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卡夫卡《饥饿艺术家》主人公形象---透析灵魂
卡夫卡《饥饿艺术家》解读

2012.02肖岚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著名作家,欧美现代派文学的经典大师,《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最精湛的作品之一,并且无疑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短篇小说之列”。
①小说讲述了一位表演饥饿的艺术家的生存状况,从卡夫卡的字里行间能品尝出人生的辛酸与无奈。
以真实演绎荒诞作为表现主义的代表,卡夫卡用他的人物形象完美地表现了异化的世界,描绘了人面对异化世界的焦虑和孤独,那么只有写出这种荒谬和凄凉,才能达到最高的真实,因此卡夫卡就格外的注重作品的细节真实、心理真实等问题,艺术的真实性往往比客观现实的真实更具说服力,这种深层的荒诞性正好构成整体上的真实性,特别符合人们对这种真实的内心体验。
细节的真实小说中的艺术家所做的饥饿表演,在现实生活中似乎是不太可能,然而在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却可以转为艺术中的可能,创造出艺术的真实。
《饥饿艺术家》开篇简单几句话,就将一种时代的孤独感和无奈感凸显出来,给人一种真实的历史苍凉感。
再看饥饿艺术家的形象。
“他身穿黑色紧身衣、脸色异常苍白、全身瘦骨嶙峋”,这段描写给我们展现了饥饿艺术家的大致状况。
对观众的反应也是描写的极为细致的,笼子外插满鲜花,军队高奏乐曲,由两位年轻的女士搀扶出来,两位女士表现出的行为也是让人哭笑不得,嬉笑过后大家满意的各自散去,留下的只有一具悲凉的身体。
没过多久这种饥饿表演已提不起观众的兴趣,但艺术家仍不肯放弃,他怀着美好的愿望去了马戏团,他的这番报复在那个时代显然不合时宜,马戏团把艺术家“安插在场外一个离兽场很近的交通要道口”,“周围是一圈琳琅满目的广告,彩色的美术体大字”数句便把艺术家悲惨的环境形象的凸现,艺术家也渐渐明白“那一次又一次涌来的观众,就其本意而言,大多数无一例外地史专门来看兽畜的。
”可尽管如此艺术家依然用自己的饥饿表演与世界对峙着,坚持着。
渐渐地,他被人们彻底的遗忘了,直到有一天,管事的才在腐草堆里发现了他。
在艺术家临终前与管事的那段对话,把艺术家悲惨的一生渲染的更加哀切,一股酸楚涌上心头。
《饥饿艺术家》中“饥饿”的“升华”

《饥饿艺术家》中“饥饿”的“升华”《饥饿艺术家》是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的一部重要作品,该作品描绘了一个艺术家在极度饥饿下的心理状态和境地。
饥饿在小说中被描述得极其生动和深刻,它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感受,更是一种心灵的“升华”。
小说中的“饥饿”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意义和象征。
在故事中,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艺术家,为了追求自己的艺术理想,他选择过着贫困的生活,并将自己置身于饥饿之中。
在他看来,饥饿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困难,更是一种“心灵的精神食粮”,为了实现自己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他宁愿选择饥饿与贫困。
这种对饥饿的特殊理解,使得“饥饿”在小说中超越了一种生理需要,变得更加高尚和神圣。
小说中的“饥饿”被赋予了一种审美的意义。
主人公对饥饿的体验被描绘得极其生动和细腻,他对于食物和饥饿的感受被赋予了一种审美的意义,成为了他创作的灵感和素材。
他认为饥饿是一种独特的美感,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艺术体验。
在创作中,他将饥饿的体验转化为对艺术的追求和抒发,把自己对饥饿的理解深刻地融入到他的创作中,从而形成了一种“饥饿”的审美体验。
小说中的“饥饿”被赋予了一种精神的意义。
在主人公的饥饿体验中,他经历了一系列的精神上的挣扎和煎熬,但这种挣扎和煎熬却使得他的心灵得到了一种“升华”。
面对饥饿和困苦,他并没有放弃自己对艺术的追求,相反地,他通过饥饿来逼迫自己认识更多的东西,寻找更深刻的艺术境界。
