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概论知识点整理
西方文化概论考点汇总

西方文化概论一、爱琴文明:是指发源于克里特岛的米诺斯王国,在公元前17-15世纪达到鼎盛。
文化学家与历史学家们通常把克里特文明以及后来出现的迈锡尼文明统称为爱琴文明。
二、荷马史诗:是指古希腊时期荷马创作的《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两部作品,作品将英雄传说与神界故事糅杂在一起,向后人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
它表现了从氏族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初期古希腊的社会生活以及古希腊人的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幸福在人间的入世精神、肯定人的力量和尊严的人文精神。
三:希腊神话“神人同形同性”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精神?四、希腊悲剧:它反映的文化精神是一种人文精神,其核心是自然崇拜和感觉主义。
而自然崇拜和感觉主义特点典型地体现在对人的自然形体和现世生活的肯定和赞美之中,这是一种幸福在人间的入世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人定胜天)。
肉体和与精神的原始和谐使整个希腊文化呈现出一种田园诗般纯净悠扬的意境。
希腊悲剧起源于酒神祭典仪式。
它基本上取材于神话与传说,以古代的英雄故事作为主要内容。
悲剧的主题反映的是悲剧主人公的个人意志与不可抗拒的客观必然性(“命运”)的紧张关系。
代表作家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德斯。
十三、如何从罗马兵制的变化认识罗马盛衰的历程?罗马帝国衰亡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军队性质的蜕变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军事无政府状态。
早期:公民兵制,即成年公民在战时即士兵,非战时即解甲归田。
这种兵制所构成的连队是非职业化的,具有很强的战斗力,因为他们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和荣誉而战。
中期:公元前二世纪末,实行募兵制,罗马军团成为与生产相脱离的职业军队,士兵参军是为了财产而非国家和荣誉,他们将自己的命运与将领联系在一起。
这种兵制动摇了共和国的根基。
后期,雇佣兵制,罗马帝国时期,士兵的构成是外族人和奴隶。
这种士兵主要为了统治罗马人而雇佣的,他们掠夺是罗马人自己,罗马人从战争受惠者变成战争的受害者。
这种兵制导致了罗马军队战斗力的锐减。
五、希腊悲剧的“命运”主题具有什么深刻寓意?“命运”是指某种不可抗拒的客观必然性。
《西方文化概论》笔记

《西方文化概论》笔记一、古希腊罗马文化(一)爱琴文明1克里特爱琴海世界在文化方面表现出普遍的相似性、同源性。
优良的海洋环境、贫瘠的土地资源使克里特居民更热衷于航海业、商业,吸收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的文化成果。
自公元前三千纪末开始,受西亚野蛮民族、北部印欧语诸游牧部落侵犯,开始文化交融。
米诺斯文明于约公元前2500年出现于克诺索斯地区,前17世纪“前15世纪达到鼎盛时期,确立了海上霸权,宫殿建筑、艺术创造空前繁盛(尤其是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物产精美,于前15世纪左右迅速衰亡。
2.迈锡尼迈锡尼文明是北方游牧文化与克里特文明融合的结果,是爱琴文明的苟延残喘的孑遗,位于伯罗奔尼撒平原东北角,由阿开亚人(印欧语系民族)建立,于前16世纪成为希腊和爱琴海地区的文明中心。
