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艺术家赏析

合集下载

卡夫卡《饥饿艺术家》解读

卡夫卡《饥饿艺术家》解读

2012.02肖岚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著名作家,欧美现代派文学的经典大师,《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最精湛的作品之一,并且无疑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短篇小说之列”。

①小说讲述了一位表演饥饿的艺术家的生存状况,从卡夫卡的字里行间能品尝出人生的辛酸与无奈。

以真实演绎荒诞作为表现主义的代表,卡夫卡用他的人物形象完美地表现了异化的世界,描绘了人面对异化世界的焦虑和孤独,那么只有写出这种荒谬和凄凉,才能达到最高的真实,因此卡夫卡就格外的注重作品的细节真实、心理真实等问题,艺术的真实性往往比客观现实的真实更具说服力,这种深层的荒诞性正好构成整体上的真实性,特别符合人们对这种真实的内心体验。

细节的真实小说中的艺术家所做的饥饿表演,在现实生活中似乎是不太可能,然而在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却可以转为艺术中的可能,创造出艺术的真实。

《饥饿艺术家》开篇简单几句话,就将一种时代的孤独感和无奈感凸显出来,给人一种真实的历史苍凉感。

再看饥饿艺术家的形象。

“他身穿黑色紧身衣、脸色异常苍白、全身瘦骨嶙峋”,这段描写给我们展现了饥饿艺术家的大致状况。

对观众的反应也是描写的极为细致的,笼子外插满鲜花,军队高奏乐曲,由两位年轻的女士搀扶出来,两位女士表现出的行为也是让人哭笑不得,嬉笑过后大家满意的各自散去,留下的只有一具悲凉的身体。

没过多久这种饥饿表演已提不起观众的兴趣,但艺术家仍不肯放弃,他怀着美好的愿望去了马戏团,他的这番报复在那个时代显然不合时宜,马戏团把艺术家“安插在场外一个离兽场很近的交通要道口”,“周围是一圈琳琅满目的广告,彩色的美术体大字”数句便把艺术家悲惨的环境形象的凸现,艺术家也渐渐明白“那一次又一次涌来的观众,就其本意而言,大多数无一例外地史专门来看兽畜的。

”可尽管如此艺术家依然用自己的饥饿表演与世界对峙着,坚持着。

渐渐地,他被人们彻底的遗忘了,直到有一天,管事的才在腐草堆里发现了他。

在艺术家临终前与管事的那段对话,把艺术家悲惨的一生渲染的更加哀切,一股酸楚涌上心头。

《饥饿艺术家》中“饥饿”的“升华”

《饥饿艺术家》中“饥饿”的“升华”

《饥饿艺术家》中“饥饿”的“升华”《饥饿艺术家》是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的一部重要作品,该作品描绘了一个艺术家在极度饥饿下的心理状态和境地。

饥饿在小说中被描述得极其生动和深刻,它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感受,更是一种心灵的“升华”。

小说中的“饥饿”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意义和象征。

在故事中,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艺术家,为了追求自己的艺术理想,他选择过着贫困的生活,并将自己置身于饥饿之中。

在他看来,饥饿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困难,更是一种“心灵的精神食粮”,为了实现自己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他宁愿选择饥饿与贫困。

这种对饥饿的特殊理解,使得“饥饿”在小说中超越了一种生理需要,变得更加高尚和神圣。

小说中的“饥饿”被赋予了一种审美的意义。

主人公对饥饿的体验被描绘得极其生动和细腻,他对于食物和饥饿的感受被赋予了一种审美的意义,成为了他创作的灵感和素材。

他认为饥饿是一种独特的美感,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艺术体验。

在创作中,他将饥饿的体验转化为对艺术的追求和抒发,把自己对饥饿的理解深刻地融入到他的创作中,从而形成了一种“饥饿”的审美体验。

小说中的“饥饿”被赋予了一种精神的意义。

在主人公的饥饿体验中,他经历了一系列的精神上的挣扎和煎熬,但这种挣扎和煎熬却使得他的心灵得到了一种“升华”。

面对饥饿和困苦,他并没有放弃自己对艺术的追求,相反地,他通过饥饿来逼迫自己认识更多的东西,寻找更深刻的艺术境界。

在不断的挣扎和煎熬中,他的心灵得到了一种超脱和升华,他的创作也因此得到了更深邃的内涵和内在的意义。

小说中的“饥饿”实际上被赋予了一种精神上的“升华”。

小说《饥饿艺术家》中的“饥饿”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感受,更是一种心灵的“升华”。

