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联的八种逻辑关系

合集下载

流水对思路楹联基础知识,种类,

流水对思路楹联基础知识,种类,
出句:
尚有秋鸿传远信=Z
尚有秋鸿传远信=Z
何须孤盏泪青衫
以书信可慰怀作为切入点,来应对成选择关系流水对。
尚有秋鸿传远信=Z
忙书锦字寄江南
以尚有的时效性作为切入点,来应对成递进关系流水对。
尚有秋鸿传远信=Z
不教白发念儿郎
以看信人为家乡的父母为切入点,来应对因果关系流水对。
尚有秋鸿传远信=Z
告知春节返家乡
春联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对联的种类,也称为联格,花样繁多,古往今来留下的妙对、绝对也非常多,我拣重点的说说。
其一,当句格,也称自对。比如“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和“孤骛”、“秋水”和“长天”均形成了自对。
联这种我国特有的文学样式,其基本特征是“对”,要求形式整齐、音节和谐、节奏对称。以下几种形式的对联可谓妙趣横生。
一缺字联:就是上下联各缺一字,对联的真正含义就隐含其间
春节前夕,郑板桥和苏州知府一同外出巡游,见南门街一户人家贴了一幅对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郑板桥眉头紧锁,赶紧买了衣服、肉、粮食前去扣门,见这家一贫如洗。主人收了礼物后,千恩万谢。在回来的途中,知府忙问他怎么知道这户人家的根底。郑板桥笑道:“人家大门上不是明写着吗?你看,十个数字,就是缺一(衣)少十(食)嘛!”
看得出来,你是想做成一个递进关系的流水对。但我感觉转得有点急了,下联的动作更适合重逢以后来做。(相思本身是否浪漫?我不知道哈,我没经验)
且把相思揉进纸=【子墨】
莫将一诺淡成秋【明月】
选择关系流水对。淡,可以再炼。老字如何呢?
且把相思揉进纸=【子墨】
好托鸿雁送于君【平凡】

怎样区分上下联的技巧

怎样区分上下联的技巧

怎样区分上下联的技巧中国对联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无论是节日庆典,还是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能看到对联的身影。

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如何正确地区分和挂出上下联却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那么,究竟如何区分上下联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实用的技巧。

1. 仄起平收原则:这是最常用的区分上下联的方法。

在古代诗词中,“平”指的就是平声字,“仄”指的是上声、去声、入声字。

按照这个原则,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应该是仄声字,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应该是平声字。

2. 内容逻辑:上下联的内容应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一般来说,上联提出问题或者描绘场景,下联进行回答或者抒发情感。

例如:“风吹水面层层浪(上联),雨打沙滩点点坑(下联)”。

3. 时间顺序:如果对联中有时间词,可以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区分上下联。

如“爆竹声中一岁除(上联),春风送暖入屠苏(下联)”。

4. 地理位置:如果有地理位置的描述,通常也是以上下高低的方式来安排上下联。

例如:“海内存知己(上联),天涯若比邻(下联)”。

5. 观察横批:大部分情况下,横批会对上下联的主题进行概括或总结,因此,观察横批的位置也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上下联。

一般情况下,横批是从右到左读的,所以,挂在右边的是上联,左边的是下联。

6. 阴阳对调:古人以左为尊,故上联贴于门之右侧(人向门站立时),下联贴于左侧。

不过现代为了阅读方便,多改为从左至右排列,即面对大门,上联在左手边,下联在右手边。

通过以上的介绍,相信大家已经掌握了区分上下联的一些基本技巧。

当然,这些都是一些通用的原则,具体的情况还需要根据对联的内容来进行判断。

希望这些方法能对你有所帮助,让你在欣赏对联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对联知识

对联知识

名对名,动对动,实对实来虚对虚,数字上下两相望,词类相当结构同。

上下两句字数等,之间莫有虫子(重字)现。

一声二声我说平,(指汉语拼音中的一声和二声,如烟YAN1,言YAN2)三声四声他言仄。

(指汉语拼音中的三声和四声,如眼YAN3,燕YAN4)上句我用仄作尾,下联他以平来结。

三平尾,三仄尾,(指上联或下联中,最后的三个字)对联忌讳不可要。

一三五位可不论,(一三五,指上联或下联中,排位是奇数的字)二四六字巧分明。

(二四六,指上联或下联中,排位是偶数的字)一三五,天下汉字任我用。

二四六,他说平来我说仄,他说仄来我说平。

细敲平仄费心机,朗朗上口成好联。

对联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

创作对联、欣赏对联,都必须懂得对联的格律。

格者,形式也,指字词对偶、句子法格、节奏等;律者,音韵也,指平仄排列之规律。

换句话说,对联的格律就是根据对联自身的特点,对字句、对偶、平仄、句式、句型和上下联相关各个方面之组合方法的格式规律。

对联的格律要求极严,对仗严谨。

对联的基本格律,离不开如下六要素:字句相等、句式相称、平仄相谐、词类相当、结构相应、内容相关。

字句相等。

除了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修辞效果外,要求在同一联中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

