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县民俗调查
单县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锅盔
文化馆
102
Ⅷ-29
烧饼
文化馆
103
Ⅷ-30
香油麻酱
文化馆
104
Ⅷ-31
树根砸井绳
文化馆
105
Ⅷ-32
烧砖技艺
文化馆
106
Ⅷ-33
太平车
文化馆
107
Ⅷ-34
糖供
文化馆
108
Ⅷ-35
蜜三刀
文化馆
109
Ⅷ-36
传统织染
文化馆
110
Ⅷ-37
传统印花
文化馆
111
Ⅷ-38
麻片
文化馆
112
Ⅷ-39
烘鱼
8
Ⅰ-10
终兴的传说
文化馆、终兴镇
9
Ⅰ-11
曹马集的传说
文化馆、时楼镇
10
Ⅰ-12
牌坊张庄
文化馆
11
Ⅰ-13
包公捉妖
文化馆
12
Ⅰ-14
火龙衫
文化馆
13
Ⅰ-15
宝葫芦
文化馆
14
Ⅰ-16
天下第一家
文化馆
15
Ⅰ-17
偷米不成赔褂子
文化馆
16
Ⅰ-18
老君寨与老君庙的来历
文化馆
17
Ⅰ-19
刘峨的传说
文化馆
18
槐树底下搭戏台
文化馆
39
Ⅱ-16
小大姐
文化馆
40
Ⅱ-17
清明节
文化馆
41
Ⅱ-18
采茶歌
文化馆
42
Ⅱ-19
织毛巾歌
文化馆
三、民间舞蹈(共计6项)
我的家乡--单县

我的家乡_单县素有“中原锁钥,四省通衢”之称的单县,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厚。
它是著名的武术之乡,戏曲之乡,书画之乡,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它历史悠久,胜迹众多,文化发达,人杰地灵,沃野毓秀,也是齐鲁中原文化荟萃之地,从而形成了灿烂的地名文化。
现在就让我们共同看一下文化古迹和单县名吃吧!文物古迹单县是人类文明开发较早、文化底蕴丰厚的区域,风光秀丽,景色宜人,名胜古迹随处可见。
1、古遗址(1)马堌堆遗址属龙山文化遗址。
在徐寨马寨村西北60米处。
在此有两个文化遗址,东为汉墓群,西为原始社会末期文化遗址,出土文物有石铲、蚌刀、骨椎、绳纹红陶鬲,黑陶杯、灰陶碗等。
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李堌堆遗址商、周时代,地址在芦墓乡李堌堆村北60米处,在此采集到空孔石刀及蓝纹、方格纹陶片。
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3)孙堌堆遗址商、周时代。
在十里铺乡赵阁村东200米处。
在此采集之标本有绳纹、方格纹、蓝纹的陶鬲等。
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4)张堌堆遗址商、周时代,在县城东南部约5000米处。
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5)李园遗址商、周时代,地址在浮岗镇李新集窑厂东110米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6)吴堌堆遗址战国时代,地址在单城镇吴堌堆村西北部。
(7)簸箕堌堆遗址战国时代,在单城镇北郊村刘庄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古建筑(1)琴台又名半月台,位于古单城南堤之上,即湖西革命烈士纪念塔基址之高台。
台高数丈,呈半月形,每当皓月当空,登台远眺,银辉洒处,朦胧如水,更显长天寥廓,四野空旷,大地广袤,令人心旷神怡,恍如置身仙乡幻境。
"琴台夜月"为单县古代八景之一。
(2)晒仙台位于琴台东侧百余米,据传是吕洞宾憩息处。
在单县城关护城堤一带,还有与吕洞宾有关的名胜古迹-仙人井、仙人桥、升仙桥、望月桥等。
(3)单县牌坊单县在旧时以牌坊多和精而著名。
相传单县境内有牌坊一百余座,建造精美的,城内有十五座,乡村有十九座。
单县文化调研报告格式

单县文化调研报告格式单县位于山东省菏泽市,素有"邹鲁一脉"之称,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地方。
为了更好地了解单县的文化状况,我进行了一次文化调研,并整理成以下报告。
一、调研目的1.了解单县的历史文化底蕴。
2.探究单县的传统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3.了解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和传统习俗。
二、调研方法1.资料收集:查阅相关文献和网上资料,了解单县的历史文化。
2.实地走访:参观单县的博物馆和文化遗址,与当地居民交流。
