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大肠杆菌病的诊治

兔大肠杆菌病的诊治
兔大肠杆菌病的诊治

兔大肠杆菌病的诊治

本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及其毒素引起的一种爆发性、死亡率很高的仔兔和幼兔的肠道传染病,以水样腹泻或胶冻样粪便及严重脱水为特征的传染病。如不及时诊治,会造成大批死亡。2001年7月12日隆尧县魏庄刘某饲养的400余只獭兔发生本病。经我院诊断与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发病情况

2001年7月12日,河北省隆尧县魏庄村刘某饲养的400余只獭兔,其中80只大母兔,20只大公兔,300余只仔兔、幼兔和青年兔,仔兔和幼兔突然发病并出现死亡,每天死亡10-20只左右,随后青年兔也陆续发病死亡。6天共死亡96只,死亡率为32%,7月18日到邢台市兽医院诊治。通过诊治,3天后控制死亡,5天后兔群恢复正常。

二、临床症状

病初未见任何临床症状,突然死亡,随后陆续出现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腹泻,腹部膨胀,粪便细小、成串,外包有透明、胶冻状粘液,随后出现水样腹泻。后期发生水样粪便、污浊、灰褐色、黑色且腥臭,肛门、后肢、腹部和足部的被毛被粘液及水样稀粪沾污,严重时肛门堵塞。病兔四肢发冷、磨牙、流眼,眼眶下陷,迅速消瘦、死亡。

三、病理变化

共剖检12只病死兔,皮下干燥,胃膨大、充满多量液体和气体,胃粘膜充血、出血。十二支肠、回肠、盲肠粘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并充满半透明胶冻样液体、并伴有气泡,有的呈红褐色水粥样,有的呈灰褐色粘液状。结肠扩张,有透明胶样粘液。肠道粘膜充血、出血、水肿。胆囊扩张、粘膜水肿。

四、实验室诊断

1、涂片镜检:无菌取胶冻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两端钝

圆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2、分离培养:无菌采取病死兔的肝、脾及肠内的血样物,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37℃培养24h后,形成圆形、隆起、光滑、湿润、半透明浅灰色的菌落(直径约2-3mm)。挑取上述菌落接种于麦康凯培养基37℃培养24h,生长出红色菌落;接种于伊红美蓝培养基37℃培养24h,生长出黑色带金属闪光的菌落。再取红色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显微镜检查为革兰氏染色阴性、两端钝圆、无夹膜的杆菌。取红色菌落接种于肉汤培养基中,培养24h后,肉汤均匀混浊。

3、生化试验:将上述分离菌株分别接种于葡萄糖、乳糖、甘露醇、麦芽糖和蔗糖发酵管,结果能发酵乳糖、葡萄糖、麦芽糖和甘露醇,产酸产气,对蔗糖少量产酸,产气少。M.R.试验阳性,V-P试验阴性。三糖铁斜面穿刺后,斜面和底面均变黄。

4、动物实验:将培养24h肉汤培养物,用生理盐水1∶1稀释均匀,按0.4,0.3,0.2,0.1ml,腹腔注小鼠(体重13-15g)各4只,空白对照组4只,每只注射(生理盐水与普通肉汤1∶1稀释)0.4ml,结果24-48h后,除空白对照组4只小鼠无异常外,其余各组相继全部死亡。剖检死鼠,呈典型的大肠杆菌病的病理变化,涂片镜检及分离培养结果同上。

5、药敏试验:采用常规纸片法,本菌对恩诺沙星、诺氟沙星敏感,庆大、链霉素中毒敏感,痢特灵低敏,对青霉素不敏感。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实验室检验,本病确定为大肠杆菌病。

五、治疗

经药敏实验,用恩诺沙星、诺氟沙星及中药治疗,效果非常理想。

1、病兔:用2%恩诺沙星注射液,每公斤体重0.5-1ml,每日2次,肌肉注射,连用3-5天。

2、病兔群与健康群饲料内混5/万诺氟沙星原粉饲喂,连用 5 天。

3、应用一些收敛止泻的中草药治疗:方剂为郁金45g、银花45g、连翘45g、大黄50g、栀子20g、诃子35g、白芍20g、黄芩20g、黄柏20g,水煎服(此方剂供本场400只左右的兔一天服用)连用3天。采取以上治疗措施后3天控制死亡,5天兔群恢复正常。

六、分析与讨论

1、大肠杆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又经常存在于兔的肠道内,在正常情况下不引起发病。当饲养管理不良,气候环境突变或其它疾病等协同作用,导致肠道菌系紊乱,仔兔、幼兔抗病力降低,即引起发病。病兔体内排出的大肠杆菌,其毒力增强,污染饲料、饮水与环境,又经消化道感染其它健康兔,引起流行,造成大批死亡。经调查:该兔场在发生疫情前15天,由于兔价下跌,更换质量较差的饲料,环境卫生也较差,再加上此时气温较高、闷热,兔群食欲降低,肌体抗病力降低,从而推断这是引起发病的直接原因。所以控制本病的发生必须以预防为主,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通风换气和环境卫生消毒,给予稳定全价平衡饲料,及时发现随时隔离,将会有助于控制和消除本病。

2、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主要侵害20日龄及断奶前后的仔兔和幼兔,一般群养兔发病率高于笼养兔,主要是群养兔卫生条件差造成的。大肠杆菌对抗菌药物易产生抗药性。为了准确投药,一定要及时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最佳药物给予治疗,并配合中药效果更好。本次病例表明,该菌对恩诺沙星、诺氟沙星敏感,所以病兔注射恩诺沙星,饲料内投服诺氟沙星及应用收敛止泻的中药及时控制了疫情,使兔群很快康复。

邢台市兽医院邢兰君高社朝

保育猪腹泻病的治疗措施及预防办法

保育猪腹泻病的治疗措施及预防办法 各种年龄的猪都可发生腹泻,但是发生腹泻的猪主要发生在这三个年龄群:出生后1?3日龄仔猪,7?14日龄仔猪和断奶后年龄的仔猪。新生仔猪腹泻的发病率可能在日益增加,尤其是集中产仔管理的猪场。菌毛抗原疫苗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已使新生仔猪腹泻大为减少。个别猪场使用口服同源奶制疫苗,但一般需要两次免 疫才能获得满意的预防效果。然而,菌毛疫苗对新生仔猪腹泻不一定有效,控制这种年龄的腹泻病常常是比较困难的。 虽然仔猪腹泻的病原是比较多的,而且是比较复杂的,但是最容易感染的病原 就是针对某种病原的母源抗体消退时又同时感染的这种病原。当有大量的病原感染 超过初乳或乳中抗体免疫控制力时腹泻就会发生。产仔室的温度、湿度、通风和卫 生状况等这些环境因素对仔猪腹泻的严重程度和成活率及预防有重大影响。 仔猪腹泻最常见的传染性病原是大肠杆菌、轮状病毒、传染性胃肠炎(TGE)和 猪等孢球虫(ISoSPora SUiS) 。线虫(如Sarongyloides ranSomi) 在美国东南部也 常常引起猪腹泻。据报告,美国中东部的许多州也有增加的趋势。据设在GaIebUrg 的伊利诺州诊断室的调查统计,在哺乳猪流行的病原有:球虫占32%大肠杆菌21% TGE病毒20%轮状病毒10%产气荚膜梭菌11%未诊断6%从同一个猪分离鉴定出的病原常常不止一个。最近几年的观察,发现球虫和产气荚膜梭菌的流行有增加的趋势。 大肠杆菌病:大肠杆菌作为原发性病原在仔猪要比幼年仔猪少见。伊利诺州诊断室对144头发生腹泻的猪作了调查分析,从6日龄到断奶时分离到病原性大肠杆 菌比例较少(14%),而1?5日龄仔猪比例较高(53%)。新生仔猪腹泻分离到的大肠杆菌,常常可能是继发性病原。这些大肠杆菌可能不一定溶血,也不是肠毒性的。 Moxley报道了大肠杆菌K88株感染哺乳猪和断奶猪出现内毒血症休克。他认为看到小肠

