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教案
特殊教育(送教上门)教案14篇一学期(完整版)

送教上门教案一个学期14篇执教者:学校:年月日目录第一篇:认识前后 (1)第二篇:认识左右 (3)第三篇:认识上下 (5)第四篇:认识了解人民币币值 (7)第五篇:教学生洗碗 (9)第六篇:整理房间与日常安全教育 (11)第七篇:安全知识及学做饭 (13)第八篇:认识家用电器(电饭锅、电磁炉等) (15)第九篇:择洗青菜 (17)第十篇:学习亲人的称呼,练习开口说话 (19)第十一篇:教学学生玩手机 (21)第十二篇:使用手机看视频 (23)第十三篇:教学生数数与感知个数的概念 (25)第十四篇:自理及日常安全教育 (26)认识前后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前后”的概念,明确空间位置关系。
2、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前后”的概念,进行简单的空间推理。
3、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发展其方位知觉。
4、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激发其对空间方位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内容1、前后”的概念及空间位置关系的定义。
2、生活中的“前后”实例,如排队、放置物品等。
3、空间推理练习,如判断物品的相对位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前后”的概念,明确空间位置关系。
2、难点: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前后”的概念,进行空间推理。
四、教具准备小猪、小狗、小苗的图片。
五、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学生已学的空间方位知识。
2、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
3、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空间推理游戏,如摆放物品等。
六、教学过程1、导入:故事导入,讲述一个与“前后”位置有关的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2、讲授新课:通过讲解、示范、图片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前后”的概念及空间位置关系。
3、巩固练习:设计实际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判断物品的相对位置等。
4、归纳小结:总结本次学到的知识,强调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七、评价与反馈1、设计评价策略:通过观察、口头反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特殊教育试讲教案模板及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特殊教育的概念、特点和原则,掌握特殊教育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特殊儿童、尊重差异、平等对待他人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特殊教育的概念、特点、原则和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特殊教育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2. 课堂讲解a. 特殊教育的概念、特点和原则b. 特殊教育的基本方法3. 案例分析4. 小组讨论与角色扮演5. 总结与反思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特殊教育概念、特点、原则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与角色扮演中的表现。
二、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特殊教育的概念、特点和原则。
2. 让学生掌握特殊教育的基本方法,如个别化教学、行为矫正、游戏治疗等。
3. 培养学生关爱特殊儿童、尊重差异、平等对待他人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特殊教育的概念、特点、原则和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特殊教育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一个特殊儿童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关爱特殊儿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a. 特殊教育的概念、特点和原则教师讲解特殊教育的定义、特点,以及特殊教育的原则,如个别化教学、尊重差异、关爱学生等。
b. 特殊教育的基本方法教师介绍特殊教育的基本方法,如个别化教学、行为矫正、游戏治疗等,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个特殊教育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特殊教育的方法和效果。
4. 小组讨论与角色扮演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特殊教育的方法。
每组选取一个角色扮演情景,展示如何关爱特殊儿童。
