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哲学的意象思维
中医意象思维及其应用的理解

中医意象思维及其应用的理解如下:
1.整体性:中医研究人体生命之象是在没有任何干预和破坏的前
提下进行的,在捕捉象时,象是处于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下,
从而能够保存象的完整性与丰富性。
2.功能性:中医通过观察外在的象来推测人体内部的情况,从而
判断出内部生理病理的大体变量和参数,更好地进行辨证论治。
3.普适性:中医的意象思维具有普适性的特点,可以运用到中医
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如阴阳五行理论、气血津液理论以及脏
腑理论等。
4.实用性:中医意象思维在临床上具有实用性,可以帮助医者深
入理解患者表现出来的表征之象,有利于指导临床实践和用药。
同时,将象思维延伸运用至养生领域,与阴阳、四时以及仿生
学相结合,可以更好的发挥象思维的特点,对于中医养生理论
体系的建构也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影响下的中医意象思维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影响下的中医意象思维中医意象思维是中医最为独特的思维方式,对其起源开展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的迫切要求。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注重认知对象的整体观,并运用直觉功能来把握认知对象,强调从现象世界的动态变化过程来认知对象的特性与规律,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整体思维、直觉思维与变易思维,是中医意象思维方式3个最为突出的特征,从分析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入手可望初步梳理出中医意象思维的内在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脉络。
标签:中医现代化;传统思维方式;中医意象思维;基本特征1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中医现代化进程中,深刻理解中医思维方式是关键,而中医意象思维是最为独特的中医思维方式。
中医意象思维有其深刻的哲学根源,从中国传统思维入手,厘清中医意象思维发生发展的脉络,对于中医现代化具有十分深远的学术价值与迫切的现实意义。
对于中医思维方式的研究,从来都不应仅仅局限在医学的范畴之内,而应将社会环境的变迁和思维方式的演变共同纳入研究范围[1]。
中国哲学往往使用形象性的符号与概念及直觉类比的方式来认识和表达对象世界的意义,形成了最具代表意义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整体思维、直觉思维,变易思维,借此基础,中医发展出意象思维,它包含着医家基于传统思维方式对人体生理、病理、病因和病机等认识[2]。
1.1 传统思维方式中的整体思维“天人合一”是整体思维的根本特点。
所谓天人合一,指的是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相类似、相通并且统一。
《易传》的天地人“三才之道”,也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整体思维的初期表现。
儒家在确立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上,充分体现了思维结构整体性的倾向,孔子把“仁”当作一个整体的道德目标与原则,并长期坚持不懈的追求与实践。
比如,“予欲无言”,“天何言哉!”(《论语·阳货篇》),孔子这里就是以天象告诫人们的行为要依循天道。
再比如,“苟志于仁,无恶也”(《论语·里仁》),体现出儒家的思维是以“仁”为本的整体性的统一。
中医象思维

中医象思维1. 引言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医学以观察人体自然界的象,通过象推理思维,来认识、诊断和治疗疾病。
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被称为中医象思维。
中医象思维强调整体观察、辨别疾病的本质和辨证施治。
本文将从中医象思维的基本概念、应用方法和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全面详细的探讨。
2. 中医象思维的基本概念中医象思维,简而言之,就是通过观察自然界的象,来认识和理解人体的生理状态和疾病变化。
中医象思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观察自然界的象中医象思维强调通过观察自然界的象,来推测人体的生理状态和疾病变化。
例如,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对应着五行,如心与火、肺与金等,通过观察自然界中五行的变化,可以推断相应脏腑的功能状态。