三、调研结果1.历史文化底蕴:单县成立于秦朝,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古代,单县是邹国的故乡,历经三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同时,单县还是山东省鲁菜和曲阜孔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传统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单县有许多传统艺术形式,如传统剪纸、泥塑和雕塑等。
剪纸以其精巧的剪法和丰富多样的题材而闻名,已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泥塑技艺源远流长,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此外,单县还有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
3.文化生活和传统习俗:单县居民重视传统习俗的传承,如农历春节、清明节等重要节日,人们会举行庙会、祭祖等活动。
同时,单县还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活动,如剪纸展览、演出等。
四、调研结论单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艺术,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也得到广大居民的重视。
然而,由于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单县的文化面临一些困境,如传统技艺的传承不易,一些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逐渐减少。
因此,应该采取措施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高居民对传统艺术的认知和参与度。
五、建议1.加强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单县文化的认知和重视。
2.加大对传统艺术的支持,组织相关活动,促进年轻人的参与。
3.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为传统技艺传人培养人才。
六、调研总结通过本次调研,我对单县的文化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单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传统艺术,但也面临一些问题。
我相信只要采取正确的措施,单县的文化将会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单县——精选推荐

单县素有“中原锁钥,四省通衢”之称的单县,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厚。
早在原始社会后期,人们就在这里劳动生息。
自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改单父邑为单父县,至今已2226年。
单县历史上曾5次为国,4次为州,一次为府,2次臵军,3次臵专署,终以县至今,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县”。
单县是著名的武术之乡,戏曲之乡,书画之乡,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单县”这个地名词语和单县境内的聚落地名群,都是在单县地域文化的环境中形成、演变和发展的,从而造就了“单县”语词及其地名群的语源特征和文化内涵。
同时,单县地名语词文化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单县地域文化提供了线索。
地名词语文化内涵一、“单县”语源简析“单县”一词属于汉语政区地名,其标准读音为“Shàn Xiàn”。
它所指代的县级行政区域(地理实体),位于山东省西南部,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菏泽市的东南角。
地处北纬34°34′~34°56′,东经115°48′~116°24′。
东邻江苏省丰县,东南与安徽省砀山县接壤,西及西北与曹县、成武县毗连,南隔黄河故道与河南省虞城县、商丘县相望,东北与金乡县接壤。
面积1702平方公里,人口117.1万。
县人民政府驻地单城镇,在省会济南东北方向260公里处。
为省菏泽市辖县。
