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方案
潍坊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_2020)文本

潍坊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文本前言 (3)第一章总则 (4)第二章城市发展战略与目标 (5)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6)第一节城镇体系规划 (6)第二节市域基础设施规划 (9)第三节市域社会服务设施规划 (12)第四节市域防洪规划 (13)第五节市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4)第六节市域空间管制规划 (15)第七节核心城市圈规划 (17)第四章城乡统筹发展规划 (20)第五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21)第六章城市用地布局 (22)第一节总体布局结构 (22)第二节公共设施用地布局 (24)第三节居住用地布局 (25)第四节工业、仓储用地布局 (26)第五节城市建设用地平衡 (26)第七章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27)第一节道路交通设施布局规划 (27)第二节停车设施规划 (29)第三节公共交通及轨道交通规划 (31)第八章园林绿地及景观风貌规划 (32)第一节园林绿地规划 (32)第二节景观风貌规划 (34)第九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35)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35)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37)第三节供电工程规划 (39)第四节电信工程规划 (40)第五节供热工程规划 (42)第六节燃气工程规划 (43)第十章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45)第十一章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46)第十二章城市防灾规划 (48)第一节消防规划 (48)第二节人防规划 (49)第三节防洪规划 (50)第四节抗震规划 (51)第十三章历史文化与环境保护规划 (53)第十四章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55)第十五章城市远景发展规划 (57)第十六章规划实施的措施 (58)第十七章附则 (59)前言潍坊市位于半岛中部,东邻、,西连、东营,南接、日照,北濒渤海莱州湾,是省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是东西连接沿海与陆、南北承接环渤海湾与长江三角洲的枢纽城市,是著名的世界风筝都。
现辖潍城、奎文、坊子、寒亭四区,青州、诸城、寿光、高密、安丘、昌邑六市和临朐、昌乐两县,土地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52万人。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潍坊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潍坊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3.10.31•【字号】鲁政字〔2023〕193号•【施行日期】2023.10.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潍坊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鲁政字〔2023〕193号潍坊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呈请批复〈潍坊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潍政呈〔2023〕25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潍坊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潍坊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快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城市。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潍坊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973.9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873.00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114.00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696.71平方千米以内。
用水总量不超过上级下达指标,其中2025年不超过17.02亿立方米;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上级下达任务,其中2025年不低于46.86%。
除国家重大项目外,全面禁止围填海;严格无居民海岛管理。
落实蓝线、绿线、黄线、紫线、历史文化保护线、防灾减灾等各类控制线,全面锚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潍坊旧城改造实施方案

潍坊旧城改造实施方案
潍坊市作为山东省的一个重要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潍坊旧城区的老旧、拥挤、混乱等问题日益突出,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障碍。
因此,为了改善潍坊旧城区的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旧城改造实施方案势在必行。
首先,针对潍坊旧城区的老旧建筑问题,应该进行适度拆除和修缮。
对于那些年久失修、危及安全的老旧建筑,应该及时进行拆除重建,以确保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而对于那些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老建筑,则应该进行修缮和保护,让其焕发新的生机。
其次,潍坊旧城区的交通拥堵问题也亟待解决。
应该加大对旧城区交通基础设施的改造力度,扩建道路,提升交通运输能力,改善市民出行条件。
同时,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出行,以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另外,潍坊旧城区的环境卫生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应该加大对旧城区环境卫生的整治力度,加强垃圾分类处理,改善污水处理设施,提升城市环境卫生水平。
