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元代文学概论
元代文学-PPT精品文档

元杂剧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第一、元代南北统一,经济繁荣,生产发展, 商业贸易南北畅通,通都大邑遍及全国。 第二、元代的统治集团不甚重视以汉族为中心 的传统礼教,遂使文学艺术有条件向通俗普 及方面发展。 第三、元代从立国之初即采取一种压制和歧视 汉族和汉族知识分子的政策。 以上种种情况在客观上促进了戏剧事业的发展, 元杂剧应运而兴盛起来。
北
曲
元杂剧是一种以北曲演唱的戏曲。北 曲,是在大曲、诸宫调等传统音乐的 基础上,又吸收北方的民歌俚曲以及 少数民族的歌曲而形成的。盛誉两宋 的词,本来就是歌曲。曲,则突破了 词的某些限制,并形成了自己的格律。 作为一种戏曲声腔,为与流行于南方 的南曲相区别,故称北曲。
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唱 按一定的宫调和曲牌写成的, 是剧本的主要成分,剧作家要 精通音乐和声腔; 白 唱词中穿插的说白。有自白、 带白、背白等; 科 各种动作的舞台说明词。
3、金圣叹《第六才子书》批语:有人来说 《西厢记》是淫书,此人日后定堕拔舌地狱。 何也?《西厢记》不同小可,乃天地妙文。 4、王季思、黄秉泽《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 传•王实甫》:王实甫以他的杰出杂剧《西厢 记》 耀中国古代剧坛。在元代堪与关汉卿比 肩;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可同屈原、 司马迁、李白、杜甫、罗贯中、施耐庵、汤 显祖、曹雪芹等并列。
“西厢”故事的演变(1)
唐· 元稹《莺莺传》 莺莺被弃后对张生说:“始乱之,终弃之,固 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乱之,君终之, 君之惠也。” 张生说:“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 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成宠娇,不 为云为雨,则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 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 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 天下谬笑。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 情。”
第一章绪论及概说

一.元明清时期的文学特点
1.作品繁富,体裁完备 2.正统文学逐渐衰落,通俗文学逐渐崛起。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 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 焉者也。”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3. 文学理论的繁关于教学 ¡ 关于参考书目
4.《挑战与抉择:元代文人心态史》,徐子方 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王喆 全真养性 敬天爱民
第三节 元代文学的基本特点
1.俗文学与雅文学的分化得到加强。 2.正统文学的复古之风盛行。 3.通俗文学成为元代文学的主流。
参考书目
1.《中国通史·元代卷》,白寿彝主编,上海 人民出版社,1997。
2.《元代文学史》,邓绍基主编,人民文学出 版社,1998 。
3.《元代文人心态》,么书仪著,文化艺术出 版社,1996。
第一节 元代的经济政治与文化
¡ 蒙古族入主中原,结束了自宋以来的分裂局面 ¡ 奉行民族压迫和民族分化政策 ¡ 理学被定为官方哲学 ¡ 大力推行全真道教 ¡ 疆域辽阔,对外交往频繁 ¡ 交通发达,城市经济繁荣
第二节 元代的文人心态与文学
1.天崩地解的遭遇和夷夏观念的折磨。
“夷狄之有君,不若诸夏之无也”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2.科举废除的尴尬和全真道教的影响。
元代文学

元代文学(1234-1368)元代文学概论一、元代的社会政治思想经济概况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唐朝末年以来我国几个政权并立的长期分裂局面,又一次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
并且蒙古族建立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
(忽必烈像)1、在政治上实行民族压迫政策。
①蒙元不彻底的汉化政策;尖锐的民族、社会矛盾;多民族融合的社会。
国民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②各民族之间的大融合2、社会经济:①元代初期社会经济遭受较大破坏,后虽有所恢复,但始终未及宋代。
②在经济上具有民族掠夺的性质。
③商人地位的提高,带来了都市经济的大发展。
元大都成为世界知名的商业中心。
《马可•波罗行记》记载当时大都盛况:商人众多,商业工艺之民,大多制造丝、武器和鞍鞯,以及各种商品。
外界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
