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校本课程教材

合集下载

校本课程-乡土地理

校本课程-乡土地理

目录第一节基本概况……………………………………第二节地理交通………………………………第三节资源环境……………………………………第四节行政区划…………………………………第五节历史沿革…………………………………第六节农业情况………………………………………第七节工业状况………………………………………第八节人文景观………………………………………第九节乡风民俗………………………………………第十节物华天宝………………………………………一、基本概况玉门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除丰富的石油资源外,还有煤炭、芒硝、石膏、重晶石、金刚砂、金、铁、锰等矿产资源。

工业有电力、煤炭、石油、机械、化工、建材、服装、食品等部门。

土特产品有元明粉、羊毛、驼毛、蚕豆、花海瓜等。

市内有昌马石窟、昌马岩画、汉长城及烽燧、火烧沟遗址、干海子候鸟保护区、老君庙、孙健初纪念碑等名胜古迹。

玉门是我国石油工业的摇篮,"铁人"王进喜的故乡,石油工业已有65年的发展历史。

1955年建市,1957年建成全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1958年为了服务油田发展,原玉门县从玉门镇(现为玉门新市区)迁至老市区,与玉门石油管理局合并为地级市,1961年市局分家,玉门市改为县级建制。

1999年中国石油企业改制重组,将玉门石油管理局分设为玉门油田分公司和玉门石油管理局。

2002年国务院批准酒泉撤地设市,玉门市被确定为甘肃省直辖市,由酒泉市代管。

2003年玉门市政府驻地迁址获得国务院、民政部、省政府、酒泉市政府批准,并付诸实施。

同年玉门油田酒泉生活基地在酒泉市新城区奠基,石油企业"下山工程"正式启动。

二、地理交通玉门市地处河西走廊西部,位于东经96°15′-98°30′,北纬39°40′-41°00′之间,东临钢城嘉峪关和古城酒泉,西通国际旅游城敦煌,南接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北达中蒙边境,是甘肃省距离中蒙边境马鬃山通商口岸最近的城市,国道312线和兰新铁路复线横贯全境,历来是中原通往新疆、青海、西藏和连接蒙古、中亚、欧洲的重要通道。

初中地理校本教材

初中地理校本教材

初中地理校本教材篇一:地理校本课程教案地理校本课程教案世界旅游篇二: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地理校本课程***前言***坐落于甘肃省玉门市赤金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学校。

赤金镇是“铁人”王进喜的故乡,***也继承了“铁人精神”,建校几十年以来,通过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在学校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全面发展的思维正日趋形成新教育理念的潮流,******遵循着与时俱进的思想,认为单纯靠“教师的讲授、学生的接受、考试的分数”来诠释的旧教育观,应该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遗弃。

应该将目光投入到新课程的开发上来,以期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培养全新的能独立思考和进行自主学习的新一代接班人。

而校本课程的开发自然就成了这种实践的一种相当有效的手段和措施。

***基于学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和学生、老师的特点,通过各种方式,如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对国家地理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国家地理课程和地方地理课程校本化、个性化、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特点和需要的地理课程,形成了具有赤金特色的校本课程。

在课程编写过程中,注重了以下几方面:1、制定目标、明确要求。

校本课程的设计不能违背国家课程的要求,同时也不能随意地开设。

明确了课程应该培养学生怎样的素质,最后要求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或者是能拿出什么成果。

对于课程目标的设定有以下几方面:第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第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操以及作为主人翁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

第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敢想敢做”的行动能力。

对学生的要求突出以下方面:首先,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到一定程度。

其次,明确学习成果的表现形式,即课程评价方式。

2、最大限度利用现场课程资源。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立足于我们所学过的课本知识,同时也是对所学内容的一个扩充;立足生活题材,让学以至用;借助各方教学资源,让课程变得生动有趣。