只有通过全面的环境整治,才能让潍坊旧城区焕发出崭新的面貌。
此外,为了提升潍坊旧城区的文化氛围,应该加大对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
修建公共文化设施,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景观,让潍坊旧城区成为文化名城。
总的来说,潍坊旧城改造实施方案应该从多个方面着手,全面提升旧城区的城市形象和市民生活品质。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实施,才能让潍坊旧城区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城市的新亮点。
潍坊市城市总体规划【模板】

潍坊市人民政府2006.12前言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东邻青岛、烟台,西连淄博、东营,南接临沂、日照,北濒渤海莱州湾,是山东省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是东西连接沿海与内陆、南北承接环渤海湾与长江三角洲的枢纽城市,是著名的世界风筝都。
现辖潍城、奎文、坊子、寒亭四区,青州、诸城、寿光、高密、安丘、昌邑六市和临朐、昌乐两县,土地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52万人。
潍坊市现行城市总体规划是1993年由同济大学和潍坊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编制、1995年省政府以鲁政字[1995]119号文批复实施的。
实施以来,在调控城市发展、指导城市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用地布局与空间结构日趋合理,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有力地推动了潍坊市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
但是由于规划实施时间已经较长,城市区划发生了变化,尤其是近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之快,大大超出了原来的预测,现行规划已明显不适应实际发展的需要。
同时,潍坊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也全面开始修编,需要修编城市总体规划与之协调和衔接。
为此,潍坊市政府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的要求,根据山东省政府统一部署,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提出重新修编潍坊市总体规划。
获得建设部批准后(建设部建规函[2005]31号文),由潍坊市人民政府委托上海同济大学、潍坊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六家单位组成项目组联合编制新一版潍坊市城市总体规划,由同济大学资深教授陶松龄领衔主持。
规划按照“政府组织领导、部门行业联动、专家领衔指导、社会公众参与、科学民主决策”的原则进行,旨在贯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标,通过对城市定位做出合理判断,对未来的发展确定方向,对城市空间形态进行有机建构,使之成为功能完善、结构清晰、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高品位现代化城市。
潍坊城市规划

潍坊城市规划潍坊是山东省的一个重要地级市,也是中国北方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城市,潍坊的城市规划至关重要,它将决定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方式。
潍坊城市规划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市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首先,潍坊要积极发展现代产业,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在城市规划中,应该合理配置城市各个功能区,如商业区、工业区、文化教育区等,以便更好地发展各个行业,实现城市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潍坊要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城市规划应该注重绿化和景观建设,提高城市的生态系统容量,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城市规划中,应该合理规划公园和绿地,以方便市民休闲和接触自然。
同时,要加强生态规划,保护和恢复自然资源,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第三,潍坊要注重城市的民生建设。
城市规划应该注重人民的需求和利益,提供良好的城市公共服务,改善城市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基础设施。
在城市规划中,应该合理规划居住区,提供各类住房供市民选择,改善住房条件。
同时,要加强社区建设,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安全感。
最后,潍坊要加强城市管理和市民参与。
城市规划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也需要市民的积极参与和监督。
在城市规划中,应该充分听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使城市规划更加符合市民的利益和需求。
同时,要加强城市管理,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总的来说,潍坊城市规划应该注重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民生建设和市民参与。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潍坊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希望未来的潍坊能够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为市民带来更多的福祉。
潍坊2024城建计划书

潍坊2024城建计划书1. 引言潍坊是山东省的一个重要城市,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和经济资源。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潍坊面临着一系列的城市发展挑战,包括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住房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制定了潍坊2024城建计划,旨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2. 目标和愿景我们的目标是将潍坊打造成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
