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的治疗进展

合集下载

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进展

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进展

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进展
马溦;刘元元
【期刊名称】《中国老年学杂志》
【年(卷),期】2015(0)9
【摘要】肝豆状核变性(HLD)亦称Wilson’s病,世界范围发病率约为3/10万,致病基因携带者约1/90,发病时间可早至3岁或迟至50岁以后。

首发症状在小年龄组以肝脏症状多见,与一般肝硬化无特征性差异,在大年龄组以神经症状多见,主要表现为椎体外系症状;角膜色素环(K-F)是由于铜沉积于角膜后弹力层所致,为HLD的特异性表现。

该病是遗传性疾病中为数不多的可治性疾病,一旦诊断应终身治疗并持续监测。

【总页数】3页(P2562-2564)
【作者】马溦;刘元元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二部消化内科,吉林长春 13003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二部消化内科,吉林长春 13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2.4
【相关文献】
1.肝豆状核变性的中医治疗进展 [J], 于露;王艳昕
2.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J], 李光明;范建高
3.肝豆状核变性诊断及治疗进展 [J], 侯枭
4.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的治疗进展 [J],
5.肝豆状核变性治疗进展 [J], 汪刘根;蔡永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豆状核变性诊疗进展——美国肝病学会诊疗指南专题报道

肝豆状核变性诊疗进展——美国肝病学会诊疗指南专题报道
过250仙以肝干重;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也可出现肝铜
含量增高。另外,特发性铜中毒综合征如印度幼年性肝硬化 患者,其肝铜含量也可明显增高。
WD晚期阶段,铜在患者肝内的分布常不均匀,少数患 者可因肝穿刺的部位铜较少而出现肝铜含量正常的情况。 因此要注意肝穿标本对结果的影响。一般要求使用一次性 用品进行肝穿刺,标本至少l一2 cm长.标本应置于不含铜 的容器中。用于检测肝铜含量的标本应在真空烤箱中过夜 干燥或立即冻存送相关实验室检查。
尿铜>40峭作为诊断WD的指标。24 h尿铜增高也可出现 在其他情况下。ATP7B基因杂合突变者可出现轻至中度的 尿铜增加.某些慢性肝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病尿铜一般在 100~200斗州。青霉胺(D.Penicillamine)试验对WD的诊断 具有辅助意义,口服500 mg青霉胺,12 h后开始收集24 h 的尿液.24 h尿铜>l 600 p,g则支持WD的诊断。
圈1 以不明原因肝病为主要表现的患者WD的诊断流程
神经精神症状±肝病表现
24螺铜
K.F环阳性 CPN<200 mdL
裂隙灯检查
K.F环阴性 CPN<200 me/L
K-F.环阴性 CPN一>200 mg]L
圈2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伴或不伴有肝病表现的患者WD的诊断流程
万方数据
·224·
实验室检查
MSLD推荐意见
1.3"-55岁间任何不明原因的肝病患者均应考虑WD的 诊断(见图1)。年龄不能作为排除WD的诊断依据。
2.任何同时具有肝病和神经精神症状表现的患者均应 排除WD诊断(见图2)。
万方数据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8卷第2期
3.疑似WD的患者均应请有经验的眼科医师用裂隙灯 检查是否有角膜K—F环.但即使在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要

暴发性肝衰竭型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治进展

暴发性肝衰竭型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治进展

综述暴发性肝衰竭型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治进展吴建良,洪铭范(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广东广州510080)摘要: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 disease ,WD ),又名威尔森氏病,是一种铜代谢障碍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

肝损伤症状是WD 的主要临床表现形式,其中暴发性肝衰竭型肝豆状核变性(fulminant Wilson's disease ,FWD )是WD 临床上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具有病情进展迅速、早期诊断困难、病死率高等特点,早期的识别并采取积极治疗措施,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暴发性肝衰竭;肝移植中图分类号:R575.3;R7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3653(2019)03-0456-04DOI :10.16809/j.cnki.2096-3653.2019010205收稿日期:2019-01-02作者简介:吴建良(1991—),男,2016级在读硕士研究生,Email :1656686997@qq.com 通信作者:洪铭范(1963—),男,教授,主任医师,主要从事神经免疫性疾病、肝豆状核变性研究,Email :hmf9001@163.com 。

