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文《题乌江亭》赏析与练习

合集下载

《题乌江亭》课文解读

《题乌江亭》课文解读

《题乌江亭》课文解读《题乌江亭》是唐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诗作,诗中描绘了乌江畔的亭子景观,并抒发了作者对山水之美的赞美和对时光流转的感叹之情。

下面我将从意境、艺术手法和背景知识三个方面对这篇课文进行解读。

一、意境描绘苏轼以简练而凝练的词句,将乌江亭的美景娓娓道来。

他用“清音临极滴”,“翠柏袅枝端”等生动的描写,将亭子周围的自然景观展现得栩栩如生。

通过对亭子与周围环境的结合描写,苏轼给读者带来一种宁静而又清新的感觉。

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种充满柔情的意味,例如“孤舟恋翠微,寂寂竹林中”这样的句子,将人们的情感与自然融为一体,给人以共鸣之感。

二、艺术手法运用苏轼在《题乌江亭》中灵活运用了众多的修辞手法,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他在描写亭子时采用了拟人手法,将亭子拟人为“竹扉时掩昼,碑影暗随风”。

这不仅赋予了亭子生命,也使整个景象更具诗意。

此外,苏轼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例如在描绘乌江水声的同时,突出了亭子所处的宁静,给人一种静谧与动感并存的印象。

三、背景知识解读了解《题乌江亭》的背景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作的含义和艺术价值。

这首诗是苏轼在赴陝西任官途中重游巴陵时所作,乌江亭是在乌江畔的一座小亭子。

苏轼在诗中表达了对故乡山水的思念之情,通过描绘乌江亭及其周围的自然景观,抒发了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和对光阴流逝的感慨之情。

总结起来,苏轼的《题乌江亭》以简约而凝练的词句,描绘了乌江亭及其周围美丽的山水景观,通过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使诗歌更加生动和感染力十足。

通过对背景知识的解读,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情感表达。

这篇课文不仅让人领略到了苏轼的才华,也引发了读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杜牧《题乌江亭》诗词赏析

杜牧《题乌江亭》诗词赏析

杜牧《题乌江亭》诗词赏析题乌江亭唐代: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译文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

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

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注释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兵家:一作“由来”。

事不期:一作“不可期”。

不期,难以预料。

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才俊:才能出众的人。

才,一作“豪”。

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赏析诗作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

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

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

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

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杜牧《题乌江亭》赏析

杜牧《题乌江亭》赏析

【导语】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散⽂家。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

杜牧⼈称“⼩杜”,以别于杜甫,"⼤杜“。

与李商隐并称“⼩李杜”。

下⾯是为⼤家带来的杜牧《题乌江亭》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题乌江亭 唐代: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

江东⼦弟多才俊,卷⼟重来未可知。

译⽂ 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

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

西楚霸王啊,江东⼦弟⼈才济济,若能重整旗⿎卷⼟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注释 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刎之处。

《史记·项⽻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江东虽⼩,地⽅千⾥,众数⼗万⼈,亦⾜王也。

愿⼤王急渡。

今独⾂有船,汉军⾄,⽆以渡。

’项王笑⽈:‘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弟⼋千⼈渡江⽽西,今⽆⼀⼈还,纵江东⽗兄怜⽽王我,我何⾯⽬见之?纵彼不⾔,籍独不愧于⼼乎?’······乃⾃刎⽽死。

” 兵家:⼀作“由来”。

事不期:⼀作“不可期”。

不期,难以预料。

包羞忍耻:意谓⼤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度。

江东:⾃汉⾄隋唐称⾃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才俊:才能出众的⼈。

才,⼀作“豪”。

卷⼟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赏析 诗作⾸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普通常识,并暗⽰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

项⽻遭到挫折便灰⼼丧⽓,含羞⾃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汉”呢?“男⼦汉”三字,令⼈联想到⾃诩为⼒超过⼭河,⽓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羞愤⾃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题乌江亭(含对比阅读和怀古永史诗归纳)

题乌江亭(含对比阅读和怀古永史诗归纳)

批判项羽的骄傲自大
杜牧认为项羽的骄傲自大是导致他失败的原因之一,他过于自信,忽视了敌人的力量和智慧。
惋惜项羽的命运
杜牧在诗中表达了对项羽命运的惋惜,认为他的人生充满了起伏和转折,最终以悲剧收场。
杜牧对项羽的评价
对后世的启示
项羽的事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成功和失败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现实。
作为诗歌的主要意象,象征着英雄末路和生死抉择的场所,为诗歌营造出悲壮的氛围。
江水、落日、秋风等自然意象
通过这些自然景物的描绘,烘托出英雄末路的悲凉和无奈。
这些战斗意象的运用,展现了项羽昔日的英勇和霸气,与今日的失败形成鲜明对比。
铁骑、长戟、战袍等战斗意象
直抒胸臆
诗人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对项羽的敬仰和对其失败的惋惜,情感真挚而强烈。
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项羽的人生历程充满了传奇和悲壮,他的故事激发了人们的情感共鸣,让人们对历史和英雄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开创历史新篇章
项羽在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他推翻了秦朝,开创了历史的新篇章。他的事迹和影响一直流传至今。
项羽在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05
CHAPTER
艺术手法分析
03
英勇与懦弱的对比
惋惜项羽失败
诗中通过项羽的失败,批判了轻视敌人的思想,认为只有充分了解和重视敌人,才能取得最终胜利。
批判轻视敌人
杜牧在诗中强调了果断决策的重要性,认为项羽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决,是导致他失败的重要原因。
强调果断决策
题乌江亭的主题思想
肯定项羽的英勇
杜牧在诗中肯定了项羽的英勇和军事才能,认为他是历史上的一位英雄人物。
与史书记载对比
与同时代作品对比

