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设计总说明

合集下载

城市道路设计总说明

城市道路设计总说明

总说明书一.概述本设计为盐边县某区段城市道路设计的全线,设计任务段为K0+000~K5+413.731,全长共为5413.731m,在整个设计中包括城市道路纵横设计、路基与路面的设计、、交通工程设施设计等。

全线按城市道路主干路II级设计,设计车速为40公里/小时,本设计参照《城市道路设计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道路交通标志标线》、《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及其它各种设计规范的要求而做的。

二.路线1路线平面设计:本路段给定了2个点,其中1个是起点,1个终点,当圆曲线半径大于500m时可不设缓和曲线,接着计算出平曲线要素。

2路线纵断面设计:快速路纵断面设计应符合城市竖向规划控制标高,与城市设计相协调,与环境相协调。

纵断面设计应考虑地上、地下构筑物、管线、水文、地质等条件,纵坡要均匀、缓顺,并应满足规范要求的纵坡、坡长、竖曲线指标。

三.路基设计1路基横断面布置:本设计的路基宽度19,具体断面形式为:(2+0.25+7+0.5+7+0.25+2)即为,人行道+路缘带+行车道+中间带+行车道+人行道。

人行道为3%,机动车道2%。

2路基施工时,开挖合回填均以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

机压实度(重型压实标准):换填后的土路基必须密实、均匀、稳定,按重型击实标准,路面以下0-80厘米范围其压实度不小于94%,80-150厘米不小于93%,150厘米以下不小于90%,零填及路堑路床0-80范围的压实不小于94%。

3施工过程中如发现不良地质情况,应及时通知设计人员到现场处理。

四.路面及排水1.路面工程路面结构设计本工程为沥青混凝土路面,采用以下结构:洒铺透层油细粒式沥青混凝土 35 m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45 mm----------------------------------------水泥稳定碎石 180 mm----------------------------------------水泥砂砾土 180 mm----------------------------------------碎石土 180 mm城市道路类型主干路(中小城市)道路分类系数 1.1 面层类型系数 1 路面结构类型系数 1路面设计弯沉值 : 35 (0.01mm)改性沥青的技术要求2.排水工程路面排水城市主干道的排水设施由街沟,雨水管,连接管和检查井等组成。

农村公路道路设计总说明

农村公路道路设计总说明

s i
o d
f o r
s o
m e
t h i
n g
a
破碎板
”的要求,对本路段进行改造提升。

过村段由于受道路两侧空间、地形等客观因素限制,仅按照现状道路线形、宽度将旧路挖除新建,
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6cm 5%水泥稳定土底基层,增加排水边沟和路灯照明,并通过加强交安措施,保证通行安全。

野外段参照三级公路
,将旧水泥路面面层挖除,再新建路面结构,路面结构
t h i n g
a t
a
t i m e a
n d
A l l
t h i n
g s
i 过村段路面采用单向1.5%,坡向排水边沟侧。

路基设计标高为设计中心线标高。

过村段与野外段宽度渐变时采用两侧对称加宽,渐变率不小于1/15。

、K0+004.4-K1+572.9为野外段,路基宽度为7.5m ,断面组成为:0.5m 土路肩+ 2×3.25m 行车道+0.5m 土路肩。

野外段路面横坡采用双向1.5%,土路肩横坡采用双向3%。

路基设计标高为设计中心线标高。

路基设计
、K1+592.9-K2+501.8段过村段沿用既有道路宽度,现有路基碾压利用,K2+539.8-K2+603.015段过村段加宽至7.0m ,与K2+521.8-K2+539.8段中桥宽度一致。

道路总设计说明书样本

道路总设计说明书样本

公路设计阐明书目录第 1 章设计总阐明 (2)第 2 章平面设计 (6)第 3 章纵断面设计 (7)第 4 章横断面设计 (9)第 5 章路基设计 (11)重要参照文献 (11)结束语 (12)致谢 (13)第一章设计总阐明本设计是三级公路设计。