2.2. 辨别疾病的本质中医象思维注重辨别疾病的本质,而非单纯治疗症状。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内外环境失衡的结果,治疗应当调整整体的阴阳、气血、五脏六腑的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3. 辨证施治中医象思维强调辨证施治,即通过对病人整体状况的观察和分析,对病因、病机进行辨证,然后针对具体的证候进行相应的治疗。
中医师在治疗疾病时,通常会考虑病人的体质、病情、环境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 中医象思维的应用方法中医象思维在临床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望诊望诊是中医象思维中常用的一种观察方法,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象、眼底等,来推测病人的体寒热、气血盛衰等情况。
例如,中医师可以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苍白、舌体胖大等,推断病人体内气血不足,进而进行相应的治疗。
3.2. 闻听闻听是中医象思维中另一种常用的观察方法,通过闻病人的气味、听病人的声音等,来推测病人的寒热、湿燥等情况。
例如,中医师可以通过闻病人体味浓郁、听病人声音低沉等,推断病人体内湿热盛行,然后进行相应的治疗。
3.3. 问诊问诊是中医象思维中重要的观察方法之一,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等,来推测病人的体质、病因等情况。
中医诊断学中的象思维

中医诊断学中的象思维中医诊断学中的象思维是指通过观察自然界万物的变化和相互关系,来推测和诊断人体内部的疾病状况的思维方法。
它以道家哲学为基础,融合了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具有独特的思维模式和诊断能力。
象思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中国,当时人们通过观察天象、地理、动植物等自然现象来认识世界和人体,并逐渐悟出了一些相应的规律。
这种以象观之、以象驭之的思维方式被运用到了医学领域,形成了中医诊断学中的象思维。
在中医诊断学中,象思维有三个核心方面: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和相互关系、推断人体内部疾病的状况、从象一脉而入进而指导诊治。
首先,象思维以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和相互关系为基础。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如四时交替、天气变化、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等,可以揭示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和规律。
例如,中医将自然界的四时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都有不同的气候特点和人体病理变化,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四时变化,可以推断人体内部的疾病状况。
此外,还可以通过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形态特征等,来推断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其次,象思维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和相互关系,推断人体内部的疾病状况。
中医将人体看作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系,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联系。
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和相互关系,可以推断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
例如,中医认为人体气血运行如同自然界的水流,在气血运行中,可以通过观察自然界的水流变化来推断人体内部的疾病状况。
又如,中医将人体器官和自然界的五行相对应,通过观察五行的相互关系,可以推断人体内部脏腑功能的平衡与失调。
最后,象思维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和相互关系,指导中医的诊治。
中医将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和相互关系作为诊断的重要手段,通过观察和推断,可以确定人体内部的疾病状况,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例如,在治疗感冒时,中医会观察患者的症状和舌苔,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和厚度等特征,可以推断出患者是风热感冒还是风寒感冒,从而指导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你对中医常说的象思维,究竟了解多少?

