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
室上性心动过速诊断及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

室上性心动过速诊断及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是临床上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
根据发作时心电图RR间期的特点,室上速可分为规则心动过速(包括窄QRS波心动过速和宽QRS波心动过速)和不规则心动过速。
如何进行窄QRS波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和管理?《室上性心动过速诊断及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给出解答。
什么是窄QRS 波心动过速?窄QRS 波心动过速是指频率超过100 次/ min,QRS时限≤120 ms的心动过速。
发生窄QRS 波心动过速时,心室激动仍是通过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下传的,即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在希氏束或之上。
由于高位室间隔起源的室性心动过速也可表现为希氏束部位的激动最早,故也可以产生相对较窄的QRS 波(时限110-140 ms)的心动过速。
如何进行窄QRS波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1.心电图在缺乏心动过速发作心电图证据的情况下,窦律下的12导联心电图也可为室上速的诊断提供线索,应仔细阅读,不放过任何异常。
相比之下,在心动过速时记录到的心电图虽然有时并不能作出特异性诊断,但在室上速的鉴别诊断方面非常有用,应尽可能鼓励患者在心悸发作时记录心电图。
(1)心动过速的发作和终止在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室上速发作时,常可见到房性早搏之后PR间期的突然延长。
虽然房性早搏也可能诱发房速,但常不伴有显著的PR间期延长。
自发性、局灶性房速具有发作后频率逐渐加速(温醒现象),以及终止前频率逐渐减速(冷却现象)特征。
房速可表现为反复发作,中间还可能会夹杂短阵的窦律。
房性早搏或室性早搏亦可触发AVRT。
室性早搏是不典型AVNRT常见的触发因素,但很少会触发典型AVNRT,更难触发房速。
(2)心动过速周长的规律性不规则的窄QRS波心动过速常见于房颤、局灶房速、房扑伴不同比例下传心室、多源性房速。
有时可以找出不规则的模式,例如房扑以文氏周期下传。
当房扑以固定房室传导比例下传时可以表现为规则的心动过速。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及基层版解读精选全文

▪ 药物相关性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心电图特征,必要 时可完善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检查,以排除 结构性心脏病所致的室性心律失常。
定义与分类
1、NSVT:指连续3个及3个以上的室性心律,频率>100次/min,持续时 间<30 s,能够自行终止,且不会引起明显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2、SMVT:指单形性室速持续时间≥30s,或持续时间虽<30 s但室速发 作时伴随血流动力学障碍需早期进行干预; 3、PMVT:指QRS波形态可清楚识别但连续发生变化、频率>100 次 /min,持续时间≥30 s,或虽然<30 s但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须立即终止 的室性心律失常。
▪ 不同于2020版专家共识, 基层版将PMVT与室颤分 开阐述。
▪ PMVT诊断主要依据临床 表现和心电图特征,心电 图特征表现为QRS波形态 不一、无明显等电位线和 (或)电轴多变。
室性心动过速
▪ 治疗原则 ①治疗基础心脏病, 纠正诱因; ②ICD是不可逆性原因所致PMVT患者的主要治疗措施,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再发 PMVT且暂不适合植入ICD的患者,可考虑穿戴式ICD治疗; ③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④由室早触发的PMVT患者,可考虑导管消融治疗。基层医疗机构应对此类患者的室 早进行密切心电监测,以利于触发灶的成功消融; ⑤自主神经系统干预。无条件开展上述非药物治疗的患者,均可考虑转诊至上级医院 进一步治疗。有或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可能发生PMVT的原因与治疗措施见表6。
特殊情况下的室性心律失常
▪ 治疗原则 ①立即停用相关药物; ②若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应立即行非同步直流电复律; ③血流动力学稳定的TdP 患者可在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的前提下尝试静脉应用镁剂, 临时超速起搏或给予异丙肾上腺素等进行心率调控、应用Ⅰb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补钾治疗等; ④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单形性室速,若室速发作时可经心室临时起搏电极行程控刺 激,若为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导致的室速可试用胺碘酮治疗,若为洋地黄中毒 所致的室性心律失常应选用苯妥英钠或利多卡因治疗。
2023版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提高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水平
