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体温与体温调节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体温调节.精选PPT

高中生物体温调节.精选PPT

2.人体调节体温相对恒定的机制
(1)行为性调节是人的自觉行为调节,不属于人体自身的 生理性体温调节。 (2)寒冷环境中比炎热环境中散热更快、更多。寒冷环境中由于 散热增加,机体代谢旺盛,产热增加,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3)战栗是骨骼肌不自主地收缩,属于非条件反射,不受大脑皮 层支配。 (4)立毛肌收缩本身是一种运动,可使产热增加,但其结果是使 皮肤板结增厚,可减少散热。
2.下列关于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酶是活细胞内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B.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和高效性 C.酶的合成场所都是核糖体 D.过酸、过碱的外界条件都能使酶的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 去活性 答案:C
知新——先自学教材,并思考以下问题:
无论是白雪飘飘的数九寒冬,还是热浪袭人的三伏酷暑,人的 体温总是维持在 37 ℃左右。那么,人的体温为什么能够保持 稳定呢?体温的稳定有什么重要意义?人体又是怎样维持体 温的相对恒定的呢?
答案:A
【举一反三】 (1)B 项中的产热量与散热量的大小关系如何? (2)D 项中的热量主要来自细胞呼吸的哪一阶段?
下列关于产热和散热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和产热有关的激素只有甲状腺激素 B.和产热有关的激素可使有机物的氧化速度加快 C.产热与激素有关而与神经无关 D.产热和散热都与激素有关 解析:有机物的氧化分解能够产生能量,其中一部分变成了热 能,所以与产热有关的激素可使有机物的氧化速度加快。 答案:B
【尝试突破】 【例 2】 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 平衡的结果。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产热是神经调节,散热是体液调节 B.人处在寒冷环境中,靠机体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来维持体 温恒定 C.人处在炎热环境中,主要依靠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恒定 D.产热来源于组织器官的细胞呼吸

《体温及其调节》课件

《体温及其调节》课件
《体温及其调节》ppt课件
• 体温的概念和意义 • 人体的体温及其变化 • 体温调节的机制 • 体温调节的中枢神经系统 • 发热与体温调节 • 体温调节与健康管理
01
体温的概念和意义
体温的定义
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通常 用直肠、口腔、腋下等不同部位
的温度来表示。
正常人的体温波动范围一般在 36.5-37.5°C之间,不同部位的
温升高。
03
体温调节的机制
自主性体温调节
定义
自主性体温调节是指人体通过自 主神经系统对产热和散热过程进 行调节,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
过程。
调节方式
自主性体温调节主要通过调节皮肤 血管的舒缩状态、汗腺分泌、骨骼 肌的活动等来实现。
影响因素
自主性体温调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 响,如环境温度、代谢产热、神经 内分泌调节等。
发热对人体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发热对人体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适 度的发热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但过高的体温会对人 体造成损伤。应对措施包括物理降温和药物治疗。
适度的发热可以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增强白细胞活性,促 进抗体生成,有助于抵抗感染。但过高的体温会对人体造 成损伤,如引起高热惊厥、脱水、心律失常等。因此,在 发热时应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如用湿毛巾敷额头、降低环 境温度等物理降温方法,以及使用解热镇痛药等药物降温 。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和休息,以帮助身体更好地应对 发热。
性别差异
女性基础体温略高于男性 。
体温的变化因素
01
02
03
04
环境温度
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会影响机 体散热或产热,导致体温变化