单县历史悠久,名称更迭错综复杂,但始终未离“单”字。
单县古称“单父”,为帝舜师单卷所居。
春秋时为鲁国单邑,秦臵单父县,汉代三次为县侯国,一次为县王国。
唐末臵辉州,宋臵单州,明初改称单县。
“单”之专名历代传承,沿用至今,均承袭单州,单父之“单”字。
可见,“单县”一词的命名理据源远流长。
二、单县政区沿革简况单县政区历史上屡经演变。
今县境,夏商时期,地处泗水、孟潴之间,属徐州。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周成王封少子姬臻于此建单子国,始建城邑。
春秋初期单父属宋国,后属鲁国,为单父邑。
战国初期,鲁国衰,单父再属宋。
传统文化调查报告总结

传统文化调查报告总结导语: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下面是XX 整理的范文,欢迎查阅!篇一:传统文化调查报告总结一、调查目的:春节期间感受传统文化,了解民风民俗。
二、调查对象:寒假期间的各个传统节日。
三、调查内容:这些节日的由来、传说、习俗以及意义。
四、调查方式:资料法。
五、调查时间:1月15日~2月11日六、社会实践调查结果:在这期间,我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除夕、春节、元宵节这三个。
首先,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
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
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
指中国及其他汉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的晚上。
一般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北方人风俗一致,过年包饺子;而南方各地则风俗不同,或做年糕、或包粽子、或煮汤圆、或吃米饭等等,南方不同的地域有着诸多不同的过年风俗。
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其次是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
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
菏泽单县春节风俗活动策划

菏泽单县春节风俗活动策划一、元宵灯谜会元宵节是春节期间最后一个重要节日,也是传统的灯谜活动的高潮。
在元宵节当晚,我们将在单县广场举办元宵灯谜会。
届时,会场中央设置一个特别的区域,摆放各种类型的灯谜。
市民和游客可以围绕着灯谜区同时猜谜,猜对的人可以得到小奖品。
此外,我们还邀请了一些文化艺术团体表演传统的舞狮、舞龙等节目,为市民带来更多欢乐。
二、巡游表演春节期间,将组织一次大型的巡游表演活动。
届时,根据传统的习俗,我们将参与巡游的各个团体分成若干队伍,每个队伍代表一个单县的传统特色,如农耕文化、手艺制作、戏曲表演等。
巡游路线将经过单县的主要街道和景点,市民和游客可以观看到各种各样的表演和活动。
巡游结束后,还将举办一场大型的文艺演出,展示单县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发展成果。
三、年夜饭联谊会在农村地区,过年一家人总是要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
为了让市民在城市里也能感受到这份浓厚的亲情,我们将举办一场年夜饭联谊会。
会场将布置成一个大型的餐厅,市民可以通过购买门票参加联谊会,吃到地道的单县年夜饭。
除了丰盛的大餐,我们还将安排一些节目表演和互动活动,让市民体验到真正的家庭团聚的快乐。
四、庙会游园会庙会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
我们将在春节期间在单县的一个大型公园内举办一场庙会游园会。
游园会将分为不同区域,有品牌食品区、特色商品区、民俗表演区、娱乐游乐区等。
市民可以在庙会游园会中品尝到各种美食,购买到特色商品,观看传统表演,参加各种娱乐活动。
此外,我们还将邀请一些知名的演艺人员进行现场演出,为市民带来更多欢乐。
五、民俗活动体验区为了让市民和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单县的传统文化,我们将设置一个民俗活动体验区。
这个区域将模拟传统的民俗活动,如踩高跷、耍秧歌、打板凳等。
市民和游客可以参与这些活动,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我们还将邀请一些年长的老人讲述他们的童年故事,让市民和游客更加了解和传承单县的传统文化。
