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传承历史有什么
中国茶文化的简介

中国茶文化的简介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文化遗产。
茶文化不仅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左右的夏朝时期。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茶文化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阶段,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茶文化的起源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左右的夏朝时期。
据传说,当时的一位皇帝在喝水时,一片树叶掉进了他的水杯里,他尝了一口,发现味道很好,于是就开始研究这种植物。
后来,他发现这种植物可以治病,于是就开始推广。
这就是中国茶文化的起源。
茶文化的发展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茶文化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阶段,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在唐朝时期,茶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时尚。
唐朝的文人墨客们喜欢在茶馆里品茶、聊天、写诗,茶文化也因此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宋朝时期,茶文化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茶艺、茶道、茶具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茶文化的特点中国茶文化的特点是多样性和包容性。
中国茶文化不仅包括了茶的品种、制作、品饮等方面,还包括了茶文化的历史、文化、哲学等方面。
茶文化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它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精神追求。
茶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使得它能够适应不同的时代和环境,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文化的传承中国茶文化的传承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茶文化的传承需要有专业的人才、有良好的环境、有适当的政策支持等多方面的因素。
中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鼓励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茶文化的传承也需要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通过学习、实践、传承等方式,让茶文化得以传承下去。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文化遗产。
茶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左右的夏朝时期,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阶段,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茶文化的特点是多样性和包容性,使得它能够适应不同的时代和环境,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顾了茶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2730 年的神农时代。
在唐代,茶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陆羽的《茶经》等经典著作,形成了完整的茶文化体系。
宋代是茶文化的鼎盛时期,出现了“点茶”、“斗茶”等茶文化活动,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清时期,茶文化更加普及,茶叶品种不断增多,茶具制作工艺也日益精湛。
同时,茶文化也逐渐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国家,对这些国家的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现代以来,茶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茶叶的种类和制作工艺不断推陈出新,茶文化也与现代生活相融合,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智慧和精神追求,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茶文化的世界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茶文化的世界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茶,作为我国的国饮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茶的文化价值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茶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
本文将从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世界茶文化遗产以及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和保护等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茶文化的历史渊源茶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37年,当时我国的神农尝百草,发现了茶树的价值。
自此以后,茶的种植和饮用逐渐流传开来,兴盛于汉唐时代。
茶馆、茶道等茶文化活动也开始兴起,逐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茶文化。
第二部分:茶作为世界茶文化遗产的代表茶的文化价值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的龙井茶、碧螺春、普洱茶等茶文化元素列为世界茶文化遗产。
这些茶叶品种以及与之相关的制作工艺、品尝方法等都代表着中华茶文化的精髓,对世界茶文化的影响巨大。