高中生物_体温调节教学课件设计

高中生物_体温调节教学课件设计

课堂练习
2、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存在于( C )
A、大脑皮层
B、小脑皮层
C、下丘脑
D、脊髓
3、冷觉产生的中枢存在于( A )
A、大脑皮层
B、小脑皮层
C、下丘脑
D、脊髓
课堂练习
4、寒冷刺激,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从
而增加产热,此过程属于( B )
A、神经调节
B、神经—体液调节
Hale Waihona Puke C、体液调节D、激素调节
调节中枢: 下丘脑
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皮肤血管
平滑肌或汗腺。
中新网7月9日电 :据美国媒体报道,全美半数 地区7日持续遭热浪侵袭,这波热浪至今已造成 至少42人死亡。
4、体温恒定的意义
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从而影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是各种组织 器官的功能发生紊乱,严重时还会导致死亡。
(1)产热 ① 热量的获得途径(P23)
基础代谢产热 新陈代谢产热 寒颤
激素产热效应 从环境中获得 ② 产热的主要器官(P24) 安静时:内脏(尤其是肝脏)和脑 活动时:骨骼肌 寒冷时:人体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反应---寒颤
2、产热和散热的平衡
(2)散热 ① 热量散失的途径(P23)
辐射散热 直接散热 传导散热
调节中枢: 下丘脑
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皮肤血管
平滑肌、骨骼肌、甲状腺或肾上腺。
3、体温的调节
② 体液调节 内分泌腺: 甲状腺、肾上腺 产热激素: 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
3、体温的调节
炎热:
3、体温的调节
(1)调节过程:课本P25图1-2-11
(2)归纳提升
① 神经调节
感受器

初中科学精品课件: 体温的调节

初中科学精品课件: 体温的调节

Copyright 2004-2016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人类维持恒定的体温有什么好处? 保持正常体温是人体物质和能量转换正常进 行的基本条件。体温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 物质和能量转换正常进行,严重时会导致人 体死亡。维持恒温能摆脱环境的限制。
2013年7月28日下午,浙江海盐气温高达40℃。环 卫工人李师傅,顶着烈日打扫街道时昏倒在了路边 ,送到医院医生为其测量体温时,其体温竟超出了 体温计的测量极限42℃。
2、在低温环境下调节
Copyright 2004-2016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皮肤冷觉感受器
传入神经
脑干的体温调节中枢
传出
神经
骨骼肌战栗
皮肤血管收缩
立毛肌收缩
汗毛孔缩小
增加产热
减少散热
体温上升
3、在高温环境下调节
Copyright 2004-2016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皮肤热觉感受器
传入神经
脑干的体温调节中枢
妻子 本人 儿子
上午6 点
37.0 ℃ 36.8 ℃ 37.1 ℃
上午10 点
37.1 ℃ 37.0 ℃ 37.2℃
中午12 点
37.2℃ 37.1 ℃ 37.3 ℃
下午2 点
37.3℃ 37.2 ℃ 37.4℃
傍晚 6点 37.4℃ 37.3℃ 37.5℃
晚上9 点
37.2℃ 37.0℃ 37.2 ℃
在炎热的环境中(外界温度≥体表温度时) 人体又会做出怎样的反应?有何作用?
外界温度(35℃以上)≥体表温度
Copyright 2004-2016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2.散热过程 ⑴ 散热方式 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皮肤,人体90%以上的 热量是通过皮肤散发出去的。皮肤散热的方式 主要是皮肤直接散热和汗液蒸发散热两种。

《体温及其调节》课件

《体温及其调节》课件
选择正确的测量方法,避免误差。
2 管理措施
合理膳食、适度运动、充足休息、注意保暖等。
结论及未来展望
对体温调节的理解
掌握体温调节的机制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前提。
未来研究的方向
寻找更加精准的体温测量方法、入研究体温变化与疾病发生的关系等。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体温逐渐降低。
2
体温随季节变化的规律
夏季体温略高,冬季体温略低。
常见的体温相关疾病
发烧微热
温度超过正常范围,但低于 38℃。
发热
温度超过38℃,可能由病毒、 细菌感染引起。
低体温症
温度低于正常范围,可能由长 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或身体 代谢障碍引起。
体温的评估和管理
1 准确性评估
内分泌系统
2
平衡体温。
通过神经调节下丘脑、垂体和肾上腺等 内分泌器官来调节体温。
体温调节的过程
体温调节的步骤
扩张或收缩毛细血管、汗液分泌、肌肉抖动等调节 体温的过程。
体温失调的原因及影响
感冒、发烧、药物影响、身体疾病等引起体温失调, 可能导致代谢障碍、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
体温的生理变化
1
体温随年龄的变化
《体温及其调节》PPT课 件
本课件将深入探讨体温及其调节的机制、生理变化、常见疾病等内容,为您 全面解读人体温度管理。
体温的概述
定义
体内温度的平衡状态。平均值为36.5~37.5℃。
测量方法
口腔、肛门、腋下、耳朵、额头等多种测量方 式。
体温调节的机制
1
自主神经系统
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相互作用

