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效应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关于温室效应研究性学习报告

关于温室效应研究性学习报告

关于温室效应研究性学习报告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某些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和甲烷)的增加会导致地球的表面温度上升的现象。

人类活动对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排放是温室效应加剧的主要原因之一。

研究温室效应对于理解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温室效应的研究性学习,深入了解温室效应的原理、影响因素以及应对措施。

首先,我们将介绍温室效应的原理。

温室效应的原理是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太阳辐射,并将部分辐射能量重新辐射到地球表面。

这种重新辐射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形成类似于温室一样的效应。

温室气体的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强,进而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

其次,我们将讨论温室效应的影响因素。

温室效应的增强主要受到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的影响。

工业发展、能源消耗、交通运输以及森林砍伐等人类活动都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加速了温室效应的发展。

另外,自然因素如火山喷发、太阳辐射和植被变化等也会对温室效应产生一定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温室效应对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会引起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以及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一系列问题。

海洋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都将受到温室效应带来的挑战。

例如,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物种灭绝、农作物减产、水资源短缺等,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

最后,我们将介绍温室效应的应对措施。

在全球范围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被广泛认为是最有效的应对措施之一。

通过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改善能源效率、加强森林保护和恢复等措施,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此外,科学家还在研究和开发碳捕集与储存技术、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创新方法来应对温室效应的挑战。

综上所述,温室效应是一个严重的全球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带来巨大挑战。

通过对温室效应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其原理和影响因素,为应对温室效应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希望本报告能够增加人们对温室效应问题的关注,促进全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实施。

温室效应成因及对策研究综述

温室效应成因及对策研究综述

温室效应成因及对策研究综述
温室效应是指由大气中温室气体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而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
现象和过程。

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氟利昂等气体,它们在大气中的浓度随着人
类活动的增加而不断上升,导致了地球气候的变化和全球变暖的加剧。

温室效应的成因主要是由于工业化进程、城市化和交通运输等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气体
排放的增加,同时也包括了自然因素如火山爆发和森林采伐等。

温室气体主要是通过能量
平衡、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和影响人类健康等方式对生物圈和人类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应对全球变暖和温室效应的影响,国际社会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的对策。

这些对策包括了使用低碳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开发新能源、加强能源效率、增强碳汇能力、改善能源结构、推广绿色交通和建筑等。

近年来,全球变暖的趋势加剧,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日益严峻。

为了防止全球变暖的
影响继续加剧,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合作,共同致力于实施减排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从而保护全球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温室效应的研究报告

温室效应的研究报告

温室效应的研究报告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层中的一种物理现象,即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发出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甲烷、氧气等)导致地球上的温度升高。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温室效应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吸引了全球的研究人员的关注。

本文将分析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引用专家的观点,以探讨温室效应的问题。

一、温室效应的机制地球上的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吸收太阳辐射、再辐射到地面的过程而产生的。

太阳辐射中的大部分被地球反射,但是一小部分被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吸收并重新发射向空间,这使得地球表面的温度升高。

然而,如果温室气体的浓度过高,吸收的辐射量也会增加,致使地球表面温度持续升高。

二、温室气体的类型和来源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气、氮气等,它们的来源有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

自然过程主要指生物和地球化学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包括植物腐烂、沼气发酵、火山爆发等。

但是目前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大幅升高。

例如,工业过程中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每年都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

三、温室效应引起的影响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剧,全球气候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例如:1.极端气候事件:全球各地频繁的极端气候事件,如暴雨、暴风、热浪和干旱等。

这些灾害性天气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以及动植物的生存。

2.海平面上升:温室效应引起的海洋温度升高导致海水膨胀,再加上冰川及冻土融化,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环境问题。

海平面上升不仅对海岸线和沿海地带的生态系统造成威胁,而且还会对人类居住的沿海城市造成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损失。

3.生态平衡破坏:全球气候变化会使得许多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受到负面影响,造成生态平衡的破坏,并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挑战。

四、最新研究成果近年来,国内外的科学家针对温室效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其中,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1.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增加:据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秘书处的数据显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18年达到新高,为41.5亿吨,比2017年增加了2.7%。