它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意义和象征,具有了审美、精神和社会的多重意蕴。

通过对“饥饿”的深刻描绘和思考,小说呈现了一种关于“饥饿”的新理解和看法,使得“饥饿”成为了一种高尚和神圣的艺术体验。

通过这一“饥饿”的“升华”,读者对于人性、艺术和社会也能够有一种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浅析《饥饿艺术家》的悲壮性

浅析《饥饿艺术家》的悲壮性

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一生所珍重的几部短篇之一。

1924年,卡夫卡去世的一个月前,他在给此篇做校对时,不禁潸然泪下。

当看到自己创作的饥饿艺术家悲惨的一生时,卡夫卡想到的是自己孤独的一生,在写作的道路上终其一生,却无法找到“出路”,陷入不可自拔的困境之中。

他在流下眼泪的时候,除了哀叹悲惨的一生,更是显示了追寻人生意义时不畏一切所表现的悲壮。

一.追寻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小说在开篇写到如今是另一个时代了,人们对饥饿艺术的兴趣已大为淡薄了。

饥饿艺术表演前盛后衰形成对比,但饥饿艺术家的遭遇一直都是悲惨的。

并没有因盛况得到信任和尊重,因衰败得到同情和理解。

人们一直以一种追求快感的心理来观看饥饿艺术家的表演,从而获得变态的满足感。

饥饿表演盛行时,人们为了追赶时髦,而加入观看的行列。

至于艺术家怎样表演,他们丝毫不关心,或是嗤之以鼻,或是加以怀疑。

尤其是来自看守的怀疑和经理的不尊重。

看守们故意给饥饿艺术家留一个空隙,让他有偷偷拿东西吃的机会。

艺术家很痛苦,他为了证明自己,不断的唱歌。

他们却认为艺术家有更高超的技术,可以边唱歌边吃东西。

观看表演的人们也怀疑艺术家,认为这个监守的过程存在漏洞。

经理更是专横地歪曲真相,不尊重艺术家的表演,使艺术家的饥饿表演还未达到最出色的程度,提前结束表演。

艺术家却无能为力去反驳这种愚昧行为,反对这个愚昧的世界。

在这个物质文明异化的世界里,看客们麻木不仁,住在精神的荒原里;而唯一的清醒者,也无法营救世人。

但是艺术家为了自己一生爱之发狂的事业,一个人独自追寻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

人们在解读《饥饿艺术家》时,往往会联系到卡夫卡本人,认为饥饿艺术家的一生其实是卡夫卡的人生写照。

作为西方现代文学之父的弗兰茨?卡夫卡,是二十世纪文学中重要的现象之一,然而在他生前很少有人理解他,死后二十年,他的影响才席卷西方,乃至东方。

当某一时代的美的形态还没有成为一种风尚,把人们普遍陶冶,它的信息还只是被少数作家艺术家捕捉、所透露的时候,它往往要以“怪物”的形象在人们的记忆中潜藏一段时间。

《饥饿艺术家》中“饥饿”的“升华”

《饥饿艺术家》中“饥饿”的“升华”

《饥饿艺术家》中“饥饿”的“升华”《饥饿艺术家》是俄国作家弗·希夫托夫的长篇小说,该小说描述了一位年轻艺术家的艺术追求和生活困境。

小说中的“饥饿”不仅仅指物质上的饥饿,更是一种对艺术的追求和渴望的升华。

通过“饥饿”,小说揭示了艺术家内心的痛苦与挣扎,以及追求艺术的艰辛和付出。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艺术家,他在画画方面有着极高的天赋和热情。

