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村民自治制度的制约因素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摘要:村民自治是广大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层民主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创新。
新形势下,在村民自治过程中还存在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法律方面的制约因素,阻碍了村民自治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村民自治;民主政治;制约因素;分析Analysis of the Restrictive Factors on Villagers′ Autonomy Abstract: Villager autonomy was that farmers directly performed theirdemocratic righ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which was a grassroots democracy of administered their own affairs,practiced self-management,self-education,self-service. Chinese democracy was an important innovation in development. At present,in the process of villager autonomy also existed including economic,political,cultural,legal constraints,hindered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villager autonomy.Key words: the autonomy of villagers; democratic politics;restricting factors; analysis村民自治始于20世80年代初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和农村治理的有效方式。
村民自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措施

村民自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措施引言农村地区是我国广大人民生活的根基,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以及国家对农村地区的大力扶持和鼓励,村民自治建设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本文将探讨村民自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措施,以期为村民自治建设的进一步推进提供参考。
村民自治建设存在的问题1. 权力过于分散村民自治建设本意是为了让村民们对自己的事务有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但是现实中却存在一些村委会成员滥用职权、独断专行的现象。
例如,有些村委会成员会随意更改规划设计,不顾及村民的利益和意见,从而使得自主权和决策权并没有真正落实到村民手中,甚至成为少数人的私利。
2. 村民自治意识淡薄即使村委会成员们高呼“人民当家做主”的口号,但真正能够参与自治决策的村民数量其实并不多。
一些村民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所生活的村庄是一个自治社区,他们有权利也应该有义务去参与村庄的决策和建设。
3. 认识水平不高许多村民不了解自治建设的重要性,认为他们的权利和利益由村委会去维护和保障就行了,自己无需参与。
同时,村庄中还存在一些村民缺乏那些和城市相似的社区公共设施与服务,例如住宿、餐饮、文化活动等,这会导致村民自治建设的发展受限,难以有更多的村民参与其中。
村民自治建设中的对策措施1. 加强村民自治情感教育教育是培育自我自治意识的重要方法。
需要针对村民间素质和文化水平的不同,提供多种多样的自治情感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
有关部门可以在村庄内设置各类自教室、自学堂等自治建设培训场所,邀请专业讲师为村民提供培训。
2. 建立更好的村民自治决策机制村民自治建设应当依法规范发展。
村庄内应有站位固定、职责明确的村自治委员会,负责制定、执行自治决策。
同时,应当加强权力监督,确保权力正确行使。
村委会应当接受村民的监督,遇到有影响整体决策的事情,应当公布,让全体村民有表达意见的机会,从而形成村民自治决策机制。
浅谈村民自治制度的制约因素

浅谈村民自治制度的制约因素内容摘要: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在我国,约有8亿的人口是农民,充分认识村民自治制度,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制约因素,这对于解决矛盾,保障人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村民自治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重要形式,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实践的产物。
本文就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的内容、意义着手,浅层次的分析村民自治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并有针对性的对各个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发展途径。
关键词:村民自治、制约因素、发展途径目录一、绪论 (1)(一)、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1)(二)、实行村民自治制度的意义 (1)(三)、民主选举 (2)(四)、民主决策 (3)(五)、民主管理 (4)(六)、民主监督 (4)二、我国村民自治制度发展现状 (5)(一)、取得的成就 (5)(二)、存在的问题 (5)三、制约因素 (6)(一)、经济欠发达 (6)(二)、基层政府的干预 (7)(三)、村民民主意识淡薄 (8)(四)、村干部的素质不高 (9)四、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途径 (10)(一)、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10)(二)、减少基层政府干预 (11)(三)、提高农民素质,增强村民的民主意识 (12)(四)、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 (13)结论 (14)正文一、绪论(一)、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历程村民自治制度是广大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参与民主政治,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制度的重要内容。
村民自治制度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80年代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普遍推行于20世纪90年代。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自治法》的通过为村民自治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使村民自治制度得到蓬勃发展。
