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壳式换热器走管程和壳程如何定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与选型步骤

生意社08月13日讯
1、工艺计算:
1>按流体种类、冷却流体的流量、进出口温度、工作压力等计算出需要传递的热量。
2>根据流体的腐蚀性及其它特性选择管子和壳体的材料。
并根据材料加工特性,流体的流量、压力、温度,换热管与壳体的温度,需要传递热量的多少,造价的高低及检修清洗方便等因素,决定采用哪一种类型的管壳式换热器。
3>确立流体的流动空间,即确定管程与壳程内分别是什么介质
4>确定参与换热器的两种流体的流向,使并流、逆流还是错流。
并计算出流体的有效平均温差.
5>根据经验初选传热系数K,并估算所需传热面积A。
6>根据计算出传热面积A,参照我国管壳式换热器标准系列,初步确定换热器的基本参数(管径、管程数、管子根数、管长、管子排列方式、折流元件等的型式及布置、壳体直径等结构参数)。
7>根据确定的标准系列尺寸,进行传热系数的校核和阻力降的计算。
最后按标准选用换热器或者进行机械设计。
2、机械设计计算
机械设计计算包括:
(1)壳体和管箱壁厚的计算
(2)管子与管板连接结构设计
(3)壳体与管板连接结构设计
(4)管板厚度计算
(5)折流板、支持板等零部件的结构设计
(6)换热管与壳体在温差和流体压力联合作用下的应力计算
(7)管子拉脱力和稳定性校核
(8)判断是否需要膨胀节,如需要,则选择膨胀节结构形式,并进行有关的计算。
(9)接管、接管法兰、容器法兰、支座等的选择及开孔补强设计。
换热器的壳程和管程

在热交换器(换热器)中,壳程(Shell Side)和管程(Tube Side)是指热交换器中两侧的流体流动路径。
1.壳程:壳程是热交换器的一个侧面(也称为壳侧),其中一个流体(通常是
冷却剂或工作流体)在一个外部壳体内流动。
壳程内通常安装了一组固定的管子,用于传递另一个流体(通常是被加热或冷却的流体)。
在壳程内,流体在管子外侧进行流动,通过管子和壳体之间的传热表面进行热量交换。
2.管程:管程是热交换器的另一个侧面(也称为管侧),其中另一个流体(通
常是热源或冷源)在一组管子内流动。
管程内的流体通过管子内部的传热表面与壳程中的流体进行热量交换。
通常,管程内的管子是固定的,而壳程内的流体在管程外部流动。
壳程和管程在热交换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和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壳程和管程配置可以实现最佳的热传输效果。
壳程和管程的选择与流体性质、压降、热传输要求以及维护便利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需求进行选择和设计。
管壳式换热器走管程和壳程如何定

不是这么简单,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宜走管内的流体:1)不洁净和易结垢的流体,因为管内清洗方便;2)腐蚀性的流体,因为可避免管子、壳体同时受腐蚀,且管子便于清洗和检修;3)压强高的流体,因为可以节省壳体材料;4)有毒的流体,因为可减少泄漏的机会。
宜走壳程的介质:1),因为可便于及时排除冷凝液,且蒸汽比较干净,清洗比较方便;2)被冷却的流体,因为可利用壳体散热,增强冷却效果;3)大的流体或流量小的流体,因为流体在折流板的作用下,可提高流动对流;4)对性结构的,若两流体的温差大,对流较大的介质走壳程,可减少。
换热器中管壳程介质的确定原则如下:1、不清洁的流体走管内,以便于清洗。
例如冷却水一般通入管内,因为冷却水常常用江河水或井水,比较脏,硬度较高、受热后容易结垢,在管内便于机械清洗。
此外管内流体易于维持高速,可避免悬浮颗粒的沉积。
2、流量小的流体,或传热系数小的流体走管内。
因管内截面一般比管间截面小,流速可高些,有利于提高传热系数。
3、有腐蚀性的流体走管内,这样只要管子、管板用耐腐蚀材料即可。
此外,管子便于检修。
4、压强高的流体走管内,因管子较宜承受高压。
5、高温或低温流体走管内,这样可以减少热量或冷量向周围大气散失而造成的热损失。
6、饱和蒸汽走管内,便于排除冷凝液。
冷热流体哪一个走管程,哪一个走壳程,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难以有统一的定则;但总的要求是首先要有利于传热和防腐,其次是要减少流体流动阻力和结垢,便于清洗等。
一般可参考如下原则并结合具体工艺要求确定。
(1)腐蚀性介质走管程,以免使管程和壳程材质都遭到腐蚀。
(2)有毒介质走管程,这样泄漏的机会少一些。
(3)流量小的流体走管程,以便选择理想的流速,流量大的流体宜走壳程。
(4)高温、高压流体走管程,因管子直径较小可承受较高的压力。
(5)容易结垢的流体在固定管板式和浮头式换热器中走管程、在u形管式换热器中走壳程,这样便于清洗和除垢;若是在冷却器中,一般是冷却水走管程、被冷却流体走壳程。
管壳式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及结构