由于缺乏经济支持和社会地位的限制,他在艺术道路上一直辗转于贫困和饥饿之间。

面对生活的艰难和困境,他选择了继续追求自己的艺术梦想,而不是妥协和放弃。

他坚信只有通过艺术的追求和创作,才能找到内心的满足和自由。

在小说中,“饥饿”被渲染得非常真实和恐怖。

艺术家每天只有一顿简单的食物,甚至经常是干饼干和水果皮。

面对饥饿的折磨,他一度陷入绝望和颓废。

这种饥饿并没有让他放弃对艺术的追求,相反地,它激发了他内心更强烈的热情和创作欲望。

他将自己的饥饿和贫困作为灵感的源泉,创作了一系列震撼人心的作品。

这些作品描绘了贫困和饥饿的惨状,充满了悲凉和绝望的情感。

从小说中可以看出,“饥饿”在艺术家心灵中的“升华”。

艺术家通过创造力和想象力,将自己的贫困和饥饿转化为艺术作品中的痛苦和苦难,这些作品既是对自身境况的反映,也是对社会的抗议和呼唤。

通过艺术的表达,他成功地传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引发了观众强烈的共鸣和反思。

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充满了痛苦和艰辛,但同时也体现了他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社会的批判。

在小说的结尾,艺术家的境况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他仍然过着贫困的生活。

他已经通过自己的创作和努力,实现了艺术的“升华”。

他的艺术作品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赏,超越了个人贫困和苦难,成为了永恒的艺术之美。

通过将自身的饥饿和困境转化为艺术创作,艺术家成功地将生活的苦难和绝望升华为艺术的光辉和力量,达到了精神上的满足和自由。

饥饿艺术家完美版

饥饿艺术家完美版
• 卡夫卡的每部作品都是一个谜,他采用独特的表现手法:夸张、变形、寓言、象
征等,构成与现实生活 相统一的“神话世界”,呈现出寓义的多面性
• 卡夫卡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 • 卡夫卡的作品难读,连母语是德语的读者也觉得读懂这些作品不是件容易的事
其作品特点:
主题曲折晦涩 情节支离破碎 思路不连贯 跳跃性很大 语言的象征意义很强
• 在“从前”,饥饿艺术家的自恋乃是通过渴望获得荣誉来体现的,亦即表现为对于获
得人们赞赏和信任的渴望;而在“如今”,当人们已经不再关心和记得他的时候,他的 自恋又体现为对自己的孤独和坚守的自我指认,体现为对获得他人承认和关注的不屑。 其他人越是冷落他和误解他,他的这种“孤独坚守者”的形象就越是能竖立起来。因 此,这种不屑一旦贯彻到底,最终会导致在最后他主动地去误导那些仅存的关注他的 人(“管事”):让全世界都来误解我吧,反正我是孤独的!
• 显然,在饥饿艺术家的自我意识中,他确实把自己的行为当成了一门真正的艺术。因
此,他的确是把公众的不信任当成了一种诬蔑。即使他真有厌食症,他也自欺地认为 自己没有厌食症,因而自己是在从事一项真正的饥饿艺术。这里是否存在一种自我分 裂的状况呢:他一方面由于公众说的是实情而苦恼,另一方面又是由于他的自欺意识使 他感到受了公众的诬蔑而苦恼,同时,他又由于意识到了自己是在自欺而苦恼
• 卡夫卡在《饥饿艺术家》中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越界的叙述手法 ,描述了艺术家不
为人们所理解的痛苦处境。
• 在小说文本中 ,周围的观众构成了“看”的主体世界 ,艺术家构成了“被看”的主体
世界 ;通过对这个二元世界的构筑 ,作者表现了自己作为生活在异化了的物质世界中 的精神个体对人类精神道路的探索这篇小说有一种惊人的美,这种美不仅植根于卡夫 卡对于人性和世界图景的洞察,也来自它的文体和形式的奇特。

《饥饿艺术家》叙事者干预分析

《饥饿艺术家》叙事者干预分析

《饥饿艺术家》叙事者干预分析作者:董立娜来源:《神州》2011年第20期查特曼将叙事者干预分为两种,即对故事的干预与对话语的干预。

有一些介于二者之间的,就是叙述者采用“括号加注”的方式:本身是话语干预的形式之一,又与故事密切相关,类似于叙述者的解释性干预,意在告诉隐含读者他们自己不太容易搞清楚的事实。

