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体温调节的变化

合集下载

老年安全护理—体温测量

老年安全护理—体温测量

生理变动
(2)年龄差异:不同年 龄由于基础代谢水平不同, 体温也不同。婴幼儿体温 略高于成年人,老年人又 略低于成年人
生理变动
0.3℃
(3)性别差异:女性体 温平均比男性高0.3℃。
生理变动
(4)肌肉活动:剧烈肌 肉活动(劳动或运动)可使 产热增加,导致体温升高。 临床上测量体温应在病人 安静状态下测量体温量序言体温的概念
人体内部的温度称体温。保持恒定的体温,是 保证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体温是物质代谢的产物。正常人的体温相对恒 定,它通过大脑和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 调节和神经体液的作用,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 态平衡。照护人员通过学习老年人体温的正常 值和影响体温的因素后,能熟练得为老年人测 量体温。
02
生理变动
生理变动
1 昼夜差异 1 年龄差异 1 性别差异 1 肌肉活动 1 其他因素
生理变动
体温可随昼夜、年龄、性 别、活动、药物等出现生 理性变化,具体变化的范 围很小,一般不超过 0.5~1.0℃。
生理变动
(1)昼夜差异:正常人 体温在24h内呈周期性波 动,清晨2~6时最低, 午后2~8时最高。
注意事项
(3)腋下有创伤、手术、炎症,腋下出 汗较多者,肩关节受伤或消瘦夹不紧 体温计者禁忌腋温测量
注意事项
(4)直肠或肛门手术、腹泻、心肌梗死 者禁忌肛温测量。
注意事项
(5)危重患者、躁动患者,应设专人守 护,防止意外。
注意事项
(6)若患者不慎咬破体温计,首先应及 时清除玻璃碎屑,再口服蛋清或牛奶, 若病情允许,可服用粗纤维食物,加 速汞的排出。
操作步骤
评估
(1)病人年龄、病情、 意识、治疗等情况。 (2)是否存在影响体温 测量准确性的因素。 (3)病人的心理状态、 合作程度。

基础护理温度知识点总结

基础护理温度知识点总结

基础护理温度知识点总结温度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参数之一,体温的变化可以反映人体健康状况及病情变化。

对于基础护理人员来说,了解和掌握温度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温度知识点的掌握,可以帮助护士及时发现患者体温异常,及时处理,促进患者康复。

本文将从体温的生理意义、常见体温测量方法、不同年龄段体温特点、体温异常及处理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体温的生理意义体温是反映体内能量代谢和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一个重要指标。

人体对外界环境温度的适应性本质上是一种维持体内稳态的过程。

体温对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影响,其主要作用有:1.维持体内稳态。

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性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而体温作为生命活动的一个基本指标,是维持体内稳定的一项生理功能。

2.影响代谢。

体温可影响人体细胞代谢过程,对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体温升高可以促进代谢加快,而体温下降则可以抑制代谢。

3.调节内分泌系统。

体温可影响垂体、甲状腺和身体其它内分泌腺的分泌功能,进而影响激素水平。

4.保护机体免受严重损伤。

当体温升高(发热)时,可抑制某些病原菌的生长及代谢;当体温下降(降温)时,可减缓细胞活动,降低耗氧量,防止机体对缺氧的危害。

二、常见体温测量方法常见的体温测量方法包括口腔体温、腋窝体温、肛门体温、耳温、额温等。

以下为各种方法的操作要点:1. 口腔体温:将温度计放置在舌下,要求患者闭口,不要大声说话及喝水,保持3-5分钟即可。

2. 腋窝体温:将温度计放入患者腋窝,患者用力夹紧双臂,保持3-5分钟即可。

3. 肛门体温:将温度计插入患者的肛门,保持3-5分钟即可。

4. 耳温:将温度计放入患者的耳朵中,将头侧倾15度,拉直外耳道,保持1-2秒钟即可。

5. 额温:将温度计对准患者额头中央,扫描2-3秒钟即可。

这些测量方法各有其适应人群和特点,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

三、不同年龄段体温特点1. 成人:正常体温范围是36.5℃-37.2℃,成人体温不受食物、运动等影响较大。

常用的护理诊断及措施

常用的护理诊断及措施

(一)营养失调:高于机体需要量【定义】个体处于营养物质的摄入量超过代谢需要量,有超重的危险的状态。

【诊断依据】主要依据:1.形体改变(超重或肥胖)2.按身高与体重之比值计算,超过正常平均值的10%~20%3.不正常的饮食型态,进食需求的食物量大,不良的饮食习惯次要依据:1.把进食当作应对机制,如在社交场合下、焦虑存在时等2.代谢紊乱3.活动量少【预期目标】1、病人能认识到体重过重的危险,叙述减轻体重的主要措施。