具体而言,我们希望通过城建计划实现以下目标:•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改善交通状况,扩大城市道路网络,建设现代化的公共交通系统。
•优化城市环境质量: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减少污染排放,提高空气和水质量。
•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加大对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吸引更多高科技企业入驻。
•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改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保障安全和社会稳定:加强安全防范体系,提高社会治安水平。
我们的愿景是让潍坊成为一个宜居的城市,吸引更多人才来此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的繁荣。
3. 城建规划3.1 交通规划在交通方面,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扩大道路网络:修建新道路,改扩建现有道路,提高城市的通行能力。
•建设轨道交通系统:修建地铁和轻轨系统,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
•鼓励绿色出行:建设自行车道和步行街区,鼓励居民步行和骑行。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希望能够缓解交通拥堵问题,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污染。
3.2 环境保护规划为了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减少污染排放: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环保监管,推动企业使用清洁能源和环保设备。
•加大垃圾处理力度:建设垃圾处理厂和垃圾分类系统,提高垃圾处理效率。
•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措施:引导开发商采用绿色建筑标准,推广节能设备和技术。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希望能够改善空气和水质量,提高居民的生活环境。
3.3 产业升级规划为了加快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建设科技园区,为科技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创新支持。
山东潍坊古籍保护工作计划

山东潍坊古籍保护工作计划1. 概述古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山东潍坊作为一个历史名城,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但其保存状况不容乐观。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制定本保护工作计划。
2. 目标与重点本保护工作计划的目标是保护潍坊地区的古籍文献,使其能够得到有效的保存和传承。
重点工作包括:2.1 古籍文献整理与分类通过对潍坊地区的古籍文献进行整理和分类,建立起清晰的文献目录和索引体系,方便研究者和读者查找和利用相关资料。
2.2 古籍文献修复与保护针对古籍文献的保存状况,采取恰当的修复手段,修复破损的古籍,防止进一步的损害。
同时,加强古籍文献的保护措施,包括环境控制、防火防灾等。
2.3 数字化与网络化建设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古籍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起古籍文献的数字库,方便更多人能够通过网络获取相关文献资料,推动古籍文献的传承。
3. 实施步骤3.1 建立专业团队组建专业的古籍保护团队,招募古籍保护专家、图书馆学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等,形成合力。
3.2 古籍文献整理与分类对潍坊地区的古籍文献进行田野调查,了解文献资源的分布和保存状况。
在此基础上,制定整理和分类方案,进行系统的分类整理工作。
3.3 古籍文献修复与保护依据古籍文献的保存状况,制定修复和保护方案,进行古籍文献的修复和保护工作。
同时,加强古籍文献的保护设施和设备的投入,确保文献在保存期间的安全。
3.4 数字化与网络化建设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整理和修复完毕的古籍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起古籍文献的数字库。
同时,建设古籍文献的网络平台,提供便捷的网络访问和查询服务。
3.5 宣传推广和交流合作通过组织古籍文献展览和推广活动,提高公众对古籍文献保护的意识和重视程度。
与其他地区或单位开展交流合作,促进古籍文献的共享和交流。
4. 预期成果通过本保护工作计划的实施,预期将达到以下成果:•完成潍坊地区古籍文献的整理工作,建立起清晰的文献目录和索引体系。
潍坊区域变迁规划方案

潍坊区域变迁规划方案引言潍坊是山东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基地之一。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潍坊的区域面貌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为了更好地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我们制定了以下潍坊区域变迁规划方案。
总体规划1. 经济发展- 加强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发展高效、节能、绿色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 鼓励招商引资,吸引知名企业在潍坊设立生产基地,推动制造业的发展,提高潍坊的产业链水平。
-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推动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2. 城市规划-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功能和服务水平。
新建、改建道路、桥梁等交通设施,完善水、电、气等市政设施。
- 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促进城市的有序发展。
加强市中心区域的建设,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力;合理分配人口和经济资源,推动城市的分散化发展。