关于温室效应的研究报告

关于温室效应的研究报告

关于温室效应的研究报告
温室效应是一个自然现象,它使得地球表面的温度得以维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温室效应加强,进而引发气候变化问题,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据最新研究表明,温室气体排放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例如,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在过去200年里持续上升,且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根据国际气候变化专家的预测,如果继续保持该趋势,到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超过2℃以上,这将对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如食品安全、水资源、森林资源等方面。

除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变暖还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冰川消融以及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等影响,并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国际社会不断加强气候变化政策的制定。

例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制定在巴黎的全球气候变化协议,通过全球共同努力,限制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在2℃以内,尽可能将上升幅度降到1.5℃以下。

然而,气候变化问题仍然十分复杂,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参与,协同推进解决方案。

对此,国际社会应进一步加强合作,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清洁能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的未来提供良好的环境。

温室效应产生与影响的成果简介

温室效应产生与影响的成果简介

温室效应产生与影响的成果简介温室效应是一种现代大气科学中比较常见的概念,其产生的原因是地球大气层中存在着一些能够吸收太阳辐射的气体,这些气体会将一部分的辐射能量吸收到大气层内部,导致地球表面温度不断升高。

长期以来,温室效应对地球气候变化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

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过程中释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氟利昂等,而这些气体不仅存在于大气层中,还与其他气体混合在一起,导致温室效应不断加剧。

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了许多与温室效应相关的成果,其中最重要的包括:1. 温室效应的起源与机理在20世纪初期,科学家们首次提出了温室效应的概念,并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实验研究。

通过分析大气层中各种气体的特性,他们发现某些气体可以吸收太阳辐射,导致地球表面温度不断上升。

这就是温室效应的基本机理。

2. 温室气体的来源和变化趋势通过对大气层中各种气体的监测和研究,科学家们发现,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是人类的活动过程,如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农业生产等。

而这些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会不断地累积在大气层中,导致温室效应不断加剧。

此外,气候变化也可能对温室气体的释放产生影响,这是人们也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

3. 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应对措施温室效应造成的气候变化已经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

例如,全球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加等,这些都会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

为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将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并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总的来说,温室效应的产生和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找到更好的应对策略,让我们的地球变得更加美好和宜居。

温室效应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温室效应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温室效应研究报告研究报告标题:温室效应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温室效应及其对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通过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地球表面温度变化、气候模型的应用以及各种可能的应对措施进行综合分析,本报告提供了对温室效应的深入理解和解决方案的建议。

引言: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温室气体吸收并再辐射回地球表面的能量所导致的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现象。

随着工业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温室效应加剧,并对气候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

方法:本研究使用了大量的气象数据、观测数据和气候模型来探讨温室效应的影响。

通过对过去几十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得出了温室气体排放量与地球表面温度上升之间的相关性。

此外,我们还使用全球气候模型来研究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的气候变化和预测。

结果:研究表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与地球表面温度上升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过去几十年来,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导致了地球表面温度的上升,进一步引发了气候变化,包括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和海平面上升等。

讨论:对于温室效应的应对,本报告提出了以下建议:1.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通过使用清洁能源、改善工业排放和加强能源效率等措施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2.增加碳汇:通过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系统等方法增加大气中的碳汇,以吸收和储存温室气体。

3.国际合作:各国应加强合作,制定并遵守国际环保标准,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结论:温室效应是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碳汇,并加强国际合作,我们有望减缓温室效应造成的气候变化,并保护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

关键词:温室效应,温室气体,地球气候变化,应对措施,气候模型。

温室效应的产生与影响研究性报告

温室效应的产生与影响研究性报告

温室效应的产生与影响研究性报告一、引言在当今世界,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议题,而温室效应则是导致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现象,我们有必要对温室效应的产生与影响进行系统的研究。

二、温室效应的定义与原理简单来说,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层中的某些气体,如二氧化碳(CO₂)、甲烷(CH₄)、一氧化二氮(N₂O)等,能够吸收并重新辐射地球表面散发的热量,使得地球表面的温度保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就像一个巨大的温室。

