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结构主义与后现代
后现代解构主义

什么叫"解构"呢?"解构"这个词,单从字面上理解,一个"解"字意为"解开、分解、拆卸";"构"字则为"结构、构成"之意。
两个字合在一起引伸为"解开之后再构成"。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一词正式出现在哲学范畴内应该是从1966年德里达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人文研究中心组织的学术会议上的讲演开始。
当时36岁的德里达把矛头指向结构主义,对西方人几千年来所崇拜的确信无疑的"真理"、"思想"、"理性"、"意义"等打上问号。
为了有助于理解"解构主义",我们在这里必须对"结构主义"作以简要介绍。
结构主义是本世纪前中期有重大影响的一种哲学思想。
结构主义哲学所说的结构指的是"事物系统的诸要素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组织方式或联结方式"(《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
结构主义强调相对的稳定性、有序性和确定性。
然而结构主义的问题出在:没有任何结构是一成不变的。
人们指出结构的稳定性是不存在的。
例如人们欣赏一部文学作品,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联想,这样作品的静止结构在观者的欣赏中成了运动变化的东西。
德里达从这种观点引发出去,大作文章,他指出语言系统的能指与所指是有偏颇的,是脱节的。
正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易·系辞上》)。
因而,他开启了一个"解构主义的时代"。
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的一切领域,一切固有的确定性,所有的既定界线,概念、范畴、等级制度,在他看来都是应该被推翻的。
"(包亚明《德里达解构理论的启示力》)后现代主义是指现代的后期,一种对现代表达方式甚至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的颠覆和反叛。
结构、解构、后结构

怎么样用结构主解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分析电影或文本?电影是镜头、情节、声音这三个形式的组合,把他拆开来看,问自己这样的问题:1.这是个什么样的镜头/情节/声音?2.为什么创作者要把这个镜头/情节/声音这样处理?这(对现实)表达了什么?3.他是不是想要观众产生某种他预设的感觉?4.这是不是说明了某种我们共有的意识形态(神话)?以上是结构主义的方法,即用基于语言学的观点拆解电影元素后,对能指和所指进行关联分析,前提是承认电影语言是有结构的。
然后再反过来问另几个问题:1.为什么观众会从这个镜头里得出这个理解?2.这和他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关,佛教徒会这么理解吗?存在主义者呢?3.这个背景为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理解,那个背景又导致了那样的理解,怎么能说谁对谁错呢?你可以简单地把这个理解成解构主义,是在结构主义框架内的、对“能指能带来所指”的反对意见,认为世界上没有所指,即只有可以任意理解的文本,而没有固定的意义,解构主义者认为结构主义把一切万物锁进一个不会扩张和变化的符号系统是不科学的,因为一方面结构主义与神话/符号学没有考虑到书面语言的情况(德里达的观点),另一方面每一个主体基于自己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经验也会对符号做出不同于其他人的理解。
说白了,就是把主体接受的观点以及符号的变动因素纳入了结构主义符号学,可以用传播学里的二级传播和编码解码理论来理解。
再深入一点,再问自己(真的要这么问吗):1.这移动的画面对我来说有什么意义?2.他的表达和我的感受,这两者有联系吗?3.电影语言是什么?我就爱觉得特写是不重要,全景集中我的注意力,难道我错了吗?可以看到,不同于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则认为结构主义完全扯淡,你要用后结构主义分析电影你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反正不要同意结构主义的观点,不要承认确定性,不要承认经验论和二元论(即理论能解释现实/事物有真相),甚至不要承认语言存在,意义先于语言,举个例子:sanity和insanity,这两个词真的是指正常和不正常吗?为什么以前中国大陆做个体生意不正常现在又正常了?为什么同性恋以前不正常现在又正常了?所以你可以看到在这里社会意义先于语言,语言实际上只是被社会权力交替所被操控的能指。
