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理论思考题总结河南科技大学
微生物总复习思考题第1-6章答案

微⽣物总复习思考题第1-6章答案微⽣物总复习思考题0章-绪论1.什么是微⽣物?它包括哪些类群?答:微⽣物是⼀切⾁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物的总称,包括属于原核类的细菌、放线菌、蓝细菌、⽀原体、⽴克次⽒体和⾐原体。
属于真核类的真菌、原⽣动物和显微藻类。
以及属于⾮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
2.试述列⽂虎克、巴斯德和柯赫对微⽣物学的贡献。
列⽂虎克:⾃制间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等微⽣物的个体巴斯德的贡献(微⽣物学奠基⼈):微⽣物作为⼀门科学的诞⽣—-彻底驳斥了⾃然发⽣说.发现了厌氧⽣命(⽣活)的存在—发酵。
疫苗.巴斯德灭菌。
科赫(细菌学奠基⼈)的贡献:1、微⽣物的纯培养技术,及培养基的改进。
2、分离出了多种病原菌,包括炭疽芽孢⼦杆菌、结核分⽀杆菌、链球菌等。
3、创⽴了细菌鞭⽑染⾊、悬滴培养法和显微摄影等多种显微镜技术。
4、提出了证明特定病害的病原菌的科赫法则3.微⽣物学发展的各个时期有哪些主要成就?4.简述微⽣物与⼈类的关系。
5.在⽣物科学中微⽣物学占有什么样的地位?6.微⽣物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7.微⽣物先辈们成功的原因何在?8.微⽣物学与现代⽣物产业的关系如何?1章-原核⽣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细胞的⼀般结构与特殊结构、鞭⽑、芽孢、糖被、放线菌、质粒、肽键桥⼀般结构:1、细胞壁:位于细胞最外的⼀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成分为肽聚糖。
2、细胞膜:是⼀层紧贴在细胞壁内侧,包围着细胞质的柔软、脆弱、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薄膜,如磷脂双分⼦层和蛋⽩质、多糖构成。
3、细胞质:是指被细胞膜包围的核区以外的⼀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4、核区:指原核⽣物所特有的⽆核膜包裹、⽆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
特殊结构:1、鞭⽑:⽣长在某些细菌表⾯的长丝状、波曲的蛋⽩质附属物2菌⽑:是⼀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且数量较多的蛋⽩质类附属物,具有使菌体附着于物体表⾯上的功能。
3性⽑:构造与成分与菌⽑相同,但⽐菌⽑长。
⼀般见于G-细菌的雄性菌株中,具有向雌性菌株传递遗传物质的作⽤。
微生物思考题总结

微⽣物思考题总结1.微⽣物:是⼀切体形微⼩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甚⾄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物的统称。
2. 种(species):是⼀个基本分类单位;是⼀⼤群表型特征⾼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接近,与同属内其他种有明显差别的菌株的总称。
3. 菌株(strain): 表⽰任何由⼀个独⽴分离的单细胞繁殖⽽成的纯种群体及其⼀切后代菌株强调的是遗传型纯的谱系4. 微⽣物分类:原核⽣物:真细菌(放线菌、⽀原体、⽴克次⽒体、⾐原体、蓝细菌)、古细菌真核⽣物:酵母菌、霉菌、原⽣动物、单细胞藻类⾮细胞结构⽣物: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5. 观察细菌形态时,为什么要⽤染⾊法,常⽤的染⾊⽅法有⼏种?⼀般微⽣物菌体⼩且⽆⾊透明,在光学显微镜下细胞体液及结构的折光率与其背景相差很⼩,因此⽤压法或悬滴法进⾏观察时,只能看到其⼤体形态和运动情况,若要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细致形态和主要结构,⼀般都需要对他们染⾊,从⽽借助颜⾊的反衬作⽤提⾼观察样品不同部位的反差。
细菌染⾊法:活菌:⽤没蓝或TTC等做活菌染⾊死菌:1 负染⾊(背景着⾊法)【荚膜染⾊】 2正染⾊:简单染⾊法(形态)和鉴别染⾊法(结构)(⾰兰⽒染⾊法、抗酸性染⾊法、芽孢染⾊法、)7. 原⽣质体:通过溶菌酶去除细胞壁或使⽤青霉素抑制细胞壁合成,⽽得到的仅有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8. 球状体:还残留着部分细胞壁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9. L型细菌:通过⾃发突变⽽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10. ⽀原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后适应⾃然⽣活条件的⽆细胞壁的原核⽣物11. 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地⼀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被称糖被12. 芽孢:某些细菌在某⽣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13. 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边形成⼀个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晶体称伴胞晶体。