杜牧《题乌江亭》的赏析与译文

杜牧《题乌江亭》的赏析与译文

杜牧《题乌江亭》的赏析与译文杜牧《题乌江亭》的赏析与译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杜牧《题乌江亭》的赏析与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乌江亭杜牧唐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①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

②不期:难以预料。

③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④江东:指江南苏州一代。

【译文】:胜败乃兵家常事,是难以预料的,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真正的男儿。

江东的子弟中藏龙卧虎人才济济,如果项羽当年重返江东,说不定还能卷土重来。

【赏析】: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

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

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

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

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

山行杜牧_山行古诗《山行》作者: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译文: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题乌江亭·杜牧》原文与赏析

《题乌江亭·杜牧》原文与赏析

《题乌江亭·杜牧》原文与赏析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是杜牧在乌江亭的题诗。

“乌江”,今称乌江浦,在安徽和县东北。

乌江亭就在江边。

前面二句,诗人指出胜败是兵家常事,谁也不能预定;男子汉大丈夫应该能够包容羞愧、忍受耻辱。

对项羽在乌江自杀,不继续和刘邦争天下,深表遗憾。

刘邦为了以屈求伸,就曾口口声声称臣,在鸿门宴上委屈求全;在灵璧东面睢水边上,被项羽杀得一败涂地;在荥阳之围中,狼狈逃命,差一点被活捉。

但他能“包羞忍耻”,结果转弱为强,成为胜利者。

项羽则刚刚相反,他率领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反秦,秦亡后又与刘邦逐鹿中原,所向披靡,后来在垓下被围,已突围到乌江边上,却宁可自刎,不肯渡江,最后成为失败者。

后面二句,诗人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如果项羽能“包羞忍耻”,听乌江亭长劝说,渡江到江东,将会是另一种结局。

江东子弟多人才俊杰,重整旗鼓,结集兵力,有朝一日卷土重来,鹿死谁手就很难说。

项羽曾苦笑着对乌江亭长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似乎成败是天定的。

杜牧不相信自欺欺人的天意,认为成败是人为的。

项羽拒绝渡江,自取灭亡,等于帮了刘邦的大忙。

本诗强调事物的相对性,能从新的角度发挥想象力,进行艺术构思,体现独创精神。

杜樊川《题乌江项羽庙诗》云……,后王荆公诗云:“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荆公反樊川之意,似为正论,然终不若樊川之死中求活。

谢叠山谓柳子厚书《箕子庙碑阴》意亦类此。

(〔明〕都穆《南濠诗话》)。

【课外阅读】杜牧《题乌江亭》赏析

【课外阅读】杜牧《题乌江亭》赏析

【课外阅读】杜牧《题乌江亭》赏析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1.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

2.不期:难以预料。

3.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4.江东:指江南苏州一代。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他是宰相杜佑之孙。

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宣歙、淮南诸使幕作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生活很不得意。

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排挤,出为黄州、池州等地刺史。

李德裕失势,内调为司勋员外郎。

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看到唐帝国的种种内忧外患,政治上想有一番作为。

他读书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

善于论兵,作《愿十六卫》、《罪言》、《战论》、《守论》,又注《孙子》。

任地方官时也给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他的某些作品表现了一定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文宗太和元年朝廷派兵镇压沧州抗命的藩镇,他写了《感怀诗》,慨叹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急征厚敛造成的民生憔悴,很想为国家作一点事。

《郡斋独酌》一诗更直接表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岂为妻子计,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

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

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

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

”又如《河湟》一诗: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自发丹心尽汉臣。

惟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诗人通过河湟无力收复的事件,对朝政的昏乱和国势的衰微,表示无限的忧愤。

这个时候,朝廷里连元载这样曾经想到收复河湟的人也没有了。

尽管河湟的人民还在戎服下面怀着系念祖国的丹心,但是,举国上下却以麻木不仁、醉生梦死的态度来听取从河湟凉州传来的歌舞。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译文及赏析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译文及赏析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译文及赏析
叠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译文】
经过战争的疲劳的壮士非常的悲哀,中原一败之后大势难以挽回。

即便江东的子弟现在还在,但是,谁能保证他们为了项羽而卷土重来?
【注释】
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③肯:岂肯,怎愿。

【赏】
这首诗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

项羽的霸业以“鸿门宴”为转折,此后逐渐从顶峰走向下坡,到了“(gāi)下一战”,已经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彻底失败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了。

项羽失败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倒行逆施,表尽人心。

更为可悲的是,他毫无自知之明,至死不悟,“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他临死前的这番话,可为“壮士衰”作注脚,也可为“势难回”作证明。

所以,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深入剖:“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即使项羽真的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

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乌江亭
杜牧(唐代)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一、知人论世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这首诗是作者于公元841年(会昌元年)赴任池州刺史,路过乌江亭时所写。

一说作于开成四年(839年)。

二、注释
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兵家:一作“由来”。

事不期:一作“不可期”。

不期,难以预料。

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才俊:才能出众的人。

才,一作“豪”。

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三、译文
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

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的才是真正男儿。

江东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四、赏析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胜败这种事是兵家难以预料的事,但是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

首句直截了当的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做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此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辱”,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正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实在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江东的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如项羽愿返江东可能卷土重来。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

人们历来欣赏“无面见江东父老”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

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的忠言。

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

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

它的意思是说,如果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

这样就为上面一、二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从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

同时在惋惜、批评、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此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

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

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

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

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

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五、课后练习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胜败这种事是兵家难以预料的事,但是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

B.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江东的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如项羽愿返江东可能卷土重来。

C.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

它的意思是说,如果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

D. 此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因果性推想。

2.说说你对此诗主旨理解。

五、课后练习
1.D“因果”改为“假设”。

2. 杜牧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