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先生新诗创作
现代文学闻一多

《闻一多选集》1951年,上海开明书店 《闻一多诗文选集》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闻一多青少年时代诗文集》1983年,云南人民出版社 《闻一多论新诗》(评论)1985年,武汉大学出版社
关于闻一多主要研究资料有:
《闻一多纪念文集》(三联书店,1980) 陈凝《闻一多传》(民享出版社,1947) 王康《闻一多传》(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 梁实秋《谈闻一多》(台北传记文学社,1967) 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人民日报1980年2月12日)
4、革命斗士闻一多
20世纪40年代,闻一多由于不满国民党的法西 斯统治,思想日益靠近共产党,积极投身爱国 民主运动。 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 昆明《民主周刊》社长。一二一惨案发生后, 他更是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反对蒋介石 的独裁统治。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李 公朴的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演 讲》,当天下午在西仓坡宿舍门口即被国民党 昆明警备司令部下级军官汤时亮和李文山枪杀 1946年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学术著作
著有《岑嘉州系年考证》《匡斋说诗》《天问释天》《诗新台鸿字说》 《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离骚解诂》《敦煌旧钞本楚辞音残卷跋》 《诗经新义· 二南》及《释朱》等。 《楚辞校补》(古典文学研究)1942年,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 《神话与诗》(古典文学研究)1956年,古籍出版社 《古典新义》(上下册,古典文学研究)1956年,古籍出版社 《唐诗杂论》(古典文学研究)1956年,古籍出版社 《闻一多论古典文学》1984年,重庆出版社 《离骚解诂》(古典文学研究)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红烛-闻一多

活
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动
探
思考:“残风”使红烛着急流泪,“残风象征着黑暗反动势 力。这几句话体现了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
究
受到黑暗反动势力的阻挠和干扰,感到壮志难酬,为世人而 痛哭流涕的感情。
四
劝慰:诗人托物言志,暗示自己既已保定献身祖国的心愿,
也就不怕不幸的遭遇,那些带泪的诗行可以”培育出慰藉的
与境融”。一个“吐”字;逼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
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
活 动
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 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
探 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
究 可贵。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
作品 《红烛》
作者 闻一多
时间标记 创作时间1923年
背 景 链 接
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 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当 时诗人身在远离祖国的大洋彼岸,这个被“五四运动”的洪流冲激过的、从“世家望 族、书香门第”里挣脱的书生,与当时千千万万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面临历史的选 择,思考着人生和自我的价值,一颗赤子之心跳荡在他的胸腔,进发出炽烈的爱国热 情。尽管当时他的追求常常与痛苦、失望相伴,还曾陷入迷惘,但是诗人的真诚、耿 直却是毋庸置疑的,这在《红烛》一诗中是有充分体现的
本
诗歌以问答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
整 分别问什么?
体
第一问: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感
第二问: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来?
知
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闻一多作品及生平简介

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闻一多作品及生平简介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闻一多作品及生平简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闻一多生平简介闻一多原名闻家骅。
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生于湖北浠水县巴河镇闻家铺的一个书香家庭。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喜欢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
同时创作旧体诗。
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国立山东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的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山东大学文学院长。
出版书籍《闻一多全集》。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
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
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集成为《古典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代表作有《红烛》、《死水》。
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
遗著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1930年秋,闻一多受聘于国立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当时的青岛是一个殖民统治影响相当严重的海滨名城,日本人在此气焰嚣张,为非作歹。
曾有青岛大学学生在海滩上无端被日本浪人打得遍体鳞伤,日本浪人反把学生送到警察局扣押。
闻一多