通过解读新版共识,加强临床医生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抗心 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水平和效果,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
心房扑动
首选直流电复律,药物首选胺碘酮。
室性期前收缩
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无需药物治疗, 有症状者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非二 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等。
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原则
根据患者心律失常类型、症状及合并疾病 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简便易行的原则 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
生活建议
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保持情绪 稳定,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的睡眠时 间。同时,应定期监测心电图和血压 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06
临床实践指南与推荐意见总结
心律失常类型与首选药物推荐
室上性心动过速
首选腺苷,无效时改用静脉注射维拉帕 米或地尔硫䓬。
心房颤动
节律控制首选胺碘酮、多非利特、决 奈达隆等,心室率控制首选β受体阻
临床应用范围
心房颤动/心房扑动
对于阵发性或持续性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患者,抗心律失常药物可用 于控制心室率、预防复发及维持窦性心律。
室性心动过速
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抗心律失常药物可用于终 止发作及预防复发。
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风暴
对于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风暴患者,抗心律失常药物可用于控制 心室率、预防复发及降低死亡率。
奎尼丁、普鲁卡因胺、丙 吡胺等。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治疗室性心律失 常,如室性早搏、室性心
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解读

家庭医学2016.10(下)室性心动过速是起源于希氏束分叉处以下的35个以上宽大畸形QRS 波组成的心动过速。
其中加速性心室自主律(有时以心室率>100次/分为界)一般认为是良性的,多数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可以不予治疗。
但心室率≤100次/分的非持续或持续的(>30秒或需急救措施的)室性心动过速会造成严重后果,需要认真对待。
在对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 )的定义上,2014年欧洲心律学会/美国心律学会/亚太心律学会(EHRA/HRS/APHRS )“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仍与2006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欧洲心脏病学会(ACC/AHA/ESC )“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以下简称“2006版指南”)保持一致:将频率大于100次/分、持续时间小于30秒的连续3个或3个以上心室搏动称为NSVT 。
从整个篇幅来看,2006版指南并未对NSVT 进行重点论述。
认识到NSVT 的临床普遍性,共识用较大篇幅对NSVT 出现时患者的猝死风险、评估方法和治疗建议进行了详述,并以图表的形式呈现,体现了该共识的实用性。
对NSVT 患者,共识列出常用的标准评估项目和进一步评估项目,并给出每种检查适用的目标人群(表)。
标准评估项目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12导联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和实验室检查。
如果这些检查不足以明确病因,可进一步行运动试验、冠脉造影、心脏MRI 、基因检测和电生理检查。
上述检查评估的目的是判断NSVT 患者是否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因为NSVT 的预后与基础心脏病相关,治疗原则也是治疗基础疾病较治疗心律失常更重要。
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评估表对NSVT 患者的评估阴文/唐闽主任医师北京阜外医院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解读12. All Rights Reserved.家庭医学2016.10(下)Family Medicine 鉴于NSVT 的预后与基础心脏病密切相关,共识将NSVT 分为心脏结构正常合并NSVT 和心脏结构异常合并NSVT 。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基层版)解读PPT课件

特殊人群的室性心律失常 管理
针对老年人、孕妇、儿童等特 殊人群的室性心律失常管理进 行专门阐述,提供个性化的治 疗和管理建议。
02
室性心律失常概述
定义和分类
定义
室性心律失常是指起源于心室的心律 紊乱,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等。
