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怎样治疗心房颤动

怎样治疗心房颤动

怎样治疗心房颤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由心房肌活动异常引起的一种最为常见的持续性的快速心律失常。

据统计,60岁以上的人群中,此病的发生率为1%。

年龄越大的人群发生此病的几率越高。

在临床上,一般将房颤分为急性房颤和慢性房颤两种类型。

多数病人的房颤是由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甲亢、心肌炎及心肌病等引起,也有30%的患者找不到病因。

通常,房颤患者都有心慌的症状。

部分患者可感到头晕、疲乏,严重的还有气短的症状,尤其在活动后症状更加明显。

此外,少数人还有一过性眼前发黑的现象。

正常人的心脏每分钟跳动60~100次,也就是说人的左右两个心房以及左右两个心室每分钟分别收缩和舒张60~100次。

当发生房颤时,心房会出现每分钟350~600次的激动。

这种激动非常不规律,以至于使心房不能进行有效的收缩,并使心脏的排血量减少25%以上。

这不仅容易使患者出现心力衰竭,快速或缓慢性的心律失常及中风等病症,还会大大增加患者的死亡率。

因此,患者一旦发现自己患有房颤,就要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积极的治疗,以终止或减少房颤的发作。

那么,应该怎样治疗房颤呢?◆应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或慢性房颤患者,可使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乙胺碘呋酮、异搏定)进行治疗,以使其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

但这种方法的有效率仅为60%左右,且易受房颤持续的时间、心房的大小、心房内是否有血栓形成等因素的限制。

因此,只要患者没有临时性禁忌症,如洋地黄中毒、低钾血症、急性感染或心力衰竭等,就可以使用体外直流电转复的方法进行治疗。

这是一种很有效的复律方法,成功率为65%~90%。

所谓体外直流电转复是指利用高压直流电经胸壁短暂作用于心脏,使患者恢复窦性心律的一种治疗方法。

只是对患者进行体外直流电转复时,需要患者全身处于麻醉状态,且患者有血栓脱落造成局部栓塞的危险。

所以,患者在做体外直流电转复前要进行三周的抗凝治疗,复律后还要连续进行四周的抗凝治疗。

◆努力减慢心律房颤患者服用洋地黄、异搏定、地尔硫卓和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后,能够减低房颤时经由房室结下传的心室反应。

医学百科房颤

医学百科房颤

1拼音xīn fáng chàn dòng[返回]2英文参考auricular fibrillation[返回]3疾病别名房颤[返回]4疾病代码[返回]5疾病分类[返回]6疾病概述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房律紊乱。

它几乎见于所有的器质性心脏病,在非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发生。

年龄在16~50 岁的健康男性中房颤发生率为0.02%~0.004%,包括任何年龄、任何性别的成人房颤患病率为0.3%~0.4%。

65 岁以上老人房颤的发生率为3%~5%。

60 岁后每10 年发病率增加一倍,80 岁后发病率可达8%~10%。

[返回]7疾病描述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房律紊乱。

它几乎见于所有的器质性心脏病,在非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发生。

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和动脉栓塞,严重威胁人民健康。

临床上根据房颤的发作特点,将房颤分为阵发性心房颤动(心房颤动发生时间小于7h,常小于24h,可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持续性心房颤动(心房颤动发生时间大于2 天,多需电转复或药物转复),永久性心房颤动(不可能转为窦性心律)。

[返回]8症状体征(2)心律不规则:第1 心音强弱不均、间隔不一。

未经治疗的心房颤动心室率一般在80~150 次/min,很少超过170 次/min。

心率>100 次/min,称快速性心房颤动;>180 次/min 称极速性心房颤动。

有脉短拙。

(3)可诱发心力衰竭或使原有心力衰竭或基础心脏病加重,特别是当心室率超过150 次/min 时,可加重心肌缺血症状或诱发心绞痛。

(4)血栓形成易感性增强,因而易发生栓塞并发症。

心房颤动持续3 天以上者,心房内即可有血栓形成。

年龄大、有器质性心脏病、左心房内径增大、血浆纤维蛋白增加均是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心房颤动定义名词解释

心房颤动定义名词解释

心房颤动定义名词解释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简称 AF)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它表现为心房的过速、杂乱的收缩,可能导致室性期前收缩。