2、病人能描述如何选择适当的饮食,以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

3、病人开始执行锻炼计划。

4、病人体重有下降趋势。

【护理措施】1、与病人/家属共同探讨病人可能会导致肥胖的原因。

2、讲解基本饮食知识,使病人认识到长期摄入量高于消耗量会导致体重增加,对健康有很大危害。

3、与医师、营养师共同制定病人在住院期间的饮食计划及减肥措施,指导病人记录在一周内每天的食谱。

4、指导病人选择食物,鼓励病人改善进食行为的技巧,如:限定地点,餐前喝水,制定容量小的餐具,不吃别人餐具中的食品,充分咀嚼,慢慢吞咽等。

5、鼓励病人实施减轻体重的行为。

(二)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定义】非禁食的个体处于摄入的营养物质摄入不足,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状态。

【诊断依据】主要依据:1.形体改变2.按身高与体重之比值计算,较正常平均值下降10%~20%或更多次要依据:1.不能获得足够的食物2.有吞咽和咀嚼的肌肉软弱无力、口腔疾患不能进食3. 各种引起厌恶进食的患者4.不能消化食物和肠道吸收/代谢障碍5.缺乏饮食知识【预期目标】1、病人能描述已知的病因2、病人能叙述保持/增加体重的主要措施3、病人能叙述保持/增加体重的有利性4、病人接受所规定的饮食5、病人体重增加________kg【护理措施】1、监测并记录病人的进食量2、按医嘱使用能够增加病人食欲的药物3、和营养师一起商量确定病人的热量需要,制定病人饮食计划4、根据病人的病因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5、鼓励适当活动以增加营养物质的代谢和作用,从而增加食欲6、防止餐前发生不愉快或痛苦的事件;提供良好的就餐环境(三)有感染的危险【定义】个体处于易受内源或外源性病原体侵犯的危险状态。

老年人呼吸系统功能特点及呼吸道保健

老年人呼吸系统功能特点及呼吸道保健

老年人很容易发生呼吸系统疾病,常见如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因此,当老年人出现不明原因的咳嗽、胸闷、呼吸不畅等症状时,应该及时就诊,明确病因并规范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随着人们的年龄增加,呼吸系统会发生哪些变化?老年人可采取哪些呼吸道保健方法呢?本文对此进行简单介绍。

1.老年人呼吸系统的功能特点和变化1.1胸廓的变化老年人胸廓变化主要表现在呼吸肌和韧带萎缩,肋骨硬化,胸椎后突,导致胸廓变形,尤其是前后径与横径的比值增大,甚至形成桶状胸。

1.2肺部的变化老年人肺部变化主要表现在:(1)肺泡和毛细血管周围的弹性纤维减少,严重者甚至消失。

(2)肺组织弹性减弱,回缩能力下降。

(3)有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因管腔狭窄形成不完全性阻塞,吸气时胸廓扩大、支气管扩张,气体容易进入肺泡;但呼气时胸廓缩小、小支气管缩小,气体排出困难,肺内压力增高,甚至肺泡扩张破裂。

(4)随着右心功能下降,管腔变细,肺血流量减少,加之气肿肺泡的形成,进一步减少了毛细血管网的数量,影响气体交换。

相关研究发现,60-80岁的老年人,气体扩散量按照每年5%-8%的速率递减。

1.3 气管的变化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率提高,其中6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比30-40岁人群高出6-7倍。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气管变化主要表现在:(1)生理调节机能减退,上呼吸道对有害物质刺激的反应性降低,部分侵入气道的有害物质不能及时排出体外。

(2)肾上腺皮质功能降低,性激素分泌减少,导致呼吸道黏膜纤毛上皮细胞萎缩脱落,削弱了气道的自净能力。

(3)长时间受到烟雾、粉尘等慢性刺激,容易造成呼吸道鳞状上皮化生,因细胞分泌的局部抗体减少,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能力减退。

