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常见公式的推导
物理常见公式的推导

物理常见公式的推导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高中物理公式一、力胡克定律: F = kx (x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1、重力: G = mg (g随离地面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重力约等于地面上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3 、求F1、F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1-F2 F F1 + F2(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
F合=0 或: F x合=0 F y合=0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一定等值反向(2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力矩代数和为零.(只要求了解)力矩:M=FL (L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5、摩擦力:滑动摩擦力: f= F N说明:① F 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②为滑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无关.静摩擦力:其大小与其他力有关,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不与正压力成正比.大小范围: O f静 f m (f m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说明: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b、摩擦力可以做正功,也可以做负功,还可以不做功。
c、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浮力: F= gV (注意单位)7、万有引力: F=G m m r122(1)适用条件:两质点间的引力(或可以看作质点,如两个均匀球体)。
高一物理公式推导(经典实用)

高一物理公式推导(经典实用)
在高中物理中,有很多经典且实用的公式,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物
理公式推导:
1. 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假设物体的初速度为 u,加速度为 a,经过
时间 t 后的速度为 v。
根据加速度的定义 a = (v - u)/t,将 v 单独拿
出来就得到 v = u + at。
2. 位移和速度的关系:假设物体的初速度为 u,加速度为 a,经过
时间 t 后的位移为 s。
根据速度的定义 v = u + at,将 t 单独拿出来
变换一下就得到 s = ut + (1/2)at^2。
3.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在受到力 F 作用下产生加速度 a。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F = ma,将加速度 a 单独拿出来就得到 a = F/m。
4. 功和能量的关系:假设物体在力 F 作用下沿着位移 s 运动,做
功 W。
根据功的定义 W = Fs,将力 F 单独拿出来就得到 F = W/s,再将 a = F/m 代入,可以推导出 W = (1/2)mv^2 - (1/2)mu^2,即功
等于动能的差值。
5. 管道流体的伯努利定律:在不可压缩和粘性流体中,流体在两
个不同位置之间沿着流动方向的速度不同,而静压力相同。
根据
能量原理,压强 P、流速 v 和液体高度 h 之间有关系,即 P +
(1/2)ρv^2 + ρgh = 常数,其中ρ 为流体的密度。
物理常见公式的推导

高中物理公式一、力胡克定律: F = kx (x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1、重力:G = mg (g随离地面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重力约等于地面上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 3 、求F1、F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1-F2 F F1 + F2(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
F合=0 或:F x合=0 F y合=0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一定等值反向(2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力矩代数和为零.(只要求了解)力矩:M=FL (L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5、摩擦力:滑动摩擦力:f= F N说明:①F 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②为滑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无关.静摩擦力:其大小与其他力有关,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不与正压力成正比.大小范围:O f静 f m(f m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说明: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b、摩擦力可以做正功,也可以做负功,还可以不做功。
c、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浮力:F= gV (注意单位)7、万有引力:F=G m m r122(1)适用条件:两质点间的引力(或可以看作质点,如两个均匀球体)。
(2)G为万有引力恒量,由卡文迪许用扭秤装置首先测量出。
初中物理公式及推导

初中物理公式及推导初中物理是中学物理的起点,主要涉及物理的基础概念、基本量和单位、物理量的测量、物理量的运算、物理量与物理变化之间的关系等内容。