网络出版时间:2019-01-2115:05:56络出版地址:http ://kns.cnki.net /kcms /detail /44.1733.r.20190121.1505.003.htmlProgres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fulminant Wilson's diseaseWU Jianliang ,HONG Mingfan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80,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hmf9001@163.comAbstract :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also known as Wilson's disease (WD ),is an autosomal recessive inherited disorder of copper metabolism.Symptoms of liver injury are the ma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WD.Fulminant Wilson's disease (FWD )is a special clinical type of WD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rapid progression ,difficult early diagnosis and high mortality.Early identification and active treatment directly affect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Key words :Wilson's disease ;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 ;liver transplantation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 disease ,WD )是一种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的常染色隐性遗传疾病,全世界范围内患病率为1/3万,发病率为15 25/(100万·年)[1]。

肝豆状核变性治疗新进展

肝豆状核变性治疗新进展

肝豆状核变性治疗新进展
肝豆状核变性(Huntington's disease)目前还没有被治愈的方法,但是有一些新进展正在发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因编辑:基因编辑技术已经被用来尝试修复导致Huntington's disease的基因突变,尤其是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

这些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但是这种技术有可能成为一种治疗Huntington's disease的新方法。

抗体治疗:一些研究表明,通过抑制Huntington's disease 导致的蛋白质聚集可以缓解症状。

因此,正在研究开发一些抗体药物,以便减缓疾病进展和缓解症状。

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被认为是一种治疗Huntington's disease的新方法,目前已经进行了一些初步的临床试验。

这种治疗方法的目标是通过引入健康的细胞来替换损坏的神经细胞,从而改善症状。

药物治疗:虽然目前还没有能够治愈Huntington's disease的药物,但是一些药物被用来减轻症状,包括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抗惊厥药物等。

此外,一些研究还在测试其他药物的疗效,如生长激素和维生素E等。

总之,虽然治疗Huntington's disease的方法仍然很有限,但是一些新的技术和方法正在不断出现,为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

肝豆状核变性的护理进展

肝豆状核变性的护理进展

肝豆状核变性的护理进展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称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

主要是铜蓝蛋白合成不足和胆管排铜障碍,导致铜在体内过度蓄积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尤以大脑豆状核、肝脏、肾脏及角膜等组织蓄积为重,发病率约为1/3万[1]。

临床表现复杂,症状多样,极易误诊[2,3]。

此病病情发展缓慢,治疗以驱铜、阻止铜的吸收为主,是目前对症治疗有效的遗传病之一。

其疗效与开始治疗的时间、饮食控制、是否坚持长期服药密切相关[4],开始治疗越早,预后越好,早期治疗可使症状消失[5],故加强对WD的护理尤为重要。

近年来,围绕此病的护理文献日益增多,本文重点就WD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心理护理1.1 对患儿的心理护理:WD病多为儿童,年龄较大的儿童对自己的疾病较敏感,情绪上表现为极度紧张、多疑,加之病情的恶性进展可能进一步加重其悲观、焦虑、抑郁及绝望心理。

因此我们应以热情和充满爱心的工作态度来建立良好的护患信赖关系,真诚而坦率地与患儿交谈,鼓励将其郁积情绪倾吐出来,对患儿的痛苦和困难表示理解,并给予安慰和帮助。

使患儿消除顾虑,树立信心,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同时应注意使患儿保留童年应有的嬉戏玩耍的时间和权利[6]。

对伴有精神障碍的患儿,我们应主动了解其爱好,创造一个轻松的环境,做一些有益的游戏,对患儿的怪异动作不耻笑和嘲弄。

主动联系老师、同学前来看望,增加其归属感。

多表扬其优点,增强自信心与自尊心。

患儿的情绪控制能力较差,应注意防止意外发生,要留神防范可能出现的自杀等极端行为[7]。

1.2 对患儿家属的心理护理:本病因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误诊是普遍现象[8]。

一旦确诊,又是遗传病之一,病程长,又无特效药,长期治疗带来的经济负担,加重了家庭的精神压力。

家属易产生悲观、失望心理。

我们应向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告之早期、正规的治疗可获得与正常人接近的生活质量和寿命[9],使其增强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现状 周思敏

