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总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小学六年级科学总复习资料(含答案)

【小学科学】小学六年级科学总复习资料(含答案)

【小学科学】小学六年级科学总复习资料
(含答案)
【小学科学】小学六年级科学总复资料(完整版含答案)
一、动物类
1. 哺乳动物
- 哺乳动物的特征:胎生、哺乳、四肢。

- 哺乳动物的分类:食草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

2. 鸟类
- 鸟类的特征:有羽毛、有翅膀、冷血动物。

- 鸟类的分类:鸣禽、啄木鸟、长尾鸟。

二、植物类
1. 花的结构
- 花的组成部分:花瓣、花萼、雄蕊、雌蕊。

- 花的授粉方式:风媒、昆虫媒、自媒。

2. 植物的繁殖方式
- 有性繁殖:结实、结籽、结块。

- 无性繁殖:分株、扦插、嫁接。

三、物质类
1. 物体的热传递方式
- 导热:热量通过物体的接触部分传递。

- 导热材料:金属、玻璃等。

2. 物质的沉浮性
- 密度:总体积中的质量比。

- 比重:物体与同体积水的比值。

四、自然灾害类
1. 地震
- 地震的产生原因:地壳运动、地震波。

- 防震措施:房屋加固、避开危险区域。

2. 暴雨
- 暴雨的影响:水灾、山体滑坡。

- 预防措施:合理排水、加固山体。

五、健康类
1. 饮食均衡
- 健康饮食的特点:多样化、合理搭配。

- 营养素的分类: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

2. 疾病防治
- 个人卫生惯:勤洗手、保持清洁。

- 疫苗接种的重要性:预防疾病传播。

以上是小学六年级科学总复习资料的完整版,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如果有任何问题,请随时向老师请教。

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一、填空题。

1、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物体,随着放大倍数的增加,观察物体的(图像)变大,获得的(物体信息)更多,同时(视野)变小,球形放大镜放的最大,特别是(玻璃球)。

2、镜的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面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球形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例如(装满水的玻璃球、烧瓶)。

3、显微镜至少要(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

4、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5、晶体的方法是有(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两种。

我们在课堂上利用(蒸发)来减少水分。

6、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的)。

7、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

后来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8、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了(细胞)。

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由组成的。

9、(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0、水稻之父是(袁隆平)。

人类研究微小世界的最新成果是(克隆羊)。

11、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包括空气、电、火、声音。

12、(物质)总是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13、蜡烛变成蜡烛油是(物理变化),油燃烧了变成气体是(化学变化)。

14、白糖熔化是由(物理变化),在熔化后变黄、变黑,有焦味是(化学变化)。

15、建筑用的水泥,包含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16、含淀粉的食物有(米饭、土豆、面粉、红薯、玉米、豆类、包子、馒头、饼类)。

17、铁生锈与(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有关。

18、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有(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

19、淀粉遇到碘酒变成蓝色、铁生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蜡烛燃烧、白糖加热、煤和石油的燃烧、美丽的烟花、制作柠檬汽水是化学变化。

20、铁丝变弯水结冰和水变成水蒸气、折纸、易拉罐压扁、混合沙和豆子、盐或糖在水里溶解是物理变化。

最新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知识点考点汇总

最新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知识点考点汇总

最新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复习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能量与生活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三单元:资源保护与环境危机第四单元:无限宇宙第一单元:能量与生活1、(能量)是一切活动的源泉。

2、能量的一形式多种多样,如:(电能)、(光能)、(热能)、(声能)、(水能)、(机械能)等。

3、汽车发动机是将(化学能)转化成(机械能)和(热能)。

4、电灯是将(电能)转化成(光能)和(热能);电磁铁是将(电能)转化成(电磁能);电话是将(电能)转化成(声能)和(电磁能);电动机是将电能转化为(电磁能)和(机械能);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5、(能量)可以通过某种物体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6、能量之间是可以转化的,起重机就是把(电能)转化成了(机械能)。

7、和运动有关的物体所具有的能量叫做(机械能)。

8、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能量)。

9、两只手互相摩擦会感觉热,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动能转化成了热能)。

10、人体进行各种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是从(食物)中获得的。

11、能量有(电能)、(热能)、(光能)、(声能)等不同的形式。

12、能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13、在反复弯折铁丝的过程中(动能转化成了热能)。