重要作了如下工作: 一方面采用纬地5.83进行了路线设计, 涉及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以及土石方调配, 接着在路线设计基本上进行了路基路面设计, 涉及普通路基设计、路面设计。

本次设计中:基本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成图, 设计过程中重要计算成果由Excel(电子表格)计算所得。

同步本设计体现环保意识, 强调环保。

1.1地理位置图(略, 详细状况见路线设计图)1.2设计根据依照设计任务书及所给定地形图1.3 路线及工程概况本路线是山岭重丘区一条三级公路, 路线设计技术指标为: 路基宽度为10米, 双向车道, 无中央分隔带, 土路肩为2 0.75米, 行车道为2 4.250米。

设计速度为40Km/h, 路线总长739.464米,起点桩号K0+000.00, 终点桩号为K0+739.464。

设计路线共设立了二个平曲线, 半径分别为600m , 200m,本次纵断面设计设立了2个变坡点, 1个凸形竖曲线, 1个凹形竖曲线, 半径分别为 ,3000米。

第二章路线平面设计道路为带状构造物, 它中线是一条空间曲线, 中线在水平面上投影称为路线平面, 路线平面形状及特性为道路平面线形, 而道路空间位置成为路线。

路线受到各种自然条件、环境、以及社会因素影响和限制时, 路线要变化方向和发生转折。

2.1 公路级别拟定依照给定条件,设计一条三级公路。

2.2 选线设计2.2.1 选线基本原则:(1)路线走向基本走向必要与道路主客观条件相适应(2)在对多方案进一步、细致研究、论证、比选基本上, 选定最优路线方案。

(3)路线设计应尽量做到工程量少、造价低、营运费用省, 效益好, 并有助于施工和养护。

(完整版)农村公路道路设计总说明

(完整版)农村公路道路设计总说明

(完整版)农村公路道路设计总说明总说明书1、概述本路段为保定市徐⽔区农村公路改造提升⼯程之⼀,起点与易保线相交,沿现有道路向西,穿解村中部,终点解村西与瀑河⽔库⾄屯⾥路相交⼝,总⾥程2.606Km。

1.1道路现状现状道路为⾮等级路,总长为2.606Km。

其中过村段1.01Km,为5m宽⽔泥混凝⼟路⾯,路⾯厚度为20cm,⽆路⾯基层;野外段长度为1.596Km,为5m宽⽔泥混凝⼟路⾯,路⾯结构与过村段相同。

由于现状道路等级较低,随着交通量的增长,过村段路⾯病害逐渐严重,主要病害为破碎板、露⾻等,现状如下:露⾻破碎板根据“保定市徐⽔区农村公路改造提升⼯程”的要求,对本路段进⾏改造提升。

过村段由于受道路两侧空间、地形等客观因素限制,仅按照现状道路线形、宽度将旧路挖除新建,新建路⾯结构为:20cm⽔泥混凝⼟⾯层+16cm 5%⽔泥稳定碎⽯基层+16cm 5%⽔泥稳定⼟底基层,增加排⽔边沟和路灯照明,并通过加强交安措施,保证通⾏安全。

野外段参照三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7.5m,路⾯宽6.5m,将旧⽔泥路⾯⾯层挖除,再新建路⾯结构,路⾯结构与过村段相同。

