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听觉产生的机制
心理学考研知识要点:听觉理论

心理学考研知识要点:听觉理论心理学考研涵盖心理学导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等学科基础课程,知识量大、考点繁杂,需要考生逐一攻克。
今天我们要复习的知识点是和听觉相关要点,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心理学考研知识要点:听觉理论1.听觉的含义人耳对声波的感觉;人耳能接受的声波频率为16~20000Hz,最敏感频率范围是1000~4000Hz。
2.听觉现象(1)听觉三种属性:①音调:由声波频率决定。
②音响:由声音强度或声压水平决定。
音响也与频率有关。
等响曲线表明:不同频率的声音,音响不一样;同样声压水平,音响可能不同;声压超过一定水平(情感阈限),将使人耳产生痛觉。
③音色:波形的一种主观属性。
(2)听觉现象:①声音掩蔽:纯银掩蔽,噪音对纯音,纯音和噪音对语音的掩蔽。
②听觉疲劳:听觉阈限暂时提高,暂时阈移是其指标。
③听觉适应:听觉阈限暂时提高,其研究方法是响度平衡法。
3.听觉的生理基础(1)人耳:①外耳:收集声波。
②中耳:由鼓膜、听骨、卵圆窗组成,耳道内接鼓膜,传入的声波会引起鼓膜的震动,鼓膜后是三根听小骨,其中镫骨与卵圆窗相接,将声音放大数倍后由卵圆窗传到内耳。
③内耳:由前庭器官和耳蜗组成。
前庭器官是人体对自身运动状态和头在空间位置的感受器。
(2)耳蜗:换能作用。
基底膜上的柯蒂氏器包含的毛细胞是听觉感受器。
(3)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听神经→脑干的髓质→耳蜗神经核→下丘→内侧膝状体→颞叶(中枢机制)。
4.听觉理论(1)频率理论:罗·费尔得认为,基底膜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振动的数量与声音原有的频率相适应。
(2)共鸣理论(位置理论):赫尔姆霍茨认为,基底膜横纤维的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
声音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声音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
(3)行波理论(新的位置理论):冯·贝克西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
人类的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食物品尝:通过嗅 觉感受食物的香气, 影响人们对食物的 口感和评价。
环境感知:通过嗅 觉感知环境的气味, 判断空气质量、环 境卫生等。
社交互动:通过嗅觉 感知他人的体味、香 水等气味,影响人们 的社交互动和情感交 流。
健康监测:通过嗅觉 感知身体异常的气味 ,如口臭、体臭等, 可以初步判断身体的 健康状况。
五感是感知世界的基本方式,共同构成了人类对世界的全面认知。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感知信息通过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进行处理,形成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
五感的协同作用使得人类能够更全面地感知周围环境,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各种情况。
五感的感知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衰退,因此保持五感的敏锐对于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获取信息:通过 听觉,人们可以 获取大量的信息, 如听新闻、听讲 座等。
交流沟通:听觉 是人类最主要的 沟通方式之一, 通过语言、声音 等方式进行交流 和沟通。
娱乐享受:听觉 也可以带给人们 娱乐和享受,如 听音乐、听相声 等。
判断环境:通过 听觉,人们可以 判断周围的环境 情况,如听到声 音的方向、距离 等。
声音的传播:声音通 过空气、水或固体物 质传播,速度因介质 不同而有所差异。