管壳式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及结构随着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换热器已广泛应用国内各个生产领域,换热器跟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换热器顾名思义就是用来热交换的机械设备。
换热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换热设备,能够把热量从一种介质传递给另一种介质,在各种工业领域中有很广泛的应用。
尤其在化工、能源、交通、机械、制冷、空调等领域应用更广泛。
换热器能够充分利用工业的二次能源,并且能够实现余热回收和节能。
换热器分为很多类型,管壳式换热器是很普遍的一种。
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强化技术主要包括管程和壳程的传热强化研究。
本文对管壳式换热器的原理进行简单介绍。
一、管壳式换热器的工作原理管壳式换热器由一个壳体和包含许多管子的管束所构成,冷、热流体之间通过管壁进行换热的换热器。
管壳式换热器作为一种传统的标准换热设备,在化工、炼油、石油化工、动力、核能和其他工业装置中得到普遍采用,特别是在高温高压和大型换热器中的应用占据绝对优势。
通常的工作压力可达4兆帕,工作温度在200℃以下,在个别情况下还可达到更高的压力和温度。
一般壳体直径在1800毫米以下,管子长度在9米以下,在个别情况下也有更大或更长的。
工作原理和结构图 1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为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构造。
A 流体从接管1流入壳体内,通过管间从接管2流出。
B流体从接管3流入,通过管内从接管4流出。
如果A流体的温度高于B流体,热量便通过管壁由A流体传递给B流体;反之,则通过管壁由B流体传递给A流体。
壳体以内、管子和管箱以外的区域称为壳程,通过壳程的流体称为壳程流体(A流体)。
管子和管箱以内的区域称为管程,通过管程的流体称为管程流体(B流体)。
管壳式换热器主要由管箱、管板、管子、壳体和折流板等构成。
通常壳体为圆筒形;管子为直管或U形管。
为提高换热器的传热效能,也可采用螺纹管、翅片管等。
管子的布置有等边三角形、正方形、正方形斜转45°和同心圆形等多种形式,前3 种最为常见。
按三角形布置时,在相同直径的壳体内可排列较多的管子,以增加传热面积,但管间难以用机械方法清洗,流体阻力也较大。
管壳式换热器谁走管程谁走壳程是怎么定的?

混和气体在℃下地有关物性数据如下(来自生产中地实测值):
密度
定压比热容℃
热导率
粘度
循环水在℃下地物性数据:
密度㎏
定压比热容℃
热导率℃
粘度
二.确定设计方案
.选择换热器地类型
两流体温地变化情况:热流体进口温度℃出口温度℃;冷流体进口温度℃,出口温度为℃,该换热器用循环冷却水冷却,冬季操作时,其进口温度会降低,考虑到这一因素,估计该换热器地管壁温度和壳体温度之差较大,因此初步确定选用浮头式换热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管子在管板上排列地间距(指相邻两根管子地中心距),随管子与管板地连接方法不同而异.通常,胀管法取(~),且相邻两管外壁间距不应小于,即≥().焊接法取.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管程和壳程数地确定当流体地流量较小或传热面积较大而需管数很多时,有时会使管内流速较低,因而对流传热系数较小.为了提高管内流速,可采用多管程.但是程数过多,导致管程流体阻力加大,增加动力费用;同时多程会使平均温度差下降;此外多程隔板使管板上可利用地面积减少,设计时应考虑这些问题.列管式换热器地系列标准中管程数有、、和程等四种.采用多程时,通常应使每程地管子数大致相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计算管、壳程压强降根据初定地设备规格,计算管、壳程流体地流速和压强降.检查计算结果是否合理或满足工艺要求.若压强降不符合要求,要调整流速,再确定管程数或折流板间距,或选择另一规格地设备,重新计算压强降直至满足要求为止.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核算总传热系数计算管、壳程对流传热系数α和α,确定污垢热阻和,再计算总传热系数',比较得初始值和计算值,若'=~,则初选地设备合适.否则需另设选值,重复以上计算步骤.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流体流动阻力(压强降)地计算
列管式换热器流体通过管程和壳程依据什么来选择