文化成就较克里特大为逊色,以修建巨石城堡、狮子门著称,开始崇拜奥林波斯神族诸神,阿开亚人对爱琴海地区的征服活动构成希腊英雄传说的历史原型。
前12世纪末被多利亚人(来自北方的印欧语系民族)摧毁,爱琴海地区陷入长达三个世纪的“黑暗时代”(“英雄时代”),文明湮灭在蛮族愚昧的习俗和暴戾的野性之中,野蛮粗犷的多利亚人在爱琴文明的亡灵感召下逐渐步入文明时代。
3.希腊神话传说的源流克里特神话优雅精巧、扑朔迷离。
印欧语游牧者从亚欧大陆进入希腊半岛时只带来一些零散的神祇传说。
阿开亚人很早就崇拜奥林波斯诸神,迈锡尼时期出现了粗犷勇武的英雄传说。
多利亚人崇拜赫拉克勒斯。
希腊神话的系统化改造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黑暗时代”末期的游吟诗人。
希腊神话传说包含了埃及、巴比伦、赫梯等神话的神秘主义,爱琴海世界的古朴,北方印欧入侵者的粗犷勇武。
奥林波斯神话的内容是战争与享乐,人神同形同性。
希腊神话从扑朔迷离、源流繁杂到彼此贯通、融为一体的演化过程是对迈锡尼时期和“黑暗时代”希腊民族大融合的观念形态反映。
不同神族的战斗揭示了印欧游牧者对爱琴海世界血与火的征服活动。
4.赫西俄德的《神谱》通过神系的生殖原则反映了朴素的宇宙起源论和自然演化观,构成了哲学和科学产生前人们唯一的世界观。
西方文化概论笔记整理

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小说之父;阿普列尤斯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哲学之父:泰勒斯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欧洲绘画之父:乔托摇滚之父:比尔·海利摇滚音乐之王:猫王希腊化时期典型特点:加尔文教核心思想:神学思想的核心是预定论, 它突出强调上帝的绝对主权,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存在与变化皆为上帝的意志。
它认为信徒在日常一切行动中都对上帝负有责任和义务,必须努力做好尘世的工作,完善自身道德,才能展示上帝的大能与恩典。
而且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也是他被上帝预定为选民的外在标志。
名词解释教父学:早期基督教的理论基础是教父学,也就是神学,它是以后的经院哲学的前身。
教父学的基本观点是一神(上帝是唯一的神)、一主(上帝是唯一的造物主)、一信(信仰上帝才是唯一正确的信仰),上帝是三位(圣父、圣子、圣灵)一体的。
教父学体系中的主要神学思想要点:一切言行都要以《圣经》为准绳,对《圣经》不能有丝毫怀疑。
教父学的代表人物有德尔图良和奥古斯丁。
浪漫主义文学:城邦:以一个城市为中心,联合周围农村,小国寡民,独立自治,实行公民集体专政,也称城市国家,简称城邦。
骑士精神:骑士精神是指“对个人的人格的爱护和尊重;为被压迫者和被迫者牺牲全部力量乃至生命的慷慨勇敢精神它构成了西欧民族中所谓的“绅士精神”形成了现代欧洲人对于个人身份和荣誉的注重,对于风度。
礼节和外表举止的讲究;对于崇尚精神理想和尊崇妇女的浪漫气质的向往;以及恪守公开竞赛,公平竞争的精神品质。
实证主义:一种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的西方哲学流派。
提出人物:孔德。
解构主义:20实际上半最常使用爱分析语言文化与社会的方法。
弥赛亚运动:“弥赛亚”一词源自希伯来文,希腊文译作基督,本意为受膏者或受上帝祝福的人。
在犹太人中弥赛亚与君主、救世主同义,每当犹太人受到本族或异族的统治者的压迫和欺凌,生活痛苦无法忍受时,就会有一位犹太人宣布自己就是众所期待的弥赛亚,而生活的痛苦也使民众相信,这就是世界末日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救世主马上就要降临了,但该运动无一例外地都失败了。
