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时计时法》教学案

《二十四时计时法》教学案
《二十四时计时法》教学案

《二十四时计时法》说课稿

忠信小学黄超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二十四时计时法》,这节课所选用的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三年级下册教科书。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是在学习了认识时钟,知道时分秒和普通计时法的基础上,对计时法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时间与时刻相关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计时法和区分时间与时刻的工具性内容。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认识时钟,知道时分秒的相关知识,对普通计时法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时间概念的理解,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我确立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二十四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的某一时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观察、比较、归纳训练,经历24时计时法的认识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时间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让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难点确定为:能正确地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与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换。

四、教学方法分析

本节课我将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五、教学过程分析

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 复习就知,温故知新

对上一课的年月日进行简单的复习。让学生口头回答一年有多少月,那些月份是大月?那些月份是小月?大月有多少天,小月有多少天,

二月份闰年多少天,平年多少天?其设计意图:建构主义主张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学习年月日时分秒是本节课深入研究时间概念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

(2)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其引入是这样设计,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先听一段音乐(播放新闻联播开场曲),你知道这是什么节目吗?你知道新闻联播是什么时候开始吗?让学生进行思考后回答,进行一个全班的交流,从而揭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并板书:《24时计时法》。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创设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好奇的心理使学生一下子就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而矛盾的产生又进一步促使学生思考,十分自然的引发了探究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3) 自主探究,感受新知

这一环节首先是体验0时,视频播放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片段,老师提问:“当我们倒数到1的时候,针面上的时针,分针,秒针都指向几呢?这表示什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后回答。

其次是感受一天24小时。请学生拿出学具钟,拨一拨,想一想。并提出问题:一天里时针走了几圈?第一圈是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第二圈呢?一天一共是多少个小时?你们能在钟面上把24小时数出来吗?说一说,钟面外圈的数表示什么?里圈的数表示什么?老师让学生

互相交流,教师进行巡视,让有代表性的学生发言,大家共同交流。然后课件出示总结,什么是24时计时法。

设计意图:“以疑激趣,以趣解疑”用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鼓励他们通过思考、小组讨论、交流找出办法,再通过课件来验证,培养学生科学验证的精神,使学生在尝试学习中感觉到知识的力量,体会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4) 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课件出示日常生活中所用到的24时计时法,比如商店、银行的经营时间都是采用24时计时法,并鼓励学生利用学具试着将24小时计时法转化成普通计时法。同时也出示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普通计时法,同样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将普通计时法转化成24时计时法,教师出示课件演示并总结其转化方法。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论指出,数学概念(定理等)要明确其内涵和外延,通过对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转化和比较方面进行重点阐述,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优化,知识体系得到完善,使学生的数学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维的难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6环节。

(6)、巩固应用,强化新知

其这一环节主要设计一定层次的例题及练习题目,学生小组合作完

成。并课件出示问题:比较一下,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小组合作,对问题加以总结,在班内进行交流,然后教师课件出示总结。

其设计意图是把24小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两种记时法进行正确互化是本节课的难点,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巩固、应用。通过课件出示比较后,将学到的知识很快运用到生活中去,力图让学生思考练习后自己来体会,教师在学生有一定体会的基础上加以梳理、引导,帮学生理清知识点,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部分。通过几道例题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其中例1是巩固新知,例2拓展提升,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7)、知识拓展,情感教育

这一环节主要是课件出示欣赏《惜时篇》,对学生进行惜时教育。

设计意图:作为教师,我们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书面上的一些知识,在我们的三维立体目标中有一项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时间的学习,还要让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知道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让学生的价值观得到升华!

(8)、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这一环节主要是提出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畅谈新课收获。其设计意图是通过回忆本节课的所学内容,小结归纳所学内容。而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

(9)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这一环节设计适当的、有针对性、分层次的课堂作业,以此检验新课教学,反馈新课教学。

其设计意图是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六、说板书设计

24时计时法

普通计时法24时计时法

凌晨1:00 1:00 1日=24小时

上午7:00 7:00

中午12:00 12:00

下午1:00 13:00

下午4:00 16:00

晚上7:00 19:00

晚上9:00 21:00

设计意图:板书是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巩固和掌握本课所学知识。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见解,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谅解!谢谢.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类)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类)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2007年选考内容的“实用类作品阅读”包括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类文等实用类的文本。其中新闻和传记应该是重点。本堂课预备通过引领学生阅读来实现新闻类文本的几个考点的突破。 教学目标:1、分析新闻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 2、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准确解读文本,把握新闻文体的基本特征并对文本的特色进行深度思考和探究。 教学准备:1、让学生自行搜集到一两篇新闻(提示学生可以在报纸、杂志、电视或者网络的媒体上面找到),让学生通过阅读新闻文本来总结回顾其基本特征。 2、提前印发学案,要求学生完成阅读题《今天我们都会死去》。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对新闻有了一定的了解。它的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其中消息、新闻点评将会在语言运用中考查,其它形式将会在2007年考纲增设的实用类文本阅读中考查。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考纲要求。 二、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考试大纲》,实现在做题之前“胸中有考纲”的目标。 《考试大纲》对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类)的要求: 1.分析综合 C 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⑵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⑶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⑴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⑵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⑶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⑵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⑶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通过师生一起分析考纲明确新闻类文本阅读得要注意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大数据在教学中的运用