《饥饿艺术家》中运用了多处括号加注的形式,虽然大多去掉括号仍然可以成文,但是,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卡夫卡如此描写是具有深意的。

根据其感情色彩及作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表面客观,多重寓意。

“而后却又完全陷入沉思,对谁也不去理会,连对他来说如此重要的钟鸣(笼子里的唯一陈设就是时钟)他也充耳不闻,而只是呆呆地望着前方出神,双眼几乎紧闭,有时端起一只很小的杯子,稍稍吸一点儿水,润一润嘴唇。

”作者在此处重点提出的“对他来说如此重要的钟鸣”,“笼子里唯一陈设就是时钟”,我认为此处有多重含义。

活着本身意味着放弃一切“活着”以外的盼望。

余华说过:“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

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1从本文来看,饥饿艺术家追求饥饿艺术超越了生命,他渴望达到自己最出色的程度,但一直以来都被外界制止,而时间就是证明饥饿艺术的最好证明。

但是,当饥饿艺术家进行饥饿表演时,他连外界的证明都不在乎了,这更加表明了活着本身意味着放弃一切“活着”以外的盼望,没有盼望好像可以减少由此而来的失望的痛苦。

二、融入感情,感染读者。

他本来还可以坚持更长久,无限长久地坚持下去,为什么在他的饥饿表演正要达到最出色程度(唉,还从来没有让他的表演达到过最出色的程度呢)的时候停止呢?只要让他继续表演下去,他不仅能成为空前伟大的饥俄艺术家—这一步看来他已经实现了—而且还要超越这一步而达到常人难以理解的高峰呢(因为他觉得自己的饥饿能力是没有止境的),为什么要剥夺他达到这一境界的荣誉呢?此处融入了作者对与饥饿艺术家这一角色的深深的同情和怜悯,同时饱含对阻碍饥饿艺术家追求艺术的经理等人的反感。

解读卡夫卡《饥饿艺术家》

解读卡夫卡《饥饿艺术家》

匠心独运,筑造离奇世界——《饥饿艺术家》解读[摘要]写于1922年的《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为数甚少的珍爱作品之一,在这部文学作品中,卡夫卡匠心独运,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荒诞却又真实的离奇世界。

[关键词]叙述视角;饥饿;艺术手法《饥饿艺术家》这部短篇小说一直被公认为卡夫卡的经典作品之一,关于这部小说可以从许多方面去阐释。

本文尝试着从叙述视角、饥饿意象以及文中艺术手法的运用这三个方面对这一小说进行解读,走进卡夫卡为我们筑造的离奇世界。

本文的叙事视角很有特点,一方面似乎是第三人称外视角,另一方面又似乎是第三人称内视角。

乍一看来,这个故事的叙述者总是用貌似平静客观的口吻叙事,我们可以猜测,这是一个站在故事之外的叙述者在用旁观眼光叙事。

这种第三人称外视角叙事是卡夫卡惯用的,往往给人一种冷静、客观、可靠的感觉。

在全文中,这一叙述方式是显而易见的,在此就不再举例。

然而,仔细品读之下,我们不难发现,这篇小说在叙述语言方面明显区别于其他卡夫卡式的小说,不完全是一片平静,而是活泼泼的,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

这正是由于作者在第三人称外视角叙述之中又穿插了第三人称内视角的叙述方式。

第三人称内视角是叙述者采用故事内人物的眼光叙事,这种的叙述视角带来的叙述语言往往是主观的、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的。

“其实他自己明白,饥饿表演极为简单,是世上最容易做的事,这一点恐怕连行家也不清楚”。

类似这样的频繁使用极端的、夸张的、渲染力强的句式在全文中比比皆是。

其中较为经典的是在结束了40天饥饿艺术表演之后,饥饿艺术家从笼子里出来,经理人向众人展示饥饿艺术家虚弱惨象的那一段描写。

“经理双手卡住饥饿艺术家的细腰,有些过分小心翼翼,他的动作神情使人联想到,他手中不是一个活人,而是一件极易破碎的物品。

这时经理或许暗中轻轻碰了一下饥饿艺术家,以致于他的双脚和上身左右摇摆不停”“饥饿艺术家任其摆布,他脑袋聋拉在胸前,好像它是不听使唤地滚到那里,然后又莫名其妙地一动不动。