春季猪的常见疾病与预防

春季猪的常见疾病防治 春季气温变化大,易滋生致病性细菌、病毒、支原体。以猪而论,常发疾病有猪瘟、副伤寒、仔猪水肿病、黄痢、白痢、传染性胃肠炎、喘气病、副猪嗜血杆菌病、感冒、仔猪低血糖症和疥癣等病。 1 猪瘟 贯彻免疫程序,常发地区仔猪可进行超前免疫(出生后肌肉注射1~2头份/头,1~2 h 后再喂初乳),35日龄进行二次免疫(4头份/头),65日龄进行第三次免疫(6头份/头)。安全区35日龄首免(4头份/头),65日龄二免(6头份/头)。 种母猪春、秋季各免疫一次;后备母猪配种前20 d免疫一次;种公猪每年春、秋两季各免疫一次。发生猪瘟的猪场应紧急“超”剂量接种猪瘟疫苗。 早期发病猪只根据临床症状应用抗病毒药品和抗菌素类药物标本同治,主要措施是用相应的抗病毒药品增强猪只机体免疫系统功能,抑制和杀灭病毒,同时用抗菌素类药物控制继发感染。具体处方如下:增强机体抵抗力,用抗病毒中药复方制剂,同时用氨苄西林钠配合长维舒和维生素C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5 d。重症病例肌肉注射维生素B12、维生素C,将氨苄西林、5%葡萄糖、0.9%氯化钠溶液稀释后静脉注射,每天2次,连用3 d。如果病猪开始吃食,每头猪可喂1~2个生鸡蛋和适量奶粉,以增加机体能量,增强抵抗力。假定健康猪防控措施:饲料中添加相应抗病毒药品增强机体免疫力,抑制和杀灭病毒,降低应激反应。同时用抗菌素类药物控制继发感染。推荐处方:清瘟败毒散1 000 g、奇毒康颗粒500 g、可立克500 g,拌料1 000 kg,连喂5~7 d。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阿莫西林可溶性粉。 2 仔猪大肠杆菌病假定健康猪防控措施:饲料中添加相应抗病毒药品增强机体免疫力,抑制和杀灭病毒,降低应激反应。同时用抗菌素类药物控制继发感染。推荐处方:清瘟败毒散1 000 g、奇毒康颗粒500 g、可立克500 g,拌料1 000 kg,连喂5~7 d。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阿莫西林可溶性粉。

大肠杆菌病得常用药物

禽大肠杆菌病就是由埃希氏大肠杆菌得某些致病性菌株引起得多种疾病总称,包括大肠杆菌性败血症、肠炎、脐带炎、肝周炎、心包炎、腹膜炎、全眼球炎、卵黄性腹膜炎、输卵管炎、滑膜炎、关节炎、肉芽肿等,并能导致胚胎与幼雏死亡。由于大肠杆菌血清型复杂,给免疫防治带来一定得困难,药物防治仍就是控制禽大肠杆菌病得主要手段。yz、ag365yz、ag365 本文就防治禽大肠杆菌病得常用药物作一简述。yz、ag365yz、ag365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yz、ag365yz、ag365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化学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一类抗生素,主要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病作用机理均为抑制细胞壁得合成。yz、ag365yz、ag365 1、青霉素类。防治禽大肠杆菌病得青霉素类抗生素主要为半合成广谱抗生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均耐酸、不耐酶,内服或肌注易吸收。阿莫西林耐

酸较氨苄西林强,该药抗菌谱广,杀菌力强,作用迅速,阿莫西林得血清浓度比氨苄西林高1、5-3倍。阿莫西林对大肠杆菌有较强得抗菌作用,其体外抗菌谱等同于氨苄西林,但体内效果则增强2-3倍。yz、ag365yz、ag365 用法与用量:⑴氨苄西林:内服一次量为每千克体重10毫升或肌注为一次量每千克体重10毫升,1日2-3次。⑵阿莫西林:内服一次量为每千克体重10-15毫升,1日2次。yz、ag365yz、ag365

2、头孢菌素类。为广谱半合成抗生素,具杀菌力强、抗菌谱广、毒性小、对酸与β-内酰胺酶比青霉素类稳定等优点,第三、四代头孢菌素对大肠杆菌具有较强得抗菌作用,因较贵而多用于宠物、种畜禽及贵重动物。临床上应用得有头孢噻呋、头孢噻肟、头孢唑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她啶、头孢吡肟。yz、ag365yz、ag365 头孢噻呋就是美国普强于80年代开发成功得兽医专用第三代头孢菌素,该药1998年在美国首次上市。头孢噻呋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对G+菌、G-菌及一些厌氧菌有很强

兔大肠杆菌病的诊治

兔大肠杆菌病的诊治 本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及其毒素引起的一种爆发性、死亡率很高的仔兔和幼兔的肠道传染病,以水样腹泻或胶冻样粪便及严重脱水为特征的传染病。如不及时诊治,会造成大批死亡。2001年7月12日隆尧县魏庄刘某饲养的400余只獭兔发生本病。经我院诊断与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发病情况 2001年7月12日,河北省隆尧县魏庄村刘某饲养的400余只獭兔,其中80只大母兔,20只大公兔,300余只仔兔、幼兔和青年兔,仔兔和幼兔突然发病并出现死亡,每天死亡10-20只左右,随后青年兔也陆续发病死亡。6天共死亡96只,死亡率为32%,7月18日到邢台市兽医院诊治。通过诊治,3天后控制死亡,5天后兔群恢复正常。 二、临床症状 病初未见任何临床症状,突然死亡,随后陆续出现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腹泻,腹部膨胀,粪便细小、成串,外包有透明、胶冻状粘液,随后出现水样腹泻。后期发生水样粪便、污浊、灰褐色、黑色且腥臭,肛门、后肢、腹部和足部的被毛被粘液及水样稀粪沾污,严重时肛门堵塞。病兔四肢发冷、磨牙、流眼,眼眶下陷,迅速消瘦、死亡。 三、病理变化 共剖检12只病死兔,皮下干燥,胃膨大、充满多量液体和气体,胃粘膜充血、出血。十二支肠、回肠、盲肠粘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并充满半透明胶冻样液体、并伴有气泡,有的呈红褐色水粥样,有的呈灰褐色粘液状。结肠扩张,有透明胶样粘液。肠道粘膜充血、出血、水肿。胆囊扩张、粘膜水肿。 四、实验室诊断 1、涂片镜检:无菌取胶冻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两端钝