服装中的解构主义1

优秀的解构主义服装设计师有很多,最 先打入国际舞台为人们所知的是日本的 三宅一生。三宅非常注重服装的流动感, 注重面料的“灵魂”,他会潜心研究面 料数年再着手设计服装,他的“一片布” 和“皱褶” 为主题的系列设计,服装理 念和面貌的惊人改变让世人震惊。
三宅是一位勇于创新的不甘寂寞 的设计师,他之所以到现在仍然 在服装相关领域里为人们所关注, 就是因为一直坚持着“走在时代 前面”的设计理念。三宅一生把 Issey Miyake 的牌子放手給助手 Takizawa Naoki ,自己专心研究 他的时装理念 A-POC,A Piece of Cloth。 到现在已经推出了第七 个系列。“A-POC的原理是以电 脑控制织布机,织出连绵不绝的 圆筒布料,当中含有衣服的形状 与图案。依据不同的顾客,可设 计不同衣长,大大节省布料。另 外几种纤维织在一起,热处理后 可拉长和变色。可以预见A-POC 成熟完善之际,又会是服装界掀 起大波之时 。
三
解构主义服装的特点
解构服装的形象特征 大体上来说解构服装的形象特 征有以下标准: ⒈解构服装用倾斜,倒转,弯 曲,波浪等表现手法。 ⒉巧妙改变或者转移原有的结 构。 ⒊力求避免常见、完整、对称 的结构。 ⒋整体形象支离破碎,疏松零 散,变化万千。
四 名服装设计师们演绎的解构主义
日本设计师川久保玲(左)1984年 设计。看似破烂不堪,毫无女性性 感表现的衣服震动了当时的服装界 川久最聪明的地方在于,她并不仅 仅是自身埋头解构主义的探索,一 有能力她就尽可能的提拔她所欣赏 的新晋设计师。因此解构主义在服 装舞台上也越加恣意。
由版师进入到Comme Des Garcons的个人工作室的渡边纯弥, 因为设计风格与Comme Des Garcons的微妙相似而受到川久赞 赏,在几年时间内迅速登上国际 舞台。 渡边纯弥有着非凡的想象力和惊 人的服装表现手法,他设计的衣 服,首先给人沉静的美感,然而 仔细玩味起来甚至可以用“可怕” 来形容。
服装结构中的解构主义

服装结构中的解构主义解构主义的来源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顾名思义,有着“分解与构成结构”的意思,解构主义一词是与结构主义(Constructionism)相对的,可认为是对结构的破坏与重组。
解构主义的产生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密不可分说到解构主义的来源,要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说起。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从鼎盛而走向瓦解的时候。
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膨胀,精神审美要求的提高,现代主义的“功能第一,形式第二”的设计风格遭到质疑。
一场名为后现代主义的,反对国际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新的批判挑战形式孕育而生。
典型的现代主义风格的高厦,美国芝加哥的席尔斯大楼(Sears Tower)。
规整的方形建筑,尽可能的利用空间,给人严肃冷漠的感觉。
然而随着设计风格的发展,后现代主义(Post Modernism)的以装饰为中心、历史主义为借鉴手段、折衷主义为方法的过分粉饰的表现形式,和有时过分注重娱乐性的设计理念,遭到了部分人的反对。
此时,作为后现代时期(Post Modern)一种探索形式,重视个体,强调部件,反对整体统一的解构哲学得到了少数设计师的认同,解构主义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注重表现和娱乐性的后现代主义作品格雷夫斯1985年为意大利阿勒西公司设计的水壶。
在壶嘴处有一个小鸟的形象,此壶被认为是一件经典的后现代主义作品。
解构主义和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的不同在于,同样是反对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更倾向于以对结构的重组来诠释现代主义,它没有后现代主义那般激烈,可以说是介乎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的一种探索形式解构主义建筑。
