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微生物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及知识要点
微生物学实验课后习题答案

微生物学实验课后习题答案微生物学实验课后习题答案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到微生物的分类、结构、功能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在微生物学实验课中,学生们通常会遇到一些习题,这些习题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提升他们的实验能力。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微生物学实验课后习题的答案,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1. 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是指肉眼无法看见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
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各种环境中,如土壤、水体、空气以及人体内外等。
2. 请简述细菌的结构。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其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质粒、核糖体和细胞质等。
细菌的细胞壁由多糖和蛋白质构成,可以提供细胞的形态和保护作用。
细菌的细胞膜则是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关键结构。
质粒是细菌细胞中的一个环状DNA分子,可以携带一些特定的基因。
核糖体是细菌细胞中的蛋白质合成工厂,负责合成蛋白质。
细菌的细胞质则是细菌内部的液体环境,包含各种细胞器和溶质。
3. 请解释细菌的生长曲线。
细菌的生长曲线描述了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过程。
生长曲线通常分为四个阶段:潜伏期、指数期、平台期和死亡期。
在潜伏期,细菌适应环境并准备分裂。
指数期是细菌最快速增殖的阶段,细菌数量呈指数增长。
平台期是指细菌数量停止增长,细菌的繁殖和死亡速率达到平衡。
死亡期是指细菌数量开始减少,死亡速率大于繁殖速率。
4. 请简述细菌的培养方法。
细菌的培养方法主要包括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
液体培养是将细菌接种到含有营养物质的液体培养基中,通过摇床或震荡器等设备进行培养。
固体培养是将细菌接种到含有琼脂或琼脂糖的固体培养基中,使其在培养皿上形成菌落。
此外,还可以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和差异培养基来筛选和鉴定不同种类的细菌。
5. 请解释细菌的染色方法。
细菌的染色方法主要包括革兰氏染色和酸忍受染色。
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通过使用革兰氏染色剂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两类。
微生物实验思考题

微生物实验思考题微生物学实验是生物学实验中较为复杂和繁琐的一类实验,它涉及到的实验类型和实验方法较多,而且每一种实验类型和实验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操作要求。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微生物学实验中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微生物学实验之前,我们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要了解实验的目的、要求和原理,确定所需的实验器材和试剂,并准备好相应的实验用品。
要对实验场所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确保实验环境的无菌性。
要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菌种和培养基,并进行必要的预处理。
二、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菌种保藏:在进行微生物学实验之前,需要对菌种进行保藏。
