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理论的新发展
汇率决定理论的发展与前沿述评

维普资讯
9 2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 年第 3 06 期
2 世 纪 7 代 以前 的另一个 汇率 决 定理论 是凯 恩斯 式 的汇率 决 定理 论 。该 理论 由勒纳 O O年 (.re,96提 出 , 得 到梅 茨 勒 ( tlr14a b 、 I n r13 ) e 后 Meze,92 , ) 哈伯 格 ( regr 15 ) 劳 尔 森 和 Habre,90 、 梅茨 勒 (.usn I re &Mez r15) a tl ,90 以及 亚 历 山 大 ( e adr15 ) 人 的 发 展 。它 强 调 进 口 e Al n e,9 2 等 x
维普资讯
第 8卷 第 3 期
20 0 6年 6月
上 海财 经大学学报
J u n l f h n h i i ri f i n e n c n mi o r a o a g a Unv s yo n c d E o o c S e t F a a s
期行为。它只是对汇率的长期行为仍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因此 , 购买力平价理论被看作是均 衡汇率 的长期理论 。这表 明, 在短期汇率明显偏离购买力平价的事实得到了认可 , 但在长期 , 购 买力 平 价会发 挥 作用将 汇 率拉 回到 该水平 。
收 稿 日期 :0 60 —7 20 —22
和出口供求弹性 的重要性 , 提出在弹性方面货币贬值能够改善国际收支的充要条件。因此 , 在
该理 论下 , 汇率 的 变化被 看作是 调 节 国际收 支失衡 的要求 。 14 年 , 克斯 ( r s) 出 , 定汇 率下 , 率有 出现 “ 车效 应 ” 94 纳 Nuke提 固 汇 花 的危 险 。1 5 , 9 3年 弗
一
国际经济学汇率决定理论

国际借贷:
由国家之间的商品、劳动进出口及资
本流动所形成的国际债权债务关系。
按其是否进入实际支付阶段分为固定 借贷和流动借贷,只有流动借贷才会对外 汇供给产生影响。
作用机制:
一国流动债权<债务
外汇供给<外汇需求
外汇汇率上升
2、购买力平价说
瑞典卡塞尔(Cassel)1922年发表
《1914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理论》。
两种货币间的汇率决定于两国货币各自
所具有的购买力之比(绝对购买力平价), 汇率的变动取决于两国货币购买力的变动 (相对购买力平价)。
3、利率平价理论
英国凯恩斯(Keynes)1923提出,是一个有 关货币市场与外汇市场均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理论。
两国之间的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的关系与两国 的利率有密切的联系。如果两国利率之差引起投资 收益的差异,投资者就会进行套利活动,其结果使 远期汇率固定在某一特定的均衡水平。同即期汇率 相比,利率低的国家的远期汇率会下跌,而利率高 的国家的远期汇率会上升。远期汇率同即期汇率的 差价约等于两国间的利率差。
立。
一价定律:
同一商品在不同国家,以同一种货币所
表示的价格相等。
在充分竞争市场上,一价定律是使绝对
购买力平价得以实现或维持的经济机制。
2、绝对购买力平价
汇率由两国货币在其本国所具有的购买力决
定,而货币的购买力主要体现在价格水平上。以P 、
P*分别表示本国和外国的物价水平, e表示直接标
价法下的汇率,则有:
汇率决定理论的新发展
固定汇率制下汇率理论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把
汇率调整融入到政府政策优化分析的框架中进行研
究。浮动汇率制下汇率理论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将
汇率决定理论新发展

Ma c on D a l d ( 1 9 9 8 ) 将B E E R定 义为 : 均衡汇率 为实 际有 效汇率 , 与宏 观经济均衡 相一致 , 一般解 释为 当经 济处 于充 分就业 和低 通货膨 胀率时 , 反 映了潜在 的和期望的净资本流动 。 C h r k和 Ma c D o n a l d ( 1 9 9 8 ) 的在非抛 补利率平 价 的基础上 , 对 其
O b s t f e t d和 R o g o f提 出的 O R模 型( O b s t f e l d , R o g o f 1 9 9 5 ) , 在M. F的宏观分析法上 结合 微观基 础 , 建立 了动 态一般 均衡 模型 。它
强调 了汇率决定 的几个 重要 因素, 例如宏观 因素货 币供给量 、 政 府 购买 的需求 、 生产力的变动和微观分析 中的消费者效 用等 因素 , 并 结合 2 0 世纪 8 0 年代 发展起来 的跨时分析法 , 引入垄 断竞争 。该模 型与 M — F模 型的一个重要 区别是货 币需求 的影 响因素取决 于消
