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官场智慧谋略_一、先秦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王借朽骨示仁德
周文王派人挖池塘,挖出一具尸骨,官吏把此事禀告文王,文王说:“重新安葬他。
”官吏说:“这具尸骨是没有主的。
”文王说:“拥有天下的人是天下之主,拥有一国的人是一国之主。
现在难道我不是他的主人吗?”于是让官吏用衣棺把那具尸骨改葬在别处。
天下人听说这件事说:“文王真贤明啊!连死人的尸骨都受到他的恩泽,又何况活着的人呢?
文王的智谋在于如何借用一具朽骨表示自己的仁德,以取信于天下。
郑桓公灭郐
春秋时,郑国桓公想灭掉郐国(今河南密县东北)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为了使这件事顺利成功,他想出了一条计策。
郑桓公先秘密派人到郐国去了解情况,列出郐国主要文臣武将的名单,然后便在都城外高筑起祭坛,公开了这份名单。
他杀鸡宰猪,在隆重的仪式中宣布,一旦攻下郐国,名单上的这些文臣武将都将得到高等官爵。
他还信誓旦旦地说,他将永不负约。
郐国的国君很快就知道了这件事。
吃惊之余,他怀疑自己的臣下有叛国之心,便把那些主要文臣武将都抓起来杀掉了。
郐君的愚蠢行为造成了国内的混乱,而郑桓公则抓住时机乘虚而入,一举灭掉了郐国。
齐桓公重用管仲
春秋时,齐桓公得到管仲后,做什么事情都非常容易,桓公因为得到管仲这样的贤人,所以办什么事情都很放心。
一次,主管官吏向齐桓公请示事情,桓公说:“把这事情告诉仲父去。
”主管官吏又请示事情,桓公说:“告诉仲父去。
”这种情况连续了三次。
桓公的近臣说:“第一次请示,说让去找仲父,第二次请示,又说让去找仲父。
这样看来,当君主太容易啦!”桓公说:“我没有得到仲父时很难,已经得到仲父之后,为什么不容易呢?”
近臣无话回答了。
桓公知人善任,是他得成霸业的根本。
东郭牙察言观色
齐桓公与管仲谋划攻打莒国,谋划的事尚未公布就被国人知道了,桓公感到很奇怪,问这是什么原因呢?管仲说:“国内一定有聪明睿智的人。
”桓公说:“那天说话时有一个向上张望的服役的人,我料想大概就是这个人吧!”于是就命令那天服役的人再来服役,不许别人替代。
过了,会儿,那天服役的名叫东郭牙的人来了。
管仲说:“这人一定是那个把消息传出去的人了。
”于是就派礼宾官员领他上来,管仲和他分宾主在台阶上站定。
管仲说:“传播攻打
莒国消息的人是你吧?”东郭牙回答说;“是的。
”管仲说:“我没有说过攻打莒国的话,你为什么要传播攻打莒国的消息呢?”东郭牙回答说:“我听说君子善于谋划,小人善于揣测,我是私下里揣测出来的。
”管仲说:“你根据什么揣测出来的?”东郭牙回答说:“我听说君子有三种神色:面露喜悦之色,这是欣赏钟鼓等乐器时的神色,面带清冷安静之色,这是居丧时的神色;怒气冲冲,手足挥动,这是要用兵打仗的神色。
那天我望见您在台上怒气冲冲,手足挥动,这就是要用兵打仗的神色。
您的嘴张开了,没有闭上,这表明您所说的是‘莒’。
您举起胳膊指点,被指的正是莒国。
我私下考虑,诸侯当中不肯归服齐国的,大概只有莒国了吧?因此我就传播了攻打莒国的消息。
”
这个故事,说明东郭牙不靠耳朵就能听个别人的话,能在无声之中有所听闻,管仲的智谋在于能在无形之中有所察见。
管仲知人善任
春秋时,管子为了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向桓公推荐‘了5个人。
管子向桓公禀报说;“开垦田地,扩大城邑,开辟土地,种植谷物,充分利用地力,我不如卫国人宁速,应当让他负责农业生产。
