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实验范文
食品添加剂的实验探究

食品添加剂的种类繁多,包括防腐剂、抗氧化剂、着色剂、香精和调味剂等。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品种和用量,以确保食品安全。
天然食品添加剂:从天然食材中提 取,如柠檬酸、果胶等
微生物来源的食品添加剂:由微生 物发酵产生,如味精、乳酸菌等
添加标题
参考剂量法:根据食品添加剂的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和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最大添加量,计 算出人体每日可能摄入的食品添加剂的量,从而评估其安全性。
添加标题
风险交流:在食品添加剂安全性评估过程中,加强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和交流,以确保评估 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案例名称:某品牌 饮料中防腐剂的检 测与评价
食品添加剂的实验 探究方法
探究食品添加剂 对食品品质的影 响
了解食品添加剂 的种类和作用机 理
分析食品添加剂 的安全性及使用 规范
为食品加工企业 和消费者提供科 学依据
实验目的:探究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品质、 口感、保存时间等方面的影响。
实验步骤:选择实验样品、添加不同种类 和剂量的食品添加剂、观察和记录实验数 据、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 性评价
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限量使用,不得超标
经过权威机构检测和认证
生产过程中无污染、无毒 害
添加标题
风险评估法:对食品添加剂进行危害识别、剂量-反应关系评估、暴露评估和风险特征描述, 以确定其可能对健康造成的潜在危害。
添加标题
安全性评价试验:通过动物试验、体外试验等方法,对食品添加剂进行理学评价,以评估 其安全性和潜在的副作用。
新型食品添加剂的研发 食品添加剂的功能性研究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估 食品添加剂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食品毒理学》课程实习论文

《食品毒理学》课程实习论文氯化镁的急性毒性评价学生:xxxx 指导教师:xxx摘要:在所挑选合适试验的小鼠中,随机选取小鼠称重、标记,随机分组,依据LD50计算的设计原则将动物分成四个染毒组,给以不同剂量的灌胃染毒,观察实验动物中毒症状,观察中毒状态和所做的反应情况,最后统计中毒死亡数量以及可能的死亡原因,计算出受试物毒性反应与剂量的关系,采用霍恩氏法求出氯化镁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和可信限,并根据LD50值将氯化镁进行急性毒性评价。
关键词:霍恩氏法急性中毒小鼠氯化镁1、前言:氯化镁的性质和毒性大多数毒性物质,无非就是凝血或者破坏神经元。
氯化镁本身的毒性来自其本身凝血的作用,例如卤水点豆腐,就是使蛋白质凝固。
假如一定剂量的氯化镁进入血液,血液凝固,人必死无疑。
所以说氯化镁对于温血动物来说还是有一定的杀伤力。
最著名的案例就是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卤水就是氯化镁。
氯化镁溶液要妥善保管,当做有一定危险的化工产品存放。
常温下为白色结晶。
易吸湿。
100℃时失去2分子结晶水。
在110℃开始失去部分盐酸而分解,强热转为氧氯化物,当急速加热时约118℃分解。
1G 溶于0.6ml水、0.3ml沸水、2ml乙醇。
其水溶液呈中性,pH约为<7。
相对密度1.56。
半数致死量(大鼠,经口)2800mg/kg。
2、试验器材和试验方法2.1材料的选取实验动物:在老师所给的动物中选用健康成年小鼠,试验前要对动物饲养观察3-7天,以适应饲养环境,并淘汰不健康或体重不符合要求的动物;2.2仪器与试剂仪器:注射器,灌胃针,电子天平,吸管,吸球,容量瓶,烧杯,棉棒,试剂瓶,棉纱手套,剪刀,镊子,铅条等;试剂:氯化镁溶液,蒸馏水,生理盐水小鼠食料;2.3试验方法2.3.1实验动物与分组首选健康成年小鼠,同性别实验动物个体间体重相差不得超过平均体重的10%,试验前动物要在试验环境中至少适应3-7d时间,以适应饲养环境,并淘汰不健康或体重不符合要求的动物的小鼠,试验时,将小鼠称体重、编号、按随机分组原则,按随机分组表将实验动物分成4组,每组4只。
食品毒理学实验报告

食品毒理学实验报告篇一:毒理学实验指导《食品毒理学》实验指导实验一半衰期的测定-比色法测定水杨酸钠的血浆半衰期实验二兔血液红细胞计数实验三四氯化碳对家兔肝脏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的影响实验所需实验仪器:电子天平、水浴锅、pH计(试纸)、显微镜、分光光度计、离心机、一次性注射器。
实验一半衰期的测定-比色法测定水杨酸钠的血浆半衰期一、原理、目的药物血浆半(转载自:.iaocaOfaNWen. 小草范文网:食品毒理学实验报告)衰期t1/2即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绝大多数药物是按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恒比消除),因此每种药物都有固定的t1/2,不因血浆浓度高低而改变。
本实验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杨酸钠的血浆浓度并计算t1/2。
水杨酸钠为抗炎药,经肝代谢,在酸性环境中与三氯化铁生成一种紫色的络合物,在520nm波长下比色,其光密度与水杨酸浓度成正比。
通过测定水杨酸钠的血浆半衰期,使学生了解水杨酸钠在体内的消除速度,并掌握其血浆半衰期的测定方法。
半衰期是判断毒物蓄积程度的重要参数,对中毒和解毒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二、试剂、器材及动物离心管、试管、磅秤、玻璃棒、注射器、吸管、离心机、721型分光光度计;三氯醋酸、水杨酸钠、三氯化铁;兔。