进行变动 , 并结 合 F a r u q e e ( 1 9 9 7 ) 和 Ma c on D a l d ( 1 9 9 7 ) 的研 究结 果 得
分: 一, 沿袭宏观 结构 的分 析方 法 , 但加 入 了一些 微 观理 论基 础 ; 二, 借鉴金融微观结构理论 , 形成 汇率决定 的微 观分析法 ; 三, 内外 均衡 时的均衡 汇率情况 ; 四, 把 自然科学的分析方法引入到汇 率决 定理论 中。这 些理论从 不 同方 面完善 了传统 汇率决 定理论 , 使 汇
1 2四 个均 衡 模 型
率计 算是通 过构造产 品市场均衡 、 资产 组合均衡 等 函数 的跨期预
汇率理论

1752年英国哲学家D.休谟在《政治论丛》中提出了所谓“物价现 金流动机制”,阐述了在国际金本位制下各国国际收支具有自发调节的 功 能。
20世纪40年代,E.M.伯恩斯坦等人认为,一国信贷扩张和货币供 应量与国际收支状况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各国不同程度的信贷扩张将 导致相应程度的国际收支变化,但论证是不系统的。 50年代,米德首先系统提出货币分析法后,许多经济学家又作了进 一步的研究。
随着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到来,这一时期除价格水 平外,各国的生产、就业和资本流动的波动都对汇率和国际收 支产生了很大影响,购买力平价理论就很难对该期的汇率波动 进行解释
各国的汇率水平偏离购买力平价的原因多种多样 实际因素 名义因素 统计方面的原因,购买力平价的检验也很困难: 如价格指数 的选择就难以做出。而且,如果各国的经济结构不同,则其所
蒙代尔与弗莱明进一步拓展了米德对外开放经济条件下 不同政策效应的分析,说明了资本是否自由流动以及不同 汇率制度对一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基本结论: 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下对刺激经济毫无效果,在浮 动汇率制下则效果显著
财政政策在固定汇率制下对刺激经济效果显著,在 浮动汇率制下则效果甚微或毫无效果
一国货币当局企图通过增减货币量来影响国内利率的努力是徒劳 的,国内市场上的利率是由国际利率水平和外汇汇率的预期变动率决 定的;国内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正是在这一利率水平的自发作用下实 现均衡的。
建立在货币主义学说和购买力平价基础上的货币论,最早 是由卡根(Cagan)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认为汇率是 两国货币的相对价格,而不是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强调货币 供求在汇率决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且认为货币的供求状况 是引起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把货币供给分为国内和国外两部分,在货币需求稳定的条 件下,国际收支的逆差就是国内的货币供应量超过了货币的需 求量,因此,国际收支的不均衡可以通过国内货币政策来解决
国际金融学第三章 汇率决定理论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内容
E1
P1 / P0 P1* / P0*
E0是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表达
式, E表示汇率,P表示本国的物价水平,
P*表示外国的物价水平,0和1分别表示
基期和报告期,它说明了在任何一段时
间内,两国汇率变化与同一时期内两国
国内价格水平的相对变化成正比。
3.1.1 一价定律
一价定律(law of one price,LOOP) : 假定在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贸易障碍的 完全自由竞争市场上,在不同国家市场 上出售的同质商品,由于套利的作用, 当以同一货币计价时其价格将趋于一致。
一价定律揭示了商品价格和汇率之间的 基本关系。
3.1.1 一价定律
例如,若美元和人民币间汇率是6.89人民币/1美元, 那么一件在美国的售价为100美元的棉衣在中国售价就 是689元人民币,而在中国出售的棉衣的美元价格就是 100美元,和在美国出售的价格一致。
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和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是该理论的两种表 现形式。