地理校本课程教材DOC

地理校本课程教材DOC

地理校本课程教材生活与地理教学目标:(1)让学生多增加课外地理知识,开阔知识视野(2)使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生产,生活等地理现象(3)培养学生的调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判断能力(4)培养学生的乡土情结,对家乡的热爱及探索和发现精神(5)让学生为家乡的经济建设积极献计献策教学目录:1.教材-生活与地理-引言篇2.教材-生活与地理-序3.教材-生活与地理-野外生存4.教材-生活与地理-气象与生活5.教材-生活与地理-灾害常识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下载相关资料和图片教材-生活与地理-引言篇一、高中地理新课程的理念《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提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

”这说明高中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

地理课程是普通高中设置的一门学科课程,属于国家课程。

地理课程与其他高中课程相互配合,对于实现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几乎所有学科──经济学、政治学、法律、技术或其他学科,都受到国际性和环境方面的影响。

因此学习这些学科的学生必须具备地理素养。

”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方面的有机综合体与反映。

地理素养既内化为隐性的素质,又外显为具体的行为。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理知识与技能──便于学生沟通横向学科领域,促进相邻学科的学习,是学生正在构建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为学生深入学习地理和其他学科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些知识技能不仅关系到学生平时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而且关系到日后从事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效率。

地理校本选修教材

地理校本选修教材

地理校本选修教材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和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学科,也是中学教育中的一门必修课程。

作为地理学中的一部分,地理校本选修教材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教材之一。

本文将围绕地理校本选修教材展开探讨,阐述其重要性和价值。

地理校本选修教材是学校为了培养学生地理素养而编写的一系列教材。

这些教材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培养地理思维,并能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首先,地理校本选修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地理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地理学习,能够理解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具备地理思维和地理技能的能力。

地理校本选修教材通过有机结合地理概念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水平。

其次,地理校本选修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地理思维是指学生通过地理学习,形成和培养的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思考方式和方法。

地理校本选修教材通过设计各种学习任务和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和归纳,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地理校本选修教材努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

地理技能是指学生通过地理学习,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工具分析、解读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地理校本选修教材通过编写各种地理实验、实践活动和实地考察任务,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地图阅读和制图能力,以及数据分析和解释能力等地理技能。

此外,地理校本选修教材还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是指学生通过地理学习,培养的组织、分析、表达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地理校本选修教材通过设计各种实践活动和项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培养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等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地理校本选修教材在学生地理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它们通过丰富的内容、深入浅出的写作风格,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地理思维、地理技能和综合能力。

为了更好地利用地理校本选修教材,学生应该认真学习教材的内容,积极参与各项教学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设计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设计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我国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等基本地理知识。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工具,进行地理信息的查询和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情感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以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为例,主要包括:1.第一章:地理常识2.第二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3.第三章:亚洲的国家4.第四章:我们国家的疆域和行政区划5.第五章:地形和气候6.第六章:河流和湖泊7.第七章: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地理案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实验法:利用实验设备,进行地理现象的观察和验证。

四、教学资源1.教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参考书:地理知识拓展读本3.多媒体资料:地图、卫星图像、地理视频等4.实验设备:地球仪、地形模型、气候模型等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准备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需要,确保资源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采用多元化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小组讨论等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作业:布置地理绘图、报告、论文等,评估学生的地理知识和运用能力。

3.考试:定期进行书面考试,检测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4.综合素质:评估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实地考察、地理竞赛等。

教学评估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六、教学安排教学安排如下:1.教学进度:按照教材章节顺序进行教学,确保每个章节都有足够的教学时间。

2.教学时间:每周安排两节地理课,每节课45分钟。

3.教学地点:教室和实验室。

4.实践活动: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地理竞赛等活动,丰富学习体验。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一、引言校本课程《美食地理》旨在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饮食习俗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联。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各地的饮食习惯、食材选择、烹饪技巧以及地理环境对它们的影响。