在不断的挣扎和煎熬中,他的心灵得到了一种超脱和升华,他的创作也因此得到了更深邃的内涵和内在的意义。
小说中的“饥饿”实际上被赋予了一种精神上的“升华”。
小说《饥饿艺术家》中的“饥饿”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感受,更是一种心灵的“升华”。
它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意义和象征,具有了审美、精神和社会的多重意蕴。
通过对“饥饿”的深刻描绘和思考,小说呈现了一种关于“饥饿”的新理解和看法,使得“饥饿”成为了一种高尚和神圣的艺术体验。
通过这一“饥饿”的“升华”,读者对于人性、艺术和社会也能够有一种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荒谬的世界,痛苦的人生——解读卡夫卡作品《饥饿艺术家》

荒谬的世界,痛苦的人生——解读卡夫卡作品《饥饿艺术家》作者:赵燕蕊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7期(宿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宿州 234000)摘要:弗兰茨·卡夫卡出生于奥地利,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表现主义的先驱。
卡夫卡于1924年春创作了著名的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在象征主义的框架下以现实主义的手法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绝食艺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生遭遇,揭示了文中所隐含的荒谬的世界、痛苦的人生这一主题。
关键词:卡夫卡;饥饿艺术家;象征主义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7-0109-03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出生于奥地利,他是现代小说史上思想最为深刻、在小说文体方面最有独创的作家,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表现主义的先驱。
卡夫卡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有自传色彩。
卡夫卡在1917年的时候患肺结核,1924年春他创作了著名的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1924年5月卡夫卡的病变发展到喉咙,使他既不能吃饭也不能喝水,在饥饿和消瘦的折磨中卡夫卡以极大的毅力校对了《饥饿艺术家》,1924年6月卡夫卡病逝。
据说当卡夫卡在病逝前一个月在病榻上完成短篇小说集《饥饿艺术家》的校对工作后,他长时间地泪流不止,而这个小说也是他自己为数不多的生前喜欢的、毫不犹豫的予以出版的作品。
这篇作品无疑是作家自己真实生命体验的写照,具有很强的自我指涉性,更是卡夫卡内心体验的真实而又含蓄的表达。
自《饥饿艺术家》诞生之后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文评家们从不同的角度试图阐释《饥饿艺术家》的文艺特色和价值,美国学者托尔曼认为,《饥饿艺术家》可以从3个不同的层次来理解:即社会学的层次、宗教的层次、形而上学的层次。
“绝食艺人在笼中的困境代表了艺术家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与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格格不入。
从这个角度来看《饥饿艺术家》是一个社会寓言。
浅析《饥饿艺术家》的悲壮性

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一生所珍重的几部短篇之一。
1924年,卡夫卡去世的一个月前,他在给此篇做校对时,不禁潸然泪下。
当看到自己创作的饥饿艺术家悲惨的一生时,卡夫卡想到的是自己孤独的一生,在写作的道路上终其一生,却无法找到“出路”,陷入不可自拔的困境之中。
他在流下眼泪的时候,除了哀叹悲惨的一生,更是显示了追寻人生意义时不畏一切所表现的悲壮。