(二)、实行村民自治制度的意义村民自治制度是一项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找到的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推动力。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研究分析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作者:————————————————————————————————日期:2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从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颁布实施算起,村民自治已经在中国农村推行了二十七年。
二十七年的广泛实践,使得村民自治制度已经成为继联产承包、乡镇企业之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成果。
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核心内容的村民自治制度在保障村民民主权利、提高村务管理水平、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制约村民自治发展的各种因素正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逐步由隐性走向显性,村民自治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
甚至1998年村委会组织法的修订也不能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形势。
认真梳理和分析制约村民自治发展的各类因素,积极寻求解决方案,才能使村民自治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并在充分发挥其应有效能的同时,对农村基层治理和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产生广泛的影响。
笔者认为,目前制约村民自治发展的因素大体可分为如下六类。
一、思想认识制约实行村民自治,由农民群众直接选举村干部,民主决策和管理村务,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
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中,人们对村民自治的看法也由模糊到清晰,由抵制到认同,由轻视到重视。
尤其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充分肯定村民自治是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后,全党全社会对村民自治的认识有了非常大的提高。
但是就此认为思想认识问题已经解决了,那就大错特错。
口头上拥护、行动上反对的或假冒关心之名、行抵制之实的依然大有人在。
从目前来看,随意误解、曲解村民自治的各种模糊乃至错误的思想观点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村民自治会影响农村社会稳定;二是村民自治会削弱党的领导;三是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低,实行村民自治的条件尚不成熟;四是村民自治会受到家族、宗族、宗教、帮派等民间势力的操纵;五是村民自治程序复杂、麻烦难行;六是村民自治降低了行政效率,影响了国家政令的畅通;七是村民自治是对乡村干部的不信任。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摘要我国的村民自治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我们切不可满足于现有的进步而忽视了影响村民自治健康顺利发展的制约因素,正是因为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村民自治工作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与不足,所以,我们应当积极采取实施相应的方法举措。
本文首先对村民自治的内涵进行了研究总结,然后深入分析归纳了当前制约村民自治实施推行的几大主要影响因素,最后针对性的探讨研究了有关如何更好的推进实施村民自治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村民自治制约因素对策摘要 (1)一、引言 (3)二、村民自治的内涵分析 (3)三、当前制约村民自治实施推行的几大主要影响因素 (3)(一)经济因素 (3)(二)政治因素 (4)(三)文化因素 (5)(四)法律因素 (6)四、有关如何更好的推进实施村民自治的建议措施 (7)(一)大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升村民自治的经济基础 (7)(二)大力发展农村地区文化教育,打好村民自治文化基础 (8)(三)大力推进乡镇体制改革,构建和谐村级治理机制 (9)(四)强化法制建设,推动依法治村 (10)五、结束语 (10)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联系新时期新阶段农村工作的实际情况和需要,以农民医院得到尊重为前提,着力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推行民主管理和村务公开,进一步完善农村民主管理机制,带领农民群众加快村民自治的实施进程。
然而,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村民自治工作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与不足,与村民自治的预期高度还有着不小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并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二、村民自治的内涵分析村民自治,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司界定为:“我国的村民自治,是广大农村地区农民在基层社会生活中,依法行使自治权,实行自己的事自我管理的一种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圆也就是说,村民自治是广大农村村民依据法律自主管理本村事务,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基层民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治理的一种有效方式。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及解决策略

2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
、
村 民自治制约 因素 的分析
村 民 自治制度 自诞 生以来 ,历经 了两大社会变革 ,即经 济制度从计划经 济走 向市场经济 ,政 治方针从
相 对 闭塞走 向改 革方 向。【 z 】 这两 大转 变对 我 国的社会 影响 十分重 大 ,决定 我们解 决 问题 的视野 要与 时俱 进 。以下从农村具体 的现状来分析村 民 自治 的制约 因素 。 ( 一 )改革开放 后农村 现状分析
的人们 逐渐感觉到 时代 的变化 ,对金钱 的追 求有 了重新 的认识 ,于是 ,更 多的农 民开始 了过去不能 不敢的
经 商 、打工 、搞 副业等 。富裕起来 的农 民对村务 的管理 开始淡化 ,对 以前 民主生活开始冷却 ,甚 至 出现召 开选举大会 都要有 报酬 ,否则 到会 的群众 肯定不过法 定人数等情 况 。【 3 ] 物质 生活水平 的提高让农 民们尝到 了致富的甜头 ,但 同时也使农 民越来越多关注物质生活 ,而对 民主生活 的意识逐渐淡化 。 2 .农村精神生活 的多元化致使选择 陷入误 区。改革开放 以后 ,农村物质生 活出现 了多样 化 ,相 对应的 精神生 活也 出现 了多元化 ,电视 、电影等媒体在农 村的普及 ,使得农 村信息 的时效性 得到 了提高 ,加快 了 农 民们 对新思想 的了解 与吸收 ,流行与 时 尚在农 村也为大多数 人所接受 ;物质上 的富裕让农 民在农 闲时有 了更 多的娱乐方法 和项 目。人们对文化 的选 择呈现多元 的 ,同时也是选择利 己的。在农村 ,农 民的整体素