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现状 周思敏
跨膜转运出现障碍,进而导致过量的铜在肝脏、脑、角膜、肾脏、骨关节沉积( 以肝脏和脑部的铜沉积为主)。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
以显著减少组织损害,改善患者预后。 2008 年美国肝病学会、2012 年欧洲肝病学会分别发布了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治指南。 在此基
础上,汇总了国内外新近的研究进展,对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做出了全面的综述。
症状的改善,67.5%的患者出现了神经症状的改善。而在接受三 现重度黄疸、低血红蛋白、低胆碱酯酶、转氨酶轻度升高以及低
WD 患者的疗效确切,但治疗过程中需要补充锌和钙。该药也 形的危险因素。故对妊娠妇女既不能过度驱铜,也不能驱铜不
有加重精神症状的可能,约5% 的WD 患者在治疗早期发生短 足,必须将血铜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需要定期监测24 h
暂脑症状的加重[8]。
尿铜,避免出现过度治疗导致的铜缺乏。青霉胺可进入乳汁,对
, , , ( , , ZHOU Simin GUO Liping CAI Wangfeng et al.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General Hospital Tianjin , ) 300052 China
in 2012.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recent research advances i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to give an overview of the treatment of HLD.
: ; ; Key words 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early diagnosis therapeutics
2. 2. 4 三乙撑四胺 三乙撑四胺疗效确切,服药依从性较青霉胺 婴儿有害,故不推荐青霉胺用于哺乳期WD 患者的治疗。

肝豆状核变性诊治现状

肝豆状核变性诊治现状

肝豆状核变性诊治现状卢志勇;张玲【摘要】Wilson's disease (WD), which has high mortality, is an autosomal recessive disease. The aetiologi-cal agent is the loss of function or receding of ATP7B gene mutatio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WD include liver cir-rhosis, vertebral body symptoms, and corneal pigmentation. Early diagnosis and early treatment are important for pa-tients with WD. The most effective method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disease is liver transplantation.%肝豆状核变性(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病死率高。

因ATP7B基因突变导致ATP7B功能丧失或减弱而致病,临床表现为肝硬化、椎体外系症状、角膜色素沉着环等,该病必须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晚期患者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肝移植。

【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15(000)015【总页数】4页(P2271-2274)【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诊断;治疗【作者】卢志勇;张玲【作者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 530000;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5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7.3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Wilson 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以原发性铜代谢障碍为主要特征[1],生理病理学改变主要是铜代谢紊乱导致过量的铜沉积于肝、脑、肾、眼关节等部位。

中医药治疗Wilson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Wilson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Wilson病的研究进展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较纯西药相比疗效显著,特别是中西医结合、专病专方等研究备受关注。

本文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治疗、专病专方及中医药治疗机理等方面,简述中医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研究概况,探讨肝豆状核变性治疗的新方法、新思路,以期进一步提高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疗效。

标签:肝豆状核变性;辨证论治;中医药疗法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由于ATP7B基因突变引起体内铜异常沉积,从而出现进行性加重的肝、脑损害等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危及生命[1-2]。

本病多为隐匿起病,缓慢进展,易被长期误诊、漏诊,如不积极治疗,患者常致残、致死,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治疗愈早预后愈好[3]。

对于本病西医主要用青霉胺等铜络合剂治疗,因治疗手段单一,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出现病情恶化或出现嚴重的不良反应,其使用受到限制,目前尚缺乏疗效好且不良反应少的理想药物。

近年来有较多中医治疗WD有效的报道,显示出对本病治疗的良好前景。

1 病因病机中医学将WD归于臌胀、黄疸、颤症、肝风、癫狂等范畴[1,4]。

现已知本病的根本病因是先天禀赋不足,但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对其病机认识至今仍未取得一致。

杨任民等[5]根据部分患者出现眼黄、尿黄、口苦口臭、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等证候,据《内经》:“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认为铜毒内聚、肝胆湿热内蕴为本病主要病因病机。

吴登山[6]则提出WD病机为肝血不足,筋脉失养,血虚风动。

童康尔[7]认为,WD与血瘀有关,发病早期为湿热炽盛、瘀血内蕴;中晚期为气血亏虚、瘀血阻滞。

焦永琴[8]认为WD为肝的阴阳失调、气滞血瘀、气阴两虚、血运行不畅所致。

董其谦等[9]提出WD病因病机为“胆之气液不泄,胆气逆每挟铜毒累及全身各脏腑组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的治疗进展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Ison病,简称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

致病基因为ATP7B,其突变导致ATP酶功能减弱或丧失,使血清铜蓝蛋白合成减少以及胆道排铜障碍,导致蓄积于体内的铜离子在肝、脑、肾、角膜等处沉积,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包括神经精神症状、肝生化异常、角膜K-F环、肾损害、溶血性贫血、骨骼肌肉损害等表现。

