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及其当代意义——以MEGA~2为例

合集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及其当代意义作者:王旭东来源:《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8年第01期[内容提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MEGA1和MEGA2的曲折发展历程表现出研究者对马克思恩格斯文献事业所作的始终不渝的努力。

尤其是1975年以来出版的MEGA2以其全面性、原始性和过程性等特点,展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的发展过程,也反映出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历程。

结合具体案例讨论MEGA2的理论特点和价值,有助于彰显这版全集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MEGA1;MEGA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版[作者简介]王旭东,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简称“MEGA版”)指的是历史上不同时期出版的两套全集。

一版是1927—1935年由苏联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编辑出版的旧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简称“MEGA1”)。

随着苏联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和国际形势的发展,这一版并未完全实现编者制定的出版计划,最终在1935年宣告终止。

①另一版是由东德学者推动,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出版,一直延续至今的新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简称“MEGA2”)。

本文将讨论MEGA版产生的原因及其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版(简称“俄文版”)之间的关系,并以MEGA2为例讨论其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两套版本系统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简称“俄文第2版”)是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最重要的版本之一,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德文版、日文第2版、乌克兰文版、罗马尼亚文版、波兰文版、塞尔维亚文版、保加利亚文版、捷克文版、匈牙利文版、朝鲜文版等不同版本的底本。

不论是编辑原则和方法,还是卷次构成、文献选取、注释索引等特征,这些版本都深受俄文第2版的影响。

对MEGA历史上三个编辑原则的比较

对MEGA历史上三个编辑原则的比较

对MEGA历史上三个编辑原则的比较李乾坤【摘要】比较分析MEGA历史上三个不同的编辑原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MEGA。

梁赞诺夫为MEGA1制定了完整性、遵循原文、发展史的文本编排顺序等基本编辑原则,但却没有专门制定详细的编辑方针和指南;狄茨版MEGA2的编辑原则总体上继承了MEGA1版原则,在四个方面对其作出推进和发展;阿卡德米版MEGA2在编辑原则上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国际化与去意识形态化,但后一原则更多只是另一种意识形态的宣言。

对于三个编辑原则的比较分析,将祛除对MEGA的同质性理解。

【关键词】MEGA;狄茨版MEGA2;阿卡德米版MEGA2;编辑原则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8)03-0021-07作者简介:李乾坤,南京大学-柏林洪堡大学联合培养哲学博士,(南京210023)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

我国学界以往对MEG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历史的研究,常常将MEGA视作一个同质性的对象,而较少考虑到它在历史上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

MEGA的编辑原则,是把握MEGA这一伟大工程的重要切入点。

MEGA在历史不同时期共形成三个不同的编辑原则:1927年MEGA1编辑原则,1972/1976年狄茨版MEGA2编辑原则,1993年阿卡德米版MEGA2编辑原则。

①这三个编辑原则之间存在着继承发展关系,也存在一些重要转变。

本文将对这三个编辑原则进行比较研究,从而为我们科学地评断MEGA的学术价值,利用MEGA开展学术研究提供前提条件。

在正式进入三个编辑原则的探讨前,我们有必要对“编辑原则”(Editionsprinzipien)、“编辑方针”(Editionsrichtlinien)和“编辑指南”(Redaktionsrichtlinien)这三个名词作出区别。

编辑原则作为统称,是指编辑的理念和指导思想。

编辑方针是版本的总体情况,特征、内容、划分、正文卷和副卷的展现方式、索引、修改过程展现原则等。

为了更好地编辑出版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资本论》及其手稿在MEGA^2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

为了更好地编辑出版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资本论》及其手稿在MEGA^2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