营业之妓女,娟好者达两万人,每日商旅及外侨往来者,难以数计,故均应接不暇。
至所有珍宝之数,非世界上任何城市可比。
3、长时期废止科举制度,对士人的心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思想:①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哲学;②儒家的独尊地位和他的思想控制力量受到了严重削弱,早成了思想界相对松动和活跃的时期。
③儒、释、道继续融合,产生了一种新道教——全真教。
二、儒生际遇与士人心态1、儒生地位低下“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谢枋得《叠山集》)主要原因:以汉族为主的知识分子收到民族歧视,少有进身之阶;科举时兴时废,制度不善。
2、士人心态多放任自流、隐迹江湖“夫士惟不得用于世,则多致力于文字之间,以为不朽。
”(余阙《青阳居士文集》)二、元代文学概况元代文学大致可从1234年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起,到1368年元朝被朱元璋领导的起义推翻、元顺帝逃离大都止,其间约134年(一)元代文学的总体特点1、俗文学取代雅文学,占据文学的主体地位。
其主要原因:一是文人际遇的改变;二是市民阶层的壮大,改变了接受者的层次结构。
文学概论(一)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一)名词解释文学概论第一章第一章文学观念名词解释:1、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
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2、文学四要素当代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3、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4、表现说“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5、实用说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一般地说实用说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6、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客观说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7、体验说体验说是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口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的体验和现创造。
8、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9、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10、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
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
11、经验和体验个人和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
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深义、诗意和个性的部分。
经验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真理的世界(当然这还是常识、知识,即前科学的真理);而体验则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
元代文学概论

3.瓦肆、勾栏的出现,为元杂剧及 其他各类伎艺的演出提供了场所。
瓦肆,也称‚瓦子‛或‚瓦市‛,
‚易聚易散‛之义——即日出市集,日中 瓦解。 瓦肆中的门头(或摊位),均以栅栏间 隔——因称勾栏,或以布棚遮盖——称为 邀棚。
(三)创作主体:特殊的统治政策与多 元的统治思想,造成儒生的特殊际遇。
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 偶倡优而不辞。 ——臧晋叔《元曲选·序》
元代科举考试时行时辍,其中相当一部分人不 再依附政权,或隐逸于泉林,或流连于市井,人 格相对独立,思想意识随即异动。特别是一些 ‚书会才人‛,和市民阶层联系密切,价值取向、 审美情趣更异于困守场屋的儒生。余阙说:‚夫 士惟不得用于世,则多致力于文字之间,以为不 朽。‛ 仕途失落的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抒愤, 大量涌向勾栏瓦肆,文坛便掀起波澜。儒生不幸 文坛幸,知识分子地位的下降,激发了创作的创 作情绪,也是促成杂剧发展的重要因素。
2.富有市民阶层兴起,市民文化崛起,文化消费 的要求高,迫切需求高水平的杂剧艺术。 商品经济迅速繁荣,富 裕的市民阶层迅速壮大, 商人的地位也大大提高。
以功 利诱 天下
[元]杨维祯《盐商行》: 人生不愿万户侯,但愿盐利淮西头。人 生不愿千金宅,但愿盐商千料泊。
商业发达城市很多:
北方,大都为中心:
二类人作官倒,投机倒把有人保;
三类人搞承包,吃喝嫖赌全报销; 四类人来租赁,坐在家里拿利润; 五类人大盖帽,吃了原告吃被告; 六类人手术刀,腰里揣满红纸包;
