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筛分实验

合集下载

过滤及反冲洗实验

过滤及反冲洗实验

四、 实验内容及实验步骤
1. 滤料筛分 (1) (2) (3) (4) 取砂样约 300 克洗净后置于 105℃恒温箱中烘干冷却(此项工作由实验室准备) ; 将标准筛按孔径大小依次排列好筛盘; 用天平称取烘干冷却后的砂样 100 克, 放置于按筛孔大小次序排列好的筛盘上, 加盖, 一次过筛; 仔细收取剩在各层筛网上的砂粒并放在天平上分别称量,结果记入表 1。
原始数据表粘贴处
第 9 页(共 9 页)
2. 滤层冲洗强度与膨胀度的关系 (1) 用钢卷尺测量实验用过滤柱的外径及柱内装填的砂层静止厚度 L0; (2) 计算出砂层膨胀度依次 5%、10%、20%、30%、40%、50%时对应的高度并在滤柱相应位置处做 出标记; (3) 用自来水对滤层进行水反冲洗。慢慢开启反冲进水阀门,将砂层膨胀度调节至 5~10%左右,保 持冲洗 5 分钟; (4) 待膨胀后砂面稳定后,测出膨胀后的砂层厚度 L; (5) 使用秒表和 1000 毫升量筒从滤柱上部溢流管中接取出水量,算出反冲流量记入实验数据记录表 2; (6) 继续将膨胀度分别调至 10~15%、15~25%、25~45%,按上法共测定 4 次,将结果依次记入表 2。 3. 测定过滤时砂层水头损失增长情况 (1) 打开水箱阀门,将高位水箱中预先配置好的原水由上往下流经实验滤柱过滤,用秒表、量筒从滤 柱下部出水管中测出流量,从而求得滤速; (2) 从各测压管上读出不同时间内各段砂层水头损失, 即砂面上不同高度的各测压点水头, 记入表 3。
实验三过滤及反冲洗实验
八、 思考题
1. 根据冲洗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说明高速水流冲洗的周期有何影响?
3. 如果使用双层滤料,在滤料选择时如何控制保证在冲洗时密度小的滤料不发生流失而密度大的滤料又 能有足够的膨胀度?

过滤实验

过滤实验

过滤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滤料级配方法2、熟悉过滤实验设备的过滤、反冲洗过程3、验证清洁砂层水头损失与滤速成正比4、加深对过滤基本规律的理解二、实验原理及设备在水处理技术中,过滤是通过具有空隙的粒状滤料层(如石英砂等)截留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从而使水得到澄清的工艺工程。

滤池的形式有多种多样,以石英砂为滤料的普通快滤池使用历史最久,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现了双层滤池、多层滤池和上向流过滤等。

过滤的作用,不仅可以截留水中的悬浮物,而且通过滤层还可以把水中的有机物、细菌乃至病毒等随着浊度降低而被大量的去除,净水的原理如下:1、阻力截留当污水流过颗粒状滤料层时,粒径较大的悬浮物颗粒首先被截留在表层的滤料的空隙中,随着此层滤料间的空隙越来越小,截污能力也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一层主要由被截留的固体颗粒构成的滤膜,并由他起到重要的过滤作用。

这种作用属于阻力截留或筛滤作用。

悬浮物粒径越大,表层滤料和滤速越小,就越容易形成表层筛滤膜,滤膜的截污能力也越高。

2、重力沉降污水通过滤料层时,众多的滤料表面提供了巨大的沉降面积。

重力沉降强度主要与滤料的直径以及过滤速度有关。

滤料越小,沉降面积越大,滤速越小,水流越平稳,这些都有利于悬浮物的沉降。

3、接触絮凝由于滤料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它与悬浮物质间有明显的物理吸附作用。

此外,沙粒在水中常常带有表面负电荷,能吸附带正电荷的胶体,从而在滤料表面形成带正电荷的薄膜,并进而吸附带负电荷的粘土和多种有机物等胶体,在沙粒上发生接触絮凝。

在实际过滤过程当中,上述三种机理往往同时起作用,只是随着条件不同而有主次之分。

对粒径较大的悬浮物颗粒,以阻力截流为主,因为这一过程主要发生在滤料的表面,通称成为表面过滤。

对于细微的悬浮物,以发生在滤料深层的重力沉降和接触絮凝为主,称为深层过滤。

在过滤当中,滤料起着核心的作用,为了取得良好的过滤效果,滤料应具有一定级配。

滤料级配是指将不同粒径的滤料按一定的比例组合。

小学科学7《混合与分离》(教案)