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多样性。

二、课程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食材特点及利用方式;2、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当地的饮食习俗;3、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和尊重;4、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课程内容1、地理环境与食材:介绍不同地理环境下的特色食材,如水稻、小麦、玉米等;2、地理环境与饮食习惯:探讨地理环境如何影响人们的饮食习惯,例如南方嗜米、北方嗜面;3、地理环境与烹饪技巧:讲解不同地理环境中独特的烹饪技巧,如蒸、炒、炖等;4、地方特色菜肴鉴赏:组织学生品尝并鉴赏不同地理环境下的特色菜肴,如川菜、鲁菜、粤菜等;5、创造属于自己的地方菜:学生分组创作融合家乡特色的菜肴,培养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四、实施方法1、课堂讲解:通过多媒体和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食材和饮食习俗;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饮食习惯、食材选择、烹饪技巧等内容;3、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农贸市场、餐馆等场所,让学生亲身体验和了解当地的食材及饮食习惯;4、厨艺比赛:组织学生厨艺比赛,展示他们对于地方菜的了解和烹饪技巧。

五、总结通过《美食地理》这一校本课程的实施,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不同地区的饮食习俗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联,从而培养他们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意识和能力。

该课程还能帮助学生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背景介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许多学校开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

新余一中高中英语教研组也积极参与其中,试图通过开发高中英语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更为灵活、个性化的英语学习体验。

【校本课程】《校园中的地理知识》9水篇——水循环

【校本课程】《校园中的地理知识》9水篇——水循环

9水篇——水循环【教学目标】1.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简图,学会用图说明问题的方法,同时感受各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联系性。

3.通过水循环知识的学习,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用科学的观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4.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降水的概念,也明白了它的形成必须具备:充足的水汽、凝结核以及水汽的上升运动。

我们生活和学习在校园中,时常经历下雨天气,大家有没有抬头看着天空猜想过:这些雨是从哪里来的?它们又都去了哪里?(选择一个雨天,出教室观察)知识联系:水循环一、概念与类型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构成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

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是自然环境中主要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过程之一。

形成水循环的外因是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其为水循环提供了水的物理状态变化和运动能量: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在通常环境条件下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形态容易相互转化的特性。

水循环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形式。

水循环的环节主要包括: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莆田市地处东南沿海,影响我校的降水,其水汽主要来自海洋,参与的是海陆间循环。

大家可以试着将其循环运动过程描述一遍。

在雨后的操场,我们还会观察到,上面的积水很快就干了,这些水都去哪了?二、影响水循环的因素:(1)影响蒸发的因素(2)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3)影响降水的因素(4)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影响因素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年降水量决定地表径流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流域面积同地表径流量成正比植被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地质条件(土壤质地)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或沙质土壤区,河水易下渗,地表径流减少蒸发干旱、半干旱地区蒸发旺盛,减少地表径流人类活动沿岸取水会导致径流量减小(5)影响下渗的因素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1)正向利用①修建水库,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水面面积的扩大和下渗量增大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

地理校本教材:自然校本课程教材

地理校本教材:自然校本课程教材

地理校本教材:自然校本课程教材
地理校本教材是指根据地方特色和资源条件编写的供当地学生使用的教材。

自然校本课程教材则是指以自然科学为主题的校本教材。

自然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地方教学特点和学生的研究需求,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本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环保意识。

本教材以地理学知识为基础,涵盖了地球的构造和运动、气候和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和资源管理等内容。

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和实地考察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探索精神。

该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秉持简单易懂、生动有趣的原则。

每个单元都提供了适合学生年龄和社会背景的例子,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此外,教材还充分利用了本地区的特色资源,通过相关的案例和实例,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地理现象的原因。

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本地区自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认识。

这本地理校本教材将成为学生地理学习的重要资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更加了解本地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机会。