第23讲稳态与体温调节课件

第23讲稳态与体温调节课件
1.人的体温是指 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可用 口腔 、腋窝和 直肠 的温度表示体温。 2.体温的来源:体内 有机物分解 过程中释放出来的热量。 3.体温的调节 (1)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的原因:机体在 神经系统 和 内分泌系统 等的共同调节下, 产热 和 散热 过程保持 动态平衡 。 皮肤 是 人体的主要散热器官。 (2)人体体温调节的中枢—— 下丘脑 。 (3)意义: 体温相对恒定是人体 生命活动 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 体温过高 或过低会降低 酶的活性 ,生命活动出现异常。
命题探究
技法提炼
突破考点·提炼技法
与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直接相关的系统、器 官有 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皮肤 , 起调 节作用的系统有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
考点二
核心突破
命题探究
技法提炼
突破考点·提炼技法
2. 葡萄糖和氧气进入内环境并最终被组织细胞吸收利用的途 径,如图
药物都在消化道中, 精 子 进入输卵 管都不是 内环境。
考点一
核心突破
命题探究
技法提炼
突破考点·提炼技法
技法提炼
内环境成分的判断方法
一看是否属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成分(如血浆蛋白、水、 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质、O2、 CO2、激素、代谢废物 等 )。若是,则一定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二看是否属于细胞内液及细胞膜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氧化 酶、解旋酶、DNA 聚合酶、RNA 聚合酶、载体蛋白等)。若是, 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三看是否属于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 液、体腔液等中的成分)。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答案
C
考点一
核心突破
命题探究

体温调节和温度习服

体温调节和温度习服

体温调节
激素
一些激素也参与体温 调节。例如,甲状腺 激素可以增加代谢率 ,从而提高体温。肾 上腺素等激素也可以 增加心率和血压,从 而提高代谢率和体温
体温调节
行为反应
在高温条件下,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通常会 采取一些行为来降低体温,如出汗、增加呼 吸频率、寻找阴凉处等。而在低温条件下, 他们可能会颤抖以产生更多的热量,或者寻 找更温暖的环境
体温调节
11
温度习服
温度习服是一种生物体逐渐适应新环境 温度的过程
对于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来说,这个过 程通常涉及到对冷和热的适应
温度习服
冷习服
冷习服是指生物体逐渐适应低温环境的过程 。在冷习服过程中,身体会产生一系列生理 和行为变化,以减少热量流失并增加产热。 这些变化包括
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表面的血流, 减少热量流失 颤抖以产生更多的热量 增加代谢率以产生更多的热量 寻找更温暖的环境或采取其他保暖措施
影响因素
体温调节
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因素如温度 、湿度、风速等都会 影响体温调节。在高 温环境中,人体通过 出汗、增加呼吸频率 等方式散热;在低温 环境中,人体通过颤 抖、寻找遮蔽处等方 式保持体温
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如疾病、药 物、情绪状态等也会 影响体温调节。例如 ,感染、炎症等病状 可能导致体温升高; 某些药物可能影响自 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从而影响体温调节; 情绪紧张或焦虑也可 能导致体温升高
温度习服
热习服也需要一定的时 间和适应过程,但可以 提高生物体在高温环境
中的生存能力
-
汇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毕 感谢聆听
温度习服
冷习服需要一定 的时间和适应过 程,但可以提高 生物体在低温环 境中的生存能力