改革开放 3 0 多年来 ,人们 不仅在物质 生活 、精神 生活上取得 了很 大的提高 ,而且在 民主政治生 活方 面
我国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及解决策略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3期(总第135期)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Zhengzhou Municipal Committee No.3,2015(Sum,135)政治与公共管理我国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及解决策略马曼1,冯治2(1.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江苏南京210009;2.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社会学与社会管理教研部,江苏南京210009)摘要:村民自治制度是我国基层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保障,是广大农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具体举措,同时村民自治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也被实践所证明。
然而,由于多种原因,村民自治制度的有效执行方面还不够完善,存在不少制约因素,亟待解决。
我们要打破束缚,扫除障碍,进行科学引导,正确处理物质与民主的关系,进行有效宣传、倡导科学的生活作风和理念、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等。
关键词:村民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约因素;解决策略中图分类号:D4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701(2015)03-0050-03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列起来,从而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我国实行的村民自治制度,是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保障,让人民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服务自己,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目前我国城乡差距依然存在,尤其是农民在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程度等方面的水平有待提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村民自治的程度与效果。
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本身是围绕村民委员会的组织建设和权力行使制定的,其对村民委员会的运作上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村民自治这一制度还不能真正地有效地执行,致使民主决策不科学,民主管理不规范,民主监督不严谨等。
一、我国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1.基层组织建设不完善。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

自考本科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作者姓名专业名称行政管理学准考证号指导教师二O 一三年四月十八日内容摘要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核心内容的村民自治制度在保障村民民主权利、提高村务管理水平、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村民自治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
认真梳理和分析制约村民自治发展的各类因素,积极寻求解决方案,才能使村民自治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自治村委会经济基础法律框架目录一、引言 (4)二、村民自治中的村委会与村民及乡政府的关系 (4)(一)村委会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 (4)(二)国家对村民自治的定位 (6)三、村民自治发展的基本现状 (6)(一)村民的法律意识不断加强 (6)(二)村民对村民自治的定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7)四、制约村民自治发展的因素及分析 (7)(一)多元化的思想撞击让村民在思想上存在一定问题 (7)(二)当今复杂的外部环境使得村民自治难以健康的发展 (7)(三)村委会的内在机制问题使得村委机构的正常运转产生难处 (8)(四)法律体系的不完善制约着村民自治的发展 (9)(五)经济发展的不充分让村民自治没有健康发展的肥沃土壤 (9)五、对村民自治发展途径的探讨 (10)(一)加强村民自治宣传,让村民自治文化深入人心 (10)(二)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让村民有机会更好的参与村民自治 (10)(三)加强司法建设,引导村民合理合法自治 (11)(四)大力发展经济,为村民自治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11)(五)正确处理各项利益关系,为村民自治保证社会基础 (11)六、村民自治的意义及前景 (12)七、结论 (13)参考资料: (13)一、引言村民自治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生事物,是中国具有积极性主动性的农民在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是中国广大农民的自主创造,是继经济领域中的家庭承包经营、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之后,中国广大农民在民主政治领域实现的历史性跨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村民自治制度的制约因素内容摘要: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在我国,约有8亿的人口是农民,充分认识村民自治制度,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制约因素,这对于解决矛盾,保障人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村民自治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重要形式,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实践的产物。
本文就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的内容、意义着手,浅层次的分析村民自治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并有针对性的对各个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发展途径。