音波与频率:听觉范围 通常在20Hz到20kHz 之间,不同频率的声音 具有不同的音高和音色。
双耳定位:人类依靠双 耳听孔接收声音,通过 分析左右耳声音的时间 差和强度差,实现声源 定位。
听力损失与助听器:长 时间暴露于噪音或年龄 增长可能导致听力损失, 助听器可以帮助改善听 力。
药物识别:通过味觉感受药物的苦、甜、酸、咸等味道,辅助药物分类和使用
食品工业:利用味觉原理研发新口味和食品,满足消费者需求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二版)第六章感觉

⼼理学导论(黄希庭第⼆版)第六章感觉第六章感觉第⼀节概述⼀、什么是感觉感觉是个体对刺激物作⽤于某感受器所产⽣的体内外的初级经验或觉知感觉使个体觉知到刺激的存在,分辨出刺激的个别属性(看到⽼师在讲课)感觉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第⼀步,是我们关于世界⼀切知识的最初源泉。
纯粹的感觉是不存在的。
⼆、感觉信息的神经加⼯感觉信息的神经加⼯的三个主要环节:1、对感受器的刺激过程:机体的感受器,也是过滤器,它们只反应某种类型的刺激,⽽完全不反应其它种类的刺激。
感觉器官的主动探索活动是感觉信息加⼯的必要条件之⼀。
(我们⾛到⼀个地⽅,眼睛会主动观察周围)2、传⼊神经的活动:传⼊神经的活动。
编码:体内外的信息在传⼊神经通路中是以单个神经元或⼀群神经元的电位形式呈现的。
神经细胞的电事件以某种⽅式代表或表⽰作⽤于机体⾝上的刺激3、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脑⽪质的活动:从感受器经脑的各部最后到达⼤脑⽪质是由⼀系列神经元连接起来的。
感觉信息在到达⼤脑⽪质之前都要经过⽪质下中枢的各中继核。
中继核不是⼀个简单的接⼒站,它们都有进⼀步加⼯信息的作⽤。
感觉传导系统中较低⽔平上的简单信息加⼯为复杂的⽪质⽔平上的信息加⼯准备好适当的输⼊。
最后⽪质的感觉代表区接受丘脑传来的信息,它按严格配置接收传来的信息。
然后⼜从该区域将信息再输送⾄联络区进⾏更⾼级的加⼯,这样就产⽣了感觉经验。
三、感觉的种类1、根据感觉刺激是来⾃有机体外部还是内部外部感觉:接受机体外的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
(阳光温暖)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的刺激,反映⾝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
2、根据刺激能量的性质电磁能的——视觉机械能的——听觉化学能的——味觉和嗅觉热能——⽪肤对温度的感觉3、临床上(1)特殊感觉,包括视、听、味、嗅和前庭等感觉;(2)体表感觉,包括触压觉、温觉、冷觉、痛觉(3)深部感觉,包括肌⾁、肌健、关节等感觉及深部痛觉和深部压觉;(4)内脏感觉第⼆节感觉的基本规律⼀、感觉阈限:指在刺激情境下感觉经验产⽣与否的界限。
实验心理学-听觉

一、声音的特征
波频率(物理特征)——音 高(心理特征)
波振幅(物理特征)——响 度(心理特征) 波混合(物理特征)——音 色(心理特征)
声波频率
频率(frequence)是物理量,指每秒钟振动 的次数,单位赫。 声源的振动频率主要决定于声音自身的属 性。
声波振幅
振幅是指声波振动的幅度。
响 度
响度是声波振幅的一种主观属性,它是由 声波的振幅引起的,振幅越大则响度越大。 响度是与声波振幅这个物理量相对应的心 理量。 响度主要与声波的振幅有关,但同样亦受 频率的影响。 测量声音响度的的国际标准单位是sone, 1sone为40dB时所听到的1000赫的音调的响 度。
在频率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得到声压 与响度之间的关系,以便进一步对频率、 振幅和响度间的关系进行探索研究。 人耳所感受到的响度大小,首先依声音的 强度为转移,与声音强度的对数成正比; 其次,不同频率的声音,若在我们主观感 觉上听起来一样响,它们所要求的强度是 不一样的。
4. 响度与时间
响度与时间有关,对一个声音的响度进行 估计必须要达到一定的持续时间。在这个 最短时间值以上时,随着持续时间的增加 (减少),响度也会增加(降低)。若一 个人要对一个持续时间太长的音进行感知 的话,则其响度也会变化。