保藏方法应根据菌种的性质和实验要求进行选择。
常用的保藏方法有甘油管藏法、沙土管藏法、液体石蜡法等。
保藏过程中需要注意防止杂菌污染和防止菌种变异。
2、培养基的制备:制备培养基是微生物学实验中的一项基本操作技能。
在制备培养基时,需要注意根据菌种的营养需求和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配方和配制方法。
同时,要注意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处理,确保无菌性。
3、接种与培养:在接种和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无菌操作和防止杂菌污染。
接种时需要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接种方法和接种量,并注意对菌种进行纯化处理。
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以保证微生物的正常生长和繁殖。
4、观察与记录:在观察和记录过程中,需要注意对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形态特征、生化反应等进行仔细观察和记录。
这些信息对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实验结果解释非常重要。
5、数据分析与总结:在完成实验后,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进行总结。
数据分析可以借助专业的统计软件进行,如SPSS、Excel等。
总结时需要注意对实验结果进行客观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三、实验后的整理与思考完成微生物学实验后,需要对实验场所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并对实验器材和试剂进行整理和存放。
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
微生物实验思考题参考标准答案及知识要点

微生物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及知识要点一.酵母菌形态观察及死活细胞鉴别1.吕氏碱性美蓝染液浓度和作用时间的不同对酵母菌死细胞数量有何影响?是分析其原因。
美蓝是一种无毒性的染料,它的氧化型呈蓝色,还原型无色。
用美蓝对酵母的活细胞进行染色时,由于细胞的新陈代谢作用,细胞内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能使美蓝由蓝色的氧化型变成为无色的还原型。
因此,具有还原能力的酵母活细胞是无色的,而死细胞或代谢作用微弱的衰老细胞则呈蓝色或淡蓝色,借此即可对酵母菌的死细胞和活细胞进行鉴别。
美蓝浓度高了,代谢不太活跃的活细胞也会被染色,从而使观察到的死细胞较多,活细胞较少;反之,则代谢微弱的细胞也能还原美蓝,不被染色,从而使观察到的死细胞较少,活细胞较多。
二.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1.革兰氏染色中那一步是关键?为什么?你是如何操作的?革兰氏染色的关键步骤是:乙醇脱色(是脱色时间)。
如果脱色过度,革兰氏阳性菌也可被脱色而被误认为是革兰氏阴性菌;如脱色时间过短,革兰氏阴性菌也可被脱色而被误认为是革兰氏阳性菌。
脱色时间的长短还受涂片的厚薄,脱色是玻片晃动的快慢及乙醇用量的多少等因素的影响,难以严格规定(脱色是应当控制速度,脱色时间一般为20—30s)。
2. 固定的目的之一是杀死菌体,这与自然死亡的菌体有何不同?自然死亡的菌体本身已经部分自溶,结构已经改变。
固定杀死细菌时细菌结构是保持死亡时的状态的。
3. 不经复染这一步能否区分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能。
在酒精脱色后,不被酒精脱色而保留紫色者为革兰氏阳性菌(G+),被酒精脱色为革兰氏阴性菌。
最后一步用番红染液复染,是为了让结果更清楚。
4.涂片为什么要固定,固定适应注意什么问题?a 杀死细菌并使菌体黏附与玻片上;b增加其对染料的亲和力。
固定时应注意:手持玻片,菌膜朝上,在微火过3次(手指触摸玻片反面,不烫手为宜),固定时应尽可能维持细胞原有形态,防止细胞膨胀或收缩。
三. 霉菌、放线菌的形态观察1.镜检时,如何区分基内菌丝与气生菌丝?一般气生菌丝颜色较深,直生或分枝丝状,比基内菌丝粗;而基内菌丝色浅、发亮,可看到横隔膜,继而断裂成球状或杆状小体。
高中生物高考专题12 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解析版)