2.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的危害呼吸系统疾病是造成老年人死亡的五大病因之一,其发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究其原因,一是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器官功能减退,呼吸道粘膜逐渐萎缩,分泌机能下降,呼吸机能减弱,体内吸入和排除的气体量相应减少,影响废气排除和新鲜空气吸入。

老年低温症

老年低温症

流行病学
1977年Rango统计美国1970~1977年低温症死亡人数时发现:
年龄>75岁较<75岁者病死率增加5倍,而且因低温症致死的 老年患者每易将其死因归咎于其他疾病,所以实际死亡数字可 能更高。
病因
1.外源因素 意外性低温症的病因有外因、内因之分,最主要 是外源性因素,即暴露于寒冷环境或淹溺于冷水之中。此外, 热量供给不足,以及刮风和气候潮湿也可分别通过对流和蒸发 增加体热丢失。 2.内在因素 内因对老年低温症患者极为重要,可分为生理性 和病理性原因,即体温调节的生理功能障碍和伴随的各种基础 疾病及降低热能产生的药物是老年人意外性低温症的重要病因。 (1)生理性原因: 人体温度能够保持恒定,是通过生理调节使体内热量的产生 和发散保持平衡。
临床表现
胃肠道功能常发生障碍,蠕动减弱,出现麻痹性肠梗性肠梗阻 和消化道出血,腹气胀和肠鸣音减弱。肝功能受损时血液pH值 下降,肝脏解毒能力低下。 7.血液系统 血浓缩、血液黏性增加、血小板减少,并可发生 DIC。 8.内分泌系统 由于胰岛素释放减少和效应减退,使葡萄糖利 用减少,可出现高血糖症。肾上腺皮质受损可误诊为艾迪生病, 但当体温回升后症状消失。甲状腺和垂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损 害。
20世纪60年代以前,低温症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病症,直到60 年代才在英国认识到低温症常发生于老年人中,且病死率很高, 是老年人一种较多见的预后不良的病理状况。1965年冬,伦敦 皇家内科学会组织的调查,发现在大不列颠住院病人中,低温 症发病率为0.68%,其中65岁以上病人发病率为1.2%。10年后的 另一次调查(1975年冬)表明,65岁以上住院患者低温症发病率 为3.6%。关于意外性低温症的病死率一般为0~10%,主要为老 年人和嗜酒者;但如果低温症继发于基础疾病者则其病死率明 显增加,可达75%~90%。

老年脊柱手术患者术后低体温护理进展

老年脊柱手术患者术后低体温护理进展

老年脊柱手术患者术后低体温护理进展摘要】老年脊柱手术患者术后发生低体温这一问题已引起骨科医护人员高度关注,本文总结了老年脊柱手术患者术后发生低体温的原因及其对患者造成的危害,并对防治术后低体温之有效的护理措施作重点综述。

【关键词】老年脊柱手术低体温防治护理进展术后低体温是指麻醉手术后中心温度低于36℃[1]。

脊柱手术往往采用全身麻醉,手术时间较长,暴露范围大,术中出血偏多,术中输血输液也较多,上述原因都可能引起患者的核心体温下降,而老年患者(年龄>60岁)因机体的退行性病变及脏器的储备功能降低,更易出现术后低体温。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术后低体温会对机体产生很多负面影响和诱发许多并发症,直接影响患者的转归。

现就老年脊柱手术患者发生术后低体温原因及其危害、防治方法和护理措施综述如下,旨在提高术后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确保手术疗效。

1.老年患者脊柱手术后低体温的发生原因1.1 气管插管和麻醉对体温的影响气管插管后,低温干燥的气体不经鼻腔、上呼吸道的加温加湿作用直接进入肺部,是中心体温下降1~2℃[2]。

麻醉期间体温降低与麻醉药物有关,其原因是由于全身麻醉药物抑制了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干扰了中枢性体温调节;多数麻醉药有血管扩张作用,导致散热增加;肌松药物使骨骼肌麻痹,丧失了增加肌张力的产热作用;另外,麻醉剂本身可降低代谢率20%~30%[3],其结果使热丢失。