因对联有单句、双句、多句之分,上下联不仅总的字数要相等,每个句子字数也要相等。

当然,字句、字数要求相等不是单纯的“凑字数”,还要求句子语意完整。

句式相称。

一个完整的句子所表达的语言,是由多个字词和词组构合而成的。

在句子中,一个单词或词组是一个音步,也称“节奏点”。

对联句子的“句式相称”,要求上下联节奏一致,如我创作的对联“苍山玉水云峰碧;洱海金花雪月光”,上下联均为二二二一句式,而对联“冬临树未老;秋至叶方红”则上下联同为二一二句式。

平仄相谐。

对联与其他文体的区别在于结构,对联结构是声律结构,不是语法结构,亦即句内和句间的平仄序列关系。

对联讲究用字的平仄声调,而平仄是根据汉语声调的高低升降归纳起来的,平声即高且平,包括阴平和阳平;仄声就是不平,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

区分上联和下联的方法

区分上联和下联的方法

区分上联和下联的方法
上联和下联通常指的是对联或诗歌中的两句,上联是前一句,下联是后一句。

为了使对联连贯而有趣,上下联之间通常有着一定的联系或呼应。

以下是一些区分上联和下联的方法:
1.语法和词性:上联和下联在语法结构和词性上可能会有所不
同。

上联和下联的组织方式、词性搭配可以有所变化,但仍需保持语法
通顺。

2.意境和意义:上联和下联通常在表达意境和意义上有一定的关
联,但也可以通过巧妙的设计体现对比、转折、衬托等修辞手法。

3.韵律和节奏:对联通常有韵律和节奏,上联和下联在这方面也
可能有所区别。

注意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的差异。

4.呼应和照应:上联和下联之间可能存在呼应和照应关系。


如,上联提到某个概念,下联可能会对这个概念进行进一步的发挥或解
释。

5.修辞手法:上下联之间可以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如对比、排
比、拟人等,以达到表达手法的差异。

6.情感和情绪:上联和下联通常共同表达一种情感或情绪,但可
能在表达的侧重点或角度上有所不同。

总体而言,区分上联和下联的方法主要涉及语言表达、修辞手法、意境等方面的差异。

在创作对联或赏析对联时,理解上下联之间的关系对于深入领会作者意图和享受对联的艺术魅力非常重要。

对联的写作规则

对联的写作规则

对联的写作规则拟写对联应把握六大特征:1.字数相等。

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

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

2.词性相对。

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须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等。

3.结构相应。

上下联的句法结构应当一致,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等。

4.节奏相合。

节奏是由停顿形成的上下两联在哪里停顿,有几处停顿都应当吻合。

5.平仄相谐。

古人把上声、去声归为仄声一类,与平声(阴平、阳平)相对。

平仄最起码的要求是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

6.意义相关。

对联的两联之间在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随着新课标的贯彻实施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联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谐的结构形式、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受到中考命题者的青睐。

纵观近年来的中考对联题,一般是重点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以及知识积累能力,题型以主观题为主。

拟写对联,既要明确它的主要特点,又要掌握一定的技法。

下面以2013年各地中考试题中的对联题为例,解析拟写对联应遵循的原则和解题技巧。

拟写对联应把握六大特征:1.字数相等。

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

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

2.词性相对。

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须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等。

3.结构相应。

上下联的句法结构应当一致,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等。

4.节奏相合。

节奏是由停顿形成的上下两联在哪里停顿,有几处停顿都应当吻合。

5.平仄相谐。

古人把上声、去声归为仄声一类,与平声(阴平、阳平)相对。

平仄最起码的要求是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

6.意义相关。

对联的两联之间在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解答对联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命题指向。