圆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2、分离培养:无菌采取病死兔的肝、脾及肠内的血样物,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37℃培养24h后,形成圆形、隆起、光滑、湿润、半透明浅灰色的菌落(直径约2-3mm)。挑取上述菌落接种于麦康凯培养基37℃培养24h,生长出红色菌落;接种于伊红美蓝培养基37℃培养24h,生长出黑色带金属闪光的菌落。再取红色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显微镜检查为革兰氏染色阴性、两端钝圆、无夹膜的杆菌。取红色菌落接种于肉汤培养基中,培养24h后,肉汤均匀混浊。 3、生化试验:将上述分离菌株分别接种于葡萄糖、乳糖、甘露醇、麦芽糖和蔗糖发酵管,结果能发酵乳糖、葡萄糖、麦芽糖和甘露醇,产酸产气,对蔗糖少量产酸,产气少。M.R.试验阳性,V-P试验阴性。三糖铁斜面穿刺后,斜面和底面均变黄。 4、动物实验:将培养24h肉汤培养物,用生理盐水1∶1稀释均匀,按0.4,0.3,0.2,0.1ml,腹腔注小鼠(体重13-15g)各4只,空白对照组4只,每只注射(生理盐水与普通肉汤1∶1稀释)0.4ml,结果24-48h后,除空白对照组4只小鼠无异常外,其余各组相继全部死亡。剖检死鼠,呈典型的大肠杆菌病的病理变化,涂片镜检及分离培养结果同上。 5、药敏试验:采用常规纸片法,本菌对恩诺沙星、诺氟沙星敏感,庆大、链霉素中毒敏感,痢特灵低敏,对青霉素不敏感。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实验室检验,本病确定为大肠杆菌病。 五、治疗 经药敏实验,用恩诺沙星、诺氟沙星及中药治疗,效果非常理想。 1、病兔:用2%恩诺沙星注射液,每公斤体重0.5-1ml,每日2次,肌肉注射,连用3-5天。

大肠杆菌病的常用药物

- - . 禽大肠杆菌病是由埃希氏大肠杆菌的某些致病性菌株引起的多种疾病总称,包括大肠杆菌性败血症、肠炎、脐带炎、肝周炎、心包炎、腹膜炎、全眼球炎、卵黄性腹膜炎、输卵管炎、滑膜炎、关节炎、肉芽肿等,并能导致胚胎和幼雏死亡。由于大肠杆菌血清型复杂,给免疫防治带来一定的困难,药物防治仍是控制禽大肠杆菌病的主要手段。yz.ag365yz.ag365 本文就防治禽大肠杆菌病的常用药物作一简述。- - 考试资料

- - . yz.ag365yz.ag365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yz.ag365yz.ag365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化学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一类抗生素,主要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病作用机理均为抑制细胞壁的合成。yz.ag365yz.ag365 1、青霉素类。防治禽大肠杆菌病的青霉素类抗生素主- - 考试资料

- - . 要为半合成广谱抗生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均耐酸、不耐酶,内服或肌注易吸收。阿莫西林耐酸较氨苄西林强,该药抗菌谱广,杀菌力强,作用迅速,阿莫西林的血清浓度比氨苄西林高1.5-3倍。阿莫西林对大肠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其体外抗菌谱等同于氨苄西林,但体内效果则增强2-3倍。yz.ag365yz.ag365 用法与用量:⑴氨苄西林:内服一次量为每千克体重10毫升或肌注为一次量每千克体重10毫升,1日2-3次。- - 考试资 料

- - . ⑵阿莫西林:内服一次量为每千克体重10-15毫升,1日2次。yz.ag365yz.ag365 2、头孢菌素类。为广谱半合成抗生素,具杀菌力强、抗菌谱广、毒性小、对酸和β-内酰胺酶比青霉素类稳定等优点,第三、四代头孢菌素对大肠杆菌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因较贵而多用于宠物、种畜禽及贵重动物。临床上应用的有头孢噻呋、头孢噻肟、头孢唑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吡肟。yz.ag365yz.ag365 - - 考试资料

大肠杆菌病的预防与治疗

非常容易在防疫密集时刻或强应激时发生属于条件致病性病原,因此在一些时间点上进行控制。1、两周龄以内两周内特别在7日龄和14日龄左右极易发生,应严格控制温度,注意通风换气,添加敏感药物。2日龄前温度维持在35℃以上,以鸡背温度为标准,临床以10%出现张口呼吸为标准,特别在冬天非常关键,适当高温育雏可明显降低一些疾病发生率,3日龄开始递减温度,通风,换气。温度每天递减0.5~1℃,到24℃时,不再递减。通风换气应使用排风扇,以免造成舍内温差过大。适时通风可保证适宜的湿度,可避免因湿度大、空气污浊诱发大肠杆菌病。控制温度同时添加药物预防,可用头孢类药物,如头孢曲松每克加水10~20kg,连用3d。或者和氧氟加替联合应用。2、21~35日龄这一阶段是鸡大肠杆菌病的高发阶段。饲养管理上要求温度控制在24℃左右,进一步加强通风,添加药物预防大肠杆菌病,还应注意添加抗球虫病药物预防球虫。预防大肠杆菌病可采用氨基糖苷和林克霉素类联合应用。如阿米卡星饮水,1g阿米卡星加水20kg,连用3d。加上林可霉素1g兑水10kg。抗球虫药可用地克珠利饮水或用三字球虫粉全天量1次饮水,既可防大肠杆菌病又可防球虫病,此阶段成果亦可维持半个月左右。3、35~55日龄此阶段易发生大肠杆菌性关节炎及大肠杆菌性肠炎,采用左旋氧氟沙星全群饮水,15g5左旋氧氟沙星加水200kg,并配合林克霉素连用3~5d。即可控制大肠杆菌病,也可控制慢性呼吸道病。此外,大杆感染部分来源于不洁的饮水,因此定期对饮水系统进行消毒,带鸡消毒非常关键。国内部分专家不提倡对鸡群进行带鸡消毒,认为可能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或者会对肠粘膜造成损伤,个人认为这个担心并不存在。做为人用饮用自来水都含一定浓度的漂白粉,何况鸡呢?只要浓度控制好即可。常见大杆药物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1、青霉素类。用法与用量:⑴氨苄西林:内服一次量为每千克体重10毫克或肌注为一次量每千克体重10毫克,1日2-3次。⑵阿莫西林:内服一次量为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1日2次。2、头孢菌素类。临床上应用的有头孢噻呋、头孢噻肟、头孢唑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吡肟。该类药物内服吸收并不好不建议进行口服给药。用法与用量:头孢噻呋、曲松、噻污:1日龄肉鸡肌注每千克体重为2.2-5mg. 3、β-内酰胺酶抑制剂。目前兽医临床上使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有克拉维酸和舒巴坦。用法与用量:⑴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2:1):内服一次量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以阿莫西林计),1日2次。⑵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效价比2:1):肌注一次量每千克体重10毫克(以氨苄西林计),1日2次。以上药物临床讲严格属于一日多次用药,长时间投服,但是下面老百姓饮水系统不好保证,因此建议集中饮用,缩短给药时间,以免外界酶系统对本类药物的破坏。二、氨基糖苷类本类药物内服吸收很少,几乎完全从粪便排出,可用作肠道感染用药,肌注给药后吸收迅速,大部分以原形从尿中排出。由于该类药物内服吸收很少,用于大肠杆菌败血症治疗须用肌注给药,不便于禽的群体用药。本类药物兽医临床上常用的有链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大观霉素、安普霉素。用法与用量:⑴硫酸丁胺卡那霉素:肌注一次量每千克体重5-7.5毫克。⑵盐酸大观霉素:混饮每1升水500-1000毫克(效价),连用3-5天。⑶硫酸安普霉素混饮每升水250-500毫克(效价),连用5天。⑷硫酸新霉素:混饮每1升水35-70毫克(效价),连用3-5天。以上药物需要集中给药,不适合全身感染状况。以不中毒为限。在碱性条件下药效比酸性好。三、四环素类用法与用量:盐酸多西环素混饮每升水50-100毫克。该类药物有一定免疫调节作用,不稳定,因此建议集中给药,酸性条件下药效更好。四、氯霉素类氯霉素因抑制骨髓造血机能而禁止使用于所有食品动物。其他药物特点是抗菌谱广、吸收良好、体内分布广泛,无潜在致再生障碍性贫血作用。用法与用量:⑴甲砜霉素。内服一次量每千克体重20-30毫克,1日2次,连用3-5天。 ⑵氟甲砜霉素。内服一次量每千克体重20-30毫克,1日2次,连用3-5天。肌肉注射一次量每千克体重20毫克。五、抗菌中草药中草药的抗菌作用一方面通过中草药