饥饿是一种独特自我的生存方式--解读《饥饿艺术家》

饥饿是一种独特自我的生存方式--解读《饥饿艺术家》

odern chinese M53XIANDAI YUWEN2014.08学研究文1922年,卡夫卡创作了《饥饿艺术家》,一直被公认为卡夫卡最杰出的短篇小说之一,也是卡夫卡生前认可发表的少数作品之一。

像卡夫卡这样对写作极尽严格的作家,他生前认可发表的作品都是他自己较为满意的作品。

小说描写了一位以饥饿表演为职业的艺术家从光辉到落魄的一生。

读后,我们不禁要问:真的有饥饿表演吗?饥饿表演的确曾经在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存在过。

不过,即使确实存在过这种性质的表演,我相信作家也只是把它作为一种素材,通过想象对这个素材进行加工,给我们展现一个包含自我生存价值的世界。

一、饥饿与艺术的悖谬这部小说里的艺术家表演饥饿,饥饿就是他从事的艺术。

饥饿——艺术,多么大的悖谬!饥饿,是一种自虐的行为,还是一种艺术?那么我们现在讨论一个问题:饥饿是不是一种艺术?首先,艺术需要显示为作品,显示为一个可以公开看到、听到或触到的形式,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艺术品。

艺术品是艺术家创造性的产物,其中往往凝结着真善美。

那么饥饿呢?饥饿是作为一种纯粹的内在感受,它无法获得一种可见的形式。

饥饿艺术家是在表演一种虚无,饥饿表演的结果是没有任何的东西产生。

观众们所能看到的是“脸色异常苍白、全身瘦骨嶙峋的饥饿艺术家”,这不过是饥饿在人身上所产生的必然的生理结果。

看到艺术家的这个样子,人们就能理解什么是饥饿吗?小说中有这样的一段描述:“一个家长领着他的孩子指着饥饿艺术家向孩子们详细讲解这是怎么一回事。

……孩子呢,由于他们缺乏足够的学历和生活阅历,总是理解不了——他们懂得什么是饥饿吗?”[1]显然,世界要求能够被观看到的东西,而饥饿艺术家却只能提供虚无,即使他努力地表演饥饿,依旧无法被世界了解和触摸。

那么饥饿表演结果就是“人们从他身旁扬长而过,不屑一顾”[2]。

饥饿艺术家从未真正给予观赏者任何东西,所谓的“饥饿艺术”不过是将一种自然感觉发展成为一种风格,它根本不能称之为艺术家的创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绩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
《西方文学经典导读》课程论文

院系:文学与传媒学院
专业班级:汉语本153 班
学号:2015112352
姓名:谭意
批阅教师:
高级的精神运动,最后都是灭绝需要的创造
——《饥饿艺术家》赏析《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创作于一九二二年,在临终前两个月作最后修改过的唯一最优秀的短篇小说。

也是论者甚众,歧义甚多的一部象征性作品。

卡夫卡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艺术地展现了一个纯粹艺术家的生存竟遇和矛盾以及人生的荒诞。

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实践了一个永恒的法则,一切伟大的艺术,都是形式的互相嵌套和对位。

犹太教神秘主义的流派卡巴拉教义匪夷所思的极端到在经典著作的词汇里,甚至两个单词首尾相衔的字母间寻找微言大义。

《饥饿艺术家》的内容很简单,一个以忍受饥饿为志业的艺术家在马戏团表演忍受饥饿的艺术,经理只允许他演四十天,因为据说商业规律提示,观众对任何项目的关注程度超过这段日子就会急转直下。