1.2任务依据及测设经过1.2.1 任务依据l、《保定市徐⽔区农村公路改造提升⼯程可⾏性研究报告》;2、建设⽅提供的其他资料。

1.2.2 测设经过接受建设⽅委托后,我公司即组织精⼲⼈员进⾏了本路段的勘查设计⼯作。

针对本路段特点,勘测⽅⾯,加强对路基、料场等现场调查。

路基⽅⾯,侧重于沿线填⼟调查;料场⽅⾯,积极与保定市徐⽔区交通局以及地⽅政府了解周围料场情况,扩⼤调查范围,满⾜道路施⼯需要。

勘测中,积极与地⽅政府进⾏协调,并与环保、⼟地、⽔务等部门先⾏进⾏了沟通,取得了相关意见。

项⽬组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与设计相关资料。

1.3技术标准1.3.1本路段执⾏的主要技术规范、标准如下:1、《公路⼯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2、《公路勘测规范》(JTG Cl0—2007)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5、《公路路基施⼯技术规范》(JTG F10-2006)6、《公路⽔泥混凝⼟路⾯设计规范》(JTG D40-2011)7、《公路⽔泥混凝⼟路⾯施⼯技术细则》(JTG/T F30-2014)8、《公路沥青路⾯设计规范》(JTG D50-2006)9、《公路沥青路⾯施⼯技术规范》(JTG F40-2004)10、《公路路⾯基层施⼯技术细则》(JTG/T F20-2015)11、《公路排⽔设计规范》(JTG/T D33-2012)1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13、《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 163-2008)14、《城市道路照明⼯程施⼯及验收规程》(CJJ89-2012)1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4-2011)16、《电⼒⼯程电缆设计规范》(GB 50217-2007)17、《民⽤建筑电⽓设计规范》(JGJ 16-2008)18、《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19、《公路⼯程基本建设项⽬设计⽂件编制办法》[2007]358号1.3.2 主要技术指标过村段受客观条件限制,按照等外路设计。

道路勘测设计总说明书

道路勘测设计总说明书

一、概述(一)、任务依据根据华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道路与桥梁设计方向)《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平面设计》与《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纵断面设计》。

(二)、设计标准1、根据设计任务书要求,本路段按一级公路技术标准勘察、设计。

设计车速为80km/h,双向4车道,路基宽24.5m。

2、设计执行的部颁标准、规范有:《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2006(三)、路线起讫点本路段起点A:K25+000为所给地形图坐标(X = 532851.5770,Y = 3044868.6750,Z = 177.6 ),终点B:K28+282.364为所给地形图坐标(X = 535751.2414,Y = 3044543.1403,Z =170.2),全长2.80公里。

(四)、沿线自然地理概况该工程位于福建省境内武夷山地区,年平均降雨量为1500-22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0%,平均雾日达120天,随海拔高度增加年降水量递增率为44-54毫米/百米。

具有气温低,降水量多,湿度大,雾日长,垂直变化显著等气候特点。

整个地形、地貌特征地貌层次分明,呈梯状分布,地形起伏不大。

该路处在中国福建——台湾地震带上,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二、路线本路段按一级公路标准测设,设计车速80km/h,测设中在满足《公路路线设计规范》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了平、纵、横三方面的优化组合设计,力求平面线型流畅,纵坡均衡,横断面合理,以达到视觉和心理上的舒展。

路线测设里程全长2.80公里,主要技术指标采用情况如下:平曲线个数(个) 3平均每公里交点个数(个) 1平曲线最小半径(米)300平曲线占路线长(%)28.35直线最大长(米)1458变坡点个数(个) 2平均每公里变坡次数(次)0.7最大纵坡(%) 1.849最短坡长(米)780凸型竖曲线最小半径(米/处)10000凹型竖曲线最小半径(米/处)10000三、设计作业步骤和方法1、确定道路设计等级及宽度;2、认真阅读地形图,查清路线带的地形地物特征,定出设计控制点;3、根据起终点和相应中间控制点,在地形图上进行选线,通过比选,确定公路具体走向,选线时注意尽量少占农田和少拆房屋;4、根据选定公路具体走向,确定交点位置,定出交点坐标,计算出交点间距、偏角,并根据地形地物求出平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计算出平曲线各要素,公路总里程;5、按照100米间距在地形图上定出各中桩位置;6、按照10~20米间距在地形图上定出各个中桩位置,读出地面高程,依此点汇出纵断面(如果地形变化较大,需要进行加密);7、进行纵断面设计;8、编制路基设计表;四、本次设计必须提交的设计成果(一)计算说明部分1、平面计算(直线、曲线及转角表);2、纵断面计算(设计标高、竖曲线各要素等);3、总说明书。