猪大肠杆菌病防治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916721004.html, 猪大肠杆菌病防治措施 作者:畅岭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20年第24期 猪大肠杆菌病是由寄生在肠道当中的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引发的一种细菌性传染性疾病,该种疾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传播速度较快。 一、流行特点 致病性大肠杆菌侵染是该种疾病发生流行的一个主要原因,根据发病日龄的不同,患病猪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存在很大差异性。该种疾病的发生流行不受季节影响,一年四季均可流行,7-30日龄以内的哺乳仔猪高发,特别是30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更高,死亡率更高。随着日龄的升高,发病率和致死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7日龄以上的仔猪感染大肠杆菌病之后,同窝哺乳仔猪的发病率高达90%以上。10~30日龄的仔猪感染大肠杆菌病之后,会严重影响到机体的生长发育。猪大肠杆菌病的发生流行和养殖场的养殖管理有很大联系,养殖条件较差,卫生环境不良,阴暗潮湿或者气候突然发生变化,母猪乳汁不足,卫生消毒不彻底,母猪的乳房携带有大肠杆菌,通过哺乳进入到猪的消化道,从而引发该种疾病发生。 二、临床症状 在临床上不同年龄的猪感染大肠杆菌之后,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存在一定差异。7日龄以内的哺乳仔猪感染大肠杆菌病之后被称为仔猪黄痢,该种类型的疾病发病过程较短,发病速度较快。在发病初期患病仔猪就会出现明显的腹泻症状,粪便呈现水样稀薄状,颜色呈黄白色或灰黄色,在粪便当中夹杂很多小气泡,具有特殊的腥臭气味,随后腹泻症状不断加重,腹泻次数不断增加,有的患病猪不能够自主控制排便。腹泻症状出现之后,患病猪身体逐渐消瘦,饮水欲望增加,采食量逐渐下降,最终因为机体严重衰竭而死。10~30~0的仔猪感染大肠杆菌病之后,被称为仔猪白痢。该种疾病发生之后,患病猪会出现腹泻症状,排除灰白色或者灰黄色的粥样,腹泻物,腹泻物存在明显的腥臭味道,患病猪胃寒怕冷,机体严重脱水,采食量逐渐下降,有时还会出现呕吐症状。除一些年龄较小的猪死亡之外,其他患病猪大多呈现良性发病,一般能够恢复健康。但由于发病时间较长,一些患病猪成为僵猪,停止生长发育。断奶仔猪感染大肠杆菌之后主要呈现水肿症状。最急性发病病例发病过程较短,患病猪在短时间内卧地不起四肢全身感到抽搐现象,口吐白沫,呼吸困难,在短时间内死亡。急性型较为常见,患病猪采食量逐渐下降,体温升高到40度以上,共济失调,在圈舍当中漫无目的的做转圈运动。有的患病猪出现爬行,四肢乱蹬,伴随呕吐症状触诊,皮肤具有波动感,患病猪的眼睑出现明显的水肿现象,头部颈部也会出现严重的炎症水肿。慢性病例较为少见,大多数患病猪表现为眼睛、头部和颈部出现炎性水肿,精神状态逐渐变差,发病初期如果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一般能够恢复健康。

大肠杆菌病

第一节大肠杆菌病 大肠杆菌是正常肠道菌群的组成部分,是非致病菌, 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有病原性,尤其对婴儿和幼畜(禽),常引起严重腹泻和败血症。随着大型集约化养畜 (禽)业的发展,病原性大肠杆菌对畜牧业所造成的损失已日益明显。 病原:大肠杆菌 流行病学 1、病原性大肠杆菌的许多血清型可引起各种家畜和家禽发病。 2、易感动物:幼龄畜禽对本病最易感。猪:自出生至断乳期均可发病,仔猪黄痢常发于生后1周下,以1~3日龄者居多,仔猪白痢多发于生后10~20天,猪水肿病主要见于断乳仔猪。牛:生后10天以内多发。羊:生后6天至6周多发,鸡:常发生于3~6周龄。兔:主要侵害20日龄及断奶前后的仔兔和幼兔。 3、传染源:病畜 (禽)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通过粪便排出病菌,散布于外界,污染水、料以及母畜的乳头和皮肤。 4、传播途径:当仔畜吮乳、舔或饮食时,可经消化道感染。此外,鸡也可经呼吸道感染,或病菌经入孵种蛋裂隙使胚胎发生感染。 5、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犊牛和羔羊多发于冬春舍饲时期。仔猪发生黄痢时,常波及一窝仔猪的90%以上,病死率很高,有的达100%;发生白痢时,一窝仔猪发病数可达30%~80%,发生水肿病时,多呈地方流行性,发病率10~35%,发病者常为生长快的健壮猪。牛、羊发病时呈地方流行性或散发性。 6、发病诱因:仔畜未及时吸吮初乳,饥饿或过饱,饲料不良、配比不当或突然改变,气候剧变,易诱发本病。大型集约化养畜 (禽)场,畜 (禽)群密度过大、通风换气不良、消毒不彻底,是加速本病流行的不容忽视的因素。 (一)仔猪大肠肝菌病