2020届高考生物难点及易错题精讲精练专题12 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难点精讲】一、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和无菌技术例题:(2018·全国Ⅱ,37)在生产、生活和科研实践中,经常通过消毒和灭菌来避免杂菌的污染。
回答下列问题:(1)在实验室中,玻璃和金属材质的实验器具_____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放入干热灭菌箱中进行干热灭菌。
(2)牛奶的消毒常采用巴氏消毒法或高温瞬时消毒法,与煮沸消毒法相比,这两种方法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密闭空间内的空气可采用紫外线照射消毒,其原因是紫外线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照射前,适量喷洒________,可强化消毒效果。
(4)水厂供应的自来水通常是经过________(填“氯气”“乙醇”或“高锰酸钾”)消毒的。
(5)某同学在使用高压蒸汽灭菌锅时,若压力达到设定要求,而锅内并没有达到相应温度,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可以(2)在达到消毒目的的同时,营养物质损失较少(3)破坏DNA结构消毒液(4)氯气(5)未将锅内冷空气排尽【解析】(1)干热灭菌是指将物品放入干热灭菌箱内,在160~170 ℃条件下加热1~2 h。
耐高温、需要保持干燥的物品,如玻璃器皿(吸管、培养皿)和金属用具等,可采用干热灭菌的方法。
(2)巴氏消毒法是在70~75 ℃条件下煮30 min或在80 ℃条件下煮15 min,可以杀死牛奶中的微生物,并且使牛奶的营养物质损失较少。
(3)接种室、接种箱或超净工作台在使用前,可以用紫外线照射30 min,紫外线能破坏微生物的DNA结构,以杀死物体表面或空气中的微生物。
在照射前,适量喷洒石炭酸或煤酚皂溶液等消毒液,可以强化消毒效果。
(高考生物)食品微生物检验习题参考答案

(生物科技行业)食品微生物查验习题参照答案食品微生物查验习题参照答案1、答:(1)干热灭菌法将包扎好的玻璃器皿摆入电热烘箱中,互相间要留有必定的空隙,以便空气流通。
关紧箱门,翻开排气孔,接上电源。
待箱内空气排出到必定程度时,封闭上排气孔,加热至灭菌温度后,固定温度进行灭菌: 160 ℃— 165 ℃保持 2 小时。
2 小时后切断电源。
待烘箱内温度自然降温冷却到60 ℃以下后,再开门拿出玻璃器皿,防止因为温度忽然降落而惹起玻璃器皿碎裂。
(2 )高压蒸汽灭菌法关好排水阀门,放入纯净水或蒸馏水至标度。
注意水量必定要加足,不然简单造成事故。
将须要灭菌的器械、培育基等装入灭菌锅中,加盖密封。
旋紧螺旋时,先将每个螺旋旋转到必定程度(不要太紧),而后再旋紧相对的两个螺旋,以达到均衡旋紧,不然易造成漏气,达不到完全灭菌的目的。
通电加温,翻开排气活门,排尽锅内的空气。
往常当压力表指针升至 5 磅或 0.05MPa时,翻开排气活门放气,待压力表指针降至零点一小段时间后,再封闭活门。
即活门冲出的所有是蒸汽时则表示彻底,此时可封闭排气活门,假如过早封闭活门,排气不完全,也达不到完全灭菌的目的。
恒温灭菌 :0.1MPa或15磅压力保持20~30分钟。
压力表的指针上涨时,锅内温度也渐渐高升,当压力表指针升至0.1MPa时或15 磅时,锅内温度相当于 120 ℃~121 ℃(等于一个大气压),此时开始计算灭菌时间,控制热源,使处于 0.1MPa 或 15 磅压力保持 20 ~30 分钟,即能达到完整灭菌的目的,而后停止加温。
当达到所需温度时开始计时,并在此温度下保持所需的时间。
降温:自然降温或翻开活门排汽降温。
略微翻开一点排气活门,使锅内蒸汽迟缓清除,而后渐渐开大活门,气压渐渐降落,注意勿使排气过快,不然会使锅内的培育基沸腾而冲脱或沾染棉花塞,但排气太慢又使培育基在锅内,受高温办理时间过长,对培育基也是不利的。
一般从排气到翻开锅盖以10 分钟左右为好。
【高中生物】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思考题及答案

(生物科技行业)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思虑题及答案现代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思虑题及参照答案一、名词讲解1.孟德尔定律孟德尔定律是指孟德尔第必然律和孟德尔第二定律,即分别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分别定律是指:遗传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出现,而在产生配子时相互分别,并独立地分配到不同样的性细胞中;自由组合定律是指:各种配子的数量相等,而且在形成配子的过程中两对或更多对遗传因子的组合是随机的。