5. 总结与反思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关爱特殊儿童方面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特殊教育生活自理能力教案

特殊教育生活自理能力教案教学资料范本特殊教育生活自理能力教案编辑: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活动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自立的表现和重要性,知道依赖的危害。
2.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分析、探究、合作、活动的能力。
3.情感和生活指导:培养学生的自立意识,增强学生生活、研究自立能力和独立意识。
活动准备】请家长给幼儿带一件有纽扣的外套,一件无纽扣的外套和一件带拉链的外套到幼儿园来。
重点难点】研究如何穿有纽扣的外套和没有纽扣的外套,指导他们拉链的用法,培养独立自主性。
活动过程】一、穿无纽扣外套1.出示一件没有纽扣的外套,请个别幼儿上来示范穿衣。
请其他幼儿说说其穿衣顺序是否正确。
2.引导幼儿讨论穿衣的顺序,再请个别幼儿说说穿衣服的顺序。
3.教师示范正确的穿外套的方法。
4.幼儿自己操作,请有外套的幼儿将外套脱下自己进行穿衣操作。
可以让幼儿自己讨论一下方法。
5.幼儿边念儿歌边穿外套。
儿歌:抓领子,找袖子,小老鼠,出洞口(把两手伸出袖子),最后整理更漂亮。
二、穿带纽扣的外套1.教师说谜语《好朋友》,请幼儿猜谜语。
谜面:兄弟五六人,各走各的门,要是走错门,出去笑死人!提问:请小朋友猜一猜,这个谜语说的是什么呀?2.幼儿猜出谜语后,教师出示一件带纽扣的外套,请幼儿一起学说谜语。
指导幼儿扣扣纽扣的正确方式。
使幼儿提起对纽扣的兴趣,一定程度上锻炼了语言能力。
3.幼儿互相看看扣子是否扣好,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扣纽扣的方法。
4.选出一些扣错的衣服,大家一起看一看问题出在哪,并找出改正的方法。
5.强调叮嘱幼儿扣之前要将衣服两边对齐,两只手再扣纽扣的时候做好配合。
三、拉拉链1.儿歌导入:《拉拉链》:两条小马,正在闹别扭,你不理我,我不理你,呜——开来一列小火车,双方握手变朋友。
2.XXX指的是拉链,在幼儿面前展示拉链。
3.幼儿研究如何正确使用拉链,可以让幼儿互相帮助。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们学会了穿无纽扣外套、穿带纽扣的外套和使用拉链的方法,培养了他们的自立自主能力和独立意识。
幼儿园特殊教育 教案

幼儿园特殊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特殊教育幼儿发展其个性,并建立正面自我形象,培养他们的努力、坚强及自信心。
同时,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希望能加强幼儿的社交技能,促进他们生活自理和学业上的进步。
二、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幼儿园特殊教育教学难点:如何通过教学促进幼儿个性发展,同时解决不同个性幼儿与家庭之间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与幼儿们互动,带领幼儿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并引导他们发现成长中存在的困难与挑战,鼓励他们找到面对问题的勇气。
2.课堂活动2.1 游戏环节老师通过游戏来提高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及培养幼儿的社交背景,同时也注重发掘幼儿个性特点,让每个幼儿都能在游戏中体验到自己的价值感。
2.2 形象塑造通过绘画、手工等活动,让幼儿了解自己的外貌,使幼儿认识到自身的美丽及独特性,并培养幼儿的自我形象的积极能力。
2.3 艺体活动通过舞蹈、音乐、体育等活动,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同时也能在艺体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艺术修养和体育素质。
3.课堂总结对本节课进行回顾总结,回顾每个幼儿的表现,鼓励幼儿将课堂感悟带入家庭和生活中,使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更加充实。
四、教学方法针对特殊教育幼儿的个性化教学,采用激励和积极支持的方式,注重发掘幼儿的个性,通过游戏、绘画、音乐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主要以幼儿的表现、反馈为主,通过家长和教师的沟通,不断发掘幼儿个性特点,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六、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幼儿们了解到自己的个性及面临的困难,培养了自信心、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交能力,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使老师更加了解了特殊教育幼儿的需求和教学特点,为今后的教育工作提供支持。
七、参考文献无。
特殊教育详细教案

第一章 特殊教育概述教学要求:掌握特殊需要教育和特殊需要儿童的概念,正确认识特殊儿童,理解对特殊儿童进行评估的意义,了解特殊儿童家长的心理特点。
本章教学重点是特殊需要教育和特殊需要儿童的概念界定以及对特殊儿童的正确认识,难点是对特殊教育的评估。
一、概念界定(一)什么是特殊教育(特殊需要教育)? ❖Special Education(二) 谁是特殊儿童(特殊教育的对象)? ❖Exceptional Children❖Children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的“特殊儿童”的定义二、特殊需要儿童的种类❖特殊需要儿童到底包括哪些类型的儿童?或者说到底是哪些儿童需要接受特殊教育? ❖下面,我们来比较、分析一下几个有代表性的学者的观点。
