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六

合集下载

实验六——常见非金属离子的定性检验

实验六——常见非金属离子的定性检验

02
硫酸根干扰: 硫酸根也会与 硝酸银反应生成沉淀,但加 入过量硝酸银后,硫酸银沉 淀会转化为氯化银沉淀。因 此,在滴定前需加入足量硝 酸银,确保硫酸根完全转化 为硫酸银。
03
颜色干扰: 如果待测溶液有 颜色,可能会影响滴定终点 的判断。可采用电位滴定法 ,通过测量电位变化确定滴 定终点,消除颜色干扰。
硫酸根离子(SO4²⁻) 的检验:通常使用钡离 子与其反应生成白色沉 淀硫酸钡(BaSO4)。 若产生不溶于酸的白色 沉淀,则说明存在硫酸 根离子。
氯离子(Cl⁻)的检验: 一般利用硝酸银溶液, 氯离子与之反应生成白 色沉淀氯化银(AgCl) 。若产生不溶于硝酸的 白色沉淀,则证明有氯 离子的存在。
磷酸根离子
是磷肥的主要成分,也广泛存 在于土壤和水体中。
检验原理和方法概述
化学反应法:利用特定的化学试剂与非金属离子 发生反应,通过观察反应现象(如颜色变化、沉 淀生成等)来判断离子种类。如银盐法可用于检 测氯离子的存在。
电化学法:通过测量离子在电场作用下的迁移行 为来判断离子种类。如电位滴定法、电导法等。
常见非金属离子的定 性检验
目录
• 引言 • 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 氯离子的检验 • 硝酸根离子的检验 • 碳酸根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 • 结论
01
引言
定性检验的目的和意义
确定离子种类
通过定性检验,可以明确样品中 存在哪些非金属离子,为后续分
析和研究提供依据。
保障生产安全
在化工生产中,某些非金属离子可 能对设备和工艺产生不良影响,通 过定性检验可以及时发现问题,确 保生产安全。
光谱法:利用非金属离子在特定波长下的吸收或 发射光谱进行识别。如原子吸收光谱法、荧光光 谱法等。

实验六

实验六

(2)悬滴法 (a)在洁净凹载玻片周围涂少许凡士林。 (b)在盖玻片中央滴一小滴菌液,或用接种环取 1—2环菌液置于中央。 (c)将凹玻片反转,使凹窝中心对准盖玻片上的 菌液滴,液滴不得与凹玻片接触,以接种环柄轻压 使盖玻片与凹玻片粘在一起,液滴处于封闭的小室 中,防止液滴干燥和气流的影响。 (d)小心将凹玻片翻转过来,使菌滴仍悬浮在盖 玻片下和凹窝中心。 (e)先用低倍镜找到悬滴边缘,再用高倍镜观察。 观察时光线要调得暗一些。
五、实验报告
接物镜 接物镜倍 目镜测微尺 镜台测微尺 数 格数 格数 低倍镜 高倍镜 油 镜
接目镜放大倍数: 接目镜放大倍数:_______________
1.结果 (1)将目镜测微尺校正结果填人下表:
目镜测微尺每 格代表的长 度/pm
五、实验报告
宽 长 微生物 目镜测微 名称 尺每格 (2)将各菌测定结果填人 下表: 代表的 长度 /µm 目镜测 宽度/ 目镜测 长度 µm /µm 微尺 微尺 格数 格数 大肠杆 菌 酿酒酵 母 金葡球 菌 菌体大 小范 围 /µm
三、实验器材 菌种: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杆菌。 仪器或其他用具 、凡士林、凹载玻片、 盖玻片、镊子、显微镜等。
四、操作步骤 (1)压滴法 (A)制片:在载玻片上加一滴生理盐水,挑取一环 菌液与水混合,加一环万分之一的美蓝水溶液混匀。 用镊子夹一洁净的盖玻片,使其一边先接触菌液, 然后将整个盖玻片慢慢放下,注意不要产生气泡。 (B)镜检:先以低倍镜找到标本,再用高倍镜观察, 观察时光线要调得暗些。 有鞭毛细菌可做直线、波浪式或翻滚运动,两个细 胞之间出现明显的位移,区别与布朗运动。
细菌的运动性观察
一、目的要求 学习用压滴法和悬滴法观察细菌的运动性 二、实验原理