但要是想想卡夫卡的犹太人背景,你总会对“四十天”这个数字疑神疑鬼起来。

《旧约》中摩西在西奈山上“四十天”不吃不喝,先知以利亚逃避迫害也曾经在旷野中饿了“四十天”。

到了《新约》里,耶稣在旷野不吃不喝正好“四十天”,但注意,过了四十天耶稣就感到“饥饿”了。

而我们的饥饿艺术家是多么想突破这“四十天”。

耶稣死后第三天复活,显灵在门徒的面前;又是在第“四十天”!耶稣升入天堂。

在第“四十天”饥饿艺术家满心不情愿的打开笼子进入剧场接受观众的欢呼。

但卡夫
卡在小说里狡猾的说,一过四十天观众的情绪就疲软了,而且据说这条常规各地适用。

但问题在于,饥饿表演这种东西显然不同于普通魔术,马戏什么的,时间拖的越久,难度越大,公众也会觉得越神奇。

所以卡夫卡在小说里讲的理由实际上是不成立的。

不过,公众觉得困难,饥饿艺术家却竭力想对人们表示,饥饿表演于他而言是容易的,某种程度上这是在撇清人们的怀疑。

因为并非每个夜班的看守都那么忠于职守,有的甚至出于愚蠢的怜悯和同情,偷偷地放松对饥饿艺术家的看守,以让他有进食的机会,这种无视饥饿艺术家荣誉感的行为深深伤害了他。

甚至逼得他要大声歌唱:“以便向这帮人表明,他们的怀疑对自己是多么的不公道。

但这无济于事。

这些看守更是佩服他人灵艺高,竟在唱歌时也能吃东西”。

饥饿艺术家只能表明,饥饿艺术对他而言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如果别人能理解这一点,理解他的能力完全能轻松的表演饥饿艺术。

公众就自然不会怀疑饥饿艺术家还需要靠作弊来证明自己。

但是新的烦恼很快又来了:“大部分人认为他自吹自擂,更有甚者说他是个骗子手,他当然觉得挨饿是件轻松的事,因为他掌握了一套使得挨饿轻松好受的秘诀,而他竟然厚颜无耻,不肯百分之百地道出实情”。

这个打击一点也不比怀疑他作弊更小,这简直把他降格为一个江湖术士的骗子,而他是为艺术而艺术的。

他的挨饿应该是比摩西,耶稣,和先知以利亚更伟大的,因为那些人还能仰仗神迹来战胜饥饿,而他完全凭一己之力。

更没有什么秘诀,拥有秘诀是把艺术降格到了技术的地步。

是的,如果迁就大众的理解力,饥饿怎么可能仅仅是饥饿呢?纯粹的饥饿也许如同纯粹的思想那样会让人的神经受不了的。

耶稣四十天断绝饮食有上帝支撑,饥饿艺术家的四十天也一定有自己的秘诀来支撑。

以公众的理解力看来“饥饿艺术”并非“饥饿的艺术”,而是如何将在通常情况下必然出现的“饥饿感”消解、转换的艺术。

所以如果有谁说“饥饿”是易如反掌的,等于是说它不依赖来自技术或者来自神的外力,那就成了最厚颜无耻的吹嘘。

因为最没有难度的饥饿才是最困难的,最不可思议的。

就这么单纯饿着,没点功夫,谁能受得了呢?而且纯粹的饿本身又会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
这几乎把饥饿艺术家逼上了绝路,现在他怎么做好像都不对劲了,既不能让人以为饥饿艺术是非常困难的挑战,因为人们会怀疑他作弊,更可气的是他们宽容和仁慈的对待被子虚乌有的作弊行为。

另一方面,设若大众认为饥饿艺术对他而言不过探囊取物,则此等愚氓将视其为怙
秘术以驱饿,实乃亵渎艺术是也。

饥饿艺术家在百般误解中依旧不抛弃,不放弃。

终于当公众对饥饿艺术渐渐失去兴趣后,他来到了崩溃的临界点。

这表现在最后管事的对门可罗雀,奄奄一息的饥饿艺术家表示赞赏。

“我一直在想着,你们能赞赏我的饥饿表演,”饥饿艺术家说。

“我们确实也挺赞赏的,”看管人热情地说。

“可是你们不应该赞赏,”饥饿艺术家说。

“那么我们就不赞赏,”看管人说,“为什么我们不应该赞赏呢?”“因为我只能忍饥挨饿,我也没有其他办法。

”饥饿艺术家。

“你们瞧,太怪了不是,”看管人说,“你为什么没有其他办法呢?”“因为我,”饥饿艺术家说着,小脑袋微微抬起,嘴唇像要吻看管人似的,直贴在他的耳根,生怕露掉一个字,“因为我找不到适合我胃口的食物。