列管式换热器流体通过管程和壳程依据什么来选择?
流体应走管程还是壳程,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不能提出一定规则,但总的原则是有利于传热,防止腐蚀,减少阻力,不易结垢,便于清扫。
由于管子容易清扫,强度较高,就抗腐蚀性来说,管子比壳体相对地要廉价些。
若易腐蚀的介质走壳程,那么壳程和管子一起被腐蚀。
因此,适宜走管程的流体有:①冷却水②易结垢或夹带有固体颗粒不清洁的流体(如油浆)③压力及温度较高和腐蚀性较强的流体④流量较小的流体(走管程可选择理想的流速,可以提高管程给热系数,缩小换热器尺寸)⑤粘度较大的流体(走管程可以减少压力降)⑥热流体或冷冻介质(走管程可以减少能量损失)。
由于壳程流过面积较大,因此走壳程的流体有:①要求经换热后压力损失小的流体②与适宜走管程的流体情况相反的流体。
管壳式换热器走管程和壳程如何定

不是这么简单,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宜走管内的流体:1)不洁净和易结垢的流体,因为管内清洗方便;2)腐蚀性的流体,因为可避免管子、壳体同时受腐蚀,且管子便于清洗和检修;3)压强高的流体,因为可以节省壳体材料;4)有毒的流体,因为可减少泄漏的机会。
宜走壳程的介质:1)饱和蒸汽,因为可便于及时排除冷凝液,且蒸汽比较干净,清洗比较方便;2)被冷却的流体,因为可利用壳体散热,增强冷却效果;3)粘度大的流体或流量小的流体,因为流体在折流板的作用下,可提高流动对流传热系数;4)对于刚性结构的换热器,若两流体的温差大,对流传热系数较大的介质走壳程,可减少热应力。
换热器中管壳程介质的确定原则如下:1、不清洁的流体走管内,以便于清洗。
例如冷却水一般通入管内,因为冷却水常常用江河水或井水,比较脏,硬度较高、受热后容易结垢,在管内便于机械清洗。
此外管内流体易于维持高速,可避免悬浮颗粒的沉积。
2、流量小的流体,或传热系数小的流体走管内。
因管内截面一般比管间截面小,流速可高些,有利于提高传热系数。
3、有腐蚀性的流体走管内,这样只要管子、管板用耐腐蚀材料即可。
此外,管子便于检修。
4、压强高的流体走管内,因管子较宜承受高压。
5、高温或低温流体走管内,这样可以减少热量或冷量向周围大气散失而造成的热损失。
6、饱和蒸汽走管内,便于排除冷凝液。
冷热流体哪一个走管程,哪一个走壳程,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难以有统一的定则;但总的要求是首先要有利于传热和防腐,其次是要减少流体流动阻力和结垢,便于清洗等。
一般可参考如下原则并结合具体工艺要求确定。
(1)腐蚀性介质走管程,以免使管程和壳程材质都遭到腐蚀。
(2)有毒介质走管程,这样泄漏的机会少一些。
(3)流量小的流体走管程,以便选择理想的流速,流量大的流体宜走壳程。
(4)高温、高压流体走管程,因管子直径较小可承受较高的压力。
(5)容易结垢的流体在固定管板式和浮头式换热器中走管程、在u形管式换热器中走壳程,这样便于清洗和除垢;若是在冷却器中,一般是冷却水走管程、被冷却流体走壳程。
换热器的壳程和管程 -回复