这些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

它们允许太阳的短波辐射(可见光)透过大气层到达地球表面,使地球表面升温。

而地球表面受热后向外辐射的长波辐射(红外线)却被这些温室气体吸收,从而阻止了热量的散失,导致地球表面的温度逐渐升高。

三、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一)人类活动1、化石燃料的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

在能源生产、工业制造、交通运输等领域,我们广泛使用化石燃料,这导致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

2、森林砍伐森林是地球上重要的碳库,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

然而,大规模的森林砍伐使得森林面积急剧减少,不仅减少了二氧化碳的吸收,而且被砍伐的树木在腐烂或燃烧时还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

3、农业活动农业生产中的一些活动,如水稻种植会产生甲烷,化肥的使用会产生一氧化二氮,这些都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

(二)自然因素1、火山活动火山喷发时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

虽然火山活动在时间和规模上相对较为有限,但在某些时期也会对温室效应产生一定的影响。

2、甲烷的自然排放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中会自然产生甲烷,这也是温室效应的一个自然因素。

四、温室效应的影响(一)全球气候变暖这是温室效应最直接和明显的影响。

平均气温的升高导致了冰川和冰架的融化,海平面上升,威胁到沿海地区和岛屿的生态系统和人类居住地。

(二)极端天气事件增加气候变暖使得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发生变化,导致暴雨、干旱、飓风、热浪等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增加,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我国科学家对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研究有进展

我国科学家对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研究有进展

我国科学家对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研究有进展
张燕王进东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姚檀栋研究员、徐柏青博士等科研人员近日利用自己设计的高精度冰芯气泡甲烷提取分析系统,对青藏高原达索普冰芯进行了研究测试、实验分析,获得了近两千年来高分辨率中低纬度大气甲烷记录,使大气温室气体与全球气候变化相互作用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通过对青藏高原达索普冰芯中甲烷记录的研究,科研人员发现,1850年以来大气中甲烷含量急剧上升,在过去的150年里上升了1.4倍。

而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人类活动甲烷排放呈负增长。

专家称,这一研究将为全球大气的分布和变化特征提供定量评估的依据。

研究表明,随着温室气体的不断排放,地球大气的“温室效应”会越来越强。

温室气体主要由水蒸汽、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氟里昂等成份组成,其中甲烷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0倍,且在大气中的浓度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此外,研究还预测出:随着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全球气温将普遍上升。

同时,地球生态系统将面临中纬度地区生态系统和农业带向极区迁移和生物多样性降低的威胁,突发性的气候灾难频度增强,这些都将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近年来,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人类活动的加剧,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温室气体越来越多,使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成倍增加。

专家指出,这些温室气体将通过气候系统控制自然能量的流向,从而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

事实上,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气体无一例外都要通过自然过程来消除,而消除过程本身则要通过破坏现有的气候、环境及生态系统来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室效应”问题研究进展长期积累有可能对全球气候造成严重影响,温室效【摘要】:人类活动产生的CO2应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广泛的关注。

本文主要论述了温室效应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温室效应的措施。

【关键词】:温室效应温室气体气温升高控制措施1.温室效应概述1.1温室效应定义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

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

1.2温室效应的成因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里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等)含量增大而形成的。

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而且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含量基本上保持恒定。

这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始终处于“边增长、边消耗”的动态平衡状态。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80%来自人和动、植物的呼吸,20%来自燃料的燃烧。

散布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75%被海洋、湖泊、河流等地面的水及空中降水吸收溶解于水中。

还有5%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贮藏起来。

这就是多年来二氧化碳占空气成分0.03%(体积分数)始终保持不变的原因[1] 。

2.温室效应的现状)2.1二氧化碳 (CO2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导致全球的二氧化碳正以每年约六十亿吨的量逐渐增加中。

