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理论总结讲解

传统汇率决定理论

现代汇率决定理论(资产市场说)

汇率理论最新发展思路

汇率理论总结

/铸币平价说一一金本位制度国际借贷说

购买力平价说

{宏观均衡分析方法

外汇市场微观结构方法

、传统理论

(一)铸币平价说-- 金本位制度下汇率的决定(1816-1936)

1、、金本位制:(1)广义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

(2)狭义指金币本位制,也称金铸币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的特点:(1)黄金是世界货币(根本保证)

(2)各国货币的含金量决定着彼此间的兑换比率

(3)汇率波动幅度小,以黄金输送点为限

(4)“物价-铸币流动机制”

(5)资本的流向与黄金的流向正好相反金本位制的局限性:(1)依赖于严格的条件

(2)世界黄金产量、占有结构的限制

(3)有赖于价格体系的稳定

(4)需要黄金的自由兑换

2、金币本位制度下汇率的决定-- 铸币平价

⑴1752年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年)在《论贸易平衡》中提出“价格-铸币流动机制”

(2)铸币平价:是决定两国货币汇率的基础,两国货币含金量之比:s = G */G s 为两国货币之间的兑换率(直接标价法);G为本国货币的含金量;

G *为外国货币的含金量

在这种货币制度下,货币价值是以铸币的含金量表示的,汇率的决定与变动有一个基准,即铸币平价。

(3)黄金输送点: 金币本位制度下,外汇汇率涨落引起黄金输出入国境的界限. 黄金输送点=铸币平价±运费

上限:黄金输出点铸币平价加运送黄金费用下限:黄金输入点铸币平价减运送黄金费用(直接标价法)外汇市场买卖时的价格在黄金输送点内波动. 黄金输送点成为汇率波动的上下限是由于金本位时期存在着两种对外结算方式引起的

(4)结论:

<1>在金本位制度下,汇率决定的基础是铸币平价。铸币平价是两国货币之间法

定的兑换比率,但不是市场上的真实汇率。市场汇率随外汇供求关系的变化围绕铸币平价上下波动。

<2>汇率波动的界线是黄金输送点,最高不超过黄金输出点,最低不低于黄金输入点。汇率的变动幅度是相当有限的,汇率是比较稳定的。

(5)局限性:<1>各国必须遵守金本位制的游戏规则。

<2>理论建立在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上。

<3>无法解释纸币本位制度下两国货币之间的兑换率。

3、金块本位和金汇兑本位制度下汇率的决定—黄金平价

(1)这两种货币制度是不完全的金本位制共同特点:<1>没有金币流通;

<2> 流通中的银行券、纸币可以按照其法定含金量与黄金直接或

间接兑换;

<3> 黄金输出入受到极大的限制。

2)汇率决定的基础:黄金平价:—两种货币的法定含金量之比

( 二) 国际借贷说

1、国际借贷说,又称国际收支差额理论。是由英国学者乔治•葛逊(GeorgeGoschen 于1861 年提出的。

2、基本观点:国际借贷的差额是决定汇率变动的基础,该差额是由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差额决定的。

根据国际借贷的流动性,戈森将国际借贷分为固定与流动两种,国际借贷分为固定借贷和流动借贷,前者指借贷关系已经形成但尚未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借贷,后者指已经进入支付阶段的借贷。在他看来只有后者,即已经到期需要即刻清偿的借贷关系,才是决定汇率变动的因素。固定部分有时甚至会出现相反的汇率表现。

3、评价:局限性: ( 1 )没有回答汇率决定基础这一本质问题。

( 2)难以解释长期汇率变动的原因。

( 3)比较适用于外汇市场发达的国家。

意义:说明了国际收支失衡是导致汇率变动的主要原因。

(三) 购买力平价说

1、地位:汇率理论的核心

2、代表人物:古斯塔夫•卡塞尔(瑞典学者,于1922年进行系统阐述)

3、基本思想:货币的价值在于其购买力,各国货币单位在国内的购买力大小及其升降的比较决定了各国货币之间的兑换率及其兑换率的变动。

4、理论基础:一价定律、货币数量论

5、一价定律:在不考虑交易成本和商品套利自由的情况下,不同国家或地区间进行商品活动时,将使国际间以相同货币表示同质贸易商品的价格一致。

( 1)提出:弗里德曼

(2) 前提条件:商品同质、商品价格不存在粘性

( 3) 一价定律:p d= ep f

e 为直接标价下的汇率,p i d 为本国商品的价格,p i

f 为外国商品的价格

( 4)一价定律不成立的原因: <1>交易成本的影响。

<2>关税和贸易壁垒的影响。<3>非贸易商品的影响。

6、绝对购买力平价:说明的是某一时点上汇率的决定

( 1)一价定律:p d= ep f

e 为直接标价下的汇率,p d 为本国商品的价格,p

f 为外国商品的价格

(2) 绝对购买力平价前提:<1>对于任何一种可贸易商品,一价定律都成立;<2>在两国物价指数的编制中,各种可贸易商品所占的权数相等。

⑶ e = pd / pf

该式表示汇率等于两国物价水平的相对比率。当本国物价水平相对上升时,本币的购买力就会相对下降,贝府匚率上升,本币贬值;反之,当本国物价水平相对下降时,本币的购买力就会相对上升,则汇率下跌,本币升值

(4)绝对购买力平价的缺陷:

第一、不同国家居民在商品消费偏好上的差异导致了产品的巨大差异性。在

设立物价指数时,各国各种商品的权重不可能是相对的,甚至一国在不同时期权重也是不同的。

第二、市场不可能是完全竞争的,关税、贸易壁垒以及交易成本也加大了这种偏离。

第三、非贸易商品的存在,使得世界上所有商品的价格无法一致。

第四、国际贸易中同一种商品完全同质是不存在的。

7、相对购买力平价:指在一定时期内,汇率的变化与该时期两国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化成比例。

Pl dt

(1)相对购买力平价:e t= pp e o,

其中,PI dt,PT ft分别是本国和外国在t时期的物价指数,e o是基期汇率,e t 是计算期汇率

该式含义:尽管汇率水平不一定能反映两国物价绝对水平的对比,但可以反映两国物价的相对变动。物价上升速度较快(物价指数相对基期提高较快) 的国家,其货币就会贬值。

(2)在现实经济中,相对购买力更具有实用性。

8、购买力平价理论总结:

(1)购买力平价的基础是货币的价值尺度与支付功能。

(2)绝对购买力平价是在国际市场无壁垒,商品充分交易基础上的。

(3)相对购买力平价是在国际市场非完全的基础上的。

9、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评价:

(1)说明汇率的长期变动趋势,但无法说明汇率的短期和中期变动趋势。

(2)无法解释汇率的变动与物价水平的变动之间的因果关系。

(3)前提条件与现实经济情况不符。

(4)决定的均衡汇率是贸易商品市场均衡的汇率,而不是国际收支平衡的真实均衡汇率。

(5)检验的技术条件过于苛刻。

(四) 利率平价说

1、利率平价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于1923年提出。

2、禾I」率平价说利率平价是建立在外汇市场短期均衡基础之上的理论,因此是外汇短期分析的工具。该理论分为套补的利率平价和非套补的利率平价两部分。

3、套补的利率平价:

(1)套补的利率平价指在利率套利的同时进行远期外汇抛补交易。

(2)假定条件:<1>所有投资者与借款者都是厌恶风险的

<2> 套利的交易成本为零

<3> 套利资金供给弹性为无穷大

<4> 不考虑多种金融资产在利率、期限等方面的差异

<5> 完善的金融市场,资本自由流动

(3)套补的利率平价公式:p = i d —i f

公式推导(略)该公式的经济含义是:远期汇率的变动率等于两国利率的差额。利率高

的货币远期汇率下跌,利率低的货币远期汇率上升。

4、非套补的利率平价:在即期外汇市场上买进外汇进行利息套利时,自愿承担远期汇率变动的

风险,没有在远期外汇市场上卖出外汇进行抛补,而是根据对未来即期汇率变动的预期值计算获取的收益进行投机。

令预期的货币升值率或贬值率为E P,则

E p = i —i d

经济含义:当一国货币的升值率或贬值率等于两国利差时,则两国间将不会有非抛补的利率套利的活动发生。

5、套补的利率平价和非套补的利率平价的关系:

外汇市场上的投机活动最终使得抛补的利率平价条件和非抛补的利率平价条件同时成立。f=E e f, E p= i —i d ,f 为一年期的远期合约交割的远期汇率,E e f为一年后的汇率预期。

6、利率平价说的评价:

利率平价理论提示了利率与汇率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表现为两种货币的利差对汇率变动的影响,而且也表现为汇率变动对利率的影响。这一关系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说明了利率是影响汇率变动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二,揭示了通过远期套汇套利,规避投资风险的方法第三,揭示了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规律;第四,为远期汇率的确定提供了一种方法;第五,为央行通过调节利率达到其汇率目标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由此,我们对利率平价理论可以做出这样一个评价:利率平价理论是汇率决定理论的一块基石,同时以其重要的实践意义而成为投资者的决策指南和投机者的盈利手段。

(五)国际收支说

1、国际收支说又称作外汇供需流量理论,由美国学者阿尔盖完善,是国际借贷说的改进。

2、基本原理:

假定外汇市场的汇率是一个完全没有干预的可自由浮动的市场价格。于是可通过汇率的自由浮动,实现外汇资金的供求平衡,从而实现国际收支的平衡。假定国际收支仅包括经常账户(CA和资本与金融账户(K),用公式表示为:

BP=CA+K=0

K 代表资本账户,CA代表经常账户,在此我们把经常账户等同于贸易账户,

则它主要有商品和劳务的进出口决定。

贸易账户中的进口是由本国国民收入(Y和实际汇率(eP*/P)决定的,出口是由外国国民收入(Y*)和实际汇率决定的。于是,影响经常账户的主要因素就有:CA=f (Y,Y*,P,P*,e)

假定资本账户的收支取决于本国利率(i )与外国利率(i* ),还有对未来汇率的期(Ee f—e)/e。将这些因素与(1-6)综合,于是影响国际收支的主要因素为:BP=f (Y,Y*,P,P*,i,i* ,e,Ee f)=0

再假定,除汇率外的其它变量均是给定的外生变量,则汇率将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变动至某一水平,从而使国际收支达到均衡状态。

e=g(Y ,Y*,P,P*,i ,i* ,Ee f)

3、各变量的变动对汇率的影响:

(1)国民收入的变动: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下同),本国国民收入增加,将通过边际

进口倾向而带来进口的上升,这导致对外汇需求的增加,外汇汇率上浮(本币贬值);外国国民收入的增加,将通过本国出口增加,导致外汇供给增加,外汇汇率下浮(本币升值)。

(2)价格水平的变动:本国价格水平上升,将导致实际外汇汇率下浮(本币升值),本国产品竞争力下降,抑制出口,使本国经常账户恶化,这又导致了外汇汇率上浮(本币贬值),使实际汇率恢复均衡。而外国价格水平上升,将导致实际外汇汇率上浮(本币贬值),由此,刺激出口,使本国经常账户得以改善,这又导致外汇汇率下浮(本币升值),使实际汇率恢复均衡。

(3)利率的变动:本国利率上升,将通过资本流入的增加,导致本国资本账户的改善,使外汇汇率下浮(本币升值)。外国利率上升,将通过资本输出的增加,导致本国资本账户恶化,使外汇汇率上浮(本币贬值)。

(4)对未来汇率预期的变动:如果预期本币在未来将贬值,资本将会流出以避免汇率损失,这带来本币即期的贬值。如果预期本币在未来将升值,则本币币值在即期就将升值。

(5)注意: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对各变量如何影响汇率的分析是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得出的。而实际上,这些变量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从而它们对汇率的影响是难以简单确定的。以国民收入这一变量为例,本国国民收入增加会在增加进口的同时,造成货币需求的上升从而提高了利率,但这又带来了资本流入。因此,国民收入增长对汇率的影响取决于以上两种效应的相对大小。此外,本国国民收入的增加还有可能导致对未来汇率预期的改变,这就更加难以确定它对汇率的影响。

(六)汇兑心理说

1、汇兑心理说最初是由杜尔提出基本思想,是法国学者艾伯特•阿夫达利昂于1927 年完成理论体系

2、基本思想:对汇率起决定性因素的是人们对外国货币的主观评价主观评价取决于

(1)“质”的方面:外国货币的购买力、对债务的偿付能力、外汇投资的收益、政治稳定的程度、资本外逃的状况和投机活动

(2)“量”的方面:国际借贷和国际资本流动的数量

3、评价:

(1)局限性:<1>忽视了汇率决定的基本因素

<2> 对汇率长期变动趋势没有说服力

(2)意义:将心理预期因素引入汇率分析

二、现代理论(资本市场说)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资金流动的发展对汇率产生了重大影响,外汇市场上的汇率变动极为频繁而且波幅较大。汇率逐渐被人们视为一种资产的价格,在分析汇率决定时采用了与普通资产价格决定基本相同的理论,这一分析方法被

称为汇率决定的资产市场说。

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称为汇率理论的重要一派,代表人物有美国经济学家布兰森(Willia n Bran son)、多恩布什(Rudiger Dornbusch)和弗兰克尔(Jacob Frenkel、等。该理论特别重视金融资产市场均衡对汇率决定和变动的影响。

资产市场说的主要观点:

(1)应将汇率看成是一种资产价格,这一价格是在资产市场上确定的,对汇率的分析应用与普通资产价格决定相同的理论。

(2)汇率的决定主要取决于存量因素而不是流量因素。对资产价格而言,它在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反映的是对这一资产持有的存量进行调整的需要。

(3)未来经济条件的预期对当期汇率的决定有重大影响

资产市场说的假设前提:

第一、外汇市场有效,市场当前价格反映了所有可能得到的信息。

第二、分析对象是一开放小国,该国无法影响国际利率水平。

第三、本国居民主要持有三种资产:本国货币、本国债券、外国债券;同时外国居民不持有本国资产,本国居民不持有外国货币。在货币替代模型中,本国居民假设持有外国货币。

第四、资金完全流动,抵补利率平价始终成立。

(一)弹性价格模型

1、可简称为汇率的货币模型,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弗兰克(J.Frenkel、和比尔森(J.Bilson、等人首先提出的。

弹性价格货币模型是一种长期而非短期理论,是因为这一理论基本上不考虑价格刚性,认为,价格水平总是立即调整的,从而使经济始终保持在充分就业状态并满足购买力平价条件。

*_M S * * KY

亠/… K M Y 中,得到:S =(R )(MS )( V ) Ms 丫2

2、 假设前提:(1)垂直的总供给曲线。

(2) 稳定的货币需求。

(3) 购买力平价(PPP 成立。

3、 狭义弹性价格模型

(1) 狭义模型不考虑货币机会成本,仅考虑交易性需求

(2) 货币数量方程为 M= KPY

M S 货币供应量,M 货币需求量。丫为一国实际产出,P 为一国商品价格水平,

K 为货币行为常数,上标*表示外国变量 本国货币市场均衡为:M s =M=KPY 外国货币市场均衡为:M s* =M *二K *P*V

Ms 得到:P=KY P

P

将上面两式代入购买力平价公式 S 书

两边取对数:lns = =(lnk*-lnk ) + (InM s -lnM s *)+ (InY*-lnY)

上式说明,汇率受两国货币供应量、两国的国民收入影

(3)狭义弹性模型没有考虑货币的需求弹性和利率变量

4、广义弹性价格模型:

(1) 广义弹性价格模型考虑了货币的投机性,增加了利率变量,将广义货币数 量方程表达成: M= KPY i ,其中©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入为货币需求的

利率弹性。

(2)本国货币市场均衡 :M = M=KPYe x

i 外国货币市场均衡:M = M d = K P Y "e *

K 代入购买力平价S=P/ P 得S=(芦)( K 两边取对数得:lns=(lnk*-lnk )

+(lnM s -lnM s *)+ © (lnY*-lnY)+ 入(i-i *)

假设两国有相同的货币行为常数,则模型可简化为 :

lns = (lnM s -lnM s *)+ © (lnY*-lnY)+ 入(i-i *)

(3结论:

<1>从最后公式可以看出,在弹性价格货币模型下,汇率是由本国与外国之间的 货币供给量、利率水平和实际国民收入水平决定的。 <2>这样弹性货币分析法就将货币市场上的一系列因素引入了汇率水平的决定 中。

(4) 基本模型没有涉及资本的完全流动,没有考虑投机者的行为

5、引入预期后的弹性价格模型

在弹性模型中,资本完全流动,非抵补利率平价成立: S e -S=i-i *,s 是即

期汇率,S e 是下一期预期汇率。

lns=(lnM s -lnM s *)+ © (lnY*-lnY)+ 入(s e-s)

引入预期前,弹性模型无法解释汇率短期内超常波动。

引入预期因素后说明,在货币供应量、国民收入水平没有显著变化时,汇 率也会因为公众对汇率预期的变化而大幅变化

6弹性价格模型理解:

弹性价格模型表明:本国与外国之间实际货币供给水平、国民收入水平、利率水平通过各

自对物价水平的影响而决定了汇率水平。

(1)货币供给水平对汇率影响:

外汇汇率与本国货币供给成正比,与外国货币供给成反比。

当本国货币供给相对上升时,将导致现有价格水平上的超额货币供给,在利率和实际产出(国民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公众将增加支出而减少货币余额。由于产出不变,额