在初中物理中,会遇到一些重要的公式,下面将对一些常见的公式进行介绍。
1.路程公式:s=v×t,其中s表示路程,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
这个公式表达的是速度乘以时间得到路程的关系。
2.速度公式:v=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这个公式表达的是路程除以时间得到速度的关系。
3.力的公式:F=m×a,其中F表示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这个公式表达的是质量乘以加速度得到力的关系。
4.功的公式:W=F×s,其中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位移。
这个公式表达的是力乘以位移得到功的关系。
5.功率公式:P=W÷t,其中P表示功率,W表示功,t表示时间。
这个公式表达的是功除以时间得到功率的关系。
6.压力公式:P=F÷A,其中P表示压力,F表示力,A表示受力面积。
这个公式表达的是力除以受力面积得到压力的关系。
7.密度公式:ρ=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物体的质量,V表示物体的体积。
这个公式表达的是质量除以体积得到密度的关系。
8.加速度公式:a=(v-u)÷t,其中a表示加速度,v表示末速度,u表示初速度,t表示时间。
这个公式表达的是末速度减去初速度再除以时间得到加速度的关系。
以上是初中物理中较为常见的一些公式,这些公式通常需要进行推导。
以速度公式为例进行推导:已知路程公式:s=v×t,将公式两边同除以t,则有s÷t=v,即v=s÷t。
这就得到了速度公式。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公式只是描述物理现象的数学表达式,推导这些公式的过程是基于实验观测和理论分析的结果。
在学习的过程中,还需要理解这些公式的物理含义,并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公式解题。
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常用公式与推导方法

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常用公式与推导方法在高中物理学习中,掌握常用公式和推导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公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各种物理现象和解决相关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物理公式和推导方法,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和应用物理知识。
一、力学部分1.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物体受到的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公式为:F = m × a,其中F为物体所受合力,m为物体质量,a为物体加速度。
推导方法:我们可以通过施加不同大小的力,测量物体所产生的加速度,并绘制图表来推导出此公式。
2. 动能定理动能定理描述了物体动能与物体所受力的关系。
公式为:ΔE_k = W,其中ΔE_k为物体动能的变化量,W为物体所受合力所做的功。
推导方法:通过使用功的定义式W = F × s,结合牛顿第二定律F = m × a,将物体的加速度和位移代入公式,可以推导出动能定理。
二、电学部分1. 电流定律电流定律描述了电流、电阻和电压之间的关系。
根据欧姆定律,电路中电流I等于电压U与电阻R之比,即:I = U / R。
推导方法:根据欧姆定律,可以从电路中通过测量电压和电阻的方式推导出电流定律的公式。
2. 电阻定律电阻定律描述了电阻、电流和电压之间的关系。
公式为:U = I ×R,其中U为电压,I为电流,R为电阻。
推导方法:电阻定律可以通过测量电流和电压之间的关系来推导,根据欧姆定律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这个公式。
三、热学部分1. 热传导定律(傅立叶定律)热传导定律描述了热量传导速率(q/t)与传导物质的热导率(λ)、传导截面积(A)、传导距离(L)和温度梯度(ΔT/Δx)之间的关系。
公式为:q/t = λ × A × (ΔT/Δx)。
推导方法:利用实验测量和温度梯度的定义,我们可以推导出热传导定律的公式。
2.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描述了热量转化和功的关系。
公式为:ΔU = Q - W,其中ΔU为系统内能的变化量,Q为系统所吸收的热量,W为系统对外界所做的功。
高中物理公式推导大全

高中物理公式推导大全力学部分:1.速度的定义公式:v=Δx/Δt2.加速度的定义公式:a=v/t3.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F = ma4.牛顿第二定律:F = mv / t5.动量的定义公式:p = mv6.力与动量的关系:F=Δp/t7.刚体转动动力学:τ=Iα8.功的定义公式:W=Fd9.功与动能的关系:10.功与功率的关系:P=W/t11.机械能守恒定律:KE + PE = constant 12.弹性势能公式:PE = (1/2)kx²13.弹性系数公式:k=F/x电磁学部分:1.电流与电荷的关系:I=Q/t2.电阻与电流的关系:V=IR3.电功与电流的关系:P=IV4.电压和电势差的关系:V=W/Q5.欧姆定律:6.等效电阻公式:1/R=1/R₁+1/R₂+...7.电容与电荷的关系:Q=CV8.电容与电压的关系:C=Q/V9.并联电容公式:C=C₁+C₂+...10.线圈电感公式:L=N²μ₀A/l11.阻尼振动的微分方程:m(d²x/dt²) + b(dx/dt) + kx = 0光学部分:1.光速的定义公式:c=λf2.凸透镜成像关系:1/f=1/v+1/u3.球面镜成像关系:1/f=1/v+1/u4.焦距关系:f=R/25.杨氏双缝干涉公式:Δy=(λL)/d6.杨氏双缝干涉最大干涉级次公式:mλ = d sinθ7.多普勒效应公式:f' = f(v ± vr) / (v ± vs)热学部分:1.内能变化公式:ΔU=Q+W2.热量传递公式:Q=mL3.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4.热容公式:Q = mcΔθ5.熵的变化公式:ΔS=Q/T。
物理公式推导整理

物理公式推导整理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涉及到众多的物理规律和定律。