❖1、朴永馨,七类: (1)智力落后儿童 (2)听力残疾儿童 (3)视力残疾儿童(4)学习困难儿童(5)言语和语言障碍儿童(6)情感和行为障碍儿童(7)残疾和病弱儿童❖2、汤盛钦,八类:❖(1)学习困难学生❖(2)弱智学生❖(3)言语和语言障碍学生❖(4)听觉障碍学生❖(5)视觉障碍学生❖(6)情绪和行为障碍学生❖(7)肢体和健康障碍学生❖(8)超常学生❖3、(美)柯克,八类:❖(1)天才和有特殊才能的儿童❖(2)智力落后儿童❖(3)视觉障碍儿童❖(4)听觉障碍儿童❖(5)交往障碍儿童❖(6)行为问题儿童❖(7)学习特殊障碍儿童❖(8)多种、重度和躯体缺陷的儿童❖4、方俊明,3大类:❖(1)残疾儿童感官残疾、肢体残疾、语言残疾、智力残疾、病弱与多重障碍❖(2)问题儿童学习困难、社会行为障碍、情绪障碍、自闭症、孤儿和寄养儿童❖(3)超常儿童❖5、(美)特恩布尔,13类:❖(1)学习障碍❖(2)情绪与行为障碍❖(3)注意缺陷/多动性障碍❖(4)天才❖(5)智力落后❖(6)重度和多重障碍❖(7)自闭症❖(8)其他类型的健康损伤❖(9)肢体障碍❖(10)外伤性脑损伤❖(11)交流障碍❖(12)听觉损伤❖(13)盲和低视力三、正确认识特殊需要儿童❖1、正确认识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共性和个性❖共性:❖1、发展的过程是一样的。
特殊教育教案5篇

特殊教育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特殊教育教材》第四册,第十五章“生活中的数学”。
具体内容包括:比较物体的高矮、长短;认识平面图形;以及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物体的高矮、长短概念。
2. 使学生认识并能够辨别基本的平面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
3. 培养学生运用简单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认识平面图形,理解图形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比较物体的高矮、长短;简单加减法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卡片、图片、实物(如铅笔、书本等)。
学具:学生用尺子、卡片、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激发学生对高矮、长短的认识。
2. 例题讲解(15分钟)(1)比较物体的高矮、长短。
通过展示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结论。
(2)认识平面图形。
展示各种平面图形,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认识图形。
(3)简单加减法运算。
结合生活实际,讲解加减法的意义,并进行实际操作。
3.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学生用尺子测量铅笔、书本等实物的长度,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2)分发图形卡片,让学生进行图形认知练习。
(3)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练习。
4.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比较物体的高矮、长短:高矮:A比B高,B比A矮。
长短:C比D长,D比C短。
2. 认识平面图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
3. 简单加减法运算:5+3=8,83=5。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比较下列物体的高矮、长短,并记录下来。
物体1:铅笔;物体2:书本;物体3:橡皮。
(2)找出生活中的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并画下来。
2+4= 53= 6+2= 95=2. 答案:(1)物体1:铅笔比橡皮长,比书本短;物体2:书本比铅笔高,比橡皮高;物体3:橡皮比铅笔矮,比书本矮。
(2)见学生作品。
(3)2+4=6 53=2 6+2=8 95=4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比较物体的高矮、长短,认识平面图形以及简单加减法运算。
特殊教育教案大全

特殊教育教案大全特殊教育是针对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交方面的发展存在障碍的学生所提供的一种教育服务。
这些学生需要特别的教育教案来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本文将提供一些特殊教育教案的大全,涵盖了不同类型的特殊教育需求。
身体障碍教育教案1. 针对脑瘫患者的活动这个教案旨在帮助脑瘫患者提高他们的身体协调和运动技能。
活动包括平衡练习,手眼协调性练习和基本力量训练。
2. 视障学生的定向教育这个教案旨在帮助视障学生学会利用听觉和触觉来定向。
活动包括用声音控制移动,利用地上的感应点来确定位置和利用触觉板练习方向感。
3. 针对听障儿童的音乐教育这个教案旨在利用视觉、触觉和震动感来帮助听障儿童理解音乐节奏和节拍。
活动包括利用震动器来感受音乐节奏和利用观察唇形来了解歌词。
智力障碍教育教案1. ADHD学生的计划教育这个教案旨在帮助ADHD学生在时间管理和计划方面提高。
教学方法包括使用应用程序来管理任务列表和利用简单的图表来帮助时间规划。
2. 自闭症学生的社交教育这个教案旨在帮助自闭症学生理解社交技能和人际交往。