第三部分: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及其保护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饮品,更代表着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茶艺表演、茶道表演等茶文化元素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这些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成为保护茶文化的重要任务。
在保护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应加强相关传统茶道、茶艺表演的培训,提高传承人的技能水平。
此外,还应加强茶文化的宣传推广,鼓励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茶文化,将其传承下去。
结论:茶文化作为世界茶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保护茶文化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将其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茶文化的魅力,使其不断与时俱进,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乐趣和启发。
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让茶文化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我们文化遗产的瑰宝。
茶的起源与发展

茶的起源与发展一、茶的起源茶是一种传统的饮品,起源于中国。
据史书记载,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37年,中国的神农氏发现了茶叶的饮用价值。
神农氏是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农业神,他发现了一种植物的叶子可以煮水喝,具有提神醒脑的作用,这就是茶叶的起源。
二、茶的发展历程1.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茶叶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努力。
在古代,茶叶的饮用逐渐成为一种社交活动,茶文化也逐渐形成。
在唐朝时期,茶叶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商品,茶马古道的开通使得茶叶的交流更加便捷。
宋朝时期,茶的制作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茶叶的品质也得到了提高。
明清时期,茶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达到了巅峰,成为中国的重要农产品。
2. 茶的传播和发展茶叶的传播离不开中国的丝绸之路。
茶叶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了中亚、西亚和东欧等地区,成为当地人民爱慕的饮品。
茶叶的传播不仅带去了中国的茶文化,也促进了中亚和西亚地区的茶叶种植和制作技术的发展。
同时,茶叶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了日本,成为日本人民爱慕的饮品,日本的茶道文化也因此得以形成。
3. 茶的种类和制作工艺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茶的种类和制作工艺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中国的茶叶种类繁多,主要有绿茶、红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等。
每一种茶叶都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特点。
例如,绿茶是经过杀青、揉捻、烘干等工艺制作而成,具有清香爽口的特点;红茶是经过发酵、揉捻、烘干等工艺制作而成,具有浓郁的香气和醇厚的口感。
4. 茶的现代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
现代茶叶的种植采用了科学的管理方法,茶叶的品质得到了更好的保证。
同时,茶叶的加工也更加自动化和精细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的质量。
茶叶的销售渠道也更加多样化,通过电商平台和线下店铺等方式,茶叶可以更便捷地进入消费者的生活。
三、茶的文化意义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国饮”。
茶文化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智慧和审美追求。
新时代中国茶道和茶文化发扬和传承

新时代中国茶道和茶文化发扬和传承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茶不但促进了经济发展,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且逐渐形成了灿烂夺目的茶文化。
茶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不仅仅是物质文明的产物,更是一种精神文明的体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新时代多元背景下,经济、文化、科技、信息、网络等都在进行交流融合。
茶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文化内涵特征突出,茶文化的发展同样可以呈现包容多元的状态,从而实现茶文化产业与社会高度融合的发展进程。
茶文化的起源是什么呢?据史料记载,中国茶文化传播至今已有近四千年的历史,“茶”最早见于我国第一本中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这部作品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一直传承至今,成了中华文化的经典典籍之一。
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荼”即为古时之茶字,这成了史学家所公认的最早关于茶字的文字记载。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茶文化最早形成于巴蜀地区,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国家版图的统一与各地经济、文化的融合发展,茶逐渐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传播。