这些规律和定律通常以数学公式的形式表达,通过推导可以得到。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物理公式进行推导整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公式。
1. 牛顿第二定律推导牛顿第二定律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定律之一,它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F = m * a其中,F为物体所受的合力,m为物体的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
推导过程: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当物体受到合力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
设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为v0,经过一段时间t后,速度变为v。
根据定义,加速度a为速度变化量与时间变化量之比:a = (v - v0) / t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当物体受到合力F时,它的加速度与所受力成正比,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即:a = F / m将上述两个等式合并起来,可得:F = m * a2. 动能定理推导动能定理描述了物体的动能和物体所受的合力之间的关系。
它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K = 1/2 * m * v^2其中,K为物体的动能,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
推导过程:设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为v0,经过一段时间t后,速度变为v。
根据定义,加速度a为速度变化量与时间变化量之比:a = (v - v0) / t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的合力F为质量m乘以加速度a,即:F = m * a物体在作用力F下沿直线方向移动一段距离s,可以用以下关系式表示:s = v0 * t + 1/2 * a * t^2将上述两个等式合并起来,可以得到:F = m * a = m * ((v - v0) / t)s = v0 * t + 1/2 * ((v - v0) / t) * t^2将v用v0和a表示,代入上述公式,可以得到:s = v0 * t + 1/2 * a * t^2 = v0 * t + 1/2 * ((v0 * t + a * t^2) - v0) * t= 1/2 * (2 * v0 * t + a * t^2) * t= 1/2 * (v0 + v) * t根据定义,动能K为物体所受的合力F乘以物体在s距离上的做功W,即:W = F * s将F用m和a表示,代入上述公式,可以得到:W = m * a * s = m * ((v - v0) / t) * 1/2 * (v0 + v) * t= 1/2 * m * (v - v0) * (v0 + v)= 1/2 * m * (v^2 - v0^2)根据功-能定理,物体的动能变化量等于物体所受的合力所做的功,即:K - K0 = W将上述公式代入,可以得到:1/2 * m * (v^2 - v0^2) = K - K0根据定义,物体的动能K为1/2 * m * v^2,代入上述公式,可以得到:1/2 * m * v^2 - 1/2 * m * v0^2 = K - K0化简后可得:K = 1/2 * m * v^2通过以上推导过程,我们得到了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物理常见公式的推导

物理常见公式的推导推导物理公式的过程通常需要基于一些基本的假设和已知条件,并运用适当的物理定律和数学工具。
以下是一些常见物理公式的推导示例:1.速度公式:假设物体在时间t内匀速运动,其初速度为u,末速度为v,则速度公式可以推导如下:根据定义,平均速度 v_avg 可以表示为物体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v_avg = Δx / t由于物体匀速运动,位移Δx等于速度 v 乘以时间 t:Δx = vt将上述两个等式相等,可得 v_avg = v因此,速度公式为v=Δx/t2.加速度公式:假设物体在时间 t 内加速度从 a 到 b,初速度为 u,末速度为 v,则根据定义加速度 a_avg 可以表示为速度变化与时间的比值:a_avg =Δv / t根据速度公式,可以将上式改写为 a_avg = (v - u) / t移项得 v = u + at因此,加速度公式为 v = u + at3.牛顿第二定律: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a与作用力F的比例成正比:F = ma假设物体的质量为 m,当施加在物体上的总力为 F_total 时,根据定律的叠加性,物体的加速度可以表示为 a = F_total / m因此,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为 F = ma4.功和能量公式:根据定义,功可以表示为力在质点运动方向上的投影与质点运动的距离之积:W = Fdcosθ假设物体在距离d内受到力F的作用,且力的方向与位移的夹角为θ,则将上式改写为W=Fd由于功可以表示为物体能量的变化,根据动能定理根据定义,动能可以表示为物体质量 m 乘以速度 v 的平方的一半:E_k = 1/2 mv^2将上述两个等式结合,可以得到动能变化量与功之间的关系:ΔE_k=W因此,功和能量的公式为W=ΔE_k以上是一些常见物理公式的推导示例。
实际上,每个公式都有其特定的推导过程,且推导的具体步骤可能因不同的问题而有所不同。
在进行物理公式推导时,需要根据问题的具体条件和所涉及的物理定律选择合适的推导方法和数学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g 随离地面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重力约等于地面上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3、 求F 1 > F 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