单县牌坊研究报告

单县牌坊研究报告单县地处山东省西南部,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县。
本次研究报告将重点探讨单县的牌坊文化,分析其历史渊源、类型特点以及在历史文化保护中的价值。
单县的牌坊文化受到地理环境和历史因素的影响较大。
据考古学家研究发现,单县的牌坊文化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朝时期。
当时在单县广泛修建了许多牌坊,这为后来的牌坊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牌坊的类型方面,单县的牌坊种类繁多,以五间、七间和九间为主,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精髓。
同时,单县的牌坊还以规模庞大、雄伟壮观为特点,如现存最大的牌坊——东阁牌坊就位于单县境内,高达15米,堪称中国北方最大的牌坊之一。
单县的牌坊文化在历史文化保护中具有重要价值。
首先,牌坊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在单县境内保存完整的牌坊建筑不仅可以提供后人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范本,还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其次,单县的牌坊文化也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单县人民的智慧和民俗传统。
通过保护和传承牌坊文化,可以加强地方文化的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推动地方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
最后,单县的牌坊文化还具有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牌坊的壮丽建筑和精美雕刻吸引了许多游客和艺术爱好者前来参观和欣赏。
然而,单县的牌坊文化也面临着一些风险和挑战。
首先,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影响了牌坊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大,许多牌坊面临被拆除或重建的命运。
其次,人为破坏和自然灾害也威胁着牌坊文化的保存。
由于管理和保护措施不到位,一些牌坊已经面临不同程度的破损和损毁。
为了保护和传承单县的牌坊文化,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牌坊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增强公众对牌坊文化的认识和重视。
其次,加强对牌坊的修复和保护工作,恢复破损的牌坊,加强监管力度,防止人为破坏和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最后,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制定牌坊保护的具体措施和标准,确保牌坊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单县的牌坊文化是一项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观赏和艺术价值。
单县文化调研报告范文

单县文化调研报告范文单县文化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单县位于山东省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为了更好地了解单县的文化特点和传统艺术形式,本次调研旨在对单县的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二、调研目的1. 了解单县的历史文化背景,包括传统习俗、节日活动等。
2. 研究单县的传统艺术形式,如民间曲艺、传统音乐、舞蹈等。
3. 探讨单县的文化传承与保护问题。
三、调研方法1. 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包括单县的历史文化概况、传统艺术形式等。
2. 参观单县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了解其历史发展和文化内涵。