2.连锁和连锁群连锁是指:来自同一亲本的两个基因在配子形成过程中有保留原来组合的倾向,这是由于这两个基因处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的缘故,这类现象称为连锁。
同一染色体上相互连锁的基因称为连锁群,连锁群的数量等于单倍染色体的数量。
3.引起突变引起突变是利用物理的或化学因素办理微生物集体,促使少量个体细胞的DNA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在基因内部碱基配对发生差错,引起微生物的遗传性状发生突变。
引起突变其实不是新的突变,而是经过不同样的方式提高突变频率。
4.转变转变是指:同源或异源的游离DNA 分子(质粒和染色体DNA )被自然或人工感觉态细胞摄取,并获得表达的水平方向的基因转移过程。
依照感觉态成立的方式,转变可分为自然遗传转变和人工转变。
5.平易噬菌体当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其核酸附着并整合在宿主细胞染色体上,和宿主的核酸同步复制,宿主细胞不裂解而连续生长,这类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作平易噬菌体。
6.宽泛性转导噬菌体可误包供体菌中的任何基因(包括质粒),并使受体菌获得各种性状的转导称为宽泛性转导。
宽泛性转导可分为两种:完好宽泛转导和流产宽泛转导。
7.F 因子F因子是一种核外质粒,决定着细菌的性别,即含有控制性菌毛合成的遗传信息,故称为致育因子或性质粒。
F 因子可整合到宿主染色体基因组上去而称为附加体,且能够正常或异常零散而成为各种菌株。
8.溶源化溶源化是指:以平易噬菌体感染非溶源性细菌细胞,并在附着位点的某一特定部位将噬菌体附加到细菌染色体上以成立溶源现象。
微生物工程思考题参考答案

微生物工程思考题参考答案Ricky & Bullet 2017.11、举出几例微生物大规模表达的产品, 及其产生菌的特点?A.蛋白酶表达产物一般分泌至胞外,能利用廉价的氮源,生长温度较高,生长速度快,纯化、分离及分析快速;安全性高,得到FDA的批准的菌种。
B.单细胞蛋白生长迅速,营养要求不高,易培养,能利用廉价的培养基或生产废物。
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产量高,质量好。
安全性高,得到FDA的批准的菌种。
C. 不饱和脂肪酸生长温度较低,安全性高,能利用廉价的碳源,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D.抗生素生产性能稳定,产量高,不产色素,,能利用廉价原料F. 氨基酸代谢途径比较清楚,代谢途径比较简单2、自然界分离微生物的一般操作步骤?样品的采取→预处理→培养→菌落的选择→初筛→复筛→性能的鉴定→菌种保藏3、从环境中分离目的微生物时,为何一定要进行富集培养?自然界中目的微生物含量很少,非目的微生物种类繁多,进行富集培养,使目的微生物在最适的环境下迅速地生长繁殖,数量增加,由原来自然条件下的劣势种变成人工环境下的优势种,使筛选变得可能。
4、菌种选育分子改造的目的?防止菌种退化; 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提高生产能力; 提高产品质量; 开发新产品5、什么叫自然选育?自然选育在工艺生产中的意义?自然选育就是不经人工处理,利用微生物的自然突变进行菌种选育的过程。
自然选育在工业生产上的意义:自然选育可以有效地用于高性能突变株的分离。
然选育虽然突变率很低,但却是工厂保证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
6、什么是诱变育种?常用的诱变剂有哪些?诱变育种是指用物理、化学因素诱导植物的遗传特性发生变异,再从变异群体中选择符合人们某种要求的单株,进而培育成新的品种或种质的育种方法。
诱变剂有两大类:物理诱变剂和化学诱变剂。
常用的物理诱变剂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如Co60等)、等离子、快中子、α射线、β射线、超声波等。
常用的化学诱变剂有碱基类似物、烷化剂、羟胺、吖定类化合物等。
微生物学实验原理及思考题答案

微生物学实验原理及思考题答案第一篇:微生物学实验原理及思考题答案油镜便于观察的原理是什么?用油镜观察时在油镜与载玻片之间加入了和玻璃折射率相近的香柏油,使进入透镜的光线增多,视野亮度增强,使物象明亮清晰。
1.细调节器每旋转一周使镜筒上升或下降0.1mm.一。