青岛海洋大学闻一多像
清华大学校园闻一多像
红烛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 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 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 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闻一多(1899.11.24—— 1946.7.15),原名闻家骅,字 友三,湖北浠水人。他短暂的一 生,充满了爱国主义激情,集 “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于一 身。是新格律诗的开创者和实践 者。 他提倡新诗要融合音乐 美、绘画美、建筑美三种元素, 强调诗人应“戴着脚镣跳舞。他 的诗曾一度影响了上个世纪二十 年代的诗风。
20年代上半叶,刚刚从清华学校毕业的闻一多 远涉重洋,到美国留学。从1922年开始,他先后在 芝加哥美术学院、柯泉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 院学习美术,同时继续用大量的精力从事几年前就 开始的新诗创作和文学研究。独居异域他邦,闻一 多对祖国和家乡产生了深深的眷恋;在西方“文明” 社会中亲身体会到很多种族歧视的屈辱,更激起了 强烈的民族自尊心。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 归国。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 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然而, 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 放眼家 国故园,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强横 行,祖国母亲被瓜分割占……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 歌《发现》。
学者时期的 闻一多
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 开始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他沉浸 在书斋里,“兀兀穷年、足不下 户”,因此留下“何妨一下楼主人” 的雅号。他的学术著作有《神话与 诗》、《唐诗杂论》、《楚辞校 补》、《古典新义〉》等。他对 《周易》、《诗经》、《庄子》、 《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 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闻一多的诗歌理论

闻一多的诗歌理论闻一多的诗歌理论与实践绪论从1920年的新诗《西岸》开始,闻一多(1899-1946),便开始了他神圣而又传奇的诗歌理论道路的探索和爱国主义斗争的旅程。
闻一多的诗论在很长时间内似乎被有意无意地忽略。
尽管我们不能忽视他历史中间人的身份,但是用文学史的观点去看待这一历程,仍需重新认知其新诗理论建构的缘起、价值和影响。
重新梳理闻一多诗歌理论与中国古典诗歌的传承和颠覆之间的关系,考虑其所受的西方文艺理论的熏染,辨析中西诗学的融通是如何透过“幻象说”、“格律说”的面具而形成理论体系的,对于当代新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而对于闻一多本人来说,其理论构建的过程也值得玩味,正因如此,郭沫若叹其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五四”时代,如闻一多之熟悉西方文学者少之又少。
他13岁考上留美预备清华学院(清华大学前身),22岁留美,并先后入芝加哥美术学院,科罗拉多大学艺术学院和纽约艺术学院学习。
三年的绘画生涯让其找到了诗人之笔。
__时期,他积极倡导民主革命运动。
1946年7月因李公朴案,“怒虎”发出最嘹亮的声音——《最后一次的讲演》。
当天下午在回家途中即遭暗杀,时年47岁。
一生便如一篇“诗的史”,一首“史的诗”。
诗歌创作的分期闻一多的诗歌创作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时期包括1925年5月留学美国之前在清华学校读书期间的诗歌创作和在美国留学期间的诗歌创作。
第二个时期则是1925年5月留学归来。
单从时间上来看,这样的划分未免有些仓促,但是从闻一多诗歌内容和风格上,却能看出些许合理之处。
从发表于1920年9月24日的《清华周刊》上的《西岸》,到1923年《红烛》出版,包括未发表的诗人自己的手抄本《真我集》以及《集外集》里的一些诗篇,按相近的诗风,都可以归入闻一多诗歌创作的“?红烛?时期”。
诗集共62篇,分为红烛(即叙诗)、李白、雨夜、青春、孤雁、红豆六篇。
诗集贯穿着爱国主义思想,例如同名诗《红烛》,诗人以红烛自喻,烧掉自己、创造光明的赤子之心跃然纸上。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人物简介】闻一多(—)原名闻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
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留学。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具有唯美倾向。
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
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
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
1927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
同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
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
1928年3月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
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1930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
1944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
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闻一多步行入滇】1938年2月19日,长沙临时大学的师生,在韭菜园圣经书院临时大学召开出发誓师大会,会后即告别了三湘大地。
临时大学师生入滇的路线有三条:大多数教师、家眷及部分女同学从长沙乘火车到香港,然后由香港渡海到越南海防,乘火车入滇;经济条件较好的男同学和少数女同学,由长沙乘火车到广西桂林,再由桂林乘汽车途经柳州、南宁、镇南关进入越南,转乘火车入滇——这一路人数最多;而最艰苦的一路,便是由湖南出发,徒步行走到昆明的“湘黔滇旅行团”了。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讲解