14、能源:能够直接或经过转换而获得内能、机械能、电能、化学能等各种能量的资源。

15、能量与能源的区别:任何物体都具有能量,但不一定都是能源,能源能为人们提供能量。

16、能源的分类:按能源是否在自然界天然形成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在自然界天然形成,如:(煤)、(石油)、(风能)、(水能)等。

二次能源由一次能源经人工方法转换而得到的能源,如:(煤气)、(汽油)、(电能)等按能源能否再生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一次能源中可重复产生的天然能源。

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不可再生能源:短期内不能重复产生的天然能源。

如:煤、石油、天然气。

按能源是否被广泛利用:(常规能源)和(非常规能源)。

2020年六年级科学下册总复习资料(所有知识点考点)

2020年六年级科学下册总复习资料(所有知识点考点)

六年级科学下册总复习资料(所有知识点考点)1.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眼睛能获得比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10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大大扩展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走进微小世界,去发现生命世界更多的奥秘。

2.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3.怎样正确地使用放大镜:观察方法一:观察对象不对,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观察方法二: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4.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应用。

5.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放大镜镜片的特点: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7.昆虫在自然界中种类繁多、分布很广,他们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身体构造和本领,但大多数昆虫身体比较小,肉眼不容易看清它们的身体构造。

8.在放大镜下观察,能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

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9.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10.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11.我们身边不仅有精彩纷呈的昆虫世界,还有一个种类繁多的物质世界。

12.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3.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4.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花岗岩是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的。

15.制作晶体的方法有:结晶和蒸发。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知识总结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知识总结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知识总结一、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物质只改变其形态、大小或状态,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如水的蒸发、铁丝的弯曲等。

化学变化:在变化中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铁生锈、燃烧等。

化学变化通常伴随有发光、发热、颜色变化、产生气体或沉淀等现象。

物质的溶解: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均匀分布的现象。

例如,食盐在水中溶解。

二、显微镜和放大镜显微镜:用于观察微小物体的仪器。

通过目镜和物镜的放大作用,可以看到肉眼难以看到的微小结构。

放大镜:也称为凸透镜,用于放大物体的像。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具有放大作用。

三、地球与宇宙月相变化: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月球被照亮部分的形状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月相变化。

日食和月食:当地球、月球和太阳排成或接近一条直线时,会发生日食或月食。

日食发生在农历初一,月食发生在农历十五或十六。

星座:为了方便辨认,人们将星空划分成不同的区域,称为星座。

如大熊座、小熊座等。

四、垃圾与环境垃圾分类:将垃圾按照其性质、来源或处理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有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回收的好处: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

五、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生物和它们所处的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食物链和食物网:描述生物之间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状或网状结构。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

六、其他知识点晶体: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如食盐、白糖等。

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铁钉上会出现红色的铜。

科学探究方法:包括观察、实验、分类、比较、推理等。

科学精神:包括好奇心、探究欲、实证精神、批判性思维等。

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

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

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在六年级下册的科学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很多有趣的知识。

为了更好地复习这些内容,我整理了一份科学总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 物质的三态:固体、液体和气体。

固体的分子紧密排列,形状固定;液体的分子间距较大,形状不固定;气体的分子间距最大,形状不固定。

2. 物质的熔化、凝固、汽化和凝华是物质的相变过程。

熔化是固体变为液体,凝固是液体变为固体;汽化是液体变为气体,凝华是气体直接变为固体。

3. 物质的溶解和溶液。

溶解是指固体在液体中均匀分散,形成溶液。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溶解物质的物质。

4. 物质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变化过程中发生了新的物质的生成,如燃烧、腐蚀等;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如溶解、相变等。

二、生物的分类和特征1. 生物的分类:生物可以按照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如按照生活环境可以分为陆生生物、水生生物和空生生物;按照营养方式可以分为植物和动物等。

2. 动物的特征:动物是多细胞的有机体,具有呼吸、运动、感觉和繁殖等特征。

动物可以按照骨骼的类型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3. 植物的特征:植物是多细胞的有机体,具有光合作用、细胞壁和根、茎、叶等器官。

植物可以按照种子的类型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三、地球与宇宙1. 地球的构造:地球由固态的地壳、流动的地幔和固态的地核组成。