的原 貌 。最 典 型 的是 1861— 1863年 经 济 学 手
稿 。这部手稿 由 23个 笔记本组成 ,马克思 为每
MEGA II/11:马 克 思 1868— 1881年 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个 笔 记 本 编 了序 号 ,并 且 为 手 稿 编 了 连 贯 的 页 济学手稿 (第二册第 1I稿+第二册后期手稿 )
集》中文第二版的 《资本论》及其手稿部分的情 译本 ,但是仍然存在若干不足。
况 又是 怎 样 的 呢?
首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中文第一版并
我们 知道 ,在新 中国成 立前 ,中国 《资本 没有收入全部的 《资本论》手稿。
嚣 。
THEORETIcAL HORIZON 马克 思主 义 论 苑
在 中文第一版 (俄 文第二 版 )中也分散在 正卷
(第 26卷 )和补卷 (第 46— 50卷 ),而且无论是
MEG II/5+6+7+8+9+10:《资本论 》
正文卷还是补卷 ,苏联学者都对手稿进行了幅度 第 一 卷 德 文 第 一 版 、德 文 第 二 版 、法 文 版 、
较 大 的编 排 ,从 而导 致读 者难 以知 晓 马克 思手 稿 德文第三版 、英文版 、德文第 四版

誊 ,
众所周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中文第一 本 ,是 目前 众 多 马 恩 著 作 译 本 的母 本 。MEGA 版是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二版为基础 分 为 4个部分 ,分别可称 为著作卷 ,经 济学卷 ,
编译 的 ,两者的框架结构 和卷次划分一致 ,某种 书信卷 ,笔记卷。其 中第二部分 “《资本论》及 程度上 可 以说 中文第 一版是 俄文第 二版 的 中译 其 准备著 作 ”已经在 2012年 出齐 ,总计 15卷 ,

走向历史、现实和理论的深处——读《劳动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探义》

走向历史、现实和理论的深处——读《劳动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探义》

走向历史、现实和理论的深处——读《劳动论——〈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探义》
张凤羽
【期刊名称】《共产党员:上半月》
【年(卷),期】2005(000)006
【摘要】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劳动被置于基础、本源乃至中心的地位。

马克思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社会史的钥匙的,他把劳动称为社会围绕旋转的“太阳”。

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常卫国同志撰写的《劳动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探义》,从深入理解劳动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作用人手来讲述多年来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体会,是一部帮助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著作。

【总页数】2页(P56-57)
【作者】张凤羽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
【相关文献】
1.“现实的人”与“现实的个人”的关系辨析——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文本的研究 [J], 朱亦一
2.异化产生的历史根源和扬弃异化的现实途径——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
形态》有感 [J], 孙志芳
3.探·玩·读·写引领数学课堂走向深处 [J], 王晓利
4.走向历史深处的反思——读李应该的《公字寨》 [J], 隋华臣
5.从历史考证版及研究成果看恩格斯与马克思及其合作——访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编辑部成员、历史学家于尔根·赫雷斯博士[J], 亚历山大·康怀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一兵 回到马克思的原始理论语境

张一兵 回到马克思的原始理论语境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的原初理论语境来源: 南京大学哲学系|/内容提要:马克思哲学不竭的生命力在于它不断与每一个“当下在场”的思想视域所发生的历史性融合。

这种阐释学的处境通常以返本开新为其前提性要件。

“回到马克思”,作为当代新的理论条件下重新廓清马克思哲学学术地平的基础性研究,是中国新一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性任务。

它的现实学术价值在于否定了前苏东传统教科书教条主义体系哲学及其变种的合法性,并为马克思哲学学术创新奠定了全新的思考起点。

本文在此主要评说了“回到马克思”与学术创新的关系,以及这一理论工程中原创性的文本学研究方法之要义、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哲学话语转换以及“历史现象学”的原初意义场。

关键词:回到马克思文本学研究经济学语境隐性哲学话语历史现象学作者:张一兵,男,1956年3月生,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一个习惯于动辄大谈“发展”和“当代性”的传统马克思主义讨论域中,有人声称要通过“回到”某种尚未达及的历史性场域来廓清理论地平时,显然会冒一定的理论风险。

我的《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以下简称“《回到马克思》”)一书在上个世纪末(1999年)出版时,有些批评和误读是事先想到的,可后来出现的某种言说倒真是出乎意料。