绝对购买力平价解释了汇率的决定基础, 相对购买力平价解释了汇率的变动规律, 两者是购买力平价理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3.1.2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两种形式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评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刚 刚结束时,当时各国相继从金本位制改行纸币 流通制度,随之而来的就是通货膨胀。此时提 出该理论为金本位制崩溃后各种货币定值和比 较提供了共同的基础,为当时实行浮动汇率制 的国家恢复汇率稳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在 西方汇率决定理论中,它始终处于重要的地位。
国际汇率理论发展的世纪回顾与展望

定 恰 当 的 汇 率 政 策 , 可 能 实 现 本 国 经 济 的 内部 均 衡 与 外 部 均 衡 。而 各 国 政 府 要 做 到 这 一 点 , 需要 汇 率 理 论 的 指 才 则
导 。本 文对上 一世 纪 具有 重要 影响 的 主要 的汇 率理论 进行 了回顾 , 对 汇 率理论 的 最新发 展作 了简要 的展 望 。 并
X I Chi , LI a q u E U T n— i
( ole C lge of Busne s i s M an em en ag t, H una U ni er iy, Cha n v st ngsh H una 41 a, n 0082, Chi na)
Abs r c Exc ng r t t a t: ha e a e,a y e ono i ara e,pl ys a i po t ol n on oun r S e on s a ke c m c v i bl a m r ant r e i e c t y’ c o— my. I h as e u y,e ha n t e l t c nt r xc nge r t he is ha xpe i nc d gr a og e s,an arou oc rne d a e t ore d e re e e t pr r s d v i s d t i s ha b e rae e n c e t d. A mong t s ho e,s m e i p t nt an nfue i lon r e n hos n o gi e a b i f r viw , o m or a d i l nta es a e b e c e t v re e e and t ur he e l he f t r d ve opme s o x a nt f e ch nge t ore n t ut e a e pr pe t d. he i s i he f ur r os c e Ke y wor ds: xc nge r t e ha a e;e ha e r e t or xc ng at he y;e ha e r t xc ng a e polc e i i s;Br t o oods Sys e etn W t m
《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修订版)》第三章:汇率制度理论

三、汇率制度理论发展的第三阶段
这个阶段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垮台到现在。在这种体系下, 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孰优孰劣的争论仍然很激烈。浮动 汇率制度的实践并没有像弗里德曼所说的那样带来稳定 和繁荣,而是充斥了投机和不稳定。多恩布什、弗兰克 尔、麦金农(McKinnon)和穆萨(Mussa)等经济学家从 资产分析、理性预期和货币替代等角度论述了浮动汇率 的不稳定特性。与此同时,以克鲁格曼(Krugman)、弗 拉德(Flood)等为首的经济学家从货币投机冲击的角度论 述了固定汇率制度与外汇危机的必然关系。进入20世纪 90年代,国际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金融创新不断涌现, 国际资本尤其是短期资本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相当活跃, 货币危机和金融动荡频繁发生。固定汇率制度的维护者 认为这是浮动汇率制度的弊病,主张重建固定汇率制度; 而浮动汇率制度的维护者则强调货币危机是钉住固定汇 率制度所导致的,主张实现彻底、灵活的国际汇率体系。 这一时期争论的焦点是,什么样的汇率制度带来价格、 国民收入等宏观经济变量的不稳定和金融危机。
二、汇率制度理论发展的第二阶段
