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共26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共26张PPT)
(2)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 的反帝活动; 危害:清政府已经完全听命于列强, 对强俯首称臣,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 工具。
(3)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 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危害:北京大门洞开,大大便利了帝国 主义的侵略。这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 国防安全
(4)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 许各国驻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5.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义和团和 清军共同与八国联军作战的地点有 ()
①廊坊②大沽③杨村④北京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6.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下列条约中,
赔款最多的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问题思考:
想一想,各国在北京东交民巷使馆界 驻军,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各国在北京东交民巷使馆界驻军, 使它成为名副其实的“国中之国”。清政 府由此完全处于各国军队的影响和控制之 下。各国可以更方便地直接派兵镇压中国 人民的反帝斗争。
• 3、影响:
• (1)《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 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 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令是英国人西摩尔。 • 3)
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
八国联军侵华路线图
经过:
过程:攻陷天津大沽炮台,天津失陷-----侵占 北京(英法联军也曾攻克北京) 结果:签订《辛丑条约》
北京城在八国联军的炮火下燃烧
• 材料一:侵略军攻陷北京后,曾特 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北京居民物 质损失甚大,但其详细数目,亦复 不易调查。皇宫大部分可移动之贵 重物件,皆被抢去。
2.率八国联军经天津向北京进犯的英国海 军司令是( )
A.瓦德西 C.克林德

中华书局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ppt课件

中华书局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ppt课件

阅读下面的材料: 1900年盛夏,一群全副武装的人来到皇家园林颐和园,并在各个经典前留下了影像。他们得意扬扬地在万寿山前闲逛;他们在昆明湖里赤裸着身体洗澡;他们抢走许多文物,拿不走的就地损毁。他们从俄国、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和奥匈帝国,带着枪炮不请自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八国联军。除了没有再次放火烧掉园林,他们几乎重演了1860年英法联军所做的一切恶行…… 按照慈禧太后“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旨意,1901年,农历辛丑年秋天,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以亿两白银和种种丧权辱国的条款为代价,清政府换得八国联军撤出北京城。
(1)和前几次侵略战争相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900年的这次侵略战争,侵略国家发生了什么变化?
以往是一国或两国联军,这次则是八国联军。
(2)《辛丑条约》中的条款损害了中国哪些方面的主权?
经济(或关税等)、政治、国防(或军事)等方面的主权。
(3)“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句话的实质是什么?反映了慈禧太后怎样的嘴脸?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奴颜婢膝的卖国嘴脸。
请共同探讨: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义和团运动期间,散发了许多揭帖,有的说:“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有的说:“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拆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读了这些揭帖后,请你想一想:揭贴的内容说明义和团的斗争矛头指向谁?有什么积极意义?“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拆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又说明义和团运动有什么局限性?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政治
军事 外交
严禁人民反帝
拆毁炮台;驻扎要地 划定使馆界
影响:《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 中国的工具。
义和团 运 动
背景 兴起 发展 口号 结果 性质及意义
抗击 八国 联军
时间 八国联军侵 原因 华战争 概况 结果
时间 《辛丑条约》 签订国 内容及危害 的签订 影响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义和团的主要成员是 贫苦农民,也有手工业者 和城市贫民。 义和团战士多头裹红 巾、腰扎红带,手执大刀 长矛。相信降神附体,刀 枪不入。
义和团成员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中国人民的反帝意志 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义和团旗号:
扶清灭洋
爱国性 义和团对清政府 的本质认识不清, 对其抱有幻想。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 兵法艺,都学全,要平鬼子不费难。 拆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消然。 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将山。” ——《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
这个揭帖宣传了哪些主张? 你怎样看待这些主张?
八国联军在紫禁城的乾清宫。
八国联军的侵华罪行
在八国联军炮火下燃烧的北京城
八国联军杀害义和团团员
法军抢来的耕牛
美军抢劫的白银
五、《辛丑条约》的签订
2、内容、危害、影响:
内容
经济 赔款白银4.5亿两 危害
加重中国人民经济负 担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 统治中国的工具 。 清政府完全处于列强 控制,失去军事自主权 清政府处于列强监控下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7课义和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

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7课义和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

7。

义和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知识点一义和团运动1。

义和团的形成(1)背景: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在华的基督教会势力与中国民众的冲突愈演愈烈,激起人们普遍的仇洋情绪。