三、方法步骤1、取离心管和试管各5支,分别标为1~5号,备用。
5支离心管各加入10%三氯醋酸7ml。
2、取兔1只,称体重,从耳静脉取血2ml置入1号离心管,用玻璃棒搅拌。
然而自耳静脉注入10水杨酸钠 (剂量为150mg/kg),并立即和60min后两次自另一耳静脉取血2ml,分别注入2、3号离心管中,搅拌。
4、5号离心管分别加入蒸馏水和0.02水杨酸钠2ml。
3、取上述5支离心管进行离心 (2 000r/min,5min),准确吸取上清液6ml 放入编号相对应的试管中,分别滴入10三氯化铁12滴(0.6m1)摇匀5min后比色。
4、用721型分光光度计520nm波长比色,以4号管调“0”,读得5号管光密度为,再以1号管调“0”,读得2号管为1,3号管为2,将上述操作归纳为下表:水杨酸钠血浆半衰期的测定试管名编号对照立即 60min 空白标准5、计算半衰期① 求k值:k=y/; y=0.02② 求水杨酸钠血浓度:给药后立即血浓度y1=k l;给药后60min血浓度y2=k2 。
食品添加剂毒性研究文献综述

食品添加剂毒性研究文献综述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何晨45080719 1.背景食品添加剂在改善食品的色,香,味,行以及食物防腐和满足食品加工工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是食品生产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员,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
近几十年来,食物添加剂使用品种不断增加, 范围不断扩大。
发达国家约30%的饮食都来源于各种类型的加工食品,人平均年消耗的食品添加剂达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是食品添加剂的命脉,其毒性,产品质量和食品添加剂的正确使用与否都会影响食品安全。
人类直接应用食品添加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探索和尝试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逐渐认识和甄别其安全性的历程。
随着人类对食品添加剂的长期使用和知识积累,毒理学安全评价和化学分析手段的进步, 从上世纪初开始就相继发现了部分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可能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危害,甚至引起急慢性中毒和致癌。
历史上曾有一些食品添加剂被自然淘汰, 一些食品添加剂逐渐被国际及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CCFA).从食品添加剂目录中删除。
某些食品添加剂引起危害的主要原因包括:其一是食品添加剂本身的毒性特点;第二是随着食品添加剂带入的有害杂质引起;第三是不按规定和要求滥用。
为了对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和存在的潜在毒性有一个全面认识,本文收集了国内外有关食品添加剂毒性的研究和报道。
现综述如下:2.食品添加剂的分类(1)营养强化剂:指为增强营养成分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属于天然营养素范围的添加剂。
(2)防腐防霉剂:防腐防霉剂是一类能防止由霉菌所引起食品腐败变质或抑制霉菌生长作用,从而延长食品保存期的一类食品添加剂。
我国国家标准中GB2760规定了14种防腐防霉剂。
其它国家列入防腐剂的品种不一。
(3)抗氧化保鲜剂:抗氧化剂是一种通过给予食品中易氧化成分分子中脱氢基团以氢原子,阻止氧化连锁反映,或与其形成络合物,抑制氧化酶类的活性,从而防止和延缓食品表面被氧化变质的一类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实验

•食品添加剂的食品毒理学评价与食品安全性•2010/1/3 16:55:37•食品添加剂对于改善食品色香味,对于食品原料乃至成品的保质保鲜,对于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对于食品加工工艺的改善以及新产品的开发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极为积极的作用。
由于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已经成为食品工业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
对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的评价是正确认识和安全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基础。
一.食品添加剂的基本概念FAO/WHO在1962年所提出的食品添加剂的国际定义为:“国际食品标准计划中的食品添加剂,是指其本身通常不作为食品消费,也不作为通常食品的典型成分使用的物质,所以,不论有无营养价值,在食品的制造、加工、调制、处理、装填、包装、运输或保管的过程中,出于技术目的(包括调味、着色、赋香等)而有意识地添加到食品中的物质。
这些物质本身或其副产物直接或间接地成为食品的一部分,或给食品的性质以影响,或者可以充分造成预结果。
它们不包括污染物质或者是为了维持或改善食品营养价值的物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1995年)的规定: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同时规定,“为增强营养成分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属于天然营养素范围的食品添加剂”称为“营养强化剂”。
因此,营养强化剂显然也属于食品添加剂范畴。
在食品加工和原料处理过程中,为使之能够顺利进行,还有可能应用某些辅助物质。
这些物质本身与食品无关,如助滤、澄清、润滑、脱膜、脱色、脱皮、提取溶剂和发酵用营养剂等,它们一般应在食品成品中除去而不应成为最终食品的成分,或仅有残留。