小学科学7《混合与分离》(教案)

小学科学7《混合与分离》(教案)混合与分离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将根据小学科学7《混合与分离》的教案要求,向您介绍相关知识和教学步骤。

一、教学目标:1. 了解混合物的概念,并能分辨常见的混合物和纯净物。

2. 掌握几种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如过滤、挑拣、筛分等。

3. 培养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实验器材:玻璃杯、漏斗、过滤纸、筛子、砂子、盐、开关电源、灯泡、线路连接板等;教学素材:图示、实验记录表等。

三、教学步骤:1. 导入与激发兴趣(10分钟)通过观察、探讨、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回忆掌握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向学生提问:“你们生活中遇到过哪些混合物和纯净物?”“你们知道如何分离混合物吗?”2. 讲解与示范(15分钟)通过图示和实物示范,介绍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并简单说明常见的混合物和纯净物的特点。

接着,向学生展示几种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如过滤、挑拣和筛分等,并解释每种方法的原理和适用条件。

3. 实验操作(40分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操作,每个小组配备相应的实验器材和教学素材。

学生根据教师指导,进行以下实验操作:a. 过滤法分离混合物:在玻璃杯中放入一些沙子和水的混合物,使用漏斗和过滤纸进行过滤,观察分离后的沙子和水。

b. 挑拣法分离混合物:在玻璃杯中放入一些红豆和绿豆的混合物,使用手工具进行挑拣,分离红豆和绿豆。

c. 筛分法分离混合物:在玻璃杯中放入一些石子和沙子的混合物,使用筛子进行筛分,观察分离后的石子和沙子。

4. 实验记录与讨论(20分钟)学生完成实验后,进行实验记录,并讨论实验结果。

鼓励学生思考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现象背后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分离不同混合物的方法和原理,并与学生一起讨论这些方法的实际应用。

5. 深化与拓展(15分钟)通过教师提问、示范观察和小组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的其他混合物,并思考如何分离这些混合物。

例如,学生可以尝试分离麦片和牛奶的混合物,或者分离果汁中的固体颗粒等。

分离实验报告

分离实验报告

分离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分离实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分离方法将混合物中的两种物质分离出来,并观察分离过程中各种方法的应用效果和分离纯度。

实验原理:分离方法是通过利用混合物中物质的不同物理性质,即物质的溶解性、挥发性、熔点或沸点等差异,采取不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分离。

本实验将重点介绍筛分、过滤、蒸馏和结晶这四种常见的分离方法。

实验材料与设备:1. 混合物:由A物质和B物质组成的混合物;2. 实验器具:筛子、漏斗、容器、蒸馏装置、加热设备等。

实验步骤:1. 筛分:将混合物通过筛子进行筛分,利用物质A和物质B的颗粒大小差异,使其中一种物质在筛子上滤下,另一种则通过筛孔均匀通过。

收集两部分物质,观察其外观和特性,并进行进一步分析。

2. 过滤:若混合物中有固态物质与液态物质混合,在保持混合物的温度或使用化学方法不改变物质特性的情况下,可通过漏斗等设备进行过滤分离。

利用固液两相不相溶的特性,将固态物质在漏斗中滞留,而使液态物质通过滤液装置,收集两部分物质进行进一步分析。

3. 蒸馏:对于溶液型混合物,通过升温使其中一个或多个物质挥发并通过蒸馏设备进一步分离。

利用物质的挥发性和沸点差异,将挥发性较大的物质以蒸汽形式进入蒸馏设备,并通过冷凝器使蒸汽转化为液态,最终得到纯净的物质。

4. 结晶:当混合物中存在固溶体时,在控制温度、浓度和溶剂量等条件下,通过结晶过程将固溶体从混合物中析出。

利用物质的溶解度差异,加热混合物使其溶解,然后逐渐冷却,使溶液中的物质结晶出来。

通过过滤或离心等方式将结晶物质分离出来,进一步观察和分析。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步骤与原理,我们成功地利用筛分、过滤、蒸馏和结晶等方法将混合物中的A物质和B物质分离出来,并进行了相应的观察和分析。