大数据在教学中的运用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是传统的教育研究走向科学实证的重大机遇。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所有社会科学领域能够借由前沿技术的发展从宏观群体走向微观个体,让跟踪每一人的数据成为了可能,从而让研究“人性”成为了可能。对于我们教师而言,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可以让我们更了解自己的学生。 那么,大数据将给教育带来什么?如何通过大数据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真正读懂我们的学生? 一张试卷,它带给我们的数据是什么?可以是简简单单的一个90分,但如果我们通过大数据,我们可以得到很多信息:每一大题的得分,每一小题的得分,每一题选择了什么选项,每一题花了多少时间,是否修改过选项,做题的顺序有没有跳跃,什么时候翻卷子,有没有时间进行检查,检查了哪些题目,涂改了哪些题目……等等,这些信息远远比一个92 分要来的有价值得多。不单是考试,课堂、课程、师生互动的各个环节都渗透了这些大数据。 这些数据,该如何去处理与统计?这些数据究竟可不可信、有没有代表性?数据对于帮助我们去认识千差万别的学生有何作用呢?所以,大数据在教育中的应用,其最重大的意义,就是能够让我们走近每一个学生的真实。 在大多数教研活动中,评判一个课堂的好坏,更多是专家审美型的——教师的环节设计是否层层递进,提出的问题是否有效,环节设置与本节活动的目标是否契合,等等。而学生在这个课堂中的体验,大部分时间是被完全忽略的,即使获得了关注,也往往是“被代表”的——听课者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假设学生的体验,而学生真正的体验如何,却没有强大的技术与数据源可提供分析与实证。 大数据的到来,能从技术层面让体验者的感受得以量化与显现。学生在一个课堂中的需求与态度,经由大数据的处理变得可视,这也提供了教研活动以更为鲜活的素材——倾听学生成为了可能,教师有了了解学生的途径与方法,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改变教学行为成为了可能。传统的教育研究往往是经验式的,我们总是认为某些因素对学生很重要,对课堂很重要,比如提问有效性,课堂的节奏等。然后,我们通过一次次反复的实践来验证这些经验。但是,这些因素真的是重要的吗?在大数据的思维方式下,真正的重要因素来自于数据挖掘而非想当然的经验。

极课大数据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极课大数据”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梁峰丽 (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江苏无锡 214112) 摘要: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极课大数据就是通过对学生的大量作业及测试进行统计处理,快速得到详细的学生个体及班级整体的数据分析、有针对性的诊断报告和个性化学习包等,从而让教和学都更有针对性,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极课大数据;e学习;个性学习;高中化学 一、什么是极课大数据 大数据,指的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它能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1。在我们的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有很多难以收集和使用的数据,但这些数据经过收集和处理会为人类创造更多的价值,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这些数据的收集提供了保证,从而让大数据的价值被逐渐的利用起来。 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的被开发出来,“极课大数据”就是其中之一。“极课大数据”是基础教育学业采集与学情追踪反馈系统,极课系统基于自主研发的图像算法和数据分析模型2。通过对学生所做作业的扫描批阅,可以获得作业中反馈的大量信息,让教师、家长和学生都能在第一时间科学地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让学生的学习更有个性化,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如何使用极课大数据 极课大数据的硬件要求就是一台阅卷仪和一台电脑,在电脑中装入“极课”软件就可以使用了。教师按照以往习惯在电脑中用word编写好电子作业,按照极课系统的要求将作业导入,系统会为每份作业生成相应的二维码,便于系统在扫描的时候识别。根据实际需要,作业中会在每小题或每大题增加定位点和老师的打分栏,这些是为了系统扫描时识别老师在每小题上的打分。作业打印出来后,与以往的作业相比,相同的地方是它们都是纸质作业,学生就像以往一样在作业纸上书写答案,但是要在指定位置贴好含有自己身份信息的二维码,此二维码是系统用于识别学生身份的;选择题可以直接用2B铅笔填涂答案。(见图 1) 图1 极课作业实例 1百度百科——“大数据”:https://www.360docs.net/doc/1918400883.html, 2极课大数据的公司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1918400883.html,/