换热器的壳程和管程-回复换热器是一种重要的热交换设备,用于在两种不同介质之间传递热量。
换热器由一个壳程和一个管程组成,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
壳程是换热器的外壳,主要用于容纳管束和支撑管束的内部结构。
壳程通常是一个圆柱形或方形的容器,由金属材料制成,具有优良的强度和耐压性能。
壳程的设计和结构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要求进行调整。
例如,可通过改变壳程的直径和长度来调整换热器的换热面积,以满足不同的换热需求。
壳程通常有进口和出口口,用于引入和排出热介质。
壳程内部常常还有流道,用于引导热介质在壳程内流动。
这些流道的形状和布局可以根据具体的换热需求进行设计,以确保热介质在壳程内能够均匀流动,并尽可能地接触到管束表面,以实现最大的热传递效率。
管束是壳程内的换热核心部分,用于与热介质进行热交换。
管束通常由一根或多根金属管子组成,这些管子通常是圆形的,具有较小的直径。
管束的数量和布局可以根据具体的换热需求进行调整,以实现最大的热传递效果。
管束中的管子通常是平行排列的,彼此之间的间距较小。
这种排列方式有助于增加管束的密度,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此外,管束的管子通常是直通的,两端开口,这样可以方便热介质在管子内流动,从而实现热量的传递。
为了增加管束和壳程之间的热交换效果,壳程内常常还会装置一些附件,如折流板、挡板等。
这些附件的作用是改变壳程内的流动方向和速度,以增加热介质与管束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热传递效率。
换热器的运行过程通常是这样的:首先,热介质通过壳程的进口流入壳程内部,然后在壳程内的流道中流动,并接触到管束表面,从而与管束中的管子进行热交换。
在热交换过程中,热量从热介质传递给管子内的冷介质,使冷介质的温度升高。
最后,热介质流出壳程的出口,完成整个换热过程。
总结起来,换热器的壳程和管程是实现热传递的关键部分。
壳程主要用于容纳和支撑管束,提供流道和附件以实现热介质的流动和接触。
管程则用于与热介质进行直接的热交换,通过管束中的管子将热量传递给冷介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是这么简单,需要考虑很多因素:
宜走管内的流体:
1)不洁净和易结垢的流体,因为管内清洗方便;
2)腐蚀性的流体,因为可避免管子、壳体同时受腐蚀,且管子便于清洗和检修;3)压强高的流体,因为可以节省壳体材料;
4)有毒的流体,因为可减少泄漏的机会。
宜走壳程的介质:
1)饱和蒸汽,因为可便于及时排除冷凝液,且蒸汽比较干净,清洗比较方便;2)被冷却的流体,因为可利用壳体散热,增强冷却效果;
3)粘度大的流体或流量小的流体,因为流体在折流板的作用下,可提高流动对流传热系数;
4)对于刚性结构的换热器,若两流体的温差大,对流传热系数较大的介质走壳程,可减少热应力。
换热器中管壳程介质的确定原则如下:
1、不清洁的流体走管内,以便于清洗。
例如冷却水一般通入管内,因为冷却水常常用江河水或井水,比较脏,硬度较高、受热后容易结垢,在管内便于机械清洗。
此外管内流体易于维持高速,可避免悬浮颗粒的沉积。
2、流量小的流体,或传热系数小的流体走管内。
因管内截面一般比管间截面小,流速可高些,有利于提高传热系数。
3、有腐蚀性的流体走管内,这样只要管子、管板用耐腐蚀材料即可。
此外,管子便于检修。
4、压强高的流体走管内,因管子较宜承受高压。
5、高温或低温流体走管内,这样可以减少热量或冷量向周围大气散失而造成的热损失。
6、饱和蒸汽走管内,便于排除冷凝液。
冷热流体哪一个走管程,哪一个走壳程,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难以有统一的定则;但总的要求是首先要有利于传热和防腐,其次是要减少流体流动阻力和结垢,便于清洗等。
一般可参考如下原则并结合具体工艺要求确定。
(1)腐蚀性介质走管程,以免使管程和壳程材质都遭到腐蚀。
(2)有毒介质走管程,这样泄漏的机会少一些。
(3)流量小的流体走管程,以便选择理想的流速,流量大的流体宜走壳程。
(4)高温、高压流体走管程,因管子直径较小可承受较高的压力。
(5)容易结垢的流体在固定管板式和浮头式换热器中走管程、在u形管式换热器中走壳程,这样便于清洗和除垢;若是在冷却器中,一般是冷却水走管程、被冷却流体走壳程。
(6)粘度大的流体走壳程,因为壳程流通截面和流向在不断变化,利于传热。
(7)流体的流向对传热也有较大的影响,为充分利用同一介质冷热对流的原理,以提高传热效率和减少动力消耗,无论管程还是壳程,当流体被加热或蒸发时,流向应由下向上;当流体被冷却或冷凝时流向应由上向下。
什么样的介质走管程什么样的介质走壳程流向:热流体上进下出,冷流体下进上出。
(1)不洁净的易结垢的流体走管层,便于清洗。
(2)腐蚀性的流体走管层,以免壳体和管子同时受腐蚀。
(3)有毒流体走管层,减少泄露机会。
(4)压力高的流体走管层,以免壳体受压,节省壳层金属消耗。
(5)粘度大的流体走壳层,流量小的流体走管层,提高流速。
(6)饱和蒸汽宜走管层,以便于被加热介质有足够的汽化空间。
(7)热流体宜走管层。
这个表述是比较正确的,但有时会出现冲突的情况,这时就要综合考虑了,例如渣油是高温黏度大的产品,但往往大多数就选择走管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