14. 菌落:分散的微⽣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或内部⽣长繁殖带⼀定程度可以形成⾁眼可见的,有⼀定形态结构的⼦细胞⽣长群体。
微生物学思考题

微生物学思考题第一章的复习思考题1,发酵及发酵工程的定义狭义“发酵”的定义在生物化学或生理学上发酵是指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分解各种有机物质产生能量的一种方式,或者更严格地说,发酵是以有机物作为电子受体的氧化还原产能反应。
如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被微生物利用产生酒精并放出二氧化碳。
同时获得能量,丙酮酸被还原为乳酸而获得能量等等。
广义“发酵”的定义工业上所称的发酵是泛指利用生物细胞制造某些产品或净化环境的过程。
它包括厌氧培养的生产过程,如酒精、丙酮丁醇、乳酸等,以及通气(有氧)培养的生产过程,如抗生素、氨基酸、酶制剂等的生产。
产品有菌体细胞、酶,细胞代谢产物,生物转化产品等。
Fermentation Engineering应用微生物学等相关的自然科学以及工程学原理,利用微生物等生物细胞进行酶促转化,将原料转化成产品或提供社会性服务的一门科学。
2,发酵工程的特点发酵和其他化学工业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生物体所进行的化学反应。
1,发酵过程一般来说都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的生物化学反应,反应安全,要求条件也比较简单。
2,发酵所用的原料简单粗放。
通常以淀粉、糖蜜或其他农副产品为主,只要加入少量的有机和无机氮源就可进行反应。
微生物因不同的类别可以有选择地去利用它所需要的营养。
基于这一特性,可以利用废水和废物等作为发酵的原料进行生物资源的改造和更新。
3,发酵过程是通过生物体的自动调节方式来完成的,反应的专一性强,因而可以得到较为单一的代谢产物。
4,发酵过程中对杂菌污染的防治至关重要。
除了必须对设备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和空气过滤外,反应必须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5,由于生物体本身所具有的反应机制,能够专一性地和高度选择性地对某些较为复杂的化合物进行特定部位地氧化、还原等化学转化反应,也可以产生比较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
6,微生物菌种是进行发酵的根本因素,通过变异和菌种筛选,可以获得高产的优良良菌株并使生产设备得到充分利用,也可以因此获得按常规方法难以生产的产品。
微生物学实验理论及思考题

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及微生物大小测定的方法二、基本原理现代普通光学显微镜利用目镜和物镜两组透镜系统来放大成像,它们由机械装置和光学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物镜的性能最为关键,它直接影响着显微镜的分辨率。
其中油镜的放大倍数最大,对微生物学最为重要。
微生物细胞的大小是微生物基本的形态特征,也是分类鉴定的依据之一。
微生物大小的测定,需要在显微镜下,借助于特殊的测量工具—测微尺,包括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
其中镜台测微尺并不直接用来测量细胞大小,而是用于校正目镜测微尺每格的相对长度。
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因显微镜的不同放大倍数而异,因此用目镜测微尺测量微生物大小时,必须先用镜台测微尺进行校正,以求出该显微镜在一定放大倍数下,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相对长度,然后根据微生物细胞相当于目镜测微格数,即可计算出细胞的实际大小.两重合线间镜台测微尺格数×10目镜测微尺每格长度=两重合线间目镜测微尺格数思考题1、用油镜观察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在载玻片和镜头之间加滴什么油?起什么作用?答(1)应先用摖镜纸将镜头摖干净,以防止实验的污染。
使用油镜时,应先用低倍镜再用高倍镜,然后再是油镜,用完之后也要用摖镜纸将油镜摖掉。
(2)滴加香柏油(3)作用是增加折射率,即增加了显微镜的分辨率,油的折射率和分辨率成反比,同时与波长成正比。
2、影响显微镜分辨率的因素有哪些?答:显微镜的分辨率指显微镜能辨别两点之间的最小距离的能力,最小分辨距离越小,分辨率越高,最小可分辨率距离=λ/2NA且NA=n.sin,所以,分辨率由物镜的NA值与照明光源的波长两个因素决定,当然还有介质的折射率。
3、为什么要换不同放大倍数的目镜或物镜时,必须用镜台测微尺重新对目镜测微尺进行校正?答:不同放大倍数,目镜测微尺每小隔所代表实际长度不一样,必须用镜台测微尺进行重新校正,这样目镜测微尺测量的长度才是目前状态的准备长度。
4、在不改变目镜和目镜测微尺,而改用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来测定同一微生物的大小时,其测定的结果是否相同?为什么?答:相同的,不同的放大倍数,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实际长度不一样,必须重新校正,才能得到目前状态的准确长度。