直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茶逐渐传入华南地区。
唐朝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也成为茶文化的兴盛时文化空前繁荣,也成为茶文化的兴盛时期。
明朝末年,荷兰商人将茶叶运至欧洲。
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茶叶、丝绸、瓷器向来是中国特产的代表,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中华茶文化与地域文化特色密不可分,茶文化是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的本质内涵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分析。
我国茶文化形态与内涵多样,茶叶品种繁多,形成了纵横交错的茶文化体系,茶文化的不同内涵共同促进茶文化的发展。
茶叶成熟采摘时,人们通过茶歌抒发对茶叶、对生活的热爱,通过茶歌丰富采茶人的精神世界。
茶文化的历史传承和价值意义

茶文化的历史传承和价值意义中国是茶的哈佛,茶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文化是中国浓缩的人文精华,它体现的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审美情趣,一种精神追求。
茶文化传播至今,不仅在中国,更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传承。
一、茶文化的历史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据《茶经》记载,茶源于西南地区的滇池和巴蜀地区,最早用来作为药物治病。
到了唐朝时期,茶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饮品,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到了宋代时期,茶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艺术,形成了茶道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使得茶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在茶文化的历史中,有很多著名的人物,他们为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例如唐代茶学大师陆羽,他的代表作《茶经》被誉为“茶界圣经”,为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代茶学大师宋应星和清代茶学大师陈嘉庚等人,为茶文化注入了新的思想和精神内涵,使得茶文化在不断发展之中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
二、茶文化的传承茶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从一代传到另一代,更是从一种文化态度传递到另一种文化态度。
茶文化的传承需要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认识,需要有更好的传承方式和方法。
茶文化传承的核心在于:要学习传统和创新发展。
传统是指茶文化的源头、学问、技术、礼制等传统形态。
学习传统要求我们去了解古代茶学大师的著作,深入了解茶文化的传播历程,学习和掌握传统茶道和礼仪。
只有通过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掌握,才能真正意义上掌握茶文化的本质和精华。
创新发展是指茶文化的创造、创新、创意、创品等新生事物。
茶文化传承需要使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精致和时尚相融合,新技术和传统文化相结合。
只有创新发展,茶文化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得到更加广泛的推广和传承。
三、茶文化的价值意义茶文化代表着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应用,因此它具有很高的价值意义。
1.文化传承的价值意义:茶文化体现了社会的传统文化,传达着经典的思想和人类的智慧。
茶叶的历史与文化传承

茶叶的历史与文化传承茶叶是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植物,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承。
自古以来,茶叶就被视为一种珍贵的饮品,它不仅滋养人体,还具有独特的韵味和文化内涵。
第一部分:茶叶的起源与发展茶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几千年前的古代。
相传,公元前2737年,中国的一位神农氏发现了茶叶。
当时,神农氏正在煮水喝时,一阵微风吹来,树叶掉进了锅中。
神农氏闻到一股芬芳的气味,尝之后觉得非常美味。
这就是茶叶的最早发现与应用。
随后,茶叶的种植与饮用逐渐流传开来。
中国古代的贵族和文人士大夫们,常常在清晨或下午与亲朋好友一起饮茶,名称就称为“品茗”。
这种饮茶的习俗渗透到各个社会阶层,茶叶因此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第二部分:世界各地的茶叶文化随着茶叶的传播与交流,茶叶文化也不断与其他国家结合,形成了各地不同的茶文化。
在日本,茶道(茶道,チャドウ,chado)是一种特殊的礼仪,强调泡茶过程中的专注与静谧。
日本人还常常举办茶会,通过欣赏花鸟画、赏诗等方式,进一步体验茶的文化内涵。
英国是西方国家茶文化的代表,茶与下午茶成为英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们会在下午三四点钟享受一杯红茶和小点心。
英国人对待茶的态度非常严肃,茶具严格讲究,茶壶也是他们常常炫耀的物件。
第三部分: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茶叶的历史与文化传承离不开茶人的努力与智慧。
茶人常常会将茶文化与当地风俗、文学、艺术等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茶文化形式。
在中国,有许多茶人通过研究茶叶的种植、制作与品鉴等方面努力,推动了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些茶人致力于发现并推广传统茶叶的制作技艺,保护与传承茶叶的独特风味;而另一些茶人以创新与独特的方式创作出新型茶叶品种,将茶文化引入现代化的层面。
第四部分:茶叶的健康功效除了茶叶的历史与文化传承,茶叶还被广泛研究并被发现具有一系列的健康功效。
茶叶中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如茶多酚、儿茶素等,具有抗氧化、抗衰老的作用。
饮茶还可以帮助降低胆固醇、保护心脏健康、提高思维能力等。