症状与病变 仔猪:因仔猪的生长期和病原菌血清型不同,本病在仔猪的临诊表现也有不同。 1.黄痢型又称仔猪黄痢潜伏期短,生后12小时以内即可发病,长的也仅1~3日,较以更长者少见。一窝仔猪出生时体况正常,经一定时日,突然有1~2头表现全身衰弱,迅速死亡,以后其他仔猪相继发病,排出黄色浆状稀粪,内含凝乳小片,很快消瘦、昏迷而死。 病理变化 脱水严重,皮下常有水肿,肠道膨胀,有多量黄色液状内容物和气体,粘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症变化,以十二指肠最严重,肠系膜淋巴结有弥漫性小点出血,肝、肾有凝固性小坏死灶。 2·白痢型又称仔猪白痢病猪突然发生腹泻,排出乳白色或灰白色的浆状、糊状粪便,具腥臭,性粘腻。腹泻次数不等。 病程2~3天,长的1周左右,能自行康复,死亡的很少。 病理变化 尸体外表苍白、消瘦、肠粘膜有卡他性炎症变化,肠系膜淋巴结轻度肿胀。 3.水肿型又称猪水肿病是小猪的一种肠毒血症,其特征为胃壁和其他某些部位发生水肿。发病率虽不很高,但病死率很高,给小猪的培育造成损失。与饲料及饲养方法改变、气候变化等有关。初生时患过黄痢的仔猪一般不发生本病。 猪突然发病,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口流白沫,病猪静卧,肌肉震颤,不时抽搐,四肢划动作游泳状,发呻吟声或作嘶哑的叫鸣。步态摇摆不稳,盲目前进或作圆圈运动。水肿是本病的特殊症状,常见于脸部、眼睑、结膜、齿龈,有时波及颈部和腹部的皮下。有些病猪没有水肿的变化。病程短的仅数小时,一般为1~2天,也有长达7天以上的。病死率约90%。

大肠杆菌的发病原因

大肠杆菌的发病原因 鸡大肠杆菌病是由某些致病性血清型大肠埃希氏杆菌引起的鸡的不同类型疾病的总称。发病原因有以下几点: 1、抗菌药物正的不确使用 用户往往把使用药物当作控制大肠杆菌的主要手段,但药敏试验普及率低用药盲目性大,且在实际生产中有时用药不合理,如随意加大剂量或低剂量长时间使用,投药途径不当,不注意轮换用药造成大肠杆菌产生耐药性,导致药效下降甚至无效,药物控制难度增大。另外药物的滥用造成机体内微生物菌群的失调,也是大肠杆菌病一个常见的诱发因素。 2、免疫抑制性疾病影响 我国家禽免疫抑制性疾病感染非常普遍,免疫抑制性疾病会造成机体整个防御系统体液免疫、细胞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局部免疫受损,导致免疫抑制或低下增加了对大肠杆菌的易感性。 3、种鸡群的净化水平低 导致鸡传染性贫血病毒亚群禽骨髓性白血病病毒、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和呼肠孤病毒免疫抑制性疾病,经种蛋垂直传播给雏鸡。

4、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感染或使用毒力偏强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造成法氏囊的损伤淋巴细胞减少,分化成熟受阻,导致免疫抑制。 5、使用由非SPF鸡胚生产的活疫苗 也可能导致马立克氏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亚群禽骨髓性白血病病毒、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和呼肠孤病毒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感染。 6、我国除三黄鸡以外的肉鸡群。 均不使用马立克疫苗,使我国大多数肉鸡群都存在由强毒马立克病毒感染造成的免疫抑制。 7、血清型众多,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优势血清群 大肠杆菌抗原结构复杂,由菌体抗原、荚膜抗原和鞭毛抗原三部分组成。目前已知抗原有种,而这些抗原可组合成大量抗原性不同的血清型。造成国内不同地区都有其独立的优势血清群,使在同一地区不同养殖场血清型相差也较大甚至在同一鸡场同一鸡群也可以存在多个血清型。 由于不同血清型之间的抗原交叉保护力较弱,所以不可能制备一种能够覆盖所有血清型的超广谱疫苗。而且大肠杆菌的免疫原性不强,因此即使是菌苗质量良好,血清型对应的灭活菌苗在生产中实际应用时,免疫效果也并不十分理想。

兔大肠杆菌病

本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及其毒素引起的一种爆发性、死亡率很高的仔兔和幼兔的肠道传染病,以水样腹泻或胶冻样粪便及严重脱水为特征的传染病,如不及时诊治,会造成大批死亡。今年7月10日河北省威县某饲养场饲养的500余只獭兔发生本病。经邢台市兽医院诊断与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 发病情况 今年7月10日,河北省威县某饲养场饲养的500余只獭兔,其中80只大母兔,20只大公兔,400余只仔兔、幼兔和青年兔,仔兔和幼兔突然发病并出现死亡,每天死亡20只左右,随后青年兔也陆续发病死亡。6天共死亡128只,死亡率为32%,7月16日到邢台市兽医院诊治。通过诊治,3天后控制死亡,5 天后兔群恢复正常。 临床症状 病初未见任何临床症状,突然死亡,随后陆续出现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腹泻,腹部膨胀,粪便细小、成串,外包有透明、胶冻状粘液,随后出现水样腹泻。后期发生水样粪便、污浊、灰褐色、黑色且腥臭,肛门、后肢、腹部和足部的被毛被粘液及水样稀粪沾污,严重时肛门堵塞。病兔四肢发冷、磨牙、流眼,眼眶下陷,迅速消瘦、死亡。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实验室检验,本病确定为大肠杆菌病。 治疗 经药敏实验,用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及中药治疗,效果非常理想。 1.病兔:用恩吉诺(主要成分:恩诺沙星等)注射液,每公斤体重0.5-1ml,每日2次,肌肉注射,连用3天。 2.病兔群与健康群饲料内混喘痢杀(主要成分:环丙沙星等)按说明饲喂,连用5天。 3.应用一些收敛止泻的中草药治疗:方剂为郁金45g、银花45g、连翘45g、大黄50g、栀子20g、诃子 35g、白芍20g、黄芩20g、黄柏20g,水煎服(此方剂供本场500只左右的兔一天服用)连用3天。采取以上治疗措施后3天控制死亡,5天兔群恢复正常。 分析与讨论 1.大肠杆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又经常存在于兔的肠道内,在正常情况下不引起发病。当饲养管理不良,气候环境突变或其他疾病等协同作用时,导致肠道菌系紊乱,仔兔、幼兔抗病力降低,即引起发病。病兔体内排出的大肠杆菌,其毒力增强,污染饲料、饮水与环境,又经消化道感染其他健康兔,引起流行,造成大批死亡。所以控制本病的发生必须以预防为主,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通风换气和环境卫生消毒,给予稳定全价平衡饲料,及时发现随时隔离,将会有助于控制和消除本病。