分类
根据发生机制和心电图表现,室性心 律失常可分为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尖端扭转型室 性心动过速等类型。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 基层版)解读
汇报人:xxx
2023-12-19
CONTENTS
• 引言 • 室性心律失常概述 • 基层医疗机构在室性心律失常
管理中的角色 •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 • 特殊人群的室性心律失常管理 • 室性心律失常的并发症及预防
策略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提高室性心律失常的诊疗水平
妊娠期女性
要点一
妊娠期女性室性心律失常特点
妊娠期女性由于生理变化,如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 等,容易出现室性心律失常。此外,妊娠合并心脏病、高 血压等疾病也可能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要点二
治疗策略
针对妊娠期女性的室性心律失常,治疗策略应以保障母婴 安全为前提。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患者,可采取观察 或药物治疗;对于症状严重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 虑射频消融等手术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 的病情变化及胎儿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加强 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猝死的风险评估及干预措施
风险评估
根据患者的病史、家族史、心电图等检查结果,综合 评估猝死的风险。
干预措施
对于高危患者,应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如植入ICD、 进行射频消融术等,以降低猝死风险。
2020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

定义
1 室早
• 1.1 定义和流行病学特征
• 室早是指希氏束及其分支以下心室肌的异位兴奋灶提前除极而产生的心室期前收缩。在普通人群中, 其发病率为1%~4%。通过普通心电图筛查发现室早患病率约为1%,而通 过 24h 或 48h 动态心电图检测则高达 40% ~75%。室早的发病率随 年 龄 增 长 而 增 加,在<11岁 的 儿 童中,其发病率<1%;而在>75岁的 人 群 中,其 发 病 率 可 高达69%。
• 1.7 室早的诊治流程图、专家建议和推荐
2 非持续性室速(NSVT)
• 2.1 定义和流行病学特征
• NSVT是指 连 续 3个 及 3个 以 上 的 室 性 心 律、频 率 >100次/分、持续时间<30s、 且血流动力学稳定、能够自行终止。典型的 NSVT一 般 由 3~10个室性心律组成,心 室 率多 在100~200次/分。
• 急性心肌缺血和LQTS有关的 NSVT,常常表现为多形性。在有明确的持续性室速病史的患者 记录到 NSVT 时,其形态可能与持续性室速相同。大 多 数 无 QT 间 期 延 长 的多形性室速存 在冠状动脉病变。左室功能异常患者中,频发而复杂的室性异位心律更为常见(包括 NSVT)。
• 增强磁共振成像(MRI)能提供额外的诊断和预后信息。尽管没有大样本研究证实哪些患者应行 MRI检查,但 MRI可指导管理多种合并室早的结构性心脏病,包括扩张性心肌 病(DCM)、肥 厚 型 心 肌 病(HCM)、心 脏结节病、淀粉样变和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等。对于这些患 者,延 迟 钆 增 强 MRI发 现 室壁 运动障碍或心肌瘢痕有助于判断预后。
• 在心脏瓣膜病患者中,NSVT 发 生 率 也 较 高,尤 其 是 主动脉瓣 狭 窄,明 显 二 尖 瓣 返 流 的 患 者 NSVT 发 生 率 可 达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

心房颤动的分类
首次诊断AF发作(初发房颤)
阵发AF(通常小于48h) 持续性AF(大于7天) 长程持续性AF(大于1年)
永久性AF
按其发作特点和对治疗的反应分类
分类
初发性(Primary):初次发作 阵发性(Paroxysmal):持续一般小于48h,亦有持续到7天或以上者,能
二、室上性心动过速
分为广义与狭义室上速。 特指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和旁路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VRT) 阵发性室上速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中青年,突发突止 一般有反复发作史,发作时多为规则的窄QRS心动过速,R-R间期绝对均
齐。 首次发作一般在青少年或中年,极少老年开始发病 注意与房速和窦性心动过速的鉴别
心律失常与血液动力学
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可以是心律失常造成,也可以是在有 基础疾病的情况下发生心律失常所致
1.急性心肌梗死时发生多形室性心动过速 2.在稳定的慢性心功能不全的基础上出现恶性心律失常 3.原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如原发性室颤,先天性长QT综合征,
短联律间期室速,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等。
心律失常产生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原因
急性心律失常识别流程
二、基础疾病和诱因的治疗
既往有无心脏病? 既往有无类似发作? 本次发作的情况和时间 目前用药情况?