说意料之中的东西,首先无非想到过理论前辈们可能愤怒地声讨我的轻狂:“回到马克思?人家都没有弄懂!?”其次,会是那些作为全球胜利者的布尔乔亚自由主义们的嘲笑声:“现在还在折腾马克思”?意料之外的是,一些中青年马克思主义学者却从“回到马克思”中嗅出了历史的“霉腐”味道,然后,“马克思是我们的同时代人”被升腾为一种口号,以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旨趣来拒斥据说是面向过去的“原教旨”情结。

对于这一类反应,原来我倒真没有思想准备。

不过,现在我愿意接受这一挑战性的解读,再次回到“回到马克思”这一话题上,以对话的姿态重现这一理论工程的原初讨论域。

[1]在《回到马克思》一书中,我曾对该书的学术目标做了如下的概括:“在文本学的基础上,通过对马克思经济学研究语境中隐性哲学话语转换的描述,实现一个9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应该提出的口号:…回到马克思‟”。

MEGA2研究

MEGA2研究

・研究笔谈:MEGA2・(《哲学动态》2003年第11期)MEGA2研究 编者按 20世纪60年代开始编辑,1975年正式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MarxΟEngelsΟG esamtausgabe,以下简称MEG A2),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出版工程。

全书规划为114卷,到目前为止已出版50余卷,全部出齐可能要到本世纪20年代。

MEG A2不仅汇集了已发现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原著文字写作的全部文献,包括他们的著作和文章,草稿和未完成的手稿,他们执笔的工人运动文件,他们的书信以及摘录、摘要、笔记和读书评注等等,是收录马克思恩格斯文献最全的版本,而且每卷正卷之外,均附以极为翔实的“学术资料卷”,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2002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MEG A2)研究”被立项批准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课题工作时间为2002—2007年)。

本刊现以笔谈的形式摘要发表课题组部分成员的前期研究成果,供学术界交流和讨论。

魏小萍:MEG A2研究中的词汇理解问题由于中外文非对称的一词多义、多词一义情况的存在,原文的阅读和研究首先遇到的是词汇理解问题,对于哲学著作来说就更是这样,这是阅读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MEG A2)不可避免的问题。

上下文的联系能够有助于我们对词汇涵义的理解,但是这样的联系对于哲学著作和文章的阅读来说仍然是不足的。

这里,为了尽可能达到对原文的准确理解,不仅哲学背景知识是重要的,而且对事物本身的理解也是重要的。

我举三个例子来加以扼要说明:例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多处提到“消灭私有制”,其中“消灭”一词他们使用的德文词汇是“au fheben”,这个词本身有“举起”和“废除”的双重涵义。

该词在黑格尔那里作为“扬弃”来使用,即有保留的否定。

因此在阅读和研究中有的学者对中央编译局的译文“消灭”这个词提出了质疑,认为应该译为“扬弃私有制”。

根据马克思本人的思想,这里译成“消灭”,并没有什么问题。

经典中的经典——《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的历史、编辑语文学基础与视角

言 自明 。2 0 0 9年 9月,在 李文 潮教授 推 动 下 , 由莱布尼 茨、康德 、黑格 尔 、马克 思 恩格 斯 、尼 采五 个
科 学院版全 集 的编辑 部 负责人 组 成 的德 国科 学 院哲 学 学科 旗舰 项 目代表 团访 问 中 国。在 参加 了北 京 大 学哲 学 系主 办的 “ 国 哲 学与 文 献 文 本 ” 会 议 后 ,该 团先后 访 问 了 包括 中山 大 学在 内的 国 内数 所 高 德
所作的努力等诸如此类著名版本的出版期间 ,这 种程序经由几代学者而成形 ,在今天作为出版学
{ 本文原文为 “ 国哲学与文献和文本” 国际会议 ( 0 9中国) 的提 交论文 ,2 0 德 20 0 9年 9月 1 6日在 中山大学马克 思主义哲学与 中
国现 代 研 究所 演 讲 稿 。
} 作 者 简介 :Maf dN u as nr e hu ,德 国柏 林 科 学 院 马 克 思 恩格 斯 全 集 ME A e G 2编 辑 部 主 任 。
或 文 本 学 ( dinwseshf oe etoi) E iosi ncat drTxo g t s l e
得到 国际社会 的承认 。
不过 马克思 和 恩格斯 对 作 品 出版 这件 事 分 别 有着 不 同看 法 :尽 管 马克思 本人 晚年 于 16 86年 2
月 2 号在曼彻斯特指出,《 0 资本论》 不应当看作 政 治檄 文 , 而是 应 当视 为 “ 意 志 科 学 界 的 胜 德 利” ,但是恩格斯最终将他们的作品的 出版看作 是党派事 务 ,并将 这笔文 学遗产 ( 一共 十万 多
经 典 中 的经 典
《 克 思恩格 斯全 集 》 历 史考 证 版 ( E A) 马 M G 的历 史 、编 辑语 文 学基 础 与视 角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全十册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全十册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全十册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著作之一,详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本文将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这十册著作为基础,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册是《哲学手稿》。