在筛分实验中,我们发现A物质的颗粒较大,没有通过筛孔,而B 物质则通过筛子滤下,两种物质得到了有效的分离。

通过过滤实验,我们成功地将固态的A物质与液态的B物质分离开来。

过滤实验报告

过滤实验报告

过滤实验报告
本次实验旨在研究不同过滤方法对水质的影响,以及评估其过滤效果。

实验采
用了几种常见的过滤方法,包括活性炭过滤、陶瓷过滤和纤维过滤,通过对比它们的过滤效率和水质改善情况,以期找到最适合特定环境的过滤方法。

首先,我们对水样进行了基本的理化性质测试,包括浊度、pH值、溶解氧含
量等。

然后,分别使用了活性炭过滤器、陶瓷过滤器和纤维过滤器进行过滤处理。

在过滤结束后,我们再次对水样进行了相同的理化性质测试,并对比实验前后的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活性炭过滤器对水质的改善效果最为显著,其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的
异味和有机物质,使水质更清澈、口感更好。

陶瓷过滤器虽然能够去除一部分杂质,但对水质的改善效果较为有限。

而纤维过滤器在去除杂质方面表现一般,对水质的改善效果并不明显。

此外,我们还对各种过滤器的使用寿命和维护成本进行了评估。

结果显示,活
性炭过滤器虽然在过滤效果上表现出色,但其使用寿命较短,维护成本较高。

而陶瓷过滤器和纤维过滤器在使用寿命和维护成本上则相对较为经济实惠。

综合实验结果,我们得出结论,在一般家庭饮用水处理中,可以考虑选择活性
炭过滤器进行过滤处理,其能够有效改善水质,提高饮用水的品质。

而对于一些特殊环境,如户外野外生存、旅行等,可以选择使用陶瓷过滤器或纤维过滤器,其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和较低的维护成本。

总之,本次实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参考信息,对于选择合适的水质过滤
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希望本实验结果能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有所帮助。

筛分过滤实验报告

筛分过滤实验报告

筛分过滤实验报告1.研究目的和背景:筛分过滤是一种常见的固体物料分离和过滤的方法,广泛应用于化工、冶金、矿山等行业。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不同颗粒物料的筛分过滤实验,探究物料粒度对筛分效果的影响,并分析筛分过程中的相关参数变化。

2.实验原理:筛分过滤是将物料通过筛网的物理过程,利用筛网的孔径将较大粒度的物料分离出来,从而获得目标粒度的物料。

常见的筛分过滤实验设备有筛分仪和旋流器。

本实验采用筛分仪进行实验,其中筛网为90目,物料采用不同粒度的石英砂。

3.实验步骤:(1)将筛分仪放置在平稳的实验台面上,接通电源。

(2)将不同粒度的石英砂分别放入筛分仪的进料口。

(3)调整筛分仪的振动频率和振幅,使物料能够均匀分布在筛网上。

(4)开始筛分过程,并记录筛分仪上不同尺寸孔径的筛分效果。

(5)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4.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得出的筛分数据如下表所示:粒度(mm),筛分比例(%)-----------,-------------0.5,401.0,701.5,902.0,952.5,97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随着石英砂粒度的增加,筛分比例逐渐增大。

这是因为较大粒度的石英砂更容易被筛分出来,而较小粒度的石英砂更难通过筛网。

筛分过程中,筛网表面会产生堵塞现象,随着物料粒度的增大,堵塞现象更加明显。

这是因为较大粒度的物料更容易造成筛网孔隙的堵塞,使筛分效果下降。

5.实验结论:物料粒度对筛分过滤的效果有着明显的影响,较大粒度的物料筛分比例更高,而较小粒度的物料筛分比例较低。

筛分过程中,物料堵塞筛网的现象会对筛分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总结:本实验通过筛分过滤实验,研究了物料粒度对筛分效果的影响,并分析了筛分过程中的堵塞现象。

实验结果表明,物料粒度越大,筛分比例越高;同时,较大粒度的物料更容易造成筛网堵塞,降低筛分效果。

筛分过滤实验可为工业生产提供参考依据,帮助优化筛分过程,提高生产效率。

物质的纯净与杂质的分离实验

物质的纯净与杂质的分离实验

物质的纯净与杂质的分离实验实验目的:通过物质的纯净与杂质的分离实验,了解不同物质之间纯净与杂质的性质及其分离方法。

实验器材:1.水槽2.试管3.移液管4.滤纸5.显微镜6.煤油和碳酸钠溶液实验步骤:第一步:准备工作首先,确保实验器材的干净和完好。

准备一个水槽,用来进行水的过滤实验。

同时,准备一些试管、移液管、滤纸和显微镜等。

第二步:水的纯净与杂质的分离实验1.将一些含有杂质的水样倒入试管中,注意不要装满。

2.将试管倒置并轻轻晃动一下,然后观察水样的变化。

记录下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及讨论:经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水样中的杂质会悬浮在水中,形成混浊的液体。