外支出会迅速导致本国物价水平的上升。在购买力平价成立的条件下,外汇汇率上升(本

国货币贬值)。

IVK増加"f (Ms-Md)増加—支出增加理不变「i不变—P上升一挙上升

M s0

(a

(c)

在现有价格水平上由于货币 公

众将减少支出而增加货币 在购买力平价成立的条件下, (d)

(2)国民收入水平对汇率影响: 外汇汇率与本国相对于他国的收入成反方向变动。 本国国民收入的增加,意味着货币需求的增加, 供给没有相应增加,因此居民持有的货币余额下降, 余额。而支出减少会迅速导致本国物价水平的下降。 外汇汇率

下降(本国货币升值)。

Yfflfln — MJgJn — 少—支出;咸少「不变 — P 下降 —£下澤 (3)利率收入水平对汇率影响:

外汇汇率与本国相对于他国的利率成正向变动。

本国利率的上升,意味着货币需求的减少,在现有价格水平上由于货币供给 没有相应增加,因此居民持有的货币余额持有相对过多, 公众将增加支出而减少 货币余额。而支出增加会迅速导致本国物价水平的上升。 在购买力平价成立的条 件下,外汇汇率上升(本国货币贬值)。

i 増Ml — h/M 减少 —(Ms-Md )淨额増加—支出増加"不致—P 上升一 s 上升 (4)影响小结:

<1>在弹性价格货币模型下,假定其他条件一样,本国货币供给量增加既定的百 分比,则导致本币贬值相同的比例。

<2>在弹性价格货币模型下,假定其他条件一样,本国实际国民收入增加,会导 致本币升值。

<3>在弹性价格货币模型下,假定其他条件一样,本国利率水平上升,会导致本 币贬值。 7、缺陷性:

(1) 它以购买力平价为前提,具有与购买力平价理论同样的缺陷;

(2) 它假定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这在实证中存在争议。以收入和利率为基 础的需求函数不能全面反映实际的货币需求。

(3) 商品价格具有完全弹性,这点受到众多研究者的批评。大量的研究结果显 示,商品市场上的价格调整不同于金融资产市场上的价格调整,

它一般比较缓慢,

在短期内具有粘性。 ⑷ 在浮动汇率前,弹性价格模型在实证检验中拟合性较好,但

1978年以后,

实证检验效果差。 (二)黏性价格模型

1、 黏性价格模型又称为:汇率超调模型或多恩布什模型,由多恩布什在1976 年的《预期与汇率动态论》提出。

2、 产生背景:由于弹性价格货币模型忽视了预期在决定国际利差中的作用,无 法解释汇率在短期内剧烈变动的现象。 当市场受到外部冲击时,货币市场和商品 市场的调整速度存在很大的差异,多恩布什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商品市场因其自 身的特点和缺乏及时准确的信息。

3、 基本假定:

(1) 由于商品价格粘性,购买力平价在短期内不成立;经过一段时间后,当商 品市场

的价格调整到位后,汇率则从初始均衡水平变化到新的均衡水平。因此长期内购买力平价成立。

(2)总供给曲线在短期内不是垂直的,商品价格存在粘性。

4、基本原理:多恩布什认为,当市场受到外部冲击时,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调整速度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主要是由于商品市场因其自身的特点和缺乏及时准确的信息。一般情况下,商品市场价格的调整速度较慢,过程较长,呈粘性状态,称之为粘性价格。而金融市场的价格调整速度较快,因此,汇率对冲击的反应较快,几乎是即刻完成的。汇对外冲击做出的过度调整,即汇率预期变动偏离了在价格完全弹性情况下调整到位后的购买力平价汇率,这种现象称之为汇率超调。

由此导致购买力平价短期不能成立。经过一段时间后,当商品市场的价格调整到位后,汇率则从初始均衡水平变化到新的均衡水平。由此长期购买力平价成立。

5、评价

(1)贡献:

<1>总结了汇率现实中的超调现象,并在理论上首次予以系统的阐述。

<2>汇率在短期内不仅会偏离绝对购买力平价,而且还会不符合购买力平价说的相对形态。在汇率从短期均衡向长期均衡过渡中,本国价格水平在上升,但外汇汇率却不升反降,即本币在外汇市场上反而升值。

(2)局限性:

<1>它将汇率波动完全归因于货币市场的失衡,而否认商品市场上的实际冲击对汇率的影响,未免有失偏颇。

<2>它假定国内外资产具有完全的替代性。事实上,由于交易成本、赋税待遇和各种风险的不同,各国资产之间的替代性远远还没有达到可视为一种资产的程度

(三) 货币替代模型

1、该模型是科瑞1976提出,货币替代理论的核心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需求理论

2、假设条件:货币替代理论假设本国居民可以自由持有外国资产。

(1) 研究对象为小国开放经济,就业充分

(2) 价格完全弹性,本国只生产贸易品

(3) 绝对购买力平价成立

⑷人们只持有本国货币M和外国货币F两种零息资产

3、初始均衡,居民拥有外国资产F',均衡汇率s i,本国需求D,等于充分就业产出。

S-S2:预期本币贬值,汇率上升至S2,经常项目顺差(Y' -Y”),本国的外国资产增加,国内的外国资产均衡曲线上升,由F i移至F2,本国的外国资产均衡<经常项目顺差Y 丫” =F' F”

S2—S3:本国财富增加,需求从D移至D2,形成新的均衡汇率S3。在S3下,对外国资产汇率超调引起的市场财富增加被外国资产吸收。外国资产均衡曲线上升,由F2移至F3。

(三)资产组合模型

1、由布朗森1977年开始建立主要特点:

货币供给增加,MM 曲线左移 (2)本国债券市场平衡模型:

(1) 假定本币资产与外币资产是不完全替代的,非抵补利率平价不成立。

(2) 不仅从宏观经济研究,也考虑了实际经济单位的影响。短期汇率主要受由 财富持有者的偏好影响,长期汇率受经常账户影响。

(3) 引了财富效应的分析,资产价格影响财富水平,从而影响投资者的资产组 合。 (4)

融入理性预期分析 (5) 资产组合均衡模型强调存量和流量的区别

2、 基本假设:

(1) 本国居民持有三种资产:本国货币(M ,本国债券(B )及外国资产(F )。

(2) 本币资产与外币资产是不完全替代的,风险等因素使得非抵补利率平价在 此不成立

(3) 、外币资产的供给仅在短期内被看做是固定的,它的本币价值等于

sF (s 为

直接标价法汇率)。 3、 图形分析一一本国货币市场、本国债券市场、外国债券市场三个市场的均衡

(1)本国货币市场平衡:

MM 曲线表示使货币市场处于平衡状态的本国利 率与汇

率的组合。

曲线斜率为正,是因为随着s 增大(本币贬值) 使得资

产总量的本币价值提高。因此,在其他条件不 变时,将导致

货币需求的上升。

在货币供给既定的情况下,为了维持货币市场平 衡,需

要提高本国利率来降低货币需求。

;货币供给减少,MM 曲线右移。

BB 曲线表示使本国债券市场处于平衡状态 的本

国利率与汇率组合。

BB 曲线的斜率为负。如果本币贬值,s 增 力卩,

导致资产总量增加,会增加对本国债券的 需求量

如果本国债券供给量不变,为维持本国债 券市场

的均衡,只能降低本币利率使得债券价 格上涨,由此

减少本国债券的需求量。

本国债券供给增加,MM 曲线右移;供给减少,

曲线左移。

(3)外国债券市场平衡模型:

FF 曲线表示外币资产市场处于平衡状态时的本国利率与汇率的组合。

曲线斜率为负,因为随着本国利率的上升,部分对外币资产的需求会转移到 本国债券上,导致外币资产需求减少,在外币资产市场上出现超额供给, 这需要 本币升值、外币贬值(即s 的下降)来减少以本币表示的外国资产供给量。 此外,外币资产供给的增加将导致 FF 曲线向下移动。因为如果在利率既定时, 外币资产市场要实现平衡,就得降低外币汇率 s ,提高对外币资产的需求量

货币供给增加

MM是本国货币市场均衡

FF是外国债券市场均衡线

BB是本国债券市场均衡线

BB比FF陡是因为利率变动对本国债券

价格冲击更大

当货币市场、本国债券市场、外国

债券市场同时平衡时,经济处于短期平衡状态,显然这意味着经济的短期平衡位于三条曲线。

值得注意的是,当资产总量W的供求平衡时,若任何两个市场处于平衡状态,则另一个市场也肯定处于平衡状态。所以在分析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省略掉一个市场。

