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感染药物总论及案例分析-临床药理学

抗感染药物总论及案例分析-临床药理学
抗感染药物总论及案例分析-临床药理学

第十三章抗感染药物总论

第一节抗感染药物概述

一、概况

(一)分类1、β-内酰胺类a青霉素类b头孢菌素类c新型β—内酰胺类

2、氨基糖苷类丁胺卡那奈替米星(乙基西梭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

3、大环内酯类*新一代罗红霉素阿齐霉素

4、氟喹诺酮类:耐药菌株替代的治疗药物*新用途:抗结核分枝杆菌:

5、其他万古霉素MRSA、MRSE及二重感染伪膜性肠炎的首选药

甲硝唑老药新用:伪膜性肠炎安全、价格低廉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干扰细胞壁合成2损伤细胞膜3影响蛋白质合成

4抑制叶酸代谢5抑制核酸功能6与靶位蛋白结合

耐药细菌变迁趋势

1、耐甲氧西林的MRSA *MECA基因编码的PBP2’

*辅助基因femA –D

2、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院内感染)

3、耐青霉素酶的肺炎球菌PRP(院外感染比例增加)

4、耐万古霉素的屎肠球菌VRE(菌血症第3位)

5、耐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的草绿色链球菌PRS(引发心内膜炎;术后软组织感染

6、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ESBL

二、耐药性(resistance)问题

细菌的耐药机制耐药性a固有性,b获得性

1、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

2、细菌改变细胞外膜的通透性细胞膜屏障与主动流出机制active efflux

3、改变靶位蛋白

4、改变叶酸代谢途径

第二节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

一、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及影响因素

1、合理选择药物正确诊断,正确选择药物。

A 大多数G+球、G+杆及G-球:β-内酰胺

B G+球中的肠球菌:氨基糖苷类或万古霉素

C 衣原体、支原体:大环内酯类

D G-杆:氟喹诺酮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包括:

1、正确选用抗菌药物的品种

2、优化给药途径、剂量和疗程

3、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和联合应用

4、建立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机制

二、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及影响因素

2、病原学检查与药物敏感性试验

药敏结果判断采用三级制标准:

C血>5MIC 高度敏感

C血≥MIC 中度敏感

C血<MIC 耐药

3、药物的药动学因素

A吸收B分布*靶器官差异性C代谢D排泄

4、宿主的免疫机制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同等重要

三、抗菌药物PK/PD分类

1、浓度依赖性:

评价参数:AUC0- t/MIC及Cmax/MIC

代表药物:氨基糖苷类*不能超过最低毒性剂量

氟喹诺酮类

酮内酯(大环内酯改造)

两性霉素B

甲硝唑

2、时间依赖性并且T1/2较短:

评价参数:T>MIC及T-MIC%

代表药物:大多数β-内酰胺;林可霉素

以β-内酰胺为例:青霉素类:20-35%

碳青霉烯:20-25%

头孢类:35-55%

注意:C>MIC出现抗菌效应C<MIC生长繁殖

C>4MIC杀菌达到饱和C↗E不增加

3、时间依赖性且T1/2或抗菌作用较长:

评价参数:AUC0- t/MIC 及T>MIC

给药方案依据:AUC0- t/MIC (浓度较低时)T>MIC (浓度较高时)PAE T1/2 代表药物:阿齐霉素、链阳菌素、碳青霉烯、糖肽类、唑类抗真菌药

抗生素后效应post antibiotic effect PAE

包括两方面作用:SME:亚MIC抑菌作用sub-MIC effect

PAME :抗生素后促白细胞效应post antibiotic macrophage enhancement

四、抗感染药物的联合应用

1、联合应用的情形

2、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的评价

FIC(联合抗菌分数)

FIC=MICA联/MICA+MICB联/MICB

FIC 指数为≤0.5、0.5-1.0、1-2、>2.0时两药联合用药的效果分别为:协同、相加、无关和拮抗

MPC(防突变浓度)指防止突变菌株被选择性富集扩增所需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

防突变浓度(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

突变选择窗(Mutant Selection Window)

一、杀菌剂?抑菌剂?

二、杀菌曲线

Ⅰ类:繁殖期杀菌剂

Ⅱ类:静止期杀菌剂

Ⅲ类:快效抑菌剂

Ⅳ类:慢效抑菌剂

3、常见药物用药组合

A Ⅰ+ Ⅱ协同作用

B Ⅰ+ Ⅲ拮抗作用特例*

C Ⅱ+ Ⅲ先Ⅲ后Ⅱ协同作用

D Ⅲ+ Ⅳ相加作用

E Ⅰ+ Ⅳ先Ⅰ后Ⅳ,无关

先Ⅳ后Ⅰ,拮抗Ⅰ的作用

特例:流行性脑膜炎,PC+磺胺提高疗效*

五、抗感染药物应用基本原则与给药方案制定

1、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药物敏感性

2、细菌性感染是抗菌药物应用指征

3、根据药物的作用特点及体内过程

4、个体情况A 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次数B疗程 C 病人的依从性compliance

第三节β- 内酰胺类抗生素

一、青霉素类

特点:1. 结构6- APA母核

2.作用共同的抗菌机制→PBP 青霉素结合位点

3. 过敏反应完全交叉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的急救)

4.抗菌谱G+球、G+杆G–球

青霉素、苄星青霉素、青霉素V G+菌

耐酶青霉素甲氧青霉素、苯唑青霉素、氯唑青霉素

广谱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G+菌)

哌拉西林、美洛西林(G-杆菌)

不良反应变态反应*过敏性休克的急救

毒性反青霉素脑病

赫氏反应(吉海反应):治疗梅毒时症状加剧

二重感染

水、电解质紊乱羧苄青霉素(双钠盐)

长效制剂* 可引发血管栓塞而导致精神错乱,紫绀,癫痫的发作

特征药物:

青霉素Ⅴ耐酸,不耐酶,可口服

苯唑青霉素(新青霉素Ⅱ)耐酸,耐酶

氨苄青霉素(氨苄西林)不耐酸,吸收度尚可

复方制剂优立新(氨苄西林/青霉烷砜)

哌拉西林/替卡西林对假单孢菌有杀灭作用

阿莫西林(羟氨苄青霉素)复合制剂

a. 奥格门汀/安灭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强力阿莫仙po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250:125mg)对MRSA有效

b.舒他西林(阿莫西林/舒巴克坦)

羧苄青霉素(卡比西林):抗假单孢作用强,对MRSA无效

二、头孢菌素类

1、特点耐青霉素酶

血浆蛋白结合率低

过敏反应低

2、相互作用:肾毒性药物合用可加重肾损害

与乙醇合用可产生“醉酒样反应”*

尤以头孢哌酮最为明显

代表药物

一代:头孢噻吩、头孢氨苄、头孢拉啶、头孢唑啉

二代:头孢呋新/西力新、头孢克罗/希刻劳、欣可诺

三代:头孢他啶凯复啶、头孢曲松/三嗪罗氏芬先嗪、头孢噻肟、头孢地嗪四代头孢蛋白结合率

头孢匹罗马斯平5%-10%

头孢吡肟15%-19%

头孢利啶4%

特点:头孢烯环引入季胺基具有良好亲水性

对β-lactamase亲和力低

对MRSA作用差,与NaHCO3配伍禁忌

蛋白结合率低

三、新型β-内酰胺类*

1 碳青霉烯类

代表药亚胺培南美洛培南

复方制剂泰能泰宁(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美洛培南

2 单环类

代表药丫啶-2-酮-1-磺酸氨曲南/菌克单

对G-需氧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PBP有高亲和力,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

3 氧头孢烯类(了解)

四、β-内酰胺酶抑制剂

按作用分为三类

1可逆的竞争性抑制剂邻氯西林(青霉烷)、双氯西林

2不可逆的竞争性抑制剂棒酸、舒巴坦、他唑巴坦

竞争酶的活性部位与酶发生不可逆的化学反应

3非竞争性抑制剂

不与β-内酰胺竞争酶的催化活性部位,而在远离此部位的适当部位与酶结合,使酶变态而丧失作用,如甲氧西林等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钾(棒酸钾盐)一代