一.追寻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小说在开篇写到如今是另一个时代了,人们对饥饿艺术的兴趣已大为淡薄了。
饥饿艺术表演前盛后衰形成对比,但饥饿艺术家的遭遇一直都是悲惨的。
并没有因盛况得到信任和尊重,因衰败得到同情和理解。
人们一直以一种追求快感的心理来观看饥饿艺术家的表演,从而获得变态的满足感。
饥饿表演盛行时,人们为了追赶时髦,而加入观看的行列。
至于艺术家怎样表演,他们丝毫不关心,或是嗤之以鼻,或是加以怀疑。
尤其是来自看守的怀疑和经理的不尊重。
看守们故意给饥饿艺术家留一个空隙,让他有偷偷拿东西吃的机会。
艺术家很痛苦,他为了证明自己,不断的唱歌。
他们却认为艺术家有更高超的技术,可以边唱歌边吃东西。
观看表演的人们也怀疑艺术家,认为这个监守的过程存在漏洞。
经理更是专横地歪曲真相,不尊重艺术家的表演,使艺术家的饥饿表演还未达到最出色的程度,提前结束表演。
艺术家却无能为力去反驳这种愚昧行为,反对这个愚昧的世界。
在这个物质文明异化的世界里,看客们麻木不仁,住在精神的荒原里;而唯一的清醒者,也无法营救世人。
但是艺术家为了自己一生爱之发狂的事业,一个人独自追寻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
人们在解读《饥饿艺术家》时,往往会联系到卡夫卡本人,认为饥饿艺术家的一生其实是卡夫卡的人生写照。
作为西方现代文学之父的弗兰茨?卡夫卡,是二十世纪文学中重要的现象之一,然而在他生前很少有人理解他,死后二十年,他的影响才席卷西方,乃至东方。
当某一时代的美的形态还没有成为一种风尚,把人们普遍陶冶,它的信息还只是被少数作家艺术家捕捉、所透露的时候,它往往要以“怪物”的形象在人们的记忆中潜藏一段时间。
《饥饿艺术家》的读后感

《饥饿艺术家》的读后感他在笼子里表演的时候,负责值夜班的看守有意离得远远的,躲在某个角落里玩牌,给艺术家提供一个进食的机会。
但是每当遇到这类的看守,艺术家情绪便是最低落,最痛不堪言的。
由于他所追求的是饥饿的艺术,是艺术本身,因此他不觉得饥饿是痛苦的,是难以忍耐的,能够说,他要的就是这种饥饿,由于恰恰是饥饿才能展现他的艺术,才能够成就他。
但是没有人会真正懂得,真正相信,因此看守有意给他制造机会进食的时候,他认为是对他的一种玷污。
而观众,也只是把他当作笼子里动物一样,只是当作生活的调料博取一笑而已,怀着同情或者许是讥笑的心态。
他想向人们证实,饥饿表演事实上很简单,但是人们死活不相信。
直到表演期限的四十天终止时,他的表演艺术依然没有得到观众的认同,而他也无法再找到一种能证明自己表演艺术的方法。
数年之后,没有人再对这种饥饿表演感兴趣了,好像人们私下达成了某种默契,到处都笼罩着厌恶饥饿表演的气氛。
尽管确信有一天,饥饿表演定会再次红火起来,但这关于活着的人毫无慰藉。
但是眼下,艺术家能做些什么呢。
最终他不得不受聘于马戏团,在马戏团,他依然燃起希望。
向世人证明,他的饥饿艺术不减当年,他要真正地撼动世界,达到前所未有的轰动。
但是兴奋的艺术家,忘了当今的形势,因此他的话只能引起懂行人的付之一笑。
在世人眼里,他远远不如那马戏团的兽更能吸引人的眼球,调起人的胃口,激起人的兴奋。
最后,他连同腐草一起被埋掉了,然而,从他那瞳孔已经放大的眼睛里还流露出一种不再是自豪而是坚定的信念:他还要继续饿下去。
卡夫卡自己说过:倘若心中没有对某种不可摧毁之物的信念,人便不能生存。
对艺术家而言,饥饿是一种象征,一种精神追求的象征,即卡夫卡所言一种不可摧毁之物的信念,但是在芸芸众生的物质世界里,鲜有他灵魂依托的归宿。
作者用艺术家至死不渝的这种执念这种追求,表达了人的现实生存的逆境,表达了人与社会,精神与物质,灵魂与肉体的无法达到与谐统一的矛盾。
《饥饿艺术家》读后感

《饥饿艺术家》读后感《饥饿艺术家》读后感读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首先出现在眼前的是一群“看客”的形象,就像鲁迅笔下冷观“孔乙己”命运的茶客,就像那群看杀革命者人头的麻木看客。
很巧合的,在描写冷漠的看客这点上,中西方竟然有着惊人的默契。
也许,麻木,本就不是属于一个民族的,而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孽根”性。
在人们普遍体会残忍带来的乐趣时,也没放过单纯的孩子。
“天气晴朗的时候,大家就把笼子挪到露天,这样做是为了孩子,他们对饥饿艺术家有着特殊的兴趣”,“他们看到这位身穿黑色紧身服、脸色苍白、瘦骨嶙峋的饥饿艺术家时神情紧张,目瞪口呆,为了壮胆,他们互相把手拉得紧紧的”,孩子的冷漠,让人颤栗,使人忍不住发出和鲁迅一样的呐喊“救救孩子”,而孩子们的麻木,让人不得不担忧这个民族的未来,不得不发问:这样的一代,怎样创造光明的未来?而饥饿艺术家自己的麻木与无知更是让人惊心,“他时而有礼貌地向大家点头打个招呼,时而用力微笑着回答大家的问题。