这个阶段贯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整个生命周期。在此期间,固定 汇率和浮动汇率派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止过。以弗里德曼 (Friedman)和米德(Meade)为首的经济学家倡导了建立浮动汇 率制度的运动。米德从固定汇率制度的“米德冲突”和“二元 冲突”入手分析了固定汇率制度与内部和外部均衡及资本自由 流动的内在矛盾性;弗里德曼则从浮动汇率制度下投机的稳定 特性出发,论证浮动汇率制度的生命力。在此基础上,一些经 济学家指出钉住固定汇率制度下投机的“单向赌博”特性。特 里芬(Triffin)指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的著名的“特里芬两难 问题”(Triffin’s Dilemma),从本质上论证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必然倒台的命运。特里芬两难是指为了保证美元信誉,美国需 要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但却使得世界缺乏国际清偿手段;而为 了供给国际清偿手段,满足其他国家越来越强的外汇储备需求, 美国需要通过持续的国际收支逆差来促使美元外流,但这又使 得美元信誉下降。与此同时,以蒙代尔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与上 述论点形成鲜明对立,从各个方面论述固定汇率制度的优点, 批判浮动汇率制度。这一时期是两种汇率制度理论学派真正形 成的时期和汇率制度理论发展的高潮。
汇率传递理论研究新进展

币政策和 汇率制度最优化方面来研究 ,讨
论 的 热 点 集 中 于 采 用 生 产 者 价 格
( rd c r C r n y P iig CP) Po u e— ur c — r n ,P e c 还
是 当地 货 币价格 ( O a — e c — L C I Cu n Y r r
P i i g, L o r n c CP
T yo 2 0 在通胀 与汇率传递之 a lr( 0 0) 间的关系方面作出了开 创性 的贡献 ,他认
OE CD国家的实际汇率 与 CP 通 胀率 的关 I 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发现最近 实际汇率 传
为,O 2 世纪 9 年代 以来 , 多发达 国家的 0 许 汇率对 C I P 的传递率下降 ,是这些国家成 功地实施货币政策稳定物价 的结 果 ,即低 通货膨胀环境会导致较低的汇率传递效应。
度和实行弹性价格 厂商所 占的比重这 两个
因素对汇率传递性的影响。一国的开放度 越低 , 实行弹性价格 厂商所 占的比重越少 ,
济 国际传 导的重要机制 。对 汇率传递 问题
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实施更有效 的货 币政
策、提 高应对通货膨胀 的效果。 国外对汇率传递研究 的全面展开始于
政 策
正相关关系。在解释不同汇率制度带来的
传递程度差异时 ,通胀率控制了其他 宏观
变量 。
Fa n 2 0 针对 实施通胀 目标 lmii( 0 7)
■ 冯耀鹏 博士生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北京 102 ) 制度的小的开放经济 ,分析了汇率传递与 00 9
最优货 币政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 明汇率 传递率与经济货币政策冲击隔绝的程度负
年 7 个 国家的数据对 T y r( 0 0)的 1 al o 20 观点进行检验 。结论表 明不 同国家和不同 阶段 的汇率传递率与平均通 胀率 有显著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汇率理论的新发展近年来,汇率理论不再仅只专注于均衡汇率水平的决定,而是对汇率决定的过程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
这些新理论不仅传统理论的前提假定提出了质疑或修正,而且还引进了新的变量,并使用了新的分析工具。
第一节理性预期汇率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货币主义汇率理论及资产组合汇率理论以物价水平,利率,不同种类资产之间的相互替代决定汇率,实际上肯定了经济变量的不确定性。
理性预期(Rational expectation hypothesis)的汇率理论认为,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而外汇市场的供求又是由微观经济主体的理性预期决定的,因此,理性预期必然是决定汇率的主导因素。
理性预期理论认为,每一个外汇市场参与者都是具有理性预期的经济人,该经济人在买入或卖出外汇时,必然会尽可能最有效地利用现在的所有可以被利用的信息,必然会以自己对即期汇率未来水平的看法—汇率的主观预期为指南。
在这里,汇率的波动是人们对市场预期的反应,而不是对当前市场状况的反应。