对于这类物质特称之为食品加工助剂。
二.食品添加剂分类根据GB12493-1990《食品添加剂分类和代码》规定,按其主要功能作用的不同分为: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胶姆糖基础剂、着色剂、护色剂、乳化剂、酶制剂、增味剂、面粉处理剂、被膜剂、水分保持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稳定和凝固剂、甜味剂、增稠剂和其它共21类。
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实验范文

∙食品添加剂的食品毒理学评价与食品安全性∙2010/1/3 16:55:37∙食品添加剂对于改善食品色香味,对于食品原料乃至成品的保质保鲜,对于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对于食品加工工艺的改善以及新产品的开发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极为积极的作用。
由于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已经成为食品工业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
对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的评价是正确认识和安全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基础。
一.食品添加剂的基本概念FAO/WHO在1962年所提出的食品添加剂的国际定义为:“国际食品标准计划中的食品添加剂,是指其本身通常不作为食品消费,也不作为通常食品的典型成分使用的物质,所以,不论有无营养价值,在食品的制造、加工、调制、处理、装填、包装、运输或保管的过程中,出于技术目的(包括调味、着色、赋香等)而有意识地添加到食品中的物质。
这些物质本身或其副产物直接或间接地成为食品的一部分,或给食品的性质以影响,或者可以充分造成预结果。
它们不包括污染物质或者是为了维持或改善食品营养价值的物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1995年)的规定: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同时规定,“为增强营养成分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属于天然营养素范围的食品添加剂”称为“营养强化剂”。
因此,营养强化剂显然也属于食品添加剂范畴。
在食品加工和原料处理过程中,为使之能够顺利进行,还有可能应用某些辅助物质。
这些物质本身与食品无关,如助滤、澄清、润滑、脱膜、脱色、脱皮、提取溶剂和发酵用营养剂等,它们一般应在食品成品中除去而不应成为最终食品的成分,或仅有残留。
对于这类物质特称之为食品加工助剂。
二.食品添加剂分类根据GB12493-1990《食品添加剂分类和代码》规定,按其主要功能作用的不同分为: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胶姆糖基础剂、着色剂、护色剂、乳化剂、酶制剂、增味剂、面粉处理剂、被膜剂、水分保持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稳定和凝固剂、甜味剂、增稠剂和其它共21类。
如何正确看待食物添加剂毕业论文

如何正确看待食品添加剂当三聚氰胺先后从牛奶和鸡蛋中检测出来以后,再一次拉长了由苏丹红、吊白块、福尔马林等组成的“恐怖名单”,为数不少的消费者因噎废食,对食品添加剂谈虎色变,以至一些严格按照标准规定合理添加了相关食品添加剂的产品,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据媒体报道,作为食品工业重要添加剂的纤维素醚销量直线下降,部分产品价格锐减30%~50%,销量大幅萎缩。
“首先要纠正一个错误的概念,那就是很多消费者将食品非法添加物和食品添加剂混为一谈。
”国家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助理张岩博士说:“三聚氰胺本身就不是食品添加剂,而是化工原料,这种物质是严格禁止加入到食品中的。
”什么是食品添加剂?或许卫生部和国家标准委联合颁布实施的新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能告诉人们答案: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营养强化剂、食品用香料、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也包括在内。
“食品添加剂对于改善食品质量、档次和色香味,对于食品原料乃至成品的保质保鲜,对于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对于食品加工工艺的顺利进行以及新产品的开发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
” 张岩说。
随着现代食品工业的崛起,食品添加剂的地位日益突出,世界各国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也越来越多,其使用水平已成为该国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食品添加剂产值最高的国家,其销售额占全球食品添加剂市场的1/3,食品添加剂品种也位居榜首。
在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所列2922种食品添加剂中,受管理的有1755种。
日本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约1100种,其中包括日本食品添加物公定书(第六版)所列化学合成品350种。
欧洲约使用1500种。
我国今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新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将食品添加剂分为22类共1812种。