微生物复习思考题

普通微生物复习思考题绪论1.什么是微生物的概念?包括哪些类群?2.简述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3.微生物学发展各时期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的主要贡献是什么?第一章思考题1.细菌的一般构造和特殊构造是什么,扼要说明各部分的生理功能。
2.什么是革兰氏染色法?主要步骤是什么?其中哪一步是关键?3.革兰氏阳性细菌与阴性细菌细胞壁构造特点及成分区别。
4.什么是荚膜?说明其化学成分及生理功能。
5.什么是磷壁酸?说明其构造和功能。
6.芽孢的定义、结构,它的极强抗逆性是由那些结构决定的。
7. 糖被分几种类型?其化学组成和功能怎样?8.比较放线菌的构造特点、繁殖方式、菌落与细菌的菌落差别。
第二章思考题1.比较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细胞结构的异同,主要有哪些种类?2.简述酵母菌的形态特征、菌落特点、繁殖方式。
3.简述霉菌的形态特征,菌丝的特化结构、菌落特点、繁殖方式。
第三章思考题1.试述病毒的主要化学组成与结构,病毒有何特点?2.壳粒在壳体上不同排列有何对称机制,各自的形态是什么?3.简述噬菌体的形态特征。
4.烈性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分几个阶段,有何特点?5. 温和噬菌体有哪几种存在方式?溶源性细菌有哪些特点?6.名词:烈性噬菌体、温和性噬菌体、溶源菌、前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第四章思考题:1. 简述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功能。
2. 简述微生物的四种营养类型,并举例说明之。
3. 简述微生物吸收营养的主要吸收方式,并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4.什么是选择性培养基?试举例并说明其原理。
5.什么是鉴别性培养基?试举例说明其原理。
6.什么是碳源和氮源?实验室和发酵工业常用那些物质提供碳源和氮源?7.名词解释:(1) 生长因子;(2)培养基;(3)同型乳酸发酵; (4)异型乳酸发酵第五章思考题1.试比较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发酵的异同点。
2. 说明呼吸链(电子传递链)的组成和ATP的产生方式。
3. 试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解释发酵概念。
4. 简述由EMP途径中间代谢产物——丙酮酸出发的6种发酵类型及其各自发酵产物。
微生物学课程思考题

微生物学课程思考题《微生物学》课程复习思考题绪论1.什么是微生物?它包括哪些类群?2.人类迟至19世纪才真正认识微生物其中主要克服了哪些重大障碍?3.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4.什么是微生物学?学习微生物学的任务是什么?5. 用一个具体事例说明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为什么说微生物是人类的敌人,更是我们的朋友?(建议将一些具体事例延伸成为展板制作的题目)6. 为什么微生物能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明星”?7. 为什么说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请不要简单罗列二个人的工作,而应该对他们的工作及意义进行评论)第一章1.试图示G+和G-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构造井简要说明其异同。
2.试图示肽聚糖的模式构造,并指出G+和G-细茵肽聚糖结构的差别。
3.试述革兰氏染色法的机制并说明此法的重要性。
4.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是如间解释芽袍耐热机制的?5.裂异形胞原体与始体.类支原体,浚酶体袍囊,磁小体。
第二章1.试解释菌物、真菌、酵母茵、霉菌和章菌。
2.试简介菌丝、茵丝体、菌丝球、真酵母、假酵母、芽痕、蒂痕、真菌丝、假菌丝等名词。
3.霉菌的营养菌丝恻气生菌丝各有何特点?它们分别可分化出哪些特化构造?4.试列表比较各种真菌胞子的特点。
5.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四大类微生物的菌落有何不同?为什么?第三章1.什么是真病毒?什么是亚病毒?2.病毒的一般太小如何?试图示病毒的典型构造。
3.病毒粒有哪几种对称形式?每种对称又有几类特殊外形?试各举一例。
4.什么叫烈性噬菌体?简述其裂解性生活史。
5.什么是一步生长曲线?它可分几期?各期有何特点?6.试解释溶源性、溶源菌、温和噬菌体。
第四章1.什么叫能源?试以能源为主、碳源为辅对微生物的营养类型进行分类。
2.什么叫生长因子?它包括哪几类化合物?微生物与生长因子的关系有哪几类?试举例加以说明。
3.什么叫水活度(a)?它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有间影响?对人类的生产实践w和日常生活有何意义?4.什么是选择性培养基?试举一例并分析其中的原理。
微生物学思考题总结

霉菌的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各有何特点?它们分别可分化成哪些特化构造?