实验六 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测定

实验六 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测定

实验六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测定一、目的要求1.学会测微尺的使用和计算方法。

2.掌握酵母菌细胞大小测定的方法。

二、基本原理微生物细胞大小, 是微生物的形态特征之一,也是分类鉴定的依据之一。

由于菌体很小, 只能在显微镜下测量。

用来测量微生物细胞大小的工具有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

镜台测微尺是中央部分刻有精确等分线的载玻片。

一般将1mm等分为100格(或2mm等分为200格),每格长度等于0.01mm(即106μm)。

是专用于校正目镜测微尺每格长度的。

目镜测微尺是一块可放在接目镜内的隔板上的圆形小玻片, 其中央刻有精确的刻度, 有等分50小格或100小格两种, 每5小格间有一长线相隔。

由于所用接目镜放大倍数和接物镜放大倍数的不同, 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也就不同, 因此,目镜测微尺不能直接用来测量微生物的大小, 在使用前必须用镜台测微尺进行校正, 以求得在一定放大倍数的接目镜和接物镜下该目镜测微尺每小格的相对值, 然后才可用来测量微生物的大小。

三、器材枯草芽孢杆菌染色玻片标本, 目镜测微尺, 镜台测微尺, 显微镜, 擦镜纸, 香柏油等。

四、操作步骤1. 目镜测微尺的标定(1)放置目镜测微尺取出接目镜, 旋开接目镜透镜, 将目镜测微尺的刻度朝下放在接目镜筒内的隔板上(图Ⅳ-4, B), 然后旋上接目透镜, 最后将此接目镜插入镜筒内(图Ⅳ-4, C)。

(2)放置镜台测微尺将镜台测微尺置于显微镜的载物台上, 使刻度面朝上。

(3)校正目镜测微尺先用低倍镜观察, 对准焦距, 当看清镜台测微尺后, 转动接目镜, 使目镜测微尺的刻度与镜台测微尺的刻度平行, 移动推动器, 使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的某一区间的两对刻度线完全重合, 然后计数出两对重合线之间各自所占的格数(图Ⅳ-6)。

根据计数得到的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重合线之间各自所占的格数, 通过如下公式换算出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

目镜测微尺每小格长度(μm)=同法校正在高倍镜和油镜下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长度。

最新实验六(实验报告)

最新实验六(实验报告)

最新实验六(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特定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特性,以及通过实验数据分析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观察和结果的记录,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材料:1. 试样:待测物质样品2. 试剂:所需的化学反应试剂3. 仪器:天平、烧杯、量筒、滴定管、温度计、pH计、光谱仪等实验步骤:1. 准备阶段:根据实验要求,准确称取适量的试样和试剂,准备好所有实验仪器。

2. 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进行化学反应操作,记录下每个步骤的具体条件,如温度、pH值、反应时间等。

3. 数据收集:对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收集,包括但不限于颜色变化、沉淀形成、气泡产生等。

4. 结果分析: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分析反应过程中物质的变化,以及反应的动力学特征。

5. 结论撰写: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结论,总结物质的性质和反应特点。

实验结果:1. 反应速率:通过观察和记录,发现在特定条件下,反应速率与预期相符,具体数据见附录。

2. 产物分析:实验中产生的主要产物为X和Y,通过光谱分析确认了其结构。

3. 副反应:在实验过程中,未观察到明显的副反应现象。

4. 影响因素:实验中发现温度和pH值对反应速率有显著影响。

实验讨论:本次实验中,反应的速率和产物与理论预测基本一致,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误差,可能的原因包括实验操作的不精确、环境条件的波动等。

未来可以通过改进实验方法和控制实验条件来减少误差。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研究了特定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特性,并通过数据分析得到了物质的性质和反应规律。

实验结果对理解相关化学反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并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基础。

实验6-人血永久涂片

实验6-人血永久涂片

实验六:观察人血永久涂片一、实验目的:能够运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识别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二、操作步骤:操作内容操作细则取用器材1、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镜筒向前,镜臂向后,将显微镜从显微镜箱中取出;将显微镜安放在实验台距身前边缘7cm左右处,略偏左。

安装镜头2、安装好物镜和目镜。

对光3、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

4、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

5、转动遮光器,选择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

6、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用手转动反光镜(要能根据光线强弱选择镜面),看到明亮视野。

用低倍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7、用洁净的纱布将人血永久涂片擦干净后放在载物台上,使涂片尽量正对通光孔的中心,用压片夹固定。

8、两眼从一侧注视物镜;双手顺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下降,直到物镜头接近涂片为止。

9、两眼睁开,左眼注视目镜;双手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直至看到物像;若物像不在视野中央,移动装片使物像移到视野中央。

识别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10、能够清晰的看到物像,并能分辨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必要时可转动细准焦螺旋。

整理器材11、实验结束后,先提升镜筒,取下人血永久涂片、目镜,盖上镜头盖,转动转换器,把两物镜偏到通光孔两旁,使镜筒降到最低位置,反光镜竖立存放,显微镜外表用纱布擦拭,镜头用擦镜纸擦拭,将显微镜放回显微镜箱。