注意:(1)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两个力的合力范围:F i — F 2 F F I + F 2(3)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 两个平衡条件:(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所受合外力为零。
F合=0 或 :F x 合=0 F y 合=0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一定等值反向 (2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力矩代数和为零.(只要求了解)力矩:M=FL (L 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5、摩擦力:滑动摩擦力:f= F N说明:①F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 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② 为滑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无关.静摩擦力:其大小与其他力有关,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不与正压力成正比大小范围:O f 静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b 、摩擦力可以做正功,也可以做负功,还可以不做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浮力: F= gV (注意单位)7、 万有引力:F=G口呼2r(1) 适用条件:两质点间的引力(或可以看作质点,如两个均匀球体) 。
(2) G 为万有引力恒量,由卡文迪许用扭秤装置首先测量出。
(3) 在天体上的应用:(M--天体质量,n —卫星质量,R--天体半径,g--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h —卫星到天体表 面的高度)高中物理公式、力胡克定律:F = kx 1、 重力:G = mga 、万有引力=向心力V2 (R h)2m 2(R h) m4:(RT2h)b 、在地球表面附近,重力=万有引力MmR 2c 、第一宇宙速度q i q 28 库仑力:F=K2(适用条件:真空中,两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 )r9、 电场力:F=Eq(F 与电场强度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10、 磁场力:(1) 洛仑兹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
公式:f=qVB (B V ) 方向--左手定则(2) 安培力: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
公式:F= BIL ( Bl ) 方向--左手定则匀速:V t/2 =V S/2 ;匀加速或匀减速直线运动:V /2 <V s/2(4)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1s 、2s 、3s ……ns 内的位移之比为12: 22:32……n 2;在第1s 内、第2s 内、第3s 内……第ns 内的位移之比为1 : 3: 5……(2n-1); 在第1米内、第2米内、第3米内……第n 米内的时间之 比为1: (迈 1) : <3 V2)……(石 7^^)mg = Gmg = mV 2 RV= jgR % GM / R11、牛顿第二定律:F 合=ma 或者 F x = m a x F y = m a y适用范围:宏观、低速物体理解:(1)矢量性 (2)瞬时性(4)同体性 (5)同系性12、匀变速直线运动:(3)独立性 (6)同单位基本规律:V t = V o + a t S = v1a t几个重要推论:(1) V t 2 — V o 2 = 2as(匀加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 匀减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2) A B 段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V o V tst/ 2==—AB 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s/22 2VoV tV OV t/2V tACB1(5)适用全过程的公式:S = V o t -- g t 2 Vt= V o -g t2Vt2-V o 2 = - 2 gS ( S 、V t 的正、负号的理解)14、匀速圆周运动公式角速度: =—t24 2向心加速度:a = —2R 一 R 4 2f 2RRT 22向心力: F= ma = m —R注意:(1)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向心力就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总是指向圆心(2)卫星绕地球、行星绕太阳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
(3)氢原子核外电子绕原子核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库仑力提供15、平抛运动公式:匀速直线运动和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5)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 数:s = aT2(a--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T--每个时间间隔的时间) 13、竖直上抛运动:上升过程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下落过程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全过程是初速度为V 。
、加速度为g 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1)上升最大高度:V o 2g(2) 上升的时间:t=—g⑶上升、下落经过同一位置时的加速度相同,而速度等值反向(4) 上升、下落经过同一段位移的时间相等。
从抛岀到落回原位置的时间:t = 2V线速度:V= R=2 f R=2R=吟2m4 2n R水平分运动:水平位移:x= v o t水平分速度:V x = v竖直分运动:竖直位移:y =lg t 2竖直分速度:v y = g t2(要注意矢量性)17 、动量定理: 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它的动量的变化。
