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
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无以待之,则十百而乱;有以待之,则千万若一】出处:宋·苏辙《类篇叙》
释义:没有正确处理事情的方法,即使事情很少也会显得混乱难理;有正确的处理事情的方法,即使事情很多也会做得有条不紊。
待:对待、处理事情的方法。
十百:表示数量少。
乱:混乱难理。
千万:表示数量多。
若一:如同只有一件事。
二十四史

• 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 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 事,心里十分激动。父亲司马谈是汉朝专门掌管修史的官 员,他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600 年间的历史。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 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 量的历史资料。
二十四史
•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 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 史书,故又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 (约前2550年),总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 (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 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1921年, 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 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 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 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将两书都 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8年 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 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 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
•
谢谢观赏
•
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 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 想要完成的史书哇!”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 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 国搜集来的资料。
•
• 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 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 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 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 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 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 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 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 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 部史书!”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 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 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 工整的隶字。
了解24史

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了解一下我们中国的《二十四史》。
(一)《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二)关于这个名称的由来,其实是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逐步产生的。
早在三国时期,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
“三史”是指《史记》《汉书》和《后汉书》。
《三国志》完成后,连同“三史”,被称为“前四史”。
在唐代,《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十部正史还曾经被合称为“十史”。
随后,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即在“十史”的基础上,增加了《史记》、《汉书》、《后汉书》。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又形成了“十七史”。
明代又增加了《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形成“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初年,刊行了《明史》,加先前各史,形成“二十二史”。
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
再后来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这就是咱们今天所说的《二十四史》称谓的由来。
其实民国政府后来又将清末民初的学者赵尔巽主编的《清史稿》和柯劭忞独立编著的《新元史》列入正史,形成了“二十六史”。
不过“二十六史”的知名度,远比不像“二十四史”那样家喻户晓。
(二)《二十四史》的相关介绍:(最后还有对《清史稿》和《新元史》的介绍)1、《史记》一文了解中国《二十四史》作者:司马迁史书体例:纪传体通史创作时间:公元前104年—公元前90年(西汉时期)记述的历史年代: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背顺口溜巧记二十四史

背顺口溜巧记二十四史
四史晋宋南齐梁,
陈魏北齐周隋上,
南北二史旧新唐,
旧新五代史家唱,
宋辽金元明登场。
“四史晋宋南齐梁”包括八部史书,它们是:《史记》(西汉司马迁)、《汉书》(东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哗)、《三国志》(西晋陈寿)、《晋书》(唐代房玄龄)、《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
书》(唐代姚思廉)。
“陈魏北齐周隋上”包括五部史书,分别是:《陈书》(唐代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代李百药)、《周书》(唐代令狐德粟等)、《隋书》(唐代魏微
等)。
“南北二史旧新唐”包括四部史书:《南史》(唐代李延寿)、《北史》(唐代李延寿)、《旧唐书》(五代后晋刘响)、《新唐书》(北宋欧阳修、宋祁)。
“旧新五代史家唱”包括两部史书:《旧五代史》(北宋
薛居正等)、《新五代史》(七宋欧阳修)。
“宋辽金元明登场”包括剩余的五部史书:《宋史》(元代脱脱等)、《辽史》(元代脱脱等)、《金史》(元代脱脱等)、《元史》(明代宋廉等)、《明史》(清代张廷玉等)。
二十四史目录

二十四史目录:司马迁之《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班固之《汉书》(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陈寿之《三国志》,范晔之《后汉书》,房玄龄之《晋书》,沈约之《宋书》,萧子显之《南齐书》(记载年代最短,仅23年),姚思廉之《梁书》和《陈书》(后者卷帙最小),魏收之《魏书》,李百药之《北齐书》,令狐德棻之《周书》,魏征之《隋书》,李延寿之《南史》和《北史》,刘昫之《旧唐书》,欧阳修与宋祁之《新唐书》,薛居正之《旧五代史》,欧阳修之《新五代史》,元朝脱脱之《宋史》、《辽史》及《金史》,宋濂之《元史》,张廷玉
之《明史》。
.注:此二十四史为乾隆皇帝钦定,与《清史稿》或《新元史》合称“二十五史”。
涨知识!二十四史大讲解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
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今天,我们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二十四史都包括哪些,都记载了哪段历史?1、《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人们称为信史,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花了13年的时间所完成史记的。
全书共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2、《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3、《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后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4、《三国志》是由西晋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历史的断代史《三国志》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
《三国志》名:为志其实无志。
魏志有本纪,列传,蜀,吴二志只有列传,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
《三国志》为曹操、曹丕、曹睿分别写了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而《蜀书》则记刘备、刘禅为先主传、后主传。
记孙权称吴主传,记孙亮、孙休、孙皓为三嗣主传。
均只有传,没有纪。
5、《晋书》全书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唐朝房玄龄等撰,记载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420)的史事《晋书》以西、东两晋为正统,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时期14个割据政权的兴亡。
二十四史体例、概况、价值