1室外道路设计总说明书

1室外道路设计总说明书

设计说明一、工程概况拟建的廉租房小区室外道路工程,道路宽度为6.0米,4.0米,3.0米.道路为小区道路。

二、设计依据及技术标准2.1设计依据1、《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

2、《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2000)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4、《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03)5、《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3)6、《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2008)7、《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CTJ 004—89)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2001)9、《水泥砼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J97-87)2.2设计技术标准1、道路等级:小区道路2、计算行车速度:10 km/h。

3、设计使用年限: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达到临界状态的设计年限20a;4、标准轴载:以轴载100kN的双轮组单轴为标准轴载;三、路线1、设计原则: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中相应道路指标要求及现状资料进行道路平面、纵断面设计。

道路平面设计遵循详细规划确定的道路类别、级别、横断面类型、控制标高等原则进行道路设计,并结合地形、地物地质水文,充分考虑道路平面、纵断面、横断面相互协调组合成立体线形。

2、平面设计本次平面设计小区规划为原则。

3、纵断面设计本路段的纵断面设计是按照《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要求进行设计,同时兼顾到周围建筑物地坪标高,并且线形平顺,结合地形、地貌,尽可能减少填挖方量。

4、道路横断面布置横向布置详见《标准横断面图》,6米,宽行车道的路拱设计坡度取1.5%,4米,3米宽行车道采用单坡,坡度取1%。

四、路基工程1、路基施工技术要求土基回弹模量E O≥30Mpa,路基施工前,应先清除原地面的杂草、淤泥和耕植土和建筑垃圾,整平并碾压至规定压实度。

土质路基压实采用重型击实标准控制2、对路基的要求①路基是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可以保证路面质量。

(完整版)农村公路道路设计总说明

(完整版)农村公路道路设计总说明

总说明书1、概述本路段为保定市徐水区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之一,起点与易保线相交,沿现有道路向西,穿解村中部,终点解村西与瀑河水库至屯里路相交口,总里程2.606Km。

1.1道路现状现状道路为非等级路,总长为2.606Km。

其中过村段1.01Km,为5m宽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厚度为20cm,无路面基层;野外段长度为1.596Km,为5m宽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结构与过村段相同。

由于现状道路等级较低,随着交通量的增长,过村段路面病害逐渐严重,主要病害为破碎板、露骨等,现状如下:露骨破碎板根据“保定市徐水区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的要求,对本路段进行改造提升。

过村段由于受道路两侧空间、地形等客观因素限制,仅按照现状道路线形、宽度将旧路挖除新建,新建路面结构为:20cm水泥混凝土面层+16cm 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6cm 5%水泥稳定土底基层,增加排水边沟和路灯照明,并通过加强交安措施,保证通行安全。

野外段参照三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7.5m,路面宽6.5m,将旧水泥路面面层挖除,再新建路面结构,路面结构与过村段相同。

1.2任务依据及测设经过1.2.1 任务依据l、《保定市徐水区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建设方提供的其他资料。

1.2.2 测设经过接受建设方委托后,我公司即组织精干人员进行了本路段的勘查设计工作。

针对本路段特点,勘测方面,加强对路基、料场等现场调查。

路基方面,侧重于沿线填土调查;料场方面,积极与保定市徐水区交通局以及地方政府了解周围料场情况,扩大调查范围,满足道路施工需要。

勘测中,积极与地方政府进行协调,并与环保、土地、水务等部门先行进行了沟通,取得了相关意见。

项目组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与设计相关资料。

1.3技术标准1.3.1本路段执行的主要技术规范、标准如下: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2、《公路勘测规范》(JTG Cl0—2007)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5、《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6、《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7、《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 F30-2014)8、《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9、《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10、《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11、《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 D33-2012)1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13、《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 163-2008)14、《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CJJ89-2012)1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4-2011)16、《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 50217-2007)17、《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18、《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19、《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2007]358号1.3.2 主要技术指标过村段受客观条件限制,按照等外路设计。