(2)形成:华北数省的贫苦民众。

以反洋为共同目标,形成一个人数众多的民间组织:义和团2。

义和团的兴起(1)序幕:1898年,山东冠县义和拳首领赵三多率众攻打当地教堂,揭开了义和运动的序幕。

(2)发展:1900年前后,在清廷默许下,义和团民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大批涌入京津地区,仅北京城内外就有义和团神坛近千个,团民不下10万人,他们甚至包围了外国驻华使领馆。

知识点二八国联军侵华1。

侵华原因列强认为义和团运动威胁了他们在华的利益。

2。

开始时间:1900年6月3。

侵略者:英、俄、德、美、日、法、意、奥匈等国。

中国军民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1)廊坊车站:在廊坊车站的战斗中,中国军民与八国联军展开血战,迫使敌人退回天津租界。

(2)在沽口:在大沽口,八国联军舰队遭到大沽炮台守军的顽强阻击。

(3)天津保卫战中,义和团和清军在老龙头火车战和紫竹林租界,痛击外国侵略者。

5。

结果(1)八国联军占领北京:1900年8月。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

(2)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慈禧太后携光绪帝逃往西安,途中下令清军“铲除”义和团。

并请求八国联军“肋剿”。

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3)义和团运动的意义: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郁积多年反抗列强侵略义愤的总爆发,其英勇斗争客观上打乱了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步骤。

知识点三《辛丑条约》1。

签订时间1901年9月,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

2。

主要内容(1)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多两。

(2)在北京划定使馆区,列强可驻兵。

(3)拆除大沽至北京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4)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3。

危害(1)使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教材分析19世纪末,由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农民阶级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大规模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挫败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

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反帝史实;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掌握《辛丑条约》的签订、内容及危害;2、通过对“扶清灭洋”、义和团失败等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梳理八国联军、义和团、清政府之间的活动,学会整理历史发展线索的方法;通过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学会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帝国主义侵略者凶恶而贪婪的本质,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近代贫弱的重要根源之一,从而增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警惕性,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不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课前准备1、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起主要侵略方式有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为救亡图存。

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而事实证明资产阶级改良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行不通。

与此同时,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掀起了更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这就是席卷了中国北方,震撼世界的义和团运动。

二、进入新课(一)义和团运动1、背景根本原因:民族危机加深直接原因:洋教势力猖獗组织基础:义和团组织2、兴起:(1)1898年,冠县赵三多竖起“扶清灭洋”大旗,攻打当地教堂,揭开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第7课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第7课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列强侵华的影响
文化
毁坏中华 文明遗产
经济
倾销商品 掠夺原料 控制中国 经济命脉
人权
无视基本 生存权
主权独立国家
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练习:
1.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的时间是( A ) A.1900年春 B.1900年夏 C.1899年春 D.1899年夏
2.八国联军不包括下列哪一国( D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奥地利
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义和团是山东、直隶一带的民间秘 密组织,最初进行的是反清活动。 义和团的主要成员是贫苦农民, 也有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 义和团战士多头裹红巾、腰扎红 带,手执大刀长矛。
“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
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形势图 义和团和清军围攻 使馆和教堂
山 直 隶 北京

1900.6
廊坊
天津
大沽

义和团和清军在廊坊 顽强阻击八国联军 运
西 河 黄 平原 济南 山 河
东 胶州湾


河 南
江 苏
八国联军编队开进紫禁城
1900年8 月,八国 联军占领 北京,慈 禧太后仓 皇出逃! 哭声、火 光、血泪 笼罩着北 京城。
内 容 影 响 ①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 ①巨额的赔款是大规模的 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 勒索,人民更加贫困;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 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 ②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大 中国的工具,即“洋人的朝廷” 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 本营——北京;
由各国派兵保护; ③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③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 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直 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 社会 接派兵镇压反帝运动; 铁路沿线要地; ④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 ④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帝国 主义的帮凶; 帝活动;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鸦片战争
《北京条约》 《辛丑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马关条约》
影响
完全形成 开始沦为 大大加深 进一步加深
小结:
清政府


殖 半






和 团
兴起
发展侵





军华
帝国主义
拓展提升
☆比较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异同点
●相同点
1.性质:都是农民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民运动 2.斗争方式:都采取了武装斗争的形式 3.组织形式:都是利用宗教发动,都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4.结果: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 5.作用: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延缓了中国 半殖民地 的进程
5.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人表现出向西方学习的强烈愿望 义和团运动则是盲目排外
创新运用
☆19世纪末,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 机,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农民阶级为挽救民 族危亡,分别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 团运动。据此回答:
1.19世纪末,中华民族面临怎样的危机?这种危机出现的 原因是什么?
危机: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 力 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原因:①甲午中日战争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 强瓜分中国的野心。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毕,其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3.这两次运动失败的原因有何异同点。
失败原因: ⑴相同点:反动势力比较强大;将救亡的希望寄托在 封建统治阶级身上;在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或参与镇 压下失败。 ⑵不同点: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的勇气,采取了改良 的办法,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无 实权的皇帝身上。 义和团运动没有统一的领导,对清朝统治者缺乏警觉, 斗争中存在严重的盲目性、自发性、涣散性。