迎接宾客,熟悉升降、辞让、进退等各种礼仪,我不如隰朋,请让他主管礼宾。
早入朝,晚退朝,敢于触怒国君,忠心谏诤,不躲避死亡,不看重富贵,我不如东郭牙,请让他当大谏臣。
在广阔的原野上作战,战车整齐行进而不错乱,士兵不退却,一击鼓进军,指挥三军,我不如王子城父,请让他当大司马。
断案恰当,不杀无辜的人,不冤屈没有罪的人,我不如弦章,请让他主管法律。
如果您想治国强兵,那么这5个人就足够了,您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那么有我在这里。
”桓公说:“好。
”接受了管子的意见,就让5个人都担任了那些官职。
过了10年,桓公多次盟会诸侯,使天下完全得到匡正,这些都是靠了管子和5个人的才能。
秦穆公重用贤土
春秋时,虞国大夫百里奚,在虞国灭亡时逃出来,被晋国俘虏,做为陪嫁之臣送入秦国,在秦国喂牛。
后出走又被楚国抓到,秦穆公用5张羊皮把他赎回来。
大夫公孙枝得到百里奚以后,很喜欢他,觉得是个人才,就又把他推荐给秦穆公。
过了三天,请求委任他官职。
秦穆公说:“用5张羊皮买了他来却委任他官职,恐怕要被天下耻笑吧!”公孙枝回答说;“信任贤人而任用他,这是君主的英明;让位给贤人而自己甘居贤人之下,这是臣子的忠诚。
君主是英明的君主,臣子是忠诚的臣子,他如果真的贤德,国内都将顺服,敌国都将畏惧,谁还会说闲话耻笑呢?”
于是穆公任用于百里奚。
百里奚被重用后,出谋划策很得当,做事情很成功,帮助穆公建立了霸业。
秦穆公接受了公孙枝的建议,重用了地位低下的百里奚,表现了他的雄才大略。
晋文公退避三舍
晋文公重耳在外流亡时,曾经路过楚国。
当时楚成王以礼相待,热情招待了他,使重耳非常感激。
为了表示德义,重耳说,日后如果晋国和楚国的军队要打仗,晋国军队情愿退避三舍
(90里)地作为报答。
晋文公五年(公元前633年),因为宋国背离了楚国与晋国联盟,所以楚国派军队去攻打宋国和晋国,晋与楚的军队在城濮交战。
楚国军队摆开阵势之后,晋文公为了信守道义,命令晋国军队先退却30里表示回避。
楚国的统帅子五放弃对宋国的包围,而去追赶晋国的军队。
晋国军吏纷纷请求说:“以国君您的地位,却回避楚军的一个小小将领,这是耻辱。
再说楚国军队已经被打得疲劳不堪了,必然要失败。
为什么要退却呢?”
晋大夫子犯说:“各位忘记了国君在楚国时受到的好处吗?我听说,在战斗中,有理士气就高涨饱满,军队就壮盛;无理士气就会低落,军队就容易疲惫。
如果我方做到以国君回避君子,它还不撤退,那楚军也就理亏了。
到那时我们再攻打它,也合乎道义。
”
于是率领军队退却90里以回避楚国军队。
楚国其他将帅打算停止进攻,子玉不同意。
进军一直到城濮,晋楚两军终于爆发战斗,结果楚军被打得大败。
”
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战。
重耳退避三舍,既实现了他先前许下的诺言,也表现了重耳善于以道义来勉励士气的智谋。
司马侯苦谏晋平公
春秋时,“弥兵之会”后,由晋国和楚国平分霸权。
公元前538年春天,楚国想得到更多的霸权,于是,楚灵王派楚国大夫椒举出使晋国。
椒举来到晋国传达楚王的命令说:“楚国一年来多难,晋国如果四方边境没有什么忧患,想借晋国的光,请求能有更多的诸侯拥护楚国。
”晋平公打算拒绝这个要求。
司马侯说:“不行。
楚王做事过分的时候,卜天也许是想让他满足愿望,以增加别人对他的痛恨?然后给他降下惩罚,这是说不定的;或者让他得以好结果,这也是说不定的:您还是答应楚王,修明自己的德行。
而等待他的趋向如果他趋向德义,我们晋国也要去奉事他,又何况其他诸侯呢?如果他走向荒乱暴虐,楚国自己就会抛弃他,又有谁来和我们争夺?”