道路设计说明书

道路设计说明书

道路设计总说明书1. 工程概述:1.1工程概况及地理位置该工程为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广州至佛山段同济站道路与排水恢复工程的道路工程设计图。

地铁同济站的车站分为主体结构工程和与其连接的出入通道、风亭等附属工程。

地铁站主体、附属结构工程全部采用明挖法施工,工程施工共分为二期,分阶段实施。

目前工程主体结构已全部完工,附属结构土建施工进入收尾阶段。

前期配合地铁同济站主体施工对城市道路、交通进行了多次临时迁改,目前具备了道路恢复的设计条件。

本次道路恢复工程,需恢复和完善的道路项目主要有车道恢复砼路面并沥青罩面、新铺人行道,恢复中央分隔带缘石、恢复绿化带等项目。

1.2主要设计技术标准道路分类:城市主干路道路级别:Ⅰ级计算行车速度:60 km / h车道数:双向四车道路面设计荷载:BZZ-100坐标系统:佛山统一坐标系高程系统:1985国家高程基准。

1.3设计范围及设计内容本次设计起点位于佛山乐园西侧,终点止于同华横街路口以南43米,长482米;路口向东、西两侧接顺同济路现状路面。

在新铺的砼路面和现状砼路面上加铺沥青罩面。

对路线范围内的旧混凝土路面需要进行刨铣、修补灌缝、罩面;新铺人行道。

2.平面、纵断面、横断面和挡墙设计2.1 平面设计本工程是原状恢复,故平面位置、线形完全遵照原貌,保持不变,包括车行道、人行道、绿化带、绿化带等。

2.2纵断面设计根据现状地面标高并保证沥青罩面厚度不小于6 cm为原则,并考虑接顺道路主干道路、沿线的小路;并根据实测标高确定沥青罩面后的路面设计标高。

道路设计纵坡坡度平缓,主线最小纵坡0.053%左右。

2.3 横断面设计汾江南路原来横断面为双向4车道,标准横断面宽度为43 m, 采用三块板形式,43.0+7.0m 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3.75米非机动车道+2.0米非隔离带+15.0米机动车道+2.0米机非隔离带+3.75米非机动车道+2.0米机非隔离带+7.0米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概述
本设计为某二级公路,设计长度:4.923465公里,计算行车速度为每小时60公里,路基的总宽为20.50米。

路线所经地域自然区划为VI6区为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分,光照充足。

沿线所在地区筑路材料丰富,品质优良,供应量充足,运输方便。

沿线所在地区地形图及拟建公路起始控制点,起点A坐标为(0.000,0.000)标高为(138.400);终点B坐标为(801.917,4434.026)标高为(136.500)。

二.路线设计
1、主要技术指标采用情况
路线设计在考虑保证汽车公路行驶的安全性、舒适性和经济性的同时,考虑了线形对地形、地物、景观等条件具有适应性,按总体设计要求,综合考虑桥梁、排水工程和沿线设施等诸多因素,在工程量增加不多时尽量选用较高的技术指标,做到平纵线形组合适当、线形顺适、视觉诱导良好、与环境配合协调,做到了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合理性。

2、路线布设情况
确定路线走向及控制点,在此前提下采取布线的要领上:
1)适应地形、地物,可取用较高技术指标,使路线线形顺适。

2)结合城镇规划,靠近城镇,并为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使其使用方便,为促进沿线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3)有利于路网的连接,增大吸引交通量。

4)少占良田、果园,多利用荒坡薄地,尽量保护农田水利设施。

5)避开厂矿和重要建筑物,减少管线交叉,尽量绕过村屯,减少房屋拆迁和相互干扰。

6)注意环境保护,尽量减少对植物的破坏和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7)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高速公路自身的功能。