5、资本供给变动与资本市场短期、长期调整

汇率是同时由三种资产市场同时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决定,汇率同利率有密切

的联系。

(1)短期调整:汇率是资产选择决定的,而不是由相对物价或购买力的对比决定。经常账户状况会导致外币资产存量发生变化,进而导致外币汇率变化。

(2)长期调整:在浮动汇率制度和政府不干预外汇市场的情况下,经常账户顺

差(逆差)意味着资本账户逆差(顺差),同时又意味着外币资产的增加(减

少),从而影响汇率,使汇率升值(贬值)。这种不断的反馈过程形成对汇率的动态调节,直到外币资产存量不再变化,经常账户差额为零。

6评价:

(1)资产组合分析法具有两个突出的优点:

<1>资产组合分析法是更为一般的模型。

<2>资产组合分析法具有特殊的政策分析价值,尤其被广泛运用于对货币政策的分析中。(2)资产组合分析法的不足体现在:

<1>这一模型过分复杂,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它的运用。

<2>从理论上看,这一模型纳入了流量因素,但是并没有对流量因素本身作更为专门的分析。

三、汇率理论最新发展思路

1、宏观均衡分析方法

威廉姆森1983年提出的基本要均衡汇率理论(Fun da nmen tai Equilibrium Excha nge Rate, FEER)是此类研究的代表。

FEER将均衡汇率定义为与宏观经济均衡相一致的实际有效汇率,其中宏观经济均衡

包括充分就业、低通货膨胀、可持续性的经常账户余额、合意的净资本流动等等。通过FEER 与实际有效汇率的比较,可以判断一国实际汇率偏离均衡汇率的失调程度。

2、外汇市场微观结构方法

外汇市场微观结构的主要思想:汇率是由市场决定的,而市场上的汇率又是在交易者

的交易中决定的。所以研究一定基本面条件和制度下的各种交易者的行为,尤其是在外汇市场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做市商的行为,就有可能揭示汇率决定

的原因和路径。形象地说,传统的汇率决定理论将外汇市场视作一个“黑箱”,

在黑箱一头输入“供给”和“需求”等宏观变量,就能从黑箱另一头获得决定好的汇率水平,而微观市场结构方法则想要揭示,在黑箱中,汇率是如何具体被操控的。

注:理论按照一般思路进行归纳总结,其中利率平价理论中套补的利率平价一般形式的公式推导、现代汇率决定理论(弹性价格、黏性价格、货币替代、资产组合分析)的模型

公式推导、以及资产组合模型的短期、长期调整过程部分,由于推导过程及公式输入

过程较为复杂,没有整理完整,如有需要,请自行添加,整理过程中的错误部分请予

以修改,敬请谅解,谢谢!

汇率决定理论

汇率决定理论 汇率决定理论(Exchange Rate Determination Theory) 汇率决定理论的概述 汇率决定理论是国际金融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分析汇率受什么因素决定和影响。汇率决定理论随经济形势和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而发展,为一国货币局制定汇率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汇率决定理论主要有国际借贷学说(Theory of International Indebtedness)、购买力平价学说(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利率平价学说(Theory of Interest Rate Parity)、国际收支说、资产市场说。资产市场说又分为货币分析法(Monetary Approach)与资产组合分析法(Portfolio Approach)。货币分析法又分为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法(Flexible price Monetary approach)和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Sticky-price Monetary Approach)。 汇率决定理论的内容 国际借贷学说 国际借贷学说(Theory of International Indebtedness)出现和盛行于金本位制时期。理论渊源可追溯到14世纪,1961年,英国学者G.I.Goschen较为完整地提出。该学说认为:汇率是由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而外汇供求又源于国际借贷。国际借贷分为固定借贷和流动借贷两种。前者指借贷关系已形成,但未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借贷;后者指已进入支付阶段的借贷。只有流动借贷的变化才会影响外汇的供求。这一理论的缺陷是没有说清楚哪些因素是具体影响到外汇的供求。 购买力平价学说 购买力平价学说(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的理论渊源可追溯到16世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金本位制崩溃,各国货币发行摆脱羁绊,导致物价飞涨,汇率出现剧烈波动。1922年,瑞典学者Cassel出版了《1914年以后的货币和外汇》一书,系统地阐述了购买力平价学说。该学说认为,两种货币间的汇率决定于两国货币各自所具有的购买力之比(绝对购买力平价学说),汇率的变动也取决于两国货币购买力的变动(相对购买力平价学说)。假定,A国的物价水平为P A,B国的物价水平为P B,e为A国货币的汇率(直接标价法),则依绝 对购买力平价学说:e = P A / P B。 假定t 0时期A 国的物价水平为P A0,B国的物价水平为P B0,A 国货币的汇率为e0,t1时期A国 的物价水平为P A1,B国的物价水平为P B1,A 国货币的汇率为e1。P A为A国在t1时期以t0时期 为基期的物价指数,P B为B国在t1时期以t0为基期的物价指数,则依相对购买力平价学说,

现代汇率理论

现代汇率理论 一、购买力平价说 (一)购买力平价说的主要观点 购买力平价说(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简称PPP )是一种比较古老的学说,在19世纪就已经出现,后来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 .Cassel )于1916年提出这一主张,又于1922年在其名著《1914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理论》一书中加以系统阐述。这一理论之所以产生是由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欧洲各国相继废除金本位制,而实行事实上的浮动汇率制,加之各国都发生了程度不同的通货膨胀,导致各国货币比价极不稳定。而在战后,各国开始通行不兑现的纸币,使通货膨胀更为加剧。在这种背景下,卡塞尔对纸币本位下汇率决定的基础问题进行了研究,从而提出了购买力平价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立即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极大的重视。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人们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是因为它在该国国内具有对一般商品的购买力。同样,外国人之所以需要本国货币,也是因为它在本国具有购买力。因此,对本国货币和外国货币的评价主要取决于两国货币购买力的比较。 购买力平价有两种形式:绝对形式(Absolute Version )和相对形式(Relative Version )。绝对形式解释在某一时点上汇率的决定,相对形式解释汇率的变动。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由于一国物价水平反映了该国货币的国内购买力,因此,在某一时点上,两国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取决于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故两国货币的汇率应该等于两国物价水平的比率,绝对购买力平价用公式表示则为: E =B A P P (1) 式中E 代表各单位 B 国的货币值A 国货币单位数的汇率(即以直接标价法表示的汇率),A P 为A 国的一般物价水平,B P 为B 国的一般物价水平。如假定A 国的物价水平是B 国物价水平的两倍,则根据公式(1)得,一单位A 国货币购买力是B 国货币购买力的2 1。汇率应为E =国货币 单位国货币单位B A 12,这个汇率是均衡汇率。当实际汇率处于这一水平时,1单位B 国货币在B 国购买到的东西与2单位A 国货币在A 国购买到的东西相等。绝对购买力平价表明:各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就是同一商品在各国以各自货币表示的价格之比。 这种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可用以说明两国货币在某一时点的汇率决定问题,但却不能说 明两国货币汇率在两个不同时点的决定与变动问题,因此,这只是一种静态的理论。而且,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建立在“一价定律”(The Law of One Price )基础上的。该定律认为,在没有运输成本和官方贸易壁垒(如关税或非关税壁垒)的自由竞争市场上,同样货物在不同国家出售,按同一货币计量的价格应该是一样的。但由于存在交易费用,运输成本,关税,非贸易商品及贸易障碍等因素使得“一价定律”不成立,因而使得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失去实用性。为弥补这一缺陷,又产生了较为流行的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相对购买力平价说则将汇率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归因于两个国家在这段时期中的物价水平或购买力的变化。这就是说,在一段时期内,汇率的变化要与同一时期内两国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动成比例,两国新的汇率等于旧汇率乘以两通货膨胀率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综述

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综述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汇率制度是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汇率制度选择理论也一直是国际经济学界的热点问题。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新的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层出不穷,例如中间汇率制度消失论、发展中国家汇率选择的“原罪论”、害怕浮动论等等。笔者拟从一个较新的角度来对汇率制度选择理论进行梳理,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新的分析思路。 一、汇率制度与经济增长 一般来说,固定汇率制度的支持者认为,长期稳定的汇率水平有助于人们建立稳定的 预期,为国内外投资者的决策制定提供一个确切的基础,促进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的发展;而未来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会对投资决策制定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国际贸易和投资。虽然企业可以在远期外汇市场上和期货市场上进行对冲操作以规避风险,但这意味着交易成本的上升。在发展中国家中,由于外汇市场不成熟,套利渠道的相对缺乏,它们在浮动汇率面前尤其显得束手无策。极端的