美国解构主义大师弗兰克盖里1994年设计的巴“美国文化中心”是解构主义的代表作。
他的设计采用解构的方式,将完整的建筑整体破碎然后重新组合,形成鲜明的空间和形态。
解构主义登上服装舞台当解构主义在设计界渐渐被熟知的时候,对社会文化和流行导向极为敏感的服装界也悄然发生了改变。
后现代主义与解构主义

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或现代派运动一词现在被固定作为一种国际倾向的综合名称,这种国际倾向出现于19世纪末期西方的诗歌、小说、戏剧、音乐、绘画、建筑和其他艺术领域,后来影响到20世纪大多数艺术的特征。
一般认为这种倾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或战后不久达到了顶峰,至于它是否仍存在或者是否已经开始了一个随后的风格的时代,则仍不能肯定。
因此,F·克莫德(FrankKermode)提出了“对现代主义两个阶段之间有益的粗略区分”,即古现代主义和新现代主义,前者是早期的发展,后者则是超现实主义的和后超现实主义的发展。
其他一些人,特别是在美国,例如I·哈桑(IhabHassan),L·非德勒(LeslieFiedler)等,则主张有一种鲜明的区别,一种新的后现代主义的风格,一种合唱式的、综合的乡村艺术,即“后文化”时代的产物,在这里它强调从任意艺术、反艺术、反文学、自我破坏艺术和新小说等方面来论述艺术的发展。
七十年代后期,兴起于欧洲思想界的利奥塔德——哈伯马斯(注*)之争使这场局限于北美文化艺术界的讨论带有了哲学思辩的色彩。
现代主义的生存土壤是商品生产为目的的工业社会,后现代主义则是把后工业化社会作为时代背景。
后工业社会是美国社会学家D·贝尔创造的名词,他在《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中用以描述20世纪后半期工业化社会中所产生的新社会结构,他认为这种结构将导致美国、日本、苏联以及西欧在21世纪出现一种新的社会形式。
那么,是否就可以断言后工业社会只存在于资本主义国家呢?让我们继续关注。
贝尔所谓后工业社会的“轴原理”是说“理论知识的中心地位是社会革新和政策形成的根源”。
从经济方面来说其标志是由商品生产经济变为服务经济;从职业方面来说,专业和技术阶级处于优先地位;在决策方面,是创造新的“知识技术”。
而这些,恰恰就是目前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几个重要特征。
对此,也许我们可以解释:由于技术变革,而把马克思主义者赋予工人阶级的作为社会变革的历史代理人的作用取代了,而且这种取代正如历史发展一样是不可逆转的,后工业化必将来临。
解构主义结构主义与后现代

解构主义结构主义与后现代解构、结构主义与后现代简介:(deconstruction)这个字眼是从“结构主义”(constructionism)中演化出来的。
因此,它的形式实质是对于结构主义的破坏和分解。
从哲学意义上来讲,解构主义早在1967年前后就已经被哲学家贾克德里达( Jacques Derrida)提出来了,但是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形成,却是80 年代以来的事情。
对建筑而言,解构不是一种“主义”,它不过是“后现代”时代中几何手法的“异化”。
解构试图在一种纯几何语汇、纯结构形式的基础上,通过破坏创造出不纯的结构形式,从而使建筑语言变得更加丰富。
其可能的迹象是,在对全球一体化和国际标准的对抗之中,使地域的、民族的、历史的、个人的文化在当今世界中显示出意义,即使这种意义只在片断中呈现。
关键字:建筑艺术解构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从字义来看,解构主义是指对于正统原则与正统标准的否定和批判。
这里的所谓正统原则和正统标准,是指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的原则和标准。
因此,如果要对解构主义有一个真正的认识,其实应该是从对于现代主义,国际主义,或者是现代主义组成部分之一的结构主义有一个真正的认识。
和对后现代主义的研究与认识一样,如果没有一个对现代主义的真正了解和透彻认识,是没有可能对解构主义有真正的了解的。
乔治格鲁斯博格在他的《解构主义导论》一问中文说过,解构主义不是一个学派,也不是一个符号,它不过是一个激进的方面,目的是发现,和对于我们自身的发现。