教学方法包括角色扮演,社交游戏和观察其他人的行为。
3. 学习障碍学生的学习策略教育这个教案旨在帮助学习障碍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策略。
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学习,展示以及实践,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情感障碍教育教案1. 抑郁症暴力倾向学生的情感管理这个教案旨在帮助抑郁症暴力倾向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教学方法包括心理学自我实验和瑜伽冥想。
2. 情感障碍学生的自我价值教育这个教案旨在帮助情感障碍学生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尊。
教学方法包括艺术治疗、咨询和支持小组。
3. 异常人格障碍学生的认知疗法教育这个教案旨在帮助异常人格障碍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负面认知模式并学会控制他们的思维模式。
教学方法包括认知疗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
特殊教育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以上提供的教案只是一个起点,更多的教案可以从特殊教育教育网络和教育机构中获取,也可以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不断更新和改进。
特殊教育教案(合集7篇)

特殊教育教案(合集7篇)时间:2023-06-26 16:06:47特殊教育教案第1篇一、指导思想以档的大和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办人民满意教育、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为目标,坚持面向全体残疾儿童少年,深化特殊教育教学整改,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特殊教育保障水平,为广大残疾儿童少年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特殊教育事业稳步快速发展。
二、总体目标进一步提高全市特殊教育质量,切实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巩固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到2023年全市适龄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以下简称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0%以上。
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满足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
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为残疾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创造条件。
大力开展面向成年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培训,提高残疾人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积极开展扫除残疾人青壮年文盲工作,使残疾青壮年文盲率显著下降。
三、工作重点(一)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1.巩固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
到2023年,区、市、市、开发区适龄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基本达到当地普通儿童少年水平,其他县(市)适龄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0%以上。
积极创造条件,以多种形式对重度肢体残疾、重度智力残疾、孤独症、脑瘫和多重残疾儿童少年等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儿童福利机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能够接受义务教育。
2.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
要积极整合教育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为残疾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创造条件。
特殊教育学校可以根据需要举办残疾人高中教育部(班);普通高中要招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学生就读;普通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
3.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