晋平公说:“晋国有三条町以免于危险,还有谁能和我们匹敌?我国的地势险要而多产马匹,齐国、楚国多有祸难,有了这三条,往哪儿发展会不成咖”司马侯回答说:“仗着地势险要和马匹。
而对邻国的祸难幸灾乐祸、这是三条危险。
四岳、三涂、阳城、荆山、中南等都是九州的险要,它们并不属于某一个国家。
仗着地势险要和马匹,这是不能以此巩固国家的,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因此,前代圣壬努力讲求修明德行来沟通神和人,没有听说他们致力於地形险要和马匹的,邻国的灾难,是不能以此为高兴的。
或者是由寻:没有祸难而丧失了国家,失掉疆土,怎么能幸灾乐祸?齐国由于发生了仲孙杀襄公的祸难,因而桓公得为霸主,到今天齐国还靠着他的功业;晋国发生了里克、丕郑的祸难,因而重耳回国,当了盟主。
卫国和邢国倒是段有祸难。
敌人却把它们消灭了。
所以,对待别人的祸难。
是不能固而高兴的。
仗着这三条,而不去修明政事和德行,挽救危亡还来不及,又怎么能够获得成功?您还是答应了楚王的要求为好。
殷纣淫乱暴虐,文王仁慈和蔼,殷朝因此灭亡,周朝因此兴起,难道只是在于争夺诸侯?”
于是,晋平公同意了楚国使臣椒举的请求,让椒举回去告诉楚王:“本来就有很多诸侯拥护
楚王,不用再惠赐命令。
”并且还答应了椒举为楚王求婚的要求。
晋厉公咎由自取
春秋时?晋国君主厉公奢侈放纵:喜欢听信谗言。
他想把他的大臣们都除掉。
提拔他身边的人为官。
大夫胥童对厉公说:“一定要先杀掉3个姓郄的。
他们家族大,对公室有很多怨恨,除掉大家族,就不会威逼公室了。
”厉公说:“好吧。
”于是就派宠臣长鱼矫在朝廷上杀死了郄犟、郄铸、郄至,并将他们的尸体示众。
后来厉公到大夫匠丽氏那里游乐,被大夫栾书、中行偃劫持并囚禁起来。
厉公遇到祸害,诸侯们没有人援救他,百姓们没有人哀怜他。
过了3个月,就把他杀死了。
厉公的弊病,在于知道自己能危害别人,却不知道滥杀无辜会使自己遭殃。
目光短浅就不知道事物的变化,不知道事物变化的人一举一动都会危害自己。
楚庄王保武士
一次,楚庄王设宴招待群臣和众武士们喝酒,席间命令他所宠爱的美人劝酒。
喝到傍晚,大家已经喝得醉薰薰,突然一阵狂风吹过,把灯烛吹灭了,大厅里一片漆黑。
黑暗中不知谁用于拽住了美人的衣袖,美人急中生智,一把拉断那人系帽子的带子,那人才松手去保护自己的帽产。
美人乘机脱身来到楚庄王身边,向他哭诉被人调戏的经过,并说那个人的帽带已被她拉断,只要点上灯烛,就可以查出此人是谁。
楚王安慰她说:“酒醉失礼是难免的。
再说我哪能为’个女人而污辱臣下和武士呢!”于是就在黑暗中大喊:“今天大家喝酒要尽兴,谁的冠缨不断,就是没喝足酒,再罚他三大碗!”群臣众将为了讨好楚王,纷纷都把自己的冠缨扯断,并喝得烂醉。
等灯烛重新点燃时,大家的冠缨都断了,就是美人自己想查出调戏她的那个人,也无从下手了。
事过三年后,晋国与楚国打仗。
战场上有—‘位勇士英勇善战,奋勇当先,五次交锋五次都是第一个冲杀在前,第一个带头打败敌人,最后楚国大获全胜。
楚庄王很奇怪,问他为什么如此拼命,那位勇士回答说:“末将该死。
那次宴会上酒醉失礼,大王不但不治我的罪,还为我掩盖过失,我总想找个机会报答您。
下臣就是三年前那天晚上被美人扯断冠缨的人。
”
伍子胥劝吴王攻郢
吴王阖间率领军队与楚军作战,五战五胜,一直把楚军追到楚国国都郢的郊外。
有5个大臣把头都倒悬在马前,准备死谏吴王不要再打下去,尽早退兵。
吴王害怕了,召来伍子胥,问他该怎么办。
伍子胥说:“这5位大臣都是胆小鬼。