中国茶的起源与历史

公 英
所避就。”由这一传说可以得知,我国大约在五
茶
千年以前就开始食用茶了。
那时,人们将含嚼茶叶作为一种习惯,时间久了
之后,生嚼茶叶变成了煮熟服用。人们将新鲜的
益 茶叶洗净之后,用水煮熟,连着汤汁一同服下。
不过煮出来的茶叶味道苦涩,当时人们主要将它
母 当作药或药引。如果有人生病了,人们就从茶树 草 上采摘下新鲜的芽叶,取其茶汁,或是配合其他
第三个阶段是烹煮饮用。随青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发现茶叶经过加工后烹煮饮用不仅能够提神解渴,而且 还能享受到茶叶的清香鲜爽,于是人们开始习惯将茶叶烹煮后饮用。
第四个阶段是冲泡饮用。在唐朝,盛行蒸青团饼茶,明代以后发展为炒青散茶,饮用方法也随之由烹煮改为冲饱, 成为饮茶历史上的飞跃,而这时期的各色茶技也得到很大的发展,花样繁多。
他总结了历代制茶和饮茶的经验,写了《茶经》一书。陆羽在书中对茶的 起源、种类、特征、制法、烹蒸、茶具、水的品第、饮茶风俗等作了全面 论述。当时他还曾被召进宫,得到皇帝的赞赏。唐朝当时注重对外交往, 经济开放,因而从各种层面上对茶文化的兴盛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于是 唐代茶道大兴,同时也在我国茶文化发展史中开辟了划时代的意义。
再到宋代,中国饮茶习俗达到了更高的地步,茶已经成为“家不可一日无 也”的日常饮品之一。上至皇帝,下至士大夫,都有关于茶饮的专著。这 时民间还出现了茶户、茶市、茶坊等交易、制作场所。其习俗中,最有特 色的是斗茶。斗茶,不仅是饮茶方式,也是一种精神文化享受,把饮茶的 美学价值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与此同时,茶叶产品不再只是单一的团茶、 饼茶形式,先后出现了散茶、末茶。此时,茶文化已然呈现出一派繁荣的 景象,并传播到世界各国。
作为中国最古 老的饮品,茶 已经成为国人 生活中不可分 割的一部分。 它不受地域限 制,也没有民 族差别,一直 流传下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文化的传承历史有什么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
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
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
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业已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
在此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
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
南齐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前下遗诏,说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干饭、果饼和茶饭便可以。
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
”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以有,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
饮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骚乱,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学相当流行。
玄学是魏晋时期一种哲学思潮,主要是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
玄学家大都是所谓名士,重视门第、容貌、仪止,爱好虚无玄远的清淡。
东晋、喃朝时,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暂时的满足,终日流连于青山秀水之间,清淡之风继续发展,以致出现许多清淡家。
最初有清谈家多酒徒,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
玄学家喜演讲,普通清谈者也喜高谈阔论。
酒能使人兴奋,但喝了多了便会举止失措、胡言乱语,有失雅观。
而茶则可竟日长饮而始终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态平和。
况且,对一般文人来讲,整天与酒肉打交道,经济条年也不允许。
天是,许多玄学家、清谈家从好酒转向好茶。
在他们那里,饮茶已经被当作精神现象来对待。
随着佛教传入、道教兴起,饮茶已与佛、道教联系起来。
在道家看来,茶是帮助炼“内丹”,升清降浊,轻身换骨,修成长生不老之体的好办法;在佛家看来,茶又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秀之物。
尽管此时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饮茶仪式和阐明茶的思想原理,但茶已经脱离作为饮食的物态形式,具有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中国茶文化初见端倪。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
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
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
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
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
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自元代以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
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内涵,过于精细的茶艺淹没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其高洁深邃的本质。
在朝廷、贵族、文人那里,喝茶成了“喝礼儿”、“喝气派”、“玩茶”。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标志着中华民族全面融合的步伐大大加快。
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虽喜欢茶,但主要是出于生活、生理上的需要,从文化上却对品茶煮茗之事举趣不大;另一方面,汉族文化人面对故国破碎,异族压迫,也无心再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通过饮茶表现自己的情操,磨砺自己的意志。