你对中医常说的象思维,究竟了解多少?中医之象思维象,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基本思维单元与形式,即主要通过以“象”类物、缘“象”比附来认识世界。
受此影响,中医学广泛地运用了“象”的概念与方法,从“现象”“形象”“意象”“象征”等方面来认识人体,其有关认识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以至于成为中医药学标志性思维之一——象思维,有学者甚而称中医学为“唯象医学”或“象数医学”。
笔者现将“象”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情况作一梳理。
1自然之象作为古人的一种分类和分析事物的方法,以象喻理是《周易》的一大特色。
象其实就是指现象,即“易者,象也。
象也者,像也”“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周易·系辞传》)。
《周易》以取象为基础,以卦象来表示,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事物其中的规律,如《易传》有言:“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圣人立象以尽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黄帝内经》继承了古代哲学把“象”作为思维方法的思想,并引入原属于哲学概念的阴阳、五行,通过取象比类来说明人体本身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阴阳、五行都是源于自然界的物象。
如阴阳应象为日月或水火,《黄帝内经》记载:“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还认为“阴阳者,有名而无形”,且无限可分,因而提出“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五行则是把自然界中的木、火、土、金、水作为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且分别应象为“曲直”“炎上”“稼穑”“从革”“润下”,用于说明事物的属性与联系。
古代哲学认为,阴阳为“天地之道”,万物皆由阴阳二气合成,如《黄帝内经》观察天地变化时认为:“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在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认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与天地如一”“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在描述天人相应的具体方式时,指出“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
中医意象思维的概念

中医意象思维的概念
中医意象思维是指中医学理论体系内常用的一种思维方式。
它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的观察和描绘,以形象化的概念和符号来进行系统化的描述和表达。
中医意象思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形象化:中医意象思维强调将抽象的概念通过形象化的方式表达出来,以方便记忆和理解。
比如,用动物、植物、天象等的形象来比喻人体的组织、器官和机能,从而使复杂的中医学理论更加生动具体。
2. 综合性:中医意象思维注重将生命现象看作一个整体,并将生命体系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联系起来。
它强调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观点,将事物看作一个不断变化、相互影响的系统。
3. 动态性:中医意象思维侧重于对变化的描绘和理解。
中医学认为,生命体系的变化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而非静态的存在。
通过对变化的观察和分析,中医意象思维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展和转变。
4. 相关联性:中医意象思维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它认为,生命体系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以及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联。
通过了解这种相关性,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和治疗。