二十四史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一、《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书的编写有多种体裁,二十四史采用的是纪传体。
这种体裁始创于司马迁的《史记》,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不过历朝正史的撰修在此基础上均有所创新,具有各自的特点。
《史记》由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组织而成,共130篇。
本纪是全书大纲,以事系年,取法于《春秋》的编年;世家是分国的,分国也按时代排下,但不同于《国语》和《战国策》以记言为主的国别史,《史记》世家仍以记事为主;列传是司马迁独创的一个体例,是《史记》最主要部分;表,是全书中最重要的筋节,《史记》中的十张表,按事情不同而分作,其稽牒作谱,则以《世本》为范;八书,详记政制,专为一件事而特作一篇书,形制出于《尚书》。
因此,可以说《史记》实际上是以前史学上各种体裁之集大成。
其最异于前史者,是以人物为本位,故称为纪传体。
《史记》记述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太初时约3000年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纪传体通史著作。
《汉书》也称《前汉书》,班固著。
它基本沿用《史记》体例而略作变更,“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改“书”为“志”,“世家”并入列传,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
全书由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组成,共百篇,后人析为120卷,共80余万言。
记载了汉高祖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计230年的历史。
《汉书》断代为史的方法,虽然容易割裂历史的联系,但可以使一朝一代的历史史料保存得更加完备, 便于总结一个王朝的兴衰,为后代治国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十四史的名称和内容简介

二十四史的名称和内容简介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
即:《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1《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史记》序中写道,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2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
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
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
3 《后汉书》的记述,起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
4 《三国志》,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时期的历史。
5《晋书》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
6《宋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记述南朝刘宋王朝自刘裕建基至刘准首尾六十年的史实,为沈约所撰。
全书一百卷,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
7《南齐书》记述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二十四史》有感
段茜
高中的时候我们语文上有一本选修的课本,就是《史记》。
那个时候看《史记》,无非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做到所谓的“积累”。
来了大学后,我所做的东西都没有高中时期,尤其是高三的时候那么功利化了。
趁放寒假的时候,我翻了翻《二十四史》。
我所看的这本《二十四史》里面的都是二十四本史书里的一些节选,并不全面。
然而,想要通过这本书粗略、大体了解一下二十四史的内容还是可以的。
并且这本书里选的内容多是经典,阅读价值比较大。
我印象最深的,也是我最爱看的便是《史记》。
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拿项羽来说,司马迁很看重他,因为把他放在“本纪”里。
我们都知道,“本纪”按照司马迁的分类是记载帝王的,如刘邦和五帝等,然而事实上项羽最终却并没有成为帝王。
可见在司马迁心里是十分敬重项羽的。
可是,在我看来,我并不觉得项羽适合当皇帝。
有人认为他在“政治上屡屡失策”,而我看来,这并不足以使他失败。
在性格上,他太好面子。
正如他所说的“福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虽说衣锦还乡并不算错,然而他却因为好面子而主次不分。
在攻入咸阳后,他没有听人劝“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却不借此机会一展雄途,只想着衣锦还乡,思念欲东归,于是乎便放弃了这大好机会。
太重情义。
鸿门宴上他迟迟不肯动手;攻破咸阳却思念故土······他虽是个重情重义的好男儿,却也因为情义牵绊了他。
政治概念弱,好大喜功。
攻城后火烧三月不灭,货宝收尽,掳掠妇女,与贼人无异!要称王之人怎么能被眼前之利而冲昏头脑呢?虽然在古代战争受难的总是百姓,但如此大规模的烧杀无辜百姓也实在是有违天命!
缺乏政治远见,有勇而谋略不足。
身边虽有智谋担当亚父,然而有时候项羽却随心孤行,最终难成大事。
我虽喜欢项羽,但我庆幸他非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