七类人当演员,扭扭屁股就赚钱;
八类人搞宣传,隔三岔五解个馋; 九类人为教员,山珍海味认不全; 十类人主人翁,老老实实学雷锋。
夫士惟不得用于世,则多致力于文字之 间,以为不朽。 ——余阙《贡泰父文集序》
元代文学绪论

等级 第一等 第二等 第三等 名称 蒙古人 色目人 汉 人 民族 蒙古族 西夏人 西北各族, 各种西域的商人 长江以北原来处于 金国统治下的汉人 和女真人等 原南宋统治区的汉 族和其他民族
第四等
南 人
(2)在任职制度上,忽必烈诏令:“以蒙古人充 各路达鲁花赤, 汉人充总管, 回回人充同知,永 为定制”。——《元史·世祖本纪》
三、在思想方面呈现出松动活跃的态势 。理学成为官学,全真教兴盛。
(一)程朱理学被确认
仁宗皇帝曾说:“明心见性,佛教为深, 修身治国,儒、道为切”,朝廷设立官学, 以“四书五经”为教科书,孔子被封为“大 成至圣文宣王”。
忽必烈未继帝位之前,就曾问治道于窦默。窦 默首以三纲五常为对,说:“人道之端,孰 大于此。失此则无以立于世矣。”世祖深以 为然。仁宗曾举拳头说:“所重乎儒者,为 其握持纲常,如此其固也。
第一章
元代文学概况 (1234—1368)
第一节 元代社会概况
一、从政治角度讲,元代蒙古贵族的入侵统治 既改变了我国北宋以来长期积弱不振的政治局 面,同时又极其残忍和腐败。
(一)元代建立,国力强大,疆域空前。 民众视野开阔。
阴山 流沙 海表 辽左
元代的疆域 《元史·地理志》
本部疆北部的一些地方,面积相当于今天 中国疆土的两倍。
•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凡一代有一 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 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 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3、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 1)元代社会经济和城市经济的繁荣以及艺术
表演的社会化、商业化,是促进戏剧成熟和兴盛的必 要基础。(大都(北京); 真定(河北正定);汴梁; 平阳(山西临汾); 东平(今属山东)
元代文学 绪论

• “题目正名”:戏的末尾,用两句或四句对子来概括全戏的 内容。一般用它的最后一句作为戏的全名,取全名中的几个字 作戏的简称。用于剧团演出前贴“招子”(海报)之用。如关 汉卿名剧《窦娥冤》的题目正名为“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 地窦娥冤”,则以“感天动地窦娥冤”为戏的全名,以“窦娥 冤”为简名。 (2)演唱体制:用北方歌曲演唱,流行的宫调有五宫四调。 每折只采用一种宫调,四折的宫调不重复。每剧一般只用一人 主唱,其他脚色只有说白。由正末(男主角)主唱的剧本称 “末本”,由正旦(女主角)主唱的剧本称“旦本”。打破一 人主唱惯例的剧作有《西厢记》、《望江亭》等。
• (3)角色:分为旦、末、净、杂四大行当。 细分有: • 旦:女角,有正旦(女主角)、副旦、贴旦(丫鬟)、小旦、 老旦、搽(chá)旦(风流妇)等。 • 末:男角,有正末(男主角)、副末、小末、冲末(与正末 是上下、兄弟关系)等。 • 净:扮演勇猛或滑稽、反面人物,如京剧之花脸,多为男性, 亦有女性。 • 杂:配角,有孤(扮官员)、孛(bèi)老(老翁)、卜(bǔ) 儿(老妇)等。 • (4)宾白:剧中称为“云”,指剧中人的说白。有韵白和 散白两类,韵白为诗句,散白为散文。细分有旁白、带白、 内白等,剧本中称为“背云”、“带云”、“内云”等。 • (5)科范:剧中称为“科”,指演员的做工、武打、歌舞 等表演,有时为音响效果。如“做悲科”、“混战科”、 “做弹科”、“内做风科”。
4.元朝统治者在思想文化的专制相对薄弱。 尊奉孔子,推崇程朱;佛、道、伊斯兰、基督诸教自由 发展,儒家思想、封建礼教相对松动。 5.元代统治者本身对音乐歌舞的爱好。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客观上促成了民族文化的融合。
思 考:
• 元杂剧作家均热衷于历史剧 、公 案 戏以及水浒戏,这是为什么?
元代文学第一章

4、话本小说:所谓“话本小说”就是指源于“说 话”伎艺并且仍然保持着“说话”的叙事方式的小 说,主要指白话短篇小说。(石昌渝《中国小说源 流论》,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24页)
白话长篇小说也是从“说话”演变而成,叙事方 式也受“说话”伎艺的深刻影响,但相对“说话” 体制的短篇,它距离口传文学更远,并且形成自己 独特的章回体式,因此把它从“话本小说”分离出 来,叫做章回小说。这样,自唐代以后,中国小说 的分体就有传奇小说、笔记小说、话本小说和章回 小说四种。(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北京三 联书店,1994年版,第224页)
第一章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一、概念:说话、说话“四家”、话本、话 本小说、诸宫调 1、说话:本义是口传故事。 2、说话“四家”:宋耐得翁《都城纪 胜·瓦舍众伎》载:小说、说经、讲史、合 生。合生可能是一种以笙伴奏有说有唱即 兴发挥的伎艺。 3、话本:说话人说话的底本。(鲁迅、胡 士莹)指故事文本。(日·增田涉)文本由 入话(头回)、正话、结尾几部分构成。
二、主要作品(宋元时期)
1、作品集:《清平山堂话本》(明·洪
楩,原名《六十家小说》)、“三言”