这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物质的纯净与杂质的分离。

1.过滤法:过滤是一种常用的分离纯净物质和杂质的方法。

我们可以使用滤纸或滤膜来将悬浮在水中的杂质分离出来。

将滤纸放在漏斗中,然后将含有杂质的水样缓慢倒入漏斗中。

滤纸可以过滤掉杂质,使水变得清澈。

2.蒸发法:蒸发法是一种将溶液分离成纯净溶质和杂质的方法。

当溶液中的溶剂蒸发掉时,溶质会留在容器中。

我们可以将含有溶质的溶液倒入一个容器中,然后将容器加热,使溶剂蒸发。

等到溶剂完全蒸发后,我们可以观察到容器中只剩下了纯净的溶质。

3.结晶法:结晶法是一种将溶液中的纯净溶质和杂质分离的方法。

我们可以将含有溶质的溶液慢慢加热,使其溶解度提高。

然后,让溶液缓慢冷却,溶质就会逐渐结晶出来。

结晶物质可以通过滤纸进行分离和收集,得到纯净的溶质。

结论:通过物质的纯净与杂质的分离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物质的纯净与杂质的分离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能,在实际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均有广泛应用。

2.过滤、蒸发和结晶是常用的物质分离方法,能够实现纯净物质与杂质的分离。

3.在进行分离实验时,我们需要注意实验器材的干净和完好,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关键词:物质的纯净、杂质的分离、过滤法、蒸发法、结晶法。

筛分过滤实验报告

筛分过滤实验报告

word 格式文档筛分实验一、实验目的(1) 测定天然河砂的颗粒级配。

(2) 绘制筛分级配曲线,求d 0、d 80、K 80。

(3) 按设计要求对上述河砂进行再筛选。

二、实验原理滤料级配是指将不同大小粒径的滤料按一定比例加以组合,以取得良好的过滤效果。

滤料是带棱角的颗粒,其粒径是指把滤料颗粒包围在内的球体直径(这是一个假想直径)。

在生产中简单的筛分方法是用一套不同孔径的筛子筛分滤料试样,选取合适的粒径级配。

我国现行规范是以筛孔孔径0.5 mm 及1.2mm 两种规格的筛子过筛,取其中段。

这虽然简便易行但不能反映滤料孔径的均匀程度,因此还应该考虑级配情况。

能反映级配状况的指标是通过筛分级配曲线求得的有效粒径的d 10以及d 80和不均匀系数K 80。

d 10是表示通过滤料质量10%的筛孔孔径,它反映滤料中细颗粒尺寸,即产生水头损失的“有效”部分尺寸;d 80系指通过滤料质量80%的筛孔孔径,它反映粗颗粒尺寸;K 80为d 80与d 10之比,即K 80=d 80/d 10。

K 80越大表示粗细颗粒尺寸相差越大,滤料粒径越不均匀,这样的滤料对过滤及反冲均不利。

尤其是反冲时,为了满足滤料粗颗粒的膨胀要求就会使细颗粒固过大的反冲强度而被冲走:反之,若为满足细颗粒个被冲走的要求而减小反冲强度,粗颗粒可能因冲不起来而得不到充分清洗。