密拉贝勒和泰钦纳等人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 要求被试对一个持续几分钟的音连续进行响度调整。 结果表明,对高强度的音,为了要获得同样的主观响 度,被试逐渐随时间的加长而增加音强;而对低强度 的音,则结果相反:随时间的推移,音的知觉响度不 断加大。
多分法(这里以四分法为例)是给被试者 一个高频声S1和一个低频声S5,让他在两者 之间调出三个音,使各个相邻两音的音高 距离相等,即S1-S2=S2-S3=S3-S4=S4-S5,而 求得各点相应的频率值。以上两种方法所 制成的量表基本相同。
主要的心理学实验(听觉实验)

主要的⼼理学实验(听觉实验)五、主要的⼼理学实验(⼀)听觉实验1.听觉现象的测定(1)声⾳的⼼理特性⾳调:⼜叫⾳⾼,是对声⾳频率属性反映的⼼理量在低频,随⾳强增加⾳调变低;⽽在⾼频,随⾳强增加⾳调变⾼⾳⾼的单位被命名为美(Mel),响度级40⽅,频率1000Hz 的纯⾳⾳⾼被定为1000美。
响度:由声波强度(振幅)所决定的⼼理量,反映了刺激的强烈程度响度的单位是宋(Song),⼀个宋被定义为声级40分贝的1000Hz纯⾳的响度。
把响度⽔平相同的各频率的纯⾳的声压级(单位Phon,⽅)连成的曲线。
在该曲线圈上,横坐标为各纯⾳的频率,纵坐标为达到各响度⽔平所需的声压级(分贝),每⼀条曲线代表⼀个响度⽔平。
下⽅虚线是听觉的绝对阈限,最上⽅的响度曲线为情感阈限,即再加强声压会造成疼痛以致被试⽆法接受。
等响曲线反映出响度听觉有如下⼀些特点:①响度级受声强的制约,声强越⾼,响度级也相应增加;②频率也是影响响度的⼀个因素;③不同频率的声⾳有不同的响度增长率;(2)声⾳的掩蔽听觉掩蔽:⼀个声⾳的存在使另⼀个声⾳的强度阈限提⾼的显现①频率掩蔽:纯⾳对纯⾳的掩蔽,两个声⾳完全同时呈现效果往往不好,频率掩蔽的具体特点为:a.频率⽐较接近的纯⾳⽐频率相差较⼤的纯⾳有更⼤的掩蔽效果b. ⾼频对低频掩蔽的效果⼤于低频对⾼频的掩蔽c.掩蔽声⾳的强度越⼤,掩蔽效应越好②噪⾳对纯⾳的掩蔽:对纯⾳信号的掩蔽是由于噪声中在频率上接近该信号的成分造成的③⾮同时性掩蔽:掩蔽声与被掩蔽声不同时作⽤的条件下发⽣的掩蔽现象掩蔽声作⽤在前,被掩蔽声在后叫前掩蔽;反之叫后掩蔽。
④中枢掩蔽:不同频率声⾳分别作⽤于两⽿⽽产⽣的互相掩蔽效应(3)听觉疲劳与适应听疲劳:达到⼀定强度的声波,连续作⽤听觉器官后,引起对另外频率的声波感受性降低的现象间都有关。
听适应:声⾳的响度在刺激作⽤最初⼏分钟内有所下降,随后⽐较稳定在⼀个⽔平适应与疲劳最⼤的区别在于适应是⼀个平衡过程,能够达到⼀个稳定的⽔平2.声⾳的空间定位实验(1)声⾳⽅向定位线索①⽔平⾯上的声源定位主要⽤双⽿间的时间差、强度差和周相差②在垂直平⾯定位的主要线索是⽿郭引起的频谱线索③强度混响频谱线索判断距离④⼈对声源⽅位判断的准确性与声源位置和频率有关⑤视觉对定位有影响(2)听觉空间⽅向定位的实验⽅法⾃变量:声源与被试的相对⽅位;因变量:被试判别的正确率听觉⽅向定位的规律:①来⾃⾝体两侧的声⾳⽅位容易分辨②来⾃头部中切⾯上声⾳容易混淆③如果以两⽿连线的中点为顶点做⼀个圆锥,在圆锥⾯上的点发出的声⾳容易混淆3.语⾳知觉实验(1)语⾳及其声学特点语⾳的成分:元⾳、辅⾳、特殊语⾳、声调(元⾳是最强的语⾳)语⾳的组成要素:⾳调、⾳强、⾳⾊、⾳长是能将复合⾳或语⾳分析为组成成分频率,显⽰频率—强度—时间间的变化的仪器,它能将听觉特征⽤图的形式表⽰出来。
听觉实验报告的实验原理

一、实验背景听觉是人类重要的感官功能之一,它使人们能够感知声音,了解周围环境,进行沟通和交流。
人耳的听觉系统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其中内耳的耳蜗是听觉感受器官。
听觉实验研究旨在探究人耳听觉的生理、心理和物理特性,以及影响听觉感知的因素。
二、实验目的1. 了解人耳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听觉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研究不同因素对听觉感知的影响。
4.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相关结论。
三、实验原理1. 听觉生理学原理(1)声波的产生与传播: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频率范围为20Hz~20000Hz。
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通过外耳道进入中耳,引起鼓膜振动。
(2)中耳传音:鼓膜振动通过听骨链(锤骨、砧骨、镫骨)传递到内耳,使耳蜗基底膜振动。