2)非异性胞:如时间分隔、过氧化物酶和SOD除去有毒过氧化合物
豆科植物根瘤菌:
类菌体周膜上的豆血红蛋白能够充当“缓冲剂”,是游离O2维持在低而恒定的水平上
微生物代谢调节的特点及在发酵工业的意义
特点:
可塑性强
精确
代谢调节能力强
高效
方式多样
应用:
1、应用营养缺陷型菌株解除正常的反馈调节
1)赖氨酸发酵
2)肌苷酸(IMP)生产
还原后的中间代谢物(乙醇,乳酸等)
产能机制
氧化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
产能效率
高
中
低
比较氧化磷酸化、底物水平磷酸化、光合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
光合磷酸化
耦联
与呼吸链的递氢和受氢过程耦联
通过电子传递系统
质子动势
氧化过程产生质子动势
光能产生的质子动势
合成ATP过程
ATP合酶将ADP磷酸化
底物变化形成高能磷酸化合物,酶将高能磷酸集团转移到ADP合成ATP
第一章
试比较古生菌、细菌和真核生物间的主要差别。(集中在细胞膜上)
比较项目
古生菌
细菌
亲水头与疏水尾连接
醚键
酯键
疏水尾成分
异戊二烯重复单位
脂肪酸
单分子层膜
存在
微生物思考题与答案

微⽣物思考题与答案⽣长与控制11、微⽣物⽣长与繁殖的定义微⽣物⽣长是细胞物质有规律地、不可逆的增加,导致细胞体积扩⼤的⽣物学过程。
繁殖是微⽣物⽣长到⼀定阶段,由于细胞结构的复制与重建并通过特定⽅式产⽣新的⽣命个体,引起⽣命个体数量增加的⽣物学过程。
在微⽣物学⾥, 繁殖定义为细胞数量的增加。
2、快速⽣长的细菌⾥DNA复制与细胞分裂是如何协调的?细菌中DNA的复制和细胞分裂两个过程的控制是不连接的,具有多个复制叉。
在细菌个体细胞⽣长的过程中,染⾊体以双向的⽅式进⾏连续的复制,在细胞分裂之前不仅完成了染⾊体的复制,⽽且也开始了两个⼦细胞内DNA分⼦的复制。
3、细菌的⼆等分裂在细菌长度的中间位置,通过细胞质膜内陷并伴随新合成的肽聚糖插⼊,导致横隔壁向⼼⽣长,最后在中⼼会合,经⼀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相等的⼦细菌。
4、在给定温度下,细菌中各组分的变化量与什么有单⼀的函数关系,与什么⽆关?与⽣长速度有关,与培养基中营养成分⽆关5、细菌群体⽣长有哪些不同时期?其原因是什么?1、迟缓期:细菌数不增加。
原因:(1)种⼦⽼化(2)适应新环境的酶系统没有表达2、对数⽣长期:最⼤⽣长速率,对数增加,平衡⽣长3、稳定⽣长期:⽣长速率为零,活菌数最多。
原因:营养物质耗尽、代谢产物积累、pH等环境变化引起细菌不宜⽣长4、衰亡期:代谢活性降低、衰⽼⾃溶。
原因:营养物质耗尽,有毒代谢产物⼤量积累6、概念:Quorum sensing、代时、⽐⽣长速率、倍增时间、迟缓时间Quorum sensing:细菌通过监测细胞分泌的特定信号分⼦浓度从⽽监测种群⾃⾝密度的⽅式。
此种现象⼜被称为⾃诱导,因为信号分⼦的浓度会随着菌密度增加⽽增加,超过阈值后细菌开始表达⼀系列的密度依赖型基因(QS),合成⽣物膜、次级代谢旺盛、不再⽣长等等。
[个体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分化结构的确定]代时:在细菌个体⽣长⾥每个细菌分裂繁殖⼀代所需要的时间倍增时间:群体⽣长⾥细菌数量增加⼀倍所需要的时间迟缓时间:微⽣物在⽣长过程中,在实际条件下达到对数⽣长期所需要时间与理想条件(即⽆迟缓期)下达到对数⽣长期所需时间之差,可⽤作图⽅法求出7、代时、⽐⽣长速率、⽣长基质浓度之间的数学关系代时G = 0.693/u;⽐⽣长速率u=u m×S/(Ks + S)u m: 最⼤⽐⽣长速率;S:⽣长基质浓度;Ks: u为u m⼀半时的基质浓度8、什么是细菌的平衡⽣长?在对数⽣长期内,细胞数量对数增加、细胞各成分按⽐例稳定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学思考题总结一、名词解释1.病毒:病毒是在活细胞内增殖、遗传和变异的非细胞结构的微生物,是目前已知的体积最微小、结构最简单的生命形式2.包涵体:病毒感染细胞后在细胞的细胞核和胞浆内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斑块,称为包涵体3.噬菌斑;在涂有敏感宿主细胞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接种的噬菌体反复侵染和裂解大量细胞后,在菌苔上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大小和边缘的透明区域4.病毒粒子:成熟的或结构完整的有感染性的病毒个体5.主动运输:当细胞内的营养物质浓度低于细胞外若干倍时,这些营养物质在能量的作用下通过逆浓度梯度向细胞内运送的过程6.基因转位:由复杂运输酶系统参与的既需要载体蛋白又需要消耗能量的一种特殊主动运送方式7.复制周期:在寄主活细胞中,以自身核酸为模板利用寄主细胞的原料、能量和生物合成场所,合成病毒核酸、蛋白质等成分,然后在寄主细胞的细胞质或细胞核内装配成许多新的、成熟的病毒体,再以裂解宿主细胞、出芽或其他方式释放到细胞外,又开始另一个感染周期,这整个过程称为复制周期。