舒巴坦钠二代

他唑巴坦三代

发展方向探索有双重作用的青霉烯

探索合成强力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

第四节氨基糖苷类

1 结构及作用特点含有链霉糖胺或脱氧链霉胺,以糖苷键结合

2 产生菌不同链霉菌小单孢菌

3 作用静止期杀菌剂阻碍细菌蛋白质合成阻碍细胞膜蛋白的合成

代表药物: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阿米卡星)

奈替米星(乙基西梭霉素)尼泰欣对绿脓杆菌的作用强于庆大霉素,用于烧伤感染等大观霉素(淋必治)对产酶及非产酶淋球菌有强大杀伤作用

第五节大环内酯类与多肽类

大环类:作用特点细菌生长期抑制剂、耐药诱导性、新大环内酯的作用

注意问题:

1、胃酸破坏

2、注射剂不能用盐溶液溶解

3、与茶碱合用时,抑制茶碱代谢

4、与洛伐他汀合用引起横纹肌溶解

5、注意过敏休克的抢救*糖皮质激素首选

代表药物红霉素、阿齐霉素:齐宏、其仙、罗红霉素

克拉霉素*对结核杆菌的PAE作用长达5-15小时

胃炎的三联用药:枸橼酸铋钾、克拉霉素、甲硝唑

多肽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

速效杀菌剂MRSA/ MRSE

与其他抗生素之间无交叉耐药

同类多粘菌素B (硫酸盐)对G-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主要用于绿脓杆菌感染

药物相互作用:

1、耳毒性药物合用:毒性增加

2、碱性药物配伍禁忌

3、容器:莫非氏管产生乳白色浑浊:避免与其他药物联合配伍使用

第六节合成抗菌药

磺胺类(略)

喹诺酮类:吡酮酸/吡啶酮酸类

作用于DNA回旋酶→染色体不可逆损害→选择性毒性

不受质粒传导的耐药性影响∴耐药性↓↓

硝基咪唑类(略)

一、喹诺酮类

药物名称茶碱浓度升高幅度(%)

氟哌酸11

甲氟哌酸20

环丙沙星23

与茶碱合用时,可抑制茶碱代谢(相似的还有CsA、咖啡因、华法林等)

氟嗪酸(氧氟沙星)、萘啶酸则无此作用代表药物:

第一代萘啶酸nalidixic acid

第二代吡哌酸pipemedic acid

第三代诺氟沙星norfloxacin

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

氧氟沙星ofloxacin

培氟沙星(甲磷酸培氟沙星;甲氟哌酸;培福新)

G-6PD个体禁用

晚三代:左氟沙星、洛美沙星、司帕沙星:对茶碱代谢几乎无作用

第四代格帕沙星grapafloxacin

曲伐沙星trovafloxacin

阿拉曲沙星alatroloxacin

莫西沙星moxifloxacin

克林沙星clinafloxacin vigamox

加替沙星gatifloxacin

特点:

抗G+及部分G-活性增加

口服吸收、组织分布性良好

吞噬细胞通透性和尿液中浓度极佳

长半衰期及组织通透性(一天一次给药)

目前发现对糖代谢有影响,可产生糖代谢紊乱

临床应用注意问题:

1、与其他抗生素联用:扩大抗菌谱

*氨基糖苷类无协同作用???

氯霉素、利福平拮抗其作用

2、药物相互作用:金属盐制剂

茶碱

非甾体抗炎药*诱发癫痫发作

3、不同病理状态下应用哮喘、肝肾功能异常、癫痫、儿科应用与否

第七节抗结核药物antituberculosis drug

一线药物

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吡嗪酰胺

二线药物

对氨基水杨酸钠、卷曲霉素、环丝氨酸

一、联合用药

*原则: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

联合用药督导服药----DOTs

6个月短程疗法

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异利嗪)

9个月短程疗法异烟肼+利福平(异福)

上述疗法的开始2个月加用乙胺丁醇

抗感染药物病案分析课

CASE REVIEW 1

47岁男患,既往有COPD病史,来呼吸科就诊。

咳嗽,咳黄痰4天,时而痰中带血,气短,中等发热,最高38.5oC. 检查: T 38, BP 98/74, resp 20, P 108; 肺部听诊,右前肺有水泡音。实验室: WBC 11200; 指脉氧88% on 室内空气

【临床思考】该类肺炎最常见的病原菌是什么?

COPD对病原和抗生素的选择有什么样的影响?

【治疗方案】起始治疗阿奇霉素联合头孢曲松

痰革兰染色显示革兰阳性双球菌

痰培养阳性显示肺炎链球菌

发热和缺氧症状在2天内逐渐缓解

出院带药阿莫西林完成14天疗程

CASE REVIEW 2

78 岁,女性,左髋关节置换术入院

术后4天出现发热,咳嗽,气短

生命体征: T 39 , BP 96/60, P 104, resp 32,指脉氧84% on 室内空气检查:肺呼吸音减弱,左肺底部有水泡音, 呼吸过速& 心动过速

检验: WBC 18000

胸X-线示:新出现左肺下叶渗出

该患因呼吸窘迫被转入ICU插管

痰革兰染色示许多嗜中性多形核粒细胞及革兰阴性杆菌

血培养和痰培养,待回报。

【临床思考】: 该用什么抗菌药物?

【治疗方案】选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血培养和痰培养示Klebsiella pneumonia

入ICU 72后,成功拔管

出院带药口服左氧完成10日疗程。

CASE REVIEW 3

87岁,女患,因肺炎复发重新入院。

10天前,在其他医疗机构,因右下叶肺炎而接受治疗。应用莫西沙星和多西环素后,出院。回家康复,但康复过程中她出现虚弱,气促和便秘症状。

入院X-ray检查示:右下肺炎;

WBC:16.9×10E9 per L,前一次住院7.5×10E9 per L;

入院查体:体温不高,主要生命体征平稳;

继续应用莫西沙星和多西环素治疗。

然而,前晚出现,患者出现发热,WBC:36×10E9 per L,且伴有几次稀便。

开始,甲硝唑和法莫替丁经验治疗。

不久,患者出现明显的低血压。

输液并不能纠正,开始使用多巴胺。

停用莫西沙星和多西环素,改用口服万古霉素和静脉甲硝唑,头孢唑肟。

乙状结肠镜示融合的伪膜提示CDAD,CT影像也证实这一诊断。

停用头孢唑肟,给予TPN支持治疗。

接下来8天里,患者逐渐恶化,表现酸中毒加重,意识模糊,腹部充实膨胀。

考虑次结肠切除或回肠造口,但被患者及其丈夫拒绝。

经过一周多的严重过程,患者的状况逐渐改善。最后,转入护理之家康复。

CASE REVIEW 4

【患者病情简介】一名2岁患儿,因发热及频繁腹泻在乡村医院诊治。

【处方】

庆大霉注射液120mg

5%碳酸氢钠注射液40ml

5%葡萄糖注射液120ml/静脉滴注1次/日×3日

【患者用药后状况】

用药后第二天患儿仍发高热。腹泻,第三日患儿尿液呈酱油色并尿量减少。尿常规检查:尿蛋白(++)红细胞(+)潜血(+++)。

【用药分析】

(1)在没有确诊病情及何种感染情况下,仅凭患儿的初始症状,便使用了庆大霉素注射液。(2)庆大霉素按照儿童每日每公斤体重3~5mg给药,本例患儿一日用量达120mg,已超过其最大使用量两倍之多。

(3)庆大霉素与碳酸氢钠注射液合并用药可使尿液碱化,提高了庆大霉素的抗菌疗效,但也增加了其肾毒性。

(4)这是一起因庆大霉素超量使用,造成患儿严重肾小管受损的典型案例。

(5)该病例提示,对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小儿、老人、肾功能不全者一定要慎用。