活动排序中最常用的逻辑关系类型

活动排序中最常用的逻辑关系类型

活动排序中最常用的逻辑关系类型
1. 前后关系:指明活动之间的时间顺序,确定哪个活动先发生,哪个活动后发生。

例如,“早餐后开始户外活动”。

2. 并列关系:指明活动之间没有明显的先后顺序,它们是同时或并行发生的。

例如,“同一时间进行体育比赛和文化展览”。

3. 选择关系:指明两个或多个活动之间具有互斥的关系,只能选择其中之一进行。

例如,“要么参加篮球比赛,要么参加足球比赛”。

4. 循序关系:指明活动之间的顺序循环重复。

例如,“每周三晚上进行的英语角”。

5. 条件关系:指明活动之间存在某种条件的关系,只有满足特定条件时才能进行。

例如,“只有天气晴朗时,才举行露天音乐会”。

6. 因果关系:指明一个活动是另一个活动的结果或产生的原因。

例如,“工作压力过大导致焦虑情绪”。

7. 并发关系:指明两个或多个活动同时发生,但它们之间没有任何逻辑联系。

例如,“同时进行摄影展和手工艺品展销”。

8. 交替关系:指明两个或多个活动交替进行发生。

例如,“每两小时交替轮流值班”。

如何对句

如何对句
如近代趣联大师刘师亮(1874~1939)的一副讽刺时政的对联:
“自古未闻粪有税,
而今只剩屁无捐。”
再如唐伯虎的:
“一失足成千古恨,
再回头是百年身。”
这些都是流水对。流水对的关键是上下联一般都有“因果、连贯、递进、条件、假设”等关系。要点请大家注意。
那么在应对中,都有哪些逻辑关系呢?
一是并列关系。
上下联在形式上平行并列,语气一致,上下联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同一个事物,以表示同一主题的称为并列关系。
有很多联在出句时,就体现了其特有的风格,同时也给下联以一定的风格的限定

也就是说,出句者是在怎样的时空环境中,表达这种情感的。只有这样,才能内容相关。大家注意这个要点。
二、找应对关键。
如:“海到无边天作岸==”
这一句其实也很直白,海的尽头,海天相连,好象天是海的边一般。关节点是尽头。
又如:“池蛙鼓噪蝉笛劲==”
应信村茶比酒香。”
六是转折关系。
出句推出条件,对句却从相反的方向去叙说。
如理发店的联:
“虽为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
虽=却
七是选择关系。
上下句分别说两件事,表示二者择一。
如:
“但求天长地久,
何必朝相暮依。”
八是因果关系。
出句和对句分别推出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如:
“春种千颗籽,
秋收万担粮。”
!
九是目的关系
用了两个-喻,“鼓”和“笛”,一般来说,这种“喻格”是要在应对中关注的。但,意境支撑却不一定在喻格上,而在“噪”和“劲”。
【舰长附言:请注意,这个出句是古音失替了。所以只能用今音来对。】
三、拟对句。
在了解了出句节奏、意境情况下,就可以组织对句了。应对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为:“正对,反对,流水对”。

对联写作13种基本技法

对联写作13种基本技法

春联写作 13 种基本技法1)【比法】:比就是“打比方”,即依据两不同事物的相像点,用一个事物来比另一个事物。

比有明、暗、借、博、反、互等,如:山有路勤径学海无涯苦作舟2)【比法】:比就是运用想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描绘,即成心把物当作人,或把人看作物,或把甲当作乙物。

如:稻草捆秧父抱子竹装笋母儿3)【夸法】:即通事物行大或小形象的描述,借以突出描绘象的主要方面和本特点。

如:一粒米中藏世界半里煮乾坤4)【托法】:就是了使事物的特点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同来陪或照。

如:四周荷花三面柳一城春光半城湖——(南大明湖)5)【比法】:⋯⋯如:野心家国殃民,生不如死革命者忠心亦胆,死而犹生6)【反法】:就是上下两,一正一反,意思相互映。

如:青山有幸埋忠骨白无辜佞臣——(岳墓前)7)【正对法】:即上下两联,角度不同,意思是相互增补的。

即要求春联的上、下联在内容上分别描述两件拥有可比性的事物或从不同角度写同一事物内容有关的两个方面,以便更深刻、更全面地描述某种情形、表达某种感情或说明某种真理,比如:山势雄伟,翮鸟不可以超出;崖壁陡峭,飞猿亦苦登攀。

——上联极言其高,下联极言其峻,上下互补,突出摩天岭的高峻水以长流方及远,山因积石始成高。

——描述两件拥有可比性的事物以说理。

8)【自对法】:自对又称“句中自对”或“当句对”,指春联中的字词句,不单上下联相对仗,并且上联自己之中和下联自己之中(即所谓句中)也存在对仗。

这就使春联更为工稳,更增加了对衬美。

句中自对的用法 ,在春联 (特别是长联 )中,运用得比较宽泛。

并且有句中自对,则上下联之间的对仗,一般就要求得宽松些。

如:自得其乐翩翩去万水千山得得来——此中,“闲云”与“野鹤”“万水”与“千山”,自对颇工,但上下联之间,对仗就宽些。

9)【串对法】:串对又叫流水对,意思是顺连,即上下句之间拥有某种因果、承接、主次等逻辑关系,分别独立出来都没存心义。

如长沙岳麓山联:直登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种,并列关系
上联与下联在意义上一致,在形式上平行并列,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事物,这种结构关系,就叫做并列关系。