8.细胞病变效应: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并对细胞产生毒害,引起细胞变形、坏死、破裂等,进而导致细胞死亡的现象。
9.合胞体:在病毒感染细胞后,相邻细胞间的细胞膜溶解,若干个细胞融合入形成具有多个核的大融合细胞10.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共同感染一种细胞时,可能产生一种病毒增殖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干扰现象【干扰现象是由于前一种病毒在细胞内增殖时产生了干扰素】11.干扰素:脊椎动物受到病毒感染后产生的一种能够干扰病毒增殖的蛋白质,当释放到细胞外时,具有保护其他未感染细胞免受病毒感染的作用。
12.种:微生物分类上的一个基本分类单位。
是一大群表型特征(形态和生理方面)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接近,与同属内其他种有明显差别的菌株的总称。
13.亚种:当某一个种内的不同菌株存在少数明显而稳定的变异特征或遗传形状,而又不足以区分成新种时,可以将这些菌株细分成两个或更多的小的分类单元——亚种14.型:当同种或同亚种内不同菌株之间的性状差异不足以分为新的亚种时,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型15.菌株;一种微生物不同来源的纯培养物均可称为该菌种的一个菌株。
16.细菌:是一类形态细小、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二等分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微生物17.L型细菌:在实验室中形成的一种自发进行缺壁突变的缺壁细菌18.质粒:是核体以外的呈环状闭合的双股DNA19.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例如苏云金芽孢杆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δ内毒素,称为伴孢晶体。
20.GF动物:用现在的检测技术,在动物体内外的任何部位都检测不到任何微生物的动物,称为无菌动物21:SPF动物:指不存在某些特定的具有病原性或潜在病源性微生物的动物,称为无特定病原体动物22:大肠菌群:一群在37℃培养24h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包括大肠杆菌、枸橼酸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氏菌书中的一部分。
23.正常菌群:生活在健康动物各部位,数量大,种类稳定,且一般是有益无害的微生物24:菌群失调:在之间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下,宿主体内正常微生物群之间,以及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微生物生态平衡被破坏,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的状态。
25.灭菌:指杀灭物体中所有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及其芽孢、霉菌孢子的方法。
26.消毒:指杀灭物体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消毒只要求达到消除传染性的目的,而对非病原微生物及其芽孢、孢子并不严格要求全部杀死。
用于消毒的化学物质称消毒剂。
27.防腐:指阻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用于防腐的化学物质称防腐剂。