12、整理好仪器,清理好桌面,将人血永久涂片放回原处并合理存放废品(整理不到位要扣分)。

三、操作注意事项1、安放显微镜中的“7cm”是指距身前的边缘,而非实验台左侧边缘,这个距离与手掌的宽度相仿;2、手绝对不能接触目镜和物镜镜头的玻璃部分,镜头只能用擦镜纸擦拭;3、不能用手扳物镜转换镜头,要转动转换器(安装镜头的部位,大金属圆盘);4、对光后会看到视野特别明亮,打开实验台上的灯对光后甚至会很耀眼;5、对光后,不能移动显微镜;6、不能单手转动准焦螺旋,尽量不在高倍镜下转粗准焦螺旋;7、安放涂片时,需要用两个压片夹压住涂片;8、由于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最少,需要学生认真的全方位的观察人血永久涂片;9、区分开杂质和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实验六--帧同步

实验六--帧同步

实验六 帧同步一、实验目的1.掌握集中插入式帧同步码识别器工作原理。

2.掌握同步保护原理。

3.掌握假同步、漏同步、捕捉态〔失步态〕、维持态〔同步态〕概念。

二、实验原理在时分复用通信系统中,为了正确地传输信息,必须在信息码流中插入一定数量的帧同步码。

帧同步码可以集中插入,也可以分散插入。

本实验系统中帧同步码为7位巴克码,集中插入到每帧的第2至第8个码元位置上。

帧同步模块的原理框图如图6-1所示。

本模块使用+5v 电压。

从总体上看,本模块可分为巴克码识别器及同步保护两部分。

巴克码识别器包括移位寄存器、相加器和判决器,图6-1中的其余部分完成同步保护功能。

移位寄存器由两片74175组成,移位时钟信号是位同步信号。

当7位巴克码全部进入移位寄存器时,U50的4321,,,Q Q Q Q 及U51的432,,Q Q Q 都为1,它们输入到相加器U52的数据输入端D0~D6,U52的输出端Y0、Y1、Y2都为1,表示输入端为7个l 。

假设100012 Y Y Y 时,表示输入端有4个l ,依此类推,012Y Y Y 的不同状态表示了U52输入端为1的个数。

判决器U53有6个输入端。

IN2、IN1、IN0分别与U52的Y2、Y1、Y0相连,L2、L1、L0与判决门限控制电压相连,L2、L1已设置为1,而L0由同步保护部分控制,可能为1也可能为0。

在帧同步模块电路中有三个发光三极管指示灯P1、P2、P3与判决门限控制电压相对应,即从左到右与L2、L1、L0一一对应,灯亮对应1,灯熄对应0。

判决电平测试点TH 就是L0信号,它与最右边的指示灯P3状态相对应。

当L2L1L0=111时门限为7 ,三个灯全亮,TH 为高电平;当L2L1L0=110时门限为6,P1和P2亮,而P3熄,TH 为低电平。

当U52输入端为l 的个数〔即U53的IN2 IN1 IN0〕大于或等于判决门限于L2L1L0,识别器就会输出一个脉冲信号。

6--免疫扩散实验-20141211动医

6--免疫扩散实验-20141211动医

双向免疫扩散凝胶染色图
2. 若凝胶中抗原、抗体是特异性的,则形成 抗原抗体复合物,在两孔之间出现清晰致 密的白色沉淀线,为阳性反应。若在72小 时内仍未出现沉淀线则为阴性反应。实验 时至少要做一阳性对照。出现阳性对照与 备检样品的沉淀线发生融合,才能确定待 检样品为真正阳性。 3. 用梅花孔也可检测抗血清的效价,操作时 将抗原置于中心孔,抗血清倍比稀释后置 于周围孔,以出现沉淀带的血清最高稀释 倍数为该血清的琼扩效价。
实验六 免疫扩散实验(双向双扩散)
一、实验目的
检测抗牛血清白蛋白抗体水平。 以牛血清白蛋白双向双扩散试验为例,掌 握双向双扩散试验的原理、操作方法及结 果的判定。
二、实验原理
双向双(相)扩散简称双扩散(double diffusion in two dimension),此法是一种定 性试验。可溶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在琼脂 凝胶中各自向四周扩散,如果抗原和抗体 相对应,则在二者比例适当处形成白色沉 淀线;若抗原和抗体无关就不会出现沉淀 线。此试验可以检测抗原或抗体的纯度, 滴定抗体的效价,以及用已知抗原(抗体) 检测和分析未知抗体(抗原)。
6. 阴阳性定性检测:中央孔加抗原,外周孔 分别加待测血清,要设立阴性血清和阳性 血清对照。 7. 扩散:加样完毕后,将琼脂板放于湿盒内, 保持一定的湿度,置于37℃温箱中扩散 24~48小时观察结果。
阳性 血清
图1
五、结果判定
1. 用以检测抗原或比较抗原差异时,将抗血 清置中心孔,将待测抗原或需比较的抗原 置于周围相邻孔。若出现沉淀带完全融合, 证明为同种抗原;若二者有部分相连,表 明二者有共同抗原决定簇;若二条沉淀线 相互交叉,说明二者抗原完全不同。
双向双(相)扩散 (double diffusion in two dimension)