希望通过该教材的使用,能够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环保意识以及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意识──包括空间意识、环境意识、全球意识等。地理意识是在地理认知达到一定境界后的自然感悟与意念流露。判断空间方位,确定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及结构,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能力,是人的最基本的素质组成之一。环境意识和全球意识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核心理念。
地理情感──是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地理思维活动、影响地理判断能力、支配地理活动的精神支柱,它表现在学习兴趣、文化情操、审美情趣等方面。
除了测出正北方向外,罗盘或指北针还可以测出某一目标的具体方位,方法是开罗盘将照准器对准目标,或将刻度盘上的0刻度对准目标,使目标、0刻度和磁中点在同一直线上,罗盘水平静止后,N端所指的刻度便是测量点至目标的方位,如磁针N端指向36°。则目标在测量位置的北偏东36°。
利用罗盘或指北针辨别方向虽然简单快捷,但需要注意:
(三)北极星
当夜晚时,可根据北极星和南十字星来判断方向。
北极星位于正北天空,其出露高度角相当于当地纬度,据此可以很快找到北极星。通常根据北斗七星(大熊星座)或W星(仙后星座)确定。北斗星为七颗较亮的星,形状象一把勺子,将勺头两颗β向α连线并延伸约5倍处便是北极星。当看不到北斗星时,可根据W星,即仙后星座寻找北极星。仙后星座由五颗较亮的星组成,形状象“W”字母,字母的开口方向约开口宽度的两倍距离处是北极星。
地理知识与技能──便于学生沟通横向学科领域,促进相邻学科的学习,是学生正在构建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为学生深入学习地理和其他学科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些知识技能不仅关系到学生平时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而且关系到日后从事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效率。
地理能力──包括地理学习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地理学习能力是学生不断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钥匙”,并且只有当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地理了,他们才会把地理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与终身发展的需要。地理实践能力、生存能力的培养,则是初中阶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理念的延续。
从主食结构上看,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另外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它的形成也与地理环境有关。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来讲,就与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有关。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就养成了吃咸的习惯。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菜更是一年几荐。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只好以“咸”代“甜”来调剂口味了。虽说北方现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
教材-生活与地理-气象与生活
气象学研究的对象是大气层内各层大气运动的规律、对流层内发生的天气现象和地面上旱涝冷暖的分布等。如云、雾、雨、雪、冰雹、雷电、台风、寒潮等都是我们常见的天气现象。
一、如何观天气
(一)生活中的天气
1、晕
天空中有一层高云,阳光或月光透过云中的冰晶时发生折射和反射,便会在太阳或月亮周围产生彩色光环,光环彩色的排序是内红外紫。称这七色彩环为日晕或月晕,统称为晕。其中对观测者所张的角半径为22度的晕最为常见,称22度晕,偶尔也可看到角半径为46度的晕和其他形式的与晕相近的光弧。由于有卷层云存在才出现晕,而卷层云常处在离锋面雨区数百公里的地方,随着锋面的推进,雨区不久可能移来,因此晕就往往成为阴雨天气的先兆。
因此,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基础性、时代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是本次地理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其中,“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7门选修模块的开设以及采用学分制的管理形式,可以说是高中地理课程改革迈出的重要的一步。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教材-生活与地理-野外生存
野外探险旅游,对气象的观察是极其重要的。学会看云识天气和观察动物行为,及早做出预防,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保护人身安全。
一、野外方向判断
野外判定方向和位置的方法有许多,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一)利用罗盘或指北针水平放置使气泡居中,此时磁针静止后,其标有“N”的黑一端所指的便是北方。
传统民居的样式、材料大多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例如北美因纽特人用冰块作外墙;草原上的牧民为适应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来居住;西南炎热的少数民族地区以竹楼为主。当今商品房的开发也要考虑很多地理因素,如居住的交通位置、周边配套设施的空间组合、周围环境质量综合状况、居住区内部环境设计以及房子的朝向、采光、通风、层高、间距等因素。