2.2氟氯碳化物 (CFCl)以CFC─l1、CFC─12及CFC─113占最大使用量。

即使用冷媒、清洗、喷雾及发泡等用途,同时此类化合物也是破坏臭氧层的祸首。

2.3甲烷 (CH)4甲烷产生源自于发酵与腐化的变更过程及物质的不完全燃烧,主要来自牲畜、水田、汽机车及掩埋场的排放。

O)2.4氧化亚氮 (N2源于化石燃料燃烧,微生物及化学肥料分解而排放出来。

)2.5臭氧 (O3来自地面污染,如汽机车、发电厂、炼油厂所排放的氮氧化合物及碳氢化合物,经光化学作用而产生臭氧。

目前这些温室气体仍持续增加中,至1994 年,二氧化碳CO每年平均增加2每年平均增加0.6%,浓度约1.7PPM;氧化0.4%,浓度约358PPM;甲烷CH4O每年平均增加0.25%,浓度约0.31PPM;氟氯碳化物CFC─11浓度约亚氮N2268PPT;CFC─12浓度约480PPT。

3.温室效应的危害3.1 全球变暖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会减少红外线辐射放射到太空外,地球的气候因此需要转变来使吸取和释放辐射的份量达至新的平衡。

这转变可包括‘全球性’的地球表面及大气低层变暖,因为这样可以将过剩的辐射排放出外。

虽然如此,地球表面温度的少许上升可能会引发其他的变动,例如:大气层云量及环流的转变。

当中某些转变可使地面变暖加剧(正反馈),某些则可令变暖过程减慢(负反馈)。

利用复杂的气候模式,‘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第三份评估报告估计全球的地面平均气温会在2100年上升1.4至5.8℃。

这预计已考虑到大气层中悬浮粒子倾于对地球气候降温的效应与及海洋吸收热能的作用 (海洋有较大的热容量)。

但是,还有很多未确定的因素会影响这个推算结果。

3.2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温室效应可使史前致命病毒威胁人类美国科学家近日发出警告,由于全球气温上升令北极冰层溶化,被冰封十几万年的史前致命病毒可能会重见天日,导致全球陷入疫症恐慌,人类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纽约锡拉丘兹大学的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家杂志》中指出,早前他们发现一种植物病毒TOMV,由于该病毒在大气中广泛扩散,推断在北极冰层也有其踪迹。

于是研究员从格陵兰抽取 4块年龄由 500至14万年的冰块,结果在冰层中发现TOMV病毒[2]。

研究员指该病毒表层被坚固的蛋白质包围,因此可在逆境生存。

这项新发现令研究员相信,一系列的流行性感冒、小儿麻痹症和天花等疫症病毒可能藏在冰块深处,目前人类对这些原始病毒没有抵抗能力,当全球气温上升令冰层溶化时,这些埋藏在冰层千年或更长的病毒便可能会复活,形成疫症。

科学家表示,虽然他们不知道这些病毒的生存希望,或者其再次适应地面环境的机会,但肯定不能抹煞病毒卷土重来的可能性。

3.3 海平面上升假若‘全球变暖’正在发生,有两种过程会导致海平面升高。

第一种是海水受热膨胀令水平面上升。

第二种是冰川和格陵兰及南极洲上的冰块溶解使海洋水份增加。

预期由1900年至2100年地球的平均海平面上升幅度介乎0.09米至0.88米之间。

3.4 气候反常极端天气多是因为全球性温室效应,即二氧化碳这种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使热量不能发散到外太空,使地球变成一个保温瓶,而且还是不断加温的保温瓶.全球温度升高,使得南北极冰川大量融化,海平面上升,导致海啸,台风,夏天非常热,冬天非常冷的气候反常,极端天气多。

3.5土地沙漠化根据全国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调研结果表明,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

据中、美、加国际合作项目研究,中国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541亿人民币。

4.温室效应预防措施4.1 保护森林的对策方案今日以热带雨林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为持续不断的急剧破坏。

有效的因应对策,便是赶快停止这种毫无节制的森林破坏,另一方面实施大规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进森林再生。

目前由于森林破坏而被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根据估计每年约在1~2gt.碳量左右。