目前用于治疗Wilson病的药物包括青霉胺、曲恩汀、四硫钼酸铵及锌剂等。

Wilson 病一经诊断,则需终身治疗。

青霉胺
青霉胺是第一个用于治疗WD 药物,经大量研究证实疗效确切。

通过促进尿铜排泄起到治疗Wilson病的作用,常用剂量为750~1500 mg/d,分2~3次给药。

饭前1小时服用。

肝病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多在用药后2~6 个月肝功能改善明显。

维持治疗1年以上,病情趋于稳定。

一般用肝功能及24h尿酮监测疗效,肝生化改善、尿酮维持于200~
500μg/24h,考虑病情稳定可减量或间歇用药。

用药期间需警惕其副作用:如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血小板减少等,多出现在用药后1~3 周。

若出现明显骨髓抑制、肾毒性、狼疮样综合征等需立即药物调整。

而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患者药物治疗改善较慢,多需要用药3年左右症状才能有效改善,有报道认为在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人群中,有部分不能耐受而加重神经系统症状,因此不推荐用于治疗脑病为主的WD。

曲恩汀
曲恩汀是一种螯合剂,作用与青霉胺相似,促进尿铜排泄。

其标准剂量为900~2700 mg/d,分2~3次给药,维持治疗剂量为900~1500 mg/d,餐前1小时或餐后3小时给药。

曲恩汀可用于不能耐受青霉胺的Wilson病患者,也可作为初治时即存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首选治疗药物。

由青霉胺引起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可通过替换为曲恩汀继续治疗而解决,且在后续维持治疗中这些不良反应不会再次发作。

曲恩汀同时也是铁螯合剂,故切忌与铁剂联合给药,以免产生具有毒性的复合物。

可通过检测24小时尿铜排泄量及非铜蓝蛋白结合形式的铜含量来监测曲恩汀的疗效。

四硫钼酸铵
四硫钼酸铵(TM)是很强的驱铜剂,可与血清铜结合、抑制胃肠道中铜离子的吸收、阻止组织细胞对循环中铜的摄取。

TM可直接减少或逆转分泌型金属酶的铜释放,小剂量可解离与金属硫蛋白结合的铜,高剂量TM则可促进不可溶性铜复合物形成并沉积于肝脏。

TM是一种
试验性药物,临床应用经验有限。

TM可能存在骨髓抑制、肝毒性等不良反应。

此外由于一过性大量铜移除,可能引起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锌剂
锌剂可干扰肠道摄取铜。

锌剂可诱导肠上皮细胞产生一种富含半胱氨酸的金属硫蛋白,为内生性金属离子螯合剂,与锌剂相比,这一螯合剂和铜具有更强的亲和性,因此优先与
肠上皮细胞内的铜结合,从而抑制铜被吸收入门脉系统,而随肠上皮细胞脱落并进入肠腔而通过粪便代谢。

此外锌剂诱导肝细胞产生金属硫蛋白,可与过剩且产生毒性的铜结合,从而减轻肝细胞损伤。

推荐剂量为锌元素150 mg/d。

体重<50 kg的儿童给药剂量为锌元素75 mg/d,每日3次,餐前30分钟给药。

与其他螯合剂联合应用是否能提高疗效尚不清楚,但为避免抵消锌剂作用,螯合剂应在不同时间给药。

应用锌剂治疗可通过临床症状和生化学改善以及检测24小时尿铜代谢量来监测疗效。

长期持续治疗期间,尿铜排泄量应< 1.6μmol/24 h。

此外,若治疗有效,非铜蓝蛋白结合形式的铜水平应下降。

锌剂的不良反应少见,胃刺激较为常见,可能与锌剂的盐形式有关。

锌剂可能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并具有诱导白细胞趋化作用。

可能出现血清脂肪酶和(或)淀粉酶升高,但临床及影像学并无胰腺炎证据。

Medication
Chelating agents: Removes excess copper deposition. This is life long
medication and must be uninterrupted.----Penicillamine
Drugs to manage copper levels: Zinc acetate prevents absorption of
copper from the food and helps maintain the copper level.---Zinc acetate Medical procedures: Liver transplantation
肝移植
Wilson病导致的急性肝衰竭或失代偿期肝硬化多需要进行肝移植。

由于生物化学异常主要存在于肝脏,因此原位肝移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

原位肝移植后中位生存时间为2.5年,最长生存时间为20年。

1年生存率为79%,其中5例患者出现非致命性并发症,原发性移植物存活率为73%。

参考文献:
[1]南月敏.2012欧洲肝脏研究协会Wilson’s病临床实践指南解读[J].Chinese Hepatology,2012,1(17):872-879.
[2] 杨旭.肝豆状核变性诊断指标的意义及其局限性[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7,(25)12:881-8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