公式:F 合t = mv - mv (解题时受力分析和正方向的规定是关键 )18、 动量守恒定律:相互作用的物体系统,如果不受外力,或它们所受的外力之和为零,它们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研究对象: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或多个物体)公式: mv i + m 2V 2 = m 1 v i + rntv ?' 或 p =- p 2 或 p + p 2=0适用条件:(1)系统不受外力作用。
(2)系统受外力作用,但合外力为零。
(3) 系统受外力作用,合外力也不为零,但合外力远小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
(4) 系统在某一个方向的合外力为零,在这个方向的动量守恒。
19、 功: W = Fs cos ( 适用于恒力的功的计算)(1) 理解正功、零功、负功(2)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重力的功------量度------重力势能的变化 电场力的功-----量度——电势能的变化 分子力的功-----量度------分子势能的变化tgV y V Oy= V o tgV y = Vsin七个物理量中,如果 已知其中任意两个,可根据以上公式求出其它五个物理量。
16、动量和冲量: 动量:P = mV冲量:I = F tV o = Vcos在 V V y 、V 、X 、y 、t 、合外力的功------量度——动能的变化20、动能和势能: 动能:E k= 1mV2-°—2 2m重力势能:Eo = mgh (与零势能面的选择有关)21、动能定理:外力所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增量)公式:W合=匕=E k2 - E ki1 2mV221 2mV1222、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动能+ 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条件:系统只有内部的重力或弹力做功公式:1 2mgh i + mV12mgh2 -mV22或者223、能量守恒(做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有相互摩擦力的系统,减少的机械能等于摩擦力所做的功。
24、功率:25、26、P = FV简谐振动:W(在t时间内力对物体做功的平均功率)t(F为牵引力,不是合外力;一定时,F与V成正比)回复力:F = -KXL(g单摆周期公式:T= 2波长、波速、频率的关系:V =V为即时速度时,P为即时功率;V为平均速度时,P为平均功率;PK加速度:a = - Xm与摆球质量、振幅无关)了解)弹簧振子周期公式:T= 2与振子质量、弹簧劲度系数有关,与振幅无关)(适用于一切波)二、热学1、热力学第一定律:U = Q + W符号法则:外界对物体做功,w为“ +”。
物体对外做功,w为“-”;物体从外界吸热,Q为“ +";物体对外界放热,Q为“-”。
物体内能增量U是取“ +”;物体内能减少,U取“-”。
2、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述一: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表述二:不可能从单一的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对外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表述三:第二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
3、理想气体状态方程:(1)适用条件: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三个状态参量同时发生变化(2)公式:P1V1T1P2V2 或PVT2或T恒量4、热力学温度:T = t + 273单位:开(K)(绝对零度是低温的极限,三、电磁学不可能达到)(一)直流电路1、电流的定义: 1 =Q t(微观表示: :l=nesv ,n为单位体积内的电荷数)2、电阻定律:R= p L(电阻率P只与导体材料性质和温度有关,与导体横截面积和长度无关)S3、电阻串联、并联:串联:R=R+R+R + ....... +R_ 111 R1R2并联:两个电阻并联:R= ------------- R R(R2R1 R24、欧姆定律:(1)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U U=IRR(2)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 =-R r路端电压: U =—I r= IR2 2电源输出功率:P 出 = I £— I 2 r = I R2电源热功率:p I r点电荷电场的场强:E = k ^Q -r2、电场的能的性质:电势差:U = W(或W = U q )q电源效率:(3)电功和电功率:电功:W=IUt电热:Q=I 2Rt电功率:p=IU对于纯电阻电路:2U 22W=IUt= I2Rtt P=IU = 12RR对于非纯电阻电路:W=IutI 2 RtP=IUI 2 R(4)电池组的串联:电动势:£ =n £ 0 内阻:r=n r o(二) 电场 1、电场的力的性质: 电场强度:(定义式)E = F(q 为试探电荷,场强的大小与 q 无关)(注意场强的矢量性)每节电池电动势为 £ 0'内阻为r 0 , n 节电池串联时:U AB = © A - © B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4、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1 2—mv2(三)磁场1、几种典型的磁场:通电直导线、通电螺线管、环形电流、地磁场的磁场分布2、 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安培力):F = BIL (要求B 丄I , 力的方向由左手定则判定;若的大小为零)3、 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洛仑兹力) :F = qvB ( 要求v 丄B,力的方向也是由左手定则判定, 必须指向正电荷的运动方向;若 B// v,则力的大小为零)4、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当带电粒子垂直射入匀强磁场时,洛仑兹力提供向心力,带电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