一有效市场假说所谓“有效市场”是指市场价格能够及时、准确和全面地反映所有公开的信息,且所有的信息都能被市场参与者迅速领悟并能立刻反映到市场价格中去,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能够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对未来市场走势进行预测,以期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
“有效市场”也意味着所有的获利机会都已被市场充分利用,市场参与者不可能根据公开信息持续获得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
有效市场的最初概念是由Fama提出的,它描述这样一个市场,即“对未来证券价值进行预测的是大量理性的、彼此竞争的利润最大化者;市场参与者必须能够自由地获得当时重要的信息。
”如果资产的价格是资源分配的信号,它们必须能够成功地传播将来市场发展的所有相关信息给需求者和供给者,如对外汇市场有效性来说,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能够反映所在相关的市场信息,投资者不可能赚取超额利润,因此均衡价格是在所有可得到的信息条件下形成的价格。
市场是所有信息的敏感器,调节着价格变动。
有效市场假说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弱式有效市场假说(the Weak Form of the Efficiency Market Hypothesis)。
该假说认为,现行的市场价格仅充分反映了包含在过去价格中的所有信息,因而投机者不可能通过分析过去的价格信息得到额外的收益。
第二种是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说(the Semi-Strong Form of the Efficiency Market Hypothesis)。
该假说认为,现行的市场价格不仅反映了包含在过去价格中的全部信息,而且反映了现在的所有公开信息,因而投资者不可能通过分析当前和过去的所有信息获得额外的收益。
第三种是强式有效市场假说(the Strong Form of the Efficiency Market Hypothesis)。
该假说认为现行的市场价格不仅反映了过去和现在的所有公开信息,而且还包含了未公开的内部信息和对将来的预期信息,因而任何人都不能通过对信息的垄断而获得额外的收益。
有效市场假说是以发育完善的资本市场为前提的,如果市场价格没有包含一切可得到的全部信息,就必然存在着尚未被利用的赢利机会,从而导致大规模的套利过程发生,最终消除市场上潜在的赢利机会,投资者得到正常收益。
因此,在有效市场上,不存在资金流动障碍,交易成本可以忽略,投机需求的利率弹性为无穷大(即使很小的赢利机会也会引起大规模的资金运动,从而使资产价格进行调整),投机者根据市场信息进行的调整是瞬时完成的。
为此需做出如下假设:(1)市场上具有一批拥有充裕资本,只要有机会就可以进行套利投机的投资者;(2)没有资本流动管制;(3)不考虑交易成本;(4)各个市场参与者对各种金融信息都能够自由,公开,及时地获取。
如在即期和远期外汇市场上,当投资者获得“外国利率升高”的信息后,将会立即决定买进外汇,因此远期外汇价格将升高,直到升水足以阻止任何进一步的投机行为为止,这时远期汇率正好等于大家一致公认的预期汇率。
如果考虑到风险报酬,那么,远期汇率就等于预期的即期汇率与风险报酬之和,用公式表示如下:t t t t s E f ρ+=+1 (1)式中,t f 为t 时的远期汇率,1+t t s E 为在t 时的预期t+1时的即期汇率,小写字母表示其变量的自然对数,t ρ为t 时的的风险报酬。
有效市场假说的理论基础是由三个假设组成的:(1)假设投资者是理性的(即使某些投资者在短期具有某些情绪,但从长期来看是理性的),因此投资者可以理性地评估资产价值;(2)即使有些投资者不是理性的,但由于他们的交易随机产生,交易相互抵消,不至于影响资产的价格;(3)即使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并非随机而是具有相关性,他们在市场中将遇到理性的套期保值者,后者将消除前者对价格的影响。
第一个假设是理性投资者相互竞争的结果。
投资者理性意味着他们能准确地将资产价格定为其基本价值(未来现金流的贴现值)。
当投资者获得关于基本价值的任何信息,将利用已经获得的即使是少量的信息积极交易。
这样一来,他们将信息迅速融入价格,同时消除了使他们产生行动的获利机会。
第二个假设指出,并不会因为投资非完全理性,市场有效性假说就不成立。
在许多情况下,虽然部分投资者非完全理性,但市场仍然是有效的。
如果存在大量的非理性投资者,而且他们的交易是不相关的,他们的交易很可能相互抵消。
在这样的市场中,非理性投资者相互交易,即使交易量很大,也不会影响资产价格。
第三个假设是根据投资者之间的交易相关性提出的。
第二个假设的前提条件是非理性投资者的交易策略之间不具备相关性,这与实际情况不吻合,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是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即使在投资者的交易策略相关时该理论也成立。