从实质来讲,解构主义虽然一时先声夺人,特别在设计学院,建筑学院的学生,研究生中非常热门,它却从来没有像20年代俄国的结构主义,1918-1928年的荷兰的风格派,或者1919-1933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派那样成为一个运动的根源,更没有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那种控制世界几十年之久的力量。
在很大程度上来讲,它依然是一种十分个人的,学究味的尝试,一种小范围的实验,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个人性,表现性等特点。
第三讲后结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在《普通语言学教程》 这本书中,索绪尔关于语言、意义、 语音、文字有关内容的两组陈述
A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在这系统里,只有意义和音响形象的结合是主 要的。 B文字本身虽然与内部系统无关,我们也不能不重视这种经常用来表现 语言的的手段。……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后者唯一的存 在理由在于表现前者。 C 词的书写形式使人突出地感觉到它是永恒的和稳固的,比语音更适宜 于经久地构成语言的统一性,但是比起自然的唯一真正的纽带,即声音 的纽带来,更易于为人所掌握……人们终于忘记一个人学习说话是在学 习书写之前,而他们之间的自然关系就被颠倒过来。 第二组 D 语言是一个系统,它只知道自己固有的秩序。……国际象棋由波斯传 到欧洲,这是外部事实。……我把木头的棋子换成象牙的棋子,这种改 变对于系统是无关紧要的;但是假如我减少或增加了棋子的数目,那么 这种改变就会深深影响“棋法”。 E 语言的要素与语言符号的表音特点无关。 F 在语言中只存在差别……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体。
B 系谱学
3、监督与惩罚:考察人是如何在知识、权利的机 制、制度中被塑造成的。整个社会是一座庞大的圆 形监狱,个人和他人都是自己的看守。 4、身体是被塑造出来的,是加诸身体的权利和身 体自身强力斗争的结果。 5、有性欲的身体也是被社会塑造出来的,性是社 会话语的历史性产物。
替补 之链(The Chain of Supplements ):“所谓的‘物自身’始终
是一种逃避直观证据的单纯性表象。表象只 有通过产生指代者才能起作用,而这种指代 者本身也是一种符号,如此类推,以至无穷。 所指的自我同一性不断隐藏起来,并且不断 推移。”(《文字学》)
A卢梭(1712-1778)与他人断绝往来只是为了更好 地表现自己——不在场是为了更好地在场(《文字 学》) “如果我抛头露面,人们绝不知道我有什么用 处”——选择价值,而不选择在场
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

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后半叶哲学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思潮,它们对理论与实践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进行解析,并探讨它们对当代社会与文化的意义。
一、解构主义解构主义起源于法国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理论思考,他所提出的解构概念对诠释学和语言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解构主义意味着对传统思维方式和二元对立观念进行批判分析,试图揭示文字、语言及演绎的内在结构中固有的矛盾与偏见。
在解构主义思潮中,强调的是对知识与权力关系的思考。
解构主义哲学家认为,知识与权力是不可分割的,社会结构与权力关系的存在使得某些观点或思想具有支配性。
解构主义试图消解这种支配,破坏二元对立,以此达到思想解放的目的。
二、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一个更为广义的概念,包含诸多领域和学科的思想与实践。
它在不同领域中表现出多样性,存在着反叛传统规范与权威的倾向,并对现代社会、文化和思维方式进行批判。
后现代主义不仅涉及哲学领域,还涵盖文学、艺术、建筑、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