他还时不时把胳膊伸出栅栏,让人摸摸瞧瞧,以感觉到他是多么干瘦。
”他在追寻着自己所谓的艺术,然而,他失去的却是做人的权利与起码的人格尊严。
长期的“表演”,执着的“信念”,让他甘愿为此放弃自己本该有的思考能力,他已不以此为耻,反以次为荣了,这比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更让人悲悯。
也许,每个人的信念与理想都该得到尊重,我们姑且不去嘲弄“饥饿艺术家“的梦想,但只要审视一下他的理想,就不得不让人思索这样一个人生普遍存在的一个生存困境:不断地证明自己,而又永远无法证明自己。
“饥饿艺术家在饥饿表演期间是绝对不吃东西的,即使有人强迫他吃,他也会无动于衷。
他的艺术的荣誉不允许他这么做。
”他以这种方式证明着自己,证明着他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的专业性,然而,他的诚实,并没有得到他人的理解,“他们总认为,饥饿艺术家绝对有妙招搞点存货填填肚子”,“这些看守更是佩服他人灵艺高,竟在唱歌时也能吃东西”。
其实,他这样的努力是徒劳的,也是荒谬的,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他未曾思考过,因为愚昧的信念已经占据了他的头脑。
毕业论文例文-孤独的存在-----对卡夫卡《饥饿艺术家》的解读

孤独的存在-----对卡夫卡《饥饿艺术家》的解读文/李莉《饥饿艺术家》创作于一九二二年,卡夫卡在其临终前两个月作做出最后修改;这是一部论者甚多,歧义甚众的意味性作品。
卡夫卡以抱负主义的表现手段展现了一个艺术家的生活际遇和人生的荒谬。
小说故事复杂且深刻易读,但浏览以后留给读者的倒是无尽的思考。
饥饿艺术家为了地道的饥饿艺术而献出了生命,然则却没有人真正观赏这类艺术。
他的不美观众只是在观赏他的饰演才艺;在不美观众眼里,他的饥饿饰演无异于马戏团的饰演。
这让艺术家痛苦莫明,因为“除他自己以外,即使行家也没有人知道,饥饿饰演是一件如此轻易的事,这真实是世界上最轻而易举的事了”。
几年以后,饥饿饰演为人们所厌弃了。
为了重振饥饿艺术,不幸的艺术家受聘于马戏团,不能不末尾了与兽类为伍的饰演。
可是没有人宁愿在他眼前住足观赏,就连管事的也懒得为他换牌记数了。
全部演出时代,谁也没有想起这位不幸的艺术家,更无人知道他究竟饿了若干天。
直到饰演完毕的日子,管事才发明曾经累卵之危的艺术家。
饥饿艺术家的临终遗嘱既充满抵触而又耐人寻味,卡夫卡写到:“我不时在欲望你们能赞美我的饥饿饰演,”饥饿艺术家说。
“我们也是赞美的,”管事迁当场回答说。
“但你们不应当赞美,”......“因为我只能受饿,我没有其余方法。
”饥饿艺术家说。
“你究竟为甚么没有其余方法呢?”管事说。
......“因为我找不到适宜自己口味的食品。
假设我找到如许的食品,请置信,我不会如许惊扰视听,并像你和大年夜家一样,吃得饱饱的。
”这是他最后的几句话,但在他那瞳孔曾经分散的眼睛里,流露着固然不在是自豪却依然是果断的信心:他要继续饿下去。
小说以饥饿艺术家被草草掩埋而了结,而浏览后给读者带来的震动却还缭绕心间。
卡夫卡经过这篇小说究竟要表现甚么呢?加缪说:“卡夫卡的世界实践上是一个不成言说的世界,人满怀着痛苦鼓足勇气在澡盆里垂纶,而且知道甚么也钓不下去。
”这是一种掉望,更是一种无人了解的孤独。
《饥饿艺术家》读后感3篇

《饥饿艺术家》读后感01信念所致,虽死不悔-----《饥饿艺术家》读后感恭城所刘永胜《饥饿艺术家》成于作者弗兰兹·卡夫卡去世前几个月,可以说这篇短篇小说寄托了作者的精神:为了自己所坚持的事物,甚至能够或主动、或被动的牺牲自己。
《饥饿艺术家》描述了绝食表演者将自己关在铁笼内进行表演,时间长达四十天。
但是人们怀疑他并未完全绝食,他为了证明自己,会唱歌给看守为他们提神,甚至出钱替他们买早餐。
可荒唐的是,看守居然怀疑他竟然可以边唱歌边偷食,甚至认为买早餐是在贿赂他们。
他讨厌别人说他是因为饥饿才停止演出。
其实他真正不满的是表演期满时的下台,他本可以继续饿下去,去追求更高更远的艺术。
表演结束时,绝食者已经骨瘦如柴,不能支持。
后来他被一个马戏团聘去,把关他的笼子放在离兽场很近的道口,为的是游客去看野兽时能顺便看到他。
可是人们忘了更换记日牌,绝食者无限期地绝食下去,终于饿死。
咋一看,小说中绝食者从事的是真正的艺术,却不被人理解和认同,着力体现了饥饿艺术家对自己的事业——饥饿艺术的执著追求、至死不渝的坚定信念及渴望被真正理解的强烈愿望,此外还突出叙写了不解真意的观众对这种艺术的麻木和诋毁,塑造了一个具有高洁情操的艺术殉道者形象。