楚军五战五败,已是惊弓之鸟,还有什么战斗力?有什么可怕的?大王只管攻城,灭亡楚国就在此一举了。
”
吴王阖闾听从了伍子胥的建议,带领军队很快攻进了楚国郢都,楚王仓皇逃走,方圆3000里,都投降了吴国。
勾践计使吴王丧志
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放回国以后,就和群臣商量,如何打败吴国。
大家一致认为只能智取,而不能强攻。
应该慢慢地消耗吴国的财力、人力。
勾践说:“吴王爱穿宽松舒适的衣服,让人上山采葛,织成黄丝之布,献给夫差,以讨他欢心。
”大家都认为这是个好主意。
吴王听说,高兴之下,就下令封越国管辖区800余里。
勾践又生一计,收集国内金银财宝,珍玩狗马之类,年年进贡给吴王,使夫差玩物丧志,更加骄纵任性。
大夫文种还建议将越国上等木材运往吴国,给吴王夫差盖殿堂楼馆,使吴国大兴土木。
勾践又对文种说:“夫差淫而好包,不管政事,我们可以进献美女给他,让他沉醉女色,不理国事。
”文种说:“对,要选最美的女子献上。
”勾践于是在国内选中了两名美女,一个叫西施,一个叫郑旦,派专人训练3年,最后将其打扮得如花似玉,让大夫范蠡领着进献给吴王。
夫差大喜,说勾践对他一片忠心。
伍子胥劝夫差不要上当,吴王不听。
吴王自从得到二美人,越发不理政事,整日陪伴两个美人游玩娱乐,无心军政国事。
很快,吴国日趋没落,终于让越国打败,夫差被迫自杀,身死国亡。
智伯计送大钟
战国时,中山国内有个仇由国,晋国大夫智伯想攻打他却无路可通,就叫人铸了一个大钟,用两辆车并排着装载送给仇由国。
仇由国国君为了接受这个大钟,派人削平高地填平溪谷来迎接大钟。
仇由国大臣赤章蔓枝看到这个情况劝谏说广只有遵循确定的准则才能使国家安定。
我们凭什么会从智伯那里得到这东西?智伯的为人,贪婪而且不守信用,一定是他想攻打我们而没有路,所以才铸造了大钟,用两辆车并排装载着来送给您。
您削平高地填平溪谷来迎接大钟,这样,智伯的军队一定会跟随着到来。
”仇由国君主不听。
过了一会儿,赤章蔓枝再次劝谏,仇,由国君主仍旧不听,并不让他再说了。
赤章蔓枝说:“当臣子的不忠贞,这是罪过;忠贞而不被信用,脱身远离是可以的了。
”
于是,赤章蔓枝离开仇由国到了卫国。
他到卫国后第7天,仇由国就被智伯灭亡了。
赵魏韩三家灭智伯
赵襄子被智伯逼到晋阳城后,与智伯对峙。
智伯与韩、魏联兵也一时难以攻下。
智伯决定引水灌晋阳城。
智伯与魏桓子和韩康子伺乘一辆车在晋阳城外巡视,看到城墙就要被水冲倒,智伯很高兴,而魏桓子和韩康子二人却面带忧色。
因为他们二人感到,晋阳攻破之后,大水灌城的灾难就会落到魏、韩两家的头
赵襄子早知道韩、魏两家对智伯存有戒心,只是一时屈从智伯的势力,被迫来打晋阳,于是夜里就振家臣张孟谈偷偷地从城墙上吊下去串通韩、魏两家谋反。
三人计谋好,约定日期,三家联合进攻智伯。
张孟谈完成任务后,又潜回晋阳城报告赵襄子。
当天夜里,赵襄子派人杀了智伯守堤的官兵,决堤倒灌智伯军。
智伯军队忙着救水,韩、魏联军趁混乱之机配合赵军一起杀出,结果智伯全军覆灭,智伯被杀,三家合兵灭掉了智伯,瓜分了智伯的领地和权力。
魏文侯选相
魏文侯想选一个宰相,现成的人选有两个,一个是魏成,一个是翟璜,一时拿不定主意,就请李克来商议。
魏文侯问李克说:“我决定从魏成和翟璜两人中选一个宰相,这两个人谁好一些?”李克回答说:“下属不参与尊长的事,外人不过阿内眷的事。
臣子我在朝外任职,不敢妄议朝政。
”魏文侯一再请求他,李克这才说道:“国君您没有仔细观察呀!看人,平时看他所亲近的,富贵时看他所交往的,显赫时看他所推荐的,穷困时看他所不做的,贫贱时看他所不取的。