易变性意味着货币错配(Currency Misalignment)仍然发生,而这将导致资源配置不当,减少投资和外贸,引起经济增速降低,这对于缺乏远期套期保值的国家来说尤其如此(Bird and Rajan ,2001)。 而浮动汇率制度的倡导者声称,作为本国货币的外国价格,汇率可以在外汇市场上由供求决定,由市场力量决定的价格信号往往是最优的,有利于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很多经验研究证明,汇率的短期易变性对于贸易的影响是极小的。而且,被观测到的汇率易变性可能是不可避免的实际风险。即使该风险在外汇市场受到压制,它也会在其他场合以更不令人愉快的方式爆发出来(Frankel, 1996)。(例如,美国为避免因实际供求因素导致的美元升值的措施,可能会引发通货膨胀。) 汇率制度选择的中间派和灵活派则认为,汇率变动对产出的影响是不确定的,而且可能与经济实体的特点及初始条件有关。因此,应对外部冲击的合适政策应该是具有本国特色的政策(Chang and Velasco,1999)。 二、汇率制度与通货膨胀 实施钉住汇率制可以约束钉住国政府货币政策。

汇率理论

汇率理论 汇率理论是货币的对外价格-汇率的决定及其变化的理论模型。其中心思想为:汇率决定于外汇供求。西方汇率理论错综复杂,流派纷呈,有传统汇率理论,也有现代汇率理论;有论证汇率决定的,也有说明汇率变动的。汇率理论作为金融理论的一部分,伴随着汇率制度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由一种附属理论逐渐发展成一种独立的理论。 产生发展 汇率理论的产生发展,是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的。在中世纪,各国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货币制度也比较健全,货币兑换开始经常化,于是人们就开始关注汇率问题。从那时到现在,货币制度经历了贵金属本位制、金属汇兑本位制及信用纸币本位制,从中也可以追踪汇率理论发展的轨迹。 14世纪初,法国学者伦巴多回答了汇率变动的原因,他认为汇率的变动主要受风险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也有的学者认为汇率变动受货币供应影响。英国学者爱利斯伯里指出铸币外流会使对英镑汇票的需求超过供给,导致英镑升值,并使英镑流动逆转。1403年,经院学者罗道尔波利斯提出了公共评价理论,他认为汇率取决于两国货币的供求,而这种供求又取决于人们对两国货币的公共评价。这个理论的背景是中世纪出于宗教道德问题,许多学者参与了高利贷的讨论,其中就有关于英国货币的汇兑比率是否隐含了遭受谴责的高利贷利息在内这样的问题,这个理论使人们接受了一种观点,即如果汇率是根据市场的公共评价而得出的,则是正当合法的。到了16世纪,西班牙萨拉蒙卡大学的学者们认为,货币的价值及其购买力是汇率的决定因素,而货币的价值和购买力的高低,受物价的影响,物价的变动则是由货币供应决定的(货币数量论的影子)。例如在1566年纳瓦罗指出,只有知道两种货币的价值之后,才知道两种货币的汇率偏离铸币平价的各种原因,其中关键因素在于货币供求。另一位学者贝纳兹认为两国货币可以根据购买同样的一揽子商品所需要的各自货币的比率进行兑换(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萌芽),他指出,在货币稀缺的地方,物价相对便宜,因此用此地较少的货币可以兑换物价较贵的地方较多的货币。1642年又一位学者卢果提出,汇率是由货币内在价值即含金量决定,而其变动则受外在价值影响,外在价值主要取决于货币供求。中世纪的学者们对汇率决定及其变化的解释主要有两点:一是汇率的决定是以铸币平价为基础的;二是汇率的变动受货币稀缺或丰裕程度的影响。 重商主义者对汇率问题的研究已经比较系统,17世纪前半期,汇率理论史上发生了第一次重要的争论,主要在马林斯、米塞尔顿以及托马斯孟之间展开,史称“三M争论”。他们都认为汇兑平衡率是由汇兑的铸币平价决定的,也就是按货币金银含

汇率决定理论讲解

第三章汇率决定理论 汇率是一种金融资产价格,它是一种货币用另一种货币表示的价格。汇率的定义给我们这样的直觉,即可以通过考察每种货币的供求来分析某一汇率水平的达到和变动。本章对均衡汇率的决定及其变动的分析就是主要通过分析两国货币供求的变动进行的。但这样做绝不意味着其他因素对汇率的影响无足轻重,事实上,货币供求对汇率的影响往往通过其他因素作为中间环节起作用。 这种将汇率作为一种资产价格进行分析的方法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此之前,国际贸易余额被视为汇率决定中的最主要因素。那时,人们通常强调汇率变动在消除国际贸易失衡中的作用。根据这一思路,我们可以预期,贸易盈余国的货币会升值,而贸易赤字国的货币会贬值。这样,汇率变动导致国际相对价格的变动从而消除贸易失衡。但现实世界远非如此简单。贸易盈余国货币贬值、赤字国货币升值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促使经济学家从新的角度来考察汇率的决定和变动。将汇率作为资产价格的分析方法有两种复杂程度不同的形式。较简单的是汇率决定的货币分析法,它假定了国内和国外债券完全可替代。它认为汇率调整使国内和国外的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影响国内和国外货币供求的因素,如政府货币政策、国与国相对经济增长率的差异等,会对货币市场均衡产生扰动并进而影响汇率。较为复杂的是汇率决定的资产组合分析法。与货币分析法不同,它假定国内和国外资产不完全可替代一假定意味着,在考虑货币市场均衡外,我们必须注意汇率行为与国内和国外债券的供给、需求变动的关系。例如,使对国内债券相对需求改变的因素会破坏投资者在国内、外资产组合上的平衡从而影响汇率。 本章的分析从对货币市场均衡的分析开始。 3.1外汇市场均衡—利率平价理论 一种资产的均衡价格是使这种资产供求相等的市场出清价格,因此,资产价格决定理论首先需阐明决定一种资产的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的因素。对外汇资产而言,外汇市场上一种货币的供给就相当于对其他货币的需求,因此,汇率决定理论首先只需理解对外汇的需求。为行文方便起见,本节讨论的两国模型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例。 3.1.1对外汇资产的需求 资产是财富的一种形式,持有资产是将现期购买力转化为未来购买力的一种途径,判断是否持有一种资产的主要依据是这种资产的回报率,即一段时间内资产价值增加的百分数。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实际的决策依据是资产的预期回报率。当其他条件相同时,资产的预期回报率越高,对它的需求越大。同在其他资产市场上一样,外汇市场的参与者也通过比较不同货币资产的预期回报率来决定他们对某种货币的需求。外汇资产的预期回报率决定于以下两方面因素:货币存款的利率和预期汇率的变化。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预期汇率和利率是如何共同决定外汇资产的预期回报率的。 假定美元存款的年利率10%,记为R USD=10%,加拿大存款的年利率是5%,记为R CAD=5%。这意味着存入1单位的美元和欧元在一年后分别可以得到1.10和1.05单位的美元和加元回报。但这两个数字是不可比的。为了决定持有哪种货币,必须使两种货币的预期回报率具有可比性。所以,这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果用美元购买加元存款,一年后可以收回多少美元,即,计算加存款的美元回报率。 计算的步骤如下: (1)计算CAD1存款的美元价格。假定现期汇率为E USD/CAD =0.65 ,则CADl的美元价格为USD0.65。 (2)计算CADl一年后的回报,已知R CAD=5%,则一年后可收回CADl.05。 (3)利用预期汇率计算上面加元存款回报的美元价值。假定预期汇率E e USD/CAD=0.70,即预期一年后美元贬值,加元升值,则加元存款的美元回报为1.05×0.70=$0.735。

第十二章 汇率决定理论

第九章 汇率决定理论 一、名词解释 1.一价定律(the Law of One Price )是指当贸易是开放的,并且交易费用为零时,同样的货物无论在何地销售,其价格必然相同。 2. 开放经济条件中的一价定律:是指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同一种商品在世界各国以同一货币表示,其价格是一样的。简言之,就是同一种商品在世界范围内卖同样的价格。用公式表示为:i a P =e i b P 3.购买力平价:是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 4.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在某一时点上,两国的一般价格水平之比决定两国货币的交换比率,又称绝对购买力平价。 5.相对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的相对形式说明的汇率变动的根据。它将汇率在一段时期内的变动归因于两个国家在这一段时期中的物价水平或货币购买力的变化。换言之,在一段时期内,汇率的变化是与同一时期两国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化成正比的。 6.资本套利:当各国利率存在差异时,投资者为了获取较高的收益,愿意将低利率货币投向利率较高的国家,以套取利差收益,这就是国际间的资本套利。很显然,这种由于套利而引起的资本流动必然会对汇率产生影响。 7.抛补套利:在套利活动中,如果投资者为了避免汇率对自己的不利变动,利用远期外汇合同进行套期保值,这就是所谓的抛补套利。 8.非抛补套利:如果投资者在套利活动中相信汇率的变动会对自己有利,不采取套期保值措施,这就是所谓的非抛补套利。 9.固定借贷和流动借贷:国际借贷分为固定借贷和流动借贷两种,前者指借贷关系已形成,但未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借贷,后者指已进入支付阶段的借贷。 10.粘性价格(Sticky-Price )是指短期内商品价格粘住不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价格水平会逐渐发生变化直至达到其新的长期均衡值。 11.汇率超调:汇率对外部冲击做出的过度调整,即汇率预期变动偏离了在价格完全弹性情况下调整到位后的购买力平价汇率,这种现象称之为汇率超调。 二、填空题 1.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以 一价 定律为基础的。 2.购买力平价理论奠定了从 货币 角度对汇率进行分析的基石。 3.购买力平价分为 绝对 购买力平价和 相对 购买力平价。 4.根据投资者对风险态度的不同假设,利率平价说可分为 抛补 利率平价和 非抛补 利率平价两种。