要根据残疾儿童的实际状况,利用残疾儿童福利机构或特殊教育学校开设学前教育班,满足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一学前儿童游戏概论教学目标与要求:理解各种主要的游戏理论的基本观点、特点和历史贡献,在此基础上能够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早期的传统游戏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以及前苏联的活动游戏理论难点: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以及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新课教学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结合讨论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国外游戏理论概述一、早期的传统游戏理论(一)精力过剩说“剩余精力”说1.代表人物席勒斯宾塞2.主要观点游戏是机体的基本生存需要(吃、喝等)满足之后,仍有富余的精力的产物,游戏的动力来自于机体的“剩余精力”。
3.评价(1)消极对贬低游戏的价值负有责任A.既然游戏是剩余精力的发泄,那么它就是无价值的、不道德的,应当予以禁止。
B.只是把游戏当成是“导泄”的手段,认为与其禁止儿童游戏,不如让儿童去游戏,在游戏中发泄剩余精力更为明智。
(2)积极A.说明了游戏的物质前提只有当机体的基本生活需要满足之后,机体才有可能去游戏B.在游戏研究领域起到了“拓荒者”作用(二)松弛消遣说“松弛”说1.代表人物拉扎鲁斯帕特里克2.主要观点游戏是使失去的精力重新恢复起来的一种活动。
(三)预演说“前练习”说、“生活预备”说1.代表人物格鲁斯2.主要观点游戏具有生物适应的功能,游戏是对与生俱来的、但不完善和成熟的本能行为的练习,它能够帮助小动物适应未来的生活。
3.评价(1)积极A.认为高等动物仅凭天生的“本领”是不能适应生活的,必须经过后天的学习和练习,这一点是符合事实的。
B.对于改变人们的儿童观、扭转当时人们认为儿童游戏物价值的传统观念具有积极的意义。
(2)消极A.只用“本能”的概念不能说明儿童游戏的本质,过分依赖“本能”的概念,把“本能”作为发展的中心驱力,把动物的游戏与人类幼儿的游戏等量齐观。
B.成人已不需要为生活做准备,可成人仍然有游戏的需要并继续游戏。
对于这一点不能有很好的解释。
(四)复演论1.代表人物霍尔2.主要观点游戏是个体再现祖先的动作和活动,重演人类种族进化的历史。
3.评价(1)积极看到了儿童游戏内容的社会历史性,社会环境不同,儿童游戏的内容不同。
(2)消极缺乏可靠的科学依据,也无法解释现代社会儿童游戏的内容。
二、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一)弗洛伊德的游戏观点1.理论基础:人格构成学说本我快乐原则超我理想原则自我现实原则2.主要观点A.能实现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B.能控制现实中的创伤性事件(二)帕勒和蒙尼格的游戏观点1.帕勒的角色动机说角色的选择完全出于内部动机,即受情绪的驱使。
2.蒙尼格的宣泄说观点游戏的价值能发泄被抑制的侵犯性冲动。
(三)艾里克森的游戏观点1.游戏是一种自我的机能游戏能够帮助自我对生物因素(本我)和社会因素(超我)进行协调和整合,从而使人获得理想的发展。
(四)游戏治疗理论儿童游戏治疗(1)什么是游戏治疗游戏是儿童最自然、自发的行为,在游戏治疗室,玩具好比是儿童的词汇,而游戏好比是儿童的语言。
透过游戏,儿童能表达许多他尚未能清楚地用言语来沟通的感觉和经验,在受过专业训练的游戏治疗师陪伴下,儿童能自然而然地玩出他的心境、困惑和日常生活中遭遇的挫折,一旦这些经验被处理后,儿童的适应力会提升,因而更有能力来应对并解决心理的挫折和创伤,所以游戏治疗对于儿童就好比咨询辅导、心理治疗对于成人一样有帮助,有疗效。
(2)哪些儿童需要游戏治疗在成长过程中,大多数的儿童都会有或多或少的适应问题,有的是在学校(例如:学习障碍、人际关系不良),有的是在家里(例如:亲子冲突,父母婚姻问题所带来的心里困扰),有些则经历了更大的创伤(例如:家庭暴力、性暴力受害者,在意外中失去亲人等)。
一般而言,如果经由父母、老师的观察或专业人士的诊断(小儿科医生、儿童心智科、精神科大夫等),发现儿童的确有适应上或学习上的困难,游戏治疗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值得推荐。
(3)游戏治疗适用的年龄层大抵而言,凡是介于幼儿园至小学高年级的儿童皆适合(约3-12岁)。
(4)游戏治疗的疗程游戏治疗所需的疗程,根据每一个儿童不同的情况而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对轻微适应不良的儿童大约需4-6周;对有心理困扰的儿童则需8-16周或更长。
不论疗程之长短,儿童皆能从游戏治疗中增进自我概念,学习自主性,自我控制,及更恰当表达情绪、需求的方式。
1.分析性游戏治疗2.发泄性游戏治疗3.关系性游戏治疗4.非指导性游戏治疗第二节儿童游戏的特点和分类一、幼儿游戏的特点(一)游戏的外部行为特征1.表情2.动作3.角色扮演4.言语5.材料(二)游戏性体验1.兴趣性体验2.自主性体验3.胜任感或成就感4.幽默感5.生理快感(三)游戏的外部情景1.幼儿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与可能2.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幼儿自行决定3.活动的难度(任务)与幼儿的能力相匹配4.幼儿不寻求或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二、儿童游戏的分类游戏分类的方法A.儿童游戏的认知分类:1.感知运动游戏(联系性游戏或机能性游戏)2.象征性游戏3.结构游戏4.规则游戏B以儿童社会性发展为依据的游戏分类——柏登的分类(1)偶然的行为或无所事事(2)旁观(3)独自游戏(4)平行游戏(5)协同游戏(6)合作游戏C.按照儿童游戏的教育作用分类:创造性游戏:角色、表演、结构游戏;规则游戏:智力、体育、音乐游戏。