CASE REVIEW 5

入院诊断: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Ⅱ型呼吸衰竭

呼吸性酸中毒(失代偿)uncompensated acidosis

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期)

双上肺陈旧性肺结核

药物治疗:

1.16—1.25 哌拉西林/舒巴坦4.5 g+NS(100ml)一日2次

1.16—1.25 左氧氟沙星0.4g+5%GS(250ml)一日1次

1.16—1.21 NS(10ml)+普米克令舒1mg+特布他林5mg雾化吸入一日2次

1.16—1.20 氨茶碱0.25+地塞米松10mg+5%GS(250ml)一日1次

1.16—1.21 氨溴索30mg +NS(10ml)一日3次

1.16—1.21 奥美拉唑20mg 一日2次

1.16—1.25 阿米三嗪—萝巴新40mg 一日1次口服

1.16—1.20 速尿片20mg 一日1次

1.16—1.20 安体舒通片20mg 一日1次

1.21—1.25 氨茶碱0.25+5%GS(250ml)一日1次

1.22—1.25 氨溴索30mg +NS(10ml) 雾化吸入一日2次

1.22—1.25 沙美特罗氟替卡松1吸一日2次

【用药分析】

1、哌拉西林/舒巴坦为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对于相同的日剂量,减少每次给药量、增加给药次数抗菌效果更好。建议3.0g,每天三次,给药时间3~7天(抗菌药物疗程2006版)。

2、应监测氨茶碱血药浓度。老年人、吸烟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合并用左氧氟沙星会影响氨茶碱代谢,尽管微量,但仍建议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氨茶碱浓度>5mg/L即有治疗作用;>15mg/L时不良反应明显增加。

3、地塞米松为长效糖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抑制作用强,最好换用泼尼松。

4.特布他林与氨茶碱联用会增加心血管不良反应,应注意观察患者临床相关症状。

5.激素可致胃粘膜损害,为预防不良反应,建议加用粘膜保护剂硫糖铝或H2受体阻滞剂。

【药师体会】

1、应熟悉临床检查的意义。本病例中肺功能检查是明确诊断、判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判断患者为细菌感染,是患者病情加重的原因;痰培养及药敏试验可明确感染菌,有针对性的选用抗菌药物。

2、应了解多方面临床知识。本病例涉及抗菌药物、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呼吸兴奋剂的选择与应用,以及呼吸性酸中毒、心力衰竭的治疗,同时必须注意氨茶碱的清除率变化、利尿剂对祛痰作用的影响。

3、对患者的用药疗效和不良反应从症状、体征和检查方面予以监护。如本例患者应用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易继发深部真菌感染,应密切观察真菌感染的临床征象并采取防治措施。做到用药个体化,减少并发症,向临床药师职业化发展。

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

(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ea,简称AAD),伴随抗菌药物使用而发生的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的腹泻。AAD确切的机制仍未确定,但抗菌药物的应用可能引起以下一个或几个改变而有助于AAD的发生。

干扰正常消化道菌群的平衡-肝肠循环;PO和IV

机会致病菌利用菌群失衡的时机而引起炎症或腹泻-失去保护

结肠细菌代谢和吸收碳水化合物和短链脂肪酸的减少-渗透性腹泻

胆汁酸代谢的减少-分泌性腹泻

肠粘膜的改变-吸收不良性腹泻

肠蠕动的改变-运动性腹泻

可能病原菌: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

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10-25% 沙门氏菌

抗菌药物相关性肠炎50-70% 产气荚膜梭菌

抗菌药物相关性伪膜性肠炎90-100% 金黄色葡萄球菌

C. Difficile相关性伪膜性肠炎死亡率6-30% 白色念珠菌等

C. Difficile 致病机制粪-口途径传播20-65% 环境物品

2-10% 家居、蔬菜,以及猫狗农场动物结肠菌群

艰难梭菌的致病菌株:产生2种毒素:毒素A;毒素B

毒素A 肠毒素通过改变细胞内的肌动蛋白而直接作用于结肠细胞,黏膜固有层上皮细胞,巨噬细胞,神经免疫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也有助于结肠黏膜损伤及毒素A介导的炎症反应。

毒素B 细胞毒素使肠细胞发生明显的细胞凋亡,出现细胞内染色质浓缩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 临床诊断

近期曾应用或正在应用抗生素,出现腹泻,可伴大便性状改变如水样便、血便、粘液脓血便或见斑块条索状伪膜,可合并下列情况之一:

1.发热≥38℃。

2.腹痛或腹部压痛、反跳痛。

3.周围血白细胞升高。

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

1.大便涂片有菌群失调或培养发现有意义的优势菌群。

2.如情况许可时作纤维结肠镜检查见肠壁充血、水肿、出血,或见到2mm—20mm灰黄(白)色斑块伪膜。

3.细菌毒素测定证实。

说明:

1.急性腹泻次数≥3次/24小时。

2.应排除慢性肠炎急性发作或急性胃肠道感染及非感染性原因所致的腹泻。

临床药理学试题及答案

湖北医药学院2014年临床药理学试题及答案 1、试述新药临床实验的分期、目的、意义和实验对象。 答:分为四期。(1)Ⅰ期临床试验: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包括药物耐受性试验与药动学研究;实验对象:健康志愿者;(2)Ⅱ期临床试验:主要目的:确定是否安全有效,与对照组比较有多大的治疗价值;确定适应证、最佳治疗方案;评价不良反应及危险性并提供防治方法。(3)III期临床试验: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进一步评价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治疗作用确证阶段。(4)IV期临床试验:目的:考察在广泛使用条件下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等。主要对象是一些疗效不确切或不良反应较多或有严重反应的市场药物2、据妊娠生理特点,述妊娠期合理用药原则。 答:基本原则:(1)明确诊断和用药指征。(2)尽量选择对孕妇及胎儿无害或毒性小的药物,采用适当剂量、给药途径及给药间隔时间。(3)权衡所用药物对孕妇疾病治疗与药物对胎儿导致可能的损害之间的利弊,注意随时调整剂量或及时停药,甚至先终止妊娠,再用药。(4)尽量避免使用新药或孕妇自用偏方、秘方。妊娠期用药原则:单用有效,避免联用;有疗效肯定的药,避免用尚难确定对胎儿有无影响的新药;小剂量有效的避免用大剂量;早孕期避免用C 类、D 类药物;若病情急需,要应用肯定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应先终止妊娠,再用药。 3、临床为什么要重视老年人用药,老年人用药原则。 答:原因:社会人口老年化加剧;老年人用药机会多;药物不良反应随年龄而增长。原则:(一)药物的选择:(1)必须有明确的用药指征(2)恰当选择药物及剂型(3)控制合用药物的数目(类型相同和不良反应相似;配伍用药宜少,不超过3-5种)(4)了解和密切观察ADR。(二)制定合适的个体化给药方案(药物剂量、用药时间)。(1)剂量的选择(2)疗程的选择。(三)重视老人的依从性。(四)注意老年人慎用的药物。(老年人用药应注意以下几点:正确诊断;避免使用不必要的药;避免重复使用作用相同或类似的药;从小剂量开始;勤随访、复诊;熟悉所给药物的实际来源;简化用法剂量方案;注重非药物疗法。)4、缩血管药和扩血管药用于治疗休克的临床用药原则,扩血管药分哪些类型? 答:原则:去除原始动因;纠正酸中毒;扩充血容量;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防治细胞损伤;拮抗体液因子;防治器官功能障碍与衰竭;支持与保护疗法。分类:(1)硝酸酯类:硝酸甘油、硝普钠;(2)钙拮抗药:硝苯地平;(3)a手提阻断药: 酚妥拉明;(4)b受体激动药:异丙肾上腺素。 5、谈谈你对抗菌药联合使用的认识,什么情况下需要联合使用抗菌药? 答:联合用药的目的是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以增强疗效,扩大抗菌范围,延续或减少抗药性的产生,降低毒副作用。但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不仅不能达到上述目的,反而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所以联合用药必须有明确的指征。 一下情况下使用抗菌药①病因不明的严重感染,用单一药物难于控制病情者,如败血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②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混合感染,如慢性尿路感染、腹膜炎、严重的创伤感染等。③长期使用一种抗菌药,细菌易产生耐药者如治疗结核病常用链霉素+异烟肼。④抗菌药物不易渗入感染病灶部位时如:青霉素+SD 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青霉素+克林霉素/喹诺酮类治疗骨髓炎。如:青霉素和链霉素联合治疗肠球菌感染。 ⑥为了防止二重感染,在使用广谱抗生素的同时常加用抗霉菌药物治疗,以减少二重感染的机会。⑦为了减少不良反应如: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联合治疗深部真菌感染时,可使前者用量减少,从而减少毒性反应。 6、药品不良反应的监制方法有哪些?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