一般来说,食品添加剂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
食品安全学第七章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五篇范例]
![食品安全学第七章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五篇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bb231a3b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55.png)
食品安全学第七章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五篇范例]第一篇:食品安全学第七章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第七章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目的与要求:←了解食品毒理学、食品毒物、LD50等概念;了解食品毒理学、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学习重点:毒理学、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过程和各阶段的主要目的.前言←应用食品毒理学的方法对食品进行安全性评价, 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安全使用食品添加剂(包括营养强化剂)、开发食品新资源和新资源食品及保健食品的开发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为我们正确评价和控制食品容器和包装材料、辐照食品、食品及食品工具与设备用洗涤消毒剂、农药残留及兽药残留的安全性提供了可靠的操作方法。
←食品中有毒物质的毒理学数据主要从动物毒理学实验中获得.第一节食品毒理学原理一、食品毒理学基本概念←1.食品毒理学(food toxicology):应用毒理学方法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科学。
毒理学定义是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危害的科学。
一、食品毒理学基本概念它是研究外源性化学物及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有机体的有害作用及其作用机理,预测其对人体和生态环境的危害,对毒性作用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包括毒性反应、严重程度、发生频率和毒性作用机制,为确定安全限值和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毒理学按照其研究目的及所研究的化学物质特性和用途可分为工业毒理学、军事毒理学、环境毒理学、药物毒理学、法医毒理学和放射毒理学等。
一、食品毒理学基本概念←2.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够对生物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生物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毒物。
食物中的毒物来源有:天然的或食品变质后产生的毒素、环境污染物、农兽药残留、生物毒素等,以及食品接触所造成的污染。
←3.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存在于外界环境中,而能被机体接触并进入体内的化学物;它不是人体的组成成分,也不是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添加剂的食品毒理学评价与食品安全性∙2010/1/3 16:55:37∙食品添加剂对于改善食品色香味,对于食品原料乃至成品的保质保鲜,对于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对于食品加工工艺的改善以及新产品的开发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极为积极的作用。
由于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已经成为食品工业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
对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的评价是正确认识和安全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基础。
一.食品添加剂的基本概念FAO/WHO在1962年所提出的食品添加剂的国际定义为:“国际食品标准计划中的食品添加剂,是指其本身通常不作为食品消费,也不作为通常食品的典型成分使用的物质,所以,不论有无营养价值,在食品的制造、加工、调制、处理、装填、包装、运输或保管的过程中,出于技术目的(包括调味、着色、赋香等)而有意识地添加到食品中的物质。
这些物质本身或其副产物直接或间接地成为食品的一部分,或给食品的性质以影响,或者可以充分造成预结果。
它们不包括污染物质或者是为了维持或改善食品营养价值的物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1995年)的规定: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同时规定,“为增强营养成分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属于天然营养素范围的食品添加剂”称为“营养强化剂”。
因此,营养强化剂显然也属于食品添加剂范畴。
在食品加工和原料处理过程中,为使之能够顺利进行,还有可能应用某些辅助物质。
这些物质本身与食品无关,如助滤、澄清、润滑、脱膜、脱色、脱皮、提取溶剂和发酵用营养剂等,它们一般应在食品成品中除去而不应成为最终食品的成分,或仅有残留。
对于这类物质特称之为食品加工助剂。