中的话本。
2、作品:《碾玉观音》(璩秀秀、崔
宁)、《错斩崔宁》、《三国志平话》、 《宣和遗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三、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1、生平
2、地位: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西厢 故事的大超越。 3、《西厢记诸宫调》的主要成就:
+ a、宏伟体制。
14个宫调,193套组曲,5万余言,奠定了 “西厢故事”大型文学的基础,把以前零散 的崔张故事融为一个整体 。
b、具有了进步主题。(与《会真记》“非礼不 可入”比较而言)
反封建的主题。轻薄的张生变为忠于爱情的张生 (“不以进取为荣,不以干禄为用,不以廉耻为心 ,不以是非为戒”、“不以功名为念,五经三史何 曾想”),消极忍让的崔莺莺变为敢于冲破礼教的 崔莺莺,始乱终弃的故事变为崔张二人为争取婚姻 自主而抗争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1、剧本的结构:四折一楔子,剧末附“题目 正名”。 (1)一般由四折组成 (2)有的杂剧还有“楔子” (3)每本杂剧结尾用“题目正名”概括全剧 的内容以结束全剧 如《窦娥冤》: 题目:秉鉴持衡廉访法 正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2、元杂剧的剧本构成:曲词、宾白、科 ( 1 )曲词:杂剧剧本的主体,一般由一个 主要演员歌唱; (2)宾白:人物对话,包括对白、独白; (3)科:主要指人物的动作和舞台效果。 如“做悲科”、 “内做风科”、“做 倒科”、“笑科”、“打科”、“雁叫科”、 “内作雷声科”等
(二)元杂剧的题材内容与分期 元杂剧的题材包括爱情婚姻、历史、公 案、豪侠、神仙道化等。 ①爱情婚姻剧:《西厢记》 ②神仙道化剧:《黄粱梦》 ③公案剧:《鲁斋郎》 ④社会剧:《窦娥冤》 ⑤历史剧:《梧桐雨》《汉宫秋》
元杂剧分期
:
1、前期(1234—1307)鼎盛时期:北方戏剧圈 ▲中心:大都(北京)。 ▲作家:北方人。代表: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仁 甫、马致远、王实甫,另有高文秀、康进之、纪君祥、 尚仲贤、杨显之、石君宝、郑廷玉、武汉臣等。 ▲作品内容:多水浒、公案、历史传说。 ▲代表作:《窦娥冤》、《梧桐雨》、《汉宫秋》、 《赵氏孤儿》等。 ▲艺术特色:现实性强;风格绚丽多彩,激昂、明快。
第一章 元代文学概论
元朝历史
1、1206-1234: 从成吉思汗统一漠北各蒙古部落,在斡难河召开部落首领 会议,创立蒙古帝国到灭金统一北方。 2、1234-1279: 1260年,世祖忽必烈即位,建元“中统”。 1271年改国号为“元”。 1276年攻下南宋临安。1279年灭南宋。 3、1279-1368: 元顺帝退出大都(今北京) 元代文学:1234-1368年 元代文学的显著标志:叙述性文学第一次处于文坛主导地位。
一、元代社会的特点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民族压迫,矛盾尖锐,反抗意识强烈 元朝统治者把国民分为四等: 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叶子奇《草木子》卷三上《克谨篇》: “天下治平之时,台、省、要官皆北人 为之,汉人、南人,万中无一二;其得为者, 不过州、县卑秩,盖亦仅有而绝无者也。”
(三)思想文化多元 ▲程朱理学官方地位的确认 元仁宗初,程朱理学正式成为官学。 元·虞集《道园学古录·考亭书院重建文公祠堂记》: 群经、四书之说,自朱子折衷论定,学者传之,我国家尊 信其学,而讲诵授受,必以是为则,而天下之学皆朱子之书。 元·虞集《道园学古录·跋济宁李璋所刻九经四书》: 而朱氏诸书,定为国是,学者尊信,无敢疑二。 ▲儒学影响有限 汪元量《自笑》: 释氏掀天官府,道家随世功名。 俗子执鞭亦贵,书生无用分明。 ▲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2、后期(1307-1368)衰微期:南方戏剧圈 ▲中心:杭州。 ▲作家:多北方籍而流寓南方的,如郑光祖、宫天挺、乔吉、 秦简夫等,少数是南方人,杂剧创作渐趋于衰微。 ▲内容:作品多缺乏前期杂剧的现实性,爱情剧、文人事迹 剧及神仙道化剧有所发展。 ▲艺术:偏向曲词的工丽华美和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 杂剧南移后脱离了它赖以生存的基础,在与南戏并存的过程 中逐渐发生变化、走向衰微。 此外,此时期南方戏剧圈中流行一种用南方曲调演唱的“永 嘉杂剧”(即南戏)。 代表作:高明的《瑟琶记》。 四大南戏: 《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
3、元杂剧角色分工:旦、末、净、杂 旦:旦。正旦、搽旦、贴旦、旦儿 末:生。正末、副末、冲末、小末 净:丑。扮演勇猛刚强、凶恶或滑稽、反面人 物,男女均可; 杂:扮演陪衬性人物,男女均可。
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 剧本叫“末本”,正旦主唱的剧本叫“旦本”。
4、宫调、曲牌、曲韵和衬字
元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套曲演唱, 一韵到底,四折宫调不重复。 四折戏所用的宫调大致是:仙吕、南吕(或正 宫)、中吕(或越调)、双调。 曲牌:也叫曲谱,曲子的调名。规定了曲子的句 数、字数、平仄、声韵。 曲韵:曲文必须协律,合平仄,押韵。每套曲子 要求一韵到底,平仄通押 衬字:即在曲律规定的字数之外另加衬字,有加 强和揭示的作用。