地壳分为陆地和海洋,地壳上的地理现象包括地震、火山喷发等。

2. 宇宙的组成:宇宙是由星系、星系团、星云和恒星等组成的。

恒星是宇宙中的光源,其中太阳是地球的近邻恒星。

3. 星座和星象:星座是人们根据星星的分布形成的一些图案,用来观测和导航。

星象是人们观测星星时形成的形状和位置。

四、能源与环境保护1. 能源的分类:能源可以分为传统能源和新能源。

传统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有哪些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有哪些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一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产生活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边缘较薄。

4、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5、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6、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凸透镜)。

7、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8、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10、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1、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

12、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3、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14、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5、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

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17、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

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18、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19、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20、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而列文?虎克用他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生物世界。

21、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如:抵抗制服疾病、酿酒、泡菜、发面、做酸奶、克隆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22、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二第二单元微小世界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2、放大镜把通过透镜所能观察到范围称为视野。

第一课放大镜1、什么是放大镜?特点是什么?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做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特点是:中间厚、边缘薄(即中间凸起)、透明。

2、放大镜的构造包括:透镜、镜柄、镜框。

放大镜的原理是光的折射原理,所以能放大、聚光、成像。

3、放大镜的作用:放大镜具有放大、聚光、成像的作用,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能观察到物体更多的细节。

4、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常用在公安、科技、教学、医院、农业、精密仪器维修等方面。

5、怎样正确使用放大镜?使用放大镜的方法有两种:①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上下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②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至图像大而清楚。

6、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系,与放大镜的大小无关,放大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则越小。

球形的透明体放大倍数最大。

7、只要是中间厚、边缘薄、透明的物体都有放大的作用,如水滴、老花镜、圆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装水后,也有放大的功能。

8、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早在1000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

9、用放大镜看物体有什么不同?用放大镜看物体,物体的图像放大了,而且发现物体的图像是由色彩点组成的。

如用放大镜看书报的字、图是由小点组成的;用放大镜看电视和计算机的屏幕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的小点组成的,看不到图像只能看到平行和垂直的亮条纹。

10、最早提出应用放大镜装置的是谁?最早制造出眼镜的是谁?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的。

最早提出应用放大镜装置的是13世纪英国的格罗斯泰斯特,最早设计并制造出能增进视力的眼镜的是培根。

11、回答下列问题①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镜片中央凸得越厉害,放大倍数越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总复习资料第一单元第1课放大镜填空题1、人的眼睛可以收集到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清楚1/5 毫米的微小物体。

2、放大镜又叫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它具有放大物体、会聚光线、成像的作用。

3、放大镜不仅能将物体图像放大,而且能让我们观察到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这就是放大镜的作用)4、圆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装上水也有放大的功能。

5、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产生折射而弯曲,而人以为从物体反射的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通过凸透镜看物体会感觉放大。

6、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7、公安人员、农业科技人员、考古工作者、仪器修理工等都会用到放大镜。

判断题1、我们可以利用烧瓶、烧杯、广口瓶装上水自制放大镜。

(√ )2、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或电脑的屏幕时,看到的点状物是由红绿蓝 3 色组成的。

(√)3、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光线不会发生改变。

(× )4、用眼睛直接观察树叶和用放大镜观察没有什么区别。

(× )5、早在 1000 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 )6、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是用透明水晶打磨成的。

(√ )第 2 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 1 对触角,胸部有 3 对足。

2、用放大镜观察发现,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的小鳞片,其实这是扁平的细毛。

3、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4、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5、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

6、蝴蝶的触角是棒状,蝗虫的触角是丝状,天牛的触角是鞭状,蚕蛾的触角是羽毛状。

第 3 课放大镜下的晶体1、名词解释晶体:食盐、白糖、味精、碱面的颗粒都是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这样的固体物质叫晶体。

2、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晶体有食盐、白糖、味精、碱面等。

3、制作晶体的方法有结晶和蒸发。

4、晶体的形状有立方体、金字塔、针状等。

判断题1、晶体的形状很有规则,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

(√ )2、晶体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 )3、所有透明的固体都是晶体。

(× )4、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有规则。

(√ )第 4、5、6、7 课显微镜下的微小世界1、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2、显微镜中的两个透镜的焦距不相同,对着物体的透镜焦距较微观世界。