2.市场药物再评价(revaluation of marketing drugs)根据医学的最新水平,从临床药理、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济学及药物政策等方面,对已批准上市的药品在社会人群中的不良反应、疗效、用药方案、稳定性及费用是否符合安全、有效、经济的合理用药原则做出科学评价和估计。药物再评价的结果是遴选国家基本药物、非处方药物等的重要依据。 3.新药;指未曾在我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4.安慰剂:是把没有药理活性的物质如乳糖、淀粉等,用来作为临床对照试验中的阴性对照。 5.药品注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药品注册申请人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拟上市销售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等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同意其申请的审批过程。 6.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ood Clinical Practice, GCP)是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包括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稽查、记录、总结和报告。 7.严重不良事件(Serious Adverse Event),临床试验过程中发生需住院治疗、延长住院时间、伤残、影响工作能力、危及生命或死亡、导致先天畸形等事件 8.重要不良事件:指的是除严重不良事件外,发生的任何导致采用针对性医疗措施(如停药、降低剂量和对症治疗)的不良事件和血液学或其他实验室检查明显异常。 9.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rnitoring,TDM)通过灵敏可靠的方法,检测病人血液或其它体液中的药物浓度,获取有关药动学参数,应用药代动力学理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案的制定和调整,以及药物中毒的诊断和治疗,以保证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0.给药个体化:临床给药方案,在根据病情和适应证选定最佳药物之后,通常指确定药物的剂型、给药途径、剂量、给药间隔及给药时间、疗程等。 11.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是指病人同时或在一定时间内先后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包括不同途径)所产生的复合效应。 12.协同作用(synergism):联合应用药后原有作用或毒性增加。包括相加、增强、增敏作用。 13.拮抗作用(antagonism):联合用药后原有作用或毒性减弱。 14.配伍禁忌(incompatibility):是指两种以上药物混合使用或药物制成制剂时,发生体外的相互作用,出现使药物中和、水解、破坏失效等理化反应,这时可能发生浑浊、沉淀、产生气体及变色等外观异常的现象 15.理化禁忌:指不同药物放在同一介质中,发生了不利的理化反应,此情况不反对分开使用药物。

常用抗感染药物分类

[附录] 常用抗感染药物的分类 分类主要或代表性品种 青霉素类:干扰细菌胞壁合成,对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球菌、嗜血杆菌及多种致病螺旋体有抗菌活性。 青霉素G(penicillin G, PENG)苄星青霉素(benzathine B ;长效青 霉素)青霉素V (penicillin V ) 半合成耐青霉素酶类:具耐酸、耐酶的特点,对产酶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的抗菌活性强于青霉素类。 甲氧西林(methicillin ,MET ;新青I )苯唑西林(oxacillin ,OXA ; 新青II)萘夫西林(nafcillin ;新青III)氯唑西林(cloxacillin ) 广谱青霉素:对A组、B组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和对青霉素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比青霉素差,但对革兰阴性菌、草绿色链球菌和肠球菌属的作用比青霉素强。 双氯西林(dicloxacillin )氨苄西林(ampicillin ,AMP)巴氨西林 (bacampicillin )阿莫西林(amoxicillin, AMX ;阿莫仙) 抗假单胞菌青霉素 羧苄西林(carbenicillin ,CAR ) 替卡西林(ticarcillin, TIC ;羟噻吩青霉素)哌拉西林(piperacillin ; 氧哌嗪青霉素)阿洛西林(azlocillin ,AZL ;阿乐欣) 主要作用于革兰阴性杆菌青霉素 美洛西林(mezlocillin,MEZ ;天林)匹美西林(pivmecillinam )替莫 西林(temocillin) 头抱菌素类 I代头抱:对多数革兰阳性菌有抗菌活性(除肠球菌、MRSA和表皮葡萄球菌外),对革兰阴性杆菌的疗效较差。 头抱噻吩(cefalothine ;先锋霉素I头抱菌素I )头抱氨苄 (cefalexin,先锋霉素W;头抱力新) 头抱羟氨苄(cefadroxil,CFR) 头抱唑啉(cefazolin,CFZ ;先锋霉素V )头抱拉定 (cefradine ,CRD ;先锋霉素头抱雷定) II代头抱:对革兰阳性球菌的抗菌活性比I代头抱低,对革兰阴性杆菌包括厌氧菌的抗菌活性比I代头抱菌素高。 头抱咲辛(cefuroxime ,CXM ;头抱咲肟;西力欣)头抱咲辛酯 (cefuroxime axetil ,CXMA ;新菌灵)头抱替安(cefotiam ,CTN ) 头抱替安酯(cefotiam hexetil)头抱克洛(cefaclor ,CEC ;希刻劳) 头抱丙烯(cefprozil,CPR)氯碳头抱(loracarbef) 头抱孟多(cefamandole,FAM ;头抱羟唑)头抱尼西 (cefonicid ,CID) III代头抱:对革兰阴性杆菌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对革兰阳球杆菌的抗菌活性比I代头抱低。

【推荐下载】药理学练习题(含答案)

第一篇药理学总论 第一章绪言 一、名词解释 1.药理学 2.药物3.药物代谢动力学4.药物效应动力学 二、选择题 【A1型题】 5.药物主要为 A 一种天然化学物质 B 能干扰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 C 能影响机体生理功能的物质 D 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 E 有滋补、营养、保健、康复作用的物质 6.药理学是临床医学教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主要是因为它 A 阐明药物作用机制 B 改善药物质量、提高疗效 C 为开发新药提供实验资料与理论依据 D 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基础 E 具有桥梁学科的性质7.药效学是研究 A 药物的临床疗效 B 药物疗效的途径 C 如何改善药物质量 D 机体如何对药物进行处理 E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8.药动学是研究 A 机体如何对药物进行处理 B 药物如何影响机体 C 药物发生动力学变化的原因 D 合理用药的治疗方案 E 药物效应动力学 9.药理学是研究 A 药物效应动力学 B 药物代谢动力学 C 药物的学科 D 与药物有关的生理科学 E 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一门科学。 2.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过程,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 3.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即药物在机体的作用下发生的动态变化规律。 4.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原理,即机体在药物影响下发生的生理、生化变化及机制。 二、选择题 5.D 6.D 7.E 8.A 9.E

第二章(一) 药物代谢动力学 一、名词解释 1.药物的吸收2.首关消除3.肝肠循环4.血浆半衰期 二、填空题 1.药物体内过程包括、、及。2.临床给药途径有、、、、。3._ 是口服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其特点为:pH 近、、增加药物与粘膜接触机会。4.生物利用度的意义为、、。 5.稳态浓度是指速度与速度相等。 三、选择题 【A1型题】 1.大多数药物跨膜转运的形式是 A 滤过 B 简单扩散 C 易化扩散 D 膜泵转运 E 胞饮2.药物在体内吸收的速度主要影响 A 药物产生效应的强弱 B 药物产生效应的快慢 C 药物肝内代谢的程度 D 药物肾脏排泄的速度 E 药物血浆半衰期长短 3.药物在体内开始作用的快慢取决于 A 吸收 B 分布 C 转化 D 消除 E 排泄 4.药物首关消除可能发生于 A 口服给药后 B 舌下给药后 C 皮下给药后 D 静脉给药后 E 动脉给药后 5.临床最常用的给药途径是 A 静脉注射 B 雾化吸入 C 口服给药 D 肌肉注射 E 动脉给药6.药物在血浆中与血浆蛋白结合后 A 药物作用增强 B 药物代谢加快 C 药物转运加快 D 药物排泄加快 E 暂时出现药理活性下降。 7.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是