《体温调节》课件

《体温调节》课件

热疗
通过热敷、温泉浴和电热毯 等方法,可以帮助放松肌肉、 减轻疼痛。
降温疗法
用冰敷或药物等方法来降低 体温,以治疗发热和感染。
体外散热
通过体外循环和体外膜肺氧 合等方法来控制体温,常用 于手术过程中。
常见体温异常
体温异常可以是一种预示身体问题的信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体温异常:
1 发热
高于正常范围的体温,常见于感染和炎症等情况。
3 调整环境温度
在寒冷的天气中使用取暖 设备,在炎热的天气中使 用冷却设备。
高热和低温的影响
高热和低温对人体健康有直接影响。了解它们的影响有助于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我们的健康。
高热的影响
高热会导致疲劳、中暑和脱水等问题。
低温的影响
低温会导致寒战、冻伤和低体温等问题。
体温调节在医学中的应用
体温调节在医学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下面是一些例子:
《体温调节》PPT课件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忽视了人体体温的重要性。然而,了解体温 调节的机制和方法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体温调节的机制
人体具有自我调节机制,可以保持恒定的体温。这个机制包括中枢体温调节和周围体温调节。
1
中枢体温调节
由大脑控制,监测和调节体温。通过神经传递和化学反应来维持恒定的体温。
2 低体温
低于正常范围的体温,可能表明体内代谢问题或其他健康问题。
3 周期性体温变化
体温在一天内或某个周期内发生周期性变化,可能与生理节律有关。
保持体温平衡的重要性
保持体温平衡对我们的健康和生活至关重要。 一个恒定的体温可以帮助维持身体正常的代谢功能,促进免疫系统的有效运作,并保持良好的心血管功能。
2
周围体温调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三章体温与体温调节
第一节人体的温度
一、人体的核心温度和表层温度不同
核心温度:集体核心部分的温度,主要指心、脑、肺、肾及腹腔器官的温度。

表层温度:集体表层部分的温度,包括皮肤、肌肉。

皮下组织等部位。

核心体温和表层体温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环境温度的变化其比例也发生变化。

(一)医学上所致的体温通常指机体核心部位的平均体温
肝脏的代谢活动最强,产热量最大,温度最高,约38℃。

脑的接近38℃。

测量直肠温度时应将体温计插入直肠内6cm以上,平均温度为36.9-37.9℃;口腔温度为36.7-37.7℃,腋窝为36.0-37.4℃。

食管温度作为核心温度的指标。

鼓膜温度与下丘脑的温度接近,是反映脑组织温度的指标。

(二)皮肤温度时机体表面温度的代表
(三)平均体温可用机体核心温度和平均皮肤温度推算
二、人体体温变化通常不超过一定的极限值
超过一定限度可危及生命,超过42度引起细胞损害,尤其是酶活性改变。

超过45度细胞迅速坏死。

三、正常情况下体温可发生生理性波动
(一)在昼夜间体温呈周期性变化
机体许多功能活动呈节律性周期变化的特性,称为生物节律。

体温在清晨2-6时最低,在午后1-6时最高。

生物节律现象主要是由存在于下丘脑视交叉上核中的生物钟来控制
(二)体温有性别差异
成年女性体温平均比男性高0.3度
女性排卵后基础体温升高与黄体分泌的孕酮有关。

(三)体温有年龄差异
(四)体温随骨骼肌活动和精神活动的增强而升高
(五)体温在慢波睡眠时较低
慢波睡眠中在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下机体发汗增强,散热增多。

(六)体温受环境温度、进食等因素的影响
第二节体热平衡
体内所容纳的热量称为机体热含量。

机体热含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体热平衡,取决于产热和散热过程的平衡。

一、机体主要通过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产生体热
(一)安静、运动时的主要产热器官分别为内脏器官和骨骼肌
机体安静时主要是内脏器官产热,约占机体总产热量的56%。