汇率决定理论

1、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人们对外国货币的需求是由于用它可以购买外国的商品和劳务,外国人需要其本国货币也是因为用它可以购买其国内的商品和劳务。因此,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相交换,就等于本国与外国购买力的交换。所以,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也就是汇率,决定于两种货币的购买力比率。由于购买力实际上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因此两国之间的货币汇率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表示。这就是购买力平价说。 一国物价水平的整体变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于短期汇率变动的解释能力是有限的。但是,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于预测汇率变动的长期趋势还是有其合理性的。就我国而言,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始终处于世界前列,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单位商品价值下降,而且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基本上处于一个较低的可控水平,使得人民币始终保持较强的购买力。所以,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升值是在所难免的。 2、费雪效应 费雪效应揭示了通货膨胀率预期与利率之间的关系,它指出当通货膨胀率预期上升时,利率也将上升。费雪效应表明:物价水平上升时,利率一般有增高的倾向;物价水平下降时,利率一般有下降的倾向。 国际费雪效应所表达的是两国货币的汇率与两国资本市场利率之间的关系。它认为,即期汇率的变动幅度与两国利率之差相等,但方向相反。 考虑到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通过实证分析,无论长期还是短期,我国都存在一定费雪效应;而国际费雪效用在长短期都非常弱。这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低,严格意义上讲,我国还处于名义利率的市场管制阶段,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其次,我国对于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估算时滞变化大。再次,金融资产自有的流动性。由于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会增加持现成本,使得可借资金增加,从而实际贷款利率有下降的趋势。最后,由于税收的影响,特别是我国对外商直接投资大量的税收优惠政策。我国为了鼓励外商直接投资,给优惠政策,而国内市场上名义借贷利率不变,从而外商在中国的实际收益率上升,导致大量资金从国外流人中国。 3、利率 根据利率平价说,当两国或两个地区之间存在利率差时,资金将从较低的一国或地区流向较高的一方以追逐较高的收益。所以当国内利率高于国际利率时,会引起国际资本的流入,即引起净资本流入额的增加,使得外汇市场上出现人民币的超额需求,进而使得人民币的汇率大幅度攀升。长期内,利率平价理论更容易成立,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利率平价理论未来会更适合分析我国汇率决定。4、国际收支说 根据国际收支说前身,国际借贷说,净出口额反映一国的国际借贷水平。当一国的净出口额为正,体现该国家的出口强劲,该国的货币在国际市场上需求旺盛,且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此时将该国货币作为商品,则意味着该国的货币汇率上升。反之,则会下降。国际收支引起的外汇流量供应决定了短期汇率水平及其变动。贸易顺差过大意味着在国际外汇市场上,对人民币的需求大于供给,在国际上很容易造成升值压力。由于我国长年的贸易顺差,人民币长期看是升值的。 国际借贷说没有指出影响国际收支和外汇供求的因素。国际收支说认为国内外国民收入,价格水平,利率以及人们对汇率的预期等因素都是通过影响进出口及国际资本流动,进而影响国际收支均衡和均衡汇率水平。国际收支均衡的条件是经常账户差额等于资本账户差额。国际收支说能全面分析短期汇率决定。人民币短期汇率收到,国内外居民收入,价格水平以汇率预期等因素影响。 4.汇率制度理论,不同的汇率制度选择会影响一国的外汇储备。在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下,该国会依靠外汇市场看不见的手作用,使得汇率会随着外汇市场的供求,以实现其均衡,国家不需要对本国的汇率进行调控干预,从而无须过量的外汇储备。反之,选择固定汇率或者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该国的货币当局会持有一定量的的外汇储备,在货币汇率出现异常时,进行反向操作,以维护本国货币的汇率稳定。短期影响因素。 5、资本市场说 资本市场说是一种将商品市场,货币市场,证券市场结合起来进行汇率决定的一般均衡分析。 资产组合平衡模型,当投资者资产组合达到稳定状态,汇率相应确定。当资产持有偏好,两国货币利率差异,外币未来变动预期,两国通货膨胀等因素变化时,投资者将调整资产组合,产生大量本币外币交易,引起汇率短期的变化。

汇率理论总结汇总

汇率理论总结 传统汇率决定理论购买力平价说 国际借贷说 铸币平价说——金本位制度 利率平价说 汇兑心理说 国际收支说 现代汇率决定理论 弹性价格模型 资产组合分析法 (资产市场说) 黏性价格模型 货币替代模型

一、传统理论 汇率理论最新发展思路 宏观均衡分析方法 外汇市场微观结构方法

(一)铸币平价说--金本位制度下汇率的决定(1816-1936) 1、、金本位制:(1)广义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 (2)狭义指金币本位制,也称金铸币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的特点:(1)黄金是世界货币(根本保证) (2)各国货币的含金量决定着彼此间的兑换比率 (3)汇率波动幅度小,以黄金输送点为限 (4)“物价-铸币流动机制” (5)资本的流向与黄金的流向正好相反 金本位制的局限性:(1)依赖于严格的条件 (2)世界黄金产量、占有结构的限制 (3)有赖于价格体系的稳定 (4)需要黄金的自由兑换 2、金币本位制度下汇率的决定--铸币平价 (1) 1752年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年)在《论贸易平衡》中提出“价格-铸币流动机制” (2)铸币平价:是决定两国货币汇率的基础,两国货币含金量之比:s = G*/G s为两国货币之间的兑换率(直接标价法);G为本国货币的含金量; G*为外国货币的含金量 在这种货币制度下,货币价值是以铸币的含金量表示的,汇率的决定与变动有一个基准,即铸币平价。 (3)黄金输送点:金币本位制度下,外汇汇率涨落引起黄金输出入国境的界限.

黄金输送点=铸币平价±运费 上限:黄金输出点铸币平价加运送黄金费用 下限:黄金输入点铸币平价减运送黄金费用(直接标价法)外汇市场买卖时的价格在黄金输送点内波动.黄金输送点成为汇率波动的上下限是由于金本位时期存在着两种对外结算方式引起的 (4)结论: <1>在金本位制度下,汇率决定的基础是铸币平价。铸币平价是两国货币之间法定的兑换比率,但不是市场上的真实汇率。市场汇率随外汇供求关系的变化围绕铸币平价上下波动。 <2>汇率波动的界线是黄金输送点,最高不超过黄金输出点,最低不低于黄金输入点。汇率的变动幅度是相当有限的,汇率是比较稳定的。 (5)局限性:<1>各国必须遵守金本位制的游戏规则。 <2>理论建立在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上。 <3>无法解释纸币本位制度下两国货币之间的兑换率。 3、金块本位和金汇兑本位制度下汇率的决定—黄金平价 (1)这两种货币制度是不完全的金本位制 共同特点:<1>没有金币流通; <2>流通中的银行券、纸币可以按照其法定含金量与黄金直接 或间接兑换; <3>黄金输出入受到极大的限制。 (2)汇率决定的基础:黄金平价:—两种货币的法定含金量之比

汇率决定理论

汇率决定理论 汇率决定理论是国际金融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分析汇率受什么因素决定和影响。汇率决定理论随经济形势和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而发展,为一国货币局制定汇率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汇率决定理论主要有国际借贷学说(Theory of International Indebtedness)、购买力平价学说(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利率平价学说(Theory of Interest Rate Parity)、国际收支说、资产市场说。资产市场说又分为货币分析法(Monetary Approach)与资产组合分析法(Portfolio Approach)。货币分析法又分为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法(Flexible price Monetary approach)和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Sticky-price Monetary Approach)。 国际借贷学说 汇率是由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而外汇供求又源于国际借贷。国际借贷分为固定借贷和流动借贷两种。前者指借贷关系已形成,但未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借贷;后者指已进入支付阶段的借贷。只有流动借贷的变化才会影响外汇的供求。 这一理论的缺陷是没有说清楚哪些因素是具体影响到外汇的供求。 购买力平价理论 ☐基本思想:国内外货币之间的汇率取决于两国货币购买力。 ☐两种形式: ☐绝对形式(absolute version)绝对形式说明的是某一时点上汇率的决定 ☐相对形式(relative version)相对形式说明的是在两个时间内汇率的变动。 相对购买力平价假说的经验依据 当A国与B国相比较,A国物价水平涨幅较高时,对A国货币需求会 下降,从而A国货币对B国货币的汇率会上升。反之,当A国物价水 平涨幅较低时,对A国货币需求会上升,从而A国货币对B国的汇率 会下降。 •相对购买力平价假说所基于的基本假设 •假设之一:A国和B国之间存在自然或人为的贸易壁垒。 •假设之二:A国和B国的所有商品都是国际贸易商品。 •假设之三:A国和B国的价格指数所包含的商品相同,各种商品的 •权重相同。 购买平价说的评论 购买力平价说以国内外物价对比作为汇率决定的依据,说明货币的 对内贬值必然引起货币的对外贬值,揭示汇率长期变动的根本原因。 理论缺陷: ☐忽略国际资本流动的存在及其对汇率的影响。 ☐忽视非贸易品的存在及其影响。两国的一般物价水平(囊括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价格)难以通过国际商品套购机制而完全取得一致,从而也使现实汇率与购买力对比发生偏离。 ☐忽略贸易成本和贸易壁垒对国际商品套购所产生的制约。 ☐编制各国物价指数在方法、范围、基期选择等方面诸多技术困难。