1.2 低温环境 Morris证实,若手术室的室温低于21℃时,病人往往出现体温过低[4]。

近年来,随着无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手术室采用净化空气层流设备,通常情况下手术室的温度控制在22℃~24℃。

由此可见,层流手术室的常规温度和室内空气快速的对流这两个因素,会增加病人机体散热,更容易导致病人体温下降。

1.3 体表散热因素手术中皮肤消毒使用挥发性消毒液,消毒液的蒸发要吸收和带走大量热量,使体温下降迅速。

其次,由于多数脊柱手术时间较长,体表暴露面积大,术中创口使用生理盐水冲洗,病人身体上的覆盖巾部分被冲洗水浸透,导致热量的散失。

老年疾病患者的护理体会

老年疾病患者的护理体会

老年疾病患者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疾病患者的护理体会。

方法:根据笔者多年临床经验,综合分析老年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总结护理体会。

结果:针对性护理措施的提出和实施,有效解决了老年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

结论:正确而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老年患者的康复有促进作用。

【关键字】老年患者;并发症;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172-01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疾病的患者也日益增长,对老年患者疾病的护理要求一定要体现出一名白衣天使的“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全身心的护理好每一位患者,杜绝并发症的发生。

在我国,关于老年分期的规定是45~59岁为老年前期(或称初老期),60~89岁为老年期,90岁为长寿期,老年前期的人称为中年人,老年期的人称为老年人,长寿期的人称为高龄老人。

老年疾病特点及护理有以下几方面:1 临床症状表现不典型老年人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改变,感觉中枢、体温中枢、呼吸中枢、咳嗽中枢、呕吐中枢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使其对疼痛的定位能力下降,痛觉不敏感,严重感染时也可能不出现体温升高。

2 病情长、康复慢、并发症多老年人神经反应迟钝,发病较隐匿,症状不典型,当症状明显时疾病已发展到晚期,老年人体力衰退,康复能力差,某一脏器遭到侵害时,对已衰退的其它脏器也会产生某些影响,并导致发生其他并发症。

3 急性发作期发病急、易误诊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时,病情发展较迅速,容易出现危象,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敏感性差,对机体出现的病理状态不能调节、代偿,由于对疾病的反应性差,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或漏诊,延误了早期治疗的时机,不能有效地阻止病情发展,易发生的危象有:3.1 水和电解质紊乱人到老年,体液系统常发生一些改变,总体液量在青年人中占比重的60%,老年人反占50%,明显低于青年人,故易引起水和电解质的失衡。

3.2 易发生意识障碍其原因为老年人神经系统衰退,如神经细胞与脑重量的减少,尚存的神经细胞功能减退。

老年患者生理特点

老年患者生理特点

老年患者生理特点老年患者生理特点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个系统发生的生理变化。

老年患者生理特点的解释如下:1. 全身器官功能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患者的各个器官功能会逐渐下降。

例如,心脏的泵血能力减弱,肺活量减少,肾脏的排泄功能减弱等。

这些变化会导致老年患者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容易发生药物的积聚和不良反应。

2. 免疫系统功能减弱: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会逐渐减弱。

免疫系统是人体抵抗疾病的重要防线,但老年患者的免疫细胞活性下降,抗体产生能力减弱,容易受到感染的侵袭。

因此,老年患者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常见病。

3. 神经系统功能衰退:老年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

例如,老年人的反应速度变慢,记忆力下降,容易出现认知障碍和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这些变化会影响老年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加日常生活中的困难。

4. 骨骼系统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患者的骨骼系统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骨密度减少,骨质疏松风险增加,容易发生骨折。