28.无菌法:采取防止或杜绝任何微生物进入动物机体或其他物体的方法,称为无菌法29.巴氏消毒法:较低的温度(61 ℃ 30分钟)杀灭致病菌30.寄生:一种小型生物生活在另一种较大型生物的体内(包括细胞内)或体表,从中夺取营养并生长繁殖,同时使后者蒙受损害甚至被杀死的一种相互关系31.共生:两种微生物紧密生活在一起,彼此依赖,相互为对方创造有利条件32.拮抗:当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种生物能产生对另一种生物呈现毒害作用的物质,从而抑制或杀死另一种生物,这种现象称为拮抗33.协同:两种或多种生物在同一生活环境中,互相协助,共同完成或加强某种作用,称为协同34.转导:以完全缺陷或部分缺陷的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中的DNA片段携带到受体菌中,通过交换和整合,从而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35.接合:供体菌与受体菌直接接触或经性菌毛的介导,使供体菌的大段DNA进入受体菌,而与受体菌的基因重组的过程36.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了供体菌的游离DNA片段,并将它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从而获得了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37.溶源性转换:细菌被溶源化后,因噬菌体基因加入寄生菌基因组,而是寄生菌获得的一些新性状叫做溶源性转化38.温和性噬菌体:指溶原性噬菌体感染细胞并将其核酸整合到宿主的核DNA上,并且可以随DNA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一般不引起细胞裂解名词解释1.细菌致病性:是指一定种类的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对一定宿主致病的能力。
毒力:又称致病力,即病原菌致病能力的强弱程度称为毒力(Virulence)。
2.侵袭力:指病原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在机体内生长繁殖,蔓延扩散的能力。
3.毒素:是细菌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对动物机体具有毒性作用的特殊物质,可大大增强微生物的毒害作用,这种毒性物质就叫做毒素。
4.外毒素:是微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并释放或分泌到周围环境中的毒素。
类毒素:用0.3-0.4%甲醛处理外毒素,可使其毒性丧失,但仍然保持抗原。
这样的外毒素称为类毒素。
5.内毒素:G-菌细胞壁的脂多糖,菌体死亡崩解后游离出来6.最小致死量:能使特定的动物在感染后一定时限内发生死亡的最小活微生物量或毒素量。
7.半数致死量:能使实验动物在感染后一定时限内发生半数死亡的活微生物量或毒素量。
8.最小感染量:指病原微生物对试验对象(如实验动物, 鸡胚,细胞培养等)发生传染的最小剂量。
9.半数感染量:指病原微生物能对半数试验对象发生传染的剂量10.传染:是指一定种类的微生物在特定的条件下,侵入机体,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并与宿主防御功能相互作用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
11.显性传染:又叫临床感染或传染病,指侵入机体的病原菌毒力强、数量多,而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相对较弱时,病原菌在机体内生长繁殖、产生毒性物质,导致机体组织的严重病理损伤,呈现明显临床症状的传染过程,称明显传染。
12.隐性传染:侵入机体的病原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较强,病原菌被迅速消灭或部分在机体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轻度病理损害,但机体生理功能无破坏,不出现或仅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称隐性感染。
13.菌血症:病原菌自局部病灶侵入血液,但不能在其中繁殖,可通过血流转移到其他组织、器官,在血流中呈一过性存在。
14.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液,并在血中大量生长繁殖,造成机体全身性中毒或严重的病理损害,引起显著的临床症状。
如炭疽病。
15.脓毒血症:化脓菌侵入血流,不仅在其中生长繁殖,而且还沿着血液循环到达其它脏器或组织,引起化脓性病灶。
如肝脓肿、肾脓肿。
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毒素侵入血流和淋巴液,运至敏感的组织或器官,引起独特的中毒症状,而细菌不进入血流,如破伤风毒血症。