故滤料需经过筛分级配。

三、实验内容3.1 实验设备与试剂(1)圆孔筛一套,直径0.15-0.9mm,筛孔尺寸如表4-1所示。

(2)托盘天平,称量300g,感量0.1g。

(3)烘箱。

(4)带拍摇筛机,如无,则人工手摇。

(5)浅盘和刷(软、硬)。

(6)1000mL量筒。

3.2 实验步骤(1)取样。

取天然河砂300g,取样时要先将取样部位的表层铲去,然后取样。

将取样器中的砂样洗净后放在栈盘中,将浅盘置于105℃恒温箱中烘干,冷至室温备用。

(2)称取砂样200g,选用一组筛子过筛。

筛子按筛孔大小顺序排列,砂样放在最上面的一只筛(1.68mm 筛)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使实验称量结果偏小。
二、数据整理与分析
1、筛余百分率计算
即用各筛号的筛余量除以试样总质量的百分率,计算结果记录在表 3-1 中。
现以 10 号筛号为例,计算过程如下:
2、通过率计算
������10 = 3.5 ÷ 100.0 × 100% = 3.5%
即用通过各筛号的砂量除以试样总质量的百分率,计算结果记录在表 3-1 中。
占筛分实验时全体颗粒质量(100.0 g)的百分率;“再筛分质量比”指的是所选
颗粒占粒径范围在(0.47mm,1.02mm)的滤料总质量的百分率)。
表 3-3 设计滤料当量直径计算表
粒径 di 通过率 筛分质量比 再筛分质量比 Pi Pi/di
/mm
/%
/%
/%
0.47
47.1
2.2
6.2
0.13
0.49
1 ������ ������������ ������=1 ������������
式中,������������ 表示滤料的当量直径,mm;
������������ 表示滤料颗粒粒径,mm;
������������ 表示粒径������������ 的颗粒在滤料中所占的质量比例。
因此,欲求得滤料的当量直径������������ 需先得知粒径������������对应的质量百分比������������。
综上所述,再筛分实验所选滤料粒径范围为(0.47mm,1.02mm),对应的 筛子通过率范围为(47.47%,81.86%)。
二、再筛分滤料当量直径计算
由再筛分滤料粒径分析可知,过滤实验滤料设计选用沙粒为粒径范围在
(0.47mm,1.02mm)之间的石英石沙粒。
已知滤料的当量直径计算公式为:
������������ =
36.0 49.8 77.1
其中,过滤速度计算公式如下:
������
=
������������ ������
=
4������������ ������������2
式中,������ 表示过滤的速度,m h;
������������ 表示过滤的体积流量,m3 h; ������ 表示滤层的横截面面积,m2 ;
Mesh size(mm)
实验步骤如下:
图 3-2 再筛分实验过程
①如上图所示,先自 X 轴上的横轴标 0.50 mm、0.90 mm 两点各作一垂线 LA 、 LB 与筛分拟合曲线分别相交于点 A、B,再自点 A、B 作与 X 轴的两条平行线分 别与左右侧 Y 轴相交上下各两点;
②分别将右侧 Y 轴上下两点记为新的d10 、d80 ,对应左侧 Y 轴上下两点 51.29 %、78.04 %,该数值分别表示粒径小于新的d10 、d80 的沙粒在原筛分实验
表 3-2 滤料筛分级配曲线拟合方程参数
由表 3-2 所得的参数数值可计算出滤料筛分级配曲线的拟合方程为:
122.02418
������ = 99.40729 − 1+
������ 0.40777
1.93376
当 y = 10 时,解得 d10 = x ≈ 0.242 mm
当 y = 80 时,解得 d80 = x ≈ 0.964 mm
100
80
60
40
20
0 0.0 0.2 0.4 0.6 0.8 1.0 1.2 1.4 1.6 1.8 2.0 2.2
Mesh size (mm)
图 3-1 滤料筛分级配曲线 如图 3-1 所示,因为滤料筛分级配曲线并无已有的经验方程可以拟合,因此
只能根据散布图的分布形状选择合适的曲线进行拟合。由于选用 Logistic 函数类 型进行分析时,其相关系数 R2 = 0.97257,比多项式拟合 6 次方以下的拟合方 程的R2都大,说明 Logistic 函数拟合程度较好,且所得方程参数较为简洁,因此 本实验选用 Logistic 函数进行拟合,拟合方程参数设置见表 3-2。
+
⋯+
1.5 ) 1.02 × 100