大数据在学习教学中的运用.docx

大数据在教学中的运用 大数据代的到来,是的教育研究走向科学的重大机遇。大数据代的到来, 所有社会科学域能借由前沿技的展从宏群体走向微个 体,跟踪每一人的数据成了可能,从而研究“人性”成了可能。于我教而言,通 大数据的分析 ,可以我更了解自己的学生。 那么,大数据将教育来什么如何通大数据真正“以学生本”的理念,真 正懂我的学生 一卷,它我的数据是什么可以是的一个90 分,但如果 我通大数据,我可以得到很多信息:每一大的得分,每一小的得分, 每一了什么,每一花了多少,是否修改,做的序有 没有跳,什么候翻卷子,有没有行,了哪些目,涂改了哪 些目??等等,些信息比一个92 分要来的有价得多。不是考, 堂、程、生互的各个都渗透了些大数据。 些数据,如何去理与些数据究竟可不可信、有没有代表性数据于帮助我 去千差万的学生有何作用呢所以,大数据在教育中的用,其最重大的意,就是能 我走近每一个学生的真。 在大多数教研活中,判一个堂的好坏,更多是家美型的——教的是否,提出的是否有效,置与本活的目是否契合,等等。而学生在个堂中的体,大 部分是被完全忽略的,即使得了关注,也往往是“被代表” 的——听者会根据自己 的来假学生的体,而学生真正的体如何,却没有大的技与数据源可提供分析 与。 大数据的到来,能从技面体者的感受得以量化与。学生在一个堂中的需求 与度,由大数据的理得可,也提供了教研活以更活的素材——听学生成了可能,教有了了解学生的途径与方法,从学生的需求出改教学行成了可能。的教育研究往往是式的,我是某些因素学生很重要,堂很重要,比如提有效性,堂的奏等。然后,我通一次次反复的践来些。但是,些因素真的是重要的在大数据的 思方式下,真正的重要因素来自于数据挖掘而非想当然的。

2018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考纲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要求。 2.明晰考查范围,弄清考查重点。 3.洞悉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干扰项的设置规律。 4.掌握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必备技能。 【教学重难点】 1.洞悉论述类文本阅读干扰项的设置规律。 2.掌握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必备技能。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论述类文本阅读命题特征 一、观点鲜明 1、题目就是中心论点的简单概括(或论题) 2、开头第一段可能就提出中心论点 3、结尾回扣中心论点 二、结构清晰 1、分论点置于段首或独立成段 2、分论点之间要注意过渡衔接 3、命题范围及考点 (1)阅读文本的选择:题材侧重艺术、科学、文化、现实等等

(2)阅读文本的篇幅:1000字左右的文本。 (3)选择题的设置:部分设题是原文的相关内容的直接转换。部分选择题需要适度的迁移。 不少设题不再是较多地照搬原文或稍加改造的思路,不再纠缠于考查局部的、字面上语词概念内涵的细微差别辨析,更多的是着眼于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采用一种有一定跨度的信息筛选整合方式,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中常常还包含了一定的因果推断意味,隐含了一定的能力迁移要求。这种能力迁移可以看作是以文本的说法(核心概念)为依据,来判断、理解文本未有提及,但又与之相似的某些情形。 1.解题指导 纵观近年的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仔细分析还是能够从中悟出有关的“规律”和“方法”的。如果在迎考复习中能掌握此类试题的命题规律并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题技巧,就完全有可能在高考中取得这一部分的理想分数。 ☆通读全文,思考四个问题①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 ②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 ③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④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 ☆阅读备考中要解决的问题(“五缺”)

高三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真题展示(文本略) 2015年课标一卷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当年有所大学的中文系开传记研究课,课程内容却是韩愈、柳宗元的古文,朱东润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 B.“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这样的表述与其说写出了自己过去的经历,不如说反映了朱东润写自传时的心态。 C.朱东润虽然认可国外的传记文学,但却担心“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拒绝把近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 D.出于自己的现实关怀来选择传主,是朱东润传记文学创作的一贯原则。有学者总体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态度上略有保留。 E.朱东润虽然认为“传叙文学”的说法更加科学,但为了避免常会发生的分类麻烦,还是在自传中釆用了“传记文学”的说法。 (2)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6分) (4)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8分) 2015年课标二卷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戴安澜自幼对岳飞的《满江红》、文天样的《过零丁洋》等诗篇熟读成诵,常常手自笔录并吟唱,以此激发自己和官兵的爱国热忱。 B.在给夫人王荷馨的家书中,戴安澜表明了为国战死的决心,认为这是军人的极大光荣,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儿女日后的生活。 C.面对形势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困境,戴安澜坚决不同意要他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的提议,奋而率部突围,与日寇死战。 D.戴安澜从缅甸“马革裹尸还”的情景,感动了沿途无数民众,有人献出楠木寿材抚慰英灵,也曾出现万人空巷跪迎灵车的盛况。 E.戴安澜临危受命,率第200师官兵驰援缅甸,固守东瓜,收复棠吉,以浴血沙场、为国捐躯的壮举,谱写了抗日救国的新《采薇》。 (2)有人说《自由报》记者宗祺仁是共产党,提醒戴安澜多加提防,他却回答“何防之有”,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戴安澜这样回答的理由。(6分) (3)戴安澜率第200师赴缅途中,赋《远征》二首以明志。诗中涉及哪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又表达了什么志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4)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截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8分) 2014年课标一卷问题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爱因斯坦与玻尔在争鸣中惺惺相惜,爱因斯坦高度评价玻尔的贡献,玻尔也感念爱因斯坦的支持,他们之间建立了长久的友谊。 B.玻尔以自己创办的研究所为平台,通过邀请各国科学家前来交流学习,使团队的成员能有机会博采众长,不断发展量子力学理论。