这五条,就足以判断人格的高低了,又何必要我指明呢!”魏文侯听了李克的话后,深思片刻,说:“先生请回府休息吧,我的宰相已经选定了。
”李克告辞离去。
在路上李克遇到翟璜。
翟璜问他:“听说今天国君召您去征求对宰相人选的看法,到底定了谁呢?”李克说;“魏成。
”翟璜一听,立刻变了脸色,忿忿不平地说;“我曾经向国君推荐了五名臣将,其中还包括您,我哪点比魏成差?”李克慢慢地回答翟璜说:“你把我介绍给你的国君。
难道是为了结党营私以谋求高官显职吗?今天国君问我宰相的人选,我不过说了一番很原则的话。
我之所以推断国君肯定会选中魏成为相,是因为魏成享有干钟俸禄,—卜分之九都用来结交外面的贤士,只有咐分之一留作家用,所以得到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样的英才。
这三个人,国君都奉为老师;而你所举荐的五人,国君都任用为臣属。
仅这一点,你怎么能和魏成比呢?”
翟璜听罢十分惭愧,再三道歉说:“我翟璜,真是个粗鄙之人,刚才的话失礼了,我愿终身拜您为老师!”
商鞅变法
公孙鞅在秦国,深受秦孝公的重用,经常与他共商国家大事。
为了早日实现富国强兵的计划,公孙鞅想在秦国实行变法改革。
秦国的贵族都不赞同变法改革。
公孙鞅对秦孝公说:“对下层人,不能和他们商议开创的计划,只能和他们分享成功的利益。
讲论至高道德的人,与凡夫俗子没有共同语言,要建成大业也不能去与众人商议。
所以圣贤之人只要能够强国,就不必拘泥于旧传统。
”大夫甘龙反驳说:“不对,按照旧章来治理,才能使官员熟悉规矩而百姓安定不乱。
”公孙鞅说:“普通人只知道安于旧习,学者往往陷于所知范围不能自拔。
这两种人。
让他们做官守法可以,但不能和他们商讨旧章之外开创大业的事。
聪明的人制定法规政策,愚笨的人只会受制于人;贤德的人因时而变,无能的人才死守成法。
”秦孝公说:“说得好广便任命公孙鞅为左庶长的要职。
于是,公孙鞅开始制订变法的法令。
下令将人民编为五家一伍、十家一什,互相监督,犯法连坐。
举报奸谋的人与杀敌立功的人获同等赏赐,隐匿不报的人按临阵降敌给以同等处罚。
立军功者,可以获得上等爵位;私下斗殴内讧的,以其轻重程度处以大小刑罚。
致力于本业,耕田织布生产粮食布匹多的人,免除他们的赋役。
不务正业因懒惰而贫穷的人,全家收为国家奴隶。
王亲国戚没有获得军功的,不能享有宗族的地位。
明确官职高低,分配房宅、奴仆、衣物。
使有功劳的人获得荣誉,无功劳的人即使富有也不能显耀。
法令已详细制订但尚未公布,公孙鞅怕百姓不相信,于是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能把此木柱拿到北门去就赏金50两。
”有一个人半信半疑地把木杆拿到北门,立即获得50两赏金。
这时公孙鞅才下令颁布变法法令。
变法法令颁布一年后,秦国许多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令,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实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
”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给他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于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