猪大肠杆菌&猪沙门氏菌

猪大肠杆菌&猪沙门氏菌 猪大肠杆菌: 猪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性疾病,主要侵害仔猪和断奶后的小猪,常引起严重腹泻、脑水肿、生长缓慢和死亡。由于病原菌的类型不同以及猪的日龄、个体差异、发病率和症状不同该病主要分为三种:即仔猪黄痢、白痢和猪水肿病。 1仔猪黄痢 1.1流行病学 该病常发生于一周龄以内仔猪,以1-3日龄的仔猪多发。带菌母猪是主要传染源,由粪便排出病原体,仔猪由于吸乳和到处乱舔,经消化道感染。该病的发生无季节性,死亡率可达90%以上。 1.2临床症状 仔猪出生后12小时内突然有1-2头出现衰弱、昏迷症状,并很快死亡。接着有的仔猪排黄色稀粪,很快变成水样,具腥臭味。每小时排粪数次,严重时肛门松弛,排粪失禁,清瘦,脱水,眼球下陷,昏迷死亡。 1.3病理变化 皮肤苍白,肠道黏膜充血、出血,以十二指肠显著。 1.4诊断与防治 ⑴诊断 根据发病以3日龄以内初生仔猪为主,排出黄色水样稀便,明显脱水,消瘦,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可诊断为该病。 ⑵防治 ①科学免疫:临产前用大肠杆菌疫苗注射母猪,15天、30天各免疫1次。仔猪出生后及 早让其吃上初乳,仔猪可通过吸食母乳获得母源抗体得到保护。 ②产房严格消毒,保持干燥、洁净、温暖、通风良好,防止有害气体产生。 ③一旦有病猪出现,应立即全窝给予庆大霉素、痢特灵、黄连素、磺胺脒等药物治疗。 2仔猪白痢 2.1流行病学 常发生于10-30日龄的仔猪,以20日龄以内仔猪多见,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该病的发病与外界环境相关,如气候突变、多雨潮湿、饲料变质或突然变换饲料,以及母乳缺乏或过浓,都可促进该病的发生。 2.2临床症状 仔猪排乳白色或灰白色稀粪,呈糨糊状,具腥臭味。病情加重则表现结膜和皮肤苍白,机体脱水消瘦,最后衰竭而死亡。 2.3病理变化 胃肠内容物呈浆状白色或灰白色,常含有气泡。无其他明显变化。 2.4诊断与防治 ⑴诊断 根据多发生于10-30日龄哺乳仔猪、体温不高、排灰白色粪便、病死率不高等症状做出诊断。 ⑵预防 主要是适度掌握母猪配种季节,避免过热和过冷季节产仔。同时加强母猪和仔猪的饲养管理,搞好猪舍环境卫生工作。 2.5治疗

猪大肠杆菌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班级牧医062班 学号200601013206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猪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姓名石培宇 系部畜牧系 专业畜牧兽医 指导教师吉俊玲职称副教授 日期2009-6-10

猪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石培宇 【摘要】猪大肠杆菌病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肠炎、肠毒症等多种症状。由于猪的生长日龄以及病原菌的血清型的差异,引起的疾病可分为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仔猪水肿病三种。本文从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防治措施,具肠杆菌做分析。目的是为今后在养猪生产中防治该病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大肠杆菌;猪;诊断;预防 前言 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猪大肠杆菌病的发生日益增多,在各地呈上升趋势,以成为猪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并成为仔猪存活的主要原因。给养猪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及早确诊本病采取针对性的有效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对保证养猪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病原 大肠杆菌是由大肠埃希氏菌的某些治病性菌株引起的疾病的总称。本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胞,一般有数根鞭毛,常为无荚膜的、两端钝圆的短猪的侵害较严重,常引起严重的腹泻与败血症,是致初生仔猪和断奶仔猪腹泻的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病原菌杆菌。对仔。按发病日龄和临床特征分为仔猪黄痢、仔猪白痢、仔猪水肿病。本菌对外界因素抵抗力不强,60℃15min即可死亡,一般消毒药均易将其杀死。 2、流行病学特点 2.1仔猪黄痢 仔猪黄痢无明显季节性,主要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仔猪,以1~3日龄多见,随日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7日龄以上很少发生。同窝仔猪发病率常在90%以上,病死率几乎100%。头胎母猪所产仔猪发病最为严重,随着胎次的增加,仔猪发病逐渐减轻。这是由于母猪长期感染大肠杆菌而逐渐产生了对该菌的免疫力。在新建的猪场,本病的危害严重,之后发病逐渐减轻也就是这个原因。新生24h内仔猪最易感染发病。一般在生后3天左右发病,最迟不超过7天。在梅雨季节也有生后12h发病的。头胎母猪产的仔猪最易发生本病,随着日龄的增长,发病率和致死率逐渐减少。传染源主要是带菌母猪,

禽大肠杆菌病的病变特点

禽大肠杆菌病的病变特点 禽大肠杆菌病的病变特点 因大肠杆菌侵害的部位不同,病理变化也不同。 败血症型:此型鸭最多见,表现为突然死亡,皮肤、肌肉淤血,血液凝固不良,呈紫黑色;肝脏肿大,呈紫红色或铜绿色,肝脏表面散在白色的小坏死灶;肠黏膜弥漫性充血、出血,整个肠管呈紫色;心脏体积增大,心肌变薄,心包腔充满大量淡黄色液体;肾脏体积肿大,呈紫红色;肺脏出血、水肿。 肝周炎型:肝脏肿大,肝脏表面有一层黄白色纤维蛋白附着,肝脏变形,质地变硬,表面有许多大小不一的坏死点,严重者肝脏渗出的纤维蛋白与胸壁、心脏、胃肠道粘连;脾脏肿大,呈紫红色。 气囊炎型:多侵害胸气囊,也能侵害腹气囊。表现为气囊浑浊,气囊壁增厚,气囊内有粘稠的黄色干酪样分泌物。早期的显微变化为水肿及异嗜细胞浸润,在干酪样渗出物中有多量成纤维细胞增生和大量的死亡异嗜细胞集聚。 纤维素性心包炎型:表现为心包膜浑浊,增厚,心包腔中有脓分泌物,心包膜及心外膜上有纤维蛋白附着,呈白色,严重者心包膜与心外膜粘连。镜检时,心外膜内有多量异染性细胞浸润,邻近心外膜的心肌间有多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集聚,心肌纤维变性。 肉芽肿型:侵害雏鸡和成年鸡,以心脏、肠系膜、胰脏、肝脏和肠管多发。眼观,在这些器官可发现栗粒大的肉芽肿结节,肠系膜除散发肉芽肿结节外,还常因淋巴细胞与粒性细胞增生、浸润而呈油脂状肥厚,结节的切面呈黄白色,略现放射状,环状波纹或多层性。镜检结节中心部为含有大量核碎屑的坏死灶。由于病变呈波浪式进展,故聚集的核碎屑物呈轮层状;坏死灶周围环绕上皮样细胞带,结节的外围可见厚壁不等的普通肉芽组织,其中尚有异染性细胞浸润。 关节炎型:此型多见于幼、中雏鹅及肉仔鸡,感染后慢性经过的多见于趾关节肿大,关节腔中有纤维蛋白渗出或有浑浊的关节液,滑膜肿胀,增厚。 输卵管炎型:产蛋鸡常发生慢性输卵管炎,其特征是输卵管高度扩张,内积异形蛋样渗出物,表面不光滑,切面呈轮层状,输卵管黏膜充血、增厚。镜检上皮下有异然性细胞集聚,干酪样团块中含有许多坏死的异染性细胞和细菌。 卵黄性腹膜炎型:此型成年母鸡和鹅多见。由于卵巢、卵泡和输卵管感染发炎,进一步发展成为广泛的卵黄性腹膜炎,故大多数病禽往往突然死亡。剖开腹腔,见腹腔中充满淡黄色腥臭的液体和破损的卵黄,腹腔脏器的表面覆盖一层淡黄色、凝固的纤维素性渗出物,肠系膜发炎,肠浆膜散在针头大的点状出血。卵巢中的卵泡变形,呈灰色、褐色或酱色等不正常色泽,有的卵泡皱缩,滞留在腹腔中的卵泡,如果时间较长即凝固呈硬块,切面呈层状;破裂的卵黄则凝结呈大小不等的碎片,输卵管黏膜发炎,有针头状出血点和淡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沉着,管腔中也有黄白色的纤维素性凝片。污染其他细菌,禽肺炎病毒(火鸡鼻气管炎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通风条件不好及禽舍内氨含量较高等因素往往是造成本病发生的最常见的诱因。 TAG:气囊炎,输卵管炎,肝周炎,心包炎,禽大肠杆菌病,卵黄性腹膜炎