大数据在教学中的运用

大数据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大数据的含义及其特征 大数据( big data) ,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使用传统流程来处理和分析,无法在合理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去进行有效管理,无法在短时间内转换成有价值的决策资讯。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不同的学者或机构对于大数据的界定不尽相同,但是却存在这样一种共识,即: 大数据不仅仅是蕴藏巨大价值的海量数据资源,更是一种高效便捷的技术工具。 根据大数据的定义,我们不难归纳出其特征: 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和动态的数 据体系、多样的数据类型和巨大的数据价值 ,即人们常说的“四V”特征。从大数据巨大的数据价值来看,政府、企业、学校和个人通过对大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将能够实现对未来的预测,形成更为完善的决策。随着大数据及其相关技术的深入研究和推广,其意义价值日益突显。 二、大数据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 一) 把控学生思想行为动态 高校学生工作一般包括教育、管理、安全稳定和党团建设等方面。作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及时把控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保证学生安全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然而,在实际的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学生思想行为动态则常常被忽略。部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或是由于缺乏对把控学生思想行为动态之重要性和迫切性的必要清醒认识,选择把较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科研中; 或是由于缺乏正确有效的工作方法,选择忽视把控学生思想行为方面的工作,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关注和及时的引导。这种在认识和工作方法上的匮乏,在大数据及其相关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迎来了改善的契机。高校通过对大数据及其相关技术的宣传和培训,将切实增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大数据意识,提 高其运用大数据及其相关技术把控学生思想行为动态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例如:高校针

高三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阅读教案

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阅读》 教案 【学习目标】 1.整理新闻的基本知识,能够陈述考点要求和解题技巧。 2.通过练习,能够说明题型特点。 3.依据典型例题,掌握解题技巧,规范答题格式。 4.通过强化练习,能运用解题技巧并做到规范答题。 【学习重点难点】掌握答题方法,规范答题步骤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讨论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印发卷子 【教学过程】: 一、课前提问:由提问引出新闻访谈及其设题方向 二、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现代文阅读主要涉及三个方面,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而实用类中的新闻阅读属于新设的考试内容,试题的编制、考查角度,还在摸索之中。一般选择内容比较丰富、新闻价值比较突出的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等形式的新闻作品作为考试文本。高考选文要求1200 字左右,通讯和特写的篇幅比较适合,所以应重点关注。 三、明确目标 四、新课过程: 1、明确考纲要求:(多媒体显示) 根据考纲的能力要求,新闻阅读主要考查: ①迅速、准确地捕捉基本信息,概括其主要内容;②把握文章结构,分析语言特色; ③分析新闻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④评价新闻文本的主要观点和作者的基本倾向;⑤对新闻文本的写作意图和实效作出评判;⑥对新闻文本某种特色作深度思考和判断; ⑦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新闻文本的深层意蕴,对文本作多角度多层次解读; ⑧探究新闻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2、【自学指导】(多媒体显示) (一)新闻的含义 (二)、新闻的基本特征 (三)、新闻的分类 3、整体阅读指导 新闻属于记叙文的一种类型,包含了记叙文的基本特点,解读时我们可以借鉴记叙文的阅读方法,但又不能照搬全套。根据新闻的特点,我们在复习时按照如下六个步骤进行阅读,基本上就能掌握阅读一篇新闻的要点、方法:第一,看清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第二,抓住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第三,理清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第四,辨析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第五,挖掘中心主旨,理解文本意义。第六,分析表现手法,以供鉴赏探究。 4、题型分类指导 以下是根据《考纲》要求,按照考查的不同考点和题型进行具体的方法指导。 ①、分析综合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题型解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主要包括信息的筛选和整合两个方面。 【方法指导】第一步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新闻要点; 第二步看清题目,明确筛选要求。在原文中找准信息范围。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1数据收集整理》优质课导学案_2

《数据收集整理》教学设计 —社富中心小学沈燕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具准备:课件。 一、导入新知: 1、生成统计的概念: 导:师:最近咱们班图书角要新增一些图书,老师准备在这几类图书中选择。(出示课件1、2、3)有故事书,(成语故事书、动物故事书、开心趣味故事书)漫画书(少儿漫画、成语漫画,百科知识漫画书)科幻书,这么多书呢?在这三类图书中,你最喜欢看哪一类图书?(出示课件4) 生1:我最喜欢故事书 生2:我最喜欢看漫画书

师:那老师应该哪类图书放在图书角呢? 生:选故事书 师:哦,因为你喜欢看故事书所以你觉得放故事书合适是吗?那老师能不能应为某一个同学喜 欢的图书来确定新增的图书呢? 生:不能 师:不能根据某一个同学喜欢看的图书来确定,那应该怎样选择? 生:应该选更多人喜欢的图书 师:哦,也就是说咱们先要了解一些大多数同学都喜欢的图书,知道在咱们班中喜欢哪类图书的人最多,选择最多人喜欢的图书才合适是吗? 生:是 师:那有什么办法才能知道,咱们班喜欢哪类图书的人最多呢?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生:可以用投票的方法 师:他的意思是让我们每个人都发表自己的意见投票选一选,你同意吗? 生:同意 师:老师也觉得这个方法可行,那行,就按你们说的,按咱们班每一个同学都发表一下自己的 意见,看看咱们班到底喜欢哪类图书的人最多。(出示课件5) (请老师想请3位同学来做小小统计员帮助统计,请喜欢看故事书的同学举手,你来)喜欢 看漫画书的同学举手……