1.55
mm−1
因此,设计滤料的当量直径为
1
1
������������ = ������ ������������ = 1.55 = 0.64 ������������
������=1 ������������
过滤实验
一、数据记录与整理
1、过滤滤层
滤料:石英砂
90.6
0.3
0.3
90.2
90.2
4.6
4.6
85.1
85.1
18.0
18.0
67.0
67.0
0.8
0.8
66.5
66.5
49.9
49.9
16.5
16.5
12.4
12.4
3.8
3.8
100.0
99.2
上表为河沙滤料筛分实验的主要数据记录。由该表可以得知,共称取 100.0 g 河沙进行筛分,筛分后所有各筛余质量与剩余试样质量之和为 99.2 g,与筛分前 称取质量相比,其相对误差为:
滤料孔隙率:0.43
滤层厚度:55 cm
滤料颗粒球形度系数:0.75~0.80
滤层直径:10 cm
水温:约 20℃
2、过滤速度与清洁滤层水头损失记录
表 3-4 过滤速度与清洁水头损失记录表
流量 滤速 清洁滤层顶部测压 清洁滤层底部测压 清洁滤层的水头
(L/h) (cm/s) 管水位(cm)
管水位(cm)
5.6 5.3 5.1 4.8 4.6 4.3 4.1 3.9 3.7 3.5 3.4 3.2 3.0 2.9 2.8 2.6 2.5 2.4 2.3 2.2 2.1 2.0 1.9 1.8 1.7 1.7 1.6 1.5 1.5 100.0
0.11 0.10 0.09 0.09 0.08 0.07 0.07 0.06 0.06 0.05 0.05 0.05 0.04 0.04 0.04 0.03 0.03 0.03 0.03 0.03 0.02 0.02 0.02 0.02 0.02 0.02 0.02 0.02 0.01 1.55
73.3
0.82
74.2
0.84
75.1
0.85
75.9
0.87
76.6
0.89
77.4
0.91
78.0
0.93
78.7
0.95
79.4
0.96
80.0
0.98
80.5
1.00 1.02
81.1 81.6
总和
2.0 1.9 1.8 1.7 1.6 1.5 1.4 1.4 1.3 1.2 1.2 1.1 1.1 1.0 1.0 0.9 0.9 0.8 0.8 0.8 0.7 0.7 0.7 0.6 0.6 0.6 0.6 0.5 0.5 35.1
现以 10 号筛号为例,计算过程如下:
������10 = 96.5 ÷ 100.0 × 100% = 96.5% 3、绘制滤料筛分级配曲线
根据表 3-1 的相关数据,以通过筛孔的沙量百分率为纵坐标、筛孔孔径为横
坐标,绘制滤料筛分级配曲线,如图 3-1 所示。
Throguh rate (%)
Throguh rate Logistic Fit of Throguh rate
B Logistic Fit of B
100
LD LA
LB LC
81.86
C
100
80
B
78.04
80
60 51.29
A
10
47.47 D
0
40
Through rate
Through rate of rescreen
20
0.47 0.50 0.90 1.02
0 0.0 0.2 0.4 0.6 0.8 1.0 1.2 1.4 1.6 1.8 2.0
中的百分率; ③以内插法找出右侧 Y 轴上的原点 0%与 100 %,由此两点向左作 X 轴的平
行线,分别交于筛分拟合曲线的 D、C 两点,交左侧 Y 轴 47.47%、81.86%两点; ④分别自点 C、D 做 X 轴的垂直线 LC、LD,交 X 轴于点 0.47 mm、1.02 mm,
则滤料粒径在 0.47-1.02 mm 为再筛分实验所选滤料,对应的筛子通过率分别为 47.47%、81.86%。
δ = 100.0 − 99.2 ÷ 100.0 × 100% = 0.8% < 1% 故该筛分结果满足筛分实验筛分后所有各筛余质量与剩余试样质量之和,与 筛分总质量差值不超过 1% 的要求。 实验误差的可能来源有: ①天平精度不足。本实验所用天平精度只有 0.1g,在筛分前后质量差值要求 不大于 1g 的情况下该精度显得有些过低。 ②筛分时部分颗粒卡在筛孔中,且筛子孔径越小卡住的颗粒越多。由于该部 分沙粒无法纳入天平进行称量,因此将导致筛分后称量得到的数据偏小。 ③可能存在过失误差。由于用来盛放筛分后沙粒的容器为 250 mL 锥形瓶, 瓶口口径较窄,因此筛分转移沙粒时可能有一小部分沙粒未能倒入锥形瓶中,从
损失(cm)
60
0.21
80
0.28
120 0.42
160 0.57
148.6 121.6 124.0 125.0
134.0 104.2 100.9 95.2
14.6 17.4 23.1 29.8
180 0.64 220 0.78 360 1.27
125.2 126.8 149.2
89.2 77.0 72.1
������80
=
������80 ������10
=
0.964 0.2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