这就引出了第三个假设:套期保值对非理性交易者具有抵消作用。
套期保值是指“在两个不同的市场以有利的不同价格同时购买和出售相同的(或本质上相似的)资产”(Sharpe and Alexander ,1990)。
假设某一股票的价格由于非理性投资者的相关购买行为而高于其基本价值,聪明的投资者一旦发现这一事实,会出售甚至卖空该股票而同时买入一个近似替代资产来规避风险。
可替代资产的存在性和完全金融市场假设紧密相联,这对套期保值十分重要,因这它允许投资者从不同的金融资产中获得相同的现金流。
如果存在替代资产,套期保值者执行交易,则肯定获得一个无风险的利润。
套期保值者的出售结果使得资产阶段回落至基本价值。
而套期保值者也不能获得很大的无风险利润,因此,只要资产之间具有相似的替代关系,即使部分投资者不理性或者他们的需求具有相关性,套期保值者也可以将资产价格保持在基本价值的附近。
总之,根据有效市场假说,当人们是理性时,市场根据定义是有效的。
当有些投资者非理性时,大量的交易是随机的,因此他们对市场不形成系统的价格偏差。
套期保值者的竞争保证了价格即使产生了系统性的偏差,也会回归到基本价值。
最后,如果非理性的交易者在非基本价值的价格交易时,他们的财富将减少,最后不能在市场中生存。
二 理性预期理性预期是经济人追求效用或利润最大化行为的自然结果,是最准确的预期。
所谓理性预期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一致性预期”。
即在外汇市场上,市场投资者对即期汇率的未来走势都有自己的看法,由于每个人的知识水平不同,获取信息量的多少也存在差异,以及对各种信息给汇率造成冲击程度的认识都不一样,因此,投资者对未来汇率的预期不可能一致,甚至会千差万别。
但在长期,预测的准确与否将给投资带来不同的盈亏,对于理性的投资者而言,连续的亏损必然迫使他修改原来的预期方式,或者直接模仿能够取得盈利的投资者的交易策略。
理性投资者的学习过程重复进行,最终,投资者在预测能力上的差异逐步减小,从而形成所谓“一致性预期”。
二是理性预期是一种没有系统性误差的预期。
理性预期并不排除现实经济中的不确定因素,也不排除不确定因素的随机变化会干扰人们预期的形成,使人们的预期值偏离其预测变量的实际值。
但理性预期理论认为,市场参与者会反思他们过去的错误,使用和加工处理所有可以得到的信息,并且在预测未来时能够成功地消除规则性错误,因此,就平均来说,市场是理性的,人们一旦发现错误就会立即做出正确反应,纠正预期中的失误,因而人们在预测未来时不会犯系统性的预测误差。
而理性预期则认为不管投资者采用什么方法来对未来汇率进行预测,如果投资者的主观预期与以一组包含所有公开得到的信息为条件的数学期望值相同,那么这种预期就称为理性预期,用公式表示为:111)(+++==t t t t e t s E I s E s (2)或t t t t u s E s +=++11 (3)式中,e t s 1+为市场对即期汇率的合理预期,t I 为t 时在分开范围内可以得到的所有信息的集合,)(1t t I s E +为依靠信息t I 做出预期的即期汇率的数学期望值,1+t s 为t+1时的即期汇率,t u 为随机误差项,即期汇率s 为自然对数形式。
(3)式表示投资者的预期可能经常出错,但不论误差有多大,就平均来说必然是正确的。
这意味着,投资者对某一变量未来值的主观预期,等于以当前所有信息为条件的数学期望值。
1理性预期是有效市场的充分条件。
理性预期意指经济代理人利用所有的信息来估计汇率的未来值。
他们不仅利用汇率、利率、通货膨胀、预算赤字等的过去值,而且还利用关于这些变量的未来预期的信息。
在给定时间,它是经济代理人所能做出的最好的预测。
三 无偏性假设除了市场有效性假设以外,理性预期理论还有一个关于投资者对待风险态度的重要假设,即假设投资者对待风险的态度是中立的(the risk neutral ),这意味着投资者不愿为获得1适应性预期(Adaptive expectation hypothesis )认为未来汇率预期值是过去若干期汇率的实际值依照几何递减权数加权平均而得。
风险报酬而从事风险交易,因此t ρ=0,则将(1)代入(3)式后得:11+++=t t t u f s (4)上式表明,远期汇率等于未来即期汇率再加上一个随机误差项。
换言之,远期汇率是未来即期汇率的无偏估计值。
因此,将在风险中立假设条件下的市场有效性称为无偏性假设。
根据理性预期理论,在任何时候,实际观察到的远期汇率是下一时期即期汇率的最理想的预测值,即使出现不符,也仅仅只是在随机误差的范围之内。
这也意味着它不可能被任何其他使用公开信息进行的预测所改进,因此,如果外汇市场不存在内部信息的话,则远期汇率作为即期汇率的预测值是最理想的。
根据有效市场假说,在短期内,市场上充斥着各种不同的封闭信息,使汇率不能充分反映所有的信息,所以短期的外汇市场是无效率的。
但在长期,由于信息的扩散和资金流动,汇率将逐步反映所有可能得到的信息,因此长期的外汇市场将接近有效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