这两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后,促进了茶艺向简约、返璞归真方向发展。
明代中叶以前,汉人有感于前代民族举亡,本趄一开国便国事艰难,于是仍怀砺节之志。
茶文化仍承元代势,表现为茶艺简约化,茶文化精糖果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
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
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
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
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
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
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
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份份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
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一、传承科学精神,打造现代茶产业的竞争优势用心研读《茶经》和历代茶书,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茶经》还是各个朝代的茶书,总是从当时的实际出发,研究种茶、采茶、制茶、饮茶的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从各方面阐述如何提高茶的品性以适应当时饮茶者的需要。
陆羽通过自己的调查和实践,总结出好茶生在“阳崖阴岭”这种最适合于茶树生长的生态环境,并指出“烂石”是最好的立地条件;采茶的时间是按照不同地区的气候,与不同茶树的生长规律来规定的,关键是看茶芽的生长情况,以“紫者上”、“笋者上”、“叶卷上,”而且要做到“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
通过采、蒸、捣、拍、焙、穿、封七个环节,制成当时流行的饼茶。
宋代贡茶的主要产区转向建安,蔡襄《茶录》就着重论述建茶的甄别和饮用方法;而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则进一步阐明北苑茶的生态环境和茶质优劣的关系;尤其是赵佶的《大观茶论》,对白茶的独特性能作了生态的描述,对培育茶的良种有重要启示作用。
到明代,改饼茶为散茶,于是有许次纾的《茶疏》,详述罗岕茶的胜人之处,采摘制造之法和烹点饮啜之要;周高起的《洞山岕茶系》更对罗岕茶作深入考察研究,作出更确切的论述。
到清代,随着龙井茶的崛起,于是有程淯的《龙井访茶记》,对龙井茶的特色、立地条件、培植、烹瀹、收藏,作了具体的论述。
我们从《茶经》和历代茶书中应该传承什么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传承这些著作中所创导的科学精神。
我们应该适应新的需求,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开发新的、品质更优异的茶叶品种和茶的制成品,来提高茶产业的竞争力。
一千二百多年前,湖州长兴的顾渚紫笋是唐代最好的贡茶。
由于历史原因,到上个世纪中叶,紫笋茶已经不那么出名了。
湖州长兴的茶叶科研人员从研究《茶经》入手,在唐代贡茶的原亍虽旧矫髟孪恳淮≡裆肪澈土⒌靥跫最佳的茶山,采摘最富有营养成分的茶芽,按现代制茶方法,炒制出“芽叶微紫、芽形似笋、茶汤清澈、茶性温和”的紫笋茶。
一举夺得全国名茶的称号,这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的成功范例。
安吉县通过茶树良种普查,在大溪横坑坞发现一株宋·赵佶在《大观茶论》中阐述过的“与常茶不同”的白茶,用无性繁殖的方法,开发出氨基酸含量高于普通绿茶二至三倍的现代白茶,市场价格高于绿茶数倍,几年时间,就使白茶种植面积扩大到四万多亩,成为安吉茶农种茶致富的“摇钱树”。
事实上,从不发酵的绿茶到半发酵的乌龙茶,到全发酵的红茶和后发酵的确普洱茶,也是茶叶加工方法创新。
如果我们还能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开发出适应消费者新需求的茶制品,就能进一步提高湖州茶产业的竞争力。
笔者认为,这是在现代条件下,传承历代茶人所坚持的科学精神,努力创新的正确方向。
二、丰富文化内涵,拓展茶和茶文化的产业链研究茶和茶文化的发展史,还能观察到中国历史上不论是儒家、释家、道家和民间人士都非常重视茶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文明,非常重视茶与文化的结合。
研究儒家的人士,从茶性平和、高洁,引伸出茶导和、和为贵的哲学命题,把饮茶和修身养性结合起来;释家提出茶禅一味,把饮茶与修禅悟道融为一体;道家重视茶的怡情养性功能,认为饮茶能轻身换骨,进而追求精神的永恒。
民间人士则以茶为礼,以茶会友,以茶待客,形成各有特色的社会习俗。
从上述理念引伸开去,茶与文化的结合就有了多种形式和载体。
在《茶经》这部茶叶专著中,就载有著名诗人有关茶的诗句。
如西晋·左思《娇女诗》中:“心为茶剧,吹嘘对鼎钅历”的诗句。
张孟阳《登成都楼》中:“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诗句。
据茶史家朱自振先生调查,自晋及清,我国咏及茶事的广义茶诗大约有一万七、八千道。
著名诗人几乎都有咏茶的诗。
其中最为世人传诵的则是唐·袁高的《茶山诗》,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卢仝的《走笔谢孟谏寄新茶》(即通称为《卢仝茶歌》)和唐·皮日休的《茶中杂咏》,陆龟蒙的《奉和袭美茶中十咏》等。
有名的茶书(法)、茶画淙幻挥胁枋敲炊啵渲写兰炎髟厝胧凡嵴咭膊簧佟Lㄍ宀枞瞬倘僬孪壬谐鲇泄夭璧氖榉ㄗ髌罚陀薪ね豸酥摹独纪ぜ颉罚啤せ乘氐摹犊帖》,宋·苏轼的《啜茶帖》《一夜帖》,蔡襄的《精茶帖》;明·唐寅的《夜坐》,文彭的《卢仝饮茶歌》长卷;清·丁敬的《论茶六绝句》等三十四种。
描写茶事的名画,则有唐·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宋·刘松年《斗茶图》和《茗圆赌市图》,元·赵原《陆羽烹茶图》,明·文徵明《惠山茶会图》,唐寅《品茶图》,清·金农《玉川先生煎茶图》,近代则有傅抱石的《蕉阴煮茶图》等。
在篆刻艺术作品中,清·黄易与赵之琛都刻过“茶熟香温且自看”的闲章,童大年有“天地一壶间”的闲章。
茶具中的艺术作品更多。
从唐代起各地名窑就烧制出著名的陶瓷茶具。
如越窑在唐代烧制出“青瓷荷叶盏、托”和“秘色瓷茶盂”,从紫砂茶具问世后,明代制壶大师供春、时大彬、惠孟臣和清代的陈鸣远、杨彭年、邵大亨都曾制作出传世的紫砂茶壶。
尤其是杨彭年与书画家陈鸿寿合作,刻制出融诗文书画与紫砂艺术为一体的《曼生壶》,使茶文化有了新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