- 加强城市环境保护,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推进园林绿化,增加城市绿地和公园面积;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
3. 社会建设- 加强教育和科研力量的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
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学校设施;加强科研机构建设,培养高层次的科研人才。
-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加大医疗卫生设施的建设,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加强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确保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
- 加强文体活动的开展,提供多样化的文化娱乐选择。
建设文化中心、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市民的精神生活。
分区规划1. 市中心区域- 该区域是潍坊的中心商务区,有着丰富的商贸资源。
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该区域的基础设施,提升商贸服务水平,提高商业环境。
- 强化市中心的绿化建设,打造舒适的休闲环境。
增加绿地和景观道路,提高市中心区的生活品质和吸引力。
- 推动市中心的非石化产业发展,如金融、科技、文化等,提高潍坊的产业链水平。
2. 经济开发区- 经济开发区是潍坊的经济增长极,我们将进一步提升该区域的产业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名城”
青州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古九州之 一,东夷文化起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潍 坊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严格按照《青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和本规划的要求,做好青州、潍坊历史文 化名城的保护、建设和管理工作,实现历史 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共赢。
“五名镇”五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八名村”八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十四传统村落”十四个省级传统村
四、中心城区及周边地区保护
(3)建筑高度控制
核心保护范围内为建筑原高控制区。 外围建设控制地带,南部为建筑高度低层、多层区,北部为建筑高度多层控制区,其他区域为一般控制区。
四、中心城区及周边地区保护
(4)建筑色彩及材质控制
(2)建筑色彩、材质控制
区 域 位 置
屋面色
核 主色调:为褐色
心 和深褐色。
保护以十笏园为代表的潍坊传 统建筑历史风貌(建筑形制、色彩、 体量等)。
四、中心城区及周边地区保护
2、用地功能调整
在控制建筑高度、体量和色彩的 前提下,统筹考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 旧城更新的关系,逐步复兴历史城区, 建设具有历史风貌特色和传统文化内涵 的城市功能区,成为潍坊市的特色文化 中心、旅游中心。
落 1、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
条例》、《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 的指导意见》等进行保护,所在地县级人民 政府组织编制保护规划,编制完成后,由市 审查、省审批。
2、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做到 以保护为主,各类建设和开发须服从规划要 求
3、按照《潍坊市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 村发展规划(2015—2030)》中的相关规 定对其他有历史价值的村落进行保护,继续 做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普查、认定和公布工 作。
保 护
点缀色:为墨绿 色和黑色。
范
围
建 主色调:褐色、 设 深褐色和黄色。 控 点缀色:建议小 制 面积使用,在3% 地 以下,不做限制。 带
环 主色调:为灰色、
境 墨绿色、黄色、
协 调 区
褐色、深褐色。 点缀色:建议小 面积使用,在3% 以下,不做限制。
墙面主色调
主色调:黄色系。 点缀色:主要是木质 构建上的漆色包括墨绿、 黑色等。
6、近代山东地区重要的煤炭、烟 草产业基地和铁路枢纽城市
坊子竖井史称山东第一煤产地;大英 烟草公司是我国建厂最早、规模最大的烟厂 ;坊茨小镇、廿里堡火车站依托胶济铁路而 建,是山东重要的铁路服务基地。
二、规划基础
名城特色分析
1、独具特色的“龟蛇相依”双城格局
2、生活性、生产性遗址并存,近现代工业遗 存众多
古火山历史文化与自然保护圈,包括山旺 国家级地质公园等;
远古恐龙历史与自然保护圈,包括诸城国 家地质公园等;
民俗历史文化与自然保护圈,以高密市为 依托,扑灰年画、泥塑、剪纸、茂腔等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民俗民风集中体现片 区。
“四廊”
齐长城历史文化与自然廊道、 滨海历史文化与自然廊道; 潍水文化与自然廊道、 弥河历史文化与自然廊道。
二、规划基础
(一)潍坊历史文化简介
1、历史城区分析
1.4km
距今约8000年前,今潍坊境内 就有东夷先民繁衍生息。自隋于潍 州建城后迁至潍县至今已有1400多 年的历史。
城内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整个 古城呈龟背形,故称“龟城”;东 关城墙蜿蜒曲折,状如盘蛇。
潍县呈现一县双城,“龟蛇相 依”的祥瑞格局。
潍州
潍县
东关
2、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
杨家埠木板年画
双王城盐业遗址
寒亭风筝制作技艺
云门山庙会
民间文学:有梁祝的传说、嫦娥奔月的传说等。 文化艺术:有杨家埠木板年画、诸城派古琴、小竹章马等。 民间习俗:有金山庙会、云门山庙会、景芝大集等。 生产文化:有朝天锅、景芝酒等特色饮食;寒亭的风筝制
作技艺、安丘的香制作技艺等手工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保护内容
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757项,包括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1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5项,市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162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46项。