中医意象思维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是中医学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中医医生全面地理解和应对疾病,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中医思维方式之意象思维

中医思维方式之意象思维
意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从具体事物或现象进行抽象的思维方式。
从众多不同事物的形象、现象、表象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行提炼,抽取事物的本质,舍弃非本质的特征,即《易传·系辞上》:“立象以尽意。
”中医学重视意象思维,见于《后汉书·郭玉传》:“医之为言,意也。
”
“意象思维”的优势在于从“形象思维”的“具象”特点升华为“抽象”特点,即由具体的、可见的“形态之象”,升华为只有在意识中可以感知的抽象的、不可见的“意念之象”,从而实现由“形态之象”上升为“功能动态之象”,进而有助于实现“司外揣内”“取象比类”的类比功能。
如自然界春季属木,阳气升发,草木枝叶条畅,而肝的疏泄功能主升散,性喜条达舒畅,与春之木气相像,故将肝归属于木;再如中医审察自然界的天象、气象(气候)、物象(物候),人体的藏象、舌象、脉象、病象(证候)等变化,据此来推测自然气化可能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分析人体病象、舌象、脉象来判断内在的病情,即所谓“司外揣内”;进一步以医者之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慧然独悟,昭然独明”,即以既往的知识、经验积累为基础,以直觉感悟、思虑,进行演绎推理;从整体功能动态
上把握事物表现出来的现象以及这些现象之间的联系,提取主要病因病机,确立病证和治法。
象思维---我对中医向思维的理解

象思维---我对中医向思维的理解数千年来,历代医家通过不断地深⼊观察和反复地临床实践,采⽤与其他医学不同的视⾓和思维⽅式,全⾯总结了对⼈的健康与疾病的认识,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与技术⽅法,建⽴了独特的医学体系。
许多专家学者认为,中医药学原创思维的主要内涵是:以整体观念为核⼼,注重科学与⼈⽂的融合,强调“天⼈合⼀、⾝⼼合⼀”,从整体联系的⾓度、功能的⾓度、运动变化的⾓度来把握⼈的健康与疾病的规律,从⽽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中医学的⼀系列特点,则是因为中医药⽂化有着特有的思维⽅式。
但这种⽅式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逐渐被取代、遗忘乃⾄抛弃。
这就是“象思维”。
中医学认为“医者,意也”。
象思维来源于古⼈与⼤⾃然的交流,他们并不把⾃⼰与⾃然分割开,⽽认为⾃⼰也是⼤⾃然的⼀部分,于是就产⽣了整体观念。
⾃然界中的⼀切都有⾃⼰的“象”,除眼见之象外,还有五官可感知之象,他们都是属于感知层⾯的,具有同⼀性。
只有超出外在形象之象,才能逐渐接近“本原之象”。
中医将各种各样的象进⾏⼀番异相拟、类相合、似相通的思维处理,形成了脏腑理论、经络理论等独⼀⽆⼆的学说体系,⽽这些理论⼜有效地指导着临床的实践。
如果以逻辑思维的⽅式去解构这些理论则往往弄巧成拙,就如同当年的经络实质研究⼀样⾛进死胡同。
在中药⽅⾯也是如此,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只是⼀个传说,⽽中药的发现往往不是⼀味⼀味药去试出来的,古⼈常会根据药物(主要是植物)的环境、形态等等因素,通过象的流动与转化的思维过程,去推断、揣摩这些药物可能具备的功能,从⽽发现新的药物。
⼜如,药物的性味也不是⼀⼀品尝出来的,⽽是通过药物的功能主治反推⽽来的。
其他诸如药物分类、药物归经等等⽆不如此。
如果根本不了解古⼈的思维⽅式⽽⼀厢情愿地使⽤现代概念思维的⽅式进⾏科学实验,常会事倍功半,甚⾄南辕北辙。
科学实践哲学是⼈们对⾃然探究的、与⾃然打交道的有效实践⽅式。
其有两个重要观点:⼀是地⽅性知识的观点;⼆是反对理论优位,提倡科学实践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哲学的意象思维一中医通过长期亲身体证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活动,对人体(包括外界存在物)进行有意识的取“象”达“意”的思维过程。
首先,观物取象是意象思维的前提。
在中国古代先民们看来,宇宙事物的存在无不有着“见乃谓之象”(,)的特征,因而物呈现于外的是它的现象、形象,如天、地、人以及万物之象,表征了万物显现于外必有“象”的涵义。
《易经》有天象、地象、人象、事象、物象等,《内经》有气象、藏象、脉象,这些统统被称为“物之象”。
它是以观物取象为前提的,是对万物存在样态的揭示,却有着“属人”的意义(如由象及理的推论)。
因而,它的内容富于客观性的成分,同时充满着主观性的色彩,是有着立于客观物之上的主观认识性的活动结果——象思维。
象思维是一种人类认知性的活动,最早有着广泛的“符号学”意蕴。
在人类早期社会的认知活动中,象与数息息相关,基本上蕴含着有象便有数的道理。