这本书是马克思最重要的早期著作之一,揭示了他对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

在这本书中,马克思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强调了经济基础对社会和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

第二册则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这本书是德国哲学史上的里程碑,对当时的德国意识形态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马克思在书中揭示了资产阶级世界观的虚伪性以及它对一切社会关系的渗透。

通过对德国社会的分析,马克思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为后来的共产主义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册《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之一,也是现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

这本书从资本主义的基本运行机制出发,对商品、货币、资本等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马克思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危机,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

第四册《英国工人阶级研究》是马克思对英国社会的深入研究,了解英国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状况的著作。

在这本书中,马克思详细描绘了英国工人阶级的生活条件,分析了资本主义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

该书为后来工人运动的发展和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第五册《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关于辩证法和历史观的重要著作。

在这本书中,马克思深入阐述了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运作方式,解释了历史发展的辩证法规律。

这本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扩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六册《路德领导的农民战争和德国革命》是马克思对德国历史的深入研究,探讨了德国历史上的农民战争和革命运动。

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分析,马克思深入探讨了阶级斗争的本质和态势。

第七册《资本论》是马克思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现代经济学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各个方面,包括商品生产、货币流通、资本积累等。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2部分单独编排问题

既然《 资本论 》 写作过程 复杂 , 如果按 照历史 考证
版 的惯例 , 择一 份 手 稿 或 刊印 稿 作 为基 础 文 选
本, 采用异 文的方 式刊登 其 他文本 , 么考 虑到 那
首先 , 单辟 第 2部分 这 一 编 排方 式 的合 从
理性 上说 ,资本 论 》 《 是耗 费 马克 思 毕 生心 血 的 重要 著作 , 而且 马克 思 写作 《 资本 论 》 及其 手 稿 的过程时 断时续 , 果 将《 本论 》 其手 稿 同 如 资 及 马克 思恩格 斯 的其 他著作 放在一 个 部分 中混 合 编排, 无论 是放在 同一部 分 中分 卷编 排 , 还是 将
进 同 一 个 部 分 。 但 是 , 样 一 来 , 于 这 些 笔 这 由
记 的 内 容 不 限 于 经 济 学 , 是 广 泛 涉 及 了哲 而
分 中单 列 出来 ( 4部 分 ) 第 。这 源 于 编 者 考 虑
到, 马克 思 恩 格 斯 只 有 少 数 笔 记 是 为 专 门 撰
学、 史 、 治、 历 政 自然 科 学 等 方 方 面 面 , 《 像 历 史学 笔 记 》 些 剩 下 的 笔 记 , 编 排 上 便 无 所 这 在 归属 了 , 既不 能 放 进 第 2部 分 , 不 能 同某 一 又
面 的考 虑 , 必 要 将 所 有 笔 记 集 中 在 单 独 的 有
作者简介 : 鲁 路 ( 9 5 , , 京 人 , 1 6 一) 男 北 中共 中央 编 译 局 当代 马 克 思 主 义 研 究 所 研 究 员 , 士 ; 1 0 3 博 002
1 8