关键词:村民自治、制约因素、发展途径目录一、绪论 (1)(一)、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1)(二)、实行村民自治制度的意义 (1)(三)、民主选举 (2)(四)、民主决策 (3)(五)、民主管理 (4)(六)、民主监督 (4)二、我国村民自治制度发展现状 (5)(一)、取得的成就 (5)(二)、存在的问题 (5)三、制约因素 (6)(一)、经济欠发达 (6)(二)、基层政府的干预 (7)(三)、村民民主意识淡薄 (8)(四)、村干部的素质不高 (9)四、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途径 (10)(一)、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10)(二)、减少基层政府干预 (11)(三)、提高农民素质,增强村民的民主意识 (12)(四)、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 (13)结论 (14)正文一、绪论(一)、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历程村民自治制度是广大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参与民主政治,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制度的重要内容。
村民自治制度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80年代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普遍推行于20世纪90年代。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自治法》的通过为村民自治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使村民自治制度得到蓬勃发展。
(二)、实行村民自治制度的意义村民自治制度是一项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找到的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推动力。
实行村民自治制度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村民自治制度的实行有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推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完善和集体经济的发展,以先富带动后福,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缩小贫富差距。
村民自治制度的实行,有助于增强村民的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激发广大农民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队伍中去。
村民自治制度是国家治理方针策略的优化选择,使国家与社会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有效地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不动摇,为广大农民提供了一个参与国家管理国家事务的机会,切身地感受民主法治的良好氛围,同时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三)、民主选举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制度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检验村民自治能否实现的一个重要标准。
民主选举,是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所规定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指定或是委派村民委员会成员、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这些人员皆由全体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三年。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最基本权利,行使这项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论民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村级民主选举是现代民主的重要诉求,选举按其选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
村级民主选举是由全体村民共同参与直①高阳,《村民自治制度探析》,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6月,第11页。
接投票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这种选举方式集中体现了村官直选。
村级民主选举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不动摇,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本质,激发了农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和信心。
(四)、民主决策民主决策时村民自治制度的关键。
民主决策是指按照科学的决策程序,通过民主的讨论以及可行性的研究之后,采取由决策者集体表决的方式而作出的决策方式。
村级的民主决策是由全体村民共同参与村中重大事务以及村民共同关注的公共事业和公益事业的讨论并形成决议。
凡事涉及全村村民利益的事,都是由村民会议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讨论决定。
村级民主决策的实施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村民自治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民主决策体制,有助于使村民能够真正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将议事范围进一步具体化、明确化,有助于提高村民政治参与的热情,调动村民参与农村治理的积极性。
村民积极参与村级民主决策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方面,有助于决策者充分发扬民主,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有助于把广大村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另一方面,有助于促进村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村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和信心,锻炼参与决策的能力,增强关心公共生活的政治责任感。
(五)、民主管理民主管理是村民自治制度的核心。
所谓民主管理是指村民委员会对村内各项重要事务进行管理时按照全体村民讨论制定的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①民主管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实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难题自己解决”的有效途径。
村民以主人翁的身份管理村务,参与村民事务的决策,广泛地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发挥人的主体能力。
另外,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矛盾的解决,维护社会的稳定。
