为的奏疏,但又经常依违于维新与守旧之间,处理政事尽量“无新旧畛域”,使“维新守旧,咸得其宜”(刘光第:《与厚弟书》,《衷圣斋文集》)。

戊戌政变时被捕,遇害。

年仅39岁。

遗著有《衷圣斋文集》、《介文堂诗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