西方文化概论期末复习完整版

1.西方最早的文明形态:神话。
2.西方最早最早的文明:米诺斯文明(克里特文明)。
∵创造线形文字。
3.最早的希腊人:阿卡亚人。
∵建立的迈锡尼文明滋养了整个希腊。
爱琴文明简表:前26c—前15c 优雅精巧的米诺斯文明(克里特人)前16c—前12c 粗犷豪迈的迈锡尼文明(阿卡亚人)前12c—前8c 黑暗时代(多利亚人)前8c—前4c 希腊城邦时代4.英雄:半人半神,神与人所生,神是理想化的人,因此英雄是理想化的人。
在古希腊,人与自身区分而成为英雄,具有节制、正义、勇敢的美德。
5.希腊文明兴起的原因:腓尼基字母传入;公元前776年,第一届奥林匹克竞技运动会;新兴家族的崛起,农业上以血缘为核心,商业上以契约为核心。
6.用公民和城邦相互解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公民——城邦里享有一定政治权利并要尽一定政治责任和义务的组织者。
城邦——享有一定权利同时要尽一定责任的一定数量的公民共同体。
7.希腊城邦文化的中心:雅典。
希腊化的中心:亚历山大里亚。
8.斯巴达采用的国家制度:政治上:建立元老院,是最高权力中心。
经济上:定期分配土地。
生活上:原始共产主义制度。
9.希腊城邦的政治制度:前8c—前6c:君主制:一个人统治,世袭制度,导致独裁、专政。
僭主制:利用民众的力量夺取政权。
民主制:民众协商的方式。
10.贝壳投票法:雅典。
伯利克里时代,公民大会。
11.前776年,第一届奥林匹克竞技运动会的意义:希腊人自己有了记录时间的方法,有了纪元,从而有了编年史;表明了希腊人对美的崇尚;是希腊城邦文明的标志。
12.《神谱》作者:赫西俄德通过吟唱。
13.三代神王:乌兰诺斯、克洛诺斯、宙斯。
14.诸神居住地:奥林匹斯山。
诸神南下在伯罗奔尼撒平原的奥林匹克祭祀。
奥尔弗斯神秘祭。
《神谱》的文化意义:第一,通过神系的生殖原则反映了一种朴素的宇宙起源论和自然演化观。
例如:从原始的神“混沌”到宙斯,绝大多数神都象征着某种自然现象(海神、死神、天神等),这种自然的分化和演进过程一直延续。
西方文化(概论2

封建社会的金字架式等级结
• 中世纪西欧的封建制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封建制,它由 “宗主”(Suzerain)或“领主”(lord)与“封臣” (Vassal)之间的层层分封的金字塔形结构所组成
• 这种封建关系中,国王名义上拥有封邑的所有权,封臣只 具有租借权,但是实际上封臣在封邑中拥有绝对的权力。作 为这个封建关系金字塔的地基而支撑着整个塔身的,就 是 封邑中的农奴
(四)修道运动
修道院
• 把繁华的世俗生活和肉体欲望当作魔鬼的陷阱的观点, 驱使许多向往崇高道德境界的基督徒隐遁到人迹罕至的荒 野中去苦修,结果就导致了独身、贫穷、禁欲和修道运动 的出现
• 修道运动的创始者是公元3-4世纪的埃及人安东尼,他 20岁时因有感于耶稣让财主变卖财产分给穷人的劝勉,弃 家到尼罗河畔的德巴意旷野隐修
• 早期的大学都是隶属于教会的,管理者是教堂和修道院 的教士或僧侣,教师通常是地位较低的教士
• 到了十三世纪。学者的地位与官吏、教士鼎足而三了。 13世纪托钵僧团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欧洲大学的发展
(三) 中世纪的哲学
圣奥古斯丁
安瑟伦
阿奎那
• 与希腊哲学不同,中世纪的西方哲学从来就没有获得过 独立的地位,它所讨论的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基督 教的基本信仰和教义。因此,哲学家们的抽象思想如果不 能成为正统基督教信仰和教义的理论根据,就一定会成为 滋生各种异端观点的温床
• 西方早期修道运动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当推本尼狄克(约 480—550年),公元530年,本尼狄克创建了著名的蒙 特·卡西诺修道院,并为该院起草了“本尼狄克教规”