民主管理作为村民自治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村民在管理过程中应当遵循科学性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整体性原则、效能性原则,参与集体财务的管理、民主评议、村务公开等事务。
(六)、民主监督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制度的有效保障。
民主监督是指村民通过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委会定期工作对村干部离任审计等制度,监督村委会的工作情况和村干部的行为。
②村民委员会由全体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对村民负责、受村民监督。
在村民自治实践中,广大村民创造了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等形式,保证村民能够切实监督村干部的行为和村民委员会的工作,使村民自治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
①高阳,《村民自治制度探析》,《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6月,第11页。
②高阳,《村民自治制度探析》,《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6月,第12页。
村民在民主监督时,应采用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村务的相关内容进行监督,对村级事务存在的问题提出处理建议等。
实行民主监督有助于克服官僚主义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有助于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合法权益,有助于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增强改进工作人员的工作。
二、我国村民自治制度发展现状(一)、取得的成就村民自治制度自20世纪80年代建立至今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令人备受鼓舞催人上进。
在很大程度上大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文化生活的繁荣和民主政治的健全。
原先实行的人民公社制度,村民生产积极性低下,生产力落后,村民民主意识淡薄。
村民自治制度的建设,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落实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加快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推动了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建设。
在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下,极大地激发村民的生产积极性,调动了村民投身于社会现代化建设队伍中去,也大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二)、存在的问题虽然我国村民自治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些令人骄傲的成就,但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容忽略的问题。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进程。
问题处理得好,有助于推动村民自治制度的前进,促进农村经济政治的发展;问题处理得不好,将阻碍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也不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进步。
目前,我国村民自治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村民民主素质不高,贿选现象严重。
贿选直接使得村民自治大打折扣,其实质是权钱交易,以金钱购买权利,这种“购买权利”不仅搅乱了村民自治的正确方向,而且削弱了本已薄弱的农村集体经济。
①(2)民主制度不健全,村民自治制度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从宏观的角度解释村民自治制度,具有很强的原则性,但是可操作性不强,具体制度及规范相配套缺乏。
制度的设置和可操作性上显得粗略和原则化,在行为模式规范上过于空泛。
(3)乡镇政府的干涉,村干部的独裁专制。
一些基层政府把村民委员会作为自己的附属机构,发号施令,使得村民自治缺乏自主性,村民自治权受到严重践踏。
另外有的村干部官僚主义思想腐化,大搞一言堂,不考虑村民的想法和意志。
三、制约因素(一)、经济欠发达物质决定政治,物质是政治体制完善发展的基础,政治是物质的①侯锦:《我国村民自治现状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2008年5月,第6页。
集中体现。
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情况对村民自治制度的健全起着决定性作用。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地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贫富差距。
如“天下第一村”华西村经济发达,村民生活富裕,而中西部一些偏远的地方,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经济落后。
物质水平的不富裕直接影响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村级资源匮乏,技术条件落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实施与理想中的民主有着很大的差距。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乡镇经济的发展,农村许多劳动力都进城务工了,剩下的便是些老者、妇女和弱者,这些人的思想觉悟不高,对于村民自治热情不高,常认为是事不关己的。
另外,农村村民的农作时间长,具有一定的阶段性。
在农忙期间,农民忙于耕种,无暇顾及村里的事务。
(二)、基层政府的干预村民委员会,是由全体村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群众性自治组织。
村民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管理村务和协助完成乡镇政府所下达的政务。
村务是指管理村级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依法调解民间纠纷,维护本村的社会治安等。
政务是指协助完成乡镇政府所下达的政治性事务,如人口普查、征集入伍士兵、计划生育工作等、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乡镇政府都会把村委会作为自己的直接下属行政组织。
对于村委会的日常工作缺少正确的指导、支持和帮助,沿用传统的领导仿佛进行指挥管理。
乡镇政府的行政指挥权严重挤压了村委会的自治权,这样使得村民自治变成了一纸空文。
有些地方采取委任村干部的做法破坏民主选举的程序,更有甚者乡镇政府的一些官员任意调动、罢免村委会的干部。
对属于村委会自治管理范围内的生产、经营横加干涉,任意发号施令,出现了一种“村财乡管”的现象。
(三)、村民民主意识淡薄在我国农村地区,村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多是小学初中的学历,更有甚者有些农村存在着大量的文盲。
文化水平的制约直接对该地区的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参加民主选举时,一些不识字的村民会选择弃选,或者找他人代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