(3)耳蜗感受与神经传递:耳蜗内的毛细胞感受基底膜振动,产生神经冲动。
神经冲动通过听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2. 听觉心理学原理(1)听觉阈限:听觉阈限是指人耳能够感知的最小声强。
听觉阈限与声波的频率、声强和个体差异有关。
(2)听觉辨别:听觉辨别是指人耳对声音频率、音调、音色、音长等特征的识别能力。
(3)听觉疲劳:长时间暴露于高强度声音环境中,会导致听觉疲劳,甚至永久性听力损失。
3. 听觉物理学原理(1)声强与声压:声强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能量,单位为瓦特/平方米(W/m²)。
声压是指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产生的压力变化,单位为帕斯卡(Pa)。
(2)频率与波长:频率是指声波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为赫兹(Hz)。
波长是指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
(3)共振与共鸣:共振是指当外界声波的频率与系统的固有频率相同时,系统振动幅度显著增大的现象。
共鸣是指多个系统之间相互激发,产生共振的现象。
四、实验方法1. 听觉阈限实验:通过逐渐增加或减少声强,找出被试者能够听到的最小声强,即听觉阈限。
2. 听觉辨别实验:向被试者播放不同频率、音调、音色等的声音,让其辨别并记录结果。
2019考研普通心理学要点:听觉

2019考研普通心理学要点:听觉1、听觉刺激声波的物理特性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
人耳能接受的振动赫兹为16Hz~20000Hz,低于或高于又叫次声或超声波。
振幅越大压力越大,测量声音的强度水平用声压水平SPL,单位为分贝dB 声波的物理特性决定力听觉的基本特性,即音调,音响,音色。
2、听觉的生理机制耳朵由三部分组成:外耳,中耳,内耳。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收集声音。
中耳:包括鼓膜、三块听小骨、卵圆窗和正圆窗。
声音经中耳的传音装置,声音大约提升了20~30倍,为生理性传导。
还有空气传播和骨传播,骨传播排除了体内各种噪声的影响。
内耳包括前庭器官和耳蜗。
耳蜗是人的听觉器官,包括三部分,鼓阶、中阶和前庭阶,分隔鼓阶与中阶的基底膜上的柯蒂氏器的毛细胞是听觉的感受器。
听觉系统的单个神经元编码声音的频率(音调),不同的神经元对不同的频率有的感受性。
3、听觉的基本现象(1)、音调人耳最敏感的声音频率范围是1000~4000Hz,音乐的音调一般在50~5000Hz,言语的音调一般在300~5000Hz之间。
人耳能觉察到的频率变化范围是0.3%,也就是人耳能分辨出1000~1003Hz两种音调的差别,即音调的差别阈限。
1000Hz以上的声音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几乎是线性的,以下不是线性,音调的变化快于频率的变化。
音调不但决定于频率的高低,还受声音的持续时间、强度和复合声音的影响。
(2)、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理论频率理论:罗·费尔提出的,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
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合。
但有局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1000Hz以上的快速运动,与人耳能接受超过1000Hz以上的声音不符。
共鸣理论:赫尔姆霍茨提出的理论,主要根据是基底膜的横纤维具有不同长短,因而能对不同频率的声音发生共鸣。
声音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声音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也叫位置理论。
行波理论:冯·贝克西发展了共鸣学说,提出行波理论。
普通心理学——精选推荐

○2.马赫带马赫带是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
