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 《题乌江亭》

合集下载

《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

杜牧王安石李清照《题乌江亭》比较

杜牧王安石李清照《题乌江亭》比较

杜牧王安⽯李清照《题乌江亭》⽐较杜牧王安⽯李清照《题乌江亭》⽐较原⽂:叠题乌江亭①王安⽯有战疲劳壮⼠哀,中原⼀败势难回。

江东⼦弟今虽在②,肯为君王卷⼟来③?译⽂:经过战争的的疲劳的壮⼠⾮常的悲哀,中原⼀败之后⼤势难以挽回。

即便江东的⼦弟现在还在,但是,谁能保证他们为了项⽻⽽卷⼟重来?疑难点注释: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兵败⾃刎之处。

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起兵之地。

③肯:岂肯,怎愿。

赏析点拨:这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诗,表现了王安⽯对项⽻失败的看法。

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

江东⼦弟多才俊,卷⼟重来未可知。

”意思是批评项⽻胸襟不够宽⼴,如果项⽻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重来。

⽽王安⽯则根据⾃⼰的理解,认为项⽻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弟还在,项⽻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弟卷⼟重来,以为他们不⼀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

江东⼦弟多才俊,卷⼟重来未可知。

杜牧会昌中官池州刺史时,过乌江亭,写了这⾸咏史诗。

“乌江亭”即现在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旧传是项⽻⾃刎之处。

项⽻溃围来到乌江,亭长建议渡江,他愧对江东⽗兄,羞愤⾃杀。

这⾸诗针对项⽻兵败⾝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

⾸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普通常识,并暗⽰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

项⽻遭到挫折便灰⼼丧⽓,含羞⾃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呢?“男⼉”⼆字,令⼈联想到⾃诩为⼒能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羞愤⾃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地⽅千⾥,众数⼗万⼈,亦⾜王也”的艺术概括。

杜牧古诗词《题乌江亭》PPT

杜牧古诗词《题乌江亭》PPT

感谢聆听
——主讲人
诗词内容
本部分包括诗词、关键字词解释、诗句翻译,是古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
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兵家:一作“由来”。事不期:一作“不可期”。不期,难以预料。 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才俊:才能 出众的人。才,一作“豪”。 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少能诗文
十几岁时,杜牧就将兴趣与时事相结合,为《孙子兵法》 做注,并理论联系实际,给讨伐藩镇的领导出谋献计,大 获成功。 二十三岁时,杜牧写下名震天下的《阿房宫赋》。至今, 学生们还在背诵着“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二十六岁时,杜牧参加科举考试,以第五名的名次,金榜 题名。 杜牧天生就有女人缘,而他也同样钟情于女人,他用他的 才华,将女人写进诗中,他赞美女人“娉娉袅袅十三余”; 他怜惜女人“落花犹似坠楼人”;他将女人融入历史“铜 雀春深锁二乔”…
张好好
进士及第后,杜牧在自己的上司——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家中,邂逅 了年仅13岁的张好好。张好好是乐籍的一位歌女,她年轻貌美、色 艺双绝,杜牧当时还是一个单身汉,才子佳人,一见钟情。 可是,张好好出众的才貌同样吸引了沈传师的弟弟沈述师,他利用 手中的权势将张好好纳为小妾。而在别人屋檐下觅食的杜牧只能临 渊羡鱼隔山空好音。 没想到,几年后在洛阳又遇张好好,此时的她已被沈述师抛弃,沦 落到以当垆卖酒为生。当年风姿绰约的女神成了“卖酒女”,美人 风姿不再,造化弄人,杜牧深为唏嘘同情。感慨之下,他写下长篇 五言诗《张好好传》。
此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 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 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 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 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 用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 悟。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 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 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杜牧《题乌江亭》鉴赏

杜牧《题乌江亭》鉴赏

杜牧《题乌江亭》鉴赏 绝句鉴赏:乌江亭 乌江亭 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又重来! 据 《史记·项羽本纪》 所载, 项羽在垓下兵败后率领从骑八百余人突围南奔, 沿阴陵(今安徽定远县)经东城(临淮关)到达长江边的乌江亭(今和县乌江镇), 这 时只剩下二十八骑。

面对茫茫的大江,当时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听从乌江亭长的 劝告:“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另一种是 认为:“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笈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 笈独不愧于心乎?”于是心甘情 愿自刎而死。

围绕着这段历史公案,一些咏史诗的作者从不同的创作动机、不同 的观察角度出发, 往往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如唐代诗人杜牧的 《题乌江亭》 :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安可知? 杜牧认为乌江亭长的意见是对的, 胜负乃兵家常事, 能忍辱负重方是真正男 儿。

如果项羽能有这样的心胸和眼光,凭借着聪明勇敢的江东子弟,未必不能卷 土重来!南宋诗人李清照 的观点则同杜牧相反,她赞同项羽的观点:“生当为人杰,死亦作鬼雄。

至 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咏史》)她认为项羽之一生:生得英伟,死得壮烈, 不肯过江东正是他英雄性格的集中体现。

初唐进士、 武则天时代员外郎于季子的 观点与李清照近似: “北伐虽全赵, 东归不王秦。

空歌拔山力, 羞作渡江人”( 《咏 项羽》)。

也许李清照的《咏史》就是受此启发,以来抨击偏安江左,不敢渡江 北伐的南宋小朝廷。

王安石的这首《乌江亭》既不同于杜牧的《题乌江亭》,也不同于李清照、 于季子的《咏史》、《咏项羽》,而且同上述的观点都相反。

上述的观点尽管角 度不同, 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 就是他们都站在同情项羽的这个传统立场上来分 析问题。