3. 进行采访调查,与当地居民交流,了解他们对单县文化的认知和看法。
四、调研结果1. 单县的历史文化悠久,是山东省的重要历史文化名县之一。
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中,单县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如六朝古墓、南宋双塔、明代古城墙等。
2. 单县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艺术形式。
其中,民间曲艺是单县的特色之一,包括单县评话、单县相声等。
此外,单县还有传统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
3. 单县的文化传承与保护问题亟待解决。
由于现代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失去兴趣,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巨大的压力。
因此,单县需要采取措施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五、调研结论1. 单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是单县发展旅游业的重要优势。
通过开展文化旅游,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2. 单县的传统艺术形式独特而丰富,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应该加强对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推动其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3. 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单县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热爱。
六、建议1. 加强对单县历史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2. 启动文化旅游项目,利用单县的历史文化资源吸引游客,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3. 加强对传统艺术的培训和传承,将其发展成为地方文化的亮点。
4. 在教育体系中加入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提高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重视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县民俗调查单县人民长期从事农桑耕织业,养成淳厚善良、勤劳俭朴的品德。
建国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民情风俗不断演变,迷信逐步消除,禁忌减少,社会主义的文明风尚逐渐形成,单县民俗形式丰富多样。
民俗的历史发展过程据乾隆版《单县志》记载:“单为鲁邑,渐染礼教”,“单州土狭人稠,尚礼逊,颇有古风”。
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通过礼制,控制着社会生活。
“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械用,皆有等宜”。
清代,男子雉发留辫,穿马褂,戴帽钿,女人涂朱傅粉,穿耳缠足,达官贵人以肩舆代步;礼节上实行叩拜、相揖、请安、拱手;称谓上有“大人”、“老爷”、“先生”等之分;信仰上,信神、信鬼,摆供、上香,祷告、许愿。
家庭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婚姻制度上,实行包办、买卖和“门当户对”,妇女谨守“三从四德”,讲名节,重贞操。
明代以来单县经朝廷降旨旌表的烈女、烈妇建坊立碑的就有近百人。
丧葬礼节上,讲孝道,迷信鬼神,搭灵棚、烧纸钱、披麻戴孝。
这些习俗成为统治者利用宗法观念维护封建制度的道德规范。
民国后,随着人们意识观念的改变,封建的弊习陋俗随之改变。
人们剪发易服,放足换履,实行脱帽、鞠躬、握手的新礼节;破神权,除迷信,废除旧的婚、丧礼仪,提倡自由婚姻,简办丧事。
倡导一夫一妻,反对卖淫纳妾,冲击了封建社会宗法伦理关系、但出现了崇洋倾向。
资本主义的利害、金钱关系、唯利是图等有所滋长;拐骗、卷逃、盗窃、走私、斗殴的犯罪行为屡禁不绝。