大,叫做物镜;对着眼睛的透镜焦距较小,叫做目镜。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目镜倍数×物镜倍数,如果一台显微镜的目镜上标 12×,物镜上标 40×,那么,这台显微镜能把物体放大 480 倍。

4、显微镜由五部分组成:目镜、调节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

5、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 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6、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把物体放大到200 万倍。

用于观察 SARS病毒、大肠杆菌等。

7、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显微镜是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8、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必须要把物体制成玻片标本,不能直接观察。

9、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0、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玻片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相反。

11、1663 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胞。

12、细胞是生物的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有功能单位。

13、细胞的作用有:生长、发育、呼吸、消化、排泄、繁殖、遗传。

14、列文虎克在井水、雨水、河水中都能找到微生物。

15、水中常见的微生物有:草履虫、变形虫、喇叭虫、眼虫、团藻等。

判断题1、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能够观察到非常小的物体以及物体的精细结构。

(√ )2、我们可以直接把要观察的物体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 )3、细胞是没有生命的。

(× )4、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 )5、我们利用放大镜能观察到洋葱的表皮细胞。

(× )6、鱼缸里的水发绿是因为其中有微生物的缘故。

(√ )7、微生物是生物,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

(√ )8、我们可以在鱼塘中找到微生物。

(√ )9、我们不可以自己培养微生物。

(× )10、克隆羊是人类研究微小世界的最新成果。

(√ )11、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将会变成垃圾的世界。

(√ )12、草履虫、变形虫、喇叭虫、眼虫、细菌、鸡蛋都是单细胞生物。

(√ )第二单元第 1、2、3 课身边的物质1、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名词解释物理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物质,这类变化叫物理变化。

如折叠纸张、铁丝弯曲、混合沙和豆子等化学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物质产生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如蜡烛燃烧、铁钉生锈等。

3、在白糖加热的过程中,白糖熔化是物理变化,白糖碳化是化学变化。

4、在蜡烛燃烧的过程中,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蜡烛汽化是化学变化。

5、很多食物中都含有淀粉,如:大米、玉米、面粉、大豆、红薯等。

6、米饭里的主要成分是淀粉。

7、米饭为什么越嚼越甜?答:因为米饭里含有淀粉,咀嚼时,由于唾液的作用,产生淀粉酶,生成麦芽糖,就感觉甜了。

判断题1、唾液能消化淀粉。

(√ )2、淀粉和滑石粉遇到碘酒都会变蓝色。

(× )3、土豆中含有淀粉,滴上碘酒会变黑色。

(× )4、肥肉中含有丰富的淀粉。

(× )5、淀粉就是滑石粉。

(× )6、空气和声音看不到、摸不着,所以它们不是物质。

(× )7、马路、房屋等长久使用和居住,不变化。

(× )8、米饭、馒头遇到碘酒变蓝紫色,因为它们都含有淀粉。

(√ )9、米饭遇到碘酒会发生蓝紫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 )10、往猪肉上滴碘酒,猪肉会变成蓝紫色。

(× )1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发光、发热现象。

(× )1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一定生成了新物质。

(√ )13、生成气体的变化肯定是化学变化。

(× )第 4 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1、醋+小苏打=二氧化碳(表示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产生二氧化碳气体)2、二氧化碳能使燃烧的火焰熄灭。

我们喝的饮料中就含有二氧化碳,当打开瓶盖时,冒出的气泡就是二氧化碳;我们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二氧化碳;蜡烛燃烧也有二氧化碳产生。

第 5、6、7 课关于铁生锈、硫酸铜与铁钉反应1、铁和铁锈的对比颜色空隙光泽手感敲击导电磁性铁灰白色无空隙有光滑有韧性能能被吸引铁锈红褐色有小孔没有粗糙较脆不能不能吸引2、硫酸铜与铁钉反应时出现的现象:①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这是铜附在铁钉表面;②原来浅蓝色的硫酸铜溶液的颜色逐渐变浅。