药理学总论习题答案

《药理学》总论习题(第1~第4章) 一.单选题(从下列各题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填在题后面的括号内)。 1、药物的两重性指( A ) A、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 B、副作用和毒性反应 C、兴奋作用和抑制作用 D、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 E、选择作用和普遍细胞作用 2、药效学研究( A ) A、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制 B、药物的体内过程及规律 C、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D、药物的化学结构与作用的关系 E、机体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3、药物的首过消除是指( D ) A、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与血浆蛋白结合,使游离型药物减少 B、药物与机体组织器官之间的最初效应 C、肌注给药后,药物经肝脏代谢而使药量减少 D、口服给药后,有些药物首次通过肝脏时即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E、舌下给药后,药物消除速度加快,而使游离型药物减少 4、受体阻断药与受体( A ) A、具亲和力,无内在活性 B、具亲和力,有内在活性 C、无亲和力,无内在活性 D、无亲和力,有内在活性 E、以上都不对 5、长期反复使用后,病原体对该药的敏感性降低,此现象称为( A ) A、耐药性 B、耐受性 C、后遗效应 D、继发反应 E、精神依赖性 6、下列关于药物主动转运的叙述哪一条是错误的( D ) A、要消耗能量 B、可受其他化学品的干扰 C、有化学结构特异性 D、比被动转运较快达到平衡 E、转运速度有饱和限制 7、无吸收过程的给药途径( D ) A、口服 B、皮下注射 C、肌肉注射 D、静脉注射 E、舌下含化 8、药物的血浆半衰期指( A ) A、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B、药物被吸收一半所需的时间 C、药物被破坏一半所需的时间 D、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E、药物排出一半所需的时间 9、在肝脏中大多数药物进行生物转化的酶主要是( D ) A、溶酶体酶 B、乙酰化酶 C、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D、肝微粒体酶 E、单胺氧化酶 10、新药进行临床试验必须提供:( C ) A.系统药理研究数据 B.新药作用谱 C.临床前研究资料

临床药理学复习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规律及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学科。以药理学与临床医学为基础,阐述药动学、药效学、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的规律。 临床药理学研究有助于发现新药的作用特点和开发更有价值的新品种。临床药理学信息有助于药物的个体化治疗。临床药理学有助于改变不合理用药。开展中药的临床药理学研究,促进中药剂型的改良、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和临床疗效的提高。 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临床药动学研究:研究药物在正常人与患者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规律。新药 的生物利用度或生物等效性研究。(生物等效性:两种不同制剂具有相同的生物利用度。)二、临床药效学研究:研究药物对人体(包括老、幼、正常人与病人)生理与生化功能的影响 和临床效应,以及药物的作用机制。目的: 1.确定治疗剂量,以得到最大的疗效和最少的副作用。2.观察剂量、疗程和不同给药途径与疗效之间的关系。 三、药物安全性研究:内容:新药的临床试验、毒理学研究、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新药Ⅰ~Ⅳ期临床试验均以安全性研究为重要内容。 毒理学研究:在研究药物疗效时同时观察药物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并分析其发生原因,提出可能的防治措施。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观察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并或先后序贯使用时,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增强或减弱),特别注意要防止产生有害的不良反应。目的:充分认识药物的不良反应,寻找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途径和方法,保障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临床药理学的学科任务: 一、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评价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新药指未曾在我国境内 上市销售的药品。已生产的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的适应证或制成新的复方制剂,亦按新药管理。 二、市场药物再评价:根据医学的最新水平,从临床药理、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 济学及药物政策等方面,对已批准上市的药品在社会人群中的不良反应、疗效、用药方案、稳定性及费用是否符合安全、有效、经济的合理用药原则做出科学评价和估计。药物再评价的结果是遴选国家基本药物、非处方药物等的重要依据。 三、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四、教学与培训: 五、技术咨询服务: 新药临床试验: Ⅰ期临床试验:是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目的是在健康志愿者中研究人体对药物的耐程度并通过药物动力学研究,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消除的规律,为Ⅱ期临床试验提供安全有效的合理试验方案。耐受性试验:确定最小初试剂量、最大试验剂量。药动学研究:单次给药、多次给药、进食对口服药物吸收的影响、人体内外血浆蛋白结合率的研究。

2-药物分类-抗感染药物

一、抗生素 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1.青霉素类: (1)天然青霉素类(青霉素G) (2)半合成青霉素:耐酸青霉素类(青霉素V、苯氧乙青霉素、苯氧丙青霉素) 耐酶青霉素类(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与氟氯西林等) 广谱青霉素类(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羧苄西林、哌拉西林等) 2.头孢菌素类按抗菌谱、耐药性和肾毒性分为一、二、三、四代。 3.新型β-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氧头孢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 4.β-内酰胺酶抑制药克拉维酸。 表1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分类及代表药物 分类代表药物 第一代头孢噻吩(cefalothin,先锋霉素I)、头孢氨苄(cefalexin,先锋霉素Ⅳ)、头孢唑啉(cefazolin, 先锋霉素V)、头孢拉定(cefradine,先锋霉素Ⅵ)、头孢乙氰(cefacetrile,先锋霉素Ⅶ)、头 孢匹林(cefapirin,先锋霉素Ⅷ)、头孢西酮(cefazedone)等 第二代头孢呋辛(cefuroxime)、头孢孟多(cefamandole)、头孢替安(cefotiam)、头孢尼西(cefonicid)、 头孢呋辛酯(cefuroxime axetil)、头孢克洛(cefaclor)等 第三代头孢噻肟(cefotaxime)、头孢唑肟(celtizoxime)、头孢曲松(ceft,riaxone)、头孢地秦 (cefodizime)、头孢他定(ceftazidime)、头孢哌酮(cefoperazone)、头孢匹胺(cefpiramide)、 头孢甲肟(cefmenoxime)、头孢磺啶(cefsulodine)等 第四代头孢匹罗(cefpirome)、头孢吡肟(cefepime)、头孢利定(cefelidin)等 2.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包括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竹桃霉素、地红霉素、阿奇霉素、麦迪霉素、乙酰麦迪霉素、交沙霉素、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吉他霉素、乙酰吉他霉素、罗他霉素。除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外,其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菌作用均与红霉素相似。 3. 林可霉素类:林可霉素(洁霉素)和克林霉素(氯林可霉素,氯洁霉素)。 4. 万古霉素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 5.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大观霉素、新霉素、小诺霉素、西索米星、阿司米星、奈替米星、依替米星、异帕米星、卡那霉素B、阿米卡星、地贝卡星、阿贝卡星等。 6. 四环素类与氯霉素:天然品有四环素、土霉素。半合成品有多西环素、美他环素和米诺环素。 二、人工合成抗菌药 1.喹诺酮类药物 喹诺酮类药物是以4-喹诺酮为基本结构的人工合成抗菌药,可分为3代: 第一代为萘啶酸,现已很少使用。第二代为吡哌酸,主要用于尿路感染和肠道感染。 第三代为氟喹诺酮类,常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包括诺氟沙星(氟哌酸)、氧氟沙星(氟嗪酸)、环丙沙星(环丙氟嗪酸)、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司氟沙星(司帕沙星)、莫西沙星、吉米沙星、加替沙星等。 2. 磺胺类药 磺胺药按照治疗目的不同和口服吸收的难易程度不同分为三大类: 1 ①SIZ)和磺胺二甲嘧啶; ②中效类:磺胺嘧啶(SD SMZ); ③长效类:磺胺多辛(周效磺胺)、磺胺间甲氧嘧啶(SMM)和磺胺对甲氧嘧啶(sSMD)。 2.用于肠道感染的药物柳氮磺吡啶(SASP),口服极难吸收。 3.用于局部感染的药物:皮肤用药:磺胺米隆(SML)和磺胺嘧啶银(SD-Ag); 眼科用药:磺胺醋酰(SA) 3. 其他合成抗菌药 (1)甲氧苄啶(TMP)(2)硝基呋喃类:呋喃妥因和呋喃唑酮(3)硝基咪唑类: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 4. 抗结核病药 ①第一线抗结核病药: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是治疗结核病的主要药物,包括、等; ②第二线抗结核病药:吡嗪酰胺、氨基水杨酸钠、氧氟沙星、卡那霉素等,不良反应较重,是治疗结核病的次选药物,。 1