民国时期风俗的演变,主要表现为追新慕异、去土求洋的形式,包含着以西方资产阶级的人生哲理取代儒家的伦理纲常。
建国后,人民政府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实行了《新婚姻法》,进行了丧葬改革,公布实施了《治安管理条例》。
除恶习,树新风,教育人民尚俭、知耻、耐劳、和众,“严禁吸毒、嫖娼、赌博”,对婚丧中的大操大办、挥霍浪费加以抨击,使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代新风正逐步形成。
传统节日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半夜十二点,春节就到了。
是一岁之首。
古时,称元旦,俗称“新年”、年“初一”。
民国期间,改阳历1月1日为“元旦”,阴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旧时春节的许多活动都涂上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
每年自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就进入了年期,开始扫尘、蒸馍、煮肉、杀鸡、宰羊、买爆竹、写春联、请门神、祭天地。
这些活动是为了驱邪恶,保平安,迎吉祥,祝幸福。
如蒸馍馍,备节食用,含有吃粮年年有余,馒头上点上红点,谓生活红火吉祥之意,还有蒸米面团子,以地瓜、红枣、红小豆、绿豆做馅,意在团圆。
春节五更起床,先放鞭炮。
室内点蜡烛,门上挂灯笼,然后点香、摆供、烧纸、磕头、祭天地神灵和祖先牌位,供品一般是鸡、鱼、肉、蛋和水果、油炸食品。
祭后,给长辈拜年,先拜祖先、尊长,接着长辈向晚辈少年、儿童散“压岁钱”,吃年饭。
五更新年的第一顿饭,要吃素馅饺子,含有素静平安之意。
下饺子时放鞭炮,以求吉利。
饺子不吃完,饭后锅内放上馒头,意在有余。
水饺煮熟后,先敬天神,再敬灶君,按人口每人一碗,另外多盛一碗,望家中人丁兴旺。
早饭后,邻居相互磕头拜年,祝贺“新年起得早”。
只限早晨、上午,过午就不再拜年了。
从正月初二开始,人们带上馒头、点心、礼品走亲串友。
特别是新婚男子,第一次给岳父母拜年,必须初二,礼物从丰,招待也很隆重。
串亲访友一般要当日返回,表示一年做事利索。
此项活动,大约持续半月左右。
建国后,烧香纸、供神灵、摆桌供、磕头跪拜、敬神祭祖一套习俗已逐渐破除,大家实行看望、问好、团拜等形式,以增强团结。
送“火神”建国前,在单县地区农历正月初七送火神。
人们在空场上先搭起火神棚,桌上放着用黄表纸写的“南方火德真君之神位”的牌位,摆上供菜,点上香火,各家在棚前跪拜,祈求火神保佑,免除火灾。
晚上举行送“火神”的仪式。
燃鞭炮、放挂鞭、点花筒,礼花四溅,火神起火升天,牌位焚化,人们向南方磕头祝送。
建国后,送“火神”渐简并停止。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称上元,亲人相聚,吃“元宵”,看彩灯,因此,人们把这天叫“上元节”,又称“元宵节”或“灯节”。
入夜,人们携儿带女,涌上街头欢看灯火。
有河灯、龙灯、狮子舞、走马灯,灯的形状、色彩各不相同。
二月二农历二月初二日,俗称“龙抬头日”。
从这天开始出现雷鸣,故又称“龙节”。
二月初一晚上或二月初二清早,农民用草木灰在庭院或打麦场里围上圆圈,名曰“围囤”。
谚语云:“二月二,龙抬头,大囤尖,小囤流”,祈求五谷丰登。
在单县有些地方还吃“炒料豆”,有甜有咸,俗称“炒蝎子爪”,人吃了祈望一年内避“五毒”、防虫咬。
十月一农历十月一日,俗称“鬼节”。
人们这天到坟地祭祖,名曰“上坟”,烧纸钱、供酒菜、行跪拜礼、哭坟,悼念已逝亲人。
腊八节在单县有吃腊八粥的习俗。
建国后,腊八粥渐为枣米饭代替。
有枣树的人家往往在树上砍一些刀口,抹上米饭,期望红枣大丰收。
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进行“祭灶”,意即祭祀灶王爷上天,给灶君烧香、磕头,摆祭灶糖供奉,并祷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祝祷后,把灶君的旧像揭下来,在香炉前焚烧,谓之“送灶”,即送灶君上天,直到除夕再把新灶君贴上,等到新年时归位,俗曰“二十日去,初一五更回”。
凡是临时外出的人,一般都要在腊月二十三日回家祭灶。
除夕农历腊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晚上为除夕,这天家家户户洒扫整饰,家家门口都用长木头栏在门前,意在档财。
男人上坟烧纸,妇女在家准备供品、包饺子、办酒菜。
正屋桌上点燃蜡烛,门上挂上灯笼,意即到处呈现光明。
“除夕”晚上,全家人穿上新衣服,高高兴兴喝“辞岁酒”,吃团圆饭,长辈并发给晚辈“压岁钱”。