机体运动时,骨骼肌的代谢增强,成为主要的产热器官。

剧烈运动时可达总产热量的90%。

(二)机体有多种产热方式
机体主要通过基础代谢活动、骨骼肌运动及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产热。

1.基础代谢活动产热
2.骨骼肌活动产热
3食物特殊动力效应产热
4寒战产热和非寒战产热
(1)寒战产热:中枢位于下丘脑后部。

传出神经到达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首先出现骨骼肌的肌紧张增强,称为寒战前肌紧张,产热增加不明显。

寒冷刺激后,机体出现寒战(骨骼肌屈肌和伸肌不随意的节律收缩),肌肉产热量显著增加。

(2)非寒战产热:寒冷环境中机体通过提高代谢率而增加产热的现象。

产热作用最强的是褐色脂肪组织。

二、机体主要通过皮肤散热
经皮肤散热量约占机体总散热量的97%。

(一)机体内部的体热通过血液循环和热传导至体表
(二)皮肤通过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四种方式散热
1.辐射散热:环境温度较低时的主要散热方式,环境温度较高时则吸收周围辐射热。

散热量取决于皮肤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辐射的有效面积。

2.传导散热:例如夹冰块。

3.对流散热:例如吹风扇。

4.蒸发散热: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体表温度时的唯一有效的散热方式。

(1)不感蒸发:人体24小时不感蒸发一般为1000ml,其中皮肤蒸发占600-800ml,呼吸蒸发占200-400ml。

(2)发汗,又称有感蒸发。

1)大汗腺和小汗腺:大汗腺局限于腋窝、乳头和阴部等处,受性激素影响。

小汗腺分布全身各处,分布密度最大的是手掌和足跖,汗腺分泌能力最强的是躯干处的。

2)汗腺的活动调节:支配汗腺的神经主要是交感胆碱能纤维,在手掌、足跖及前额处的汗腺受交感神经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支配。

3)发汗的类型:温热性发汗的中枢在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交感神经胆碱能纤维控制全身小汗腺。

精神性发汗的中枢在大脑皮层,通过交感神经肾上腺素能纤维引起主要位于手掌、足底、前额的处发汗。

味觉性发汗:进食辛辣食物后口腔痛觉神经末梢刺激发射至头、额部发汗。

第三节体温调节
一、体温调节的基本方式包括自主性体温调节和行为性体温调节
(一)自主性体温调节是体温调节的基础
环境温度发生改变时,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可对产热和散热过程进行调节,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这种体温调节方式称为自主性体温调节。

(二)行为性体温调节是体温调节的补充
机体有意识改变行为调节产热和散热的方式称为行为性体温调节,例如开空调。

二、自主性体温调节是复杂的神经反射活动
(一)温度感受器可感受外界温度和体温的变化
1.外周温度感受器:分为冷感受器和热感受器,分别对局部温度降低和局部温度升高敏感。

在皮肤中冷感受器较多。

2.中枢温度感受器:分为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

在PO/AH热敏神经元居多,在脑干网状结构和下丘脑的弓状核中冷敏神经元较多。

(二)下丘脑的PO/AH是自主性温度调节的基本中枢
(三)调定点学说可用于解释下丘脑体温调节的基本工作原理
可理解为反馈调节。

同时体表的温度感受器还通过前馈调节的方式及时将信息传入体温调节中枢。

调定点的水平取决于热敏感神经元和冷敏感神经元的状态。

三、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机体通过相应的产热、散热方式达到体热平衡
①躯体运动神经引起行为性体温调节或骨骼肌活动产热②交感神经活动引起皮肤血流量变化、汗腺分泌、褐色脂肪组织代谢产热。

③体液调节,其中以甲状腺激素为甚。

(一)在适宜的环境温度下机体主要通过调节皮肤的血流量维持体温。

(二)在高温环境下机体通过皮肤血管舒张、发汗和行为改变等方式散热
(三)在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非寒战产热和寒战以及行为改变等方式增加产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