药理学考试大纲-临床专业

新疆医科大学药理学考试大纲(供临床医学专业用) 新疆医科大学药理教研室 2008年10月修订 2008.12(重审)

药理学考试大纲 (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用) 编写: 艾尼瓦尔,李琳琳 审稿:王晓雯 Ⅰ前言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一门科学,是临床医学各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间的桥梁,其主要教学目的是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临床工作中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理论依据,为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奠定基础。为帮助考生明确药理学课程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同时指导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Ⅱ考试内容 第一篇药理学总论 第1章药理学总论——绪言 一、核心内容:药理学、药动学、药效学的概念。 二、重点内容:药物的概念、药物效应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范围。 第2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一、核心内容:药物四个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概念及其影响因 素,特别是体液PH值改变对药物解离度及跨莫转运的影响。血浆半衰期(t1/2)的含义及稳态血药浓度(Css)(坪值)的概念。 二、重点内容:首过消除、血浆蛋白结合率、肝肠循环、肝药酶的特点、肝药酶 诱导剂和肝药酶抑制剂的临床意义。 第3章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 一、核心内容: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选择性的概念、不良反应等,以受体学说来 阐明药物作用机制

二、重点内容: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药物剂量,药物与受体结合产生效应具备的 2个条件,由此将药物分为激动剂、拮抗剂和部分激动剂三类。 第4章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自学) 一、核心内容: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二、重点内容: 1.药物相互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2.耐受性、成瘾性、耐药性的概念。 第二篇外周神经系统药理 第5章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一、核心内容:传出神经系统递质的分类和分布、受体类型分布与相应递质结合 后产生的效应 二、重点内容: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方式和分类。 第6章拟胆碱药 一、核心内容:毛果芸香碱、新斯的明的药理作用、应用、不良反应。 二、重点内容:作用机制有区别,毛果芸香碱为直接作用胆碱受体的拟胆碱药,新斯的明为抗胆碱酯酶药。 第7章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 一、核心内容: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症状及药物解救。 二、重点内容: 抗胆碱酯酶药: ⑴ 新期的明的作用机制,作用特点,临床应用。 ⑵ 有机磷酸酯类中毒机制及表现,中毒的诊断及防治、急性中毒的治疗、碘解磷定、氯解磷定的特点。 第8章抗胆碱药(I)--M胆碱受体阻断药 一、核心内容:阿托品的作用,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山莨菪碱、东莨菪碱的作用特点。

(医疗药品)药理学总论习题

药理学总论习题(一)名词解释 1、首过消除 2、零级动力学消除 3、生物利用度 4、稳态血药浓度 5、肝药酶诱导剂 6、肝药酶抑制剂 7、表观分布容积 8、一级动力学消除 9、半衰期 10、肝肠循环 11、时-量曲线 12、后遗效应 13、成瘾性 14、量效关系 15、效价强度 16、半数有效量 17、治疗指数 18亲和力 19、耐药性 20、激动药

21、拮抗药 22、内在活性 23、拮抗参数pA2 24、副反应 25、效能 26、安全范围 27、极量 28、部分激动剂 29、半数致死量 30、耐受性 31、遗传药理学 32、时间药理学 33、配伍用药 34、配伍禁忌 (二)单项选择题 1、药物吸收达到血浆稳态浓度是指A.药物作用达最强的浓度 B.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达到平衡 C.药物的吸收过程已完成 D.药物的消除过程正开始 E.药物的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2、肝药酶的特性

A.专一性高、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B.专一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C.专一性高、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小D.专一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小E.专一性高、活性较高、个体差异大3、T1/2的长短取决于 A.药物的吸收速度 B.药物的转化速度 C.药物的消除速度 D.血浆蛋白结合率 E.药物的转运速度 4、不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为 A.药物的给药途径 B.药物的理化特性 C.药物的剂型 D.药物的首关消除 E.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 5、药物肝肠循环影响了药物在体内的A.分布 B.起效快慢 C.代谢快慢 D.作用持续时间

E.与血浆蛋白结合 6、以下具有首关效应的是 A.硝酸甘油舌下给药从口腔粘膜吸收经肝代谢后药效降低 B.肌注苯巴比妥被肝药酶代谢后,进入体循环药量减少 C.口服地西泮经肝药酶代谢后,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D.硫喷妥钠吸收后贮存于脂肪组织使体循环药量减少 E.异丙肾上腺素雾化吸入经肝代谢后体循环药量减少 7、某药的T1/2为9h,一次给药后,药物在体内基本消除时间为 A.1d左右 B.2d左右 C.3d左右 D.4d左右 E.5d左右 8、某药按一级动力学消除,其半衰期为4h,每隔一个半衰期定量给药,达到Css需要A.10h左右 B.20h左右 C.30h左右 D.40h左右 E.50h左右 9、药物在血浆与血浆蛋白结合后,下列哪项正确 A.药物作用增强 B.暂时失去药理活性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和问答(考试后总结版)

1. 临床药理学:是药理学的分支,时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一门学科 2.消除半衰期:药物的消除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或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3.时间药理学:时间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周期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机体的昼夜节律对药物作用或体内过程的影响,药物对机体昼夜节律的影响。 5.国家基本药物:指一个国家根据各自国情,按照符合实际的科学标准从临床各类药品中遴选出的疗效可靠、不良反应较轻、质量稳定、价格合理、使用方便的药品。 6.临床试验:评价新药的疗效和毒性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新药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我国新药的临床试验分为Ⅰ、Ⅱ、Ⅲ、Ⅳ期,各类新药视类别不同进行Ⅰ、Ⅱ、Ⅲ、Ⅳ期临床试验。 7.不良事件:在使用药物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医疗事件,它不一定和治疗有因果关系 8.药物耐受性:指人体在重复用药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对药物的反应性逐渐减弱的状态。在此状态下,该药原用剂量的效应明显减弱,必须增加剂量方可获原用剂量的相同效应。 9.不良反应:是药物在正常用法和用量时由药物引起的不良和不期望产生的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依赖性、特异质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癌和致突变反应。 10.生物利用度:用药代动力学原理来评价和研究药物进入血循环的速度和程度,是评价药物有效性的指标。通常用药时曲线下浓度、达峰时间、峰值血药浓度来表示。 11.处方药:POM指必需凭执业医师处方才可在正规药店或药房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12.药物滥用:指人们背离医疗、预防和保健目的,间断或不见断地自行过量用药行为。这种用药具有无节制反复用药地特征,往往导致对用药个人精神和身体地危害。 13. 非处方药OTC:指经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不需要凭执业医师处方,消费者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14. TDM:在药代动力学原理的指导下,应用灵敏快速的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药物浓度,研究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15.药品:是指用来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并有目的改善机体病理生理状态,有明确适用征、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16.药物依赖性:指具有精神活性药物滥用条件下,机体与滥用药物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有些滥用药物还会使机体形成一种特殊身体状态。分为身体依赖性、精神依赖性和交叉依赖性。 17.新药:是指未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18.信号:是指一种药品和某一不良事件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联性的报告信息,这种关联性应是此前未知的或尚未证实的 19.血管合体膜:所谓胎盘屏障是有合体细胞、合体细胞基底膜、绒毛间质、毛细血管基底膜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组成的血管合体膜(VSM) 20.药物警戒:是与发现、评价、理解和预防不良反应或其他任何可能与药物相关问题的科学研究与活动。 21.生物等效:两种药物的吸收程度和吸收速度相同,那么这两种药物生物等效,它们的疗效也相似。 22.联合用药:是指同时或相隔一定时间内使用两种或多种药物 23.精神活性物质:系可显著影响动物或人精神活动的物质,包括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和烟草、酒精及挥发性溶剂等不同类型的物质 24.对照试验:是比较两组病人的治疗结果,一组用新药,另一组用安慰剂 25.A型不良反应:由于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而引起的不良反应,其轻重程度与用药剂量相关,一般容易预测,发生率高死亡率低。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首剂效应、继发反应、停药综合症等 26.B型不良反应:指与药物常规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通常难以预测,与用药剂量无关,发生率较低但死亡率高。包括过敏反应和特异质反应。B型不良反应分为遗产药理学不良反应和药物变态反应 27.C型不良反应:与药品本身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一般在长期用药后发生,其潜伏期长,药品与不良反应之间无明确的时间关系,机制不清楚。 28.安慰剂:是指本身没有药理活性而作为临床试验中阴性对照的物质 29.安慰剂效应:尽管安慰剂其本身无药理作用,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安慰剂可产生治疗作用,如镇痛、镇静等 30.给药个体化:通过测量体液中的药物浓度,计算各种药动学参数,然后设计出针对患者个人的给药方案 31.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又称治疗窗,是指最低有效浓度与最小中毒浓度之间的范围,应以此作为个体化给药的目标值和调整血药浓度、设计给药方案的基本依据,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避免毒副反应 32.药源性疾病:又称药物诱发性疾病,是医源性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指人们在应用药物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时,因药物的原因而导致机体组织器官发生功能或器质性损害,引起生理功能、生化代谢紊乱和组织结构变化等不良反应,由此产生各种体征和临床症状的疾病 33.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是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过程。 34.盲法试验:让医生和病人知道每一个具体的受试者的是试验药还是对照药 35.双盲试验:凡是医生与病人同时接受的盲法是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36.单盲试验:医生知道试验组与对照组,病人是随机选择对照的