三、元杂剧的审美情趣
(一)元代文学的审美特征——自然、显畅 ▲“自然”——真实摹写“时代之情状”、崇尚“本色” 王国维:“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 ▲“显畅”——题旨显露、酣畅淋漓
(二)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大异于温柔敦厚”,不以简 古含蓄为美。 珠帘秀[正宫·醉西施]《无题》: 便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曾瑞[黄钟·醉花阴]《怀离》: 待私奔至死心无憾。
2、诸宫调 诸宫调是一种有说有唱,而以唱为主的文艺样式, 唱的部分用各种宫调的曲子联套演唱,故称诸宫调。 北方诸宫调多以琵琶、筝伴奏,也叫“扌刍弹 词”、“弦索”;南方以笛子伴奏。 今存诸宫调: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 金·董解元《刘知远诸宫调》 元·王伯成《天宝遗事诸宫调》
(四)民族文化融合,形成元代文学独特的风格
二、元代文学的分类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 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 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一)元曲 (二)话本小说和说唱文学 (三)元代诗歌 (四)元代散文 (五)元代词 叙述文学:元曲、话本小说 抒情文学:散曲、传统诗词
(一)元曲 1、杂剧 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 兴的戏剧文学,它标志着中国戏剧的成熟。 2、散曲 散曲是金元时期我国北方兴起的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新 体式,包括小令和套数。 小令:单支曲; 套数:由两支以上宫调相同的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也称套 数、散套。 3、南戏 南戏是由南方语言和南方音乐组合而成的戏曲样式,最 初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剧目210多 种。代表作为高明的《琵琶记》。
(二)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俗文学兴盛
▲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的发展 ▲城市经济的繁荣 ▲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 ▲社会中轻商观念的转变 张之翰《议盗》: “观南方归附以来,负贩之商,游手之辈, 朝无担石之储,暮获千金之利。”
《马可•波罗行记》记载了当时大都的盛况: 商人众多,商业工艺之民,大多制造丝、武器和 鞍鞯,以及各种商品。 外界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 能与比。 营业之妓女,娟好者达两万人,每日商旅及外侨 往来者,难以数计,故均应接不暇。至所有珍宝之数, 非世界上任何城市可比。
四、元杂剧 据钟嗣成的《录鬼簿》和贾仲明(一说无名氏)《录鬼 簿续编》等书载,元明之际可考剧作家有 220 多人,剧目近 600种。 (一)元杂剧兴盛的主要原因 1、南北统一、都市经济的繁荣为元杂剧的发展准备了社会物质 条件 2、元杂剧的兴盛是戏曲艺术长期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历史的 产物 (1)戏曲艺术的历史发展 (2)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3、元代文人社会地位卑下,客观上促进了杂剧的兴盛发展。
不同宫调有不同风格: ①正宫:惆怅雄壮 ③仙吕宫:清新绵邈 ⑤南吕宫:感叹伤悲 ⑦商调:凄怆怨慕 ⑨大石调:风流蕴藉 ②黄钟宫:富贵缠绵 ④中吕宫:高下闪赚(跌宕) ⑥双调:健捷激袅 ⑧越调:陶写冷笑(谐趣) ⑩道宫:飘逸清幽
思考题:
元代社会有何特点?对元代文学的发展有何影响? 元代最兴盛的文学体裁是什么? 元杂剧兴盛的主要原因。 什么是元杂剧?元杂剧的体制特点是什么? 说话。 话本。 诸宫调。 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
(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话本小说和说唱文学 1、话本
“说话”:是一种技艺,一种职业,是古代民间艺 人讲说故事的特殊名称,相当于后世的“说书”。因说
话而出现的说话人依据的底本,后世统称为“话本”。
宋代“说话”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生。 小说:以讲烟粉、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 《错斩崔宁》、《碾玉观音》 说经:演说佛经;《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讲史:讲说前代兴衰成败争战权谋之事; 《大宋宣和遗事》、《五代史平话》 合生:即兴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