例如: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这就是说上下联说的是一种内涵:幽静,
并列关系的对联,结构简单,立意集中,遣词造句也比较容易、顺当,在对联作品中较为多见。

这种逻辑关系的作用在于,使上下联语气一致,并行不悖,能详尽、完整地论述一件事物或一种主题;不足的是稍显平淡、单调和古板,缺乏灵活变化的生气。

第二种:转折关系
下联所列举的事体或者所包含的意义,朝着与上联的事体、意义相对或者相反的方向发展,从语言逻辑上讲,叫转折关系;在对联的对偶术语中,叫做“反对”。

例如下面这一副借“咏煤”拟制的格言联:
一味黑时犹有骨,
十分红处便成灰
从字面上看“黑时”与“红处”,“犹有”与“便成”,“骨”与“灰”,都是相对或相反的;从所含的意义上看,上下联的意思是转折的,相对的、相反的。

依据转折关系结构而成的对联,对比鲜明,波澜起伏较大,比起正对的并列关系的对联,无论从内容的表达上,还是从艺术效果上看,都相对地要好一些。

一般好的对联不是流水对,以我的关点,我最欣赏这一种。

这种对法能有使人眼前一亮的效果,呵呵但也不是所有的对联都适合转折关系,
第三种:连贯关系
连贯关系也叫“顺承关系”。

上下联依据时间的先后顺序或者意义的承接关系结构。

例如兰州“河神庙”的一副对联:
曾经沧海千重浪,
更上黄河一道桥
连贯关系构成的对联,特征是上联所述之事在先,下联所述之事在后;上联是起始,下联是继续;上联是已经过去,下联是正在进行。

连贯关系构成的对联,常给人以行云流水、酣畅淋漓、文韵舒展、一气呵成的感觉,可以增加对联的语势和节奏。

所以,这种逻辑关系在对联创造中应用较多。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流水对
第四,递进关系
递进关系的表现是,下联是上联在范围上或程度上更进一步,或由大而小,或由小而大;或由表而里,或由里而表,逐层叙述,层层深入,淋漓尽致地叙述某一事物,或者阐发某一思想。

例如,章乃器挽鲁迅先生的对联
一生不曾屈服,
临死也要斗争
五,因果关系
上联与下联的关系,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或者理由和结论的关系。

依据因果关系来创作的对联,可以是上联讲原因或理由,下联讲结果和结论;也可以采取“倒装”方式,上联说结果或结论,下联说原因和理由。

例如: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有故人
这是雁门关的一副集句对联。

上联说的是结论,下联说的是理由。

如果不倒装,这副对联的意思应该是,因为西出阳关之后还有许多故交旧友,所以,不必忧虑此行前去碰不到深知自己的人。

依据因果关系创作的对联,一般来说,层次分明,说理性强,在对联作品中也很多见。

六,选择关系
选择关系,其句法构成形式是“要么这样,要么那样”,“或者是这,或者是那”,“宁可如此,也不如彼”等,经过比较,决定取舍。

例如:
第六例句是:
宁以义死
不苟幸生
这不就是选择么,这样的联能给人一种强烈的对比效果。

依据选择的逻辑关系结构的对联,一般来说,笔调清朗,语气肯定,倾向鲜明,主题清楚。

这种结构形式,多见于一些抒怀言志、寄托抱负的堂联或者格言联。

宁为落叶随根腐
不作轻花逐水流
这是我以前的联
七,假设关系
上联提出一种假定的设想,下联肯定推论的结果,形成“假若怎么样,那就怎么样”,“如果怎么样,便会怎么样”这样一种结构形式。

例如,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的一副对联:
若能杯水如名淡
信是村茶比酒香
假设关系联,一般含意深长,耐人寻味。

但是,如果不细心推敲,常常不易对得工整、妥帖。

因此,此类对联较少。

比如我的:
若是流年堪作酒,
敢教往事醉成诗
也是这种关系
八,目的关系
上下联分别表示目的与行动的关系,或者是上联说目的,下联说行动;或反之。

例如杭州苏公祠的一副对联:
欲共水仙荐秋菊,
常留学士住西湖
这种关系是作诗比较常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