这是一种为了理想、为了梦想、为了自己毕生所坚持的事物所体现的一种大无畏精神,他体现在艺术,却不拘泥于艺术。
饥饿艺术家的生存困境就是我们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而这困境源自于人与社会的矛盾,高雅与庸俗的矛盾,精神与物质的矛盾。
我们每个人既是独立个体,同时又是社会的人。
社会的价值取向,社会的流行时尚,无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思维。
当社会以"钱、车、房、名、利"作为成功象征的时候,人们不得不在物质利益面前低下高贵的头颅,像饥饿艺术家那样在名利面前保持自我,坚守信念,最后为了信念牺牲自我的,少之又少。
但其实卡夫卡在小说里也取了巧:绝食者并非主动想要绝食。
一开始,绝食者是因为找不到适合自己胃口的食物,才想要做绝食表演者,这大概是患上了厌食症,如果那时候有撒尿牛丸的话或许他就不会饿死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卡夫卡《饥饿艺术家》主人公形象
------透析灵魂
陈钊
弗兰兹·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欧洲著名表现主义作家,其作品大多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手法,用寓言体的形式,别开生面的手法,成就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他塑造的形象背后的寓意深刻且定论众多,其中“饥饿艺术家”的形象便道出了人类的普遍的生存境遇,至少目前或可以预见的未来的一段时间里,“饥饿艺术家”所包含的思想是很博大深邃的,是有气强烈现实意义的,甚至是永恒的。
小说的开始部分便给我们介绍了“他”的外貌:“身穿黑色紧身衣,脸色异常苍白,全身瘦骨嶙峋”,“他”把表演饥饿当做自己理想的事业,而且还相当的执着和痴迷。
“他”会用唱歌或是与人们安排的固守人员彻夜不眠的逗乐取笑,用以证明自己没有吃东西,“他”也会为只有四十天的表演期而不满,人们会喜气洋洋的祝贺“他”,迎接“他”,可“他”却不愿意离开笼子,“他”认为“现在才十四天,为什么要停止?他本可以坚持更久,无限长久地坚持下去”“只有饥饿艺术家不满意,总是他一个不满意”,别人对自己的要求很少,可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却盲目很高,别人只要求你四十天,可你却要求“无限长久”,我们可以把这个理解成为欲望吗?那么,我们先可以把“饥饿”具体化,现今,金钱可以使我们暂时饱腹,但是也可以让我们“饥饿”,譬如对于爱情,亲情,名声,权力,财富等等一切我们所苦苦痴求不得的,我们都显出
无比的“饥饿”,我们的追求,原本对真正理想的追求,都变成了一种终极目标,为了达到目标,我们不断地去追求,不断地去竞争,不断地被挑战,不断地不顾一切的向前赶,然而也不断地迷失,不断地空虚······大多数人会从其中获得快乐,但快乐是来源于达到目的后的那种“饱食感”,在饱食乊后又开始一个3年计划或5年计划,然后继续在那些“3年,5年”里埋头赶奋力追,可是有人突然问他一句,你生活美好吗?然后才细细一想,原来在那些3年5年里唯一清晰的就是饱食感,而其中留下的记忆却是模糊模糊更模糊,恍惚乊间,人生里原来用不停奔走所换来的“饱食”是那么的不堪一击,没有一点点真情的感受和温情的回忆,一个没有回忆的人是不会生活也不会懂得珍惜生活的人,在他的人生后面只有那么几个可怜的“饱食感”了!
卡夫卡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可以活下去,但我无法生存”的确,生活对于我们每个孤独而又脆弱的人来说,真是太残酷了,但是生活又是做简单的,因为没有人比自己更清楚自己内心需要什么,自己究竟喜欢什么。
我们的生活是让别人“污染”了的生活,在别人的拥挤中,我们失去了方向,我们也失去了像童年那样的快乐,于是,我们怀抱着自己忐忑的上路了,人生这条路我们行走得异常艰难。
我们的要求不能被满足时,可能不是有的东西太难得到,而是有的东西我们唾手可得。
也许,只有当我们生活中只剩下一间仅能容身的房子,一套简单的日用品和生存的必需品后,我们才会发现生活中太多东西属于多余,而快乐的活着,才是我们生活的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