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实际分布,而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
马赫带的产生可以用侧抑制来解释。
由于相邻细胞间存在侧抑制的现象,来自暗明交界处亮区抑制大于来自暗区一侧的抑制,因而使暗区的边界显得更暗;同样,来自暗明交界处暗区一侧的抑制小于亮区一侧的抑制,因而使亮区的边界显得更亮。
○3.视敏度视敏度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医学上称之为视力。
视敏度的大小通常用视角大小来表示。
视角越大,视力越差;视角越小,视力越好。
α=A/D×57.3°(α为视角,A为物体高度,D为物体离眼睛的距离)最小可见敏度:指视觉系统能够分辨最小物体的能力。
(最好0.5弧度秒宽细线)视敏度游标视敏度:用游标来测定。
(成人可分辨的最小偏移为2弧度秒)最小间隔敏度:指视觉系统区别物体间最小间隔的能力。
(每度45周~60周)影响视敏度的因素很多,如网膜受刺激的部位、背景的照明、物体与背景之间的对比、眼睛的适应状态等。
视觉的时间因素○1.视觉适应适应是指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的变化。
明适应: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时间较长。
视觉适应暗适应: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
时间较短。
○2.视觉后像视觉后像是指刺激停止作用于视觉感受器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而保留片刻的现象。
但这种暂存的后像在品质上与原刺激并不总是相同。
正后像:与原刺激品质相同的后像。
后像负后像:与原刺激品质相反的后像。
○3.闪光融合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
刚刚能引起融合感觉的刺激的最小频率,叫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或闪烁临界频率,简称CFF,它表现了视觉系统分辨时间能力的极限。
○4.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烁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这种效应成为视觉掩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听觉产生的机制
听觉是人类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其产生的机制涉及到心理学、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等多个领域。
听觉产生的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解释:
1. 神经生理学角度,听觉产生的机制涉及外部声音的传导和内耳的接收。
声音首先通过外耳传入内耳,经过耳蜗中的毛细胞转化为神经冲动,然后通过听神经传送到大脑皮层的听觉区,进而产生听觉感知。
2. 感知心理学角度,在心理学中,听觉产生的机制包括感知、注意、记忆等心理过程。
感知是指个体对外界声音刺激的接收和加工过程,而注意则决定了个体对特定声音的关注程度,记忆则影响了个体对声音的辨识和识别能力。
3. 认知神经科学角度,听觉产生的机制还涉及到大脑的认知加工过程。
大脑的听觉皮层接收到神经冲动后,进行了复杂的加工和分析,包括声音的频率、强度、持续时间等特征的加工,最终形成对声音的感知和理解。
4. 心理物理学角度,心理物理学研究了声音强度、音调、音色等物理特性与听觉感知之间的关系。
通过心理物理学实验,可以了解声音刺激的强度和频率对听觉感知的影响,从而揭示听觉产生的机制。
综上所述,听觉产生的机制涉及到外部声音的传导、内耳的接收、神经冲动的传递、大脑的加工和分析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生理过程。
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听觉产生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