假如我找到这样的食物,请相信我,我不会招人参观,若人显眼,并像你,像大伙一样,吃得饱饱的。


饥饿艺术家最开始并没有想成为饥饿艺术家。

他只是找不到自己可以吃的东西,在这个世界上,能吃的东西有很多,吃东西的人很多,但是这些吃东西的人们真的喜欢自己吃的东西吗?恐怕未必,他们吃东西,是因为如果不吃,自己就会死去。

同大多数人一样,饥饿艺术家也不爱自己吃的东西,于是他选择了不吃东西。

但是我们都知道,一个不吃东西的人如果活在吃东西的人们之间,是很痛苦的,因为他和别人不一样。

他不肯向这个世界低头,这表现了他闪耀着光辉的自尊,但是那光芒也同时刺痛着所有其他人。

其他人就会想,凭什么你不吃东西呢?凭什么你就可以不放弃自己那一丁点的自尊呢?凭什么你就看起来比我们要崇高那么多呢?种种有意无意的攻击让饥饿艺术家感到痛苦,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成为饥饿艺术家。

这是一个绝妙的主意。

通过成为一个饥饿艺术家,自己可以名正言顺地不吃任何东西,而且不用担心收到任何人的攻击。

因为我本来就是一个饥饿艺术家啊,我不吃东西不是天经地义的事
情吗?我不吃东西不是彰显我的品格,而是我的工作职责,你们要相信,我跟你们是一样的呀。

我也是甘愿吃那些肮脏的食物的呀。

这样你们便没有任何道理指责我。

这是饥饿艺术家对这个世界最后的报复,就如过去人们对饥饿艺术家的种种讽刺歪曲诽谤乃至最后的冷落,现在都找回来了,因为人们过去蜂拥而至看饥饿艺术家的表演,现在饥饿艺术家反过来告诉人们“你们看的不是饥饿艺术,不是杂技一类的技术,当然更不是耶稣那样的神迹,你们只不过看了一个找不到合口味的食物以至于厌食的人而已,最后你们都被我耍了”这应该是何等悲愤,绝望到极点的嘲笑和自嘲。

可惜已经没什么人注意他了,饥饿艺术家忘了,这个世界的法则是要吸引眼球,这个故事里观众的命运又如何呢、他们似乎有了新宠,那是一只即使被关在笼子里也胃口很好,充满生命活力的豹子。

但是观众们却觉得很不舒服,凭什么豹子在这样的处境下依然快乐呢?豹子当然没有无耻隐瞒让自己忍受囹圄生涯的什么秘诀,豹子也不可能有什么信仰的支撑,但它依然快乐着,是那样的自足。

公众可以想出林林总总的理由来解释饥饿艺术家为什么能捱饿,但这一切对豹子都失去了效力。

豹子的活力烛照出观众们的阴暗心理,原来他们与饥饿艺术家一样也是病态的,只不过一种是反常的病态。

当人性走向光与暗的尽头,走向光明处的饥饿艺术家不愿像被驯服的动物一样用无谓的重复曲解着他热衷的艺术,而是极端的选择了用生命去绽放这不为人理解的艺术光芒,但是不知道他
有没有意识到,周围已经一片黑暗。

他孤独无比,他想证明自己,他怒不可止,他唉声叹气,他大声呐喊,他放声高歌,然后被世人遗忘。

他从未被理解,他是一只行走在荒原上的狼,世界的帷幕下,他是唯一的表演者,也是唯一的观众。

小说的最后,一只年轻的豹子被关进笼子。

卡夫卡写道:“它似乎都没有因失去自由而惆怅,它那高贵的身躯,应有尽有,不仅具备着利爪,好像连自由也随身带着。

它的自由好像就藏在牙齿中某个地方。

”我被这段话深深打动,决定向豹子学习,把自由随身带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