禽大肠杆菌病的病原特征及防治措施

文献综述题目:禽大肠杆菌病的病原特征及防治措施

禽大肠杆菌病的病原特征及防治措施 摘要:禽大肠杆菌病是家禽最常见的细菌病之一,给养禽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禽大肠杆菌病(Avian Colibacillosis)是指部分或全部由禽病源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ichia coli,APEC)所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性感染的疾病。包括大肠杆菌性败血症、大肠杆菌肉芽肿(Hjarre 氏病)、气囊病(慢性呼吸道病,CRD)、禽蜂窝织炎、肿头综台症、腹膜炎、输卵管炎、滑膜炎、全眼球炎、脐炎及卵黄囊感染。大肠杆菌的血清型复杂,仅国内报道的就有80余种之多,对大肠杆菌所引起的疾病并无理想的疫苗来预防,多采用有效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抗菌药在控制大肠杆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导致大肠杆菌耐药株的不断增多,耐药机制的不断变迁,特别是大肠杆菌多重交叉耐药株的大量出现,使人医临床和兽医临床对大肠杆菌病的治疗变得十分困难,有时甚至找不到可治之药。大肠杆菌的耐药问题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养殉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禽大肠杆菌;血清型;抗菌药;耐药株 1 大肠杆菌介绍 1.1大肠杆菌起源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 i)由德国细菌学家(Theodor Escherich)于1885年发现,可在当初认为E.coli是人和多种动物的肠道内的常驻菌,且分布非常广泛。直到20泄纪中叶,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具有很强的致病性,尤其引起幼儿和幼畜、禽的严重腹泻和败血症。大肠杆菌病(Colibacillosis)是指由致病性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ic E.coli,EPEC)引起多种动物发生不同疾病或病型的统称,包括局部性或全身性大肠杆菌感染、大肠杆菌腹泻、败血症和毒血症等[1-2]。由于肠杆菌病其抗原性复杂,血清型多样,引起动物发生大肠杆菌病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多发生于幼龄动物,给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3]。 1.2大肠杆菌形态结构 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生物学分类属于细菌域(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γ一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肠杆菌(EntembactcmIes)、肠杆菌科(Enterobactenaceae)、埃希氏菌属(Escherichla)、大肠杆菌种(E .coli)。大肠杆菌为革兰阴性短杆菌,长约2-3微米,宽约0.6微米,有时似球形,无芽胞,有鞭毛,周身

猪大肠杆菌病

猪大肠杆菌病 猪大肠杆病在我国较多的猪场都有发生,发生最多的有三种,即生后3-5天以内发后的仔猪黄痢;2-3周龄发生的仔猪白痢;断乳前后(1-2月龄)发生的水肿病。 (1)仔猪黄痢 仔猪黄痢又叫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是由一定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引起的初生仔猪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本病在我国较多的地区和猪场都有发生,是危害仔猪的重要传染病之一。 流行特点主要在生后数小时至5日龄以内仔猪发病,以1-3日龄最为多见。在产仔季节常常可使很多窝仔猪发病,同窝仔猪发病最高可达100%;以第一胎母猪所产仔猪发病率最高,死亡率也高,有进可使全窝仔猪死亡。 临诊症状仔猪出生时尚还健康,快者数小进后突然发病和死亡。病猪主要症状是拉黄痢,粪大多呈黄色水样,内含凝乳小片,顺肛门流下,其周围多不留粪迹,易被忽视。下痢重时,小母猪阴户尖端可出现红色,后肢被粪液沾污;病仔猪精神沉郁,不吃奶,脱水、昏迷而死。急者不见下痢,身体软弱,倒地昏迷死亡。 剖检变化主要病变是胃肠他性炎症。表现肠壁变薄、松弛、充气,肠黏膜肿胀、充血或出血。胃黏膜红肿;肠膜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心、肝、肾有变性,重者有出血点。有的病猪无明显变化。 防治方法 预防:搞好环境卫生及消毒工作;做好产房及母猪的清洁卫生与消毒工作。常发地区可以用大肠杆菌三价苗或者双价基因工程苗给开产前一个月的怀孕母猪注射。 治疗:开始发病时全群给药。常用药物有:新霉素、金霉素、磺胺甲基嘧啶、诺氟沙星等。 仔猪白痢 仔猪白痢又称迟发性大肠杆菌病。主要感染10-30日龄的仔猪。在我国很多猪场有发生。 流行特点多发生在2-3周龄的仔猪。一窝仔猪中往往陆续发生或同时发生。本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严冬、炎热或气候变换季节发病比率有所增加。环境恶劣、管理不良的猪群发病率高。饲料品质差、配合不当以及换料和维生素缺乏等会加重病情。有发病史的猪群往往会出现连续不同胎次都发病。 临诊症状体温不高,排除白色、黄白色或灰白色粥状稀粪。 剖检变化胃肠道卡他性炎症,胃内常有多量凝乳块。 防治方法 预防: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做好仔猪的保育工作;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在多发的猪群做好预防性投药。如果有发病史的猪群,彻底消毒是预防中最重要的措施。 治疗:及早治疗,全群消毒是治疗的基本原则。治疗的方法比较多。投药的基本原则是:抗菌消炎、收敛止泻、防止脱水、恢复体能为主。一般使用诺氟沙星、中药白头翁散、呋喃唑酮等作为抗菌的主选药;采用活性炭、普鲁苯锌作为收敛药;采用人工补液盐或者重症腹腔注射补液的方式防止脱水。现在也有采用生物治疗方法如投喂活菌制剂或者益生元(如寡聚糖),同时补充消化酶等。 仔猪水肿病 仔猪水肿病是有溶血性大肠杆菌大量繁殖产生的毒素引发的一种急性致死性疾病。 流行特点主要发生于断奶前后的仔猪。发病突然,病程短,死亡快,死亡率高。通常营养

大肠杆菌病的病因

大肠杆菌病的病因 鸡大肠杆菌病是由某些致病性血清型大肠埃希氏杆菌引起的鸡的不同类型疾病的总称。发病原因有以下几点: 1、抗菌药物正的不确使用 用户往往把使用药物当作控制大肠杆菌的主要手段,但药敏试验普及率低用药盲目性大,且在实际生产中有时用药不合理,如随意加大剂量或低剂量长时间使用,投药途径不当,不注意轮换用药造成大肠杆菌产生耐药性,导致药效下降甚至无效,药物控制难度增大。另外药物的滥用造成机体内微生物菌群的失调,也是大肠杆菌病一个常见的诱发因素。 2、免疫抑制性疾病影响 我国家禽免疫抑制性疾病感染非常普遍,免疫抑制性疾病会造成机体整个防御系统体液免疫、细胞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局部免疫受损,导致免疫抑制或低下增加了对大肠杆菌的易感性。 3、种鸡群的净化水平低 导致鸡传染性贫血病毒亚群禽骨髓性白血病病毒、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和呼肠孤病毒免疫抑制性疾病,经种蛋垂直传播给雏鸡。