药理学复习提纲综述

药理学讨论课题目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理学系 2011. 2 第一篇药理学总论 第1章绪论

【目的要求】 1.熟悉药理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方法。 2.了解药物和药物发展史,药理研究在新药开发和研究中的作用和新药研究的大体过程。 【讨论题】 1.药物、毒物、新药的概念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2.药理学概念、研究内容及任务。 3.试述新药研究的过程。 第2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目的要求】 1.掌握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药物作用机制,受体与配体的概念,受体类型及跨膜信息传递机制。 2.了解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 【讨论题】 1.什么是药物作用、药理效应?药理效应选择性与药物作用特异性的关系?2.什么是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分类及各类的定义及主要特点是什么? 药理效应与疗效、副反应之间的关系? 3.以某药为例,可从其量效曲线上获得哪些重要信息?阐明这些信息的意义。4.治疗指数和安全范围的定义及意义? 5.用简明的方法描述药物作用机制的类型。 6.反应激动药内在活性和亲和力的参数有哪些? 7.竞争性拮抗药对激动药量效曲线的作用如何? 8.如右图所示,A、B两药的量效曲线平行,最大 反应相同,他们的pD2值和K D值谁大? 9.受体和配体的概念,受体类型及跨膜信息传递 机制有哪些? 第3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目的要求】 1.掌握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基本规律,各种基本参数及其概念。

2.熟悉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 【讨论题】 1.什么是pKa?已知药物的pKa和环境pH后,怎样计算弱酸性和弱碱性药物的离子化程度? 计算:⑴丙磺舒是一弱酸,pKa=3.4,其在胃液(pH=1.4)和血浆中(pH=7.4)的解离率分别是多少? ⑵某弱酸性药物的pKa=3.5,它在pH=7.5的肠液中可吸收多少? ⑶某弱酸性药物在pH=7.0的溶液中90%解离,其pKa值约为多少? 2.生物利用度的含义?绝对生物利用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的计算公式和用途?什么是首关消除?有何意义? 3.零级消除动力学的定义及特点?如何计算按零级消除动力学代谢的药物的t1/2? 4.药物按一级消除动力学代谢有何特点?如何计算药物的t1/2? 5.用公式表达血浆清除率、消除速率、表观分布容积、给药速度。 6.连续恒速给药,根据需要怎样调整给药速度? 7.在病情危重时需立即达到有效血浓时,怎样计算负荷剂量? 8.拟给家兔静脉注射酚红,酚红在体内以一级消除动力学方式代谢,可通过测定酚红的血浆浓度,计算相应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如半衰期(t1/2)、表观分布容积(Vd)等。请设计详细的实验方案,并分析可能出现得实验结果(如结果偏大或偏小)。若实验结果不理想,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第4章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及合理用药的原则 【目的要求】 1.掌握合理用药的原则。 2.了解影响药物效应的各种因素。 【讨论题】 1.何谓安慰剂及安慰剂效应? 2.合理用药原则有哪些? 第二篇作用于传出神经系统的药物 第5章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临床药理学实验》供五年制临床药学专业使用

《临床药理学实验》(供五年制临床药学专业使用) 教 学 大 纲 人体机能实验室编写 2017年9月

前言 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之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一门学科。临床药理学是从药理学科中发展起来的。它以药理学与临床医学为基础,将二者密切结合并吸收利用其他邻近学科的进展,使基础的理论与方法直接用于临床。临床药理学是以促使医药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提高治疗水平推动医学与药学发展为目的的桥梁学科。临床药理学内容广泛,涉及临床用药研究的各个领域,包括临床药效学、临床药动学、新药临床试验、临床疗效评价、不良反应监测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本课程在学生获得相关理论知识后,通过实验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观察、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动物的捉持法和给药法、有机磷药物的中毒及其解救、实验性酸中毒、吗啡的镇痛作用、实验性缺氧和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等3个实验。 本课程的教学特点是,以学生操作为主,辅以适当的讲解、引导,通过系统的介绍临床药理学的实验原理与方法,结合临床药理学相关的重要理论,进行系统的设计、操作实验。此外,通过示范性实验教学以及播放实验录象,向学生介绍难度较大而先进的临床药理学实验技术。 临床药理学实验该门课程的学习要求: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熟悉临床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与过程,并加深对理论课内容的理解,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通过系统化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建立科学研究的概念与思路,具备广泛查阅文献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的拟定自

己感兴趣的研究内容,提出科学严密的设计方案,正确可行的技术路线。最终能够通过开放性实验,实施这一实验方案,真实地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经科学分析、评估后,谨慎地得出小结和初步结论。 临床药理学实验的实验项目类型主要包括:临床药理学实验基础知识,基本实验技能,经典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其中五年制临床药学专业实验项目类型主要为经典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本大纲按照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临床药学专业的教学要求,结合我校教学计划的安排,结合理论教学大纲而编制,总学时为16学时。

临床药理学

1、临床药理学:主要是以人体为对象,研究药物与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2、临床药理学的主要内容: ①临床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影响或机体的变化。 ②临床药动学: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③毒理学研究或药物不良反应(ADR) ⑤临床药物试验(clinical trails) ⑥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研究:指病人同时或在一定时间内先后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时,所出现的复合效应 3、临床药理的四个职能 ①新药评价和上市药物的再评价:首要任务 ②对ADR进行监督与调研 ③临床药理学教学培训 ④开展临床药理服务工作 4、新药临床药理学评价又称为临床药理试验 临床试验的三项基本原则:重复、随机、对照 临床试验的主要任务 ①对新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做出科学评价,通过血药浓度监测调整给药方案,安全有效的使用药物 ②监察上市后药物不良反应,保障人民用药安全 ③通过医疗与会诊,合理使用药物,改善病人的治疗 二章临床药动学 临床药代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定量地描述药物的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limination)过程随时间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学科,即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首关消除:口服药物在胃肠粘膜吸收后,首先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当通过肠粘膜及肝脏时部分药物发生转化,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这种现象称首关消除。 肠肝循环:指经胆汁或部分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 1、半衰期:其中消除半衰期(t1/2)最重要,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按一级速率消除的药物t1/2为一恒定值 2、时量曲线C-T: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图,用药后,由于药物的体内过程,可使药物在血浆的浓度(量)随着时间(时)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以时间为横坐标,药物浓度(或对数浓度)为纵坐标绘制的图形。 3、曲线下面积AUC:药物从零时间至所有原形药物全部消除这一段时间的药-时曲线下的总面积,反映药物进入血循环的总量(代表一次用药后的吸收总量,反应药物的吸收程度)。 4、总清除率CL: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中的药物被清除,是正确估算药物从体内消除速度的唯一参数ml/min。CL=kV 假设生物利用度完全:给药速率=CL×Css 5、表观分布容积Vd:假设体内药物均匀分布时,由血药浓度推算得到的药物分布体液容积,单位为L或L/kg。Vd=A(体内总药量)/C(血药浓度)