实验6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实验6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实验六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1.在只有重力做功的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的重力势能和动能互相转化,但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若物体某时刻瞬时速度为v,下落高度为h,则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为mgh,动能的增加量为12m v2,看它们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相等,若相等则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

2.速度的测量: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某段位移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

计算打第n点速度的方法:测出第n点与相邻前后点间的距离x n和x n+1,由公式v n=x n+x n+12T计算,或测出第n-1点和第n+1点与起始点的距离h n-1和h n+1,由公式v n=h n+1-h n-12T算出,如图所示。

铁架台(含铁夹),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纸带,复写纸,导线,毫米刻度尺,重物(带纸带夹)。

1.安装置:如图所示,将检查、调整好的打点计时器竖直固定在铁架台上,接好电路。

2.打纸带:将纸带的一端用夹子固定在重物上,另一端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用手提着纸带使重物静止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地方。

先接通电源,后松开纸带,让重物带着纸带自由下落。

更换纸带重复做3~5次实验。

3.选纸带:分两种情况说明(1)用12m v2n=mgh n验证时,应选点迹清晰,且第1、2两点间距离接近2 mm的纸带。

若第1、2两点间的距离大于2 mm,则可能是由于先释放纸带后接通电源造成的。

这样,第1个点就不是运动的起始点了,这样的纸带不能选。

(2)用12m v2B-12m v2A=mgΔh验证时,处理纸带时不必从起始点开始计算重力势能的大小,这样,纸带上打出的起始点O后的第一个0.02 s内的位移是否接近2 mm,以及第一个点是否清晰也就无关紧要了,实验打出的任何一条纸带,只要后面的点迹清晰,都可以用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1.测量计算在起始点标上0,在以后各计数点依次标上1、2、3…,用刻度尺测出对应下落高度h1、h2、h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ypedef struct //头结点(数组)类型 { VertexType data; //顶点信息 ArcNode *firstarc; //指向第一条依附顶点的边或弧的指针 } VNode,AdjList[MAX_VERTEX_NUM];
typedef struct //图的邻接表类型 { AdjList vertices; //图的头结点数组 int vexnum,arcnum; //图的顶点数和边或弧数 int kind; //图的类型标志 } ALGraph;
预备知识
思考1:邻接矩阵与邻接表的优缺点是什么? 思考2:图的遍历方法有哪些? 思考3:图的应用有哪些?
实验六:图
二、实验内容
1、(必做题)假设图中数据元素类型是字符型,请 采用邻接矩阵或邻接表实现图的以下基本操作: (1)构造图(包括有向图、有向网、无向图、无向 网); (2)根据深度优先遍历图; (3)根据广度优先遍历图。
typedef enum {DG,DN,UDG,UDN} GraphKind; 网,无向图,无向网
//图类型,有向图,有向
typedef struct ArcCell //邻接矩阵(元素)类型 { VRType adj; //顶点关系(边或弧),图用1\0表示是否相邻,网为权值 InfoType *info; //边或弧的相关信息指针 } ArcCell, AdjMatrix[MAX_VERTEX_NUM][MAX_VERTEX_NUM]; typedef struct //图的邻接矩阵类型 { VertexType vexs[MAX_VERTEX_NUM]; //顶点向量 AdjMatrix arcs; //邻接矩阵 int vexnum,arcnum; //图的顶点数和边或弧数 GraphKind kind; //图的类型标志 } Mgraph;
数据结构实验
实验六
实验六:图
一、实验目的
1、复习图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及基本操作; 2、掌握邻接矩阵、邻接表及图的创建、遍历; 3、了解图efine INFINITY INT_MAX #define MAX_VERTEX_NUM //最大值 20 //最大顶点个数
实验六:图

2、(选做题)给定一个无向图及两种颜色,请判 定能否为这个无向图的相邻顶点着不同颜色。例 如,对于有4个顶点(1、2、3、4)及3条边( (1,2)、(1,3)、(2,4))的无向图,可以为相邻顶点 着不同颜色;对于有4个顶点(1、2、3、4)及4 条边((1,2)、(1,3)、(1,4)、(2,4))的无向图,不 可以为相邻顶点着不同颜色。
预备知识
邻接表: #define MAX_VERTEX_NUM 20 //最大顶点数 typedef struct ArcNode //表结点类型 { int adjvex; //边或弧所依附的顶点的位置 struct ArcNode *nextarc; //指向下一条依附顶点的边或弧的指针 InfoType *info; //边或弧的相关信息指针 } ArcNod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