第7课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新中图版)

第7课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新中图版)

义和团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他们一 般是以八卦名目自立团号。义和团的信仰 也很不一致,各团坛无统一固定的信仰, 只有“神灵附体” “刀枪不入”的迷信 思想基本一致。他们信仰的神灵五花八门, 大都是《封神榜》 《三国演义》 《西游 记》《三侠五义》等小说或戏曲中的人物, 在“上法附体” 时,想起谁就说是谁 “附体”,如孙悟空、猪八戒、赵云、关 羽、黄天霸等人物都成了附体的神灵。


五大不平等条约对比简表
《南京条约》 签 订 国 家 赔 款 土 地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中与俄、美、 英、法 赔偿英法 巨额白银 中与英、 法、俄 增加大量赔款
英割九龙司地方 一区,俄国抢占 大面积领土 增开十口通商, 外国军舰和商船 增开天津为商 可在长江各口岸 埠,承认《天 自由航行,外国 津条约》有效 公使可以进驻北 京
嘿嘿,你们 的地盘,我 做主 提线木偶
战 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鸦片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条 约
《南京条约》 《北京条约》 《辛丑条约》 《马关条约》
影 响
完全形成 开始沦为 大大加深 进一步加深
《辛丑条约》签订后的 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 廷”。
鸦片战争 (1840- 1842)
第二次鸦片战 争(1856- 1860)
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
1.义和团在其揭帖中写道:“扶清灭洋,替 天行道。出力于国家而安于社稷,佑民发农 夫而护村坊。”从材料看“扶清”的含义应 该是(
C
) B.扶植满洲贵族 D.替天行道
A.保护清政府 C.扶保中国
2.义和团的传单中写道“……挑铁路,把线砍, 旋再毁坏大轮船;……一应鬼子都杀尽……”。 由此得出的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成果被应用到中 国 B.反映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列强矛盾的激化 C.反映了义和团运动的反帝反封建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景
1.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外国传教士活动猖獗
1898年,赵三多率 众攻打当地教堂, 竖起“扶清灭洋” 大旗
思考
如何认识义和团运动的口号? (“扶清灭洋”)
进步性
核心是“灭洋”,触及到了时 代救亡的主题。它表达了中国 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
局限性
表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 “扶清”: 缺乏认识,仍然抱有幻想。 对洋人、洋教以及轮船、铁路 “灭洋”: 统统排斥,具有盲目排外的落 后性。
进入资本输 出和瓜分世 界的新阶段 半殖民地化 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 侵华 《辛丑条 约》 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 会
再见
一批不平等条约
合作探究
内 容
《辛丑条约》
影 响
1.增加了人民的负担,进一 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2.在使馆区监控下,清政府 的内政外交完全处于洋人控 制之下; 3.中国人民受中外反动势力 联合镇压,清政府完全成为 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4.中国在军事上失去了自主 权。
1.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 以海关税收做担保,分39年还清, 本息共计9.8亿两;
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 给近代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 《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 刺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 化程度。1898年帝国主义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时局图》中中国已被瓜分 殆尽,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 加重的情况下,康梁发起了 维新变法运动。
义和团运动
背景、时间、地点、成员、口号
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 界内居住; 3.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 任何反帝活动;
4.从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 炮台一律拆毁,允许列强各国在北 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各战略要地驻 兵。
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历程
第一次鸦 片战争 《南京条 约》 中国开始 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 建社会 第二次鸦 片战争 《天津条 约》《北 京条约》 半殖民地 化程度进 一步加深 甲午中日 战争 《马关条 约》
八国联军侵华
八国联军侵华的时间、侵略者、 战争过程
廊坊
廊坊大捷
西摩尔
北京
老龙头车站
大沽
,堆满珍宝文物的宫室园囿被洗劫一空
八国联军斩杀义和团战士
八国联军炮轰过的北京民房
八国联军炮轰过的北京正阳门
人民流离失所
《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签订时的情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