培养基的配制原理:微生物的生长发育都有一定的营养需要,培养基即人工培养物,为其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营养的基质。
培养基配制好以后必须经过灭菌方能用于分离培养微生物实验。
一次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是微生物实验室中最基本的操作,通过本次实验学习微生物实验室中常用培养基的配制方法和灭菌方法。
1.称药品的钥匙不要混用称完药品应及时盖紧瓶盖,因为某些成分如蛋白胨极易吸水潮解调PH时要小心操作,避免回调。
配制培养基应注意哪些问题?要选定合适的培养基;培养基成分要称量准确;PH要适宜;灭菌要严格。
培养基配制完成后为什么要立即灭菌?已灭菌的培养基如何进行无菌检查?防止细菌污染培养基一旦细菌污染了培养基,由于培养基有丰富的营养物质,细菌会段时间内大量产生这样子就会跟培养物争夺营养物质,另一方面,细菌生长过程中会产生有毒物质致使培养物死亡。
放在37℃的恒温箱中一两天后,培养基上没有生长任何微生物的就可以使用(若有微生物则是以菌落出现的肉眼可以看见)二。
细菌的单染色技术原理:单染色法师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
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所以常用碱性染料进行染色。
碱性染料并不是碱,和其他染料一样是一种盐,电离时染料离子带正电,易于带负电荷的细菌结合而使细菌着色。
制备染色标本时的注意事项?选择合适菌龄的细菌;固定时避免火焰直接烘烤破坏细菌形态;染色时间要适宜;水洗时水不能直接冲在涂片处。
制片为什么要完全干燥后才能用油镜观察?油和水之间会分层,油就不能与标本接触还有光会发生折射等等原因,这样不利于油镜观察三。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原理:细菌先经碱性染料结晶紫染色,而经碘液媒染后用酒精脱色,在一定条件下有的细菌紫色不被脱去,为G+,有的可被脱去,为G-.1.革兰氏染色成败的关键是乙醇脱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及知识要点微生物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及知识要点(可能在整理时部分问题未能考虑全面,若有异议,请同学们自行从网络或课本上搜索查找)微生物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一.酵母菌形态观察及死活细胞鉴别1.吕氏碱性美蓝染液浓度和作用时间的不同对酵母菌死细胞数量有何影响?是分析其原因。
美蓝是一种无毒性的染料,它的氧化型呈蓝色,还原型无色。
用美蓝对酵母的活细胞进行染色时,由于细胞的新陈代谢作用,细胞内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能使美蓝由蓝色的氧化型变成为无色的还原型。
因此,具有还原能力的酵母活细胞是无色的,而死细胞或代谢作用微弱的衰老细胞则呈蓝色或淡蓝色,借此即可对酵母菌的死细胞和活细胞进行鉴别。
美蓝浓度高了,代谢不太活跃的活细胞也会被染色,从而使观察到的死细胞较多,活细胞较少;反之,则代谢微弱的细胞也能还原美蓝,不被染色,从而使观察到的死细胞较少,活细胞较多。
二.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1.革兰氏染色中那一步是关键?为什么?你是如何操作的?革兰氏染色的关键步骤是:乙醇脱色(是脱色时间)。
如果脱色过度,革兰氏阳性菌也可被脱色而被误认为是革兰氏阴性菌;如脱色时间过短,革兰氏阴性菌也可被脱色而被误认为是革兰氏阳性菌。
脱色时间的长短还受涂片的厚薄,脱色是玻片晃动的快慢及乙醇用量的多少等因素的影响,难以严格规定(脱色是应当控制速度,脱色时间一般为20—30s)。
2.固定的目的之一是杀死菌体,这与自然死亡的菌体有何不同?自然死亡的菌体本身已经部分自溶,结构已经改变。
固定杀死细菌时细菌结构是保持死亡时的状态的。
3.不经复染这一步能否区分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能。
在酒精脱色后,不被酒精脱色而保留紫色者为革兰氏阳性菌(G+),被酒精脱色为革兰氏阴性菌。
最后一步用番红染液复染,是为了让结果更清楚。
4.涂片为什么要固定,固定适应注意什么问题?a杀死细菌并使菌体黏附与玻片上;b增加其对染料的亲和力。
固定时应注意:手持玻片,菌膜朝上,在微火过3次(手指触摸玻片反面,不烫手为宜),固定时应尽可能维持细胞原有形态,防止细胞膨胀或收缩。
三.霉菌放线菌的形态观察1.镜检时,如何区分基内菌丝与气生菌丝?一般气生菌丝颜色较深,直生或分枝丝状,比基内菌丝粗;而基内菌丝色浅、发亮,可看到横隔膜,继而断裂成球状或杆状小体。