课堂中的大数据应用

一、课堂中的大数据应用 课堂中生成的大数据: 1.教师教学行为数据:教师教学行为的数据主要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言行。 2.学生学习行为数据:学生学习行为的数据主要是学生在课堂中的反应、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课堂大数据的用途 1.分析和评价教师教学行为,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善

2.为学习分析提供依据,促进教学干预和个性化学习 3.发现教育教学问题,为学校和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随着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在课堂中的应用,采用智能手段获取学生学习的数据也成为可能。典型的应用是收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如将课 堂练习与教学知识点相关联,在移动终端上做课堂练习时,运用软件实现课堂 练习的智能分析,自动获得学生对教学知识点掌握情况的数据。 二、关注学生课堂数据,挖掘信息课堂亮点 教师要敢于直面自己的课堂,看看录像,听听录音,及时反思自己的课堂,优化教学引导,课堂教学的时间观念就会强很多,课堂效率也会提高不少。 三、基于 PADClass 模型的数字化课堂学习过程数据挖掘与分析研究 信息的单向性和数据的不可跟踪性使得课堂学习过程只能依靠教师的经验进行分析,在学习过程中的多维信息交互数据不能得到即时处理与分析,导致个性化学习缺乏实际基础。 一方面,通过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以及可视化等技术可以实现对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行为和随堂测试数据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以及可视化呈现;另一方面,通过基于数据的教学策略优化,可以减轻教师教学负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

可以把课堂数据分析分为四个方而,即教师分析、学生分析、活动分析和资源分析。其整体分析结构如图。 其中教师分析根据教师的课前备课、课上授课和课后评价等行为分为备课分析、导学分析、互动分析、评价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和课后分析;学生分析根据学生课上行为和作业测试情况分为互动分析、评价分析、作业分析、测试分析和学习结果分析;活动分析根据活动的类型和时长分为活动类型分析和活动时长分析;资源分析根据资源的类型、大小和使用情况可分为资料分析和使用频率分析。它们为分析教师与学生的行 为和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提供了科学精确的数据依据。 可以把数据分为单节课和阶段性两个维度来分析。单节课就是在某一节特定的课上,对教师和学生的交互信息和学生的测试成绩进行精确的处理,并最终用图形化的 形式展示出来。阶段性就是在某一阶段内,对某个班级或某个学生进行阶段性分析.用图像化的形式直观展示。 图4为测试时题目正确率及交卷人数实时状态,该图由两部分组成:左侧为“题目正确率统计图”,显示当前已交卷学生的单个题目的答题正确率;右侧为阳寸序图”,

实用类文本阅读教案陈老师

实用类文本阅读教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为高考试卷中选做题,其中实用类阅读主要包括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等几种实用类文体。对于实用类问题阅读题的解答最主要的就是要注重对原文的挖掘,问题答案与原文的关系基本就是镜中花水中月的关系,甚至答案就直接显现在原文中,所以,在做实用类文本阅读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仔细阅读文章,对每一段落所讲述的内容有所了解。回答问题时要回归到原文,以原文为根据,捕捉文中与题目相关的关键词语,文中的关键词句实际上就是答案要点。同时还要注意问题的分值,如果一道题2分,要求概括回答,一般概括一个要点即可;要求用原文词句回答,则一般要在原文中找出两个恰当的词语。如果是4分或6分题,一般一点2分,答案要点就两到三个。题目的分值,是答题要点的重要提示。 一、访谈类文本阅读 阅读访谈文本关键是迅速把握访谈的主题、理清访谈的线索、归纳访谈的主要内容、分析访谈的技巧、评价访谈的收效、探究访谈的价值。 (一)、阅读访谈文本的方法 1、首先要通读一遍全文,整体把握讨论话题和关键内容,明白它写什么人,叙述什么事,分几个部分,作者的写作意图基本倾向是怎样的……也就是必须知道文本呈现的一些最基本的事实情况。很多

时候一些很重要的信息就在文章不起眼的地方,如果走马观花,自作聪明就会很容易造成信息筛选疏漏。 2、将访问者和访问对象的文字分开,先读提问者的问题,掌握主要有哪些问题,再阅读访谈对象的文字,对其回答的内容进行重点圈画。 3、精度一些关键问题的回答,通过阅读被访者的回答,归纳出其主要观点、立场、态度;并以此了解被访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他对某个问题的建议主张。 (二)、访谈的表现手法 访谈文本的表现手法主要是针对提问者而言,我们在阅读时主要关注提问者的艺术技巧。 针对提问者的技巧,一般有单刀直入式和旁敲侧击式两大类,可细分为: 1、趣闻: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或提问方式进行发问,以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 2、直问:不转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的提出来。 3、推问: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 4、旁问:有意岔开,先谈点别的事情,以此来制造轻松的气氛。 5、追问: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使访谈顺着自己的思想继续予以回答。 6、延伸: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可以拓宽领域,避免片面性。 7、对比:有时候,访谈对象究就某一问题在回答时的陈述不尽相同,如果发现这样的一点可以进行对比提问。也可以引入一些其他人同一问题觉得观点进行对比提问。 另一方面是针对回答者的技巧,一般有引用、比喻、打比方、反问、反复等修辞技巧,还有开门见山表明态度,委婉含蓄呈现观点,层层推进揭示本质,顾左右而言他巧避锋芒等。 在语言风格上有的朴实无华,有的浅显易懂,有的巧用俗语民谚,有的引述诗文,有的生动形象等。 (三)、对访谈进行鉴赏评价