新兴节日也有很多,如新年.三八妇女节.植树节.五一劳动节等等.婚育丧葬习俗婚嫁议婚民国年间,男女十几岁即有媒人上门说亲。
只要双方父母认为年龄合适,门当户对,生肖相合,便作主议婚。
男方向女方要年庚生辰,谓之“要年命”,女方开具年庚生辰八字送给男方,谓之“送年命”。
男方按照男女生辰八字,让算命先生卜卦测算,年命属相不相克,才能定亲。
建国后,要年命、合八字的逐渐减少,“相亲”逐渐流行。
订婚建国前,经双方父母同意,“合八字”属相相合后即定亲。
先由男方送拜盒到女方,谓之下柬帖。
女方若同意,即将柬帖留下,另给男方回贴。
柬帖即为婚约。
建国后,订婚男女双方到乡镇政府民政部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
这本为结婚,群众称为订婚。
届时男方设宴招待女方,宴请宾客和婚姻介绍人。
结婚建国前沿袭旧礼,婚前一天,新郎拜祖坟和四邻,女减食三天。
结婚仪式隆重。
男方置办烟酒宴请宾朋,布置洞房。
雇用花轿、唢呐班到女方迎娶。
在单县女儿出嫁时,家人会给女儿穿的鞋前头塞上一点棉花,说是祈盼女儿到婆家生活能过得宣(生活好),称鞋前头塞棉花。
新娘到达,男方鸣炮奏乐,新人拜天地,入房后有挑红、撒帐仪式等。
最后,亲朋邻居闹洞房。
建国后,简化婚礼,喜事新办逐渐代替了繁缛的封建礼仪。
称呼在单县一带男子对女子父母的称呼,婚前有叫叔叔阿姨的,但婚后绝对不能这样称呼.在城里现在一般都称爸妈,农村称岳父为大爷,称岳母为大娘.随着城乡差别的减小,农村称爸妈的也渐渐多起来。
吃大桌(吃大席)是鲁西南农村的一种风俗,就是谁家婚嫁娶的当天中午,亲朋好友们都要来帮忙--其实就是去吃饭。
8~10人围在一张桌子上,一块用餐,俗称吃大桌,也叫吃喜,吃大席,济南人叫吃盘子。
有时一二百人一起就餐,桌子摆满了院子,人声鼎沸,热闹非凡,那情景相当壮观。
生育送粥米在单县头胎婴儿男孩第5天、女孩第7—9天,亲属备鸡蛋(生男孩鸡蛋为双数、生女孩则为单数)、米、糖、衣帽同往贺喜。
坐月子产后,产妇多包头拥被坐卧于床榻。
禁见风,禁晾汗。
为了滋补、催乳,多用鲜鱼、猪蹄、母鸡为羹。
猪蹄炖汤多配以王不留、穿山甲作为催乳剂。
满月之日中午,常炖老母鸡汤给产妇喝。
饮后,蒙被“发汗”。
相传可以增力祛寒,免落腰痛腿痛病。
现多喝“益母草”汤。
叫满月婴儿满月,外婆家常备车辆来接,俗称“叫满月”。
产妇坐车携婴儿,手执一桃枝,缀以红壳花生、铜钱。
临行,婴儿额上点红。
几日后归来,外婆抹粉于婴儿鼻梁,还要为外孙缝制一件替换小褂,谓之“退毛衫”。
贺娶八十年代前,亲戚多以衣料或床上用品为贺礼。
至亲须拿见面礼金,俗称“磕头”礼。
好友致贺,多为室内饰品、生活用品。
近几年来,贺礼均为钱钞。
贺嫁亲友送贺礼谓之“添箱”,亲戚一般送衣物、床上用品、盒装糕点,或送现钞。
近些年贺嫁多为钱钞。
祝寿乡俗是人不过六旬不为寿。
只有在66岁生日,方有庆寿之举。
一般只在家中接受亲人拜贺,稍为改善饮食,喝长寿面而已。
上有尊长,虽逾66岁,也不庆寿。
旧时代,唯有名流绅士庆寿,摆大席,唱大戏。
嫁女重视为父母庆寿,曾有“六十六,闺女送块肉;七十三,送条鲤鱼窜一窜”的俗语。
礼节单县民性纯朴,长幼有序,待人忠厚,热情好客。
人们见面,城里人握手,农村人打招呼、问好。
如有问津,“请”字当先,常用“谢谢”、“对不起”、“麻烦了”等谦恭词。
有客至,笑脸相迎,敬烟递茶;客去相送,惯用“走好”、“再来”。
宴席茶会,尊客让座敬酒;告退席时,招呼他人慢慢吃。
串门串户,见长辈主动让座,见平辈敬茶让烟。
丧葬人将死,移主房明间,儿女为其梳洗穿衣。
逝后,停尸棂床,头南脚北。
长子披麻戴孝登高喊路,众孝子放声举衰。
门上贴白纸,户外竖纸幡。
遣执事给亲友报丧。
孝子昼夜守灵,早晚举哀“启灵”。
亲友吊唁,为亲戚破孝。
择期出丧,再遣人散帖。
葬前两日,报庙请魂。
前一日夜,冥钱送魂。
入夜,鼓乐引路,孝子依次缓行,至村外路口,出殡上午,亲友携香椿、荤、糖供品、帐条、挽联、赙仪致吊。
中午宴宾,午后发引,家祭、路祭毕,长子顶“老盆”摔于棺首,棺起,举哀,仪卫前导,孝男引棺缓行,孝女、孝眷顶“搭头”,随棺举哀。
三日圆坟,五七、百日儿女眷属再祭拜于墓前。
子女三年后除孝。
三个春节禁贴红色对联。
七十年代,推行火葬,火葬前,一袭穿衣、停尸、招魂、守灵等旧仪。
数日后火化,骨灰葬于林地。
七十年代后,人们将骨灰重置灵堂,仍按传统葬仪殡葬。
城镇实行火化,骨灰或寄存火化厂,或土葬。
单县有老人去世后三年进行祭拜活动的习俗。
这是一个传统,古代遗留下来的风俗,与人死后要过七天一个意思,为的是纪念他们失去的亲人。
这个三年也不例外,过三年就是在死者死后三年的祭日举行,要举行的隆重一些,亲朋好友都要通知到,来的亲朋好友还要上礼,有人说老人去世“过三年”是半喜半忧的事,以示对死者的怀念!!活动结束后,要摆酒席款待所有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