二、简答及论述1.什么是微生物?包括哪些类群?⑴微生物是个体细小、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群结构比较简单、繁殖迅速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⑵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螺旋体、霉形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和病毒等(三菌四体一病毒)2.微生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⑴个体微小,结构简单⑵种类繁多,分布广泛⑶代谢种类多,代谢能力强⑷生长繁殖快,容易培养⑸适应能力强,易发生变异3.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有哪几位?巴斯德和郭霍(科赫)4.研究微生物有什么意义?⑴改善环境,改良土壤和治理环境污染⑵制作生物制剂和疫苗,用于疾病的防治与诊断⑶为农业、工业、和食品产业提供支持5.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有哪些?各有什么功能?⑴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体、核糖体和内容物;特殊结构为荚膜、鞭毛、菌毛和芽孢⑵细胞壁的功能:①主要是维持细菌外形,保护细菌耐受低渗环境②阻挡对细菌有害的物质进入菌体,维持细菌内外离子平衡③参与细菌的正常分裂④与细菌的致病性、抗原性、对噬菌体的敏感性及革兰式染色特性密切相关⑤与细菌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性也密切相关⑶细胞膜的功能: ①物质运输:选择性的控制细胞内外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送②屏障作用:是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屏障③是合成细胞壁和糖被的各种组分的重要基地④膜上含有氧化磷酸化合光和磷酸化等能量代谢的酶,是细胞的产能场所⑤是鞭毛机体的着生部位和鞭毛运动的功能部位⑷细胞质中含有多种酶系统,是合成蛋白质和核糖核酸的场所,同时也是营养物质进行同化和异化的场所⑸质粒的功能:①能独立复制,随宿主分裂传给子代②具有与外来DNA重组的功能③控制产生菌毛、毒素、耐药性和细菌素等遗传性状⑹荚膜功能:①抗吞噬作用:荚膜因其亲水性及空间占位屏障作用,可有效抵抗宿主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强病原菌的致病能力②粘附作用,荚膜多糖可使细菌彼此粘连,也可粘附于组织细胞或无生命体表面,是引起感染的因素③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④抗干燥作用⑤使营养物质的储存和代谢废物排出的场所⑺鞭毛功能:①鉴定价值: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细菌能否运动可用来鉴定②致病作用:鞭毛运动能增强对宿主的侵害,因运动往往具有化学趋向性,可避免有害环境向高营养浓度区域移动③抗原性:鞭毛均有特苏醒抗原,可用于血清检查⑻菌毛功能:①作为噬菌体的吸附位点②作为传递遗传物质的通道③作为附着到哺乳动物细胞或其他物质的工具⑼芽孢功能:①是细菌的休眠结构②是鉴别芽孢菌的重要依据③增强细菌对外界的理化因素的抵抗能力6.简要说明G+和G-细胞壁的结构特点及成分⑴①G+的细胞壁厚,主要是由肽聚糖和磷壁酸构成②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其细胞壁较厚,化学组成简单,一般有90%肽聚糖和10%磷壁酸。
细胞壁基本由厚厚一层肽聚糖构成,磷壁酸穿插其中。
磷壁酸分两类,一类与肽聚糖分子进行共价结合,称壁磷壁酸,另一类是跨越肽聚糖层与细胞质膜相连,称为膜磷壁酸或脂磷壁酸。
细胞壁与细胞质膜之间的空间称为周质间隙。
③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其细胞壁较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薄,化学组成较复杂,可分为两层,为外膜和薄的肽聚糖层。
在外膜与细胞质膜间有明显的空间,称为周质间隙。
外膜主要成分为脂多糖LPS由核心多糖、O—特异支链和脂质A组成。
外膜除磷脂外还含有多糖和蛋白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