这种心脏病的发作可能会对患者的心脏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据统计,AF发病率在发达国家已经高达 2%,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发病率可能高达 5%。

AF一种全球性的疾病,在世界范围内范围内普遍存在。

AF多种不同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室外颤动(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慢性室外颤动(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PeAF)和稳定性室外颤动(Permanent Atrial Fibrillation,PAF)。

室外颤动(PAF)是一种短暂的,突发的心律失常,它的持续时间一般在 24时以内,有时甚至只持续几分钟。

它有时会自行结束,但也可能需要通过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法来控制,以便达到痊愈的效果。

慢性室外颤动(PeAF)是一种持久的心律失常,它的持续时间一般在 24时以上,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它一般不会自行结束,必须通过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法来控制。

稳定性室外颤动(PAF)是一种持久的心律失常,它的持续时间一般持续超过一年。

它的病情通常稳定,不会变化,因此也被称为“恒定性室外颤动”。

它一般不会自行结束,必须通过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法来控制。

除了这三种常见类型以外,还有另外几种较少见的类型,例如,恒定性窦房综合征(CWP)和窦房复搏综合征(CPT)。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

它可能会对患者的心脏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一旦出现这种症状,应立即就医,以确保及早诊断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

心房颤动具有多种不同的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有室外颤动、慢性室外颤动和稳定性室外颤动,也有一些较少见的类型,例如恒定性窦房综合征和窦房复搏综合征。

心房颤动名词解释

心房颤动名词解释

心房颤动名词解释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特点是心房颤动性心搏。

当颤动发生时,心房的肌肉不会收缩,而是收后无力地抖动。

它可以是心排血量减少时引起的窦性心律失常,也可以是由心肌损伤、先天性心脏病或不明原因引起的非窦性心律失常。

它会带来左心室负荷增加而引起的收缩压升高和/或舒张压降低,从而影响心脏的工作效率和血液在心室中的流动。

它可以反复发作,或发作时间比较长。

心房颤动可以细分为窦性心房颤动和非窦性心房颤动。

窦性心房颤动是由窦性心律不齐引起的,心室的肌肉细胞突然停止收缩而抖动。

而非窦性心房颤动是由非窦性心律不齐引起的,由于心肌损伤、先天性心脏病或不明原因,心房细胞同时收缩,并且收缩时间较长,较短暂停或无暂停。

心房颤动的症状是发生时会有搏动感,可能伴有心悸、乏力、出汗等症状。

长期发作可能会限制心脏血流量,导致心衰、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临床检查中通常可以发现心房律动音改变。

心房颤动的诊断大多局限于实验室检查,其中包括心电图检查、血液检查以及超声心电图。

心电图检查可以显示出心房网络和心室网络的活动情况,可以评估心房颤动的存在及其严重性。

血液检查可以检查血脂水平,超声心电图可以显示心脏形态和功能改变,可能存在的心脏病变以及心肌损伤。

心房颤动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心电治疗、外科治疗及调节治疗等。

其中,应根据不同患者的个体情况,采用最佳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是最常用的方法,其目的在于控制心房颤动的发作以及减轻症状。

心电治疗通过心律失常和心室颤动的消除来改善心脏功能,减少症状。

外科治疗包括心房结扎、植入心外膜电凝分流装置和心脏起搏器等。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采用调节治疗(如膳食调节、心理调节等)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

总之,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特点是心房颤动性心搏。

但它可以通过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多种治疗方法得到有效治疗。

因此,一旦发现心房颤动,应及时就医,接受相应的检查和治疗,以预防心脏病发展,保护心脏健康。

心房颤动【范本模板】

心房颤动【范本模板】

心房颤动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简称房颤,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

据统计,我国30岁以上人群,房颤患病率为0。

77%,并随年龄而增加,男性高于女性(0.9%:0.7%)。

【病因】房颤的发作呈阵发性或持续性。

房颤可见于正常人,可在情绪激动、手术后、运动或大量饮酒时发生。

心脏与肺部疾病患者发生急性缺氧、高碳酸血症、代谢或血流动力学紊乱时亦可出现房颤。

房颤常发生于原有心血管疾病者,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缩窄性心包炎、心肌病、感染性心内膜炎以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房颤发生在无心脏病变的中青年,称为孤立性房颤。