苏科版七学年数学下册第十二章数据在我们的周围全章导学案

宿城区2018-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七年级数学教案案 数; 2.频率:频数与总次数地比值. 议一议: 1.选举“环保小卫士”用地是哪种调查方法? 2.每位候选人得票地频数指地是什么? 3.每位候选人得票地频率指地是什么? 4.你认为.通过选举产生“环保小卫士”与指定某同学为“环保小卫士”这两种方法,哪种更好? 练习:练一练. 三、随堂练习

频率是 请回答: (1>这个班总人数是_______人;身高______、_____人数最多,分别是 请你根据上表计算出正面地频率,根据计算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5.下表是对某班50名学生如何到校问题进行地~次调查结果,根据表 中已知数据填表: 6.七年级某班期中考试地数学成绩统计如下:如果80分以上(包括80分> 定为成绩优秀,60分以上(包括60分>定为成绩及格,那么,(1>在这个班级地这次成绩统计中,成绩不及格地频率是多少?(2>成绩及格地频率是多少?(3>成绩优秀地频率是多少? 小结: 通过本节课地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

宿城区2018-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数学教案案

3.频数折 线图. 将每个 小长方形 上面一条 边地中点 顺次用折 线连接起 来地频数分布直方图 练习:想一想和练一练. 三、随堂练习 .已知一组数据有80个,其中最大值为140,最小值为40,取组距为10,则可以分成 ( > 10组 B.9组 C.8组 D.7组 .在对个数据整理时,把这些数据分成7组,则各组地频数之和、频率之和为 ( > 和1 B.和 C.1和D.1和1 某校九年级共有学生400人,为了解这些学生地视力情况,抽查 生地视力,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在得到地频率分布表中,各小组频数之和等于_______;若某一小组地频数为4,则该小组 _______;若视力在0.95~1.15这一小组地频率为0.3,则可估计该校九年级学生视力在0.95~1.15范围内地人数约为________. 某校八年级学生进行体育测试,八年级(2>班男生地立定跳远成绩绘制成如图l2—23所示地频数分布直方图,图中从左到右各矩形地高之比是7:5:3,最后一组地频数是6,根据直方图所表达地信息,解答下列问

谈谈大数据在教学中的运用

谈谈大数据在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和应用,大数据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各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给各行各业的发展模式和决策带来了革新与挑战。教育行业也不例外,教育管理、思维方式学习行为、教育评估等,都深受大数据的影响。 现在的社会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与互联网密不可分,比如学生在学校进行的每一次考试,在哪方面有特长、曾经获得过哪些奖励、参加过哪些社会活动等,它在电子档案中就可以一目了然,再加上现在的家长和学生都会有微博、微信、QQ等网络社交工具,这些社交平台中会会留下大量的信息,我们与家长的联系更加密切,学生的成长轨迹也可以说是非常清晰的。只要把这些信息过程数据化,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可以有更明确的指向性,学生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自己的努力方向在哪,家长也可以更好的督促自己的孩子,这对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让我们教师与学校为学生与家长提供了更好的服务水平。 在我们的教育领域,有着很多的数据,比如平均分、升学率、就学率等。使用大数据来分析问题,这要比传统数据更科学,更方便,更有价值,能很好地帮助信息收集方获取精准材料,从而做出更准确的教学分析。如教师可以通过平台统计出学生的普遍的答题情况,大数据可以让教师清楚知道哪道题学生错得最多,哪道题学生掌握得最好,从而在上课时强化训练,这样得出的课程教学模式、师生评估方法等就更具针对性、可行性,得出的结论也更科学、更精确。我们还

可以利用大数据来开发一些智能数字教科书。简单来说,就是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来控制学习进度,而不会受到周围其他学生的行为的影响。然后,系统会给教师一个反馈,告知哪个学生在哪个方面有困难,同时给出全班学生的表现的整体分析数据。 大数据对我们有深远的影响,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因为大数据时代为我们的教育管理和运行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往后更多的大数据的预测、分析将逐步融入我们的教育管理和决策中去,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做好教育发展的规划, 改变我们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高中语文_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论述类文本阅读—整体理解和论证分析 一、考点、考情分析 2017年、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试题与之前的同类高考试题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将第二个选择题改为论证分析题,考察形式变化了,对应的能力点跟着转移,从之前信息筛选整合转变为对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考查。第2题涉及中心论点与主要观点、论述角度与论述重心、论证方法与主要论据、论述的层次思路等,这些构成论述类文本的要素与文本的整体架构密不可分。 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是高考的难点之一。难在何处?主要在于考生对这类文章没有读懂,没有形成对文章整体的观照和由整体到局部的剖析能力,而是陷入到庞杂的文字和烦乱的信息中间,理不清头绪。因此,从整体读文的角度来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进而强化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是二轮复习中重要的提分方法。 二、复习目标 从整体上把握论述文的结构,提升分析论证能力,准确解答论证试题。 三、读论述类文本的一般方法 1、画出各段的关键句(中心句、概括句、表明作者赞同或反对的情感句等)。 2、提炼关键句(中心句、概括句、情感句)中关键词,全面准确 ....概括各段意思。 3、将各段的主要内容连缀成段,反复读几遍,弄明白文章整体内容。 4、创建思维导图,分析论证方式。 四、讲读文章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Ⅰ卷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新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_非连续性文本整体阅读教案