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小心翼翼地遵从法令,再也不敢议论法令的是非。
新法实行十年里,秦国国内太平无事,百姓都勇于为国作战,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
公孙鞅利用变法,为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的计划。
司马错劝秦灭蜀
巴国、蜀国互相攻打,都来向秦国告急求救。
秦惠王想出兵讨伐蜀国,但考虑道路险峻难行,韩国又可能来侵犯,所以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秦王把司马错和张仪叫来商量对策。
司马错建议秦惠王出兵攻打蜀国,张仪不同意,张仪说:“不如去讨伐韩国。
”秦惠王说:“请谈谈你的见解。
”张仪回答说:“我们应该和魏国、楚国亲善友好,然后出兵黄河、伊洛一带,攻取新城、宜阳,兵临东西周王都,控制象征王权的九鼎和天下版图,挟持天子以号令天下,各国就不敢不从,这是称王的大业。
要搏取名声应该去朝廷,要赚取金钱应该去集市。
现在的黄河、伊洛一带和周朝王室,好比是天下的朝廷和集市,大王您不去那里争雄,反倒和远方的戎狄小族争斗,这不是帝王的大业啊!”司马错反驳张仪说:“不对。
我听说这样的话:想要使国家富强必须先开拓疆土,想要使军队强大必须先让老百姓富裕,想要成就帝王大业必须先树立德望。
如果这三个条件具备了,帝王大业也就水到渠成。
现在大王的国家地小民贫,所以我建议先从容易的事做起。
蜀国,是西南偏僻之国,又是戎狄之族的首领,政治昏乱,如同夏桀、商纣;以秦国的大兵攻打蜀国,就象狼入羊群一样。
攻占它的土地可以扩大秦国疆域,夺取它的财富可以赡养老百姓,军队用不了多大伤亡就可以使蜀国投降。
这样,吞并一个国家而天下并不认为秦国强暴;获广泛的利益天下也不认为秦国贪婪,我们一举两得、名利双收,还可以享有除暴安良的美名。
秦国若是攻打韩国,劫持周天子,就会臭名远扬,也不见得有什么实际利益。
周朝,是天下尊崇的王室,齐国,是韩国的亲睦联邦。
周朝自知要失去九鼎、韩国自知要失去伊洛一带领土,两国将会齐心合力,共同谋划,向齐国和赵国求援,会和有旧怨的楚国和魏国和解、甚至不惜把鼎送给楚国,把土地割让给魏国,到那时,大王您只能束手无策,那是很危险的!所以,我说攻打蜀国才是十拿九稳的上策。
”秦惠王听从了司马错的建议,决定出兵攻打蜀国。
仅用了10个月,就打败了蜀国。
蜀国被秦国吞并后,秦国更加富庶和强盛了。
齐威王明察行赏罚
齐威王为了治理好国家,让大臣们忠实地为自己服务,就赏罚了两位臣子。
齐威王先召见了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任宫,每天都有指责你的话传来。
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却是田土开辟整齐,百姓安居乐业,官府平安无事,东方十分安定。
所以我知道这是你不巴结我的左右内臣谋求内援的缘故。
”于是便封赐即墨大夫享用一万户的俸禄。
齐威王又召见阿地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阿地镇守,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