此外,老年患者的关节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容易出现关节疼痛和僵硬。

5. 消化系统功能减退:老年患者的消化系统功能会逐渐减退。

例如,胃酸分泌减少,消化液分泌减少,肠蠕动减慢等。

这些变化会导致老年患者容易出现胃肠道问题,如消化不良、胃炎、便秘等。

6. 代谢能力下降:老年患者的代谢能力会逐渐下降。

新陈代谢减慢,体内脂肪堆积增加,肌肉质量减少等。

这些变化会导致老年患者容易发生肥胖、代谢综合征等问题。

7. 耐受能力下降:老年患者的耐受能力会减弱。

例如,对寒冷和热量的耐受能力下降,容易出现体温调节失常。

此外,老年患者的耐力和体力也会减弱,容易感到疲劳。

8. 感官功能下降:老年患者的感官功能会逐渐下降。

视力和听力减弱是老年患者常见的问题,这会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交交流能力。

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主要包括全身器官功能下降、免疫系统功能减弱、神经系统功能衰退、骨骼系统变化、消化系统功能减退、代谢能力下降、耐受能力下降以及感官功能下降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患者体温调节的变化当机体在冷环境或热环境下,维持体温恒定几乎涉及全身所有系统,即心血管、呼吸、神经、内分泌、肾脏、骨骼肌和免疫系统的相互协同和整合。

但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些系统的功能会自然衰退,且在全身会出现功能共鸣性(functionsresonates)衰退,包括体温调节功能,如骨骼肌的衰老不仅会出现肌张力降低和收缩功能减退,而且会出现寒战产热减少,导致体温降低。

外周动脉硬化不仅危害心脑功能,同时由于收缩力降低可引起机体散热过多而致体温降低;尤其是当体温低于35℃时,患者意识模糊,思维反应迟钝,动作不协调,呼吸和心跳减慢,若不及时采取升温保暖等措施,极易造成严重并发症。

老年患者体温调节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老年患者心血管系统变化对体温调节的影响皮肤的血液循环在皮下形成一个快速变化的保温层(heat insulator),靠近皮肤表面血流量的多少决定了保温层的厚度。

流经皮肤的血流量越多,血流中的热量传导到体表的距离就越短,有利于机体在热环境中热量的散失。

反之,流经皮肤的血流量越少,血液中热量传导到体表的距离就越大,有利于机体在冷环境中热量的储存。

(一)老年患者对冷暴露皮肤血流量和散热的影响皮肤血管的舒缩受交感神经活动的控制。

青年人支配皮肤血管的交感神经放电频率增加,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和其共存递质(Co-transmitter)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与血管平滑肌上的肾上腺素α1和α2受体以及NPY Y1受体结合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使血管直径变小,而减少皮肤血液流量,使皮肤温度降低到接近环境温度,有利于减少机体在冷环境中热量的散失。

另一个交感神经共存递质三磷腺苷(ATP)及其受体P2X也参与平滑肌舒缩的调节,事实上这也是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皮肤血管的反射性反应。

老年患者暴露于冷环境中,不仅能引起支配皮肤血管的交感神经的放电率明显降低,而且去甲肾上腺素合成和释放也减少,推测后者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加,体内酪氨酸羟化酶的必须辅助因子(essential cofactor)生物效率降低,导致合成去甲肾上腺素减少。

老年患者NPY和ATP的合成与释放基本停止,交感神经释放共存递质功能几乎完全丧失。

老年患者皮肤血管收缩功能减弱,在寒冷环境中保持热量的能力降低,从而导致体温下降。

(二)老年患者对热暴露皮肤血流量和散热的影响正常人暴露于热环境中,会引起皮肤和体温上升,伴随着交感缩血管纤维紧张性降低使皮肤血管舒张;如果体温持续上升,支配皮肤的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兴奋释放乙酰胆碱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M受体结合引起血管舒张,进一步提高皮肤血液流量,促进皮肤散热。

同时乙酰胆碱与汗腺上M受体结合后引起出汗反应,增加蒸发散热。

老年患者暴露于热环境中,血管反射性舒张开始的时间延迟,血管最大舒张力降低。

用精氨酸酶抑制剂治疗能提高老年患者在热环境中的血管舒张反应。

用热刺激正常成人局部皮肤,使伤害性热觉瞬时感受器电位V1传入神经纤维兴奋,能引起局部血液流突然短暂的增加。

热刺激引起一氧化氮的释放使血管平滑肌舒张;一氧化氮也能抑制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的活动,使血管舒张。

然后,血管舒张反应会逐渐减弱,目前不清楚反应减弱是血管舒张功能的降低还是血管紧张性的恢复。

老年患者对热刺激局部皮肤使伤害性热觉瞬时感受器电位V1传人神经纤维兴奋引起局部血管舒张反应降低,这与老年患者全身热暴露时皮肤血管舒张反应减弱是相似的。

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老年患者精氨酸生物利用率降低使一氧化氮合成减少,另一方面是由于活性氧族的积聚引起一氧化氮降解增多,降低老年患者在热环境中散热的能力,导致体温升高。