老年房颤患者中部分是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的心动过速期表现。

【临床表现】房颤症状的轻重受心室率快慢的影响。

心室率超过150次/分,患者可发生心绞痛与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室率不快时,患者可无症状。

房颤时心房有效收缩消失,心排血量比窦性心律时减少达25%或更多.房颤并发体循环栓塞的危险性甚大。

栓子来自左心房,多在左心耳部,因血流淤滞、心房失去收缩力所致。

据统计,非瓣膜性心脏病者合并房颤,发生脑卒中的机会较无房颤者高出5~7倍。

二尖瓣狭窄或二尖瓣脱垂合并房颤时,脑栓塞的发生率更高。

对于孤立性房颤是否增加脑卒中的发生率,尚无一致见解.心脏听诊第一心音强度变化不定,心律极不规则。

当心室率快时可发生脉短绌,原因是许多心室搏动过弱以致未能开启主动脉瓣,或因动脉血压波太小,未能传导至外周动脉。

颈静脉搏动a波消失。

一旦房颤患者的心室律变得规则,应考虑以下的可能性:①恢复窦性心律;②转变为房性心动过速;③转变为房扑(固定的房室传导比率);④发生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或室性心动过速。

如心室律变为慢而规则(30~60次/分),提示可能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心电图检查有助于确立诊断.房颤患者并发房室交界区性与室性心动过速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最常见原因为洋地黄中毒。

心房颤动(中西医结合治疗)

心房颤动(中西医结合治疗)

心房颤动一、概述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国人平均患病率为8%左右,且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随之上升。

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明了,主要涉及自律性增加和折返两个过程。

西医对房颤的治疗主要有三个策略1、预防性血栓栓塞,2、控制心室率,3、纠正心律失常,同时治疗原发疾病。

祖国医学将此病归于“心悸”范畴。

二、西医诊断一)病史:多数有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甲亢性心脏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也可一时无原发病可查。

病人多有突发或持续性的心悸、胸闷、气急、头晕乏力,症状随心率快慢不致。

听诊特点,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节律绝对不规则,听诊心脏同时计数脉搏,脉率小于心率,称为拙脉。

二)心电图特征:1、P 波消失,代之以形态、间距及振幅绝对不规则的颤动波(f波),频率350—600次/分。

2、QRS波群为室上性,振幅可不等,R—R间期绝对不齐,QRS波常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

未经治疗的病人,心室率大多为100—160次/分,预激综合征并发房颤,心室率较快可达200—300 次/分,易致室颤而猝死。

(三)房颤的分类:无可逆原因的房颤,临床多采用3P分类法: 1、阵发性(Paroxysmal)房颤:持续时间小于2—7天,一般于24小时内自动恢复窦性心律。

2、持续性(Persisten)房颤:持续时间大于2—7天,多需药物或电复律恢复窦性心律。

3、永久性(Permanen)房颤:不可能恢复窦性心律。

继发性房颤:指发生于急性心梗、心脏手术、心包炎、心肌炎、甲亢、肺栓塞、肺炎或急性肺病等情况下的房颤。

一旦病因或诱因得到控制房颤很少再发。

孤立性房颤:(LoneAF)是指年纪较轻(<60岁)无心肺疾病的临床或超声心动图证据的患者,预后较好,发生血栓栓塞和死亡的危险性较小。

三、辨证分型心房颤动属中医学“ 心悸”范畴。

以脏腑虚损为发病基础, 常因久病或先天禀赋不足、劳欲过度、后天失养致使心气不足、血脉瘀阻, 而为心律失常。

房颤的名词解释医学

房颤的名词解释医学

房颤的名词解释医学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医学技术的进步,房颤成为了一种越来越常见的心脏疾病。

房颤,也被称为心房颤动,是一种心脏节律异常的疾病,其特点是心房收缩无规律,导致心脏搏动不协调。

本文将从房颤的定义、病因、症状、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等方面进行讨论,以加深对房颤的理解。

房颤是一种心律失常的类型,其发生的原因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最常见的病因是心脏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以及风湿性心脏病等。