保护和管理工作以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为主。
保护措施
1、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名城历史文化 遗产保护与利用有效结合起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寻 找空间载体。
齐长城东夷文化分支齐文化的典型代 表,被誉为“中国长城之父” 。
据古籍记载,世界上最早的风筝发明 于春秋时代,产地在鲁国(今潍坊西南部) ,发明者为墨翟。
4、融合南北园林风格的重要典范
明清以来经济繁荣,潍坊富商、地主、 官僚经营宅园成风,其中十笏园最负盛名。
5、历史上山东地区的工贸重地和水 运商埠
古有“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的 赞誉。潍坊制盐是我国起源地之一;以东关 为主的水运商埠区域,一直是山东地区的商 贸繁盛之地。
,分别为:十笏园历史文化街区,潍 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廿里堡火车 站、大英烟公司历史文化街区,坊子 坊茨小镇历史文化街区。
“两段”为两处历史地段,分别为
:于家大院历史地段和坊子炭矿历史 地段。
“一村”即杨家埠省级历史文化名
村。 从城市历史风貌上可划分为三
大片区:老城记忆片区、近现代 工业片区和乡村民俗片区。
“多点”
市域范围内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 落、不可移动文物点等。
渔盐历史文化与自然保护圈 龙山历史文化与自然保护圈
古火山历史文化与自然保护圈 云驼、仰天、沂山历史文化与自然保护圈
民俗历史文化与自然保护圈
远古恐龙历史与自然保护圈
三、市域历史文化与自然保护
(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
保护“两名城、五名镇、八名村、十四传统村落”
石材、木材、面 砖和涂料为主、 适度使用金属材料。
宗教文化: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丰富的文化遗存。 名人与传说文化:有舜的传说、公冶长等。
二、规划基础 (二)名城价值与特色
名城价值分析
1、全国著名的远古恐龙、古火山 分布密集区 z
2、东夷文化的发祥地
3、世界风筝的发源地
分布广、数量多的远古生物、古火山遗 存全国少有。
著名的有边线王遗址、蛋壳陶等物质 文化遗存。
四、中心城区及周边地区保护
(2)保护范围划定
(1)核心保护范围: 主要包括原胶济铁路沿线的德日建筑群,东至 虞河,西至北海路以东300m处,南至长宁街以北 50m处,北至德建坊子车站机务段段长住宅以北 30m。总面积约22.5公顷。 (2)建设控制地带: 北至会英街,东至虞河东岸外缘向东30m,南至 长宁街以北30m,西至北海路以东30m。总面积约 71.2公顷(不包括核心保护范围)。 (3)环境协调区: 东至虞河,西至北海路,南至央赣路,北至坊 北街。总面积约105.6公顷。 (不包括核心保护范 围、建设控制地带范围)
2、大力宣传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多种投 入和投资模式。
3、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制定实施传承人命名制 度和传承人资助计划,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世代相 传、复兴、发展。
四、中心城区及周边地区保护
(一)中心城区历史文化保护框架
“一城四区、两段一村”
“一城”为历史城区,即潍县古城
和东关的部分区域。
“四区”为四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城墙风貌区 民俗体验区 历史游览区
文化展示区
旅游环路
品质生活区
四、中心城区及周边地区保护
(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1、坊子坊茨小镇历史文化街区
坊子坊茨小镇历史文化街区(总面积约
93.7公顷)文化底蕴深厚,历史街巷空间尺度
保存较好,体现了民国时期商住街区的传统格
局。德日建筑风格鲜明,分布相对集中,数量
较多,较为完整、真实的体现了民国时期历史
2016年7月
编制工作完成后征求了文物等相关部门的意见,并进行了多次修改完善。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会同省文物局的 相关领导,来潍召开了《潍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专家审查会,邀请了国内知名的文物、考古、规划、建筑等 方面专家(昝龙亮、李传荣、缪琪、崔东旭、潘丽珍)对规划进行了审查。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住 建局、市市政局、市旅游局、市文物局的相关领导也出席了此次会议。会议结束后,设计单位根据评审意见进行了 修改完善。成果完成后,征求了区政府、管委会及相关部门的意见,现将修改后的最终成果进行汇报。
规划编制审批中涉及文物保护内容的应符合文物 保护法律法规规定,具体保护管理工作以各级文物行 政部门为主。
具体保护措施:
1、积极配合国家文物登录制度的建立。 2、积极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 护单位。 3、防止拆真建假、拆旧建新等建设性破坏行为。 4、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将文物保护规划相关 内容纳入城乡规划。 5、加强文物安全防护。
侯镇
齐西村
青州国家级历 井塘村 史文化名城
上院村
赵家峪村
杨家埠村 潍坊省级历 史文化名城
冶源镇
大关镇 黄石板坡村 拓山镇
雹泉村 庵上村
庵上镇
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省级传统村落
三三、、市不域可历移史动文文化物与保自护然保护
(三)不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不可移动文物保护
依据《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保护不可 移动文物共4099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59处,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90处,尚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的不可移动文物均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要求保护。
主色调要与核心保护范 围相协调,以黄色系和 浅灰色为主。 点缀色:在建筑立面中 小面积的使用,通常3% 以下,不做限制。
主色调要与核心保护区 相协调,以黄色系和浅 灰色系为主,适度使用 饱和度中低的彩色系。 点缀色:在建筑立面中 小面积的使用,通常为 3%以下,不做限制。
建筑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