三 基督教与日尔曼蛮族
(一) 罗马帝国时期的日尔曼人
法兰克人(日尔曼人的一支)制造的铁制武器
《西方文化概论》知识点资料整理总结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文化第一节:爱琴文明与希腊神话传说一、克里特与迈锡尼从历史渊源上来看,西方文明最初的发源地可以追溯到位于爱琴海南端入口处的克里特岛。
文化学家和历史学家们通常把克里特文明以及后来出现的迈锡尼文明一起统称为爱琴文明。
克里特的居民热衷于航海业和商业。
灿烂辉煌的克里特文明本身是埃及、西亚、小亚细亚以及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等多种文化相互交融、氤氲化生的结果。
爱琴文明至少存在了1300多年的时间。
到了公元前15世纪左右,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使得灿烂的米诺斯王国迅速衰亡。
就在克里特文明衰落的同时(或者稍早一些时候),在希腊本土上出现了另一个新兴的文明形态——迈锡尼文明。
迈锡尼文明是由一支来自北方的印欧语系游牧民族――阿卡亚人所建,实际上是北方游牧文化与克里特文明相融合的结果。
而那些自称为阿卡亚人的游牧征服者,就是最初的希腊人。
到了公元前12世纪末期,一种来自北方的更野蛮的印欧语系游牧入侵者多利亚人冲入了希腊半岛,摧毁了迈锡尼文明,并且使爱琴海地区陷入了长达三个多世纪的“黑暗时代”。
在经历了300多年的“阵痛”之后,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一个崭新的希腊城邦文明崛起于爱琴海世界。
二、希腊神话传说的源流早在希腊入侵者到来之前,爱琴海上克里特文明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流传甚广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有的随着克里特文明的毁灭而消失了,另一些则在迈锡尼时期与阿卡亚人的神话传说相融合。
有的神话内容,显然是与埃及和地中海世界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公元前二千纪初叶或中叶,当野蛮的印欧语游牧者从亚欧大陆进入希腊半岛时,他们带到希腊来的仅仅是一些非常简单而零散的神祇。
到了迈锡尼时期,克里特的优雅精巧和扑朔迷离的神话开始被粗犷勇武的英雄传说所取代,这些英雄传说是对阿卡亚入侵者的丰功伟绩的一种夸张式的渲染和回忆,同时也于其中揉杂了地中海地区(包括小亚细亚、西亚、埃及和克里特)流传已久的神话传说。
荷马史诗中所歌颂的正是阿卡亚人的那些以征服和宴饮而著称的神与英雄。
西方文化概论复习汇总知识点

西方文化概论复习资料2、希腊神话中的三代神王分别是乌兰诺斯、克洛诺斯、宙斯,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是雅典娜,美神是阿佛洛狄忒,酒神是狄俄尼索斯。
3、关于希腊神话与传说的最著名的史诗是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而对众神的源流谱系进行系统性梳理的则是赫西俄德的神谱。
4、在希腊神话中,真正具有形而上学意义的决定性力量是潜藏在诸神背后的命运。
希腊悲剧的命运主题典型地表现在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悲剧故事中。
5、希腊宗教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为直观的自然崇拜和明朗的感觉主义,而整个希腊文化的个性特征就是自然崇拜和感觉主义。
6、与奥林匹斯神话相对立的希腊民间神秘祭叫做酒神节。
7、西方的历史之父是希罗多德,悲剧之父是埃斯库罗斯,哲学之父是泰勒斯。