2.显微镜下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放线菌与细菌需要在油镜下才能观察清楚,而霉菌和酵母菌在低倍镜下即可看到。
细菌:为细而短的单细胞微生物(个体微小),主要形态有:球、杆、螺旋状等。
(部分杆菌还可形成芽孢)放线菌:存在分枝丝状体和菌丝体,革兰氏阳性菌,有孢子丝和孢子(球形、椭圆形、杆状、柱状)。
酵母菌:单细胞,菌体呈圆球、卵形或椭圆形,少数呈柠檬形、尖形等。
菌体比细菌大几倍到几十倍,部分处于出芽繁殖过程中菌体还可观察到芽体,大多数菌体上还有芽痕。
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得多,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到几十倍,在低倍镜下即可看到,并还可看到孢子囊梗、囊轴、孢子囊、包囊孢子等。
四.玻璃器皿的洗涤包扎与灭菌1.高压蒸汽灭菌开始时为什么要将锅内排尽?灭菌后为什么要待压力降低到“0”时,才能打开排气阀,开盖取物?因为空气的膨胀压大于水蒸汽的膨胀压,所以,当水蒸汽中含有空气时,在同一压力下,含空气蒸汽的温度低于饱和蒸汽的温度。
如果压力未降到0时,打开排气阀,就会因锅内压力突然下降,使容器内的培养基由于内外压力不平衡(压力突然下降而发生复沸腾)而冲出烧瓶口或试管口,造成培养基等液体沾湿棉塞或溢出等事故。
2.设计实验方案,比较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的效果。
以下试验方案有关操作均遵循无菌操作条件和等量原则。
(一)实验材料试管镊子酒精灯嗜热脂肪芽孢杆菌ATCC7053菌片纸片(与菌片同大小同材料)溴甲酚紫蛋白冻水培养基(已灭菌)等实验材料(材料有余)。
(二)对照组取9支洁净试管,分为A1B1C1三组(每3支一组),将A1组中放入菌片,B1组中放入纸片,C1组中什么也不加;不经灭菌,直接加入溴甲酚紫蛋白冻水培养基(等量)。
(三)实验组取18支洁净试管,分为A21A22B21B22C21C22六组(每3支一组),将A21A22组中加入菌片,B21B22中加入纸片,C21C22中什么也不加;其中A21B21C21进行160℃2小时干热灭菌;其中A22B22C22进行121℃20分钟湿热灭菌,灭菌完毕,冷却后加入溴甲酚紫蛋白冻水培养基(等量)。
(四)恒为培养将上述所有试管按分组在56℃恒温条件下培养48小时。
(五)结果处理将培养后的结果进行记录,制表进行比较,得出灭菌效果。
(六)重复试验多次(10几次)重复以上实验步骤,得出普遍结果。
3.为什么干热灭菌比湿热灭菌所需温度高时间长?在湿热条件下,有水蒸汽的作用:a高温水蒸汽导热比干空气要快;b高温水蒸汽冷凝变水时有放热过程;c高温水蒸汽能穿透细菌的细胞膜,直接进入细胞内破坏细胞;c高温水蒸汽能水解一部分细胞结构,加速导热。
(湿热中细菌菌体吸收水分,蛋白质较易凝固,因蛋白质含水量增加,所需凝固温度降低;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湿热的蒸汽有潜热存在,每1克水在100℃时,由气态变为液态时可放出2.26kJ(千焦)的热量。
这种潜热,能迅速提高被灭菌物体的温度,从而增加灭菌效力。
)五.培养基的配置1.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有哪些操作步骤?那几步易出错,如何防止?称取药品—加热溶化—分装—加棉塞—包扎—灭菌—搁置斜面易出错的步骤有:a称取药品称取时钥匙专用,瓶盖不要错盖,易吸水的药品要快速称取;b加热溶化加入药品后要用玻璃棒不停搅拌,以免糊底(在琼脂熔化过程中,应控制火力,以免培养基因沸腾而溢出容器,同时,需不断搅拌,以防琼脂糊底烧焦。
);c分装分装时培养基不能粘在三角瓶(或试管)口,以免接种时染菌;d搁置斜面斜面长度约试管长度一半为宜。
2.配制培养基的一般原则是什么?a目的明确b营养协调c理化适宜d经济节约六.平板菌落计数法1.平板菌落计数法的原理是什么?它适用于那些微生物的计数?平板菌落计数法是将等测样品经适当稀释后,其中的微生物充分分散为单个细胞,取一定量的稀释液接种到平板上,经过培养,由每个单细胞生长繁殖而形成的肉眼可见的菌落,即一个单菌落应代表原样品中的一个单细胞。
统计菌落数,根据其稀释倍数和取样接种量即可换算出样品中的含菌数。
(但是,由于待测样品往往不易完全分散成单个细胞,所以,长成的一个单菌落也可能来自样品中的2~3或更多个细胞。
因此平板菌落计数的结果往往偏低。
现在常使用菌落形成单位)。
平板计数法是根据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所形成的一个菌落是由一个微生物繁殖而形成的现象进行的,也就是一个菌落可代表一种微生物(并不绝对)。