(三)老年患者引起心血管系统变化对体温调节的影响冷暴露或热暴露引起皮肤血流量的变化不是单一的皮肤血管反应,而是机体对内外环境温度变化引起心输出量重新分布和维持血压恒定的综合性心血管反应。

老年患者暴露于热环境中,心输出量增加反应明显小于青年人,通常认为是老年患者肾上腺素能受体敏感性降低所致;分布于心脏β1-受体敏感性也降低,影响与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的结合,使心脏的每搏输出量减少。

老年患者在热环境中内脏血流量的增加多于皮肤血液流量的增加,这可能与老年患者内脏交感神经的紧张性放电减少引起内脏血管舒张有关。

老年患者暴露于冷环境,心血输出量只有少量的增加;但血压较青年人升高,特别是从热中性温度区突然转移到冷环境中血压升高更明显,这与老年患者大动脉硬化有关。

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逐渐老化,真皮层萎缩变薄和皮下脂肪减少也是导致老年患者在冷环境中皮肤温度降低的原因之一。

二、老年患者出汗功能的变化在热中性温度区,总散热量等于产热量,临床上曾采用称患者体质量的方法计算每天的能量平衡。

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皮肤传导、对流和辐射散热减少甚至停止,机体出汗散热。

老年患者暴露于热环境中,全身和局部出汗反应减弱现象并不是在全身汗腺同时出现,而是随着年龄增大逐渐减弱,首先出现下肢出汗减弱,然后逐渐发展到躯干、上肢体,最后是前额。

进一步研究发现,老年患者不仅热刺激激活汗腺的数量减少,而且汗腺分泌汗液的功能降低的更明显,这种现象是汗腺结构的变化(汗腺萎缩)还是汗腺对胆碱能纤维敏感性降低所导致出汗减少,目前不清楚。

三、老年患者机体产热功能的变化人体在冷环境中不断散热的情况下,要维持体温的恒定必须依靠机体完善的产热功能。

人体产热主要是通过骨骼肌的战栗性产热及棕色脂肪组织(brownadipose tissue,BAT)的非战栗性产热完成。

在冷环境中骨骼肌战栗产热量大约占机体总热量的1/3,但这种产热作用随着机体的衰老产热量逐渐降低。

老年患者骨骼肌产热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在自然增龄过程中,多因素作用于神经肌肉链一个或多个环节引起骨骼肌的质量下降和肌张力降低。

机体除了骨骼肌的战栗性产热外,所有组织器官都有非战栗性代谢产热的功能,其中BAT的代谢产热量最多,约占非战栗产热总量的70%。

人和动物在冷环境中,BAT的生热量是基础条件下的2倍。

将啮齿类动物暴露在10℃环境中5~10天后,BAT及解偶联蛋白1(UCP1 )含量显著增加。

这一过程是通过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BAT细胞膜β3-肾上腺受体结合,激活细胞内腺苷酸环化酶,催化ATP 生成3',5'-环磷酸腺苷(cAMP),触发BAT胞内脂滴中甘油三酯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并在线粒体中氧化。

BAT线粒体内膜上分布的UCP1通过促进氧化呼吸链驱出的质子重新进入线粒体,而造成氧化磷酸化解偶联,使能量绕过ATP合成,产生热量以增加体温。

因此,BAT是冷环境下非战栗产热的主要来源,在维持体内能量平衡和体温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老龄大鼠的BAT和UCP1均减少,可能导致老龄大鼠维持体核温度的能力下降50%~60%,而出现低温现象。

去甲肾上腺素可增加BAT 线粒体中UCP1的数量,说明BAT产热很大程度上受交感神经的调节。

老龄大鼠交感神经的活动不仅未减弱,反而出现活动增强现象,说明交感神经传出到BAT的信号增强,但其引起BAT产热作用却减弱。

给大鼠去甲肾上腺素后,青年大鼠耗氧量大于老龄鼠,表明同样强度的刺激作用于老龄鼠和青年大鼠的交感神经,青年大鼠产热效应要大于老龄鼠,提示这种现象可能与BAT的β肾上腺素受体变化有关。