8、在希腊城邦时期因其思想的超越性而殉道、并且成为后来整个西方文化的“圣人”的是苏格拉底;希腊最杰出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是柏拉图,他的哲学体系通常被称作理念论;希腊哲学和科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亚里士多德。
9、在罗马的早期扩张中罗马与它在地中海地区的头号劲敌迦太基进行了三次艰苦的战争,这些战争被称为布匿战争。
10、罗马共和国末期,骑士集团结成了反对罗马元老院的“前三头同盟”,该同盟的缔结者是克拉苏、庞培和凯撒;罗马历史上的“后三头同盟”是指屋大维,安东尼,雷必达之间的同盟。
11、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了《米兰敕令》,标志着基督教在罗马帝国中取得了合法地位。
325年,在他的主持下召开了基督教历史上第一次世界性会议,即尼西亚公会议。
12、基督教虽然脱胎于犹太教,但是二者在文化特点上却迥然而异,一般说来,犹太教拘泥于外在的律法,而基督教更侧重内在的信仰。
13、从弥赛亚运动的末世论到救赎说的发展,是基督教最终摆脱犹太教而成为一种世界性宗教的重要标志。
14、《圣经》中的“旧约”是指梅瑟在西乃山上代表全体犹太人与上帝所订立的和约;“新约”则是指耶稣在十字架上代表全人类与上帝所订立的和约。
西方文化概论

(二)文化概念: 无论在中外都没有确定的定义。 在最广义上,它被用来指称人的一切行为,除了像 笑话和排泄等自然现象,发生哎哎人身上的所有活 动都是文化活动。 狭义上,常常只用来指称个人的道德和知识修养。 我们指的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和一个社会的高级精神 活动及其产物,“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 交……”,概括地说,就是指宗教、哲学、科学和艺 术等领域。 (三)世界上两大(东西)文化系统 西方文化系统:起源于 古希腊罗马和古希伯来( ” 两希”文化) 东方文化系统:起源于中国和印度
古希腊人是“爱智”的,追求超越的理想,对纯粹 只是充满神圣渴望,都热衷于形而上的哲学思考, 以寻找有关真善美的普遍原则,因为长期思考,古 希腊在理论方面大有建树。
特洛伊战争(木马屠城)
特洛伊战争是以争夺世上最漂亮的女人海伦 为起因,希腊军进攻特洛伊城的十年攻城战。
古希腊神话
迷宫里的米诺陶诺斯
宗教意识浓厚,民族凝聚力强
大卫
大卫和他的儿子所罗门在位时期(公元前10133-前 933年),是希伯来文化的黄金时期。大卫王死后, 其儿子所罗门王继位。他在耶路撒冷兴建了犹太教 的神殿。耶路撒冷由此成为希伯来民族心目中的宗 教中心,“圣城”的地位从此确立。从该圣殿的建 成到它的毁灭在希伯来民族的历史上被称为“第一 圣殿时期”。
宙斯,希腊神话中的至高神,万神 之王,主管天空,第三代神王。极 为好色,常背着妻子赫拉与其他女 神和凡人私通,私生子无数
阿波罗,古希腊神话中 最著名的神祇之一,希 腊神话中十二主神之一, 是宙斯与暗夜女神勒托 所生之子。他掌管音乐、 医药、艺术、寓言,是 希腊神话中最多才多艺, 也是最美最英俊的神祇, 同时是男性美的典型。
古罗马文化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克里特文明:公元前3000-前1450年,是指地中海东部克里特岛的图带克里特人创造的文明,曾向希腊半岛、安纳托利亚的沿海地区和爱琴海诸岛进行文化辐射和殖民活动,并于埃及和地中该东岸地区有着广泛的贸易往来。
迈锡尼文明:公元前1500-1100年,是希腊青铜时代晚期的文明,它由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城而得名。
迈锡尼文明是由一直来自北方的印欧语系游牧民族——阿卡亚人所建立,因此迈锡尼文明实际是北方游牧文化与克里特文明相融合的结果。