第一节非连续性文本整体阅读 微点1 读懂全文 微点秒杀联系所学,消除误区 (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调研、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一年。2015年,图书出版业取得了诸多重要突破,政府部门出台的多项政策、举措更加有力;图书出版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发展潜力持续显现。曾一度遭到电子商务冲击的实体书店,近一年来,伴随全民阅读的推广开始逆袭。全国各地新建或改造了一批大型书城,这些

大型书城注重“体验”和“服务”,引入亲子阅读、创意生活、数字体验、咖啡餐饮等多元业态,逐步向文化购物中心转型,赋予了实体书店新的生命力。 2015年,“互联网+”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传统出版业转型升级及其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是新时代下出版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2014年出台的《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出版社积极打造自身的数字出版平台,纷纷成立数字出版部门,专门负责数字出版相关工作。诸多新改变和新方法让出版与市场的距离更近,如众筹出版、微店卖书及微博、微信营销,改变后的赢利模式也让出版的效率变得更高。 (摘编自陈敏利《图书出版业品牌报告(2016)》) 材料二 图1 2010—2015年实体店渠道市场码洋规模及年度增长率比较 图2 2010—2015年网店渠道市场码洋规模比较 (摘编自杨伟《2015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发展》) 材料三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图书出版业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图书出版可以实现内容的快速传播,并且不会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如电子图书的开发,网上书店的建立,这些新的形式扩大了图书出版的影响范围。图书出版业的信息获取方式也会发生改变,面对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对信息的筛选、分类和加工处理会成为图书出版业新的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出版的目的是要获得利润,但是在互联网条件下,许多图书资源可以免费获得,因为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出版业的营销模式,图书出版业需要从其他方面获得利润的增长。图书具有的版权是图书出版业实现利润的基础,在图书版权原有的营销模式中,版权价值仅局限于版权的转让。而在互联网条件下,版权的范围不再局限于文字,版权可以扩大到视频、游戏等多个不同的领域,可以间接产生更多的利润。互联网还能够成为图书传播的平台,让图书在传播过程中实现增值,比如在互联网传播中可以加载商业广告、产生巨大的效益。 (摘编自顾丽萍《试析“互联网+”时代的图书出版》) 1.看标题信息 没有标题,但有一个共同的话题:“互联网+”时代的图书出版。 2.抓记叙要素 三则材料,材料一是报告,较完整;材料二是图表,2015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发展;

苏教版数学七年级下期末复习六---数据在我们周围

苏教版数学七年级下期末复习六---数据在我们周围 一、知识点: 1、普查和抽样调查: 普查:为了特定目的而对所有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称为普查。 抽查:从所有考察对象中抽取部分考察对象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称为抽样调查。 简称抽查。 2、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 总体:其中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 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样本:其中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 样本容量:样本中的个体的数目 3、普查和抽查的优缺点? 普查是通过调查总体来收集数据,调查的结果准确,但往往工作量大,难度大,而且有些抽查对象不宜使用普查。抽样调查是通过调查样本来收集数据,抽查的工作量较小,便于进行。但样本的抽取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对总体的估计的准确程度,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注意所选取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4、代表性、广泛性分别指什么? 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所要考察的总体中包含的个体数很多,有时总体中个数较多且总体有明显差异的几个部分组成时,我们应注意抽出的样本就必须有较强的代表性.每个部分都应抽取到,而且应注意各部分的比例.广泛性是指总体中的每个个体均有被选的可能。 5、统计图的选用: ①统计图的特点: 扇形统计图:能够清晰地表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 占的百分比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大小 关系。 条形统计图:能够清晰地反映每个项目的具体数 目及其之间的大小关系。 折线统计图:能够清晰地反映同一事物在不同时 期的变化情况。 ②统计图的作用: ·可以清晰明确地表达数据; ·可以对数据进行分析; ·可以从中获得很多信息; ·可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决策。 6、频数和频率: 某个对象出现的次数称为频数;频数与总次数的比值称为频率。 7、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的一般步骤: ①计算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 ②决定组距和组数; ③决定分点; ④列频数分布表; ⑤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 注意点:⑴组距一般取6~12组较确当;⑵组数取进一法;⑶分点的数据有两种方法决定:所有数据减去0.5或指定在前一组(或后一组); ⑷直方图中小正方形面积要准确。 二、范例点睛: 例1:(1)××校所有七年级(八个班)学生每周干家务活的平均时间是多少? (2)全国所有七年级学生每周干家务活的平均时间是多少?你能用普查的方式得到这个数据吗?你准备如何获得这个数据? 例2:解放以来,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一直呈递增趋势,1950年只有679亿元,1960年上升到1149.3亿元,1970年上升到2252.7亿元,1980年上升到4517.8亿元,1990年上升到18547.9亿元,2000年上升到89404亿元. ⑴设计一张统计表简明地表达这段信息; ⑵再设计一张统计图,直观地表达这种增长趋势; ⑶从上述两张图表你可以得到哪些结论,并说明你的理由. 例3:校图书馆现有藏书中,小说的数量为270本,占总藏书量的27%, ⑴请把右面的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⑵为了更直观地看到各种书籍在全部书籍中所占的比例情况,请你选用适当的统计图表示这些数据.