二.食品添加剂分类根据GB12493-1990《食品添加剂分类和代码》规定,按其主要功能作用的不同分为: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胶姆糖基础剂、着色剂、护色剂、乳化剂、酶制剂、增味剂、面粉处理剂、被膜剂、水分保持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稳定和凝固剂、甜味剂、增稠剂和其它共21类。
因食品用香料品种太多单独列出,见GB/T 14156-1993《食品用香料分类与编码》。
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按照食品添加剂的功能分类分为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胶姆糖基础剂、着色剂、护色剂、乳化剂、酶制剂、增味剂、面粉处理剂、被膜剂、水分保持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稳定和凝固剂、甜味剂、增稠剂、其他、香料共22类,并以附录的形式发布了“食品用香料名单”、“胶姆糖中胶基物质及其配料名单”以及“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推荐名单”。
三. 食品毒理学概念食品毒理学(food toxicology)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的安全性的科学。
食品毒理学的作用就是从毒理学的角度,研究食品中可能含有的外源化学物质对食用者的毒作用机理,检验和评价食品(包括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或安全范围,从而达到确保人类的健康目的。
食品中的外源化学物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呈有益作用或不良作用。
毒理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和首要目的就是要对毒性进行定量。
欧洲中世纪的科学家Paracelsus(1493~1541)曾说过:“所有的物质都是毒物,没有一种不是毒物的。
正确的剂量才使得毒物与药物得以区分”(The dose makes the Poison)。
一般来说,毒物和非毒物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
同一种化学物质,由于使用剂量、对象和方法的不同,则可能是毒物,也可能是非毒物。
例如,亚硝酸盐(nitrate)对正常人是毒性物质,但对氰化物中毒者则是有效的解毒剂。
另外,人体对硒(Se)的每日安全摄入量为50~200μg ,如低于50μg 则会导致心肌炎,克山病等疾病,并诱发免疫功能低下和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生;如摄入量在 200~1000μg之间则会导致中毒,如每日摄入量超过 1mg则可导致死亡。
毒性物质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合成和半合成三类,按其用途及分布范围可分为工业、环境、食品有毒成分、农用、医用、军事、放射性、生物性和化妆品中分布的有害化学物,按其毒性强弱又可分为剧毒、高毒、中毒、低毒、微毒等。
毒性物质主要通过化学损伤使生物体受其损害。
所谓化学损害是指通过改变生物体内的生物化学过程甚至导致器质性病变的损伤。
如有机磷酯化合物类农药主要通过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使生物体乙酰胆碱超常累积,因而导致生物体的极度兴奋而死亡。
四.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是指从毒理学角度对食品进行安全性评价。
其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九条第二项:禁止生产经营含有毒、有害物质或者被有害物质污染,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食品。
从这项规定中可见并非任何含有害物质的食品都不能生产或销售,而是当它们在性质和数量上有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损害时不得生产或销售。
我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1980年年会首次提出制定毒性评价问题。
卫生部(81)卫防字第11号文件将制定“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列入《1981~1985年全国食品卫生标准科研规划》。
从此“程序”得到政府立项,投入经费、组织人才、集中设备优势,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促使食品毒理学的成长与发展。
一些食源性传染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农产品和加工食品中的有害化学残留也开始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
我国于1982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经过13年的试行阶段1995年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食品卫生法规。
在工农业生产和市场经济加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对外开放条件下,食品安全状况面临着更高水平的挑战。
国家相继制定和强化了以《食品卫生法》为主体的有关食品安全性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以卫生管理部门、工商管理部门和技术监督部门为主体的管理体制。
但是,我国在进入21世纪和面向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形势依然严峻,还要从认识、管理、法规、体制,以及研究、监测等方面作更多的工作,才能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