4、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感染或使用毒力偏强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造成法氏囊的损伤淋巴细胞减少,分化成熟受阻,导致免疫抑制。 5、使用由非SPF鸡胚生产的活疫苗 也可能导致马立克氏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亚群禽骨髓性白血病病毒、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和呼肠孤病毒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感染。 6、我国除三黄鸡以外的肉鸡群。 均不使用马立克疫苗,使我国大多数肉鸡群都存在由强毒马立克病毒感染造成的免疫抑制。 7、血清型众多,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优势血清群 大肠杆菌抗原结构复杂,由菌体抗原、荚膜抗原和鞭毛抗原三部分组成。目前已知抗原有种,而这些抗原可组合成大量抗原性不同的血清型。造成国内不同地区都有其独立的优势血清群,使在同一地区不同养殖场血清型相差也较大甚至在同一鸡场同一鸡群也可以存在多个血清型。 由于不同血清型之间的抗原交叉保护力较弱,所以不可能制备一种能够覆盖所有血清型的超广谱疫苗。而且大肠杆菌的免疫原性不强,因此即使是菌苗质量良好,血清型对应的灭活菌苗在生产中实际应用时,免疫效果也并不十分理想。

大肠杆菌的诊断与防治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姓名徐绍东 学号 10530337 专业畜牧兽医 班级 10级五年制畜牧兽医三班 所在系动物科技系 指导教师王恩玲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教务与科研处制 2015年月日

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徐绍东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山东潍坊261061) 摘要鸡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多发病。大肠杆菌是一种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当机体抵抗力下降,特别是应激情况下,细菌的致病性即可表现出来,使感染的鸡发病,本病常和某些传染病的并发病或继发病。 关键词鸡大肠杆菌病;大肠杆菌;防治 鸡的大肠杆菌病是近年来养鸡业发病率最高、危害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它是由大肠杆菌中的某些致病菌株引起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各个品种和各年龄的鸡均可发生。鸡舍饲养密度大、通风不良、卫生不好、氨味大,饲料质量不佳或人工授精操作不当时均易诱发。一旦发病不好控制,病鸡无特异症状,多见腹泻、腹膜炎、羽毛松乱、两翅下垂、食欲下降、脐炎时见腹下垂。 1 大肠杆菌病的类型 1.1 胚死亡或育雏早期死亡于脐炎 由于鸡蛋被粪便污染或产蛋母鸡患大肠杆菌致使卵被感染,感染大肠杆菌的蛋孵化时出现死胚、出壳时死亡或出壳后陆续死亡。剖检见卵黄囊不吸收,囊充血、出血,内容物黄绿色、粘稠或稀薄水样,严重者卵黄内有脓、血样渗出物,脐孔开张红肿。 1.2 呼吸道感染 常见于5-12周龄的鸡(尤其是6-9周龄),单发或伴发于传支、支原体病(其中以支原体病最普遍)。主要见气囊炎(特别是胸气囊和腹气囊),囊腔内常含有白色干酪性渗出物,个别出现肺水肿,肺绿色、液化。 1.3 腹膜炎 腹腔及腹腔器表面附有大量黄白色渗出物,导致各器官组织粘连。有的表现为卵性腹膜炎,有恶臭气味。 1.4 肝周炎、心包炎 在肝表面和心外膜上覆盖一层黄白色的纤维素膜,肝褐色,脾脏肿大多发于肉鸡。 1.5 眼球炎 此型不常见(为大肠杆菌败血症恢复期的一种症状,多侵犯一只眼,表现为眼前房

大肠杆菌引起相关的疾病

大肠杆菌引起的相关疾病 大肠杆菌感染可引起的相关疾病, 造成养鸡业重大经济损失。 一气囊炎:是大肠杆菌引起的多种感染中最广泛的而且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疾病,主要影响肉仔鸡中后期的生长发育。其病变易在剖检中被检查出。虽然有时发生不明显的气囊炎,但这些鸡总是有呼吸道疾病的病史,。此外包括免疫抑制、败血支原体的垂直传播、环境应激和易感鸡感染的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低毒力的禽流感都可发生。 由于呼吸道的特殊解剖结构,在呼吸的吸气阶段使得腹气囊暴露,因而腹气囊比胸气囊更常受到感染。 气囊在正常时是透明的组织,急性气囊感染以气囊上有泡沫样渗出物和轻微增厚为特征。随着病情的发展,发生融合,气囊上出现干酪样渗出物。 预防气囊炎需要改善环境条件、适当的通风、温度、湿度、灰尘和氨气的浓度。预防免疫抑制性疾病, 适宜的免疫和强化生物安全措施将降低感染IBD、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危险。饲养无败血支原体(阴性)的雏鸡或保持种鸡群的无支原体感染对降低大肠杆菌气囊炎的发病率极其重要。 气囊炎因为其病变早在确诊前已经发生了, 治疗通常无效,。但使用抗生素可降低鸡群气囊炎并发病的发病率。 抗生素的选择应依据抗菌谱,并监测鸡群的临床反应。抗生素治疗应该严格遵守法律规定,以避免药物残留。 二全身性大肠杆菌病 多发生于肉鸡,也可发生于种鸡群和蛋鸡群。如果饮水和垫料中存在高致病力的大肠埃希氏菌株,可以加重感染。 免疫抑制是大肠杆菌不断爆发的最主要诱因。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与大肠杆菌感染有关的最重要的疾病,新城疫和鸡传染性贫血在抑制免疫应答方面有协同作用。都可加重感染。 在环境应激和免疫抑制的共同作用下,该型疾病在2周内鸡群的死亡率可以达到20%。肉鸡生长周期的第三周后死亡率上升为特征。感染鸡通常急性死亡,并表现为沉郁、倦怠和羽毛粗乱。 在剖检时可见多发性浆膜炎,以心包炎、肝周炎和腹膜炎为特征。病鸡肝、脾肿大,而在大部分鸡可见明显的血管充血。呼吸道病变包括轻微到严重的气管炎和肺脏充血,特别是当该病伴发了主要的呼吸道疾病包括速发性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时,在鸡群发生全身性败血症。感染的死亡鸡通常表现为法氏囊的进行性萎缩。这与临床上健康的鸡正好相反,法氏囊随日龄的增长而变化,并没有大肠杆菌感染的气囊炎变化。 如果不断爆发大肠杆菌的感染,就应该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微生物学检验, 包括药敏试验和大肠杆菌分离和鉴定有助于选择药物。个别鸡可以用抗生素治疗,以控制大肠杆菌病,同时加强管理和生物安全并且实施切实的针对免疫抑制性疾病和主要呼吸道疾病的免疫。饮水中足够的含氯消毒剂是极为重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