抗感染药物分类及抗菌谱

抗菌药物分类及抗菌谱 天然(青霉素G、苄星青霉素):G﹢球菌、G‐球菌强;G﹢杆菌、螺旋体、放线菌 耐酸青霉素(青霉素V):(同上,作用弱) 耐酶青霉素(苯唑西林、甲氧西林):产酶耐药金葡菌、链球菌属;无效(G‐) 青霉素类半合成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G﹢菌、G‐菌;无效(产酶金葡菌) 抗绿脓杆菌青霉素(羧苄西林、哌拉西林):G‐菌 抗G‐菌青霉素(替莫西林、美西林):G‐菌(肠道杆菌属、流感杆菌等) 一代(头孢氨苄、头孢唑林、头孢拉定、头孢替唑):G﹢球菌、G‐菌;无效(铜绿假单胞菌、 厌氧菌、耐药肠杆菌) 头孢菌素类二代(头孢呋辛、头孢克洛、头孢丙烯、头孢孟多酯、头孢替安):G﹢菌、G‐菌;部分对厌 氧菌有效;无效(铜绿假单胞菌) ?-内酰胺类三代(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克肟、头孢地秦):G﹢菌、G‐菌;铜 绿假单胞菌、厌氧菌有效 四代(头孢吡肟):G‐菌;大肠杆菌、金葡菌、铜绿假单胞菌、厌氧菌效果好 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广谱(G﹢菌、G‐菌、厌氧菌) 青霉烯类(法罗培南):厌氧菌;葡萄球菌、链球菌、G‐菌;无效(铜绿假单胞菌) 其它头霉素类(头孢美唑、头孢西丁):G﹢菌、G‐菌、厌氧菌(包括脆弱拟杆菌) 单环?-内酰胺类(氨曲南):G‐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无效(G﹢菌、厌氧菌) 氧头孢烯类(拉氧头孢):G﹢菌、G‐菌、厌氧菌(尤其脆弱拟杆菌) ?-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 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G﹢菌、部分G‐菌、厌氧菌;支原体、衣原体,非典型分枝杆菌 林可霉素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G﹢菌、G‐厌氧菌;无效(G‐需氧菌) 多(糖)肽类(万古霉素、替考拉宁):G﹢菌 抗生素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依替米星):G‐需氧杆菌,G‐球菌;无效(厌氧菌) 四环素类(四环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广谱(G﹢菌、G‐菌、厌氧菌、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阿米巴原 虫)无效(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伤寒、结核、真菌、病毒) 氯霉素类(氯霉素):G‐菌, G﹢菌,厌氧菌,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无效(分枝杆菌,病毒,原虫,真菌) 链阳性菌素类(奎奴普丁、达福普汀):G﹢菌 利福霉素类(利福平):G﹢菌(结核杆菌、麻风杆菌、链球菌、肺炎球菌),部分G‐菌 抗菌药物磷霉素类(磷霉素):G﹢菌、G‐菌 肽内酯类(达托霉素):G﹢菌 夫西地酸:G﹢菌为主 抗结核药物:一线(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链霉素):分枝杆菌 二线(氧氟沙星、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对氨水杨酸、卡那霉素等):分枝杆菌 抗麻风药(氨苯砜、利福平、氯法齐明):分枝杆菌 喹诺酮类一代(萘啶酸):已不用 二代(吡哌酸):仅用于泌尿道和肠道感染,已少用 三代(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左氟氟沙星、环丙沙星):G﹢菌、部分G‐菌 四代(加替沙星、莫西沙星):G﹢菌、G‐菌、厌氧菌 合成抗细菌药恶唑烷酮类(利奈唑胺):G﹢菌 磺胺类(磺胺甲噁唑):广谱 呋喃类:呋喃妥因(大肠杆菌、肠球菌)、呋喃唑酮(菌痢等肠道感染) 硝咪唑类(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厌氧菌、原虫 抗真菌抗生素多烯类(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深部真菌感染 抗真菌药物非烯类(灰黄霉素):浅部真菌感染 唑类咪唑类(克霉唑、咪康唑、益康唑、酮康唑):浅表真菌感染或皮肤黏膜念珠菌感染 :深部真菌感染 合成抗真菌药烯丙胺类(特比萘芬):浅部真菌感染 棘白霉素类(卡泊芬净):深部真菌感染 其他类(氟胞嘧啶):深部真菌感染

临床药理学选择题题库(答案)

单选 第一章 II 期临床试验设计符合的“四性原则”不包括:( D ) A.代表性B.重复性C.随机性D.双盲性 E. 合理性 药物临床试验中保障受试者权益的主要措施有:(D ) A.GCP+伦理委员会B.知情同意书+GCP C.SOP+QC+GCP D.知情同意书+伦理委员会 E.SOP+GCP. 治疗作用初步评价阶段为( B ) A.Ⅰ期临床试验B.Ⅱ期临床试验 C.Ⅲ期临床试验D.Ⅳ期临床试验E、以上都不是 针对健康志愿者进行的临床试验为( A ) A.Ⅰ期临床试验B.Ⅱ期临床试验 C.Ⅲ期临床试验D.Ⅳ期临床试验 E. 以上都不是 耐受性试验属于( A ) A. I 期临床试验B. II 期临床试验 C. III 期临床试验D. IV 期临床试验 E、以上都不是 下列哪种说法正确的是( C) A.Ⅰ临床试验为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 B.Ⅱ期临床试验研究人体耐受情况及最适给药剂量、间隔及途径 C.Ⅲ期临床试验是在较大范围内进行新药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D.Ⅲ期临床试验的病例数不少于 200例 E. 以上都正确 第三章 下列哪项不是常用的血药浓度监测方法( E ) A 分光光度法 B 气相色谱法 C 高效液相色谱法 D 免疫学方法法 E 容量分析一般情况下,下列哪项可以间接作为受体部位活性药物的指标( B )

A 口服药物的剂量 B 血浆中活性药物的浓度 C 药物的消除速率常数 D 药物的吸收速度 E 药物的半衰期 血药浓度的影响因素不包括( E ) A 生理因素 B 病理因素 C 药物因素 D 环境因素 E 心理因素 第四章最低有效浓度与最低中毒浓度之间的血药浓度范围称为(A )A.有效血药浓度范围 B.治疗指数 C.稳态血药浓度 D.目标浓度 E. 安全范围右图中“A”表示的意义为( A ) A.起效时间 B.疗效持续时间 C.作用残留时间 D.最大效应时间右图中“B”表示的意义为( B ) A.起效 时间 B.疗效持续时间C.作用残留时间 D.最大效应时间 E. 达峰时间 右图中“C”表示的意义为( C ) A.起效时间B.疗 效持续时间 C.作用残留时间 D.最大效应时间 应用竞争性拮抗药后,受体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变化表现为:( A )A. Emax 不变,曲线右移 B .Emax 下降,曲线下移 C . Emax 不变,曲线左移 D . Emax 下降,曲线上移 E. Emax 不变,曲线不变部分激动剂的特点为( D ) A.与受体亲和力高而无内在活性 B.与受体亲和力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