《周易》记载着“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的大宇宙象数之理。
在《内经》理论体系中,“气”、“阴阳”、“五行”、“六经”和“五运六气”等基础性概念,都内涵着象思维的符号系统。
这些符号系统按照一定的组合原则构成中医理论体系框架,有着“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搏”(,)及“天有四时五行”、“人有五脏化五气”(,)等的符号理论系统。
这些揭示了观物取象活动,是意象思维的基础。
其次,“以言有物”是由象达意的中介。
伽达默尔说:“世界本身是在语言中得到表现的。
”(,)从一般交往意义上而言,象思维是以语言为载体的。
因为有了“言”“,象”便有了解释学的意义;换言之,“言”是解释“象”而达“意”的工具。
中医诊断讲究“观其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就是指通过充分表达的言辞来传递人体“象”的内容和意义,从能揭示出人体内在运行之态。
这是用言语诠释“象”的形式,表明了言是连接象与意的中介,言的外化则为象,言的内化为意。
也就是说,言以活生生的象为造型,又有活泼泼的意为底蕴,因而有着象为言之形式,以及意为言之内容的现象。
因此,中医哲学蕴涵着由象形符号向意义符号的转变,为一种嫁接于言语上的由物象的本身性向思维的运用性的转向过程,而有着诠释化的表征意义。
换言之,它是由象构成的象征符号系统往由言构成的语言符号系统的转向。
这种符号转向机制在中国哲学中是独具一格的。
然而,虽然象征符号系统与语言符号系统都是围绕着同一个主题,但二者已分殊为两种系统,最重要的是语言只能起到帮助象表达其意义,却不能直接地、准确地表达象的“真意”,而且“仅关注‘言’而忽略‘象’只会得到残缺不全的圣人意图”(,),因而这有着虽尽言,但非尽意的缺陷之现象。
中医也是提倡不要拘泥于言语,更多在体悟象的无穷所示。
但需要强调的是,语言虽不能充分地表达人体本然,但离开语言的表达形式,思想的交流与传承就会存在极大的问题。
况且,通过人的想象空间来达意,语言能够起到辅助、释义和弥补的作用。
因而在达意方面,人们并不主张单纯以“象”尽意,或以“言”尽意,而是主张言象结合、言象相佐而尽意。
因为由象达意需要主观性的感悟,感悟者的差异直接决定着对于象的理解,故而中医有“圣医”与“愚医”的理解上的差之千里之别。
第三,“立象以尽意”和“得意而忘象”构成一对有张力的象思维和意思维矛盾概念。
“立象以尽意”最初涵义是《系辞》对《易经》的哲学阐释,旨在于尽可能立有限之象,用简易之理来表达无限之意。
但立象又不可以完全尽意,有着立有限之象不可能毫无遗漏地尽无限之意。
如此,便出现了“立象”能否“尽意”的质问。
王振复认为在“尽”与“不尽”之间(,)。
然而,无论是“尽”还是“不尽”,但其旨意在于“得意”。
这是一种目的,是由万物之“象”来显现,主体能够通过观象来认识万物,以象来表达事实、真实,获取真意,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此时,“象”的存在意义被转移到“意”上,就可以舍弃“象”而只取“意”了,即所谓的“得意而忘象”。
对于这点,中医哲学由内及外的超形态的整体性藏象思维,是不局限于现象的,而做到了“得意而忘象”之境;不过,其前提是以“立象以尽意”为基础的。
因此,“立象以尽意”和“得意而忘象”构成一对有张力的矛盾概念,然而它不是绝对对立的,前者是基础、前提,后者是进程、境界;前者是必要的,没有前者就不会有后者,也就是说后者是前者的结果,但有前者未必定会达到后者。
像“庖丁解牛”就是通过肢解大量的牛而得其意,能够达到“神遇”的娴熟地步,也就实现“得意而忘象”了;若没有大量牛的“象”作铺垫,是无法达到此地步的。
中医除了通过“立象以尽意”的大量的临床经验而达到“得意而忘象”的地步,还要有行医者的聪慧悟性而达此境。
在中医哲学的藏象思维过程中,观察与抽象并不分离、独立,而是融为一体。
其表现为感性认知与悟性感通的合一,是象寓于着义、义却依附于象,二者不可分离而合则为一。
因此,“立象以尽意”和“得意而忘象”既是必然的,但又不是必然的推论;也就是说,二者可以仅得其一(但很多情况下是二者兼之),只是前者为基础性,后者为境界性;前者更多讲究渐进性,后者更多讲究突变性而已。
二意象思维是中国古代人们在经验知识基础上运思出的原创思维。
它表征了人们通过直观感悟存在物(如世界、人体)的认知、推理过程,即通过提取人体与万物的共相特征,使其富有一定的属性和功能,而形成为具有一定意义内容的属性、概念。
中医在知识获取方法上即如此,其中的意象思维就是主张取类比象获取知识的,表现于在经验基础上的“全部智慧就在于增加这相互作用的宝库中被直觉到的类比对应物的数目”(,)。
具体言之,取类比象的方法就是择取自然存在物象、人体生理显相、精神变化动象进行类比和比附,它是辨证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
取类比象的方式多种,有人体官能比附宇宙,有宇宙物性比附人体,还有人体内外相类比这些类比有着对“真实关系”的直觉感悟、把握功能。
第一,意象思维是以“真实关系”为理据的。
在中国早期社会,人们对宇宙自然和人体生命的认识是以“象”思维来达意的。
象的本质是人体以天地自然的认知为基础和载体的,能够自觉地借助象思维获取知识。
在整体观指导下,中医哲学是主张人体内脏腑存在着一定互为协调的和谐关系。