二者对比:(1)迈锡尼文明不用于克里特文明的是迈锡尼本身充满好战气息因国防需要,宫殿建于山丘顶部,而艺术多作与军事有关的题材(2)文字:克里特文明:象形文字;迈锡尼文明:泥字版书(楔形文字的特点)
2.希腊神话的基本特征:
希腊神话以形态优美、谱系分明而著称,希腊神话的神谱不仅仅是神的家族史,同时也反映了希腊人的宇宙生成观和自然观,神的衍生和交替也就是自然过程的发生和演进。
以内在的自我否定作为神系延续和发展的契机是希腊神话的一个基本特征。
希腊神话的影响:
希腊神话反映了希腊的文化渊源;反映了希腊的生活习俗与精神意趣;反映了希腊人对自己的历史溯源;反映了希腊的历史的重大事件
3.希腊城邦制:早期的一种国家类型,以古希腊国家最为典型。
分离主义的政治态度和自由主义的生活信念构成了希腊城邦社会的重要特征。
特点:(1)小国寡民(2)多数以一个设防城市为中心,结合周围农区组成(3)具有一个小范围的,极端封闭的公民机制
4.希腊悲剧特点:(1)借用神话题材,以人与命运的斗争为主体,反映当时人民的生活图景和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2)着重表现主人公的英雄行为,整个气氛较为悲壮,凸显出崇高庄严的风格(3)有固定的结构程式和表现形式(4)最突出的是神人同姓同性。
希腊悲剧基本上取材于神话与传说,以古代的英雄故事作为主要内容,以命运作为永恒的主题。
希腊悲剧表现了自由意志与命运之间的冲突,它揭示了潜藏在个体(英雄或神)意志背后的某种不可抗拒的必然性。
悲剧通过激起人们内心的怜悯和恐惧而导致情绪的净化和升华,从而使人体验到一种崇高的美感。
5.希腊喜剧特点:喜剧源于酒神庆典后街头白发的歌舞狂欢表演。
与悲剧相比,喜剧更具有即兴性,况且喜剧往往显得散漫、粗俗,但却更加反映了普通民众真实的思想感情。
6.罗马与希腊文化的精神:
希腊文化:(1)寻求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2)激发好学精神与创造精神(3)喜好思想自由或自出思想(4)追求人生享受和现世娱乐的生活情趣(5)笃信人本主义,重视人和人的自身价值(6)崇奉中庸精神
罗马文化的特征:(1)、英雄主义(2)、尚武精神(3)、享乐精神(4)、理性精神(5)、法律意识
7.基督教的两次分裂:东西分裂:君士坦丁一世迁都拜占庭埋下了东西教会大分裂的伏笔。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成东西两部分时,基督教也分为东部教会和西部教会两大支。
公元7世纪末,罗马的拉丁教会和君士坦丁堡的希腊教会在礼仪和教义上的分歧加剧。
1054年弥格耳分裂,基督教正式分裂为罗马公教(天主教)和希腊正教(东正教)。
南北分裂:15世纪•第二次新旧教会大分裂(宗教改革)中,罗马公教分裂出信义宗(路德教派)、圣公宗(英国国教派)以及归正宗(加尔文教派),基督教新教诞生
8.什么是十字军东征?原因和影响。
含义:十字军东征是在1096年到1291年发生的九次宗教性军事行动的总称,是由西欧基督教(天主教)国家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发动的战争。
由于罗马天主教圣城耶路撒冷落入伊斯兰教徒手中,十字军东征大多数是针对伊斯兰教国家的,主要的目的是从伊斯兰教手中夺
回耶路撒冷。
原因:教皇的动机:夺回圣地;提高自己的威望;转移社会矛盾;统一基督教会。
封建主积极参战的理由:夺取土地和财富;争取光荣的机会;宗教信仰。
商人和农民的动机:商人想发战争财;农民想摆脱贫困,获得土地、自由和幸福。
影响:东征削弱了贵族的力量,从而加强了国王的势力,是造成封建制度衰落的原因之一。
十字军东征促进了文化交流;刺激了西欧的经济发展。
在宗教方面,教会的地位开始下降。
十三世纪后,“十字军”逐渐转型,转变为泛指“奉教会旨意,以基督之名从事圣战的活动”。
随着时间的流转,教宗呼吁组织的十字军,越来越乏人响应。
到1291年,西欧在东方占领的据点全部丧失,整个东征最终以失败而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