采集病史
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
基础疾病
1. 器质性心脏病 2. 心肌缺血 3. 心力衰竭
常见诱因
1. 电解质紊乱 2. 血气和酸碱平
衡紊乱 3. 药物因素 4. 内分泌疾病
心律失常诊断
自动转回窦性心律 持续性(Persistent):不能自动转回窦律,但经过药物或其他方法治疗后可
CGP专家共识双心门诊建设规范中国专家共识2024(附图表)

CGP专家共识|双心门诊建设规范中国专家共识2024(附图表)双心医学(pycho-cardiology)又称为心理-心脏病学或精神-心脏病学,是一门由心脏病学和心理学交叉并综合形成的学科。
双心医学立足于心血管疾病的学科体系,强调在关注心血管疾病改善的同时,关注精神心理状态对躯体的影响,以达到最佳的患者预后、治疗效果和疾病转归。
为完善并提高我国双心医学诊治能力,加强早期识别、早期筛查、规范诊治、合理用药和及时转诊管理,提高双心障碍和双心疾病医疗服务能力。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双心学组组织专家查阅文献、开展研讨,基于《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和《双心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结合分级诊疗的卫生政策,制定了《双心门诊建设规范中国专家共识》,以推动各级医疗机构开设双心门诊,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开展双心门诊医疗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工作,不断健全我国双心医疗服务体系,为双心障碍和双心疾病患者及高危人群提供适宜的门诊诊疗服务,提高双心障碍和双心疾病的识别率和治疗率,降低误诊、误治率,从而改善双心障碍和双心疾病患者的预后,并有效降低患者家庭和国家医疗负担。
1.建设双心门诊的意义大量心血管内科就诊的患者存在精神心理问题。
现有数据显示,心血管内科就诊的患者中31.18%存在抑郁状态,30.46%存在焦虑状态,其中轻中度抑郁状态和轻中度焦虑状态分别占比30.30%和27.62%。
轻中度焦虑状态、轻中度抑郁状态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精神疾病,由于其临床症状以心血管症状为主要表现,因此心血管内科医生需担负起鉴别诊断、对症治疗和发起联络会诊的首诊责任。
双心门诊为有焦虑、抑郁状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或表现为心血管疾病症状的焦虑、抑郁状态患者提供规范诊治的场所,以提高诊治效率。
2.双心门诊设置2.1双心门诊组织架构双心门诊原则上由双心专业医师、心理治疗师(咨询师)和护师组成,有条件的可以增加精神心理专科医师及康复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83 ·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
·指南·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中图分类号 R54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659(2016)04-0283-43 DOI:10.13333/ki.cjcpe.2016.04.001 网络出版时间: 2016-08-16 15:17:00 网络出版地址: /kcms/detail/42.1421.R.20160816.1517.001.html
室性心律失常的分类: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类 与 心 电 图 分 类 见 表 1 。 [1-2,4]
1 室早
室早,亦称室性期 前 收 缩,是 指 His束 及 分 支 以 下 心 室 肌的异位兴奋灶提前除极而产生的心室期前收缩,是 临 床 上 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正常健康人群和各种心脏病患者均可 发 生 ,临 床 症 状 变 异 性 大 ,一 般 预 后 良 好 。 1.1 流行病学
通讯作 者:曹 克 将,E-mail:kjcao@;黄 从 新:E-mail: huangcongxin@;张 澍 :E-mail:zsfuwai@
家共识》(简称《共 识》)编 写 委 员 会,在 参 照 上 述 室 性 心 律 失 常指南与专家共识以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中国 室 性 心 律失常的实际情 况 和 防 治 现 状,撰 写 了 《共 识 》。 期 望 该 《共 识》中所提出的指导建议有助于中国室性心律失常患 者 的 诊 断、危险分层与治疗,有 助 于 促 进 中 国 室 性 心 律 失 常 的 防 治 更趋规范化。