2.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地理学习面临的历史重任是多元的,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来说,赋予的含义也是不相同的。侧重生活的地理,对应的是具有生存需要的学生和注重应用与操作的地理学习;侧重文化的地理,对应的是具有素质要求的学生和强调常识与技能的地理学习;侧重科学的地理学习,对应的是具有探索意向的学生和倾向学科发展的地理学习。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地理学习需求,地理新课程设置了3个必修模块和7个选修模块,这些课程均属于国家课程,不仅体现了基础性,而且体现了多样性和选择性,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根据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特点和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求,进一步开发配合高中地理教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同时要利用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开展地理与相关学科融合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还可以成立地理兴趣小组,以满足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
教材-生活与地理-序
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与技能。人们的衣食住行无不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的烙印。
首先,服饰材料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桑蚕生产适宜亚热带,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国重要的蚕丝产地。而太阳光照好的新疆地区是我国长绒棉的最重要产区。人们喜爱的羊毛衫与皮衣,原料主要源于我国西部牧区盛产的羊毛和各种皮革。其次,服饰样式与地域特征有关。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身着白色宽松的长袍。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我国藏族牧民往往穿一个胳臂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大袍。第三,服饰变化与气候变化有关。在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一般都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对应的衣服,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与女士的连衣裙,春秋季的休闲装和羊毛衫,冬季的滑雪衫和皮夹克等。相反,在“四季无寒暑,遇雨便成冬”的我国云南昆明一带,形成了“四季服装同穿戴”的独特景观。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几乎所有学科──经济学、政治学、法律、技术或其他学科,都受到国际性和环境方面的影响。因此学习这些学科的学生必须具备地理素养。”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方面的有机综合体与反映。地理素养既内化为隐性的素质,又外显为具体的行为。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人们的出行与地理环境密切有关。在高山峡谷中,人们利用峡谷之中的急流乘皮筏子漂流;在莽莽沙海里,骆驼成为“沙漠之舟”;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人们骑着骏马弛骋如飞;在江南水乡,人们利用船舶在江河上穿梭往来。人们出行,无论是旅游还是出差,都要根据天气与环境情况,决定出发时间与选择交通方式。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而且对当今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也是十分有益的。
在一张50×50cm的绘图纸上绘制一系列同心圆,同心圆的半径以1cm递增,钉在平板上并水平固定好,将一根12-15cm长的细钢针或针状物垂直插在圆心上。当太阳位置变化时,影子的端点总会与同心圆相交,标绘出这些点,然后把同一个圆上的两点直线相连,把这些直线的中点与圆心相连,这条连线就是南北方向线,圆弧顶的方向为北方。
1、尽量保持水平;
2、不要离磁性物质太近;
3、勿将磁针的S端误作北方,造成180°的方向误差;
4、掌握活动地区的磁偏角进行校正。
(二)利用太阳
在晴朗的白昼,根据日出、日落就可以很方便地知道东方和西方,也就可判断方向,但只能是大致的估计,较准确的测定有下列几种方法:
1、手表测向“时数折半对太阳,12指的是北方”,一般在上午9时至下午4时之间可以很快地辨别出方向,用时间的一半所指的方向对向太阳,12时刻度就是北方,如下午14:40的时间,其一半为7:20,把时针对向太阳,那么12指的就是北方,或者是把表平置,时针指向太阳,时针与12时刻度平分线的反向延伸方向就是北方;或者置手表,将一根小棍垂直立在手表中央转动手表,使小棍的影子与时针重合,时针与12时刻度之间的平分线即是北方。
2.教材-生活与地理-序
3.教材-生活与地理-野外生存
4.教材-生活与地理-气象与生活
5.教材-生活与地理-灾害常识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下载相关资料和图片
教材-生活与地理-引言篇
一、高中地理新课程的理念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提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这说明高中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地理课程是普通高中设置的一门学科课程,属于国家课程。地理课程与其他高中课程相互配合,对于实现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