它试图挑战现代主义的理性、中心性和稳定性,强调模糊性、分裂性和多元性。
后现代主义追求的是拒绝固定的真理,提倡相对主义以及各种文化形式和历史表述间的辩证关系。
三、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解构主义可视为后现代思潮中的一种具体表现,它在后现代主义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
解构主义的批判性和相对主义态度与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导向相契合。
两者共同关注知识与权力、语言与文字的矛盾和偏见,都试图对主流思维方式进行颠覆与解构。
在文化领域中,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结合更加明显。
例如,在文学作品中,解构主义的思维方式常常运用在小说、诗歌等形式的改写和重组中,打破传统的叙事规则,并探索人类思维的边界。
后现代主义质疑大众文化的价值观,提倡不同的审美体验。
两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四、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意义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标志着对传统观念和权威体系的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构、结构主义与后现代简介:(deconstruction)这个字眼是从“结构主义”(constructionism)中演化出来的。
因此,它的形式实质是对于结构主义的破坏和分解。
从哲学意义上来讲,解构主义早在1967年前后就已经被哲学家贾克德里达( Jacques Derrida)提出来了,但是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形成,却是80 年代以来的事情。
对建筑而言,解构不是一种“主义”,它不过是“后现代”时代中几何手法的“异化”。
解构试图在一种纯几何语汇、纯结构形式的基础上,通过破坏创造出不纯的结构形式,从而使建筑语言变得更加丰富。
其可能的迹象是,在对全球一体化和国际标准的对抗之中,使地域的、民族的、历史的、个人的文化在当今世界中显示出意义,即使这种意义只在片断中呈现。
关键字:建筑艺术解构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从字义来看,解构主义是指对于正统原则与正统标准的否定和批判。
这里的所谓正统原则和正统标准,是指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的原则和标准。
因此,如果要对解构主义有一个真正的认识,其实应该是从对于现代主义,国际主义,或者是现代主义组成部分之一的结构主义有一个真正的认识。
和对后现代主义的研究与认识一样,如果没有一个对现代主义的真正了解和透彻认识,是没有可能对解构主义有真正的了解的。
乔治格鲁斯博格在他的《解构主义导论》一问中文说过,解构主义不是一个学派,也不是一个符号,它不过是一个激进的方面,目的是发现,和对于我们自身的发现。
从实质来讲,解构主义虽然一时先声夺人,特别在设计学院,建筑学院的学生,研究生中非常热门,它却从来没有像20年代俄国的结构主义,1918-1928年的荷兰的风格派,或者1919-1933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派那样成为一个运动的根源,更没有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那种控制世界几十年之久的力量。
在很大程度上来讲,它依然是一种十分个人的,学究味的尝试,一种小范围的实验,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个人性,表现性等特点。
解构主义最大的特点是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的理论。