8)有利于节省投资,方便施工。

在反复修改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形成了线性设计。

三.路基、路面及排水
1、路基设计
1)路基总宽8.5m。

行车道宽2×3.5m,两侧土路肩各宽0.75m。

2)全线严格执行部颁设计规范及有关文件,同时对部分项目采用较高技术指标,根据地形、地物及地质条件,认真调查研究和论证,在总结各地的经验的基础上,放缓了路堤及路堑边坡坡度,提高了路基及边坡稳定性。

对路堤基底视地形、土质、地下水位、填土高度等不同进行相应的处理。

一般路段清除表层20cm厚耕植土并在填前进行夯实;水稻田地段,一般采取排水、翻晒或换填等措施。

路堤边坡高度小于9m,路堤边坡为1:1.5;路堤边坡高度小于20m大于9m时,每8m处设置2m平台,平台处设置排水沟,边坡坡度分别为1:1.5,1:1.75。

土质及全风化岩石的路堑边坡为1:1.5,硬风化岩质的路堑边坡为1:1.25,软风化岩质的路堑边坡为1:1;挖方深度大于8m,根据岩质的风化程度,挖方深度小于14m大于8m时,每6m处设置2m平台,平台处设置排水
沟, 边坡坡度分别为1:0.75,1:1;挖方深度大于14m时,每6m处设置2m平台,平台处设置排水沟, 边坡坡度分别为1:0.5,1:0.75,1:1。

路基最大填土高度为12.64m,最大挖深为19.10m。

3)加强边坡的防护,全线填方边坡高度小于3m时,采用撒草籽进行植物防护;边坡高度大于3m小于10m时,采用浆砌片石衬砌拱形护坡;互通立交区的主线及匝道、特大桥引线等边坡,采用浆砌片石衬砌网格和植物防护相结合。

全线挖方边坡高度小于3m, 采用撒草籽进行植物防护;土质挖方边坡高度大于3m小于12m,采用浆砌片石方格网设计图;对于风化比较严重的岩层,根据风化程度不同,采用不同厚截面的浆砌片石护面墙。

4).路基压实度采用重型击实试验法为标准,一般土质路堤;路床深度范围以内压实度应不小于95%,上路堤深度范围内应不小于93%,下路堤深度范围应不小于90%;路堤基底在填筑前应挖除耕植土,并进行填前压实,压实度不应小于85%;当路堤填土高度小于路床厚度时,基底的压实度应达到路床的压实度标准;零填及路堑路床的压实度应不小于95%。

高填方路堤,基底的压实度应不小于90%。

桥涵及其它的构造物处填土,桥台台背和挡土墙墙背填料应优先选用内摩擦角值较大的砾类土、砂类土填筑;各种填土的压实应尽量采用轻型机具,严格控制松铺厚度。

从填方基底或涵洞顶部至路床顶面压实度均应达到95%。

当路堤基底土质软弱时,应换填并按相同的标准进行压实。

为保证路基边缘的压实度,施工填土宽度每侧应宽于设计填层25cm,其数量已计入路基土石方数量表中。

2)路面排水
路面横向排水双向坡度为2%,土路肩横向排水双向坡度为3%。

五.涵洞设计
在涵洞的布设上,认真调查研究了区域的自然排水体系和农田排灌系统与路线的关系,注意与路线平、纵面和路线排水系统相配合,基本做到了使沿线的地表径流迅速无害地排走。

在结构型式的选用上,除考虑水文、地质和结构的要求外,注意养护的需要,采用钢筋混凝土圆管涵。

六.路线交叉
1、路线交叉
交叉口均采用加铺转角式交叉。

平面交叉施工时,为加强路基整体稳定性和强度稳定性,宜与主路同时施工,交叉段路面形式同主路。

七.结语
本次毕业设计主要包括路线设计、路基路面设计、涵洞设计,通过这些设计我们掌握公路勘测设计各阶段的设计任务,掌握设计过程中涉及原始资料的采集方法和内容,掌握路面设计参数的测定、选用及计算,基本掌握公路勘测设计的程序和方法,能利用AutoCAD熟练绘制工程图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