那是因为世界的各种物事及其现象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因而人体的活动也具有这种“实在的关系”;同时,人具有“可察知的关系”的能力,通过揭示人体与世界存在的规律,来反映人体本身的及其与世界关系的统一与协调。
中医基于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和析理基础之上,揭示人体与外界环境的交互关系、人体内部的关系以及人体内的脏腑之间的关系为“真实关系”来模拟存在性,借助阴阳、五行、气、象、数、正邪、虚实等符号和语言,来反映人体生命的运行和诊病理论。
中医哲学所描述的万物生化的自然之道在于五运六气的变迁,以及人体内部与脏腑之间的存在关系,都是源于一种“真实关系”,而表现为“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之法则。
由此看出,中医哲学的意象思维是丰富的,而由其所孕育的知识更是充实的。
中医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经验直观、整体的“真实关系”的理论系统,能够按照和谐、有序、平衡、循环或对称的组合原则构成了一定的理论框架,这体现了中医哲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
也就是说,这种理论体系所形成的“真实关系”,内含着相似或相类事物的比类在思维中获得整体性的状态。
不过,此种是凭靠理性逻辑推理和直觉感悟的整体形象来完成的,既拥有一定的数据和指标又有灵感共同来维系。
其中,意象思维是与辩证思维、形象思维以及直觉、想象、灵感、顿悟等共同参与构成了中医思维体系的要素。
第二,意象思维是融通理智活动与心智活动合一的载体。
在获取知识方面,爱因斯坦便曾认为,科学知识的获取“一方面是尽可能完备的理解全部感觉经验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通过最少个数的原始概念和原始关系的使用来达到这个目的”(,)。
中医哲学就是讲究立于人体系统论之上,通过经验考察把人体的存在与发展都看成是相互的、整体的知识。
中医的阴阳五行符号则灵活地运用着原始化的概念和关系,通过阴阳五行的符号化组合和变换,而将自然与人体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以简洁和明晰的符号系统来认识、解释和模拟宇宙自然万物。
而且,中医通过由象达意的思维方式确立了以表知里与司外揣内的相对待的分析方法,从而把握人体有机体作为整体在自然状态下表现出来的生理病理信息,建立了与宇宙模型同构的“形上”人体模型,使中医藏象理论体系具备了整体性和过程性的知识。
而且,中医哲学讲究“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同科学观察、心智感悟紧密在一起,通过“把感觉和观察结合在一起,我们可能观察到我们所感觉到的东西,并且能感觉到我们所观察到的东西,然后这就成了不仅反映我们感觉到的而且反映我们观察到的东西的一种方法。
它还是自我反映的源泉,自我反映使我们认识我们的本质、心智或自身。
”(,)譬如,中医讲究“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而达到“补写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之境;而且,这种特殊的功用还能“德化者气之祥”(,)和“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有着一定意义的作用和功能。
因而,意象思维是对观物取象的超越,而富于德性之情。
所以,中医哲学的意象思维不仅在感,而且在情。
这是将理智与德性相统一,表现为由内及外的心知(心智)活动与理智活动的不二,这是中医哲学获取知识独特的方法,也是中国哲学的知识论的基本方法。
因而第三是,意象思维有着知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中医讲究象的动变之理,注重物的功能,而不是结构形式。
在意象思维方法的指导下,中医哲学滋生出“恍惚之数”的模糊性概念。
必须承认,这种模糊性是建立在人体直觉感悟之上的整体把握,以一种体认的方式来获得人体存在内在的。
它强调相似事物的类比推理,注重整体上的易于辨识,不必讲究细节上清晰。
中医的藏象理论就是基于临床观察和经验积累基础之上,经过大胆想象、体悟和创新,形成了有别于西方近现代医学之独特理论。
这一理论反映的是人体内脏腑功能系统之间多要素、多维度的非线性复杂,蕴藏着一种动态而复杂的功能系统构成的脏腑关系络。
正是在直观整体思维指导下,中医“藏象的‘取类比象’不是靠精确的数据、指标来进行使人信服的推导,而是靠具有模糊性的整体形象,使思维得到启示触发,在思维跳跃中取得逻辑”(,)。
但是,模糊性并不意味着绝对不精确。
金哲认为,中医藏象理论的思维逻辑主要是模糊逻辑,“模糊逻辑是模糊和精确的有机统一”(,)。
它体现于在经验基础上的体道悟神,在忽略某些细节的情况下反而会使得整体的把握更加整全,有时却更有的放矢。
而且,模糊之象还能激发想象力,有着思性的特征,能够拓宽医者的思考空间。
这一思性的特征主要有三:其一,由形下“象”而形上“道”“神”是只可明道悟神,而不可言说的;因而,其二是重视“道”“神”的亲证体悟;其三,追求“道”“神”目标的途径是整体身心的修养,而不仅仅是掌握某种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