德里达本人对建筑非常赶兴趣,他视建筑的目的是控制社会的沟通,交流,从广义来看,建筑的目的是要控制经济,因此,他认为新的建筑,后现代的建筑应该是要反对现代主义的垄断控制,反对现代主义的权威地位,反对把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对立起来的二元对抗方式。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结构主义建筑的特征,即:无绝对权威,个人的,非中心的;恒变的,没有预定设计(很多解构主义建筑家甚至连完整的工程图也没有仅仅以草图和模型来设计,完全依靠电脑来归纳);多元的,非同一化的,破碎的,凌乱的,模糊的;建筑理论家伯纳德 -屈米的看法与德里达非常相似,他也反对二元对抗论,屈米把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引入建筑理论,他认为应该把许多存在的现代和传统的建筑因素重新构建利用更加宽容的,自由的,多元的方式来建构新的建筑理论构架。
他是建筑理论上解构主义理论最重要的人物,起到把德里达,巴休斯的语言学理论,哲学理论引申到后现代时期的建筑理论中的作用。
另外一个重要的发展了建筑的解构主义理论的人是埃森曼。
他认为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建筑设计实践上,建筑仅仅是“文章本体”(TEXT),需要其他的因素,比如语法,语义,语音这些因素使之具有意义。
他是解构主义建筑理论的重要奠定基础的人物。
他与德里达保持长期的通讯关系。
大量的书信往来,加深了解构主义在建筑中的发展,应用的理论探讨水平,奠定了重要的应用基础。
他们所研究的中心意义是如何通过建筑构件之间的关系,通过符号来传达的。
他们认为,通过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意义是根本没有可能完全充分地表达的。
因此他们对于理论研究,对于评论在建筑发展中的作用表示怀疑。
解构主义建筑理论的中心内容之一就是建筑的主要问题是意义的表达,而表达意义的建筑有时候是不可信赖的,有时候是会误解误译的。
因此,建筑传达的意义并不可靠,一个符号有时候会传达不同的好几个意义,这样,建筑家如何能够使他所希望传达的意义表现出来,如何能够代表社会社区表达意义呢?根据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研究,语言是不可靠的,那么如何建立所谓的“建筑语言”呢?对于历史的态度,对于历史建筑的立场,由于语言的不可靠性,也出现了问题,那么在建筑中有什么是真正可靠,可以传达意义的呢?这一系列问题,都是解构主义建筑家经常考虑的。
而后现代建筑本身也非一种纯粹的建筑流派,比如在后现代建筑中的折中主义的建筑师英国人斯特林的建筑就很难归入那一派。
他的建筑从总的空间形态来讲有古罗马,古希腊,中世纪西方建筑的灵魂(如他对石材、圆形图像、梯步形式的运用),但他又在局部用一些蓝色或红色钢架和玻璃表现出现代意味、解构意味和高技(high technology)意味。
我们很难说斯特林是一个纯粹的历史主义者。
比较而言,西班牙建筑师波菲则是一个较纯粹的历史主义建筑师,他的石材构筑物的灵魂具有古希腊、古罗马、法国和加泰罗尼亚的古典建筑遗韵,他的格式、柱列都令人想到古意大利风格。
而另一个我们称为经典的、精致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师是美国人迈耶。
一般认为迈耶是新现代主义的代表,是现代主义建筑在当今的杰出延伸.是“白派”的代表所谓白派’是指他们的建筑十分精致,喜好白色.但迈耶的建筑作品中其实也采用了一些“解构”形式,(这一点贝聿铭非常近似迈耶。
)比如他们轴线适度的移位、旋转,对入口长廊与台阶形式的适度运用等等。
对于迈耶来说台阶经常是地方性、乡土性的符号。
台阶与入口走廊结合导出了一个有意义的进入过程。
关于这一点,无疑迈耶是继承和发展了现代主义大师勒〃柯布西埃的遗韵。
关于这一点,当今有两个日本建筑师最能心领神会,他们是矶奇新和安藤忠雄。
他们都同样领会了柯布西埃的钢筋混凝土“诗”意构筑。
又同时在不同程度上领悟了后现代的一些构成方法——中轴移位与旋转、重叠与交错。
基本可以这样说,在他们那里没有什么古典符号来引导人们的回忆。
在所谓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中,有一些人具有其复杂性与矛盾性。
首先是美国建筑师菲利普〃约翰逊,他是一个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变的人物。
他自身就经历了这个转变,他从一个纯粹的现代主义非常偶然地就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后现代主义的代表。
他设计的建筑——纽约的美国电信电报公司总部大楼,“身体”是现代主义的,但其“清水砖墙”式的表面和其“符号”式屋顶檐口又是“历史主义”和“后现代”的。
他的平板玻璃公司总部大楼用的是标准的现代主义材料和结构方式即玻璃、钢框架结构。