无论是否合 并 结 构 性 心 脏 病,室 早 均 非 常 常 见 。 [7-8] 在 普通人群中,其发病率 约 为 1% ~4%[9]。一 项 针 对 普 通 人 群 的调查发现,通 过 普 通 12 导 联 心 电 图 检 出 的 室 早 患 病 率 为 1%,而通过24h或48h动态心电图 检 测 则 高 达 40% ~75% 。 [10] 室早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增加,在<11岁 的儿童 中,其发 病 率 <1%,而 在 >75 岁 的 人 群 中,其 发 病 率 高 达 69% 。 [11-12] 室早发生有昼夜节律变 化,大 部 分 人 在 日 间 交 感 神 经 兴 奋 性 较 高 的 时 间 增 多 ,亦 有 部 分 人 群 在 夜 间 多 发 。 1.2 病因和机制
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简称室早)、非持续 性 与 持 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心室扑动(简称室扑)与 心 室 颤动(简称室颤)。结 构 性 心 脏 病 和 离 子 通 道 病 是 室 性 心 律 失常的常见原因,但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室性心律 失 常 并 非少见。室性 心 律 失 常 的 临 床 表 现 差 异 很 大,可 以 毫 无 症 状,也可引起血流动 力 学 障 碍,甚 至 心 脏 性 猝 死。 一 些 患 者 可 同 时 有 多 种 类 型 的 室 性 心 律 失 常 ,而 在 另 一 些 患 者 ,室 性 心律失常可以是心脏异常的最早或唯一的表现。由于室性 心律失常的危险分层和预后判断 较 为 复 杂,因 此,诊 断 和 治 疗策略应根据室性心律失 常 患 者 的 具 体 情 况 确 定。2006 年 美国心脏病学院(ACC)、美 国 心 脏 病 协 会 (AHA)和 欧 洲 心 脏病协会 (ESC)联 合 发 布 了 《ACC/AHA/ESC 室 性 心 律 失 常治疗和猝死预防 指 南》[1],该 《指 南》对 室 性 心 律 失 常 和 猝 死的诊断、危 险 分 层 和 防 治 进 行 了 较 为 系 统 地 阐 述。2009 年欧洲心律协会(EHRA)和 美 国 心 律 协 会 (HRS)共 同 发 布 的《EHRA/HRS 室 性 心 律 失 常 导 管 消 融 专 家 共 识 》[2]和 2010年发表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导管消融 Venice宣 言》[3]对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综 述 与 评价,对室性 心 律 失 常 的 导 管 消 融 适 应 证 作 了 推 荐。2014 年 EHRA、HRS和亚太心律协会(APHRS)共 同 组 成 的 国 际 专家委员会在系统回顾室性心律失常相关文献的基 础 上,共 同撰写并发布 了 《EHRA/HRS/APHRS 室 性 心 律 失 常 专 家 共识》[4]。2015年《ESC 室 性 心 律 失 常 治 疗 和 猝 死 预 防 指 南》[5]为2006年 《ACC/AHA/ESC 室 性 心 律 失 常 治 疗 和 猝 死 预 防 指 南 》的 升 级 版 ,与 2006 年 《指 南 》相 比 ,2015《指 南 》 在室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等治疗方面改变较大。
阜外医院的研究结果证实,中国大陆的年猝死总 人 数 达 54.4万[6]。由于种 族 和 生 活 习 惯 等 的 差 异,国 人 的 室 性 心 律失常疾病谱、合并 相 关 的 基 础 疾 病、对 室 性 心 律 失 常 的 诊 断与治疗策略可能 与 欧 美 国 家 均 有 所 不 同,因 此,有 必 要 组 织相关专家撰写《室 性 心 律 失 常 中 国 专 家 共 识 》。 在 中 华 医 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 会大力支持下,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室性 心 律 失 常工作委员会组织国内相关专家成立《室性心律失常 中 国 专
本《共识》采用的 推 荐 等 级 是 参 照 国 际 相 应 的 指 南 或 专 家共识中的推 荐 标 准,推 荐 等 级 采 用 Ⅰ、Ⅱa、Ⅱb 和 Ⅲ 级 来 命名;Ⅰ级专家建议表示“推 荐”;Ⅱa级 专 家 建 议 表 示 “倾 向 于推荐”;Ⅱb级专家建议表 示“可 以 考 虑 推 荐”;Ⅲ 级 专 家 建 议表“不推荐”。将支持这些建议的证据级别分 别 应 用 A、 B和 C 表示,不同证据级别的依据为涉及参与研究 的 病 人 的 数量、是否为多中心 随 机 临 床 试 验、或 单 中 心 非 随 机 临 床 试 验、或缺少大规模试 验 数 据 甚 或 个 案 报 道、或 仅 为 专 家 共 识 的观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