倘若各国认真推动节制砍伐与森林再生计划,到了2050年,可能会使整个生物圈每年吸收相当于0.7gt.碳量的二氧化碳。

具结果得以降低7%左右的温室效应[3]。

4.2 汽车使用燃料状况的改善日本汽车在此方面已获技术提升,大幅改善昔日那种耗油状况。

但在美国等地,或许是因油藏丰富,对于省油设计方面,至今未见有何明显改善迹象,仍旧维持过度耗油的状况。

因此,该地区生产的汽车在改善燃油设计方面,具有充分发挥的余地。

由于此项努力所导致的化石燃料消费削减,估计到了2050年,可使温室效应降低5%左右。

由于汽机车的排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与一氧化碳,因此希望减少其排放量。

这种作法虽然无法达到直接削减二氧化碳的目的,但却能够产生抑制臭氧和甲烷等其他温室效应气体的效果。

预计将对2050年为止的温暖化,分担2%左右的抑制效果。

4.3 燃烧前脱碳燃烧前脱碳主要应用在以气化炉为基础(如联合循环技术)的发电厂。

首先,石燃料与氧或空气发生反应,产生由一氧化碳和氢气组成的混合气体。

混合气体冷却后,在催化转化器中与蒸汽发生反应,使混合气体中的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并产生更多的氢气。

最后,将氢气从混合气中分离,干燥的混合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可达15%~60%,总压力2M~7MPa[4]。

二氧化碳从混合气体中分离并被捕获和储存,氢气被用作燃气联合循环的燃料送入燃气轮机,进行燃气轮机与蒸汽轮机联合循环发电。

这一过程也即考虑碳的捕获和存储的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

对于燃烧前脱碳工艺中的先进的膜过滤技术, 投资成本就可能降低50%,运行能耗降低到75%。

4.4 CO2的封存CO2被捕获后,必须对其进行安全、长期地封存,才能最终完成控制CO2进入大气的工作。

虽然一些食品工业和化工原料需要CO2,但其用量相对来说微不足道, 地质封存被普遍认为是未来主流的封存方式,而其中最有存储潜力的地质结构是正在开采或已枯竭的油田和气田、盐水层以及深煤层和煤层气层。

盐水层具有非常大的存储潜力,据估计,若按现在人类CO2的排放量,盐水层可存储今后几百年人类排放CO2的总和。

CO2在地质结构中有4种封存的方法[5] :(1)将CO2以气态或超临界流态封存在具有低渗透性的密封的岩石下,这类似于天然气在气田中的封闭,也是最主要的CO2封存技术;(2)CO2溶解封存;(3)残余气体封存;(4)CO2与地质层中的矿物质和有机物反应, 形成固态矿物的一部分从而封存CO2。

5.总结温室效应给全球环境带来的严重后果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于温室气体,尤其是CO2气体排放的控制,人们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但是由于这方面的工作起步较晚,各种控制技术或多或少都受到应用上的限制,很多技术尚处于研发阶段,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技术难点等。

当前的一些二氧化碳捕集技术仍具有能量损耗较大的缺点,有待进一步研究,提高其能量效率。

二氧化碳的捕集工艺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碳氢燃烧之前、燃烧过程中和燃烧之后进行。

其中,燃烧后捕集二氧化碳只占被处理气体的10%,这就要求必须处理大量的气体,所以该工艺既不经济也不节能,而燃烧中捕集也面临同样问题。

相比之下,采用富氧燃烧的情况下,废弃中的二氧化碳超过90%,这样就提高了捕集的效率,该技术能节省一半成本[6]。

对我国来说,当下要做的就是瞄准国外发展的最新动向,研发适合我国地质条件的低成本、实用性二氧化碳捕集、封存技术。

另外,通过微藻的培养来处理电厂产生的CO2并生产生物柴油,也是很值得研究和开发的课题。

参考文献:[1] 裴克毅,孙绍增,黄丽坤。

《全球变暖与二氧化碳减排节能技术》, 2005, 21(3): 239~243[2] THOMAS. Carbon dioxide capture for storage in deep geologic formations-result from the CO2 capture project I [M]. ELSEVIER, UK, 2005: 1~15[3]2009年10月18日齐鲁晚报[4]《全球变暖》作者:皮尔斯 (Pearce Fred) 译者:陈钢[5] 于方,宋宝华。

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发展动态研究。

研究进展, 2009: 27~30[6] 李天成,冯霞,李鑫钢。

二氧化碳处理技术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J] 。

化学工业与工程, 2002, 19( 2): 191~196, 2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