但其总体形象则具有哥特式建筑的影子,令我们想到米兰大教堂的尖顶。
他的“文章”总是做在他的高层顶部和入口处,既满足功能——现代大都市商业空间需求,同时又做了一点“后现代”文化符号的文章。
比如他设计的M银行总部和感恩广场。
其入口和顶部选用了某种半圆图式,而其“身体”则是标准的现代主义。
美国的建筑师不像欧洲的某些建筑师那样想做一个“纯粹”艺术家。
比如在欧洲.可能受巴黎美术院和古罗马学院影响,建筑师们经常具有一种乌托邦艺术梦想,如复杂的现代主义大师勒〃柯布西埃,就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家。
他保持了一个纯粹艺术家的姿态,在建筑构筑物上追求幻想与纯粹。
可能是出于商业背景,美国建筑师更实际一些。
美国的两个现代主义大师虽然具有艺术天赋和某种程度上的幻想,但首先考虑了生存,虽然他们身上的某种乌托邦幻想引起他们经常和业主吵架争执。
比如美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弗〃劳埃德〃莱特,他对水平线的酷爱,以及他对清水砖墙、坡屋顶和自然石材的爱好,对乡土风情的爱好具有“中世纪”风格的生活方式,人们不理解为什么要把他归入“现代主义”门下。
但今天来看他是最早的“后现代主义”。
而另一个被称为“现代主义”代表的美国建筑师路易斯〃康对自然与清水砖墙的天才感觉也具有后现代风格的。
美国建筑师们知道,空虚一光才是建筑量本质的因素,但这并不排除他们把建筑当作一件雕塑,一种身体进入的行径。
菲利昔〃约翰逊就把自己的大楼称为雕塑,他把空间、序列及雕塑感称为建筑,他排除了现代主义逻辑约束。
把自由赏玩的形体称为是一种“解放”创造性的机会。
约翰逊的建筑毫无疑问受到了欧洲建筑史影响,这与他早年去瑞士上学和欧洲旅行的经历有关。
后来这个人在哈佛就学于三位大师,密斯、格罗毕乌斯、布劳耶,但他真正的教师是布劳耶(Breuer)。
可能他的文学学位又使他关注了历史的意义,他被称为是“历史主义”、“新古典主义”或“功能折中主义”。
其实他是密斯式方盒子玻璃墙、古罗马拱券意象、现代主义的纯粹加上新古典主义的某些因素。
同时他还是一个文脉主义。
“文脉”其实就是上下文(Context)即环境与历史构成的其地域文化环境因素。
因此.我们还可称约翰逊是变色龙式的地域主义,古典+现代风格方盒子+新技术材料。
约翰逊自称他设计中应用古典课题(如拱券),被称为“新古典主义”。
约翰逊强调空间的“进程”,可理解为一个身体在空间中行动时所感受到的空间想像和行为,这其实非常近似于所谓“场所”感。
与柯布西埃一样,约翰逊的复杂性还在于他特别把建筑看成是雕塑,他们同是幻想家,同样接受罗曼蒂克的崇高感。
纽约的“白派“建筑师理查德〃迈耶(RichardMeier)从艺术鉴赏和历史观这两方面接受了约鞠逊的精髓。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强调艺术手法的倾向说明约翰逊否定了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另一个信条“形式服从功能”(沙利文),即功能主义建筑。
他提出了“形式跟随形式”,强调建筑形式的手法化主张,也就是强调建筑形式的独立价值。
密斯曾认为形式比功能更永恒,而约鞠逊提出的非功能建筑(anti-usefulbuilding)才是建筑学的真谛。
他明确提出“建筑是艺术”的观点,这正如柯布西埃认为“建筑是光线下对形式的表现”。
约翰逊反对结构从属于建筑的想法,认为结构不过作为一种为形式服务的工具而已。
约鞠逊自称是传统主义,他说他在历史上去挑拣他喜欢的东西,他说我们“不能不懂历史”,要是我们身边没有历史,我就不能进行设计。
这是地地道道后现代主义一历史主义的观念。
事实上.约翰逊采用的不是纯历史而是历史与现代的折中。
比如他的作品:玻璃住宅,加登格罗夫社区教堂。
戴德郡文化中心,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总部、休斯敦大学建筑系馆。
约翰逊的建筑是从密斯似的现代主义方盒子走向后现代历史主义的发展演变史。
早期玻璃住宅几乎近似于密斯的作品风格,钢框与玻璃的方盒子。
但水榭(Pavilion)就变成了古希腊罗马风格的“古典主义”了。
柱式是巴德隆神庙的,半拱券是古罗马的。
戴德郡文化中心(Dadecountyculturalcenter,1977-1982)是一栋意大利风格的建筑:坡屋顶。
拱门和方窗.令人想到意大利建筑师罗酉和意大利旧城风景。
不过,约翰逊变化多端,克莱西科学中心(KineScienceCenter,YaleUniversity-NewHaven,1965)则是一栋“现代”并不纯粹的建筑具有一些莱特风格。