大数据在教学管理中的运用

大数据在教学管理中的运用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崛起,云数据时代的来临,大数据给各行各业的发展模式和决策带来前所未有的革新与挑战,教育行业同样不可避免。当前人们对大数据的认识尚处于初始阶段,特别是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才刚刚开始,真正的将大数据完美地应用于教育,造福于教育,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一、何为大数据 《自然》杂志在2008年9月推出了名为“大数据”的封面专栏,讲述了数据在数学、物理、生物、工程及社会经济等多个学科扮演了愈加重要的角色。加里?金说:“这是一场革命,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各个领域开始了量化进程,无论学术界、商界还是政府,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大数据也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更好经营决策的各种资讯,同时与大数据相关的数据存储、数据安全、数据分析等领域也都属于大数据范畴。 二、大数据对教学的影响 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宓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也有“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观点,足见教育是需要根据现实变化的。 在教育领域中,大数据除体现传统数据的所有宏观功能外,还能收集分析详尽的微观个性化数据,大数据的优势立显。传统数据诠释宏观、整体的教育状况;大数据用于调整教育行为与实现个性化教育;传统数据来源于阶段性的,针对性的评估,其采样过程可能有系统误差;大数据来源于过程性的,以第三方、技术型的观察采样的方式误差较小。传统数据分析所需要的人才、专业技能以及设施设备都较为普通,易获得;大数据挖掘需要的人才,专业技能以及设施设备要求较高,并且从业者需要有创新意识与挖掘数据的灵感而不是按部就班者。 大数据带来新一轮教育信息化的浪潮已然随着硬件的高速革新和软件的高度智能无法抗拒地推到了我们面前。作为新时期的教育管理者,唯有掌握良好的“冲浪”技术,转变教育思想,及时利用大数据服务学校管理、改革教育教学,提高办学质量。 三、大数据教学管理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以往的教学管理模式正在慢慢退出历史舞台。这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大数据为载体的新型管理模式极大地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充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 ㈠知识和能力目标: 1.明确高考考纲要求、命题特点,探究总结论述类文本解题技巧。 2.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阅读现代论述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㈡过程和方法目标: 能快速阅读文本,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中获得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有效地提高现代文的阅读质量。 【教学难点】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把握规律,学会现代文理解、筛选、推断的策略,从而有效地提高正答率。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评讲结合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在高考中被列为考试内容还是从近几年才开始的,所选的文章大多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人文性,它涵盖了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教育学等领域。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已经接触过,但很多同学还是对这类文章望而生畏,觉得它太过于博大精深,难以驾驭。其实问题还是在于同学们没有掌握这类文章的解读方法。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讨论述文的阅读方

法—整体把握论述文的思想内容。 二、考纲再现 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1.理解B 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⑵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⑶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高考论述类文章并不注重考查考生对科技知识的了解或掌握情况,而是从语文阅读理解的角度,考查考生对“高浓度信息”的快速阅读理解与把握的能力。 三、考试题型 1、对词语的理解 2、对句意的把握 3、对内容要点的提炼 4、根据内容合理推断 四、选文特点 ⒈选文时代感强 ⑴常关注最新的考古发现,最新出现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世界政治形势等。 ⑵内容基本是人类关于生物、电子通讯、天文学等方面研究的新发现和发明创造,是人类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成果。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类)教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类)教案 教学设想: 2007年选考内容的“实用类作品阅读”包括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类文等实用类的文本。其中新闻和传记应该是重点。本堂课预备通过引领学生阅读来实现新闻类文本的几个考点的突破。 教学目标:1、分析新闻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 2、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准确解读文本,把握新闻文体的基本特征并对文本的特色进行深度思考和探究。 教学准备:1、让学生自行搜集到一两篇新闻(提示学生可以在报纸、杂志、电视或者网络的媒体上面找到),让学生通过阅读新闻文本来总结回顾其基本特征。 2、提前印发学案,要求学生完成阅读题《今天我们都会死去》。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对新闻有了一定的了解。它的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其中消息、新闻点评将会在语言运用中考查,其它形式将会在2007年考纲增设的实用类文本阅读中考查。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考纲要求。 二、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考试大纲》,实现在做题之前“胸中有考纲”的目标。 《考试大纲》对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类)的要求: 1.分析综合 C 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⑵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⑶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⑴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⑵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⑶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⑵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⑶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通过师生一起分析考纲明确新闻类文本阅读得要注意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三、研讨文本(通讯) 今天我们都会死去 每当我思绪万千,想起这场龙卷风给我们城市及其居民带来的灾难时,我就会从现在起哭上一百年。 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体会到:现在没有任何东西能证明我的存在,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就是我的生命,我的孩子的生命,我的妻子的生命。 我们今天都会死去,就像许多悲惨的生命一样。但是,我们活下来了,我们会重返家园并且继续活下去,包括我的城市,我们的城市和你们的城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