食品毒理学原是毒理学和食品卫生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粮农组织(FAO)和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是现代食品毒理学的先驱。
20世纪70年代,这些组织提出应以食品安全性评估为重点,将食品毒理学从食品营养和卫生学科中单独分离出来,并成立了有关食品卫生方面的机构。
我国于七八十年代在全国各个省市建立了食品检验和食品卫生检测网。
1994和1995年我国又分别正式颁布和实施了《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标准和《食品卫生法》。
这些法规标准、及食品监督机构为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性提供了法律和行政上的保障。
五.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值可以利用两种方法来描述或比较外源化学物的毒性,一种是比较相同剂量外源化学物引起的毒作用强度,另一种是比较引起相同的毒作用的外源化学物剂量,后一种方法更易于定量,这就规定了下列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值的各种概念。
在实验动物体内试验得到的毒性参数可分为两类。
一类为毒性上限参数,是在急性毒性试验中以死亡为终点的各项毒性参数。
另一类为毒性下限参数,即有害作用阈剂量及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可以从急性、亚急性、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中得到。
毒性参数的测定是毒理学试验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
1. 致死剂量或浓度指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外源化学物引起受试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通常按照引起动物不同死亡率所需的剂量来表示。
(1) 绝对致死量或浓度(LDl00或LCl0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由于一个群体中,不同个体之间对外源化学物的耐受性存在差异,个别个体耐受性过高,并因此造成100%死亡的剂量显著增加。
所以表示一种外源化学物的毒性高低或对不同外源化学物的毒性进行比较时,一般不用绝对致死量(LDl00),而采用半数致死量(LD50)。
LD50较少受个体耐受程度差异的影响,较为准确。
(2)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它是一个经过统计学处理计算得到的数值,常用以表示急性毒性的大小。
LD50数值越小,表示外源化学物的毒性越强,反之LD50数值越大,则毒性越低。
与LD50概念相似的毒性参数,还有半数致死浓度(LC50),即能使一组实验动物在经呼吸道接触外源化学物一定时间(一般固定为2或4小时)后,死亡50%所需的浓度(mg/m3)。
环境毒理学中,还有半数耐受限量(median tolerancelimit,MTL)用于表示一种环境污染物对某种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即一群水生生物(例如鱼类)中50%个体在一定时间(48h)内可以耐受(不死亡)的某种环境污染物在水中的浓度(mg/L),一般用MTL48表示。
(3) 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LD0l或MLC,LC0l): 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4) 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MTD,LD0或MTC,LC0):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2. 观察到的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lowest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LOAEL) 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可检测到的有害改变的最低剂量或浓度,此种有害改变与同一物种、品系的正常(对照)机体是可以区别的。
LOAEL是通过实验和观察得到的,应具有统计学意义和生物学意义。
3. 未观察到的有害作用剂量(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NOAEL) 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可检测到的有害改变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在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改变可能检测到,但被判断为非损害作用。
4. 未观察到的作用剂量(no observed effect 1evel,NOEL) 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同一物种、品系的正常(对照)机体比较,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可检测到的改变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在具体的实验研究中,比NOAEL高一档的实验剂量就是LOAEL。
应用不同物种品系的实验动物、接触时间、染毒方法和指标观察有害效应,可得出不同的LOAEL和NOAEL。
急性、亚急性、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都可分别得到各自的LOAEL或NOA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