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 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 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闻一多先生前期对于说和做的态度与他 后期的态度截然相反,这矛不矛盾?
闻一多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 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 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 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 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期 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 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 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分析下列描写的作用
1.“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 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 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表现闻一多为
探索道路而苦读的目的是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2.“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 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
4、夹叙夹议的写法。第一、二、七段是议论。 第八、九、二十段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 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 题目的照应。
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 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 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 中的重要作用。
他有他有
《 有 的 人 》
——
臧 克 家
还 活 着
的 人 死 了
已 经 死 了
的 人 活 着
部。 臧克家先生笔耕不辍,走过一个世纪——
从“农民诗人”,走到“诗坛泰斗”。
检查预习
给下列字词注音:
地壳 qiào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3)如果作文中涉及到的条款比较多, 又是相互独立的,就用小标题或者“一、 二、三”、“首先、其次、再次”过渡 即可。
(4)如果在写作中,想要提醒人们的注 意,就可以用设问式过渡句。
如:“蟋蟀怎么会有建筑住宅的才能 呢?”;“人在地道里怎么能了解地面 上的情况呢?”
3.前半部分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 什么精神?
表现闻先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 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 废寝忘食,沥尽心血,十数年 如一日。
4.这部分的“说”有哪几种含义?
“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者告白自己干了 什么的意思。
“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何妨一下楼” 意思一致,都是说闻一多研究极其用功,用心 极专极深,别的任何事情不能使他分心。
2.作者选取的这三件事,选 择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 有什么不同?
写作《唐诗杂论》是从“做”了再“说”这 个角度选材的;其它两个事例是从“做” 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 其中第一件事详写,后两件事略写。
了的四致壁志”。。
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来自恒兀兀以穷年。空闲
5、6两段起什么作用?
小结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是 “做了再说”、“做了不 说”,而且做出了卓越的成 绩。
1、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 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 句该怎样理解?
闻一多研究极其用功,常常半个月不下楼,人 送雅号:何妨一下楼。
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 前后期有什么变化?
? 为什么会变化?
? 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前期:为探索救国救民
的出路而潜心学术, 取得累累硕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闻一多先生新诗创作
闻一多先生的诗歌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风格。
由于追求艺术上的严谨,使得他的诗歌大多富有浪漫气息的幻想,严谨奇特的构思,火山爆发式的激情,一咏三回环的语势,以及比喻、夸张、象征、反复等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等特点。
诗集《死水》中《发现》、《一句话》、
《死水》等诗篇,写得或激愤、或悲痛、或豪迈热烈,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与关切,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死水》是闻一多先生的杰作。
诗人把黑暗腐败的旧中国现实,比喻为“一沟绝望的死水”,表达了对丑恶势力的憎恨和对祖国深沉的挚爱。
诗的最后一节,表明他一方面对黑暗不存幻想,坚信丑恶产生不了美;另一方面并非心如死灰,“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是愤激之言,朱自清在《闻一多全集·序》说:“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
”在绝望中饱含着希望,在冷峻里灌注着一腔爱国主义的热情之火,是这首诗的思想特色。
《死水》也是闻一多先生自认“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的实验”,是先生实验他的“三美”新格律体的典型。
全诗共五节,每节四行,每行九个字,分别由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构成,组成2232或2322或3222音尺,最后以双音节收尾,虽然音尺的排列顺序不完全相同,但是其总数却完全一致,在变化中保持整齐,参差错落兼以抑扬顿挫,每节换韵(首、尾节押宽韵),各节大体均押abcb型的二四脚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很强,具有音乐般的美感。
诗人犹如“带着镣铐跳舞”,但跳得如此轻松自如,节奏和谐,令人击节赞叹!
另外,该诗歌借鉴了西方现代诗的反讽技法和“以丑为美”的艺术原则。
诗的中间三节,展开丰富的想象,极力把死水内在的丑恶东西,充分地涂饰以美丽的外形(“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白沫”),以鲜明的色彩和响亮的声音,反讽死水的肮脏、霉烂、黯淡、沉寂。
美与丑的交织反差,造成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