通常用来测定样品中所含细菌、孢子、酵母菌等单细胞微生物的数量。
2.菌落样液移入培养皿后,若不尽快地倒入培养基并充分摇匀,将会出现什么结果?为什么?出现的结果是:形成菌落过于集中,不能形成均匀分布的单菌落,导致无法计数。
因为:若不立即摇匀,菌体常会吸附在皿底上,不易形成均匀分布的单菌落,从而影响计数的准确性。
3.要获得本次试验的成功,那几步最为关键?为什么?a稀释菌液若在稀释时移液管混用可使稀释梯度不准确,从而导致计数误差(放菌液时吸管尖不要碰到液面,即每一支吸管只能接触一个稀释度的菌悬液,否则稀释不精确,结果误差大。
);b稀释倒平板1若再加入菌液不立即倒入培养基,可使菌体黏附于皿底;2若不注意培养基温度,温度过高会将菌体烧死,温度过低会使培养基一倒入立即凝固,从而菌体不能均匀分布;3倒入培养基需立即摇匀,否则菌体常会吸附在皿底上,不易形成均匀分布的单菌落,从而影响计数的准确性;4选择倒平板的稀释梯度也是很重要的,一般以三个连续稀释度中的第二个稀释度倒平板后所出现的平均菌落数在50个左右为宜,否则要适当增加(或减少)稀释度加以调整。
4.平板菌落计数法与显微镜直接计数法相比有何优缺点?微生物显微镜直接计数法随机性大,所以对菌体数量不能做出较为宏观,全面的反应.显微镜直接计数法一般与血球计数板配套使用.但显微镜直接计数法的优点是快速,观察到马上可以计数,而计的是相应微生物总数。
平板菌落计数法最大的缺点是速度慢,需要平板上长出菌落一段时间后才能计数.但是由于平板菌落计数法通常做梯度稀释,所以计数的线性范围大.由于是菌悬液涂布,所以比较均匀,能较好的反应菌落的疏密程度.重复性,平行性很好,而计的是活菌数。
是经典的计数方法.七.显微镜直接计数法1.为何用血细胞计数板可计得样品总菌值?叙述其适用范围。
a计数室体积一定;b在显微镜下,不经染色不能分辨菌体的死活,使计数所得的数目为一定体积内的总菌数,从而计得样品中总菌值。
适用范围:可单细胞存在的细菌酵母菌或显丝状生长的真菌,放线菌所生的孢子等。
2.为什么计数室内不能有气泡?试分析产生气泡的可能原因。
a气泡会占据计数室的空间,导致计数室中的菌体个数计数偏小,最后导致计数结果偏小。
b计数室内的气泡,可影响菌液的随机分布,使计数产生误差。
产生气泡原因:a操作不当,先放菌液再盖盖玻片;b计数室洗涤不干净;c盖玻片移动,造成空气进入而产生气泡。
3.试分析影响本实验结果的误差来源及提出改进措施?1、仪器误差:所用器材均应清洁干净,并且计数板计数区不应该有擦痕。
2、计数室内可能有气泡。
因为酵母细胞并没有染色,看起来是透明的,有气泡很容易被计入,使数值偏高;并且,气泡会影响菌悬液的随机分布。
改进:若产生气泡,则用吸水纸吸出。
3、菌体在计数板上分布不均,当用选取5格计数时,会造成很大误差。
改进:应使菌液自然流入并混匀,进行观察时尽可能多数几个格子。
4、配制稀释液时吸取的浓度过高或过低,导致稀释液浓度和原液不成正确比例,计算时产生误差。
应将原液摇晃均匀后取中部的液体进行稀释。
5、由于数菌体数目时视觉疲劳而导致的视觉误差。
应多人观察,取记录平均数。
6、计数时可能将格四周的菌都计算在内了,使数值偏高。
改进:谨遵一个规则,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不可以重复计数。
7、可能出现有出芽的酵母菌,将出芽的酵母菌按两个计数了,使数值偏高。
改进:计数时,只有当芽体于母细胞一样大的时候,才能计为两个。
8、微量移液器的最小量程太大,在加样时,容易加多,使盖玻片鼓起,血球计数板所技术的体积变大,最终结果偏大。
改进:用量程的小的微量移液器并少加一些。
八.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1.如果一项科学研究内容需从自然界中筛选到能产生高温蛋白酶的菌株,你将如何完成?写出实验方案(产蛋白酶菌株在酪素平板上能形成降解酪素透明圈)。
以下试验方案有关操作均遵循无菌操作条件一材料准备1土壤【有机质(特别是蛋白质)含量丰富的土壤】2灭菌生理盐水(0.85%NaCl)3灭菌移液管4添加酪素的B—4(牛肉膏蛋白胨完全培养基)经灭菌5B—4斜面(经灭菌)6其他材料:接种环酒精灯等二操作方法1在盛有10ml灭菌生理盐水的烧杯中添加1g土壤,配成悬浮液;2稍静止后,用灭菌移液管移取部分上清液,将其制成10^4—10^6倍的稀释液;3用灭菌移液管吸取各稀释液用稀释倒平板法(或涂布平板法)将其接入添加酪素的B—4平板上;4在55—65℃下培养1—2天;5挑取形成降解酪素透明圈的菌落(透明圈直径D与菌落直径d之比较大者),转接入B—4斜面上培养;(若无特定菌落形成,则需另取土样从开始重复试验)6将B—4斜面上的菌落再用平板纯培养,依次重复2—3次后即可得到纯培养(镜检);7纯培养细菌中蛋白酶的提取及活性鉴定【摇瓶培养(若提取蛋白酶及其活性正常,则纯培养成功,否则,重取土样重复以上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