影响汇率的因素与汇率的决定理论

影响汇率的因素与汇率的决定理论 首先,经济因素是影响汇率波动的主要因素之一 1.国内经济基本面: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对其货币的汇率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强劲,通胀率低,并且对外贸易平衡,那么 其货币的价值往往会上涨。相反,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疲软,通胀率高,并且存在贸易逆差,那么其货币的价值可能会下跌。 2.利率水平:利率的高低也会影响汇率。一般来说,利率越高,吸引 更多的投资者来购买该货币,从而提高货币的汇率。因此,一个国家的新 闻利率水平对其货币的价值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3.贸易平衡:贸易平衡也会对汇率产生影响。如果一个国家的贸易逆 差较大,即其进口超过出口,那么其货币的价值可能会下跌。因为这种情 况下,该国的货币需求较低,而供应较高。 其次,政治因素也会对汇率产生影响。 1.政府政策:政府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也会对汇率产生影响。例如,政府通过降低利率、购买外汇市场上的本国货币等手段来提高货币的价值。 2.政治稳定性:政治稳定性对汇率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一个国家 的政治环境稳定,国内没有政治风险,那么其货币的价值往往会相对稳定。相反,政治不稳定和内外部冲突可能会导致货币价值的下跌。 最后,市场因素也对汇率波动产生重要影响。 1.外汇市场交易量:外汇市场的交易量对汇率波动有着直接的影响。 如果市场上大量交易其中一种货币,那么该货币的价格可能会上涨。

2.投资者情绪:投资者情绪也会影响汇率。例如,如果投资者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前景有信心,那么可能会购买该国的货币,进而提高其汇率。 在汇率的决定理论方面,有多种经济学理论来解释汇率的决定。 1.购买力平价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汇率的决定是基于不同国家商品价格的相对差异。如果一个国家的物价上涨较快,那么其货币的价值可能会下跌,从而实现购买力平价。 2.利率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认为,在没有交易成本和风险的情况下,不同国家货币之间的利率应该相等。如果一国货币的利率高于其他国家的货币,那么该国货币的价值可能会上涨,以达到利率平价。 3.资本流动理论:资本流动理论认为,资本流动是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一个国家吸引了更多的外国资本流入,那么其货币的价值可能会上涨。 总结来说,影响汇率的因素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市场因素等。汇率的决定理论包括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和资本流动理论等。理解这些因素和理论对于正确预测和分析汇率波动具有重要意义。

汇率决定理论

第四章 汇率决定理论 4.1 短期:利率平价理论 利率平价理论确定了在国际资产利息套利(Interest Arbitrage)的均衡条件下汇率和利率的关系。由于远期汇率无非反映了市场对未来即期汇率的预期,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未抛补的利率平价更具有普遍性。下面的分析我们主要采用未抛补的利率平价理论。 对于未抛补的利率平价等式: ()*E e e i i e +-=+ (4.1) 例:(1)美国年利率为0.09,瑞士年利率为0.05,如果预期90天后即期汇率为1瑞士法郎兑换0.505美元,那么即期汇率为多少? 0.090.050.5050.544e e e -=+?= (2)若美国提高利率为0.11,那么即期汇率会变成多少? 0.110.050.5050.497544e e e -=+?= 这表明:提高本国利率使得本币升值;反之,降低本国利率使得本币贬值。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这个过程。本国利率提高,那么本国资产的收益率提高,若要保持利率平价成立,则必须外币资产的以本币表示的收益率也必须上升,在预期未来汇率不变的情况下,则只有将本币升值从而能兑换更多的外币资产来实现。或者,利用外汇的供求模型来解释,这就是提高本国利率使得外汇市场上本币的需求增加,从而使得本币升值。 下面我们使用几何方法来说明这个问题。对于(4.1)式的右边,它表示的意义在于“预期外币资产的以本币表示的收益率”,简称为“外币收益率”,我们用I 表示这个变量。 ()* E e e I i e +-=+ (4.2) 这表明外币收益率与即期汇率反方向变化。也就是,本币越弱,外币越强,外币收益率越低。这似乎与我们的直觉相违背。但是,请注意这里的汇率是即期汇率,本币越弱,表明1单位本币兑换的外币资产更少,当然外币收益率要降低。我们在I e -二维空间上画出它们的关系。 e I

汇率理论的概述

汇率理论的概述。。。。。。。。。。。。。。。。。。。。。。。。。。。。。。。。。。。。1 购买力平价理论概述。。。。。。。。。。。。。。。。。。。。。。。。。。。。。。。。8 前景理论概述。。。。。。。。。。。。。。。。。。。。。。。。。。。。。。。。。。。。。。9 无套利定价原理。。。。。。。。。。。。。。。。。。。。。。。。。。。。。。。。。。。。12 套利定价理论概述。。。。。。。。。。。。。。。。。。。。。。。。。。。。。。。。。。13 预期收益引导规律。。。。。。。。。。。。。。。。。。。。。。。。。。。。19 公司基本面。。。。。。。。。。。。。。。。。。。。。。。。。。。。。。。。。。。。。。。。20 信心理论。。。。。。。。。。。。。。。。。。。。。。。。。。。。。。。。。。。。。。。。。。24 道氏理论。。。。。。。。。。。。。。。。。。。。。。。。。。。。。。。。。。。25 汇率理论的概述 汇率理论是货币的对外价格—汇率的决定及其变化的理论模型。其中心思想为:汇率决定于外汇供求。 西方汇率理论错综复杂,流派纷呈,有传统汇率理论,也有现代汇率理论;有论证汇率决定的,也有说明汇率变动的。 汇率理论作为金融理论的一部分,伴随着汇率制度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由一种附属理论逐渐发展成一种独立的理论。 [编辑] 汇率理论的产生发展 汇率理论的产生发展,是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的。在中世纪,各国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货币制度也比较健全,货币兑换开始经常化,于是人们就开始关注汇率问题。从那时到现在,货币制度经历了贵金属本位制、金属汇兑本位制及信用纸币本位制,从中也可以追踪汇率理论发展的轨迹。 14世纪初,法国学者伦巴多回答了汇率变动的原因,他认为汇率的变动主要受风险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也有的学者认为汇率变动受货币供应影响。英国学者爱利斯伯里指出铸币外流会使对英镑汇票的需求超过供给,导致英镑升值,并使英镑流动逆转。1403年,经院学者罗道尔波利斯提出了公共评价理论,他认为汇率取决于两国货币的供求,而这种供求又取决于人们对两国货币的公共评价。这个理论的背景是中世纪出于宗教道德问题,许多学者参与了高利贷的讨论,其中就有关于英国货币的汇兑比率是否隐含了遭受谴责的高利贷利息在内这样的问题,这个理论使人们接受了一种观点,即如果汇率是根据市场的公共评价而得出的,则是正当合法的。到了16世纪,西班牙萨拉蒙卡大学的学者们认为,货币的价值及其购买力是汇率的决定因素,而货币的价值和购买力的高低,受物价的影响,物价的变动则是由货币供应决定的(货币数量论的影子)。例如在1566年纳瓦罗指出,只有知道两种货币的价值之后,才知道两种货币的汇率偏离铸币平价的各种原因,其中关键因素在于货币供求。另一位学者贝纳兹认为两国货币可以根据购买同样的一揽子商品所需要的各自货币的比率进行兑换(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萌芽),他指出,在货币稀缺的地方,物价相对便宜,因此用此地较少的货币可以兑换物价较贵的地方较多的货币。1642年又一位学者卢果提出,汇率是由货币内在价值即含金量决定,而其变动则受外在价值影响,外在价值主要取决于货币供求。中世纪的学者们对汇率决定及其变化的解释主要有两点:一是汇率的决定是以铸币平价为基础的;二是汇率的变动受货币稀缺或丰裕程度的影响。 重商主义者对汇率问题的研究已经比较系统,17世纪前半期,汇率理论史上发生了第一次重要的争论,主要在马林斯、米塞尔顿以及托马斯孟之间展开,史称“三M争论”。他们都认为汇兑平衡率是由汇兑的铸币平价决定的,也就是按货币金银含量的相应的价值比率决定的,但在汇率变动的原因等一些问题上产生了分歧。马林斯认为如果汇率保持不变,就不会发生金银的国际间流动。相反,如果汇率对某个国家有利,即汇率低于平衡率,则该国的金银不会外流,如果汇率高于平衡率,那麽该国的金银将会枯竭。汇率偏离平衡率的原因是由于非法汇兑的日益增加,损害了真实平价。因此他主张汇兑应该管制,汇兑交易应该仅限于皇家汇兑官或固定授权的另一些人,一切汇兑交易不得高于或低于汇兑平衡率,只有这样才能防止非法汇兑,国家财富才能得以保持。米塞尔顿指责了马林斯的观点,他认为汇价可能围绕平衡点波动,也就是根据货币的供求关系而变化;但汇兑波动不是象马林斯所说的那样是货币流动的原因,二者都取决于商品贸易的平衡。托马斯孟也认为汇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是货币的多少,货币过多,就要使它在汇兑上贬值,则汇价提高;