目前认为,老年患者在冷环境中产热减少主要与BAT细胞萎缩,BAT线粒体中UCP1的数量和β肾上腺受体减少所致有关。

四、老年患者皮肤温度敏感性的变化准确地感知环境温度对启动冷暴露和热暴露引起的生理反应非常重要,特别是皮肤温度感觉能为维持体温的最佳恒定状态提供调节输入信号。

但老年患者的温度敏感性随年龄增加而降低,尤其是热感觉比冷感觉降低的更明显。

当老年患者所处环境温度降低到热中性温度区以下,并允许将室内温度调节到自我感觉舒适的温度时,其反应所需要的时间比青年人长。

青年人能够分辨1℃左右的温差,而老年患者通常不能分辨<4℃的温差,这样就不能及时将温度信号传人到体温调节中枢,因而也不能快速做出防御性体温调节反应。

老年患者温度敏感性和温度感知能力降低的特点是先从下肢远端减弱,然后逐渐发展到上肢和躯干。

老年患者温度敏感性和温度感知能力降低的原因,可能与皮肤老化而引起皮肤温度感受器的密度降低、皮肤血流量减少、感觉神经纤维的损耗以及传导速度降低有关。

在老年患者非暴露部位皮肤观察到,每3mm2横截面积皮肤中的微小血管数量较青年人减少达30%。

在灵长类动物中发现,冷觉感受器的功能活动高度依赖氧的供给。

所以,当老年患者皮肤微血管减少引起皮肤血液供应量降低,可导致供氧不足影响皮肤温度感受器的功能,最终可导致与年龄相关的温度敏感性降低。

用共聚焦显微镜在人体发现,神经纤维支配紧靠表皮下的真皮乳头层微血管,皮肤微血管循环功能降低,会直接影响温度敏感神经纤维的功能。

目前认为外周神经纤维损耗以及传导速度降低也是老年患者温度敏感性降低的两个主要因素。

在老龄小鼠外周神经和背根神经节中发现,由于参与动作电位上升支80%内向电流形成的电压依赖性钠离子通道Nav1.8和参与体温调节的温度敏感性阳离子通道瞬时感受器电位V1均明显减少,因而影响膜通道蛋白对外周传人信号的转导。

另外,下肢神经Nav1.8和TRPV1减少更明显,与前面提到的老年患者下肢远端的温度敏感性降低最明显的临床特点一致。

五、老年患者行为性体温调节的变化人体体温相对恒定有赖于自主性体温调节和行为性体温调节的功能活动。

在热中性温度区,体温的恒定主要依赖自主性体温调节。

但在极端环境温度条件下,自主性体温调节则不能维持体温的恒定,而主要依赖于行为性体温调节。

行为体温调节反应通常出现在自主性调节之前,只要皮肤温度感受器感受到环境温度的变化或眼睛看到以及耳朵听到温度变化的信息,就会增减衣服和打开保暖或降温设置。

目前对于老年患者行为性温度调节的研究比较少,但通常认为老年患者行为性体温调节能力较青年成人降低,主要是老年患者温度敏感性的降低,延缓了对环境温度变化的感知,而延迟了行为性调节活动。

另外,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减弱也可能是行为性体温调节能力降低的原因之一。

总之,老年患者不仅体温调节功能降低,而且对高温和低温环境的耐受力也有限。

其主要原因是:①体温调节几乎涉及全身所有系统,老年患者机体各系统功能的自然衰退在体内产生共鸣效应(包括体温调节系统),而影响了体温恒定的维持;②老年患者不仅动脉管壁硬化和弹性降低,而且暴露于冷环境中支配皮肤血管的交感神经放电率降低和去甲肾上腺素合成与释放也减少,使血管收缩功能减弱,引起机体散热增加,导致机体保持热量的能力降低;③老年患者冷暴露时战栗性产热能力减弱与衰老伴随骨骼肌质量降低和皮肤血流量减少有关;④老年患者BAT非战栗性产热能力减弱与BAT质量和(或)UCP1水平降低有关;⑤老年患者暴露于热环境中散热功能降低与全身出汗减少和皮肤血管反射性舒张功能减弱有关;⑥老年患者行为性体温调节能力降低,主要由老年患者温度敏感性降低而延缓了对环境温度变化的感知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减弱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