3、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有:①改变颜色。

如米饭和碘酒;②发光发热。

如蜡烛燃烧;③产生气体。

如小苏打和白醋;④产生沉淀物。

如硫酸铜与铁钉。

4、怎样防止和减缓铁生锈?答:把铁与水、空气隔绝是最好办法。

如涂上油漆、电镀等。

第 8 课物质变化与我们1、物质的变化一般分为两类: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

3、物理变化的特点:不产生新物质化学变化的特点:产生了新物质判断题1、铁生锈是一种物理变化。

(× )2、铁片的颜色和铁锈的颜色很接近。

3、铁生锈和水、氧气有直接关系。

(× )(√ )4、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能产生红色的铜。

5、化学变化过程中只能出现颜色的改变。

6、淀粉遇到碘酒变蓝是一种化学变化。

7、物质变化的速度都是一样快的。

8、油和水混合后会放出很多气体。

9、物质只要变化都会产生新的物质。

(√ )(× )(√ )(× )(× )(× )10、沙和黄豆混合后,我们观察到的两中物质都没有发生变化。

(1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物质可以使火柴烧得更旺。

(12、蔬菜当中含有丰富的淀粉,所以我们要多吃蔬菜。

13、小苏打和醋混合后,留下的液体仍然是醋。

√ )× )(× )(× )14、铁和铁锈实际上就是一种物质。

(× )15、硫酸铜与铁反应能产生一种红色的物质。

16、光线从空气中进入凸透镜时会产生折射而弯曲。

(√ )(√ )17、草蛉是蚜虫的天敌。

(√ )18、晶体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 )19、微生物对人类都是有害的。

(× )20、在我们的感官中,人眼的最高视力只能看清楚1/5 毫米的微小物体。

(√ )21、所有透明的固体都是晶体。

(× )22、微生物对人类只有危害,没有好处。

(× )23、物质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 )24、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能产生棕红的铜。

(√ )25、铁生锈和水、氧气都有直接的关系。

(√ )26、淀粉遇到碘酒都会变黑色。

(× )27、我们周围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而且变化的速度都是一样的。

(× )28、制作柠檬汽水的过程中发生了物理变化。

29、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 )30、人也是由物质构成的。

(√ )31、有些物质会发生变化,有些物质永远不会发生变化。

(× )简答题(1)自然界的岩石会发生那些变化?答:①风化变成小石块;②变成土壤;③水流的腐蚀(2)火柴燃烧发生的变化与木条折断发生的变化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答:相同点:形状发生变化;不同点:火柴燃烧:发光发热、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而木条折断:没有产生新物质。

选择题1、把沙和豆子混合,轻轻搅拌,豆子发生变化了吗?(A)A、没有明显变化B、变成了其他物质C、豆子发芽了2、用蜡烛火焰加热调羹中的白糖,白糖会( A)A、变成了液态的糖B、变成水C、不变3、用蜡烛火焰加热白糖的过程中,白糖会发生(C)A、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4、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先熔化成蜡烛油。

这种变化属于(A)A、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5、用蜡烛火焰加热白糖 5 分钟,白糖( B)A、只变成液态的糖 B 、先变成液态的糖,然后变成黑色的物质C、先变成水,然后变成黑色的物质6、下列选项,属于小苏打的特点是( C )A、白色大颗粒B、都是立方体颗粒C、粉末状颗粒7、下列选项,属于白醋的特点的是( A C)A、具有酸味B、白色液体C、无色液体8、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的气体( B)A、氧气B、二氧化碳C、氢气9、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留在杯中的液体( C)A、全部是白醋B、全部是水C、是含有新物质的液体10、把点燃的细竹条伸进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杯中,火焰会(B)A、继续燃烧B、马上熄灭C、燃烧半分钟后熄灭11、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倒向蜡烛的火焰,火焰(A)A、会立即熄灭B、不会熄灭C、半分钟后熄灭12、硫酸铜溶液的颜色是( C )A、白色B、无色C、蓝色13、把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能看到( C )A、产生大量气体B、溶液变颜色C、铁钉上有红色物质14、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发生变化属于( B )A、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C、颜色变化15、影响铁生锈的速度( C )A、只是空气B、只是水C、是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16、下列哪个地方的房屋铁窗容易生锈?( B)A、干燥的沙漠B、潮湿的热带海边C、干燥的高原17、下列哪些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止铁器生锈?(ABF )A、涂上油漆 B 、放在干燥处 C、用纸包起来 D 、放在地窖里 E 、放入水中 F 、完全放入食用油中◆观察记录——记录白糖在加热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