个部 分 中 , 现在 看来 这 是 十分 有必 要 的 。
马克 思 的绝 大 部 分 笔 记 都 可 归 结 为 撰 写 《 资 本 论 》 准备 性 工 作 , 《 本 论 》 其 手 稿 编 的 而 资 及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几个问题读书笔记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几个问题读书笔记解题:1. 意识形态这一术语首次使用是法国德斯杜特·德·特拉西,从其本意来说,意识形态是作为一种科学精神出现的,它把一切观念的本性和根源归结为经验和感觉,反对一切虚妄的观念。

(这个词在当时有特殊含义,即用来指谎谬绝伦的诡辩术,是人们冥思苦想出来的,没有任何根据、没有生动内容的理论和幻想。

简言之,就是被歪曲了的意识。

)(Gestalt格式塔,从内到外的整体,form是内在的组成)2. 意识形态:虚假的观念体系(恩格斯致梅林的信,选集地四卷,全集37卷,真过程,假过程是指过程)马克思在书中反复的指出,德国哲学“从天上到地上”,而我们则要从地上(现实)出发。

因此“意识形态”的虚假性的基本规定无意是指“颠倒性”,就是说,它根本颠倒了存在和意识,生活和观念的关系,不是从生产、生活和实践出发,而是从幻想的观念出发,甚至以观念代替现实。

很显然,这里所说的“假”,主要指其没有把观念摆在适当的位置上,以致混淆了主宾、本末、头足。

这种规定本身无疑地含有价值上的否定意义,但是这里并没有涉及这些思想观念内容本身之正误、真假问题,不能把意识形态的虚假性等同于“错误的观念”。

马克思为什么在意识形态前加德意志呢?在马克思看来,“德意志”不仅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且还特指一种民族特性,这种民族特性体现为“现实的落后”与“思想的超前”双重交织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曾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正像古代各民族是在思想中,在神话中经历了自己的史前世纪一样,我们德国人在思想中,在哲学中经历了自己的未来的历史。