王安石却一反传统,认为项羽在军事上败局已定,在政治上也失去了人 心(包括失去了江东老根据地的人心), 因此不论他是否渡江, 都不可能卷土重来 了。

杜牧《题乌江亭》诗词赏析

杜牧《题乌江亭》诗词赏析

杜牧《题乌江亭》诗词赏析题乌江亭唐代: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译文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

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

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注释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兵家:一作“由来”。

事不期:一作“不可期”。

不期,难以预料。

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才俊:才能出众的人。

才,一作“豪”。

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赏析诗作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

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

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

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

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项羽自刎乌江的诗

项羽自刎乌江的诗

项羽自刎乌江的诗
(1)《题乌江亭》-唐代.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译文: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

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

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2)《乌江亭》-北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译文:上百次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

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
(3)《咏项羽》-宋代.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译文:活着的当做人中的豪杰,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扩展资料:
前203年(汉四年)楚汉鸿沟划界后,项羽领兵东归,刘邦也欲西还。

这时张良、陈平对汉王说:“汉有天下大半,诸侯皆附之。

楚兵疲食尽,这正是天亡楚国之时。

今若勿击,真所谓‘养虎遗患’。

”刘邦听从。

前202年(汉五年),刘邦一面派使者联络各地诸侯王,约定共同灭楚,一面亲自率军追击项羽。

十二月,项羽败逃,至垓下,被围(今安徽灵璧县东南),项羽自垓下突围后,行至阴陵迷路,为汉军追上,再退至东城。

向东至乌江亭自杀身亡。

此乌江以亭制隶属于东城县。

据《舆地广记》载:“乌江本秦东城县之乌江亭,项羽欲渡乌江即此。

《太平寰宇记》称:“乌江县本秦乌江亭,汉东城县地。

”。

题乌江亭(含对比阅读和怀古永史诗归纳)

题乌江亭(含对比阅读和怀古永史诗归纳)

批判项羽的骄傲自大
杜牧认为项羽的骄傲自大是导致他失败的原因之一,他过于自信,忽视了敌人的力量和智慧。
惋惜项羽的命运
杜牧在诗中表达了对项羽命运的惋惜,认为他的人生充满了起伏和转折,最终以悲剧收场。
杜牧对项羽的评价
对后世的启示
项羽的事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成功和失败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现实。
作为诗歌的主要意象,象征着英雄末路和生死抉择的场所,为诗歌营造出悲壮的氛围。
江水、落日、秋风等自然意象
通过这些自然景物的描绘,烘托出英雄末路的悲凉和无奈。
这些战斗意象的运用,展现了项羽昔日的英勇和霸气,与今日的失败形成鲜明对比。
铁骑、长戟、战袍等战斗意象
直抒胸臆
诗人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对项羽的敬仰和对其失败的惋惜,情感真挚而强烈。
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项羽的人生历程充满了传奇和悲壮,他的故事激发了人们的情感共鸣,让人们对历史和英雄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开创历史新篇章
项羽在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他推翻了秦朝,开创了历史的新篇章。他的事迹和影响一直流传至今。
项羽在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05
CHAPTER
艺术手法分析
03
英勇与懦弱的对比
惋惜项羽失败
诗中通过项羽的失败,批判了轻视敌人的思想,认为只有充分了解和重视敌人,才能取得最终胜利。
批判轻视敌人
杜牧在诗中强调了果断决策的重要性,认为项羽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决,是导致他失败的重要原因。
强调果断决策
题乌江亭的主题思想
肯定项羽的英勇
杜牧在诗中肯定了项羽的英勇和军事才能,认为他是历史上的一位英雄人物。
与史书记载对比
与同时代作品对比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意思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意思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意思“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出自唐朝诗人杜牧的古诗词作品《题乌江亭》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⑴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⑵兵家:一作“由来”。

事不期:一作“不可期”。

不期,难以预料⑶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⑷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才俊:才能出众的人。

才,一作“豪”⑸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翻译】胜败这种事是兵家难以预料的事,但是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

江东的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如项羽愿重返江东可能卷土重来。

【赏析】诗作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

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

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

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

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

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牧《题乌江亭》
本文是关于杜牧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牧的《题乌江亭》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

题乌江亭⑴
胜败兵家事不期⑵,
包羞忍耻是男儿⑶。

江东子弟多才俊⑷,
卷土重来未可知⑸。

【注释】
⑴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⑵兵家:一作“由来”。

事不期:一作“不可期”。

不期,难以预料。

⑶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⑷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才俊:才能出众的人。

才,一作“豪”。

⑸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白话译文】
胜败这种事是兵家难以预料的事,
但是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

江东的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
如项羽愿重返江东可能卷土重来。

【创作背景】
杜牧于会昌元年(841年)赴任池州刺史时,路过乌江亭,写了这首咏史诗。

一说作于开成四年(839年)。

【赏析】
诗作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

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

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

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
可笑。

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

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

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此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

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

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

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

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

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

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题商山四皓庙》),都是反说其事,笔调都与这首诗类似。

这首诗借题发挥,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可取的。

拓展阅读:杜牧经典诗作
【写景清丽】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齐安郡中偶题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咏史高妙】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金谷园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登乐游原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抒情隽永】
赠别二首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叹花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