此外,甲状腺功能亢进、肺部疾病以及酗酒也可以引发房颤。

对于一些病因不明的患者,遗传因素也被认为可能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房颤的症状常常是多样化的,有些患者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的不适感,而有些患者则可能出现心悸、胸闷、气促、乏力等症状。

更为严重的情况下,患者可能出现晕厥、心绞痛甚至是心力衰竭等症状。

对于有房颤症状的患者,及时就医十分重要。

诊断房颤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

常用的方法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以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

通过这些检查,医生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房颤以及房颤的类型和程度等信息。

对于一些复杂的病例,可能还需要进行心导管检查或者细胞电生理学检查等。

治疗房颤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药物治疗通常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控制心房颤动,并保持正常的心律。

某些情况下,抗凝血药物也会被应用,以预防房颤引发的栓塞事件。

手术治疗常见的方法包括电复律和射频消融术等。

电复律通过电击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射频消融术则是利用高频电能摧毁异常的心脏组织,以恢复正常的心律。

除了治疗,预防房颤的措施也十分重要。

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高血压、心脏病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基础疾病,避免酗酒和抽烟,保持适当的体重以及定期进行身体活动等。

此外,对于一些已知患有房颤的患者,也需要定期进行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以及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

总之,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其治疗和预防都需要综合考虑。

通过理解房颤的定义、病因、症状、诊断以及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这一疾病。

什么是心房颤动、心房颤动名词解释

什么是心房颤动、心房颤动名词解释

什么是心房颤动、心房颤动名词解释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房颤时,心房内激动传导的方向不一致,频率快而且不规则,使心房丧失了有效的收缩功能。

房颤时心房的激动频率高达300~600次/分,虽然由于房室结的保护作用可使这些激动不能全部到达心室,但是心室率(心率)仍然可以达到100~160次/分,这比正常窦性心率快,而且节律绝对不整齐。

患者常有自觉心跳快且不规律,脉搏不整齐等表现。

阵发性房颤是指能在7天内自己转复为窦性心律者,一般房颤的持续时间<48小时;持续性房颤指持续7天以上,需要药物或电复律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者;永久性房颤指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者,或者医生和患者已经接受房颤持续存在不打算转复为窦性心律的;当房颤持续时间超过1年并考虑转复窦性心律(如拟行射频消融手术)时称为长程持续性房颤。

房颤的分类
初发房颤
首次出现或首次诊断的房颤,不论其持续时间和症状的严重程度。

阵发性房颤
在7天内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者,一般持续时间<48小时。

持续性房颤
持续7天以上,需要药物或电复律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者。

永久性房颤
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或者医生和患者已经接受房颤持续存在不打算转复为窦性心律。

长期持续性房颤
房颤持续时间超过1年并考虑转复窦性心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房颤动名词解释
心房颤动,又称为房颤或心房纤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心脏节律紊乱的疾病,通常由心脏电活动异常导致心房不规则而快速地收缩的状态。

以下是对心房颤动相关名词的解释:
1. 心房:心脏的上腔,布满心房肌,是心脏的两个腔室之一。

2. 心房颤动:心房在不停止的抖动,导致不规律而快速的心脏收缩。

3. 颤动:快速而不规律的震颤运动,对心房颤动来说,指心房的抖动。

4. 心动过速:心脏搏动的速度过快,对心房颤动来说,指心房的快速收缩。

5. 心律:心脏跳动的节律和规律性。

6. 电活动:指心脏中发生的电信号传导和激活的过程。

7. 紊乱:指无规律性、混乱和无序性。

8. 心脏节律:心脏搏动的节奏和规律性。

9. 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10. 心房扑动:一种类似心房颤动的心脏节律失常,更规则但仍然快速。

11. 心房颤动发作:指心房颤动出现和进行的过程。

12. 心房颤动时限:心房颤动的持续时间。

13. 心房电图:检测心脏电活动的方法,用于确诊心房颤动。

14.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通过导管激光和放射频信号,将异常的心脏组织烧灼,以恢复正常心律的手术治疗方法。

15. 抗凝治疗:使用药物抑制血液凝结的过程,减少心房颤动患者发生栓塞的风险。

以上是对心房颤动相关名词的解释,希望能够帮到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