我们是当代的哲学同时代人,而不是当代的历史同时代人。

德国哲学是德国历史在观念上的延续。

”马克思认为当时的德国在现实国情上远远落后于英法两国,而只有在哲学上占到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地平线之上。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统治阶级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它必定构成现有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的一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全 集 》历 史 考 证 版 及 其 当代 意 义— — 以 MEGA。为 例
在 当代 马 克 思 主 义 研 究 中 的 理 论 价 值 和 实 践 意 义 。
一 、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全 集》的 两 套 版 本 系统
众 所 周知 ,《马克 思 恩格 斯 全集 》俄 文第 2版 (简 称 “俄 文 第 2版 ”)是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著 作 中 最 重 要 的 版 本 之 一 ,它 是 《马 克 思 恩 格 斯全 集 》中文 第 1版 、德 文 版 、日文 第 2版 、 乌克 兰 文版 、罗 马 尼亚 文 版 、波兰 文 版 、塞 尔 维亚 文版 、保 加 利亚 文 版 、捷 克 文 版 、匈 牙 利 文版 、朝 鲜文 版 等不 同版 本 的底 本 。不 论 是 编 辑 原 则 和 方 法 ,还 是 卷 次 构 成 、文 献 选 取 、 注释 索引 等 特 征 ,这 些 版 本 都 深 受 俄 文 第 2 版 的影 响 。俄 文第 2版虽 然 是 在《马克 思 恩 格 斯 全集 》俄 文第 1版 (简 称 “俄文 第 1版 ”) 基 础 上产 生 的 ,而 且 在 编 辑 体 例 、翻译 质 量 等方 面都 优于 俄 文第 1版 ,但 是 俄 文第 2版 的编 辑方 针 和编 辑 目的 却 与 俄 文 第 1版 一 脉 相 承 。 回 顾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全 集 》编 辑 史 可 以发 现 ,不论 是 在 俄 文第 1版还 是 在 俄 文 第 2版 的编 辑过 程 中 ,领 导 编 辑这 两 版 全 集 的苏联 研究 机构 ①都 同时致 力 于另一 版全 集 的出 版 工 作 ,这 就 是 MEGA 版 。这 两 套 版 本 虽然 是在 同一 机 构 的领 导 下 产 生 的 ,但 由 于 采 取 了不 同 的 编 辑 准 则 和 编 辑 方 法 ,因 此 具 有本 质性 的 区别 。这 种 情 况 的 出现 与 编 辑们考虑怎样反 映马克思恩格斯遗著 的存 在 形 态 有 关 。
· 马 克 思 主 义 发 展 史 研 究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 史考证版及其 当代 意义
以 MEGA 为例
王 旭 东
[内容 提要 ] 《马 克 思恩格 斯 全 集 》历史 考 证版 在 马 克 思 主义 研 究史 上具 有 重 要 意 义 。MEGA 和 M EGA。的 曲折 发 展 历 程 表 现 出研 究 者 对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文 献 事 业 所 作 的始终 不渝 的努 力 。尤其 是 1975年 以来 出版 的 MEGA 以其全 面 性 、原始 性和 过 程性 等特 点 ,展现 了马克 思恩 格 斯经 典 文 本 的发 展 过 程 ,也 反 映 出马 克 思恩 格 斯 的 思想 历程 。结合 具体 案 例讨论 MEGA。的理 论 特 点和 价 值 ,有助 于 彰 显这 版 全 集 在 马克 思主 义研 究 中的 意义和 作用 。 [关键 词 ] MEGA ;MEGA ;《马克 思 恩格斯 全集 》俄 文版 [作 者简 介] 王旭 东 ,清 华大 学人 文 学院哲 学 系博 士研 究生 。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全 集 》历 史 考 证 版 (简 称 “MEGA 版 ”)指 的 是 历 史 上 不 同 时 期 出 版 的 两套全 集 。一 版 是 1927— 1935年 由苏联 马 克 思 恩格斯 研究 院编 辑 出版 的 旧版 《马 克 思 恩格斯 全集 》历史 考 证 版 (简 称 “MEGA”’)。 随着 苏联 国 内政 治 形 势 的变 化 和 国 际形 势 的 发 展 ,这 一 版 并 未 完 全 实 现 编 者 制 定 的 出
* 本 文 系 教 育 部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重 大 课 题 攻 关 项 目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全 集 》历 史 考 证 版 (新 MEGlA)研 究 ”(项 目批 准 号 :10JZD0003)、中 国 国家 留学 基 金 “国家 建 设 高 水 平 大 学 公 派 研 究 生 项 目”(项 目 批 准 号 :留金 发 [Zo17]3109号 )的 阶段 性 成 果 。
版计 划 ,最终 在 1935年 宣告 终 止 。①另 一 版 是 由东 德 学 者 推 动 ,自 2O世 纪 7O年 代 中 期 开 始 出版 ,一 直 延 续 至 今 的新 版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全 集 》历 史 考 证 版 (简 称 “MEGA ”)。 本 文 将 讨 论 MEGA 版 产 生 的 原 因 及 其 与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全 集 》俄 文 版 (简 称 “俄 文 版 ”)之 间 的 关 系 ,并 以 MEGA 为 例 讨 论 其
① 1931年 梁 赞 诺 夫 被 免 除 苏 联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研 究 院 院 长 的 职 务 并 开 除 党 籍 ,接 替 他 的新 任 院 长 阿 多 拉 茨 基 在 1931— 1935年 陆 续 出 版 了第 1部 分 第 3、4、5、6、7卷 以 及 第 3部 分 第 4卷 和 纪 念 恩 格 斯 的特 别 卷 ,加 上 之 前 在 梁 赞 诺 夫 领 导 下 出版 的第 1部 分 第 1卷 (上 下 册 )、第 2卷 和 第 3部 分 第 1、2、3卷 ,M EGA 总计 出 版 12卷 13册 。这 只 是 原计 划 出 版 4O卷 的 1/4,1935年 M lEGA 完 全 停 止 了 出 版 任 务 。需 要 指 出 的 是 ,后 来 苏 联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列 宁 研 究 院 的保 尔 ·韦 勒 在 1939年 和 1941年 依 照 MEGA 的 体 例 编辑 出版 了 《1857— 1858年 经 济 学 手 稿 》,但 没 有 被 纳入 MEGA 的 分 类 中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