汇率决定理论研究综述

汇率决定理论研究综述 071014027 郭欢 汇率是影响内部经济均衡和外部经济均衡的关键变量,因此,几百年以来,汇率如何决定,这一直是国际金融领域探求的一个重要命题。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浮动汇率制合法化后,人们更是试图通过对汇率决定机制的探知来有效预测汇率。其间,汇率决定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应该说,随着现实中汇率行为越来越复杂,汇率决定理论的内容也在不断复杂,以求把握汇率内在的变化机理。本文将对汇率决定理论的发展脉络、内容前沿作系统性地概述,并作出精要的评判。 一早期的汇率理论 1 国际借贷理论 国际借贷理论(Theory of International Indebtedness)是由英国学者葛逊(George Goschen)于1861年提出的。亦称国际收支说或外汇供求说。 核心观点:该理论认为国际间的商品劳务进出口、资本输出入以及其他形式的国际收支活动会引起国际借贷的发生,国际借贷又引起外汇供求的变动,进而引起外汇汇率的变动。因而国际借贷关系是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在一定时期内,如果一国国际收支中对外收入增加,对外支出减少,对外债权超过对外债务,则形成国际借贷出超;反之,对外债务超过对外债权,则形成国际借贷入超。借贷按流动性强弱可分为固定借贷与流动借贷。只有,只有流动借贷才对外汇供求进而对汇率产生影响。物价水平、黄金存量、信用关系和利率水平等也都会对汇率产生影响,但它们都是次要因素。 评价:该学说在金本位制度下是成立的。此理论对汇率变动原因的解释(由外汇供求关系亦即流动借贷引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事实证明,国际收支失衡是导致汇率变动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它并没有回答汇率由何决定这个问题,也无法解释在纸币流通制度下由通货数量增减而引起的汇率变动等问题。 2购买力平价说 购买力平价理论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桑顿在1802年提出,其后成为李嘉图的古典经济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最后由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G·Cassel , 1866~1945)加以发展和充实,并在其1922年出版的《1914 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一书中作了详细论述。它已成为当今汇率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假设前提:购买力平价理论要成立,必须有四种假设前提: ①国际间的贸易必须完全自由②所有的商品价格均呈同幅度的变动③物价为影响汇率的唯一因素④影响购买力的因素只有货币数量而已 核心观点:本国人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或外国人之所以需要本国货币,是因为这两种货币在各发行国均具有对商品的购买力;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就是决定汇率的“首先的最基本的依据”;汇率的变化也是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的变化而决定的,即汇率的涨落是货币购买力变化的结果。这个理论又分两部分: ⑴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之间的均衡汇率等于本国与外国货币购买力或物价水平之间的比率。 公式表示:Ra=Pa/Pb或Pa=Pb×Ra Ra:代表本国货币兑换外国货币的汇率 Pa:代表本国物价指数 Pb:代表外国物价指数 它说明的是在某一时点上汇率的决定,决定的主要因素即为货币购买力或物价水平。

汇率决定理论概述

汇率决定理论(Exchange Rate Determination Theory)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n Exchange Rate Theory 汇率决定理论是国际金融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分析汇率受什么因素决定和影响。汇率决定理论随经济形势和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而发展,为一国货币局制定汇率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汇率决定理论主要有国际借贷学说(Theory of International Indebtedness)、购买力平价学说(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利率平价学说(Theory of Interest Rate Parity)、国际收支说、资产市场说。资产市场说又分为货币分析法(Monetary Approach)与资产组合分析法(Portfolio Approach)。货币分析法又分为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法(Flexible price Monetary approach)和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Sticky-price Monetary Approach)。 汇率决定理论的内容 国际借贷学说 国际借贷学说(Theory of International Indebtedness)出现和盛行于金本位制时期。理论渊源可追溯到14世纪,1961年,英国学者G.I.Goschen较为完整地提出。该学说认为:汇率是由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而外汇供求又源于国际借贷。国际借贷分为固定借贷和流动借贷两种。前者指借贷关系已形成,但未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借贷;后者指已进入支付阶段的借贷。只有流动借贷的变化才会影响外汇的供求。这一理论的缺陷是没有说清楚哪些因素是具体影响到外汇的供求。 购买力平价学说 购买力平价学说(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的理论渊源可追溯到16世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金本位制崩溃,各国货币发行摆脱羁绊,导致物价飞涨,汇率出现剧烈波动。1922年,瑞典学者Cassel出版了《1914年以后的货币和外汇》一书,系统地阐述了购买力平价学说。该学说认为,两种货币间的汇率决定于两国货币各自所具有的购买力之比(绝对购买力平价学说),汇率的变动也取决于两国货币购买力的变动(相对购买力平价学说)。假定,A国的物价水平为P A,B国的物价水平为P B,e为A国货币的汇率(直接标价法),则依绝对购买力平价学说:e = P A / P B。 假定t0时期A 国的物价水平为P A0,B国的物价水平为P B0,A 国货币的汇率为e ,t1时期A国的物价水平为P A1,B国的物价水平为P B1,A 国货币的汇率为e1。0 P 为A国在t1时期以t0时期为基期的物价指数,P B为B国在t1时期以t0为基A 期的物价指数,则依相对购买力平价学说,

汇率决定理论

第二节 汇率决定理论 汇率决定理论是用以说明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的兑换比率是如何决定的理论。现代汇率决定理论萌生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复兴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汇率决定理论。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 1.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概况。购买力平价理论是采用一国货币的国内购买力来确定各种货币之间的比价问题的汇率决定理论。该理论认为,一种货币同另外一种货币的比价即该国货币对另外一国货币的汇率,是由两种货币在本国国内所能支配的商品与劳务的数量来决定的,即货币的对外价值取决于其对内价值,这便是各国货币之间汇率确定的基本原理,各种货币汇率均以此来进行确定。虽然现实的市场汇率可能与购买力平价水平不完全一致,但实际汇率围绕购买力水平波动,并最终趋向于PPP 水平。各国经济学家在阐述购买力平价理论时,将之分为两个部分,即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 PPP)和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 PPP)。 2.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内容。绝对购买力平价是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最典型的形式,其基本观点是一个国家的货币与另外一个国家货币之间的比价是由两种货币在各自国内的购买力之比来决定的。由于货币在国内的购买力体现在商品的价格水平上,是商品价格的倒 数,故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水平是由两国国内物价水平之比决定。用 *,t t PL PL 分别表示本国(A 国)商品的价格水平与外国(B 国)商品价格水平,则本国与外国货币的购买力为其商品价格的倒数。而按照卡塞尔的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该国货币汇率应该等于两国货币的国内购买力之比,故购买力平价可以写成: * t t t PL PL PPP (1) 以上公式表示,在某一时期,当A 国价格不变,而B 国价格上涨,则B 国货币的国内购买力下降,表现为一单位A 国货币可以交换到更多的B 国货币,即A 国货币出现升值,B 国货币出现贬值。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按照两国货币在各自国内的购买力确定的汇率水平应该是一种长期均衡汇率。当实际汇率与长期均衡汇率之间出现偏差时,实际汇率将不断调整,最终要趋向均衡汇率水平。 相对购买力平价是在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卡塞尔认为,在计算绝对购买力平价时,首先必须获得两国物价水平的数据,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比较困难的事情,而两国物价水平的变动即物价指数或通货膨胀率,是比较容易获得的。他提出了另外一种根据货币购买力确定汇率的方法,即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其基本公式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