第三节教师在儿童游戏中的角色一、教师是儿童游戏中的重要他人:1.从教师影响的特质来看:由于教师是教育专业人员,较之父母对子女影响的零散性、随机性、偶然性,教师对儿童的影响更具有相对的系统性、稳定性和持久性;2.从教师与儿童的关系的性质上看: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儿童更多地把教师作为模仿、认同对象,使教师的影响效力倍增;3.从游戏自身的特点来看:教师能够在游戏中看到最本真、最直接的儿童的发展,也找到了了解儿童、认识儿童和帮助儿童的最佳切入点,成为最有机会了解真实的儿童的重要他人;4.从时间角度看:儿童入园后,每天与老师度过5-8小时,游戏在其中占据了最多的时间,因此在时间维度上充分体现了教师在儿童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教师在儿童游戏中的角色是动态变化的三、教师介入儿童游戏的重要性:1.教师介入儿童游戏能提高儿童游戏的安全性;2.教师介入儿童游戏可以提高儿童游戏的水平。
教师在下列情况下需要参与游戏1、游戏内容贫乏无聊时,需要教师通过启发、诱导进一步发展与深化游戏时2、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或发生冲突,自身难以解决时3、教师对幼儿的部分游戏行为不太理解,需要进一步了解情况时教师的不适宜介入也会影响儿童游戏价值的发挥:P57。
四:游戏介入的基本策略:为不同的年龄班开辟不同数量和内容的游戏区;在不同的游戏区开设有挑战的发展区;将游戏纳入到一日的作息制度中;遵循游戏区指导基本流程;选择游戏观察目的及工具。
主题二角色游戏的组织与指导[实训目的与要求]掌握幼儿角色游戏基本概念,基本掌握幼儿角色游戏在角色的扮演、游戏的主题、情节、规则以及游戏的目的性、主动性和组织能力等方面发展的一般规律。
了解角色游戏对幼儿发展的意义和作用,掌握各年龄段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掌握组织与指导幼儿角色游戏的方法、要点,能对幼儿角色游戏进行评价。
[实训内容]让学生清楚知道角色游戏的特点与结构,掌握草原上的小羊游戏、金锁银锁游戏、小鹿种青草游戏的基本结构技能及指导,结合各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试教,在试教过程中学习角色游戏的观察与记录。
导入案例:娃娃家:幼儿分别扮演爸爸、妈妈、宝宝等,会想出很多成人的事来模仿,如买菜、烧饭、招待客人等……照相馆:小朋友戴上摄影师的工作牌,拿起了照相机招呼其他小朋友拍照……问题:以上游戏属于什么类型一、角色游戏的含义(1)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通过模仿、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
(2)角色游戏与表演游戏中角色的区别Q: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都要求小朋友扮演角色,这两种游戏中的角色有什么区别呢角色游戏中的角色: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物情节:现实生活的印象内容:可由幼儿自己选择创造表演游戏中的角色:来源于文艺作品中的角色,反映的是文艺作品的情节内容,在文艺作品的基础上自己想象、创造。
二、角色游戏的结构主题、角色、材料、情境、规则特征:1、扮演角色的多样性(1)扮演角色的性质:第一类:机能性角色通过模仿范例(模仿对象)的一两个最富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
如,司机——方向盘的转动;交警——手臂的挥动;医生——听诊器、注射器的使用;解放军——小军帽、腰扎皮带;骑马——竹竿,跨在棍子或杆子上,一颠一颠地奔跑等。
第二类:互补性角色Q:互补性的角色有哪些呢①以角色关系中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的角色扮演。
如,妈妈——孩子,医生——病人,理发师——顾客,老师——幼儿。
②幼儿往往喜欢担任占主动地位的一方。
如,母子中的母亲,医生——病人的“医生”,理发师——顾客的“理发师”,老师——幼儿的“老师”,另一方一般均由假想对象玩具娃娃担任。
③这种角色选择、扮演都多发生于成人——幼儿之间,而很少有幼儿——幼儿之间的。
如,游戏中很少有“朋友”这种在幼儿之间发生的角色。
第三类,想象性的或虚幻性的角色。
主要来源于故事、童话、电视、电影等文学作品中,但并不是全部角色的再现,只是扮演其中的角色,迁移至现实生活中。
eg:《聪明的一休》中的一休,《白蛇传》中的许仙,《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
(2)幼儿对于角色的扮演是有“选择性”的。
幼儿喜欢扮演成人的角色:如母亲、父亲、解放军、警察、司机、医生、教师、营业员、理发师。
男女性别差异:男孩更爱扮演父亲、叔叔、司机、警察等具有明显男性特征的角色。
女孩更爱扮演妈妈、医生、护士等。
受经验影响:另有研究表明:住院的孩子比不住院的孩子更倾向玩医生看病、打针等游戏。
(3)游戏中物品的假想性游戏中以物代物的特点,都与他们所想象的、不与眼前的东西在外形上有一定的相似性。
Q:积木、沙、树叶、草、石头可以假想成什么3、假想游戏动作和情景的——概括性儿童在游戏中不是单纯地玩玩具:听诊器、方向盘等,而是通过使用玩具的动作来表现假想的游戏情节,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体验。
如,医生看病、司机运乘客、送小孩看病、去公园玩、去串门、做饭、买菜等,游戏中的动作,不是具体某人、某一动作的翻版,而是概括的、压缩的动作。
如,为病人看病、妈妈抱娃娃、喂娃娃等是医生、母亲动作的概括。
Q:什么是游戏规则你能举例吗角色游戏有游戏规则吗4、游戏规则的内隐性游戏中的规则是明显的,制约着每个参加者的行动,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共同规则。
但是在角色游戏中,规则是内隐的,包含在每个角色中。
如,正确地表现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物应有的动作、态度,及别人与之的相互关系、语言、声调、思想感情等,就是角色游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